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

《百家讲坛》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
《百家讲坛》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

《百家讲坛》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

观看《百家讲坛》20160516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 探寻历史的密码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司马光是宋仁宗宝元元年中进士甲科,在华州担任地方官,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此时的北宋已经多次在边境战争中败北,挽救国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之境地。面对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即位的宋神宗想要除旧布新改变格局,同在朝堂高踞要位的司马光和王安石都认识到要变法革新,但在变法的目标方向,以及实施的具体路径等环节,司马光和王安石出现了分歧。于是,搅乱北宋政坛数十年的新党和旧党之争,从此开始。河北省委党校丁万明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之探寻历史的密码。(《百家讲坛》20160516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 探寻历史的密码)观看《百家讲坛》20160526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1 乐毅伐齐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燕昭王苦心经营二十八年,组织起五国联军,以大将乐毅为统帅进攻齐国。济西之战,齐国军队一战即溃。秦周之战,齐国丢了都城。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命他继续剿灭齐国的残余势力。齐国军队节节败退,最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池。然而,燕军花了几年时间也没

有攻下莒和即墨。最终乐毅失去了燕军统帅的职务,齐国绝处逢生。(《百家讲坛》20160526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1 乐毅伐齐)观看《百家讲坛》20160525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0 燕昭王金台招贤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燕国发生了一起禅让闹剧,引起了齐国的侵略。禅让闹剧结束后,燕国的燕昭王继承王位。燕昭王立志要振兴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雪耻。而燕昭王要向齐国复仇,根据新的出土材料,他给齐国派出了一个超级卧底,这个人就是战国著名纵横家苏秦。那么,苏秦身佩六国相印的纵横家故事难道并非历史真相?苏秦的真实身份竟然真的是燕国卧底吗?详细

内容,敬请收看。(《百家讲坛》20160525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0 燕昭王金台招贤)观看《百家讲坛》20160524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9 一鸣惊人齐威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齐国的齐威王曾经是一个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君主,继位的前九年很少关心朝政。后来他接受大臣的劝谏,知错能改,一改之前的颓废之风,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开始发愤图强,使齐国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齐威王是怎样改掉自己的缺点的?他在位期间又做了哪些让人称道的

事情?详细内容,敬请收看。(《百家讲坛》20160524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9 一鸣惊人齐威王)观看《百家讲坛》20160523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8 英雄不愧武灵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日益强大。

到战国后期,能够与秦国分庭抗礼的只有赵国,而这都是因为赵国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在位都做了哪些事情,让后世史家对他有很高的评价?《百家讲坛》丁万明副教授为您讲述评说《资治通鉴》英雄不愧武灵王。(《百家讲坛》20160523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8 英雄不愧武灵王)观看《百家讲坛》20160522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7 商鞅之死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商鞅变法前,秦国实力并不强大,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但是商鞅入秦变法后,秦国实力迅速强大,实力大增。战国之间的力量平衡被打破。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强秦的局面业已形成,然而商鞅没有想到的是,秦孝公盛年辞世,被商鞅得罪过的太子继承了秦国的最高权力,这就是秦惠文王,那么,商鞅在这一时期都做了什么。对秦国的强大立下汗马功劳的商鞅,为什么最终横遭身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商鞅悲惨的结局?敬请收看本期节目。(《百家讲坛》20160522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7 商鞅之死)观看《百家讲坛》20160521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6 变法强秦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商鞅原本在魏相国公叔痤门下任职,但未得重用,后离魏去秦。此时的秦国文化落后,民风乐于私斗,国家治理方式落后。因此秦孝公一登基就发布求贤令,急于改变现状。商鞅与秦孝公三次见面,最终以法家主张打动了秦

孝公。商鞅受到重用,通过一系列措施推行变法,使秦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升,建立了以军功等级制为基础的国家,同时强化了国君的权利。(《百家讲坛》20160521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6 变法强秦)观看《百家讲坛》20160520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5 吴起的悲情人生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改革家,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与孙武并称“孙吴”,被誉为兵家“亚圣”。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军事上能够以少胜多,在政治上能够强魏富楚。但是吴起的一生却毁誉参半,在历史的评价中充满矛盾和争议。诛邻止谤、母丧不归、杀妻求将,这三件事使吴起屡屡为人诟病。吴起最大的缺点是刚劲自喜的个性。全力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病逝后,既得利益被损害的贵族在楚悼王的灵堂上围攻吴起,将吴起射杀。(《百家讲坛》20160520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5 吴起的悲情人生)观看《百家讲坛》20160519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4 魏文侯图强本期节目主要内容:魏文侯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战国时期弱肉强食的现象使他有振兴魏国的内在行动。但魏文侯也知道,靠自己一个人不能包揽所有的事,他需要让各有特点、各有长处的贤能之才在合适位置上发挥合适的作用。那么,魏文侯是怎样尊贤重贤,求贤用贤,从而使魏国强盛起来的呢?详细内容,敬请收看。(《百家讲坛》20160519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4 魏

