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综述--年会论文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综述--年会论文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综述--年会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摘要: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与设计作为提高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下,生态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生态性也是通过城市景观所反映出来,本文通过从海绵城市角度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如何适用于城市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城市建设中离不开生态景观,通过海绵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角度下,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并提高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系的具体实施与发展。 海绵城市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概述 海绵城市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打造海绵一样的城市,使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征,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强制性的改造行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环境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建立城市、自然、人类和

谐共存的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开发过渡,进而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不但减少,海绵城市则是强调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者是低影响开发。 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其次,还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实现了集中开发,进而建立了更多开敞自然环境,在增加了生态休憩场所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种。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非常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大大环境了城市环境压力,可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二、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1.实现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原则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一下几点技术原则: 将保存生态资源作为景观设计前提,比如森林、溪流以

海绵城市论文规划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论文规划建设论文 摘要:海绵城市是在城市中建有“海绵体”,河、湖、池塘、湿地等水系,以及绿地、花园、有渗透性的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就是通常我们通常所说的海绵城市中的“海绵体”。海绵城市能够充分发挥水系、城市绿地、花园、路面等一系列城市配套设施对雨水的收集和渗透作用,能够节约水资源,减轻发生城市内涝的可能性,削弱城市内雨水径流污染,并起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排水系统;遵循原则;规划与建设 1 前言 “海绵城市”即指城市的雨水处理系统有良好的“弹性”,下雨的时候将雨水进行吸纳、储藏、渗透和净化,在城市需要水的时候将储存起来的经过处理的雨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可以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要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建设有更良好的水循环的和更优美的城市景观的城市。 2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要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安全为重和统筹建设几方面的原则。 规划引领即要满足各相关专业规划、城市各阶层的规划以及后续的海绵城市建设程序中,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作用和引领作用。生态优先是要将自然条件与人工建设的设施相结合,保护和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及对环境影响小的人工措施,最大程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城市中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和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3 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如今,我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内涝严重问题,例如:广州、杭州、北京等许多城市都频繁遭遇特大暴雨,几乎可以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目前我们的城市建设模式都是水泥硬化路面,每下暴雨,都是主要依靠管道等设施来排水,通常造成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在以后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利用“绿色”的措施来组织水的循环利用。 4 海绵城市的规划 建设一座海绵城市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程,海绵城市的规划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建设。现在由于存在一系列问题对于海绵城市的规划并没有充分地在规划体系中体现出来,海绵城市的缺点主要有:①定量分析不足;②城市竖向规划不足;③用地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脱节。 