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腐真菌对秸秆的降解效果及影响因素

白腐真菌对秸秆的降解效果及影响因素
白腐真菌对秸秆的降解效果及影响因素

饲料研究FEED RESEARCH NO .5,2011

15

综述

白腐真菌对秸秆的降解效果及影响因素

张爱武1 董 斌2 康 伟11.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2.沈阳鑫育隆饲料有限公司

收稿日期:2010 - 12 - 21

基金项目:吉林省长春市科技计划项目(09YJ21)通信作者:张爱武

农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农业生产副产品之一。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道,世界上种植的农作物每年可提供各类秸秆约20亿t。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主要的秸秆约20种,而且数量巨大。目前秸秆的利用仍以原始利用为主,且利用方式单一,其中玉米秸秆分布广且数量多,利用潜力最大。由于目前用作饲料的数量还不到秸秆总量的10 %,秸秆还田和副业加工利用等不到5 %,大部分被浪费掉。麦秸和稻草等用作饲料的就更少。农作物秸秆由于营养品质低下,适口性差等原因,在饲料方面的利用率很低。饲喂反刍动物时,需对秸秆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基于我国国情,虽然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对秸秆品质均有较大改善,但是由于实际生产中成本、操作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原因,推广使用范围较小。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和饲养试验表明:利用微生物降解方法处理秸秆具有广阔的前景。

利用微生物可转化秸秆,因为微生物能利用和分解多种畜禽不能利用的复杂有机化合物,合成含有丰富蛋白质和脂肪的菌体细胞,这些分解产物和菌体可用于饲料。微生物在秸秆转化中有用途多、营养价值高、周期短和可再生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重视。国内研究使用较多的是以乳酸菌-纤维分解菌-丙酸菌为主的微生物活菌制剂。自7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致力于白腐真菌的研究。白腐真菌是一类丝状真菌,因腐生在树木或木材上,引起木质白色腐烂而得此名。它依靠降解木质纤维材料的能力穿入木质,侵入木

质细胞腔内,释放降解木质素和其他木质组分的酶,导致木质腐烂成为淡色的海绵状团块——白腐。分类学上,白腐真菌属于真菌门,绝大多数为担子菌纲,少数为子囊菌纲。白腐真菌分布十分广泛,无论高山或平原,凡是有树木生长、存放或使用木材的地方都有分布。各地区白腐真菌种类的变化常随树木种类与气候诸多条件而改变。

1 白腐真菌降解秸秆的效果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比较重视对白腐真菌的研究。我国近来利用白腐真菌降解秸秆的研究已有所进展。白腐真菌通过次生代谢物包括,各种胞外酶、过氧化物酶、二价锰过氧化物酶及漆酶的催化作用有效降解木质素。王连稹报道,白腐菌处理秸秆主要是由于其在生长活动过程中能分泌多种酶,这些降解酶主要是木质素降解酶,其次是纤维素降解酶及半纤维素降解酶,以降解细胞壁物质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已知的白腐真菌包括,栓菌属、平革菌属、侧耳菌属、半胶菌属和黑管菌属等;常见的包括,长绒毛栓菌、云芝、黄孢原毛平革菌、糙皮侧耳菌、紫半胶菌、黑管菌和裂褶菌等,国际上很多研究者发现,有降解能力的是黄孢原毛平革菌,属非褶菌目、伏革科和显革菌属。Zadrazil 等(1984) 对包括桦多孔菌、漏斗状侧耳、云芝深褐色次革菌、辐射卧孔菌、粉状侧孢霉和拟革盖菌等200个品系进行筛选后发现,有几十种白腐真菌能显著改善秸秆的适口性,提高木质素的降解率,大幅度提高秸秆的瘤胃干物质消化率,从而使秸秆成为反刍动物的一种含较高营养价值的廉价能量饲料。

有关香菇菌的研究报道,香菇和平菇等木腐类真菌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能力较强,这类食用菌

16综述

此时菌体生物量最高,可达11.36 g/L。

2.3 水分含量

水分含量直接影响菌丝的生长,从而影响白腐

菌对秸秆中木质素的降解。一般控制在65 %~75 %。

黄丹莲报道,在白腐菌降解稻草过程中,含水率对

固体培养下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锰过氧化物酶活

和木质素降解程度的影响最大。

2.4 酸碱度

酸碱度是影响白腐真菌菌体生长繁殖的重要因

素。pH不同会影响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电荷的状态,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

