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5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_余慧保

浅谈5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_余慧保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ine Forum 2014 年 第 12 卷 第 10 期77浅谈5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

余慧保

(湖北省大冶市中医医院 湖北 大冶 4351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其进行护理的对策。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问卷的方式对这50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这5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不安、躯体化、有强迫症及抗拒敌对情绪。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易产生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对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14)10-0077-07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总称。此病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此病患者多为老年人。由于老年患者对心脑血管病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一旦患病,极易产生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其治疗的效果和生活质量。有研究发现,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不错。为了进一步探讨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其进行护理的对策,笔者对2012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在这5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他们的年龄在45~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5±2.2)岁。其中,被确诊为脑出血的患者有10例,被确诊为心绞痛的患者有8例,被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有22例,被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有5例,被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有5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的方式对这5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探讨对其进行护理的对策。

1.3 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

则表明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这5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出现焦虑症状的患者有35例,所占比例为70%;出现焦虑不安症状的患者有30例,所占比例为60%;出现躯体化症状的患者有25例,所占比例为50%;出现强迫症症状的患者有15例,所占比例为30%;出现抗拒敌对情绪的患者有10例,所占比例为20。详情见表1:表1 50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n,%)心理问题类型例数(n)比例(%)

抑郁3570

焦虑不安3060

躯体化2550

强迫症1530

抗拒敌对情绪1020

3讨论

3.1 对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寡言少语、独来独往、神情木讷、心情抑郁等。由于患病的原因,导致这些患者的心功能下降、脑供血不足,进而造成其肢体运动功能的丧失。其中绝大多数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其极易产生自卑、亏欠感等负面情绪,往往不能积极地配合治疗。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应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给予其充分的人文关怀。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为其做好基础的护理工作,协助患者翻身,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多做安抚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调动患者家属做好与其沟通的工作,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消除其不良情绪[2]。

3.2 对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症状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焦虑不安是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脑血管病具有发病急、危害大的特点,绝大多数老年患者对此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心脑血管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法,通过转移注意力和疗效举例等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

3.3 对患者出现躯体化症状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躯体化症状主要表现为行为意识退化,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童心复萌”的症状,对家属及护理人员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感。护理人员应对此类患者进行生活护理。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指导其加强体育锻炼,延缓其记忆力衰退的速度,增强患者独立和自立的能力。

3.4 对患者出现强迫症症状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强迫症症状主要表现为忧心忡忡、小心谨慎,对医护人员有较强的防备心理。多数患者是由于突发疾病而产生了不安的心理,加上患者自身的生活阅历,使其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因此容易出现强迫症症状。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态度应热情、友好,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为其详细介绍心脑血管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案,指导患者通过听音乐或评书等方法调节紧张的情绪,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

3.5 对患者出现抗拒敌对情绪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由于病痛的折磨和心理负担的影响,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极易在行为、思想、情感上产生一系列的抗拒敌对情绪。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激动、烦躁、易怒,甚至还会摔东西或谩骂医护人员,拒绝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对此,护理人员应给予其谅解和宽容,并用诚恳的态度安抚患者慢慢消除其烦躁的情绪,指导其通过看新闻、阅读报纸等方法转移注意力,保持心情舒畅,提高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的依从性。

总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躁不安、躯体化、强迫症、抗拒敌对情绪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的水平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冷桂敏.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特点[J].河北医学,2011,12(10): 236-237.

[2] 陆忠红,仇训华,黄阴儿.人性化护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 住院期间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 (5):23-24.

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和医学的进步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各项功能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聪、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工作者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像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感到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有些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的表现。

关爱老人身心健康,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关爱老人身心健康,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区创新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至2013年底,**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为5.1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9.58%。全区的老龄化进程突现了增速快、年龄高、不可逆的特点。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养老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 2014年**区汇集资源、多方携手,率先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发挥社区医疗资源优势,着力推进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工作,在**街道试点开展居家养老健康直通车项目;区政府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加强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注重心理疏导,促进老年人心理和谐;在养老机构推行“医养结合”,增强机构服务的辐射力。 一、推进“医养结合”,试点老年人居家医疗健康服务。 为进一步拓宽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解决困难高龄老年人的居家医疗难题,2014年,**区在“居家养老”传统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区民政局与区卫生局合作,**街道试点开展居家养老健康直通车项目,项目执行方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批196位签约老年人充分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养老服务,服务满意度达100%。 一是强化可及性,构“实”服务网络。建立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组织民政、卫生、街道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