5 海绵城市规划的关键技术方法 城市雨洪模拟技术(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是海绵城市中规划与建设的科学途径与重要手段,此方法可控性高,适用性好,模型如下: 图1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摘要: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与设计作为提高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下,生态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生态性也是通过城市景观所反映出来,本文通过从海绵城市角度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如何适用于城市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城市建设中离不开生态景观,通过海绵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角度下,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并提高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系的具体实施与发展。 海绵城市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概述 海绵城市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打造海绵一样的城市,使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征,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强制性的改造行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环境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建立城市、自然、人类和 谐共存的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开发过渡,进而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不但减少,海绵城市则是强调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者是低影响开发。 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其次,还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实现了集中开发,进而

建立了更多开敞自然环境,在增加了生态休憩场所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种。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非常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大大环境了城市环境压力,可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二、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1.实现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原则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一下几点技术原则: 将保存生态资源作为景观设计前提,比如森林、溪流以 及湿地等;实现土地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浪费,减少不可下身地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不可下渗地面与排水管道连接方面,要最大限度实现水平衡,科学利用场地特征,保障自然水的流通;通过排出控制和增长通过时间,使径流中所含的物质有充足的预处理过程;通过小尺度场地中设臵分散的过滤、滞留等工程设施提供径流的储存和过滤。 2.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方法 减小城市化对水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非工程及工程性措施结合。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主要是在工程性措施方面发挥作用。工程性的措施可以主要分为滞留式、渗透式、过滤式和生物式四种,然而实际上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多数措施都是综合性的。相对于传统的BMP,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独特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都市自然排水 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

“海绵城市”论文

“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李庚阳环境科学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 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2014年11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发布;2014年底至2015年初,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并产生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一时间,“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海绵城市”的理论内涵 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是跨尺度、跨地域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互为关联的综合性问题。诸多水问题产生的本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失调,因此解决水问题的出路不在于河道与水体本身,而在于水体之外的环境。 建设“海绵城市”的价值观应从“水适应人”转向“人适应水”。“海绵城市”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字里行间反映出与传统的工程思维下“水适应人”的治水思路截然不同。城市应该是一种“人适应水”的景观,即“水适应性景观”。 “海绵”即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完整的土地生命系统自身具备复杂而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是“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核心思想,聚焦

浅谈海绵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