的吸收及代谢产物的排泄,菌体在适合的pH下可

以获得最佳培养效果。大多数白腐真菌喜欢微酸性

环境,pH保持在4~5即可。耐碱性白腐真菌的最

适pH为7~9,耐酸性白腐真菌的最适pH为3。

2.5 碳源和氮源

发酵秸秆中氮的含量与粗蛋白质的提高幅度呈

正相关关系,但与白腐真菌的生长发育呈负相关。

氮源的消耗直接影响木质素降解酶的产生,木质素

降解酶为次级代谢酶,在自然状态下,通常氮源耗

尽才产生。侯红漫等报道,白腐菌糙皮侧耳在限氮

和富氮条件下漆酶酶活差异很大,富氮条件下不利

于漆酶的产生和木质素的降解。Zadrazial (1984)也

报道,添加无机氮真菌发酵后秸秆的体外消化率

下降。潘亚杰研究发现,在白腐菌对玉米秸秆的

预处理中,添加0.1 %葡萄糖和0.2 %尿素,玉米

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有显著提高,由原来的

35 %~40 %提高到55 %~65 %。

碳源是构成菌体的碳架及能量的来源,真菌细

胞干质量的一半是由碳组成。碳源在真菌生长过程

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限制碳源不利于微生物的生

长,木质素降解是一个次生代谢过程,必须有其他

碳源来支持微生物的生长。

2.6 白腐真菌的处理时间

白腐菌的降解机制是在适宜的条件下,白腐菌

的菌丝首先用其分泌的超纤维氧化酶溶解秸秆表面

的蜡质,然后菌丝进入秸秆内部,应答合成多种酶,

并分泌到细胞外,构成降解系统的主要成分。所以,

白腐真菌降解秸秆的开始阶段,只是白腐菌的菌丝

可以直接利用农作物秸秆,使收菇后剩余的菌糠中木质素的含量大大降低,菌体蛋白的含量超过5 %,可添加于家畜饲料中。日本福住等用香菇经过2个月对袍树木粉的作用,结果脱木质素达40 %~50 %。柯克等用香菇菌对杨树的木质素和糖类进行分解试验,结果木质素分解量达79 %,糖类分解量仅12 %。袁彤光等证明:香菇白腐真菌具有降解木质素的显著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白腐真菌可使秸秆中木质素降解率达到40 %~60 %,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达到20 %~40 %。英国阿期顿大学最近从秸秆堆中分离出一种白腐真菌,这种微生物只降解木质素,不降解纤维素,可以使秸秆的体外消化率从19.63 % 提高到41.13 %。王海磊从松林土壤中分离得到的白腐菌其木质素降解率可达71.98 %。而陈谊报道,白腐真菌对木质素的降解率仅为24 %。白腐真菌以稻草秸秆为底物进行固态发酵时,可以代谢产生木质素降解酶、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等多种水解酶,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也有一定提高,但增幅不大,赵华等报道,白腐真菌与假丝酵母菌混合培养有利于纤维素的降解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2 影响白腐真菌降解效果的因素

2.1 白腐真菌的菌种

Hartig首次发现,部分白腐真菌能够选择性的降解木质素后,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王海磊从松林土壤中分离得到的白腐菌其木质素降解率可达71.98 %。而陈谊报道,白腐真菌对木质素的降解率仅为24 %。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种类的白腐菌分泌的胞外木质素降解酶的能力不同导致,通常一种白腐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木质素降解酶。

2.2 温度

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白腐真菌产酶能力,过高则降低秸秆木质素的降解率;温度过低,白腐真菌固体发酵的进度缓慢。Asther等报道,黄孢原毛平革菌在37 ℃培养菌体生长最好,在30 ℃培养则更利于木质素降解酶的产生。而闵晓梅报道,大多数白腐真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50 ℃。齐刚报道,随温度的升高,菌体生长速度加快,但温度太高菌体易衰老,白腐菌生长的最适培养温度是30 ℃,

饲料研究FEED RESEARCH NO.5,2011

饲料研究FEED RESEARCH NO .5,2011

17

综述

在植物内部的繁殖和蔓延,也就是说如果微生物发酵时间过短,白腐菌对秸秆的降解作用不大。但是发酵时间也不宜过长,木质素一旦被降解得过多,其他容易消化的糖类一同被降解,也造成处理秸秆的消化率降低。在利用白腐真菌处理农作物秸秆时,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确定适当的发酵时间,以获得最佳的处理效果。潘亚杰报道,随着时间的增加,秸秆的生物降解率是逐步增加的。降解0~7 d,白腐菌对秸秆的降解作用不大;降解7~21 d,木质素的降解率有明显的增加。

3 秸秆生物降解的应用前景

在利用秸秆的生产实践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经常结合使用,而其中生物处理方法,尤其是利用微生物处理代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通常,处理前对秸秆进行灭菌处理,排除杂菌的干扰。但在实际生产中真菌在生长开始阶段受到杂菌污染,一旦条件适宜,杂菌会迅速生长,竞争性抑制白腐真菌的正常生长,从而导致处理失败。因此,目前绝大部分利用白腐真菌提高秸秆营养价值的研究都限于实验室研究。因为在实验室的研究大多数对底物进行了消毒或高压灭菌。不过也有学者报道,在实际生产中可使用杀菌剂,如:生石灰和百菌清等来控制杂菌的生长。

今后在秸秆木质素降解的问题上可行的方法有2种:1)通过菌种筛选和选育,找到能在通常条

件下迅速生长,从而与杂菌在竞争中处于生物量的绝对优势的优良品种。郭爱莲等(2001)用HE—NE 激光选育出高木质素降解的白腐真菌。2)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生产出人工易操作的基因工程菌,对秸秆的降解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琳.我国秸秆人造板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对

策.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167.

王建华.开发秸秆发酵饲料的思考.中国饲料,

[2] 1997(14):13-16.

赵守仁.用生物技术开发秸秆资源.饲料工

[3] 业,1997,18(2):34-36.

赵红霞.白腐真菌降解秸秆作物研究及应用.中

[4] 国饲料,2003(15):25.

Levin L,Forchiassin F.Ligninolytic enzymes of

[5] the white rot basidiomycete Trametes trogii.Acta Biotechnol.,2001,21(2):179-186.

李慧蓉.白腐真菌在碳素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6]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2):105-109.

王佳玲.白腐菌漆酶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

[7] 1998,25(4):28-29.

通信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130118

2011年国家奶牛 “金钥匙”技术示范现场会在石家庄召开

由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河北省畜牧局主办,国家奶牛体系石家庄综合试验站、国家奶牛体系保定综合试验站(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承办的国家奶牛“金钥匙”技术示范现场会,于2011年3月26日—28日在石家庄召开。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河北省畜牧局相关领导、部分奶牛体系的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出席了会议。培训之前,专家们首先深入基层,走访了部分奶牛场和奶牛养殖小区,现场咨询,现场指导,针对奶农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服务。在第二天的讲课和答疑活动中针对河北地区的养殖条件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指导,河北骊骅淀粉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天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介绍了奶牛养殖新理念,新技术。课后为学员颁发了“金钥匙”技术现场会结业证书。下期会议将在新疆举办。

