《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体会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第11卷第1期

2012.(11).1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体会

□谭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这门课程涉及教学内容多、知识更新快、授课课时少、学生

层次不一、

专业不一等问题。本文通过总结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尝试在如何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如何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程教学研究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因材施教;任务驱动式教学【作者单位】谭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作为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

教育部提出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门课程涉及教学的内容多、变化更新快、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课内学时数在不断压缩等问题。所以教师如何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一直是笔者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以来致力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拟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谈谈如何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一)教材的选择。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很多,教材内容各有差异和侧重,因此如何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非常关键。选择教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施教对象,二是教材内容是否适合施教对象。全日制专本科生应选用一本涉及内容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知识内容较新、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材;成人教育专本科生应该考虑选用一本内容实用性较强、知识难度适中、知识点介绍较翔实的教材。另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学生计算价值,

使人们以全新的视觉去审视女性。而很多经典的女性形象也深入人心,如李双双、江姐、小芹、虎妞、李铁梅、田亚梅、

梁冰玉、梅行素、子君、金铃、秋瑾、刘胡兰等,她们或为国家、革命或为婚姻、自由,敢于反抗、追求新生活。这些经典人物的塑造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使女性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三、女性形象的演变对人们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男性作家开始反思对女性形象的创作,

并承认在诸多文化现象中对女性的不公正的待遇。同时妇女开始对自身创作也有所研究。但不管是从男性视角还从女性视角去创作女性形象都各自存在一些盲点,尽管也有一些男性作家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为女性奋力呐喊,但都不可避免地庇护在男权意识之下。换言之,女作家又何尝不是按照自己的观念和标准来创造男性和女性。但是总体来说,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提升是女性在社会中地位和价值被肯定的产物,“妇女半边天”、“男女平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口号。

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女性作家对西方一些女权主义者所提倡的用“身体写作”与对“妇女经验”进行直接的描写产生误解。于是大量描写个人私生活的内容,无形中满足了部分男性的窥视癖。一些自命“前卫”的女作家打着

“女性文学”的旗号,将写作当成一种自娱自乐的个人消遣行为,远离社会公共空间,不关注社会,不关注时代与人类的灾难,只关注个人的体验,

标榜个性,大量铺陈一些生活的表象而缺乏对这些生活表象的洞察与批判,知识写作成了私生活的展览,甚至于成为个性生活的展示,使得社会上许多人对一些女性文学作品产生反感和抵制。抚今追昔,

我们应该在以后的阅读和创作中多加注意,

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理解作品、评价作品,让好的作品积极地推动历史进步。【参考文献】

1.时蓉华.两性世界———男女性别差异的心理剖析[M ].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19922.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3.袁柯.中国神话传说(上)[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5.梁巧娜.性别与女性形象[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6.毕艳.觉醒、迷惘与抗争———中国早期现代女作家自我书写的重奏[

J ].中国文学研究,2007·

6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