234 2017, V ol.37, No.08农业与技术※园林园艺 浅谈海绵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 袁晓旻 (肇庆市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广东肇庆 526020)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使其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特点,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旨在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207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洪水内涝等一系列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环保认识的逐渐提高、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现代化城市建设要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并被大力推广。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个形象且综合的概念,让城市变得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这是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管理、保护的方法。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解决日益恶劣的环境问题以及由其引发的自然灾害,以生态优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让城市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科学的技术手段,改进和优化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达到降低城市雨洪压力、涵养水源、净化雨污水土、改变城市微气候、优化城市景观的目的。 2园林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构建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水生态基础设施对应的就是园林景观格局。园林景观设计和海绵城市建设密不可分,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园林景观设计打造既实用又美观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科学、合理、经济地实现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最大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3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措施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是要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适当应用先进的人工技术、材料,能有效的整合自然水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1 设置渗透性铺装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的铺装要有渗水、滞水和排水的能力,实现减洪、水质净化与地下水涵养等功能。在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铺装设计中优先采用生态透水材料,如透水沥青、透水砖、鹅卵石等,使雨水能够及时渗入地下,不但起到削减洪峰、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热岛效应”的作用,还能吸声降噪、吸附粉尘污染,效降低投入、减少维护成本,使铺装自然美观,更容易贴合环境生态。 3.2 因地制宜设置排水系统 在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排水系统要能起到滞水、净水、排水以及部分蓄水的功能,设计时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高低地势、水流汇聚情况、降雨水平、土壤性质以及植被覆盖等条件,综合分析并进行系统化的科学布置。排水系统分为地面自然排水、沟渠排水和管道排水三种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应以地面自然排水为主,沟渠排水和管道排水为辅。地面自然排水依据地形地势建造自然绿地缓坡,雨水在下坡的时候慢慢被吸收,实现滞水、排水的功能,余下的雨水将被导流到蓄水系统中。地面自然排水不仅造价和维护费用较低、不影响土地使用功能而且美观环保,能构成良好的园林景观要素。沟渠排水主要有生态植草沟、溪流、旱溪等形式,设计时应适当增加布置适宜生长的植物和沙石等配置,在植物、沙土的过滤、沉淀作用下,净化水资源、涵养地下水,达到迅速导流的目的。管道排水则能更快速直接的实现径流疏导和排放,设计时应注意考虑排水口的设置,既要保证在低洼雨水汇集处,又要避免冲蚀地表土、植物茎叶和垃圾物的堵塞。 3.3 设计中应考虑利用自然净水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中,自然净化水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及投资方面具有相当突出的优点。通过土壤和植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原理,有效对水体污染物进行阻挡、过滤和吸附消除。在自然净水系统中,地形布置是关键,能有效疏导水资源;而植物选择是否得当则是重点,将直接关系到净化效果。自然净水的主要过程是先利用缓坡地形来降低水体流速,自然沉淀一些大颗粒杂质,再通过沙石土壤、植物根茎叶的渗滤作用分解水中的污染物,借助植物吸收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和杂质,最终达到净化水资源的目的。 3.4 设计生态节约蓄水系统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中的蓄水系统,应结合相应的水资源净化和再利用技术措施,能够获得最大的景观生态效益,构建成成本投入少、后期养护管理资源消耗小的节约型系统。 3.4.1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一般为下凹绿地形式,区域内种植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等植物,降雨的时候能将雨水汇集其中,可短暂或长期的由湿地形态存在,要发挥储存和净化作用,构成良好的景观。这种绿地的植物配置应采用耐涝湿的植物,尽量使用本地植物,以适应本地气候和生态环境,打造出生长茂盛、层次高低错落、品种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 3.4.2人工湖 人工湖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最核心的蓄水场所。在建设人工湖的时候,湖内应结合排水系统,将经过净化处理的雨水、地表水、中水水资源作为补充,以保持水循环的平衡,要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水生湿地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种群,慢慢 (下转第237页)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64 规划设计 前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雨洪管理能力愈发下降,城市内涝问题愈发严重,这种情况下,我国水利部制定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力倡导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城市设计工作中,出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雨洪管理能力的需要,也可以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导向,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1、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体系 1.1 城市设计目标 从年径流总量控制的角度进行考量,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相关要求,在开发建设后,理想状态下的城市年径流总量应当与开发之前自然地貌的年径流总量相近。