文侯图强)观看《百家讲坛》20160518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3 魏文侯其人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战国七雄的格局形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看不出哪个国家有统一天下的气魄,而战国七雄中,第一场有声有色的大戏是从魏国开始上演的。魏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崛起的国家,而它的崛起和魏国的一代有为之君魏文侯密不可分。魏文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做了什么,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强盛起来呢?河北省委党校丁万明副教授为您讲述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3 魏文侯其人。(《百家讲坛》20160518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3 魏文侯其人)观看《百家讲坛》20160517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2 智伯之亡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春秋到战国的分水岭,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把这件事情放在开篇来记述。三家分晋之前,晋国是四卿把持朝政,其中的智氏一家独大,已经具备兼并韩赵魏三家,独代晋宗的可能。但最终智氏的族长智伯没能成为一统江山的英主,反而成了三家分晋的垫脚石。智伯是晋国卿大夫家族中,势力最强大的智氏家族的族长,他采用的“食果去核”之计,巧妙地削弱了韩赵魏三卿的实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使得智氏家族在晋国的卿大夫中一家独大。如果不出意外,智伯统领下的智氏家族必然会吞并其它三家,最终取代晋君,另立国家。但是,历史走势往往出人意料,智伯最终败在了自己洋洋得

意的一句话上。(《百家讲坛》20160517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2 智伯之亡)观看《百家讲坛》20160604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20 秦统六国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战国末年,秦国于七雄中日益强大,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以及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建立起战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朝。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很复杂,本期《百家讲坛》丁万明副教授从被灭六国的角度来分析原因,敬请收看。(《百家讲坛》20160604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20 秦统六国)观看《百家讲坛》20160603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9 高士鲁仲连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资治通鉴》中记载,鲁仲连是一位让人敬佩的布衣高士。鲁仲连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表示宁死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鲁仲连在12岁时,做了什么事情而名噪一时,后来他又做了哪三件世人争相传颂的大事。河北省委党校丁万明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之高士鲁仲连。(《百家讲坛》20160603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9 高士鲁仲连)观看《百家讲坛》20160602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8 范雎入秦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群雄逐鹿的乱世为那些英雄豪杰的横空出世提供了绝佳的舞台,

范雎就是其中一位堪称改变战国格局的传奇人物。他长袖善舞,恩怨分明,人生经历充满了戏剧般的百转千回,极富传奇色彩。他身为魏国人却逃到秦国,成为秦国历史上和商鞅、李斯、张仪等人相提并论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是他却直接害死了秦国大将白起,那么为什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说范雎是一个以被侮辱和被伤害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他又为何会被称为改变战国格局的传奇人物?敬请收看。(《百家讲坛》20160602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8 范雎入秦)观看《百家讲坛》20160601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7 战国春申君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春申君黄歇,楚国人,战国四公子之一。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出众的辩才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后官至楚相。但司马光评价战国四公子时,首推信陵君,其次平原君,再次孟尝君,春申君只能居于末位。因为在司马光看来,春申君尽管智勇忠信有足称者,但是盖棺定论罪又甚者,那么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评价春申君?敬请收看本期节目。(《百家讲坛》20160601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7 战国春申君)观看《百家讲坛》20160531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6 天下无双信陵君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他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魏无忌生活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和孟尝君、平原君一样,延揽门客,养士数千人。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信陵君用人和办事的方式对后世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百家讲坛》20160531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6 天下无双信陵君)观看《百家讲坛》20160530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5 辅臣平原君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在对战国四公子的评价上,战国后期的思想家荀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他对孟尝君田文的评价是篡臣,而他对平原君赵胜的评价,则是辅臣。这个评价尽管不高,但比起对孟尝君的评价,那是高多了。那么,平原君赵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都做过什么事情呢?司马光对他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敬请收看。(《百家讲坛》20160530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5 辅臣平原君)观看《百家讲坛》20160529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4 是非孟尝君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孟尝君,名田文,通达倜傥,富于聪明才智,以豢养门客名扬天下。孟尝君延揽人才来者不拒,厚待门客泽及其亲,且为人亲和力强,因此士人争相依附。五国伐齐时,孟尝君保持中立,俨然是一个小诸侯国。这种不顾国家大局的行为,使王安石和司马光都给予了他极低的评价。但也有历史学者认为,孟尝君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的身上还有一些闪光点。(《百家讲坛》20160529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4 是非孟尝君)

