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训练试题

语文阅读训练试题
语文阅读训练试题

阅读训练试题A卷(满分100分)。

(一)(3分×6=18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仆,会有千百万个李公仆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

..,快完了

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l.这段文字的主要论点是:()

A.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B.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C.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D.光明就在我们眼前。

2.填空:

文中的“你们”指的是(),“我们”指的是()。

3.填入文中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历史上反人民的势力都被人民毁灭了。

B.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C.历史上人民毁灭了一切反人民的势力。

D.难道历史上反人民的势力不是都被人民毁灭了吗?

4.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这个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5.本文画线句子表达了讲演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6.为什么说“你们完了”和“快完了”在表达上都是准确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二)( 3分×5= 15分)

同学们,我还要强调几句,我们要求你们理解我们,决不是想得到你们的恩赐。你们可以不理解我们,但你们切不可不理解祖国和人民。因为你们不仅仅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孩子,而且你们应牢牢记住,你们是炎黄子孙,你们生长在中国大地,你们是祖国的儿子!你们是属于我们祖国的,祖国才是你们最伟大的母亲。这就是我们教育你们的目的,这就是我们让你们理解我们的目的……

7. “决不是想得到你们的恩赐”中“恩赐”是指什么?这里为什么不用口语化的词,而用书面语?整句表达了家长们的什么思想?

答:

8.文段第3句是一个关系的句子,为什么要在“而且”后加上一个完全可以省掉的“应牢牢记住”?

答:

9.“你们是炎黄子孙,你们生长在中国大地,你们是祖国的儿子!”这三句话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如果把“生长”改为“生活”好不好?为什么?

答:

10.文段末句中的两个“目的”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

11.下面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引出话题;二、三、四句是因果关系,支撑观点;末句提出自己的观点。

B.本段的结构层次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

C.文段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上升到与祖国、人民的感情,思想境界高。

D.在论证方法上文段运用的是事实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三)(3分×7=21分)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12月18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了!

12.本段文字指出的敌论点是什么?

答:

13.这段文字引用国民党政府电文的作用是什么?

答:

14.选文为什么在摆出敌论之前,先交代关于学生请愿的情况?

答:

15.对文中加线词理解有错误

...的一项是:()

A.“束手无策”、“哀求”等词语形象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昏庸无能的本质和媚外的丑态。

B.“木道”是说不出的意思,表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诡计多端,出人意料。

C.“加上”是强加上去的意思,表明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给学生捏造和强加罪名这种行径的鄙弃。

D.“国将不国”中第一个“国”是名词,第二个“国”是动词。

16.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这句话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安心读书”的说法而发的。

B.这句话表明学生长期请愿,身心疲惫,连书包都背不动了。

C.“可怜之至”一词表明了作者对学生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D.这句话是对国民党卖国投降行径的强烈谴责。

17.加横线一句意在说明的是:()

A.日本兵残暴。

B.国土沦丧

C.学生无法读书

D.政府无能

18.上面文字可分为两层,应在“”一词前面划开,两层之间是关系。

(四)( 3分×7=21分)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

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9.这段文字要论证的观点是:。

20.如将这段文字细分为五小层,请用“∥”在下面句子序号中表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1.文中的②③④⑤句是在讲道理,其中从正面说理的句子是。(填序号即可)从

反面说理的句子是。

22.文中的⑦⑧两句要直接证明的一句话是:。(填句子序号)

23.第⑨中的“这样”指代什么?答:

24.第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不能互换位置,这是为什么?

答:

25.本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有:A B 。

(五)( 3分× 5=15分)

一个人的脑子,容量总是有限的。这方面想得多,那方面就想得少了,脑子里过多地想着一顿佳肴、一件漂亮衣服、一架好无线电收音机之类,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工作和劳动的问题。

鲁迅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了。孙伏园受周老太太之托,劝他换一条新棉裤。鲁迅说“我岂但不穿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当然更不是。鲁迅对青年、对革命,向来是大方、慷慨的。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物质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们在工作、劳动、学习上的精力;还可以养成人们拖拉懒散的作风。

26.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三段文字的大意。

答:。

27.第二段文字叙述鲁迅生活节俭的事例,目的是要引出鲁迅的哪句话?

答:。

28.下列两个句子意义相同,但第一句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当然更不是。

②鲁迅不是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更不是吝啬。

答:。

29.第三段文字中哪一个句子最能证明鲁迅“更不是”“吝啬”?

答:。

30.文中加线的“这样”指哪句话?

(六)( 3分+3分+2分+2分=10)

①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②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有八九如何如何。③比如说,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④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不是,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⑤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笑话了。⑥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出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经常会遇到的。

31.本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是:()(3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32.本段文字中暗示出作者写作缘由的是:()

(3)A.第句 B.第②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33.本段文字中③④⑤句的关系是:()(2)

A.并列关系 B.递进关系 C.选择关系

34.本段所采用的论证方式是:。(2分)

【综合能力训练】

阅读训练试题B卷(全卷共100分)

(一)(3×10=30)

(甲)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乙)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21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

“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①“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②“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③“友邦人士”

从此可以“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甲乙两段文字的体裁相同,但不同,甲文属,乙文属。

2.甲文选自《》,作者;乙文选自《》,作者

3.甲文的论述中心是;乙文的论述中心是。

4.甲文段中“理想总不能实现”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B.中国人不认真学西方

C.社会制度的不同D.辛亥命的失败

5.乙文段中①②③处引号的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处都相同B.①②相同,③不同

C.①②③处都不同D.②③相同,①不同

6.甲文段处“怀疑产生

..了,发展

..了”加线部分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了,增长

7.乙文段中“兹”和“本埠

..”在文中的意思是:

兹:本埠:

8.甲文段第一句中“学西方的迷梦

..”这个“迷梦”指什么?

9.乙文段使用的批驳方式是

10.乙文段引用《申报》南京电文和“教育消息”栏内的事实,其目的是什么?

(二) ( 3×13=39分)

(甲)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乙)①在女儿四五岁时,我们住的地方,楼下有许多树,那是鸟儿的家。每天早上醒来,鸟儿就在唱歌了。女儿星期天早上,必定躺在床上听着,有时会说:“真好听呀!”

②一个星期日下午,女儿没上幼儿园。她在楼下玩了很久,我探头向窗外看时,见她紧跟在两个小伙子后面,小伙子怎么转她怎么转,好像还跟人家说什么。我叫了她一声,她没答我,还是跟人家走。后来问她那是在干嘛,她说:“那两个叔叔在打鸟,我求他们不要打。”“他们听你的话吗?”、“他们嫌我讨厌,说我老说话,后来他们就走了。”

③她曾因吃穿用的低档和几乎没有零用钱而被同学讥笑,这除了激励她勤奋学习外,也使她更多地亲近不会歧视人的自然。在小学,她发表的第一篇作文,是她的养兔日记,她跟小朋友去看海豚表演,回来兴奋地说长大了就去做养小海豚的人;电视里播出生物学家在科威特抢救由于原油污染而濒危的海洋生物的消息,她又说,将来能干这事就好了。

④上了高二,老师动员她竞选班长,她却向老师提出希望当生物课代表,为的是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用品时,可以多做一点实验。初中的校长告诉她,学生物在国内工作不好找,因为科研经费缺乏。她颇有远见地说:“生物既是21世纪中心科学,国家就不可能老顾不上。”一个阿姨告诉她,研究生物课很累,几乎没有节假日。她说,要是喜欢做实验,那不就跟天天过节日似的了?