不同有机物料的腐解特征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Hans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土壤科学, 2018, 6(4), 94-99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c597413.html,/journal/hj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3c597413.html,/10.12677/hjss.2018.64012 De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Organic Materials and Their Effects on Soil Fertility Qingwei Zhang1, Xiaoli Wang1*, Jianjun Duan2, Fang Yang1, Zhen Guo3, Xiucai Yang1, Ling Chen1 1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2Tobacco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3Shaanxi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Xi’an Shaanxi Received: Sep. 17th, 2018; accepted: Oct. 3rd, 2018; published: Oct. 10th, 2018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composition rate of organic nutrients and their ef-fects on soil fertility after returning organic materials to soil.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de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organic materials, maize straw, rice straw and wheat straw, and their effects on soil ferti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composition rates of rice straw, wheat straw and maize straw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which showed that corn straw > rice straw > wheat straw, and dried straw > fresh straw; the release of organic nutrients was K > P > N > C; after adding maize straw, soil organic carb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total nitrogen and th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CO2 release rate of corn straw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ice straw and wheat straw, and the indexes of soil without corn straw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soil with three kinds of straw. All of the three straws improved soil fertility,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microbial quantity and activity to some extent, and increased organic carbon and effective nutrient content. It provides a reliable basis for studying organic fertilizer and its effect on soil, promoting crop growth, increasing crop yield and improving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Keywords Organic Materials, Decomposition, Soil Fertility 不同有机物料的腐解特征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青伟1,王小利1*,段建军2,杨芳1,郭振3,杨秀才1,陈领1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 *通讯作者。

白腐真菌

白腐真菌 前言 白腐真菌(white rot fungi)为丝状真菌,系木腐真菌(wood—degrading fungi)的一种,绝大多数为担子菌纲,少数为子囊菌纲,着生在木材上,因其能降解木材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使木材呈现特征性的白色腐朽状而得名。日前研究最多的有: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ete chrysosporium)[1]、彩绒草盖菌(Coridusversicolor)、变色栓菌(Thametes versicolor)、射脉菌(Phlebia radiata)、风尾菇(Pleurotus pul—mononanus)等。其中黄孢原毛平革菌是其典型种,也是研究木质素降解的模式菌。白腐真菌是已知的唯一能在纯系培养中有效地将木质素降解为CO2和H2O 的一类微生物。木质素是由苯丙烷单元通过醚键和碳一碳键连接而成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高分子芳香族类聚合物。组成单元的结构及其连接键复杂而稳定,使得木质素很难降解[2]。木质素结构的异质性和不规则性,决定了对其生物降解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白腐真菌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了相应的适应性特性:白腐真菌能分泌氧化酶到胞外,在催化氧化过程中形成自由基,进而攻击木质素结构,此过程不需要特异的电子供体,因此其作用具有非特异性[3]。1983年Kirk和Gold两个研究小组发现能够利用白腐真菌的上述生物学特性降解染料[4,5]。此后,白腐真菌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并在将白腐真菌应用于降解诸如染料、三硝基甲苯(TNT)等许多难降解有机物方面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6],在木质素降解酶的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基因调控方面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以下就酶系统基因结构,催化机制,应用及新发展几方面进行介绍。木质素降解酶系统 白腐真菌依赖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实现对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这一过程殊为复杂,其中的关键酶系为木质素降解酶系。木质素降解酶主要包括了3 种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lignin peroxidase,LiP) 、锰过氧化物酶( mangnase peroxidase,MnP) 、漆酶( laccase,Lac) 这3 种木质素降解酶均能单独降解木质素,也能两两联合,或者3 种酶一起作用对木质素进行降解。 1、木质素降解酶的比较 1.1 LiP、MnP 和Lac 三种酶的结构及组成特点

丛枝菌根真菌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

丛枝菌根真菌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1 邹英宁,吴强盛*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E-mail:wuqiangsh@https://www.360docs.net/doc/3c597413.html, 摘要:丛枝菌根是土壤中的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结合的互惠共生体,能帮助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和水分、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抗逆性、改善果实品质等。提出了丛枝菌根真菌生产的技术流程,综述了丛枝菌根真菌在果树、蔬菜、花卉植物上的应用与效应。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丛枝菌根;园艺作物;菌剂生产 中图分类号:Q939.96 1. 引言 菌根(Mycorrhizas)是一类与植物根系紧密结合互惠互利的联合体,其互惠互利表现在菌根通过其根系外的菌丝、根系内的丛枝及根内特殊的水分运输通道给寄主植物运送矿质营养和水分,而寄主植物将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通过物质流转运给菌根以维持其生长发育[1]。菌根按照形态学分为三类: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s)、丛枝菌根(Endomycorrhizas)和内外生菌根(Ectoendomycorrhizas)[2]。外生菌根指菌根真菌侵入到植物根系的皮层,在间隙里形成哈蒂氏网,大量的菌丝在根系外面形成一个菌套,主要与森林植物共生;丛枝菌根指菌根菌丝不仅侵入到根系皮层,而且还进入到细胞内部,形成丛枝(Arbuscules)结构,有的还在细胞间或者内部形成泡囊(Vesicles),在许多园艺作物如柑桔、桃、苹果、梨、番茄、西瓜、非洲菊、月季等都可以发现和找到这种结构;内外生菌根则同时具备外生菌根和丛枝菌根的特性,菌根菌丝在细胞间隙形成哈蒂氏网,根系表面形成菌套,菌丝在细胞内部也形成各种菌丝团,主要在一些松科和杜鹃花科植物存在。目前的研究表明,在园艺作物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促进园艺作物的生长,增强园艺作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提高抗逆性,改善水分代谢,提高果树和蔬菜的品质等[3]。因此,在园艺作物根系上没有丛枝菌根的存在反而不正常[4],从而显示丛枝菌根在园艺作物上的重要性 2. 丛枝菌根真菌菌剂的生产 丛枝菌根真菌菌剂的生产是其应用于园艺作物的关键。尽管丛枝菌根真菌至今尚不能进行纯培养,但采用盆栽菌剂生产法[5]仍可以获得一定纯度的菌剂,其具体生产流程是:选择玉米或高梁为寄主植物,对其种子采用10%的次氯酸钠溶液表面消毒5~10 m,然后放置在一个湿巾上,用塑料袋包好进行催芽。一般玉米种子在2~3 d就能够发芽。选择3 mm大小的粉碎玄武岩为栽培基质,目的是基质含有非常低的营养水平,特别是P。然后对基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杀死土著丛枝菌根真菌。灭菌的基质与购买的纯菌剂(可以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丛枝菌根真菌种质资源库(BGC)”购买)按照20:1(v/v)的比例混合均匀,装于15~25 cm直径的塑料盆中。将已经催芽的种子每盆播2~6粒,然后放置在温室或良好光照的避雨棚中以减少其他微生物通过风和雨水的污染。一般地,在正常水分管理的6 w后就能够观察到丛枝菌根真菌与寄主植物根系共生。14 w后开始控水,16 w时去除植物地上部分,将基质和根系倒在一个干净的盘中,把根系剪断,与栽培基质混合均匀,此菌剂即可应用于田间。如果菌剂不及时使用,可以保存在4 °C冰箱或凉爽干 1本课题得到长江大学科研发展基金(39210264)的资助。