观看《百家讲坛》20160528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3 张仪连横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张仪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了战国后期的政治发展,但是他的求职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历经波折,到了秦国并成为了秦相。当秦国拿下了魏国以后,秦国最大的敌人就变成了齐国。秦王想征伐齐国,但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于是便把矛头指向楚国。那么在这件事情上,张仪是如何为秦国谋划的?他又是如何影响诸侯各国的?本期节目河北省委党校丁万明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之《张仪连横》,敬请收看!(《百家讲坛》20160528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3 张仪连横)观看《百家讲坛》20160527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2 田单复国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乐毅在六个月内攻占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整个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地方没有被燕军占领。危急关头,田单被推举为即墨的守将。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田单实施反间计,分化瓦解燕军。燕惠王让自己的亲信取代了乐毅,田单抓住这个机会,奇计迭出,一举复国。田单复国后,作为一个功高震主的大臣,处境十分尴尬。之后,田单到赵国为相,后卒于赵国。(《百家讲坛》20160527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部)12 田单复国)

_资治通鉴_中国第一部_管理经典_

中外管理 2008?10 Life 生活通鉴开坛 《资治通鉴》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特别。虽然它不在二十四史之列,却比它们更值得中国企业家捧读。 因为,它是中国史籍中唯一一部“管理案例库”,中国第一部“管理经典”。 不难发现,无论编修《春秋》的孔子,还是奋笔《史记》、《汉书》的司马迁、班固,骨子里都是“学者”,是看猪跑的。只有司马光,一生宦海,官至宰相,是名副其实吃猪肉的“政治家”、管理者。管理是实践,而司马光恰恰比职业史家更能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审视历史,取弃精略,思考得失。 事实上,司马光编书的目的也不是写史,而是在茫茫史料中抓出扼要,让百忙中的皇帝迅速洞悉管理国家时的前人损益,深刻把握历史上君臣间“切摩治道”的精髓,通过前朝价值理念、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的演绎变化,领悟管理秩序是如何建立、运转及失灵的。其实践针对性无出右耳。 因而,我们同样百忙中的企业管理者跟着司马光追踪历史,跟着历史感悟管理,诚不失为轻松而 有效的中国式学习之道。 (杨 光) 漫画/孙元