⑤她一向喜欢文学。文理分班时,语文老师说她学文科“前途无量”。我因为自己是文科的,可以帮助她,也劝她学文科。她勉强答应了。但刚一关灯睡觉,就听到她在被窝里悄悄地哭。问她哭什么,她一边大哭一边说:“我喜欢的东西以后就不能学了!”我理解她的志

向已经渗透到感情深处,我没有权力剥夺她的理想,马上同意她改报理科。她挂着眼泪笑了,安慰我说:“妈妈,我学理科,将来还是可以写科普读物的!”

⑥就这样,我眼看着小女儿一步步接近了她的人生轨道。

11.就体裁上来说,甲文段是,乙文段是。

12.两个文段都有叙事,但甲文段的叙事,乙文段的叙事

13.据要求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写出同义成语博学之士——()

②写出反义成语变拙为巧——()

14.甲文段的论点是,乙文段中女儿身上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请写出主要的两方面。

15.文段的结构是:()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分-一总——分

16.乙文段可分为三层,请在下面用“∥”标示

①②③④⑤⑥

17.文段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道理论证 B.事例论证 C.比喻论证 D.既讲道理又摆事实

18.乙文段以()为线索,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19.用简要语言写出甲文段中的两个论据:

论据①:

论据②:

20.揣摩乙文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她”为什么“勉强答应”学文科。

21.体味乙文第⑤段中画曲线的句子,分析一下女儿当时的心理活动。

22.甲文段开头一句为“勤出智慧”,结合整个文段的意思,请将其改为一个成语,并写出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三条。

23.乙文最后一个短语是“她的人生轨道”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思相同的其他短语。

(三)(31分)

(甲)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一座人生的不朽丰碑。

(乙)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手指肚表皮上突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游涡的,叫斗型纹;

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各人的指纹①形状不同,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即使是父子、母女、孪生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为相似,指纹也有明显不同。据说,全世界的50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当婴儿长大成人,指纹只不过变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你可别小看指纹,②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它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功用。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之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③这完全是指纹的功劳。正因为指纹的这些

..

特性

..,它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④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利用指纹破案。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指纹在医学上又有了新的用途,有的医生发现,通过检查人的指纹,能够查出某些疾病。近年来,指纹又和电子计算机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人的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锁孔”,计算机就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自动打开了,真神。

24.甲文的体裁是,乙文的体裁是。(3分)

25.甲文段空缺处是一些历史人物:①蔡伦、祖冲之、毕昇;②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③屈原、岳飞、郑成功;④孔子、司马迁、鲁迅。将他们依次填入文段空缺处,正确的是()(3分)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26.对乙文中下列句子里加线词的含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②……真神.

A.关于某种情况的消息和报告精巧出奇,像神仙所为

B.手触摸物体感觉到的各种信息灵巧神奇,令人惊异

C.手触摸物体感到的各种信息精巧出奇,像神仙所为

D.关于某种情况的消息和报告灵巧神奇,令人惊异

27.甲文的论点是,乙文说明的对象是。(3分)28.甲文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3分)

29.下列对乙文第(1)段文字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处使用了打比方的方法。B.使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C.没有使用下定义的方法。D.使用了作比较的方法。

30.给甲文段划分层次共概括层意。(4分)

31.为了使说明语言更加准确,层次更为分明,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对文中画线句子提出了下列修改意见,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第①句前,后增添“除了……之外”四字,将其改为“除了形状不同之外。”

B.把第②句中的“用途”改为“作用”。

C.把第③句中“完全是”三字改为“里面就有”。

D.删去第④句中的“据说”二字及其后的逗号。

32.联系上下文看,乙文第(3)段中的“这些特性”指的是什么?(3分)

33.从乙文全文来看,这几段文字是以为序排列的。

其中第(3)段的这种说明顺序的词语有。(3分)

(-)(17分)

①孩提时代读过一则童话:一天,种子很不理解地问稻子:“你把全身都献出去了,得到人类的什么报酬呢?”稻子自豪地回答:“得到人类的珍视。”——故事意在告诉孩子们,只有对人类作出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②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的。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里,战士们出生入死,献身疆场;在抗洪救灾的斗争中,英雄冒险救人,激流勇进……无数无名英雄在工作,在贡献,在奋斗……正因为如此,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伟大的。

③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历来被视为高尚人格的表现。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今天,曲啸同志又加了句名言:“爱的本质是给予。”这些是那么地震撼人心,他们的精神实质是何其相似啊!

④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不平衡的心理就产生了——忌妒眼红,行动上则争名夺利,乃至蝇营狗苟。只有把贡献放在第一位,把“自私的我”踩在脚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好处理了,这时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⑤“心底无私天地宽”,砸碎了狭窄的“自我”桎梏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幸福——因为那开阔的胸襟,那崇高的理想已经使你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高尚的人。

1.全文的论点是:。(3分)

2.②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③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3分)

3.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如此”具体指代什么?——在原文中划出。(3分)

4.“爱的本质是、给予”写出两个能替代句中“给予”的词、。(2分)5.第④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3分)

6.从原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并简述理由。(3分)

答:

(二)(3×6=18分)

①当今社会,知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也被越“炒”越高。“学知识”确实是一件重要的事,而“学做人”却往往被人忽略,似乎它是件无足轻重的事,其实不然。“学知识”与“学做人”是紧密相连的,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②首先,“学做人”是“学知识”的前提与基础。当你还是一个幼童的时候,你已经从父母的潜移默化或幼儿园老师的启蒙中开始做人了。上了小学,在各种课中,你会发现一本《思想品德》课本,这正是为你今后的道路做铺垫,让你懂得更多的道理。

③其次,“学知识”是“学做人”的进一步发展。当你知道要尊敬老师,要诚实……之后,你会感到不满足,这时知识填补了这个空白,你便开始了“学知识”的漫长历程。这个过程使你充实,令你更加聪明。但你应该知道,光有知识,不会做人,是无法立足于当今社会的。

④由此,可以引出第三点,“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别忘了“学做人”。光会做人,没有知识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识,不会做人,同样也不是“完人”。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看看我们的同龄人,不少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阶段的问题还不是很多但将来碰壁之时是不会少有的。反之你将受益匪浅。“学知识”和“学做人”就如同你的左右臂膀,断了哪个都是残废。

⑤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你既重视“左臂”也重视“右臂”。好好地保护这左右“臂膀”吧。它们会伴随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作答)

答:。(3分)

8.文章的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3分)

9.文章中的“左臂”是指,“右臂”是指:。

10.文章第①段中的“其实不然”的作用是:。(3分)

11.文章第⑤段中的“这么多”在文中是指:()