白腐真菌对秸秆的降解效果及影响因素

饲料研究FEED RESEARCH NO .5,2011 15 综述 白腐真菌对秸秆的降解效果及影响因素 张爱武1 董 斌2 康 伟11.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2.沈阳鑫育隆饲料有限公司 收稿日期:2010 - 12 - 21 基金项目:吉林省长春市科技计划项目(09YJ21)通信作者:张爱武 农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农业生产副产品之一。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道,世界上种植的农作物每年可提供各类秸秆约20亿t。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主要的秸秆约20种,而且数量巨大。目前秸秆的利用仍以原始利用为主,且利用方式单一,其中玉米秸秆分布广且数量多,利用潜力最大。由于目前用作饲料的数量还不到秸秆总量的10 %,秸秆还田和副业加工利用等不到5 %,大部分被浪费掉。麦秸和稻草等用作饲料的就更少。农作物秸秆由于营养品质低下,适口性差等原因,在饲料方面的利用率很低。饲喂反刍动物时,需对秸秆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基于我国国情,虽然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对秸秆品质均有较大改善,但是由于实际生产中成本、操作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原因,推广使用范围较小。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和饲养试验表明:利用微生物降解方法处理秸秆具有广阔的前景。 利用微生物可转化秸秆,因为微生物能利用和分解多种畜禽不能利用的复杂有机化合物,合成含有丰富蛋白质和脂肪的菌体细胞,这些分解产物和菌体可用于饲料。微生物在秸秆转化中有用途多、营养价值高、周期短和可再生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重视。国内研究使用较多的是以乳酸菌-纤维分解菌-丙酸菌为主的微生物活菌制剂。自7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致力于白腐真菌的研究。白腐真菌是一类丝状真菌,因腐生在树木或木材上,引起木质白色腐烂而得此名。它依靠降解木质纤维材料的能力穿入木质,侵入木 质细胞腔内,释放降解木质素和其他木质组分的酶,导致木质腐烂成为淡色的海绵状团块——白腐。分类学上,白腐真菌属于真菌门,绝大多数为担子菌纲,少数为子囊菌纲。白腐真菌分布十分广泛,无论高山或平原,凡是有树木生长、存放或使用木材的地方都有分布。各地区白腐真菌种类的变化常随树木种类与气候诸多条件而改变。 1 白腐真菌降解秸秆的效果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比较重视对白腐真菌的研究。我国近来利用白腐真菌降解秸秆的研究已有所进展。白腐真菌通过次生代谢物包括,各种胞外酶、过氧化物酶、二价锰过氧化物酶及漆酶的催化作用有效降解木质素。王连稹报道,白腐菌处理秸秆主要是由于其在生长活动过程中能分泌多种酶,这些降解酶主要是木质素降解酶,其次是纤维素降解酶及半纤维素降解酶,以降解细胞壁物质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已知的白腐真菌包括,栓菌属、平革菌属、侧耳菌属、半胶菌属和黑管菌属等;常见的包括,长绒毛栓菌、云芝、黄孢原毛平革菌、糙皮侧耳菌、紫半胶菌、黑管菌和裂褶菌等,国际上很多研究者发现,有降解能力的是黄孢原毛平革菌,属非褶菌目、伏革科和显革菌属。Zadrazil 等(1984) 对包括桦多孔菌、漏斗状侧耳、云芝深褐色次革菌、辐射卧孔菌、粉状侧孢霉和拟革盖菌等200个品系进行筛选后发现,有几十种白腐真菌能显著改善秸秆的适口性,提高木质素的降解率,大幅度提高秸秆的瘤胃干物质消化率,从而使秸秆成为反刍动物的一种含较高营养价值的廉价能量饲料。 有关香菇菌的研究报道,香菇和平菇等木腐类真菌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能力较强,这类食用菌

影响工艺选择的几大关键因素

具有生产大型零部件专业知识的转化商进行咨询沟通。 3.要求的复杂程度是多少? 细节和复杂程度具有重要的设计含义,因为关注这两者可以提供强化结构而不增加不必要的重量的可能性。每一个工艺有独特的方法来提供复杂性,同时也有使用的限度。注模工艺能够提供最高的复杂程度。其它工艺只能提供较低的复杂程度。 吹塑工艺可以通过采用造型内锁、卡头和绞链来提供复杂性。可提供的复杂程度受到所采用的气体压缩力或所用材料的限制。反应注模工艺可以提供更高的复杂程度和细节,因为原料进入模具时的粘度低。热塑成型工艺能提供的复杂程度受到制约,相比基于注塑的工艺、吹模工艺或反应注模工艺,容忍度更差。 4.零部件需要什么样的结构? 无论通过截面模量的几何结构或对材料系数进行控制都是设计零部件结构的方法。零部件的基本形状能提供了它的结构可能性的线索,以及如何达到所需的结构强度。每一项工艺用来达到所需结构性能的具体技术方法都是不同的。 5.要求的表面质量可达到吗? 很难对表面质量进行定义。然而,在项目早期,了解模制件表面所需的美观程度非常关键。但要表面美观的定义达成共识很困难。如果定量方法不能使用,也许最好双方同意选择一个可见的样本,以此作为“双方同意的”标准。 注模工艺能获得最棒的表面外观。吹塑工艺获得高光表面的可能性不如注模工艺。表面纹理可以再加工,在光滑的表面区域还可以再完善,但是生产周期将拖长。 一种模内涂敷系统能生产高质量RIM表层。热塑成型的表层受生产零部件所用的片材质量的限制。给表面打出纹理也许可用来生产美观的模制件表面。根据薄膜及模具表面的质量,在热塑成型工艺中通过采用薄膜完成模内装饰能提供非常好的表面效果。 6.采用这种工艺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吗? 一旦你决定了生产特定性能的零部件所要采用的生产工艺,确立该工艺的各项经济指标极其重要。成本取决于原材料、生产数量、和许多其它因素。然而,必须考虑到所选工艺带来的一些影响。 模具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模具尺寸与工艺运行的压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而模具成本又与工艺挂钩。制造工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可变成本。设备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周期以及诸如模制件表面抛光等二次加工要求都会影响最终成本。自动化程度越高,可变成本越低。然而,生产量也对成本带来重要影响。 当存在多个工艺可供选择的时候,仔细调查每一项工艺的关键参数尤为重要。一些必须调查的参数如下: * 模具成本 * 容限能力 * 原材料成本/可获得性 * 生产周期 * 生产废料/再利用 * 生产成品需要的二次操作 了解将要制造的模制件如何与其配件来组装成品是非常重要的。是否考虑过所需限制内的该工艺的容限能力?模具成本是否将由合理数量的模制件来摊销吗?或者,对于所需的模制件产量而言,模具成本是否过大?对于小批量模制件而言,花费较多的二次加工成本胜于昂贵的模具投入。 在尽可能最早的时间里,将材料供应商、加工商及模具制造商带到新产品开发进程之中将有助于决定产品的合适原料和工艺。这不仅能够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而且能减少开发流程中的成本支出。