同协商高龄老人居家医疗事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成立家庭医疗服务科,下辖12个服务团队专职实施项目。服务团队以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为纽带,签约医生凭借与服务对象之间契约式服务关系定期开展服务。二是突出实用性,落“实”服务项目。本着“需求主导、保障重点”原则,重点对试点街道85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家庭巡诊等6大类实用性服务。体检项目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老人年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为依据,每年为签约服务对象提供1次入户健康体检,体检涉及肝肾功能测定、B超检测等(21)类项目。每月开展1次家庭随访,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药物、生活方式干预,并及时完善个人健康信息。每年对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提供4-12次精细化管理随访。截至目前,全区筛查确定服务对象196人,入户体检196人次,家庭巡诊691人次。三是注重品质性,控“实”服务质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开展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年累计培训96人次。制定“医养结合”项目质量评价体系,每月定期对责任医师团队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及公示。 二、与专业机构携手,关爱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 **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是**区2014年度养老保障提质升级实事工程之一。项目又称“十百千工程”,即:组建一支由心理、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狐狸工作着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狐狸的重要内容。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已成为当今社区忽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呀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而对率挛锊桓行巳ぃ荒芙邮埽枷肜匣?/P>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2.1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

老年人心理健康安全促进项目

风险辨识部分: 七、老年人安全领域 (一)数据分析法 根据对街道老年人过去三年心理状态的不完全统计,在2011年至2012年,老年人产生孤单感最多,共120起,占所有心理疾病的40.13%。 根据老年人心理状态数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出如下原因:老年人机体老化,身份转化大、行动缓慢、记忆力差、子女陪伴少及其容易产生无助、失落、孤独感等心理状况。 海棠溪街道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情况统计情况表(单位:人) (数据来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座谈会分析法 2013年1月18日,组织9个社区主任、居民代表18人、办事处工作人员5人,共32人召开居民座谈会。认为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一是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老年人易发生伤害却无人帮助产生无助感,应当关注。三是年轻人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对老人缺乏关心与照顾,老人长期生 活单调造成心理上孤独,渴望精神慰藉。 通过以上分析,辖区老年人数量较多,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应

当重点关注。 安全促进项目: 七、老年人安全领域 (一)基本情况分析 海棠溪辖区老年人口众多,根据统计,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4019人,占总人口11.56%;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1526人(90岁以上200人,100岁以上3人),占老年人口的 10.88%,有残疾人455人,占老年人口3.25%。 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速,老年人生活中易发生精神抑郁等心理问题,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二)日常工作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老年人心理健康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副组长由街道分管社事、安全、文化工作的副主任担任,社事科科长、各社区主任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社事科,负责项目的整体管理。联合辖区社区医院以及社会医疗机构,共同参与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 (2)定期开展义务体检,倡导老年人自主管理。一是辖区医疗机构定期免费开展义诊活动,免费为老年人全面体检,并针对老年人因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而产生的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通过发放健康资料和开展讲座的方式,在辖区内的居民小区和楼栋里宣传。二是鼓励老年人自主管理,打破无人帮助的无助心理。 (3)坚持开展趣味活动,培养老年人自信 心理。围绕老年人失落感的心理问题,采取组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二、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的老