A.第④段

B.第②段

C.第③段

D.第②③④段(3段)

12.将第①段中“忽略”换成“轻视”好不好?请说明理由。(3分)

答:。

(三)( 3× 6=18分)

“志当存高远”,中学阶段是学习、立志的黄金“季节”,每一个中学生都应有远大的志向,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四个现代化的事业。高尔基对青年们说:“我们常常重复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列宁在读中学时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学会顽强地劳动,以便在任何困难和障碍面前决不退缩。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周总理从小立志救国,在奉天东关模范小学读书时就立下了▲的凌云壮志。

雄鹰展翅冲霄汉,家雀蜷身恋屋檐。历史前进到今天,只为一己私利的“理想”,只相信个人力量的乱闯,已经同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了。当今之中国,伟大的共产党是我们航船的舵手,光辉的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是我们每个青年的职责。

13.“志当存高远”和“季节”加引号的作用依次说法正确的是()(3分)

A.强调、引用 B.引用、特殊含义 C.突出、强调 D.特殊含义、引用。

14.给文中加“▲”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应是:。(3分)

15.短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3分)

16.概括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①方法一:

例:

②方法二:

例:。(3分)

17.简要说说“雄鹰展翅冲霄汉,家雀蜷身恋屋檐”的深刻含义。

答:。(3分)

18.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在树立远大志向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发扬什么?

答:。(3分)

(四)(3×8=24分)

[甲]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a)或许有人会反驳说:“你这是从政治思想意义上讲的,从实际意义上讲,难道朴素真美吗?”(b)你看教师淡雅、朴素的打扮,虽没有穿红着绿,没有梳新型的发型,但能引起人们的美感;纺织女工戴着白色的工作帽,穿着白色的工作围裙,犹如银燕般地穿飞在织布机旁,这不也构成一幅很美的画面吗?(c)我们都知道,周恩来同志的衣着是朴素的。他穿的那一身衣服,整洁、庄重,不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还是出国访问,豪爽洒脱,

风度翩翩,我们觉得他很美。(d)由此可见,朴素就是一种美。

③“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它首先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美感。其次,朴素的美是指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十分匀称,虽然美却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

....,相反能把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

[乙]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②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者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

③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是因为他们的举止优美文雅。有句谚语说得好:“晚秋的景色是最美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雅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④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9.从内容方面看,[甲]、[乙]两文论述的共同点和侧重点是什么?

答:共同点:。

侧重点:[甲]文:;[乙]文:。(3分)20.“事实上,朴素作为美的一种形式是不可否认的。”这个句子是从甲文②段中抽出的,它应在()(3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1.[甲]文第②段在论证上属驳论,试用陈述句式写出作者反驳的论点。

答:。(3分)

22.[甲]文③段加线的“喧宾夺主”中“宾”“主”在文中的含义分别是“宾”指:;“主”指:。(3分)

[乙]文②段加线的“此”指:;“彼”指:。(3分)

23.根据上下文意思,在[乙]文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3分)

24.[甲]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乙]文第③段中“有些老人……不配得到赞美”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除摆事实,讲道理外还有;它所证明的观点是:。(3分)

25.从乙文来看,作者认为“最高的美”,“奇妙的美”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美?(3分)答:。

26.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给两文分别拟一个小标题。(3分)

答:[甲]:

[乙]:

(五)(23分)

①讲话,是传情达意、交流思想的手段。尤其在现代改革开放的快节奏社会生活中,确立相适应的口才观,在各种场合发表颇具吸引力的讲话,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现在不少的人讲话太长,语言无味。听众对这种讲话不满意地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某某来讲话。”所以,我们在社会现实中,讲话不可少,但是讲话必须精。

②精,首先就必须主题突出,要旨鲜明。北伐时,国民革命总司令部在广州邀请瞿秋白作报告。主持人介绍:请著名理论家、宣传家,曾多次见到列宁的瞿秋白先生作“关于如何做好北伐战争宣传报道工作”的讲话。与会者以为机会难得,纷纷做好记录准备。不料瞿秋白登上讲坛,开口干脆利落:“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讲毕下合,全场愕然,几秒钟后,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可见,讲话必须中心突出,明确集中。现在有些人的讲话,海阔步天空,漫无边际,想到什么说什么,叫人摸不着头脑,活活受苦。

③精,要求话语简洁,惜语如金。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讲话只有522个字。林肯在葛提堡的著名演说,连上、下台前后不到3分钟。简洁,并非一味求简,而是尽可能将信息内容简化,不要像一些人的讲话,拖泥带水,庞()杂冗()长。

④精,还须力求新颖(),活泼生动。幽默的谈吐,能使人容易接受说话者的观点,而且生动有趣,令人回味无穷。如果捧着讲稿照念,板着面孔,从头读到尾,这样的腔调如何不让人沉()闷难受?

⑤讲话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知识是口才的基础,言语乃有声思想。正如古人所说的“一言知其贤愚”那样,如果你想把话讲得精炼受听,就必须注意丰富自己的知识,重视严格的说话训练。

27.在文中“()”内给加线字注音。(3分)

28.本文是针对这一现状发表的议论,中心论点是:

。(3分)

29.讲话要做到精,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用原文回答,每点不超过10个字)。

答:①;②;③。

30.第②③④段论述的三点与中心论点是什么关系?(3分)

答:

31.本文运用了哪些统计数字作论据?。(3分)

32.②③④段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能否将②③④段调换,为什么?(3分)

答:

33.为什么说“一言知其贤愚”?(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答:。

34.请给本文拟个题目:(不超过6个字)(3分)

【综合能力训练】

B卷(总分100分,第28题4分,其余每题3分)

(-)(3×8= 24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似乎已成定论,但持这种观点的人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重要因素,人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保持自己的的品行不受玷污,就不会被不好的环境影响。

荷花是人们熟悉的,它生长在污泥里,却出污泥而不染,亭亭玉立,靠的是什么?不就是靠它自身的品行超然于污泥之上吗?由物及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解放前,周恩来派熊向晖打入国发党内部,熊向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上了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在胡宗南那里,可谓吃香的喝辣的,比解放区好多了;在那样的环境中,他经常受到反共宣传的的熏染,但熊向晖始终不为所动,在出色完成党的任务后,回到了党的怀抱。为什么他在国民党的污泥潭里没有蜕化变质?就在于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富贵不能淫”,始终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

近墨者要想不黑,除了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外,还要有勇气与“墨”作斗争。不要学陶渊明,虽看到了世间混浊,却采取逃避的态度,“高驰而不顾”,那是怯懦的表现;要学方志敏烈士,虽被敌人关进了牢房,受尽了折磨,但他没有屈服于武力和淫威,没有被“墨”染黑,反而用自己的言行感化了一名卒兵,使敌人不得不惊呼共产党人的厉害。可见,近“墨”者只要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正确道路,坚定地走下去,在任何“墨”的环境中,都不仅不会“黑”,还会把“黑”的世界给改造过来。

当今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国外的东西好的坏的都涌进来,好的当然要吸收,那么坏的呢?也不用怕。只要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抵御糟粕的侵蚀,坏的东西也无法把我们冲倒,即使近墨也未必会黑。

1.释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文章开头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第二段中有一个句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找出来,并写在下面:

5.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B句与A句相对应的语句:

A.荷花——污泥——亭亭玉立 B.熊向晖——()——()与“污泥”对应的语句:与“亭亭玉立”对应的语句:

6.“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原因是熊向晖没有蜕化变质的原因是

7.列举方志敏的事例意在证明什么?