AMF(丛枝菌根真菌)

AMF(丛枝菌根真菌)对香蕉试管苗的驯化日期:2011年5月24日 摘要: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AMF)的香蕉试管苗上进行了评估在驯化期。植物接种无 梗scrobiculata,绣球clarum和Glomus etunicatum。在种植后温室3个月,株高,叶面积,鲜重和干物质的根,芽,AMF的殖民化的水平营养水平,光合作用和蒸腾率,水势和气孔导进行了测定。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生产数量在每个治疗也决心。苗接种与丛枝菌根真菌具有更大的株高,叶面积和新鲜地上部和根系的重量,以及较高的光合作用和蒸腾比对照组。植物与血管球接种均优于在最评估参数。 关键词:穆萨菌,内生菌根,菌根菌,气候适应 引言:水果的营养快繁,观赏和森林物种,是一个良好的生产条件,转基因植物检疫植物 和均匀大量的主要工具。到温室栽培植物体外转移是在结构和生理适应的最重要的准备过程中试管苗的步骤之一。这一阶段,由于水土不服,是一种对植物自养的存在开始,以期为生存所必需的生理过程的开始。在这段时间内,必须增加水的试管苗和矿物质,光合速率的吸收。 试管苗,病免费的,但他们还缺乏丛枝(AMF)的菌根真菌。AMF的是众所周知的增加,增加水和矿物营养素的吸收,尤其是磷(P)植物的活力。此外,AMF的病原体可以保护寄主植物的根和减轻极端温度变化,pH值和水分胁迫(迪克森和马克思1987年的影响; Siqueira 1994年)。接种AMF的成功在驯化期间(格兰杰等人的开始。1983年; Brazanti等。1992年;罗杰古勒明等。1995年),甚至在体外培养已被证实。三是与从组织培养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互利的效果表现在蓬勃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速率高,养分和水分,提高抗逆性。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组培苗生长初期当然可以对体外培养,通过积极对rootmeristem活动菌根共生效应,高殖利率。支持这个假说是由伯塔等人的结果。(1995年),谁表明,AMF的协会改变了红叶李根的分枝格局。接种类型的使用是很重要的驯化。福图纳等人(1992)建议的AMF的感染,高效品种的推广使用植物生长迅速增加。这些作者还表明,虽然在促进试管比较红叶李增长的2种AMF效率,该真菌感染影响其效力。更加新鲜,干物,高度增量被发现与血管球比与G. coronatum mosseae的接种植物,但在实验结束两组植物具有相似的增长。 我们工作的目的是评估的三个AMF的来自巴西的半干旱地区灌溉生长的香蕉种植园,营养和生理发展香蕉试管苗接种分离本土物种的影响作用。 材料与方法 植物材料和土壤性质 试管香蕉苗是根据生物技术。在植株形成的根在体外用MS液体培养基,后来转移到(500毫升的容量)与熏蒸基质:土,沙,有机质(1:1:1)。前沙混合料性能的土壤3.2克土壤有机质每公斤,马克土0.84毫克P每分米,pH值5.1(土:水=1:2.5)。接种量(约400每集装箱孢子)放置在以下5个香蕉植株根系与土壤接触面与熏蒸厘米,底层覆盖。滤液接种的土壤添加到所有的治疗方标准化微生物。植物在温室下保持12 h的800-1300勒克斯,光周期25B4 7C及70%-90%的相对湿度。 感染源

安全生产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监管参考文本

安全生产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监管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安全生产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监管参考 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在危化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有效形成素质水平 提高(人)、设备装置可靠(机)、工艺控制有效(法) 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的监管载体,通过严格的管理手段,不 断加强安全环节的细节化监管,以此达到可控状态,实现 安全生产目标(如图1所示)。 一、素质水平提高(人) 素质是一个人本身应该具备的当前性和潜在性的能 力,它不仅是一种综合能力,还是一种优势能力,更是一 种表现能力。能使一个人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事物而生存, 并能挑战其环境事物而贡献服务社会的能力总和。那么, 在人的素质提高上应侧重加强以下方面:

1、突出安全责任心教育 从事故统计分析看,由于责任心不强、行为性违章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95%以上。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装置性违章,亦有人员行为性违章。而行为性违章最关键的是职工缺乏工作责任心,那么事故就会伴你而来。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经常性地开展安全责任心教育,增强全员安全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关心安全、重视安全、想着安全。 2、抓好安全知识教育 分析发生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原因可以看出:无知违章是因缺乏安全知识,失误违章是因操作技能不娴熟或设计不科学,故意违章也受经验和技术支配或存在侥幸心理,“三违”现象发生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知识缺乏。因此,要加大对“三级安全教育”、“三不伤害”教育、特殊工种培训、班组安全教育