浅谈老年人患者特点及护理措施

浅谈老年人患者特点及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8-04-02T15:01:08.077Z 来源:《红地产》2017年7月作者:马晋平 [导读] 老年病人的发病率、住院治疗率比其他年龄组高 , 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包括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 , 老年病人也不断增加 , 由于老年病人各脏器、组织生理功能、形态、解剖上发生退行性变化 , 表现为生理适应能力减弱 , 抵抗力下降等衰老现象 , 因而老年病人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 ; 老年病人的发病率、住院治疗率比其他年龄组高 , 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包括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老年人患者的特点 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美国护理杂志登载的第一篇护理老年人的文章中指出 :“你不可以用成年人的眼光来对待年轻的小孩,同样,你也不可以用正处壮年的眼光来对待一位老年人。” 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老年病人护理的特点。 1.1 心理特点:初为老年人,由于体力不支、丧偶或离退休,与原来的生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他们很难适应这种角色转变,就会产生一些自卑感、空虚感、失落感。再加上生活贫困、疾病、死亡等问题常常困扰着老年人,使他们常伴有孤独、无聊、固执、自尊心强,希望受社会尊重,特别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疑虑心强、对周围的人和事较敏感、情绪消沉等。 1.2 生理特点: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各脏器因退行性改变,其生理功能减退,代偿能力降低,机体耐受力下降、抵抗力差,感知能力、视觉、听力、记忆力均下降,反应迟钝、智力明显衰退、骨质疏松等。 1.3. 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下降。 1.4 病情复杂:老年病人常常多种疾病同时存在(例如患脑出血的同时还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且疾病的治愈周期长、预后差,病情易反复发作。 1.5 病情危重:老年病人各种生理功能低下,病情变化突然,且多种疾病并存,临床症状又不典型,加上老年人感觉迟钝,容易出现掩盖潜在症状的危险。 2. 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2.1 老年病人由于受疾病折磨 , 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 怕孤独 , 怕久病床前无亲人。如退休病人感到自己不中用 , 而自怜自弃 , 丧偶或子女分居感到孤独悲伤 , 常有性情固执 , 怪癖任性 , 一些琐事也大发脾气或抑郁落泪等 , 除身体器官疾病外 , 多伴心理障碍。 2.2 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心态因素 , 与老年疾病的发生和康复都有密切关系。由于老年病人的文化水平、个人性格、修养素质、经济条件、家庭环境、职业关系和人生经历都不一样 , 导致老年病人的心态差异很大 , 对待疾病的态度也不相同 , 表现为对疾病恐惧紧张、情绪低落、孤独、烦恼急燥、疑虑恐惧的心理 , 拒绝服药的心理、悲观厌世的消极心理 , 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消极心理往往使内分泌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加重 , 甚至不易康复。因此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极其重要的。 3. 老年病人的护理措施 3.1 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关心其身心健康,与病人及家属做好沟通工作,注意在给老年人提供信息时,应考虑到老年人反应慢,必须具体且由简到繁,按其个人习惯,耐心、热心地反复进行,说话速度要慢,直到对方清楚、明白。 3.2 保证充足的睡眠老年人不易入睡,易醒,应保持病房安静,早熄灯,减少不良刺激,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还可以临睡前用温水泡脚,教其放松的技巧,嘱咐其睡前少饮水等来帮助睡眠。 3.3 饮食指导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禁烟酒,少量多餐,注意荤素搭配,减少盐、糖及胆固醇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及易消化食品。由于老年人自控能力差,须控制饮食的病人应交代家属将饮食品收藏好,避免病人自行取食影响疗效。 3.4 保持二便通畅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切忌用力排便 ; 便秘者遵医嘱给予小剂量的润肠药,必要时协助用手抠出 ; 急性尿潴留的老年人,予以导尿时,导尿管应选择合适的型号,以免漏出或脱出,给男性老年人插尿管时如不顺利,应考虑有无前列腺肥大,不可硬插,插入后应缓慢放出尿液,第 1 次放尿量不应 >600ml,防止老年人因体弱导致虚脱或引起血尿。 3.5 加强基础护理 (1)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碎屑 ; (2)偏瘫病人应加强患侧着力点的保护,协助做好肢体的被动运动,给予适量的按摩,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 (3)给病人更换体位时避免用剪力(拖、拉、推等动作); (4)做好皮肤护理,尤其是神志不清、交流障碍的老年病人的皮肤护理。 3.6 注意安全 (1)将呼叫器固定在病人易触摸到的地方,并教会其使用方法,接班时应检查呼叫系统是否正常,以免急用时误事。 (2)偏瘫病人的床位最好靠墙,将患侧肢体朝内,这样不易发生坠床 ; 意识不清的老年人应加床栏。 (3)交待病人及其家属,老年人在改变体位时动作应慢,而且需要休息一下,以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跌倒。 (4)老年人术后一般苏醒延迟(因其代谢延缓,麻醉药代谢减慢),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舌后坠 ; 如果使用热水袋,水温不可 >50℃,并须用干毛巾包裹热水袋,避免烫伤。 (5)尽可能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年病人的不良主诉应提高警惕,以免延误病情。 3.7 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表,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的豁达,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 4. 小结 多数老年病人在面对一种或多种慢性病时,更渴望活泼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而慢性病却加速了其身体和功能的衰退。基于老年人心理、生理的特殊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在思想认识上充分重视,将老年病人视为护理工作的伙伴,多付出一些爱心去关注老年病人的身心健康,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其保持乐观的心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老年患者住院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 [J]. 彭胜利 , 陈新丽 .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 2013(Z3).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有什么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 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 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 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 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 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 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 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 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 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 的可能。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 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