而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途径包括促进城市雨水下渗与减排,对地下水加以补充、以及对城市雨洪进行集蓄与使用,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等。 从场地水生态环境修复的角度考量,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工作,应当在保持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协调水土关系、水绿关系、水陆关系与水城关系,尽量减少城市设计与建设中的人为因素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护生态空间对于城市气候调控与环境美化的作用。 从空间环境质量提升的角度进行考量,在城市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更新升级与环境提升会对城市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与改变,这也是城市设计中“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因而应当将创建高质量、高水平城市空间环境作为重要目标,对城市绿地、空间、街区、水系等各种元素加以优化整合,提高城市空间的舒适性。 1.2 城市设计原则 在城市设计中,需要始终坚持“三步走”原则,首先对水生态红线进行合理限定,加强对于城市水生态资源的保护;其次对各类元素的统筹措施加以整合,以提高城市生态环保效果为前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牛亮 摘要 关键词 为了减少城市设计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提高城市雨洪管理效果,可以将海绵城市作为导向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因而本人谨就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探究与分析,首先阐述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进而从生态空间、交通道路与开放空间的角度探讨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并对海绵城市的阶段性实施规划进行分析。 海绵城市;城市设计;生态环境 提,适当采取人工措施进行调整;最后应当以低影响开发为原则,对于城市的建设要尽量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冲击。 另外,还要始终坚持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通过城市规划的约束效果,实现对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雨洪管理工作,将流域规划、区域规划、防洪规划、交通规划、雨洪管理规划、绿地生态规划等相关项目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进而实现对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1]。 2、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 2.1 城市生态空间设计策略 2.1.1 城市水域空间设计策略 首先实现对雨水的收集与重复利用,因而在屋面、道路与街区等不同层次设置雨水系统,将雨水引入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在屋面雨水组织方面,如果是公共建筑,通常会采用内排水的方式,将雨水立管与屋面雨水管线相互连接,如果是住宅建筑,通常会采用重力外排水方式。为了更好地收集屋面雨水,可以将公共建筑的内排水管线与雨水调蓄系统相结合,将住宅外排水与散水、草沟等相互连通,将屋面雨水通过空间场地与绿化进行吸收。 海绵城市导向下,可以通过凹陷的绿地来进行雨水调蓄,需要在城市设计中合理设置凹陷深度,在植物种类、道路与绿地之间的连接处等各种因素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为了更好地发挥凹陷的雨水调蓄功能,可以将凹陷深度设置在20厘米左右,并选择具有耐涝特性的灌木与草本植物。另外,城市街区层面的海绵城市设计更加容易实现,充分利用城市街区之间的高度差进行规划,确保雨水能够通过街区流往街区与池塘实现雨水的存储与调蓄,可以设计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 2.1.2 城市绿地空间设计策略 海绵城市可以通过街区绿地实现城市绿地空间的相互联通,形成更大规模的“绿肺”,从而更好地发挥绿地资源在改善空气环境、吸收城市雨洪,同时也可以作为休闲娱乐场所。海绵城市 DOI:10.16116/https://www.360docs.net/doc/35584089.html,ki.jskj.2018.04.022

海绵城市——理念与方法

建设科技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2月合刊总第377期 专家论坛 海绵城市一一理念与方法俞孑L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 当今中国正同时面临着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我们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应运而生。 “海绵”的哲学 以“海绵”来比喻一个富有弹性、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的生态城市,其中包含深刻的哲理:强调将有化为无,将大化为小,将排他化为包容,将集中化为分散,将快化为慢,将刚硬化为柔和。诚如老子所言:“道恒无为,而无不为”,这正是“海绵”哲学的精髓。这种“海绵”哲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而非功利主义的、片面的价值观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人们对待雨水的态度实际上是非常功利、非常自私的。砖瓦场的窑工,天天祈祷明天是个大晴天;而久旱之后的农人,则天天到龙王庙里烧香,祈求天降甘霖,城里人却又把农夫的甘霖当祸害。同类之间尚且如此,对诸如青蛙之类的其他物种,就更无关怀和体谅可言了。“海绵”的哲学是包容,对这种以人类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雨水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它宣告:天赐雨水都是有其价值的,不仅对某个人或某个物种有价值,对整个生态系统而言都具有天然的价值。人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必然产物和天然的受惠者。所以,每一滴雨水都有它的含义和价值,“海绵”珍惜并试图留下每一滴雨水。 就地解决水问题,而非将其转嫁给异地 把灾害转嫁给异地,诸如一些防洪大堤和异地调水工程,都是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对岸,或把干旱和水短缺的祸害转嫁给无辜的弱势地区和群体。“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调节旱涝,而非转嫁异地。中国古代的生存智慧是将水作为财富,就地蓄留-无论是来自屋顶的雨水,还是来自山坡的径流因此有了农家天井中的蓄水缸和遍布中国广大土地的陂塘系统。这种“海绵”景观既是古代先民适应旱涝的智慧,更是地缘社会及邻里关系和谐共生的体现,是几千年来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经验和智慧在大地上的烙印。 