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年5月 第16卷 第3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c o-A g r i c u l t u r e,M a y2008,16(3):607-610 D O I:10.3724/S P.J.1011.2008.00607 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王允青 郭熙盛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合肥 230031) 摘 要 利用网袋法模拟田间秸秆还田的3种方式,探索研究不同还田方式的小麦、油菜秸秆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20d腐解后,不同还田方式的小麦、油菜秸秆土埋处理的59.5%~60.3%、露天处理的40.2%~49.8%和水泡处理的24.6%~29.8%被腐解。作物秸秆的腐解速度为土埋>露天>水泡。 经过120d腐解后,露天处理、水泡处理和土埋处理的小麦、油菜秸秆中的氮有58.7%~61.3%、63.9%~ 74.9%、50.8%~58.2%释放出来,磷有92.1%~96.5%、98.6%~100%、66.5%~81.3%释放出来,钾有 56.0%~64.3%、74.3%~77.6%、41.9%~46.5%释放出来。作物秸秆磷的释放率最大,氮次之,钾最小。3 种还田方式作物秸秆养分释放率为水泡>露天>土埋。 关键词 小麦和油菜 作物秸秆 秸秆还田方式 腐解特征 养分释放率 中图分类号:S3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90(2008)03-0607-04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r o p-s t a l k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m e t h o d s WA N GY u n-Q i n g,G U OX i-S h e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i l a n d F e r t i l i z e r,A n h u i A c a d e m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H e f e i23003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N e t b a g m e t h o d w a s u s e dt o d e t e r m i n e d e c o m p o s i n g a n d n u t r i e n t r e l e a s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r o p-s t a l k s u n d e r t h r e e d i f f e r e n t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a p p r o a c h e s o f c r o p r e s i d u e s i n t o t h e f i e l d.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a f t e r120d a y s,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r a t e s o f w h e a t a n d r a p e s e e d s t a l k s a r e59.5%~60.3%u n d e r s o i l c o v e r a g e t r e a t m e n t(S C),40.2%~49.8%u n d e r o p e n-a i r t r e a t m e n t (O A),a n d24.6%~29.8%u n d e r w a t e r s u b m e r g e n c e t r e a t m e n t(W C).S t a l k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r a t e s a r e i n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o r d e r: S C>O A>W S.Nr e l e a s e r a t e o f w h e a t a n d r a p e s e e d s t a l k s a r e58.7%~61.3%i n O A,63.9%~74.9%i n W S a n d50.8%~58.2%i n S C;P i s92.1%~96.5%i n O A,98.6%~100%i n W S a n d66.5%~81.3%i n S C;a n d Ki s56.0%~64.3%i n O A,74.3%~77.6%i n W S a n d41.9%~46.5%i n S C.T h e o r d e r o f n u t r i e n t r e l e a s e r a t e b y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c r o p-s t a l k s i s P> N>K,a n d t h a t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t r e a t m e n t s i s WS>O A>S C. K e y w o r d s W h e a t a n d r a p e s e e d,C r o p-s t a l k,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m e t h o d,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N u t r i e n t r e l e a s e r a t e (R e c e i v e d N o v.25,2006;a c c e p t e d A p r i l12,2007) 我国农民对作物秸秆的利用有悠久的历史,只是由于从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产量低,秸秆数量少,秸秆除少量用于垫圈、喂养牲畜,部分用于堆沤肥外,大部分都作燃料烧掉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秸秆数量增多,加之省柴节煤技术的推广,烧煤和使用液化气的普及,使农村有大量富余秸秆。秸秆还田以其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养分,调节小气候等优势,成为目前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关于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对作物生长特性、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已多见报道[1-4]。已有研究表明,耕作方式、秸秆腐熟剂与作物秸秆腐解速度有关[5-9],也有部分研究涉及到大田耕作秸秆养分释放转化和耕层土壤环境变化[10-14],但这些试验多是以一种秸秆还田方式为基础[5,6,15],未涉及多种还田方式下不同阶段秸秆氮磷钾养分释放特征。故本文采用模拟田间秸秆还田的3种方式,对不同还田方式下作物秸秆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特征进行研究,为合理施用秸秆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从2005年8月1日~11月28日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实验田中进行,试验期间降雨正常,约400m m。土壤理化性状为:p H5.6、有 *国家及安徽省粮食丰产项目“安徽麦稻高效生产条件下养分资源运筹技术研究”资助 王允青(1963~),男,安徽六安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改良与施肥、节水农业研究。E-m a i l:y u n q i n g w a n g@s o h u.c o m 收稿日期:2006-11-25 接受日期:2007-04-12

白腐菌

野生白腐菌分离与纯化的初步试验 前言 白腐真菌是一类使木材呈白色腐朽的真菌,能够分泌胞外氧化酶降解木质素,且降解木质素的能力优于降解纤维素的能力,这些酶可以促使木质腐烂成为淡色的海绵状团块——白腐,故称为白腐真菌 白腐菌: white rot fungi 定义: 属担子菌纲丝状真菌,因腐朽木材呈白色而得名。代表菌株为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在污染土壤修复中常有应用。 白腐菌是属于担子菌亚门的真菌,因腐朽木材呈白色而得名,是能够降解木材主要成分的微生物之一。木材在白腐过程中大部分纤维仍保持完整,且纤维素结晶度变化不大。由此设想利用对降解木质素选择性好的白腐菌进行生物制浆,能开辟制浆方法的新途径。白腐菌除了能降解木质素用于预理、生物漂白、生物制浆外,对其它有机异生物质也有很强的分解能力,因而在废水处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降低制浆能源消耗,可在制浆之前依靠白腐菌对木质素进行分解和改性,用选择过的微生物培养基对原料进行预处理。通过白腐菌对原料的预处理,可降低后阶段制浆能耗的50%,并且纤维强度性能也得到改进。 白腐菌预处理制浆不仅在木质材料制浆当中应用研究较多,在非木质制浆原料(如芦苇、蔗渣、剑麻、黄麻等)预处理制浆中的应用研究同样广泛。 可以看出,白腐菌预处理在硫酸盐法、碱法、机械法和烧碱-蒽醌法等制浆方法中都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制浆成本、提高纸张质量。但是菌种筛选困难和预处理周期较长是制约白腐菌应用的最大障碍,大规模应用于制浆预处理还需要相关方面技术的突破。 利用白腐菌可以降解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特性,白腐菌在制浆造纸各个环节的应用都得到了很广泛的研究,但是利用白腐菌直接制浆却鲜见报道。筛选对纤维素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选择性极高的白腐菌种直接处理原料制浆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神户制钢所应用白腐菌在常温常压下分解木材成功制出优质纸浆。选定适宜温度,可以分解出80%的木质素,比一般化学制浆法成本降低了50%。这种白腐菌对木质素的脱除分解率极高,而对纸浆纤维中的纤维素分解极少,这样可使纸浆得率高达60%,超过化学法得浆率的50%。据此计算,木材的消耗量可节约1/9。此种制浆方法将是传统制浆方法的巨大挑战。同样,制浆周期长、白腐菌筛选困难是大规模生产的最大障碍。 在造纸工业中,为了使最终产品的白度既高又稳定,必须把浆中残余木质素所造成的棕黑色通过漂白来除去。用生物方法脱除浆中的残余木质素是现阶段人们研究最多的一种方法,普遍认为白腐菌是最有效的菌种。