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 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 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 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 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 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 也非常明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 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居丧老年人的死亡率 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 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他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 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 上失常。二是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 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 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三是生活因素。有意义的活动,良好 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 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康。四是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 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 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要做 到长寿,老年人要对自己负责,多做心理保健。 1.“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 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 “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人类 的平均寿命日见增长;随着老年人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老年心里护理及老年慢性 病护理的需求大大增加;人们医疗环境的改善,躯体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救治,心理问题也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人类 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身体状况的减退,及易产生各种 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1 老年人的特点 1.1 老年人认知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感知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 力下降,尤以70 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 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记忆力下降 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思维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 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 1.2 老年人的社会变化 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1.3 人格的变化 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 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闷。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 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拘泥刻板,速度减退,因循守旧。 2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2.1 惶恐遗弃感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 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 己不同的生活经历,并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 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 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 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对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老人们产生惶恐感。 2.2 孤独寂寞感 孤独寂寞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特征。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 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若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 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住进医院时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 然更易产生孤独寂寞感。 2.3 量焦虑抑郁感 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又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

老年患者的特点及护理

老年患者的特点及护理 老年患者在病期间与中、青年患者相比,最易伤感。由于他们对病情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城中的思想负担;由于行动不便,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和创伤,不利于医治及康复。几年来,我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实践中注意研究老年患者的特点,根据病人的各种需要,有针对性的做好护理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1.根据心理需要做好护理 病人人院后,从家到医院,由于环境的改变、身体的完整性改变,老年患者不易接受,思想负担重,怕治不好,给个人不断增加痛苦,给家人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及生活上的麻烦,再怕医生护士不耐心、不理解,嫌弃等等。顾虑重重表现出来表情淡漠、懒言,情绪低落,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我们根据这些不同的患者进行了不同的心理护理: (1)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需要,多帮助多解释,劝慰用和蔼的态度、温和语气与患者交谈,使患者有种依赖感。 (2)想办法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最佳心理接受治疗与护理。 (3)与家属配合护理。因老年人患者怕孤独,愿意子女家人在身旁显示他家族兴旺,我们对老年患者放宽探视时间,给些特殊。让其安心养病治病。进行心理疏导,减少心理负担。 (4)可适当向病人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安心养病治病。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患者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不同民族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遵循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根据生活需要做好护理 患者病后生活能力减低,尤其骨折病人,有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人陪护,更需要我们医护人员的护理,我们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不忽视每个小节的生活护理,如给病人喂药、打水、洗头、洗脚、剪指、趾甲、翻身、擦背、按摩等等。采取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不间断,经常性全面护理;掌握每个患者的生活起居习惯,不要千篇一律;一个护理方法。要因人而异做好全面护理,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更具饮食需要做好护理

浅谈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浅谈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着的广泛关注。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老年人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根据现代老年人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是我们护理人员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特征;心理护理;护理人员 1 认识老年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1.1 孤独与失落感。老年人由于独居、丧偶、人际交往减少,行动交往不方便,加上住院期间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患者常常易产生被抛弃感,心理上也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因而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多表现为固执、自尊心强、沉默寡言。而有的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独寂寞,这种担心进而会感到烦躁无聊。部分离退休人员因觉得自己资历老、贡献大,在位时与退休后角色和地位的反差,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所以脾气就比较暴躁,配合性较差,希望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恭顺。 1.2 恐惧和焦虑,主要表现为焦躁不安。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功能下降,某些疾病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那些病情较重、“自我诊断”不清的病人,心情更加焦虑。尤其是急性喉炎、急性厌炎或者是气道异物所造成的气道阻塞的病人,窒息感明显,致使有濒死的恐怖感,加上住院后在饮食、休息、生活方式方面难以适应,此类患者心里处于恐惧和焦虑的状态,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睡眠质量不佳、不思饮食。 1.3 容易敏感和猜疑。大多数的患者处在刚进入患者角色阶段,行为退化、感情脆弱、依赖心理较强、自我控制力下降。处在这个阶段的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加上医患之间信息交流不够畅通,容易造成老人自己去推测猜想,如自己的病情是不是很严重?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是不是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甚至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有时候,当患者自身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有相似症状时候就会联想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病,产生疑心,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发脾气。 1.4 沮丧和抗药心理。老年患者的心、脑以及其他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和老而无用,如果再加上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容易产生悲观与自责。此类患者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沮丧、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的去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归宿”。对于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由于长期服药,饱尝疾病之苦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刺激容易产生沮丧和抗药心理。