分散式的,而非集中式的 中国常规的水利工程往往是集国家或集体意志办大事的体现。在某些情况下这是有必要的。但集中式大工程,如大坝蓄水、跨流域调水、大江大河的防洪大堤、城市的集中排涝管道等,失败的案例也不少。从当代的生态价值观来看,与自然过程相对抗的集中式工程并不明智,也往往不可持续。而民间的分散式或民主式的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古老的民间微型水利工程,如陂塘和水堰,至今仍充满活力,受到乡民的悉心呵护。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千百年来滋养中国农业文明的民间水利遗产,在当代却遭到强势的国家水利工程的摧毁。“海绵”的哲学是分散,由千万个细小的单元细胞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将外部力量分解吸纳,消化为无,构筑了能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伟大的国土生态海绵系统。 慢下来而非快起来,滞蓄而非排泄 将洪水、雨水快速排掉,是当代排洪排涝工程的基本信条。所以三面光的河道截面被认为是最高效的,所以裁弯取直被认为是最科学的,所以河床上的树木和灌草必须清除以减少水流阻力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以“快”为标准的水利工程罔顾水文过程的系统性和水文系统主导因子的完全价值,以至于将洪水的破坏力加强、加速,将上游的灾害转嫁给下游;将水与其他生物分离,将水与土地分离,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分离.将水与人和城市分离;使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土地得不到 10, 建设科技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市政建设 Municipal Construction – 176 – 1 常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背景 早在2002年,为拯救被严重污染的穿紫河,常德市政府启动穿紫河治污工程;2006年,更是在国内率先引进德国汉诺威水系的先进治污理念,建立了城市雨污分流系统;2013年,又在穿紫河岸建了8个新型的雨水泵站,截流了沿岸的118个排水口,市政府斥巨资开盖板、拆河堤、通河道、增蓄容、修建了1100多公里的地下管网,使得无数的大小“海绵”与穿紫河相连,打造了如今有自洁功能的一条自然风光带“大小河街”的一部分,为海绵城市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常德某高校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2016年年底,常德某高校海绵城市建设正式实施。为建设自然沉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常德某高校抓住海绵城市建设关键要点——渗、蓄、滞、净、用、排,制定了适应于本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拟定在校区建设122个生态车位、2963米植草沟、1000立方米雨水收集模块、景观湿塘、生态湿地。 2.1 生态停车坪。为增加绿地覆盖率,减少校园硬化面积,尽可能低影响开发,综合考虑车流及人流的影响,学校分别在办公楼前、教学楼间、桃花林景观区旁、教职工宿舍旁修建了122个生态停车位。与普通的停车场相比,生态停车场能够实现雨水渗透、初步净化、收集、再次净化的作用,同时收集到净化之后的雨水待到需要时能“释放”出来进行循环利用。 2.2 雨水收集模块。未得到下渗的雨水、初步净化的雨水若直接排入市政管网,对内涝的缓解意义不大,同时对雨水也是一种“浪费”。雨水收集模块更尊重自然的选择,把雨水间接地留在自然。通过各个渠道排入收集模块的雨水会先排入到处理系统,只有经过泥污处理的雨水排入到雨水收集模块,把雨水蓄起来,达到了调蓄和错峰的目的。常德某高校海绵城市建设所利用的可循环使用雨水收集模块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的蓄水池相比,施工安装快捷高效、不受天气的影响、蓄水设备本身变形能力强、抗压能力强、稳定性强、清理方便、不会释放污染水质的物质、不容易长青苔。此次学校内所建1000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模块,使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3 生态植草沟。作为沟渠类排水系统,植草沟可作为污染物和泥沙过滤器,它不仅可以收集路面两旁以及屋顶排下的雨水,使这些经过植草沟的雨水流经速度减慢,还使雨水得到初步的净化,同时用砾石和砂土处理后的沟底,可以让更多的雨水过滤后下渗至土壤中,实现自然渗透、自然沉积。植草沟中雨水净化及流向注释:由屋顶排水管排入至植草沟的雨水,通过砂、透水土工布、砾石的层层净化,流入渗管内,渗管中收集的雨水部分下渗至地下土壤,补充地下水位,余下的水通过渗管排入集水 井。这一过程,减缓了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同时达到了自然沉积的目的。 2.4 景观湿塘。景观湿塘又称雨水花园,是一个多功能调蓄设备。它的主要功能是滞留雨水、调控流量、延长雨水排放时间,并且具有净化水体、削减流峰以及自然观赏、休闲娱乐等用途。常德某高校利用校区内原有的一个造型奇特的水域设置景观湿塘。为达到观赏、生态等目的,湿塘中种植菖蒲、水葱、再力花、梭鱼草等植物,这些根系发达的芦苇类水生植物,除了美观及净化作用之外,还能利用其发达的根系松动铺入塘底的砂土,使得这些砂土在时间的沉淀中不板结,依然能够过滤水中的污染物。这类水生植物通常有5-10年的寿命,每到秋季芦苇成熟,雨水较少时,砍掉芦苇,同时清理湿塘表面由于过滤产生的淤泥与黑泥。景观湿塘雨水净化及流向注释:初步净化后,排入景观湿塘的水有利于缓解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同时被湿塘底部的膨胀土防水毯隔离在上部,通过管网排出,流经集水井时,通过弹簧装置可对洪峰出现时的雨水进行调控。 2.5 生态湿地。生态湿地作为城市海绵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净化水质,又能调节雨洪,同时将净化的雨水集于此,并加以循环利用。常德某高校在湿地中种植菖蒲、蓝花鸢尾、再力花等水生植物,同样用于净化雨水以及利用其发达的根系松动湿地下的砂土,防止砂土板结,使得湿地下的透水净化系统能长久使用。生态湿地净化及流向注释:与景观湿塘区别的是,经过净化的水最终通过弹塑软式透水管排出。 3 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意味着人们已经意识到城市正在转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已经在转变。传统模式下,受石头建筑、“灰色”硬化的路面影响,雨水仅仅依靠市政管网快排式的方式已经结束。常德某高校海绵城市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循环;坚持生态优先、低影响开发,建设了生态停车场、植草沟及下凹绿地、雨水收集模块、生态湿地、景观湿塘等大大小小的 “海绵体”,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渗、蓄、滞、净、用、排六大理念,最终对于改善水质,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建设中不断摸索,才能建造出一个个自然沉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才能为其他城市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孟岭超.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生态景观重塑研究[D].河南大学,2015. [2]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莫婵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海绵城市建设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解决城市用水、洪涝、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本文通过微观层面解读海绵城市的建设,从生态车位、植草沟、雨水收集模块、生态湿地、景观花园等海绵城市建设出发,解析海绵城市如何实现渗、蓄、滞、净、用、排六大理念,从而为我国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水循环利用等问题提供思路。关键词:海绵城市;植草沟;景观花园