影响关键词排名的五个因素

世界工厂网企业线上生态学院课程目录 一、企业线上生态分析 二、团队建设与管理 1.团队建设 2.团队管理 3.法务安全 三、企业线上总部建设 四、国内外贸易 1.B2B平台推广 2.SEO推广 a.产品发布优化技巧 b.影响关键词排名的五个因素 c.SEO推广计划表 d.关键词挖掘信息表 3.竞价推广 4.SNS推广 五、品牌互动营销 六、企业线上线下融合

影响关键词排名的五个因素 SEO从业人员其实每天都是相当忙碌的,不断地更新着网站内容,寻求着更好的外链,想着怎么截流,怎么争取更好的排名。但是很多站长都遇到过这个问题,自己辛辛苦苦做了好几个月,排名就是上不去,一直在几十名开外甚至上百名开外徘徊,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了。 其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工作中跳出来,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那么导致关键词没有排名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一、外链的量 1、质量是不是低了 很多朋友每天需要抽出大把的时间来放到外链的建设上面,不管其网站和论坛怎么样,先发了链接再说,久而久之你的外链是很脆弱的,很多轻易接受外链的网站或论坛根本没有被搜索引擎收录的资本,甚至很多的网站和论坛都无人更新无人管理,你在上面发布再多外链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外链质量很重要,好的外链不仅可以给你的网站带来好的排名更可以带来流量,所以各位朋友在外链的建设方面要更多的关注质量是否够高,有没有价值。 2、数量是不是多了或者少了 一些SEO从业人员在给新站做排名的时候本着“内容为王,外链为皇”的江湖秘籍,一股脑的在X宝或者一些链接交易网站给自己的网站买几百几千个外链,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甚至很危险的,搜索引擎看到你是一个新站并且一夜之间冒出来成百上千的外链,就会判断你为作弊,有被K的风险。 当然外链太少跟不上节奏也没有效果,也有些朋友的外链建设就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没有一个规律也不成方圆。建议各位朋友坚持每天给自己站做三到五条质量高的外链,长久下来你网站的外链数量和质量也是很可观的,排名当然也会上去了。 二、内链是否合理 内链是优化网站体验很好的方式,目的就是满足用户的次级需求,就像超市的电梯扶手旁为什么要放一堆零食,目的就是刺激消费。 内链建设一定要有理有据,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要充分的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哪些关键词可以做,哪个位置最适合做内链,是不是图文形式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吸引力。都需要各位SEO从业者认真的从用户角度出发来建设自己网站的内链。分析内链是否合格就可以从跳出率入手,如果你的内链跳出率很高,那么就该想想内链是否有问题了。 三、关键词有无堆砌 很多站长为了让自己网站能快速的有排名,就在网站里到处散布网站关键词,这样也是导致关键词没有排名的重要杀手。关键词的堆砌第一是对网站的内容来说会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就是搜索引擎同样会认为你是在作弊,有时候不仅不给你排名,更会用K站来警示你!

丛枝菌根真菌名录及新科新属

This is an electronic version of the publication: Schü?ler A, Walker C (2010) The Glomeromycota. A species list with new families and new genera. Arthur Schü?ler & Christopher Walker, Gloucester. Published in December 2010 in libraries at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 Kew, Botanische Staatssammlung Munich, and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Electronic version freely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www.360docs.net/doc/3c597413.html, This electronic version is 100% identical to the printed publication. This includes the errors; therefore the electronic version contains one additional, initial page as a corrigendum, giving corrections of some errors and typos.