最新-片医为老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活动总结 精品

“片医”为老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活动总结 7月9日上午9点,株洲XX区建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片医”皮尤玲主治医师,在XX区社会福利院与老年朋友欢聚一堂,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身心健康知识讲座,教社区老年朋友《如何做个健康快乐的老顽童》。 皮医生讲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我们国家非常关注的事情。最美不过夕阳红,在人一生的旅途中,老年是一个充满幸福温馨的阶段,他平和慈祥而又美丽,但是老年人在此时也是一个疾病多发的时段。因此,老年人的健康,应该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着手。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有益于健康年龄的延长和保证生存质量的提高,并鼓励老人们树立“夕阳无限好”的人生观。老人们和福利院工作人员都纷纷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力争做个健康快乐的“老顽童” 。据了解,片医的作用之一就是对辖区内的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以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以及对儿童保健、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工作实行责任到人和全方位服务。 从今年开始,我市将全力推进家庭医生和“片医”管理制度,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推动服务重心下移,服务内容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转变。目前“片医”和家庭医生现在统称之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制度,已在我市城市四区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 扩展阅读:世界精神卫生日你应当知道的几个小知识 节日由来 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1992年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发起“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

老年人心理护理论文: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老年人心理护理论文: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我们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断改善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老年;个性; 疾病;心理护理 当代医学模式是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改变,护理工作也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随着我国人口逐渐的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的变化,采取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调节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笔者在门诊工作中接触了许多老年患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并与之交流中总结出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心理特点 当人步入老年后,社会角色发生重要改变,似乎已退出了舞台中央。退休后的失落、与子女的代沟、与社会的脱节等渐被忽视的地位、凸显了他们的矛盾心理。在机体机能方面衰退的情况下,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会发生明显变化。会出现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也会相应引发一系列特征出现:自尊、固执、孤独、自卑、落寞、返童、怀旧等。 2 个性与疾病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很多病人都能正确地估计病情,听医生的吩咐。一个精神健康的、性格稳定的、心理上成熟的人通常能比较现实地对待疾病(年龄≠成熟)。并且实事求是的估计病情,积极地通过检查和治疗摆脱疾病。一般来说,在躯体有病时,人的个性对于身体疾病的反应也是带有病态性质的。一个往往很安静的人可以表现为精神不安、抑郁和焦虑。 身体患病时神经精神的障碍一般都是由心理-躯体功能关系的失调和个性对疾病的反应造成的。在这种复杂的神经精神失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病情的反应亦不尽相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除与个体的主观因素有关外,也还取决于疾病发展的严重程度以及发展阶段治疗的特点和心理治疗的水平。由于病人个体的特征不同而存在着对疾病的不同态度,所以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可以按其个性特点被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虚弱抑郁型、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关心型。 2.1 虚弱抑郁类型的病人最大的特点是时刻想着自己是病人,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看到健康人之间谈笑和生活上互相关心时他们会生气。这类病人总是述说身体不适,千方百计以此引起周围人们对自己的关注。 2.2 精神衰弱型的病人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坚信自己的处境极坏并等待一切严重的后果。他们到处打听,找一个医生又一个医生,不管别人怎样劝解,经常会对照自己亲人或熟人曾有的症状,以为自己也害了类似的病。 2.3 疑病型的病人对于疾病的不安和怀疑情绪极少,他们更多的是坚信自己有病,这类病人的主诉有时十分逼真,把从健康杂志或书报上看到的症状想象成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 2.4 歇斯底里型的病人最大的特点是极力夸大自己的病情。这类病人要求他人对自己要百般照顾,他们总是埋怨周围人对自己关心照顾不周,对自己的病痛同情不够。在医院里,他们总要指责医护人员冷漠。当医护人员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之后,又往往造成他们对某个医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内科收治的300例慢性病老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并分析心理护理结果。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措施,心理情况均得到了改善,其对医疗人员也充满了信任,可以在治疗中给予配合。结论:在给老年人护理时把握老年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战胜疾病,使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老年患者;心理变化;护理 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必需根据其心理学上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多会表现出不良心理,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且老年慢性患者的疾病多为终身性,治疗时间长,多会出现复发。故临床治疗时应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给予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预,以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笔者临床中心理护理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6月笔者所在医院内科共收治老年患者300例。临床病例尤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梗塞等患者居多。男128例(42.6%),女172例(57.4%);年龄70~82岁,平均70.24岁。针对此阶段老年患者笔者进行了心理特点分析并实施心理护理方案,有效的减轻老年患者在诊疗期间经常出现的焦虑、抑郁、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在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护理方法 护理人员从患者入院开始利用护理、治疗的一切机会,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以了解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性格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指导。 2 结果 300 例老年患者经过护理人员的耐心护理,均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及护理。 3 讨论 3.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3.1.1 脑功能下降,记忆力衰退,这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联