浅谈海绵城市设计技术要点

浅谈海绵城市设计技术要点熊博1汪健2杨泉鑫3 1.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武汉地产集团市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3.武汉市给排水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相关管理部门从预防城市内涝和山洪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治理理念,海绵城市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不仅能够减少因大量降雨造成洪涝灾害现象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的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则和在实际设计中建设海绵城市的方案细则。 关键词:海绵城市;给排水设计;技术要点 1引言 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步,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天气的原因特别是雨季的到来,引发城市发生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的问题,造成城市排水系统因为超负荷而崩溃,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可以理解为“水弹性城市”,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雨洪管理方式。目前,由于人类无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因此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而水资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所以为了保护水资源,相关机构及专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使城市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下雨时可以自动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城市对水资源需要时,可以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由此减少水资源浪费。2城市排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设施老旧、改造周期长 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一批有一批的人群涌向城市,高楼大厦的兴建占用了大面积的土地。由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因素造成排水系统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的降低减小,出现管道老化严重、管路的埋设位置与构筑物的基本结构不一致等情况的出现,最主要的矛盾要属排水工程落后于人类大量的需求。因为很多地区的住建部没有对城市的地下空间做好合理规划,利用不当,埋设在地下的管线没有做好定期的检查维护,导致城市地下管网的改造速度较缓慢。 2.2雨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工业革命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规模也在不断被扩大,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人们也开始关注更多的新型材料,同时,也造成城市道路的硬化程度不断加剧,给水循环系统带来不利影响,通常会排出大量雨水径流,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我国本来就属于缺水国家,而且对于雨水循环利用方面的开发技术还不够成熟,造成我国大多数的城市排水管道缺乏完善性,雨污合流造成雨水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 2.3对强降雨天气承受力差 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多数靠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特别是近些年来,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遍布全球每个角落。温室效应造成温度失衡,地域性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在我国主要表现为短历时强降雨天气的发生机率逐年增加,这种天气变化会引发局部地区大面积的地面径流。因为传统的排水系统本身带有的多种弊病,自身稳定性较差,当极端天气来临,无法及时排走雨水,就会导致城市发生内涝和水体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3海绵城市设计要点 3.1注重设计的系统性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做出全面分析,其中包括城市现有水设施、水资源开采程度等,然后科学的根据该城市的发展要求做出系统性的设计,在这一点上,英国做的非常好,如该国的排水系统通过全面综合的规划,形成了一个排水系统有机体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协调。 3.2海绵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 3.2.1自然排水系统 自然排水系统由多部分共同组成,如植物、地表洼地、渗透空间、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和排水管道等都是其组成部分,其中,植物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过滤与渗透;地表洼地也储存水资源起到了重大作用。自然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建立在现有的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之上的,在地下水补充浸润过滤后保存水分,这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排水系统成本更低。 3.2.2雨水花园 所谓“雨中花园”,是指在一个凹陷区种植灌木、花草等植物,其原理是利用过滤器、土壤和植物,提高雨水渗透能力,从而达到降低径流的效果,雨中花园将雨水管理的技术与景观相结合,在解决雨水问题的同时对环境也起到了美化作用,目前,相关部门着重于研究如何减少雨水污染元素。 3.3绿色建筑设计 海绵城市的合理设计不仅对地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样适用于建筑顶端和屋面。