119 2008?10 中外管理 九龄童的管理智慧 我们认识北宋人司马光,大都是因为早年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说的是司马光9岁那年,一天,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其中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靠墙的大水缸里,大家一下都慌了神。司马光情急之中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使劲把水缸砸开了一个大窟窿。水立刻泄了出来,那个落水的孩子也就得救了。 这个故事记载在《宋史·司马光传》里,后来它和“孔融让梨”的故事一起被收入幼童的启蒙读本。人们希望代代相传从孩提时就能理解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知礼,这是中国人最崇尚的“君子魅力”。 即便今天历经沧桑再细细回味,幼年司马光也是很有管理天赋的。第一,危急时刻遇事不慌,沉着应对;第二,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第三,动脑子,想主意,能实际解决问题。显然,在他身上蕴藏着一个优秀管理者的潜质:一是懂得按规律办事;二是正直,有人情味,富于责任感;三是具有一种力挽狂澜的魄力。 后来的司马光,与管理就更有缘了。 他从小最大的爱好就是饱读史书。捧起一部《左氏春秋》便会忘了吃饭睡觉、寒暑秋冬。19岁时就以很好的传统修养高中进士甲科,从此一 中国第一部“管理经典” 文/本刊记者 王 缨 他曾多次数落王安石“新法”后患无穷,对国家秩序的梳理会带来极大混乱。神宗曾想缓和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正面交锋,将这位翰林学士调任军队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长)。这个位置很不错呀,可司马光说:皇上用人,是因为大臣能尽到辅佐之责。如果我徒获“禄位之荣”,那不是“窃名器以私身”吗?要是能撤销那些瞎折腾的事情,我宁愿不要高位!但司马光没能说服宋神宗放弃变法,于是他辞职出走,带上一班专家人马退居洛阳,正所谓“由居庙堂之高,转处江湖之远”。从此,司马光全心全意地编写《通鉴》,他们不舍昼夜,历经15年而大功告成。可见司马光是想用另一种方式“救世”。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一个基本依据,的确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但就此断定司马光代表不思进取的守旧势力,则不免武断肤浅。 司马光崇尚的是上古禹、汤、文、武之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传统文化中早期最优秀、最质朴的那部分。同时,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也做出了实际分析。如变法中的“青苗法”,本意是让农民每年春耕而青黄不接时可以自行向政府借贷,利息只取2/10,以免农民遭受高利贷盘剥。司马光几乎是朝廷重臣中第一个提醒王安石的人,告诫他:这种做法恰恰会给地方贪婪官吏一个“督 位才华横溢的文官步入官场。在近50年的仕途中,他相伴了北宋四位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于内廷行走而具有了对国家管理事务丰富的阅历。可以说他一辈子都在研究历史、现状和中国式的管理系统,最终成就了一部通论中国管理之道的鸿篇巨著——《资治通鉴》。 重估反对王安石 司马光生活的时代,已经进入北宋中期。这时最大的变化,就是前期太祖、太宗创下的繁荣局面正在步入下滑的轨道。边疆民族纠纷不断,战争频仍,到了中原还得向契丹、西夏花钱换和平;而境内大地主田庄经济膨胀,官僚集团庞大臃肿和利益难以平衡。内政冗员日增,政府负担日重,社会矛盾突出而尖锐。到底该怎样治理国家,已经成为当时君臣朝野迫切关注而又很是头痛的问题。 此时在朝的司马光赶上了一件大事,就是王安石变法——北宋王朝最重大的一次政治改革。它发生在宋神宗18岁即位之时,这位年轻气盛的天子力图任用王安石铲除时弊,让政局“洗面革新”,以达到富国强兵。但结果很糟。变法搞了18年,而统治集团内部固有的矛盾和争斗却愈演愈烈,最后完全成了党争棍棒。 引人注目的是,变法一开始,司马光就坚决反对。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阅读附答案解析及翻译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阅读附答案解析及翻译 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光武遭汉中衰,群雄麋沸,奋起布衣,绍恢前绪,征伐四方,日不暇给,乃能敦尚经术,宾延儒雅,开广学校,修明礼乐。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继以孝明、孝章,遹追先志,临雍拜老,横经问道。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明行修之人,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大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其忠厚清修之士,岂唯取重于缙绅,亦见慕于众庶。愚鄙污秽之人,岂唯不容于朝廷,亦见弃于乡里。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及孝和以降,贵戚擅权,嬖幸用事,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混淆,是非颠倒,可谓乱矣。然犹绵绵不至于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徒面引廷争,用公义以扶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涝、许邵之流,立私论以救其败。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钺,僵仆于前,而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夫岂特数子之贤哉,亦光武、明、章之遗化也!当是之时,苟有明君作而振之,则汉氏之祚犹未可量也。不幸承陵夷颓敝之余,重以桓、灵之昏虐:保养奸回,过于骨肉;殄灭忠良,甚于寇雠;积多士之愤,蓄四海之怒。于是何进召戎,董卓乘衅,袁绍之徒从而构难,遂使乘舆播越,宗庙丘墟,王室荡覆,烝民涂炭,大命陨绝,不可复救。然州郡拥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犹未尝不以尊汉为辞。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由是观之,教化安可慢,风俗安可忽哉!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注】①遹:yù,遵循。②烝:zhēng,众多。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俗吏慢之慢:傲慢,不敬 B.乃能敦尚经术乃:却,竟然 C.上则有……之徒面引廷争引:揭发,检举 D.岂特数子之贤哉特:仅仅,只是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用来说明教化是国家“急务”的一组是(3分) ①光武遭汉中衰,群雄糜沸②足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③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④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 ⑤加有大功于天下⑥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A.①②③B.①②⑤C.③④⑥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风俗是天下的大事。只有圣明智慧的君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明白重视教化、匡正风俗的益处和功效。 B.在群雄蜂起、天下大乱的背景下,汉光武帝却能凭一介平民之力,奋发起兵,恢复祖先的事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教化的作用。 C.孝和帝以后,贵戚专权,朝政的腐败。面对混乱局势,志士仁人坚守道义,勇于赴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保证了东汉王朝不至倾覆。 D.虽然汉室衰徽,但如果有明君发奋振作,那么汉朝的福运仍然不可估量。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篇一:《资治通鉴》名句 《资治通鉴》100个名句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b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遇檠根错节,无以别利器 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百闻不如一见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c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 乘长风破万里浪 此间乐,不思蜀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大丈夫安能久事笔墨间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f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福至心灵,祸来神昧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g古人贵朝闻夕改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h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何不食肉糜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 汉朝与夜郎谁大 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j 鸡鸣狗盗之徒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军令有所不从 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疾风扫落叶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k口有蜜,腹有剑 l洛阳强项令 m莫敢饰诈,务尽其情 q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秦始皇焚书坑儒 骑虎者势不得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r 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 人生居世间,譬犹骋六骥过决隙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忍小忿而存大信 s 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生乃与哙等为伍 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计细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t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 w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doc

本部网络版《资治通鉴》原文部分,主要参照光绪刻本《资治通鉴》影印件予以校对,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du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秦王嬴政听说韩非是个德才兼备的人,便想约见他。韩非正好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就趁机写信呈给嬴政,劝说道“现今秦国的疆域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森严,赏罚公平,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而我鲁莽地冒死渴求见您一面,是想说一说破坏各国合纵联盟的计略。您若真能听从我的主张,那么,您如果不能一举拆散天下的合纵联盟,战领赵国,灭亡韩国,使楚国、魏国臣服,齐国、燕国归顺,不能令秦国确立霸主的威名,使四周邻国的国君前来