8.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二)关于“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3×9=27分)(甲)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高尔基曾说过:“爱书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博览群书,才能开阔我们的眼界。面临信息时代,大千世界,瞬息万变,只有多读书,才能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不读书,不看报,只能是孤陋寡闻,白痴一个,何谈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博览群书,才能使我们所学的各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各门知识之间都有互相联系的地方,语文、政治、数理这些基础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必细说。就说天文与地矿,史地与农业,谁能离得了谁呢?如果不能博览,就不可能有某项专业的特长。

博览群书,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枯燥的生活绝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创造的灵感,没有创造的灵感,也就不会大有作为。爱因斯坦精通“相对论”,李四光精通地质学,他们都喜欢读音乐书,拉得一手具有相当水平的小提琴,琴声赋予他们以激情;苏步青是著名的数学家,但他喜读古诗,使许多青年学生为之倾倒。他们都是从博览中走进各自的科研殿堂的。

综上所述,我方的观点是:

(乙)读书要有目的,要有所选择,要讲究方法,否则也就未必有益。有人说:“读死书,死读书,不如不读书。”这话很有道理。所以后面还有一句叫做“读书死”。

为了做一个正直的人,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去读书,就会选择催人奋进的书来读,就会选择增长知识,能学得有用技能的书,这才能有益。有了这样的目的,采用密切联系实际的

方法,学以致用,也才能算得上真正有益。

如果不是这样,盲目读书,得书便读,囫囵吞枣,不辨是非,就往往要陷入泥潭,读书反受其害。不是有人就是从读黄色书刊、黑色书刊一步步走向犯罪的道路吗?色情书刊迷惑人,凶杀书刊刺激人,这是无形的杀手,我们躲之还来不及,能连这样的书刊也提倡看吗?这样的书刊也有益吗?

所以,我方的观点:

9.给甲乙两段文字结尾空缺处各填一句话。

甲:

乙:

10.甲文说:“语文,政治、数理这些基础学科之间的联系

..不必细说

..。”请你“简说”一下它们之间的联系。

11.乙文第一段中有“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之说,请联系下文,用文中原句给其做解释。

读死书,死读书:

读书死:

12.甲文段的结构是:()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13.乙文第三段中有“色情书刊迷惑人,凶杀书刊刺激人”的语句,请你在这两句后再补写一句,使其成为一组排比句。

14.甲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论点的?

15.请写出甲文中的理论论据,请写出乙文中的事实论据。

甲文:

乙文:

16.指出甲文论述不周严的地方。

17.指出乙文论述不周严的地方。

(三)(3×8=24分)

话说时文之弊,其弊有三。

一是长。衣服如果合体,本无所谓长短。文章也是这样。可是多年来屡有人呼吁“短些”,可见文章里很有些矮子穿长衣服的。无奈呼吁归呼吁,文章的不适宜的长却越来越不适宜地长起来。短篇变中篇,中篇变长篇,且不光小说界流行这种“巨人症”。要说用洋洋的文字写区区的内容是为了捞稿费,未必公平。作者缺乏惜墨如金的观念也许是更普遍的原因。惜墨,其实是惜时。读者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忙碌,爱惜他们那金子一样宝贵的时间,是文人应有的职业道德。

二是空。……

三是涩。读起来疙里疙瘩,感到嘴皮子吃力;顺文索解,感到云山雾罩,似懂非懂。有人称这种文章为“朦胧文”,我说不是“朦胧”是“生涩”,读起来如同啃生柿子,涩得缩不进舌头。

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恰当地或者不必要地使用一些新名词,并以此相竞,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得时髦。语言不断吸收新名词,是正常现象,不能一律反对。但是,用普遍话本来可以表达的意思,偏要改用难懂的新名词来表达,反而闹得人糊涂起来,我以为大可不必。比如“感到饥饿”,不必说成“收到了消化系统内在知觉发出的食物匮乏的反馈信息”;……

话又说回来,要是有人将我一军。说:“你讲这弊那弊,请你写一篇无弊的文章看看”,我只有弃甲曳兵而走。文章要写得又短又充实又明白晓畅是不容易的。我无意苛求于作者,只是希望引起注意,如果认为应该注意。

18.试用文中的原句解释“矮子穿长衣服”的意思。

19.用文中原句解释“涩”的含义。涩(本义):

涩(比喻义):

20.“弃甲曳兵而走”(六段中)的原义是,作者这样说是为了强调

21.文中“洋洋”的意思是,“区区”的意思是。

22.文段最后一句是一个二重复句,试分析其层次关系。

23.时文产生“长”之弊,根本的原因是:

24.本文中,作者批评的是;提倡的是:

25.在“二是空。”后的省略号处补写一段文字。

(四)(13分)

老实人是不是总要吃亏?在腐败黑暗的旧社会,老实人吃亏并不奇怪,甚至是常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实人吃亏不再成为一种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不老实的人可能会得意于一时,但最终吃亏的还是他们。象鲁迅先生所说的谎话也会淹没他自己。假象与谎

话被拆穿的那天,说谎者何颜对人呢?有些阿谀奉承投机钻营的人,可能一时会受到某个上司的赏识,但他会永远春风得意吗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老实的人终归要为他

的不老实付出代价。总的来看,还是做老实人不吃亏。

26.文段第一句“老实人是不是总要吃亏?”是一个什么句型?先判断回答,然后再述理由。()

A.反问句 B.设问句 C.疑问句 D.感叹句

理由:(3分)

27.在这段文字的方柜里加上恰当的标点。(3分)

28.用“∥”将本段文字分成三层,并分别归纳出层意。(4分)

(1)层:

(2)层:

(3)层:

29.本文的论点是: 。作者论证他的论点时运用了

论证方法。(3分)

(五)(3×4=12分)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做题。有人说,现在搞四化,攀登科学技术高峰,雷锋已经不再是我们的表率了。(1),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没有四个现代化。我们努力钻研科学技术,

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向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学习,(2)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并不能代替学习雷锋。马克思曾说:“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是伟大的”。马克思又说:“任何人,(3)他只为自己而劳动,那么,当然他也可能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学家或卓越的诗人,(4)他永不能成为尽善尽美、真正伟大的人物。”……

30.在横线上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是:()

A.(1)虽然(2)也 (3)只要(4)然而

B.(1)虽然(2)更 (3)假若(4)所以

C.(1)诚然 (2)更 (3)因为 (4)然而

D.(1)诚然 (2)也 (3)假若 (4)然而

31.这段文字最后省略的一句话应是:()

A.我看马克思的话已经清楚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B.读了马克思的话,请问那些人作何感想呢?

C.那些人难道不应尽快抛弃错误,回到正确的立场上来吗?