Corrections, 2 FEB, 14 FEB, 19 JUL 2011. The corrections are highlighted in red. p 7. FOR Claroidoglomeraceae READ Claroid e oglomeraceae p 10. DELETE Glomus pulvinatum (Henn.) Trappe & Gerd. [as 'pulvinatus'], in Gerdemann & Trappe, Mycol. Mem. 5: 59 (1974) ≡Endogone pulvinata Henn., Hedwigia 36: 212 (1897) p 11. AFTER Botanical Code for formal descriptions after 1 Jan 1935 INSERT) p 14. BELOW ≡ Endogone macrocarpa var. geospora T.H. Nicolson & Gerd., Mycologia 60(2): 318 (1968) INSERT ≡ Glomus macrocarpum var. geosporum (T.H. Nicolson & Gerd.) Gerd. & Trappe [as macrocarpus var. geosporus], Mycol. Mem. 5: 55 (1974) p16. ABOVE Sclerocystis coccogenum (Pat.) H?hn., Sber. Akad. Wiss. Wien, Math.-Naturw. Kl., Abt. 1 119: 399 [7 repr.] (1910) INSERT Sclerocystis clavispora Trappe, Mycotaxon 6(2): 358 (1977) ≡ Glomus clavisporum (Trappe) R.T. Almeida & N.C. Schenck, Mycologia 82(6): 710 (1990) p 19. FOR Rhizophagus irregulare READ Rhizophagus irregularis p 19. FOR Rhizophagus proliferus (B?aszk., Kovács & Balázs) READ Rhizophagus proliferus (Dalpé & Declerck) p 28. FOR Scutellospora arenicola Koske Koske & Halvorson READ Scutellospora arenicola Koske & Halvorson p 29. FOR Scutellospora pernambucana Oehl, Oehl, D.K. Silva, READ Scutellospora pernambucana Oehl, D.K. Silva, p 30. FOR Genus name: Racocetra Oehl, F.A. Souza & Sieverd., Mycotaxon: 334 (2009) READ Genus name: Racocetra Oehl, F.A. Souza & Sieverd., Mycotaxon 106: 334 (2009) p 35. FOR Acaulospora mellea Spain & N.C. Schenck, in Schenck, Spain, Sieverding & Howeler, Mycologia 76(4): 689 READ Acaulospora mellea Spain & N.C. Schenck, in Schenck, Spain, Sieverding & Howeler, Mycologia 76(4): 690 p 39. FOR Entrophospora nevadensis J. Palenzuela, N. Ferrol & Oehl, Mycologia 102(3): 627 (2010) READ Entrophospora nevadensis Palenz., N. Ferrol, Azcón-Aguilar & Oehl, in Palenzuela, Barea, Ferrol, Azcón-Aguilar & Oehl, Mycologia 102(3): 627 (2010) p 41. FOR Generic type: Pacispora chimonobambusae (C.G. Wu & Y.S. Liu) Sieverd. & Oehl ex C. Walker, Vestberg & A. Schü?ler, in Walker, Vestberg & Schü?ler, Mycol. Res. 111(3): 255 (2007) ≡Gerdemannia chimonobambusae (C.G. Wu & Y.S. Liu) C. Walker, B?aszk., A. Schü?ler & Schwarzott, in Walker, B?aszkowski, Schwarzott & Schü?ler, Mycol. Res. 108(6): 717 (2004) ≡Glomus chimonobambusae C.G. Wu & Y.S. Liu, in Wu, Liu, Hwuang, Wang & Chao, Mycotaxon 53: 284 (1995) READ Generic type: Pacispora scintillans (S.L. Rose & Trappe) Sieverd. & Oehl ex C. Walker, Vestberg & A. Schü?ler, in Walker, Vestberg & Schü?ler, Mycol. Res. 111(3): 255 (2007) ≡Glomus scintillans S.L. Rose & Trappe, Mycotaxon 10(2): 417 (1980) ≡Gerdemannia scintillans (S.L. Rose & Trappe) C. Walker, B?aszk., A. Schü?ler & Schwarzott, i n Walker, B?aszkowski, Schwarzott & Schü?ler, Mycol. Res. 108(6): 716 (2004) =Glomus dominikii B?aszk., Karstenia 27(2): 37 (1988) [1987] =Pacispora dominikii (B?aszk.) Sieverd. & Oehl, in Oehl & Sieverding, J. Appl. Bot., Angew. Bot. 78: 76 (2004) Pacispora chimonobambusae (C.G. Wu & Y.S. Liu) Sieverd. & Oehl ex C. Walker, Vestberg & A. Schü?ler, in Walker, Vestberg & Schü?ler, Mycol. Res. 111(3): 255 (2007) ≡Gerdemannia chimonobambusae (C.G. Wu & Y.S. Liu) C. Walker, B?aszk., A. Schü?ler & Schwarzott, in Walker, B?aszkowski, Schwarzott & Schü?ler, Mycol. Res. 108(6): 717 (2004) ≡Glomus chimonobambusae C.G. Wu & Y.S. Liu, in Wu, Liu, Hwuang, Wang & Chao, Mycotaxon 53: 284 (1995) p 41. BELOW Pacispora robigina Sieverd. & Oehl, in Oehl & Sieverding, J. Appl. Bot. (Angew. Bot.) 78: 75 (2004) DELETE Pacispora scintillans (S.L. Rose & Trappe) Sieverd. & Oehl ex C. Walker, Vestberg & A. Schü?ler, in Walker, Vestberg & Schü?ler, Mycol. Res. 111(3): 255 (2007) ≡Gerdemannia scintillans (S.L. Rose & Trappe) C. Walker, B?aszk., A. Schü?ler & Schwarzott, in Walker, B?aszkowski, Schwarzott & Schü?ler, Mycol. Res. 108(6): 716 (2004) ≡Glomus scintillans S.L. Rose & Trappe, Mycotaxon 10(2): 417 (1980) =Pacispora dominikii (B?aszk.) Sieverd. & Oehl, in O ehl & Sieverding, J. Appl. Bot., Angew. Bot. 78: 76 (2004) p 43. FOR≡Glomus aurantium B?aszk., Blanke, Renker & Buscot, Mycotaxon 90: 540 (2004) READ≡Glomus aurantium B?aszk., Blanke, R enker & Buscot, Mycotaxon 90: 450 (2004) p 43. FOR Genus name: Otospora Palenz., Ferrol & Oehl READ Genus name: Otospora Oehl, Palenz. & N. Ferrol p 43. FOR Generic type: Otospora bareae Palenz., Ferrol & Oehl [as 'bareai'] READ Generic type: Otospora bareae Palenz., N. Ferrol & Oehl [as 'bareai'] p 50. FOR Ambispora granatensis J. Palenzuela, N. Ferrol READ Ambispora granatensis Palenz., N. Ferrol p 53. FOR (Morton & Redecker 2001; Kaonongbua 2010). READ(Morton & Redecker 2001; Kaonongbua et al. 2010). Comment on the gender of the epithets in Redeckera. In publishing the new genus Redeckera, in honour of Dirk Redecker, we treated the gender as neuter, thus giving the epithets as pulvinatum, megalocarpum, and fulvum. We had inadvertently missed the recommendation 20A.1(i) in the Botanical Code requesting that all such epithets should be made feminine, and we apologise for this. However, because the names have been formally published, the requirements of Article 62 apply, and the neuter gender must be retain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