朝拜,就请您把我杀了在全国示众,以此告诫那些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忠诚的人。”嬴政读后,心中颇为喜悦,但一时还没有任用他。李斯很崐忌妒韩非,便对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一个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利益着想,而不会为秦国尽心效力的,这也是人之常情。现在您不用他,而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再放他回去,这不啻是自留后患啊。还不如依法将他除掉算了。”秦王政认为李斯说得有理,便把韩非交司法官吏治罪。李斯又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及早自杀。韩非试图亲自向秦王嬴政陈述冤情,但却无法见到秦王。不久,秦王政有些后悔,就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是韩非已经死了。 ●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戊寅),尽玄黓困敦(壬子),凡三十五年。〕 〔〖胡三省注〗《尔雅》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彊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是为岁阳。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掩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是为岁阴。周纪分注“起著雍摄提格”,起戊寅也。“尽玄黓困敦”,尽壬子也。阏,读如字,《史记》作“焉”,于乾翻。著,陈如翻。雍,于容翻。黓,逸职翻。单阏,上音丹,又特连翻;下乌葛翻,又于连翻。牂,作郎翻。涒,吐魂翻。滩,吐丹翻。困敦,音顿。杜预《世族谱》曰周,黄帝之苗裔,姬姓。后稷之后,封于邰;及夏衰,稷子不窋窜于西戎。至十二代孙太王,避狄迁岐;至孙文王受命,武王克商而有天下。自武王至平王凡十三世,自平王至威烈王又十八世,自威烈王至赧王又五世。张守节曰因太王居周原,国号曰

《资治通鉴》书评

《资治通鉴》书评 《资治通鉴》与领导艺术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享有世人极高的评价和赞誉,它不仅为领导阶级提供了管理经验,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与司马迁的《史记》并为华夏历史文化遗产之双璧,蜚声中外。 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有断裂,也有延续,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不因时代久远而陈旧落伍,经过岁月的涤荡反而历久弥新。《资治通鉴》的书名由宋神宗钦赐,他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通”则意谓着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该书是由北宋司马光耗时19年所著的一本达三百万字的巨作。全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以时间为经、皇朝为纬,运用追叙、插叙和终言等多种手法来说明史事发生的前因后果,交待人物的身世经历,叙事系统而清晰。全书通过对宋以前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深切思考,总结了决策、用人、吏治等治国理政方面的得失。作者通古时之变,兼容并蓄,拾遗补缺,以生动流畅、质朴精练的语言融汇诸史,成就一家之言,总结得失,供人主借

鉴,从而成为后人学史、参史、研史必读之书,亦是领导者不可不读之书。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结合工作需求实现与经典著作的对接。 《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衰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重视君主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司马光强调君主要负主要的历史责任。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具有仁、明、武三点优秀的内在品质。“仁”指仁政和目标,“明”指素质和品质,“武”指毅力和定力。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乃仁;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乃明;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乃武。如若领导人三者兼备,则必能更好的发挥众人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该书中与领导艺术相关的知识,提高管理技能,并学以致用。党员干部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仁、明、武,从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带领党员加强理论学习,共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司马光在书中还提到:“治国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官人”指的是用人、用干部,“赏罚”指的是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干部的任用及赏罚是领导者管理的重要手段。汉高祖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就总结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钱谷,安百姓,保证前线粮草供给,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由此可见刘邦的领导艺术,他能够把握方向、提出愿景、知人善

《资治通鉴》导读答案

1.1.1已完成 1单选题】《资治通鉴》属于哪种史学体裁?() A、纪传体 B、编年体 C、纪事本末体 D、纲目体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史学两司马”指的是?() A、司马迁、司马光 B、司马迁、司马相如 C、司马相如、司马光 D、司马相如、司马懿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梁启超称《资治通鉴》为“皇帝教科书”。() 我的答案:√ 1.1.2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赵匡胤称帝之前是什么身份?() A、北汉禁军将领 B、地方军阀 C、北汉宗室 D、后周禁军将领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2【单选题】 以下哪个不属于宋太祖结束武人政治的策略?() A、收夺武将权力 B、加强中央政府对财政的管控 C、鼓励武将饮酒 D、加强禁军力量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3判断题】五代时期的混乱可溯源至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 我的答案:√ 1.1.3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与之前的王朝相比,宋朝统治者在政治上更注重和哪类群体结盟?() A、文人 B、武将 C、外戚 D、宦官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2【单选题】科举制从哪个时代开始成为选拔官员最重要的途径?()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3【判断题】在唐朝,只要考中进士就可以做官。() 我的答案:× 1.1.4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在被定名为《太平御览》之前,这部书叫什么?() A、《太平广记》 B、《太平寰宇记》 C、文苑英华》 D、《太平总类》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2【单选题】以下哪部书,不是编纂于宋太宗时期?() A、《太平广记》 B、《太平御览》 C、《册府元龟》 D、《文苑英华》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3【判断题】为宣传宋真宗认真读书的事迹,宋代文臣编造了“苍鹤来朝”的故事。()我的答案:× 1.2.1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关于《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的关系,下列哪个描述是错误的?() A、《资治通鉴》是《册府元龟》的续编 B、从政治与文化的角度看,《册府元龟》的编纂可以被视为是《资治通鉴》成书的铺垫 C、两部书都曾初名《历代君臣事迹》 D、两部书都致力于以史为鉴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2【单选题】以下关于《册府元龟》的哪个描述是错误的?() A、是一部长达千卷的大类书 B、和《太平御览》一样包罗万象 C、是宋初四大类书之一 D、编成于宋真宗时期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3【判断题】《册府元龟》的特点与宋真宗作为继承型君主的身份有很大联系。()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答案和原文翻 译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坚曰:

“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吾当内断于心耳!”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选自《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注】①岁镇守斗:岁,木星;镇,土星;斗,星宿名。斗宿的分野在吴地(东晋占据吴地,吴即东晋)。《汉书·天文志》:“岁星所在,国不可伐。”下文“福德在吴”也是此意。 7.对下列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臣辑睦辑:和睦 B.以待其衅衅:罪过 C.吾虽未为令主令:敬辞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 1、口有蜜腹有剑。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本句大意是:口头上温和亲近得像蜜一样甜,内心里却刁钻歹毒得像剑一样利。这两句是唐人对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资治通鉴·唐纪》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嘴巴像蜂蜜样甜,心计像利剑样狠,多么形象地刻画出阴谋家阴险奸诈的嘴脸。从此“口蜜腹剑”成了形容阴谋家和嘴甜心毒之辈的专门用语,长用不衰。 2、忍小忿而存大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小忿:小的忿怒。大信:大的信用。本句大意是:忍住个人小的忿怒,而坚持法律大的信用。李世民当了皇帝,听说应选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的余荫,便下令让这些冒牌货自首,否则一经查出就要杀掉。后来果然查出一个假冒者,李世民要杀他。大理少卿戴胄犯颜直谏说:根据法律,这样的人应当充军。李世民说:我说过这种人要杀头,你却要按法律,不是叫我失信于民吗?戴胄说:诏书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应忍了小的忿怒,而根据法律来判决,坚持大的信用。戴胄不怕杀头丢乌纱,敢于犯颜执法,精神可嘉,值得效法。他认为当权者应该“忍小忿而存大信”,即摒弃个人好恶而维护法律的尊严,不以权代法,不以人治代往治,的确是高明之见。这一原则,后人也当坚持。 3、英雄无用武之地。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本句大意是:虽是英雄,却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对孙权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说:“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后来人们进一步引申其意,常用来比喻空有才智和本领却无处发挥。 4、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二年》。前事:前面的事情,指隋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吾属:我们。师:此指反面教员,引为鉴戒的意思。进两句大意是:前面这件事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经常想想它以警策自己。贞观二年六月,唐太宗对他的侍臣们说:我看了《隋炀帝集》,觉得隋炀帝知识渊博,深奥通达,他本想做尧舜一样的君主,而认为桀纣是暴虐无道的,为什么他的结局竟与他的希望相反昵?魏征听了说:隋炀帝自恃才智过人,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他虽口诵尧舜之言却在重蹈桀纣的覆辙,他自己不知道又听不进意见,以至于倾覆亡国。太宗听了,深有感慨地说:“——。”隋炀帝口是身非,言行不一,终于国破身亡,足可警戒后世。唐太宗以隋炀帝作自己的反面教员,警策自己,终于成为一代英主。 5、宽厚清慎,犯而不挍。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清慎:清正持重。犯而不挍:语见《论语·泰伯》,意思是有人冒犯也不报复。挍,报复。这两句大意是:(娄师德为人)宽恕仁厚,清正持重。(即使别人)冒犯了他也从不报复。娄师德是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同平章事),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风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很有点瞧不起他,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00字高中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00字高中 读了《资治通鉴》着本书使我增加了许多历史知识,使我知道了什么是国家大事,什么是民族大义,也使我懂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资治通鉴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 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辰。漫步走在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拨开迷雾,看到的是冠绝世界之巅的繁华,也有狼烟遍地的硝烟,眼前尽是模糊,推不开,也挥不断。 相信大部分人接触到历史是从影视剧开始的,但严格上来说,那已经不算历史,可以说是演绎,与严谨的历史相比,它更加突出的是艺术的体现。小时候,喜欢看影视剧,《三国演绎》这部剧就不知道看了几遍。之所以对历史充满兴趣是在六年级时,看到姐姐初中的历史课本,在里面我翻到“两汉”的篇章发现影视剧与历史还是有区别的。赤壁之战似乎与诸葛孔明没有多大关系,死诸葛吓退活仲达也是无稽之谈,刘禅似乎不是那么无……从那时开始,自己就决定看一下真正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以前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这部四百多万的史实巨著共耗费十九年的光阴,记录着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向我们展示着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品质,在精神、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名族存亡的重要事件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纵观全书,我从中也发现一些历史规律,也有自己的感悟。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其中两个朝代-秦朝、隋朝最为特殊。秦朝、隋朝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的短命王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隋朝也在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后建立的统一王朝。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隋朝的“开科举”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然而,秦王朝的统治仅仅有十五年,隋朝国祚也不过37年。他们的迅速灭亡,根本上是