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2011年04月 学术探讨 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初探 文/冯跃华 摘 要:老年人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正确对待退休;其次,要处理好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再次,要正确对待衰老和疾病;最后,要正确对待突发事件。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方法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333-01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心理学家对健康的含义有着更深层次的解释。那就是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的含义是:“一个人除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外,还包括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老年人应该怎样生活的幸福满意、健康愉快呢?老年人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对待退休 根据国家的退休制度,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退下来,不论是曾经权力在握的国家干部,还是普通的劳动者,退下来总是他生活中的一次重大事件。离退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比如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退休前后心理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充足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社会适应良好。但有些离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很不适应,从而出现孤独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这个问题也会依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通过不同途径得到了不同的解决。有的人依靠自己的才能或技艺找到了新的工作,而且工作很有成效,他们的才能和技艺得到了发挥;有的人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了更多的贡献;有的人承担了家庭的事务和教养孙辈的责任,虽忙满碌碌但其乐融融;也有的从事体育、文娱等活动增强了体质,活跃了情绪。各有所为、各有所乐。以上这些都符合老年心身健康的规律,都会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二、处理好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家庭是人类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组织,个人的生存、种族的繁衍、社会的安定均与家庭密切相关。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人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和谐、家庭成员健康,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第一,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退休老人多以夫妻独居较多,退下来的老人不论在综合家庭,还是老夫妻单独过,首先要处理好的是夫妻关系。所谓少年夫妻老年伴,要处理好这个伴的关系,首先,要重温多半辈子的深厚爱情。年老了要更多的关爱,要更多的体贴,身体较好的一方,要更多地照顾体弱的一方。其次,夫妻之间要多一点容忍和体谅。夫妻之间长期存在性情不和、兴趣不同、意见不一,到了老年要多求同存异,多一点容忍和体谅。老年夫妻们一定要珍爱这终生的恩爱和睦之情,使自己生活的安祥、宁静。 第二,要处理好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往往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我国的家庭结构,目前只有两种:一种是综合家庭,即几代同居的家庭;一种是核心家庭,也就是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小家庭。退下来的老人,在家庭生活中中要放权尽量少管闲事,过“吃粮不管事”的生活,矛盾会少得多。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勿为儿孙做马牛。这就话对老年人寻求安静愉快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处世之道。家庭矛盾常因家庭琐事引起,老年人应心胸豁达,不为此而烦恼。家庭成员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家庭关系自然融洽和睦。老年人如果身体条件许可,也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家务劳动,比如抚育孙辈,这样既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团结。 三、正确对待衰老和疾病 不少老年人对待疾病常表现出两种不正确的态度,一种是意识不到自己年龄已经大了,还像年轻时那样生活,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不重视防治疾病;另一种态度恰好相反,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异常敏感,常疑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整天忧心忡忡。衰老和疾病都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老年人既服老又不服老。老年人比年轻人容易得病,这是客观事实。人,好比是一架机器,用的时间长了,免不了要出些故障。同时,也应当看到,现在的卫生条件和治疗方法比过去优越和先进得多,有很多保健措施也可以防治疾病,因此不必过于担忧。有了疾病,应既来之,则安之。苏东坡说得好:“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有了疾病,不要紧张,要冷静地面对现实,保持老年的乐观情绪,创造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并积极配合治疗。 四、正确对待突发事件 丧偶,对老年人说来是个极其沉重的精神刺激和打击,往往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严重的会使另一方在短时间内也随之死亡。因此对于遭受这种打击的老人,其他亲人和朋友必须更加关心和照顾他们,在感情上更加体贴和慰籍,并且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其他意料不到的刺激和打击,亦应通过关怀和慰籍等方式安抚老人的情绪,使之少受伤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老年人除了要处理好以上几方面的关系的同时,社会和家庭应该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高离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山东肥城矿业中心医院老干部科作者简介:冯跃华(1970.10— ),女,汉族,山东莘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主管护师。 2011.04 3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