D.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教导有力地驳斥了某些人的论调。

32.本文作者的主张是什么?

33.本文段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最新初一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

精品文档初一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初一语文课外阅读训练 题 (一) 分钟路程的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出①那时候我很小,独自去离家有20),我不敢去问sè(xiū来,我迷路了。这时华灯初上。不知是恐惧还是 A 任何人,忍不住嘤嘤地哭了起来。②这时走过来一对夫妇,那穿着薄呢大衣的女人低头拉住我的手轻声问道:“怎么了,小姑娘?”我大哭起来,告诉他们我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那女人随即轻轻摸了摸我的头说:“没关系,咱们一起去找找,好吗?”她又俯身拉起了我的手,我在黑暗中感觉着她手的温暖。③原来我离家并不远。那对善良的夫妇将我轻轻一送,就送到了我母亲的身边。 ④我破涕为笑的时候,他们向我微笑一下,转身离去了。夜色笼罩了他们修挺笔直的身影,我手心还留着那女人的手温。⑤几十个寒冬酷暑过去了,我已有了那一对夫妇的年龄,但他们留给我的温暖,仍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中。⑥十几岁时的我常独自一个人去粮店买粮。那一次,我努力将一袋粮背到我单薄的肩上。可我却没有将它背上去。咬着牙,较着劲,试了一次又一次,始终差那么一点儿,我无望地站在这一袋粮食前。地转过头,)yì(chà⑦我决定再试一次,忽然粮袋顺利地上了肩。我 B一双同样苍老却充制爱的眼睛在发现一双苍老而虬筋毕露的手正托住我的粮袋,亲切地注视着我。给了我这一把力气的竟是一个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的老人。那力气化作一股暖流汩汩地流进我的心里。突然听见“啪”嘴唇干裂出一层白皮。,心绪异常烦躁,,⑧一次我生病在床的一声脆响,什么东西摔碎了。我恼怒地大喊起来:“娇娇,你又在淘气!你能不能让人安静一下?你真太不懂事了。”屋内静了半晌,才见女儿怯怯地走到我身边嗫嚅着说:“妈妈,我看你嘴大干了,想给你倒点热水喝,我不是故意弄碎杯子的,你别生气好吗?”我一下子把女儿那溢满莹莹泪水的眼睛紧紧地吻住了。我吮吸着女儿的泪,暖暖的,有点咸。但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却可能是那一次,⑨人的一生可能经历过许多喜怒哀乐)在你周围的微风和细雨,让你áiá(pihu次温暖轻柔的抚摸。它就像那 C 体味着人生的温暖。⑩这温暖的感觉浸润我的心许久了,我常被它逼得扪心自问:你曾向迷路者但却是别人所急需的一把力了,伸出你的友谊之手吗?你给了对你也许并不重要吗?你能谅解和宽容那些无意中伤害了你的人吗?只要感觉到那一丝丝温暖存(作能够给人以这种温暖。,我想快乐一定会更大些。人生就会轻松多了在,者孙苏,本文选用时有删改)分)根据拼音写出文中括号处应填人的词语。.(123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i) C páihuá.xiūsè() B chàyì( A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3分)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限四个字)。14.(2分)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15.下面一段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当我所崇拜的老师在课堂上严厉而关切地“爱幻想的我从此被幻想折磨着:注视我的时候,我想,会是她吗?当温和的女医生轻揉我疼痛难忍的身体的时候,我想,会是她吗?当我羡慕地望着一对对和谐、美丽、善良的夫妇的时候,我想,会是他们吗?”分)这段话的恰当位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短篇小说选读》小说阅读综合训练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小说阅读检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挽歌 徐建树 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可是现在却不得不离开农村了,因为农村人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了,房子被拆迁了,老牛头不得不进城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过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 老牛头走倒不要紧,哪里的黄土不埋人?问题是家里那头大黑牛怎么办。老牛头一辈子养牛,靠养牛养活了一家人,送儿子上大学、在城里安家结婚。当听说非搬家不可后,老牛头蒙头睡了三天三夜,起床后,眼看着一头头油光水滑的牛被从家里牵走。 直到只剩下那头大黑牛时,无论买方出多少钱,老牛头都不卖了。这是有原因的。前年,老牛头到山脚下的小溪旁放牛。小溪很浅,老牛头借着酒兴,坐在小溪边洗脚。突然间雷鸣般一声巨响,山上飞下一股来势凶猛的洪水,老牛头躲闪不及,被水冲走,在随波浮沉的一刹那间,老牛头心底一阵悲哀:完了! 就在这时,耳边传来一声熟悉的牛叫声,两个硬硬的东西正拱着自己,老牛头下意识地伸手乱抓,原来是一头牛的两只犄角,老牛头这才挣扎着露出水面。 当老牛头七拐八绕地被冲上一处浅滩时,救他的那头大黑牛却被一块大石头撞断了一条腿,站不起来了。为了治好大黑的腿,老牛头不惜血本请来最好的兽医,跟大黑天天睡在一块,给它吃最好的草料,一刻不停地驱赶着牛虻和苍蝇,直到大黑完全康复。

大黑对老牛头有救命之恩,他哪里舍得卖呢?可是不卖不行啊,城里那鸽子笼般的房子哪能容得下一头牛?习惯了在泥土上行走、耕耘的牛又哪里走得惯能把蹄子磨出血来的水泥路呢?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饲草后,老牛头深情地抚摸着大黑道:“老伙计,对不起你了……” 老牛头把大黑牵到了集市。大黑牛太馋人了,大伙纷纷簇拥来,价钱出得一个比一个高。老牛头先是不言语,后来朝一个买牛人问:“牛到你家后你怎么对待它?” 那人一脸奇怪地说:“那还用说,耕田呗。” 老牛头顿时黑了脸,又问另一个,那人大咧咧地说:“现在都机械化了,哪还用得着牛啊!这头牛这么健壮,出肉肯定很多……” 这人话还没说完,早被老牛头啐了一脸的唾沫星子。 大半天过去了,谁也没能买走大黑。老牛头却一点也不着急,直到天色渐渐黑下来,他才看到还有一个人蹲在那里。 那人是邻村的一位老哥们儿,也是个常年养牛的,老牛头认识。 老牛头问:“老哥,你怎么还不回家?” 那人听了先递支烟给老牛头,点上后叹口气,说:“我养了一辈子牛,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牛,老哥,你怎么就狠心卖了它呢?” 老牛头一听这话,含在嘴里的烟就抖起来了,半晌才开了口:“不卖不行啊,房子全拆迁了,没处养它了。你们村子没拆吧!” 那人点点头看着大黑,眼里射出赞叹的神色:“我倒是很想买它,它要是到我家,我天天让它喝最干净的泉水,吃最嫩最香的草,不会让它受一丁点委屈的,可是,我出不起钱啊……”