在建造好的屋面顶部打造绿色屋顶,有助于辅助屋面进行对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普通的屋面,可以选择通过排水沟和雨水链等措施引导雨水合理排放。 3.4保证规划的引领性,并保证实际建设的科学性 目前,我们国家想要建设科学合理的给排水系统,就要立足整体,综合分析每一个细节的设计要点,形成一个整体的规划流程。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行具体计划的过程中,要做到不被外界相关因素所影响,有针对性的避开带有危险性的影响,就城市的具体情况加以考虑,细致的确定规划目标。经过细致入微的对城市水源的流向和旱涝问题进行观察,找到设计要点,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城市的水资源出现污染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城市环境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形成可持续性强、可以循环使用的水系统环境。对于创建海绵城市系统的具体流程而言,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相对复杂的工序,因为本身工程量很大,所以要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整个城市的多方面影响因素,实地考察,有效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针对该城市的特点进行设计。 4结束语 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不仅能够减少污染、利用水资源,而且促使城市水循环良性发展,更加广泛、合理,有序的进行蓄水、排水,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海绵城市在建设生态型城市中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池明.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J].中国环境 报电子报,2015(10). [2]王一川.“海绵城市”应作为城市给排水建设的重要内容[J].江西建材,2015(5):43~44. [3]田闯.发达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J].黄河科技大 学学报,2015(5):64~70. [4]杨林霞.国内外海绵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5):71~75. 95

新时代下对海绵城市的研究论文

新时代下对海绵城市的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国许多地区遭遇不同程度的积水,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逢雨必涝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病。雨水排不出去导致城市灾害的形成,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损坏,阻碍了城市交通的正常通行,带来很多公共生活不便。同时,有很多地方遭受干旱,形成严重的缺水现象。一方面洪涝,一方面又缺水。如何发挥雨水最大效益解决雨水洪涝灾害,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这将意味着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建设要转变观念,改变单一“以排为主”的排涝思想,充分利用海绵海绵型城市理论进行城市建设,结合城市雨洪系统和自然生态恢复,解决城市内涝,回收利用雨水资源,构建绿色生态海绵城市。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景观道路 Study on sponge city in the new er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 suffered varying degrees of water, especially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city, the phenomenon of waterlogging has become a city disease. The formation of urban disasters cau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urban disaster, the urban infrastructure severely damaged,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is blocked, and the inconvenience of public life is brough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places suffered from drought, the formation of severe water shortage phenomenon. On the one hand floods, on the one hand and lack of water. How to play the biggest benefit of the rain water flood disaster, has become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urgent problem. In November 2, 2014,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ssued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guide", put forward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This would mean that in China's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to want change idea, change drainage thought of the single row based ", make full use of the sponge type urban theory in urban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urban rain flood system and natur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olve urban waterlogging, recovery and utilization of rain water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urben green ecological sponge. Keywords:Sponge city rainwater collection; landscape road 引言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2011到2014的国家,短短几年时间,36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北京城市排水系统瘫痪,济南等城市内涝严重的甚至排水系统崩溃。但与此同时,有1100个城市严重缺水。城市排水标准低和雨水利用系统的不足,使得城市资源短缺成为灾难.的诱因。“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使城市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基于自然的思想理论。