资治通鉴试题答案

资治通鉴试题答案 Word编辑,CTRL+F进行搜索 1.1.1 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史学两司马”指的是?() ?A、司马迁、司马光 ?B、司马迁、司马相如 ?C、司马相如、司马光 ?D、司马相如、司马懿 我的答案:A 得分:33.3 分 2 【单选题】《资治通鉴》属于哪种史学体裁?() ?A、纪传体 ?B、编年体 ?C、纪事本末体 ?D、纲目体 我的答案:B 得分:33.3 分 3 【判断题】梁启超称《资治通鉴》为“皇帝教科书”。()我的答案:√得分:33. 4 分 1.1.2 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赵匡胤称帝之前是什么身份?() ?A、北汉禁军将领 ?B、地方军阀 ?C、北汉宗室 ?D、后周禁军将领 我的答案:D 得分:33.3 分 2 【单选题】以下哪个不属于宋太祖结束武人政治的策略?()?A、收夺武将权力 ?B、加强中央政府对财政的管控 ?C、鼓励武将饮酒 ?D、加强禁军力量

我的答案:C 得分:33.3 分 3 【判断题】五代时期的混乱可溯源至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 我的答案:√ 1.1.3 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与之前的王朝相比,宋朝统治者在政治上更注重和哪类群体结盟?()?A、文人 ?B、武将 ?C、外戚 ?D、宦官 我的答案:A 得分:33.3 分 2 【单选题】科举制从哪个时代开始成为选拔官员最重要的途径?()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我的答案:C 得分:33.3 分 3 【判断题】在唐朝,只要考中进士就可以做官。() 我的答案:× 1.1.4 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以下哪部书,不是编纂于宋太宗时期?() ?A、《太平广记》 ?B、《太平御览》 ?C、《册府元龟》 ?D、《文苑英华》 我的答案:C 得分:33.3 分 2 【单选题】在被定名为《太平御览》之前,这部书叫什么?() ?A、《太平广记》 ?B、《太平寰宇记》 ?C、《文苑英华》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译文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诫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操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奉。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 景:像影子一样 B. 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 休:美善 C. 一物不备,则有阙焉阙:缺失 D. 宜时遣使厚遗答谢遗:丢失 解析:遗:赠送。 答案:D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董昭献计智慧的一组是(3分)() ①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②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③国家所当依仰也④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⑤将军兴义兵以诛暴⑥宜时遣使厚遗答谢 A.①③④B.②③⑤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旧史书中一部著名的大书,简称《通鉴》。北宋中期,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在一些优秀的助手协助下,用了十九年功夫,才编写完成。《通鉴》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403——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并按照朝代分为十六纪,如《周纪》、《秦纪》、《汉纪》、《魏纪》等。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作书的方法是先尽量搜集资料,将有关之事汇合在一起,称为“丛目”。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略作整理,写成“长编”,再进一步删成为“广本”。这些工作,是司马光和助手们共同作的。助手之间也有分工,大致刘攽任两汉阶段,刘恕任三国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助手们协助作的长编和广本,分量还相当大,最后由司马光一手笔削成书,如《唐纪》代宗以前部分,长编稿达二百多卷,最后删定为四十一卷。可见为编写这一部书,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都付出了很大的劳动。全书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后来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将考异散入注文中,目录实际是个提纲,远比正文简略,所以一般读《通鉴》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书也就减缩为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早在太宗时期,就有蜀中主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以上这些问题,即社会上动荡不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和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要从各朝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司马光编这部书时,不仅重视政治和军事活动,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理论、用人、行政、礼乐、历数、习俗风气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这部书中,也就是以加强文官统治为归宿。本来司马光为这部书拟定的名称是“历代君臣事迹”,表明他是着重在“君”和“臣”的有关活动。后来宋神宗对于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且写了序文,于是改称为“资治通鉴”。在书名中特别标出一个“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称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评论,而不是像流水帐目那样机械地排年记事。这个体裁创始于《左氏春秋》(即《左传》),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种史书体裁。西汉以后,由于司马迁编写了《史记》,纪传体成为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编年体反落到无足轻重的地位。自从司马光编成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才重新为世人重视,其后多用这个体裁编著史书,并由此发展出来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的成书,不仅复兴了编年体,并导致了几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这在史书编纂学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资治通鉴》本身的编纂,具有很多特点或优点。首先是它取材广博和