小学语文阅读练习题整理

小学语文阅读练习题整理 春天到了,公园里的景色真美丽。草地上长出碧绿的小草,像铺上了绿地毯。花盆里的花都开了,有红的,黄的,白的,紫的,暗红的,十分好看。 1、这段话共有______句。 2、用“——”画出表示花的颜色和草的颜色的词。 3、这段话写公园的景色很美丽。主要写了地上的______和花盆里的______十分好看。 小树苗,排队走,绿化祖国忙不休。走到马路站两旁,撑起绿伞在街头。走到田野站风口,挡住风沙保丰收。走到沙漠站稳脚,沙漠一片绿油油。走到荒山安下家,座座荒山穿绿衣。 1、小树苗走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小树苗为人们做了哪些好事。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小花猫的一双小耳朵直竖着,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它的嘴边有八根胡子又细又长又硬我知道那是用来量老鼠洞口大小的小花猫全身长满了黄一道,黑一道的花纹。只有四个爪子是白色的,上面长着五个像鱼钩一样的小爪,走起路来没有一点声音。它

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总是来回摆动。白天,小花猫总是爱睡觉,嘴里还不停地打呼噜。一到晚上,它就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好象在侦察老鼠的活动。我非常喜欢这只可爱的小花猫。 1、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小花猫的尾巴是___________,眼睛是___________,胡子___________。 3、写小花猫颜色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的舌头上有肉刺,它经常用舌头理理身上的毛。狗的舌头在天热时总是伸出来,帮助散发身体中的热量。啄木鸟的舌头是细长的,能把害虫从洞里钩出来吃掉。动物的舌头是多么奇妙啊! 1、这段话有______句。 2、这段话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动物的______的作用。 3、请用“——”画出啄木鸟舌头的作用。 小猴看见妈妈戴着眼镜读书、写字,奶奶戴着眼镜缝补衣服,它问是什么道理,妈妈和奶奶回答说:“戴上眼镜看得清楚。”一天,小猴戴起了妈妈的眼镜,哟!模模糊糊;再戴上奶奶的眼镜,头昏眼花,差点摔一跤。它生气地说:“妈妈和奶奶骗我!”猴妈妈知道了,对小猴子解释说:“奶奶年老了,戴老花眼镜;妈戴的是近视眼镜。”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对别人合适的东西,对自己不一定合适。 1、妈妈适合戴_________,奶奶适合戴_________。 2、小猴戴妈妈的眼镜感觉是____________,戴奶奶的眼镜感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技巧(含精选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点拨方法及练习精讲 (一)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通过粗读和精读相结合了解文字材料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可能采用二种方法:一是用“顺读法”,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二是采用“倒读法”,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这二种方法各有优劣。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顺读法”则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有效信息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将题目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审视,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先对短文进行整体理解,然后再一些重点句子进行句子结构的分析,有时要对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或问题的题干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我们可以从阅读理的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这样的有效信息。如果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合理地翻译或解释,再换言之以回答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一) 我家最富的时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母亲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几个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街上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却被父亲给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别呆在这儿,让我清净清净!”我无法 A 父亲的举动。当我回家后B 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似乎非常理解父亲。她C 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 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分别是348和349,中彩号是348。“你能看出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其中一张彩票的一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 “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我有些不解。 “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给我讲了。 当初父亲对吉米说,他买彩券时可以代吉米买一张,吉米嘟哝了一声:“为什么不可以呢?”老板说完就去干自己的事了,国后可能再也没有想到过这件事。348那张是为凯特立克买的,可以看出那K字用大拇指轻轻擦过,但仍能看出淡淡的铅笔印。 对我来说,这是件简单的事。吉米·凯特立克是个百万富翁,拥有十几辆汽车,他不会计较这辆彩车。 “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我激动地说。 “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的。”母亲平静地回答我。 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到我们这儿,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我父亲一盒雪茄。 直到我成年以后,我们家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那一句“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话语具有了新的含义。回顾以往的岁月,我现在才明白,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馈赠 ..()()彩券.() ..()()咆哮 2.在文中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 A.B.C. 3.文章题目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答: 。4.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文字叙述) 答:。5.文中的“贫”指什么?“富”又指什么? 答:。(参考答案:1.Kuì zèng páo xiào quàn 2.理解委屈安慰3.关键词是“最富”;其含义是

小学语文阅读专项训练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训练 姓名班级等第 一、请仔细阅读上面的公交站牌,然后按要求完成题目。 1.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个公交站牌可能是麒麟路,或,或。 2.要在这个站点去太平洋,应该乘坐路车,大约(数字)站路。 3.从这个站点乘车,(选择“可以”或者“不可以”)直接去桃花岛,因为 。 二、阅读“84消毒液”产品说明书,完成下面各题。 “84消毒液”产品说明书 【主要功能】 本品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4.5%——7%。可杀灭肠道致病菌,化 脓性致病菌和致病性酵母菌,并能灭活病菌。 【适用范围】 运用于饭店、宾馆、医院和家庭中被一般细菌所污染的物品及肝炎病菌污染物 品的消毒,以及瓜果蔬菜、餐饮用具的消毒。 【注意事项】