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层面、操作层面和各层次和各工作水平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是长时间的保护和建设的过程。 海绵的城市,是指城市能像一块海绵,可以储存水,而且当需要释放储存的水和使用相同的时间。海绵具有弹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处理,恢复自然生态。 如何建立一个绿色海绵城市需要新的景观方案的研究与发展,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和保护原生态地区,低影响的高水的海绵,促进生态发展,变废为宝,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使雨洪成为我们的财富而不是灾难。 1 在当前城市供水和排水1大突出问题 1.1排给排水设施欠账较多,难以满足城市的快速发展 建筑总高度整体上升,在地下建设项目的快速增长,现有的供水管道,结构长度,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目前城市发展需求急剧扩大,城市的供水管道建设水资源日益短缺,难以满足日常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需要。同时,“重地上轻地下“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地下结构的缺失,排水和土壤结构等其他专业人员缺失,导致地上高速发展,地下严重滞后,随意”开拉链”的现象时有发生,

浅谈建设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年第2 期 1海绵城市发展背景 随着当今城镇化高速发展以,对于工程施工科学性的考虑不够周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过度开采以及污染被忽略等现象;水资源系统内各项工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再者,因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陈旧与落后问题,大雨强降水事件发生后引发的内涝问题,带来了包括经济损失在内的多种不良后果,城市排水问题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焦点。 随着城市内涝和水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海绵城市举措。该年年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发布,这是一本各类技术集成的使用指南,但是这对于海绵城市的应用指导还远远不够。根据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14]838号)和《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财办建[2015]4号)的要求,共有16个城市成为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6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北京市等14个城市进入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这表明我国海绵城市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海绵城市已经在多个城市试点建设,无论是从城市水环境的保护与构建、水资源的补给与循环还是城市景观风貌的营造来看,海绵城市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国外雨洪管理发展经验借鉴 海绵城市(eco-sponge City )是由中国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于洪管理体系与概念,意指让城市在适应环境改变的同时,对于降水特别是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面前能够体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其他国家对于雨水的管理概念发展较我国较早,并且已经在理论与技术上获得较为成熟的成就,因此,有许多值得学习与借 鉴的方向。2.1美国 起初在美国马里兰州为了实现减轻由于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地面不透水性引起的恶劣影响, 最开始实行水敏性排水。通过针对单个水敏性模块进行研发测试, 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实验效果。在雨水管理的水回用方面,美国常用的解决方式是在天然入渗能力方面进行改造升级为目标。为了同时解决城市对于防洪排涝的要求以及对于雨水利用的需求问题,在芝加哥市建立了地底隧道蓄水系统。在一些别的城市同时设立了屋顶蓄水系统以及地表回灌系统。2.2日本 早在1963年日本就已经着手于蓄洪滞洪设施而且已经开市利用储蓄的雨水作为喷洒道路、绿地,以及其他方面的回用水。蓄洪设施不同于英国,日本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从而减少储蓄设施的占地面积。自90年代起日本对于全国的建设规划又有了新的要求,对于所有新建改建的公用建筑必须设置相应的雨水下渗装置从而进一步的改善降水带来的环境影响。2.3德国 就目前而言,德国再与水回用利用方面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当下的德国再水资源利用尤其是雨水利用防洪防涝方面已经在技术上达到标准化产业化,市场上相应的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包括收集装置、过滤装置、渗透装置以及储存设施等。在德国的雨水利用措施中主要的做法可以分为三种:第一是对于建筑屋顶的给水储蓄系统;第二是道路的截污拦污措施,首先是对于城市道路的雨水管口均设有截污拦污装置,用于拦截地表径流中携带的部分污染物,使得之后储蓄的雨水能够保证相对良好的水质, 其次对于路面设置透水铺装对减少不透水路面面积,通过渗透原理补充地下水资源;第三是生态社区雨水回用体系,在社区沿排水道铺设表面附有植有草皮的渗透沟,,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负荷的雨水则排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用[3]。 3“海绵城市”理念的由来与发展 海绵城市之所以用海绵来对城市的吸附功能进行比喻一开始只是因为业内和学术圈中的人们的一种习惯,例如布吉 (Budge)利用海绵来对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进行比喻。当下海绵这个词越来越多的是用来对城市或者区域地块对于雨洪调蓄能力的一种比喻。“海绵城市”、“海绵体”等这些非本专业学术性概念之所以在领域内得到认可以及大面积的应用,原因就是其中的洪涝管理以及水资源利用概念收到领域内的一致认可,虽然对于具体的措辞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其表达的核心理念是共通的,“海绵城市”直观地表述了具有“海绵特征”的城市,而其他概念的“海绵”重在海绵城市功能的载体[4]。 浅谈建设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 林英姿1王汉卿2杨丞南2杨 红3 (1吉林建筑大学松辽流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吉林长春 130118 2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8 院有限公司 吉林长春 130000) 11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