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则博文引发的思考

由一则博文引发的思考
由一则博文引发的思考

由一则博文引发的思考

近日,我浏览了一则四川大学某位教授的博文,现摘录如下:我曾教过几位维吾尔族学生。老实说,这几位同学的成绩并不好,几次补考都未通过,不管问什么,他们的答卷通常都是抄几句政治口号,如是数次,使我感到他们另有一重心结没有打开。后来从另外一位老师那儿,听到他们的一个解释:“你们教的都是汉人的历史,不是我们的历史,有什么意思?”当时并没有跟这几位同学做过深入交流,现在想来非常后悔。

读罢,心中五味陈杂,不禁掩卷长叹!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位维吾尔族同学的抱怨并不只是少数几人的“误会”。蒙古族作家席慕蓉也曾说,在她所读到的中国历史课本中,“不论是‘匈奴’‘突厥’‘回鹘’,还是‘蒙古’,好像都是单独和片段的存在”,成为被隐藏起来的历史的“背面”。她特别提到,有次在台北故宫看到出售的拨浪鼓上印着忽必烈的头像,一经拨动,小鼓槌就打在忽必烈的脸上,“我慌乱已极,好像自己也在被击打着一样”。我看这篇文章,读到这里,如遭电击:这种屈辱感,像我这样一个“汉人”是很难意识到的,可是一旦有人指出,将心比心,自然发生同感。虽然上述的事例表面上是针对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的,但是,仔细思忖,这种片段式的指责却增添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负。

2009年7月16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将民族团结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