1.爸爸有一件纯棉的黑色T恤,想用84消毒液来消毒,被妈妈制止了,原因是2.小明跑步时摔伤了腿,能用84消毒液来对伤口进行消毒吗?为什么? 3.今年12月,妈妈想用84消毒液对厨房的餐具进行消毒,拿出来一看,生产日期是2016年8月,就没有使用。这是因为 4.夏天到了,爸爸把一瓶刚买来的84消毒液放在阳台向阳的窗台上保存。小明劝爸爸说:“,所以最好别放在这里。” 三、伤科药王”——三七 三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五加科。除野生外,也有人工栽培的。三七株高30-60厘米,宜.生长于气候温暖的地方,以稍.阴湿的黑沙质土或腐殖质土最为理想。 三七主要以根入药,叶与花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取三七的根制药,以生长三年以上者为好。根据挖取时间的不同,又可分“春七”与“冬七”。“春七”是在夏秋时挖取的,其根充实饱满,药效好;“冬七”是冬季挖取的,根较瘦,药力差。 三七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李时珍“止血、散血、止痛”六个字概括了它的功效。它能治创伤、跌打损伤、虫兽咬伤、吐血、鼻出血、便血等一切血痛。用三七汁医治赤眼也有效。口服三七粉,还有解酒的作用。对治疗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喉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1、种辣椒 常识课上,老师对植物的讲解,把我带到植物世界里。听完课,我动了心,决心种点什么,仔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 回到家,我找到了两个花盆,满心欢喜地种下了辣椒籽。下种后,我每天都要给它浇些水,盼望种子早些发芽。一天中午,弟弟告诉我花盆里出小苗了,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只见一棵小嫩芽拱出土,又过了两天,好几棵小芽出来了。小芽越来越多,我给小辣椒间苗,把太密的小苗小心翼翼地拔掉了一些。 到了盛夏,每株辣椒已有半尺多高了,它们的茎上都缀满了欲放的花苞,几天后,一朵朵雪白的小花,先后开放了。大约又过了四五天,辣椒就开始结果了,出现了青绿的椭圆形的小辣椒,一个个缀在茎上,真惹人喜爱。 秋风吹进窗来,带进一股香气,辣椒开始由青变红,看上去更让人喜爱。一个个两寸多长的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收获的时节到了,我满怀欣喜地把成熟的辣椒一个一个摘下,竟收了小半筐。 我看着筐里的辣椒,心想:这多有意思呀!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找出文章中点明中心的句子,在下面画横线。 2.把文章分成三段,在段尾用“‖”表示,并写出段意。 3.读下面句子,在括号里写出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 ②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 2、蒙蒙的小雨 蒙蒙的小雨正落着,陈红骑着自行车悠然于柏油路上。她没有穿雨衣,因为她觉得在这样细雨中骑车很浪漫。她望着路两边来去匆匆的行人,心想:这些人真是的,干嘛要东躲西藏的。 忽然迎面一辆的士飞驰而来她猛地拐向路边但车把挂在树干上她摔倒了小妹妹没事吧一个小伙子站在她身边问道陈红白了他一眼,没有理他。心想:谁是你的小妹妹?她一翻身想站起来,可左腿的剧痛却使她不得不重新坐在地上,她接连两次试图站起来,都没成功。最后,只好放弃了努力。小伙子一笑,“别逞强了,还是送你上医院吧。”接着,拉起陈红的车子,又扶陈红坐到车架上,推起车子向医院走去。温柔如丝的春雨淅淅沥沥地落着。陈红已不再潇洒,只感到沉重。她坐在车上,望着前面推车的小伙子,不知该说些什么。 她发现小伙子走路不太自然,仔细观察,只见小伙子左腿的袜端与裤腿之间不时地露出一段刺目的棕色。那是什么?啊,他装着一只假腿。陈红想问问他的腿,却不愿张嘴。这时,只听到小伙子自言自语地说:“三年前,我也喜欢在细雨中骑车,那的确很潇洒,可是我却重重地跌倒了,像你一样。不,还不如你。”“噢,你的左腿——?”停了一会儿,小伙子说:“就在那次跌倒时被后面的汽车轧断了。”听了这话,陈红陷入了沉思?? 医院到了,小伙子搀着陈红进了急诊室。“我去通知你父母,你知道他们的电话吗?”陈红把号码告诉了他。不一会儿,陈红的父母风风火火地赶来了。见到女儿腿上雪白的绷带,忙问这问那。陈红把经过告诉了他们,又说,“要不是那位大哥哥,我真不知该怎么办好,哎,他呢?”这时,只听护土小姐说:“那个小伙子,看见你爸妈来后,他就离开医院了。”陈红怔住了:“我还不知他叫什么呢!” 父亲背起陈红,母亲在旁边扶着,一家人走出医院的时候,他们多么希望在人流中再次寻到那小伙子的身影。 1.给第二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语文课外阅读题精选(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小学语文阅读题精选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001】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他把母爱比作(),你把母爱比作()。(2分)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1分) 3、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知道该怎样做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说说"母亲美丽的梦"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6、短文是按()的顺序写的。(2分) 7、短文已用"‖"分成了四段,请归纳第三段段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巡道工的故事》【002】 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 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附答案)

天上飘下来得礼物 ①收衣服得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就是空得,探身往楼下一瞧,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得院子里把掉下去得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②风大得时候,晾晒在阳台上得衣服,常有一两件会被刮到楼下。一楼得林老太太,人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记得刚搬来得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想进她家院子捡一下。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肯开,“您到院子外去拿。” ③奇怪得就是,儿子倒就是与楼下得林奶奶挺投缘。那天,又一件衣服掉楼下院子里了,我瞧瞧,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我让儿子下去挑挑瞧。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里钩衣服得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您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得院子里,都就是儿子去捡。 ④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问儿子,在林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林奶奶。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就是,她只瞧过她得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⑤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她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得儿子在美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得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原来就是这样。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社区工作人员说,您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得老太太。 ⑥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得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她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我会问儿子,楼下得林奶奶生活得怎么样啊?儿子想想,说,林奶奶瞧到我得时候,就是很开心得啊。 ⑦一次,儿子下去捡衣服,回来得时候,手上多了一把花花绿绿得糖果。儿子说,这就是林奶奶给得,就是林奶奶家得叔叔,从美国寄回来得。儿子还自豪地说,我还帮林奶奶念了信呢,就是叔叔写给林奶奶得。儿子手上拿得衣服,叠得方方正正。儿子说,咱们家得衣服掉下去后,林奶奶捡起来,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我得心里,酸酸得,感动。 ⑧我们与楼下得老太太,仍然没有什么来往。我们得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她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得家里,会传来“咯咯”得笑声,一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⑨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时,才听说楼下得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据说就是无疾而终。我们注意到,儿子得眼圈红了。 ⑩人们在整理老人得遗物时,瞧到了一个日记本,记录下了她最后得日子。基本上就是流水账,但就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得衣服,以及下来捡衣服得小男孩。老人得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从天上飘下来得礼物。”我明白老人得话。那也许就是老人孤寂得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得语言概括出来。(3分) 2.文章第③段中“奇怪得就是,儿子倒就是与楼下得林奶奶挺投缘”,仔细阅读文章,哪些地方表现出儿 子与楼下得林奶奶挺投缘?(4分) 3.第⑤段内容就是否可以删除?请说明理由。(3分) 4.文章哪些地方能表现林奶奶性格得孤僻?(3分) 5.第⑦段中“我得心里,酸酸得,感动”。我为什么心里“酸酸得,感动”?(4分) 6.如何理解标题“天上飘下来得礼物”得含义?(3分)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习题及答案(二年级)

1、有趣的小刺猬 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枝)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quán juǎn)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刺猬不但能用硬刺(保护保卫)自己,而且还可以用它来搬东西呢!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bēi bèi )着瓜溜走了。 1、选择()里正确的读音或字词。用“√”表示。 2、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划出来。 3、根据短文填空。 刺猬的头(),眼睛和耳朵(),牙齿(),门牙()。它们四肢(),跑起来很快。爪子()、()。浑身长满了()。 4、下列句子中哪个是打比方的,在()里打“√”。 (1)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2)刺猬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 5、仔细读读短文,看看刺猬的硬刺有哪些作用? 6、有很多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都有着独特的作用,你能试着找一种动物写写吗? 2、鲁班造伞 很久以前,还没有伞。著名的工匠鲁班和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许多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雨来了,或是被太阳晒得难受了,行人可以躲一躲,歇一歇,喘口气儿。 可是鲁班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待在亭子里不走啊。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用什么办法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一天,天气热极了,鲁班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塘边玩,每个孩子的头上都顶着一荷叶。鲁班问他们:“你们为什么顶着荷叶呢?”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拿过一荷叶,仔细地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上面有许多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

(完整)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提升训练 姓名:___________ (一)三月桃花水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木,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有一千朵樱花,点点洒在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三月的桃花木,是春天的竖琴。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秦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咚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三月的桃花木,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片片花瓣;边疆看见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袅袅炊烟…… 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 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 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木,叫人多沉醉。啊!掬一捧,品一口,让这三月的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 1、理解短文内容填空。 (1)第一自然段作者把比作了铃铛、丝绸,写出了河水的情景。 (2)“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淌。”这是一种的写法,写出了。 2、感悟全文,请你从三个方面说说桃花水的美。 3、看到这么美的三月桃花水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 4、“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说说你聪明镜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我看见 我还看见 5、写一句关于春天的谚语。 (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十几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深入大别山地区采访“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龄最小,最叫他担心,因为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这位记者十分感动,一天早晨,他随着这个孩子走进教室,

语文课外阅读题精选

小学语文阅读题精选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001】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他把母爱比作(),你把母爱比作()。(2分)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1分) 3、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知道该怎样做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母亲美丽的梦"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是按()的顺序写的。(2分) 7、短文已用"∥"分成了四段,请归纳第三段段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巡道工的故事》【002】 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综合训练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综合训练 (一) 上周末,妻子去农贸市场,发现有鲜嫩的荠菜,一下子买了五斤。午饭时,她眉飞色舞地说:“今天要请你尝一尝新!”说着,陆续摆开四道菜:荠菜炒肉丝、荠菜墨鱼汤、荠菜炒鸡蛋和荠菜豆腐汤。荤素搭配得颇为得当。那翠绿欲滴的荠菜进口,味道鲜异常,确实不同于一般的蔬菜,使我食欲倍增。 一顿荠菜宴,勾起无限的乡思。记得儿时同小伙伴们一道,到野外去挖荠菜,花不多功夫,就收获了一篮子。要是时节,几乎俯拾皆是。我母校似乎通晓烹调学,她用荠菜烧稀饭,项多在菜饭中加点盐巴和虾米,但我每次至少比平日多吃一碗。 我不是素食者,但对荠菜却有特殊的爱好和情感,一向觉得荠菜的香味难得,对健康有重要作用近日偶翻有关资料,得知荠菜原来有丰富的叶绿素、多种维生素、胆碱、乙酰胆碱等成分,确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我细细回味着荠菜的风味,觉得“菜根香”于今难得,假如一年四季有荠菜,那该多美!1.至今,作者还对荠菜怀有特殊感情的原因是哪一项:( ) A.荠菜翠绿欲滴,味道鲜美异常 B.荠菜不仅勾起了乡思之情,还有药用价值 C.荠菜营养丰富,还具有药用药用价值 D.荠菜儿时俯拾皆是,现在还价廉物美 2.从记叙的顺序看,第二段是__ 3.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过渡句 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俯拾皆是”用在文中是说荠菜生长数量多,采挖很容易 ( ) 2)最后一段话,主要采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5.文章从不同观察角度描写荠菜,请按下列题目要求,各摘录一个相关的短语: 1)从视觉角度描写荠菜惹人喜爱:___ 2)从味觉角度描写荠菜惹人喜爱:___ 3)从内心感受描写荠菜惹人喜爱:___ 答案:(一) B 2.插叙 3.一顿……乡思 4.①√②× 5.①那翠绿欲滴的荠菜②味道鲜美的芽菜③确实不同于一般的蔬菜 (二)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孩子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作我老师的。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效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束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A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该尊重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个人争执,先是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仗!现在的人很烦,街头上的斗殴发生了,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伏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B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勇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我的老师还有许多言行令我肃然起敬。他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我却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 1.文中两处加括号的部分AB,从表达方式看,属__ 2.作者说:“他(孙)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从本文看,作者已发现了自己的什么“卑劣”,已知道了自己的什么“羞耻”?请依次分别用横线和曲线在文中画出来。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汇总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种辣椒1常识课上,老师对植物的讲解,把我带到植物世界里。听完课,我动了心,决心种点什么,仔细观察 它的生长过程。回到家,我找到了两个花盆,满心欢喜地种下了辣椒籽。下种后,我每天都要给它浇些水,盼望种子 早些发芽。一天中午,弟弟告诉我花盆里出小苗了,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只见一棵小嫩芽拱出土,又过了两天,好几棵小芽出来了。小芽越来越多,我给小辣椒间苗,把太密的小苗小心翼翼地拔掉了一些。一朵朵雪白的小花,几天后,每株辣椒已有半尺多高了,它们的茎上都缀满了欲放的花苞,到了盛夏,先后开放了。大约又过了四五天,辣椒就开始结果了,出现了青绿的椭圆形的小辣椒,一个个缀在茎上,真惹人喜爱。秋风吹进窗来,带进一股香气,辣椒开始由青变红,看上去更让人喜爱。一个个两寸多长的小辣椒挂 我满怀欣喜地把成熟的辣椒一个一个摘下,收获的时节到了,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竟收了小半筐。我看着筐里的辣椒,心想:这多有意思呀!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这难道 不是真理吗?.找出文章中点明中心的句子,在下面画横线。1 2.把文章分成三段,在段尾用“‖”表示,并写出段意。 3.读下面句子,在括号里写出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 )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② 、蒙蒙的小雨2蒙蒙的小雨正落着,陈红骑着自行车悠然于柏油路上。她没有穿雨衣,因为她觉得在这样细雨中骑车 很浪漫。她望着路两边来去匆匆的行人,心想:这些人真是的,干嘛要东躲西藏的。一个没事吧小妹妹她摔倒了飞驰而来忽然迎面一辆的士她猛地拐向路边但车把挂在树干上 陈红白了他一眼,没有理他。心想:谁是你的小妹妹?她一翻身想站起来,可左小伙子站在她身边问道 腿的剧痛却使她不得不重新坐在地上,她接连两次试图站起来,都没成功。最后,只好放弃了努力。小伙”接着,拉起陈红的车子,又扶陈红坐到车架上,推起车子向医子一笑,“别逞强了,还是送你上医院吧。院走去。温柔如丝的春雨淅淅沥沥地落着。陈红已不再潇洒,只感到沉重。她坐在车上,望着前面推车的小伙子,不知该说些什么。她发现小伙子走路不太自然,仔细观察,只见小伙子左腿的袜端与裤腿之间不时地露出一段刺目的棕 色。那是什么?啊,他装着一只假腿。陈红想问问他的腿,却不愿张嘴。这时,只听到小伙子自言自语地“三年前,我也喜欢在细雨中骑车,那的确很潇洒,可是我却重重地跌倒了,像你一样。不,还不如说:”听了这话,“就在那次跌倒时被后面的汽车轧断了。你。”“噢,你的左腿——?”停了一会儿,小伙子说:?? 陈红陷入了沉思“我去通知你父母,你知道他们的电话吗?”陈红把号码告医院到了,小伙子搀着陈红进了急诊室。 诉了他。不一会儿,陈红的父母风风火火地赶来了。见到女儿腿上雪白的绷带,忙问这问那。陈红把经过“那这时,只听护土小姐说:“要不是那位大哥哥,我真不知该怎么办好,哎,他呢?”告诉了他们,又说,”个小伙子,看见你爸妈来后,他就离开医院了。”陈红怔住了:“我还不知他叫什么呢!父亲背起陈红,母亲在旁边扶着,一家人走出医院的时候,他们多么希望在人流中再次寻到那小伙子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 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 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 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 :《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 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 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议论文二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咼潮、结局。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第四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