文言文阅读《《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狄仁杰》练习及答案译文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武承嗣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 ..,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 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①,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初,契丹 ..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铃卫将,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②,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救,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仁杰,群臣奠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司丞光嗣:猴仁的儿子狄光嗣,任司府丞官职。②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B.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C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 D.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秦汉时始称“太庙”。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先皇。 B.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C.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仁杰坚持原则,直言敢谏。在立储问题上,不阿附太后,最终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 B.狄仁杰公私兼顾,不避嫌忌。他举荐自己儿子为尚书郎,太后说他像祁奚一样顾念家人。 C狄仁杰不计得失,为国荐贤。他知人敢任,力排众议,请求赦免并任用契丹降将李楷固。 D.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极力谏阻,武则天停止了这项工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4分)

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 ◎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

好书推荐——资治通鉴

我的推荐——《资治通鉴》 书读百遍,仍让许多人手不释卷,因为其香早已胜过了其他。其他而言就是读书时的“花瓶”——摆设。现在很多人已经厌倦了翻阅书卷,崇尚电器时代的高速,而弃书置一旁。作为偌长的一个寒假,能够看一本好书还是很有趣的。我也更喜欢有那么一段充裕的时间用来思考。就如沏一壶好茶,远远的品铭,循着幽香,思绪万千。甚至斟一盏好酒,在这阴郁的寒冬,捧着那书,侧着头,那酒暖和着的思绪,那散发着馨香的书。更有时想着披星戴月,看看野径的寒露是否真的沾衫不落渗入心凉;或是夜半掌灯,像蒲松龄一般,与狐仙来个幽会…啊,就这样过一个寒假也未尝不可。 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我最爱看史,尤其是古代史。史,可以把我带入那遥遥的三皇五帝,心神回到那勤恳的创造时代。我心弛神往那载入丹青的代代仁人志士,让我不可悔改的陷入对他们的崇敬与爱恋。现在我最想推荐大家品读的书就是大家想看,却又怕没时间认真品味的那本——《资治通鉴》。 好了现在我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资治通鉴》吧,不过大家恐怕对那介绍词已经耳熟能详了,不要紧,请再听我“唠叨“一遍,兴许你会更想读呢。它的作者是北宋的那个砸水缸救人曾经名不见经转的小孩司马光,我说咋一个小破孩砸了那么一个缸子就上书了呢,多冤大家小时砸过那么多罐子没露脸,否则成名的肯定不少…确实谁叫他的手笔那么上人的心呢,不载不行呦!它涵盖了从周武王伐纣,春秋争霸,秦王朝的七国合一,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稍近至魏晋南北五代十国,至唐李宋赵。它就像一部戏,其中的点点滴滴,一个配角一个主角,一台戏,一条计谋,一场战争,一颗星的陨落,都在字里行间舞动,共唱这台千古绝唱,不是只言片语所能道尽的。反正话从我嘴里说出来就是不那么动听,待大家观其“真容”时方能领略它的风采,瞥出其中的趣味。大概是这小子看到前辈司马迁先生的《史记》“眼红”,于是志气大长,历经一十九载修编了这部《资治通鉴》。虽未有司马迁历经二十八载,呕心沥血地采集编纂的辛劳与困苦,更没有司马迁那传奇的“宫闱经历”,但其作与司马迁的《史记》却也被大家们提作同年而语,可见其手笔雷人之处非同一般。 史的读法颇多,论体裁选定读法记法更为可行有效。看到许多文章引用古语或是古代纪事,我们则美其名曰“引用”或“用典”。现在的学子要是能在古诗文里看出一两个那些典故,并能侃侃而谈,指出其出处,言之者谁也,便能得来万丈赞许的目光。话虽如此,鄙人亦是半桶水都不到之人,就不便多说了。我一度仰慕欣赏能够在著章时引经据典,并能从经典中道出新经典者。虽有许多学者认为这些人仅仅将经典取来作为茶余饭后后,酒足饭饱的谈资,实在肤浅。而不尽然的是,现在许多后生满口流行语,而答不上半句经典!也难怪有“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之类闻名于网络的“经典”,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还是前辈做得好啊,他们把这些经典作为谈资,挂在嘴边,把经典以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在这传诵的过程中真正被记住,被多次挖掘出不同的新意。更甚通过人们的妄加訾议,再经过隐没在市井的有识之士收入思考范畴,总会总结出一些高深的道理。历史本来很精彩,被世人流颂后就更有韵味了。读史,我一般抓住钩弦提要,人和事两条。因为事在人为,因人成事。特别是对于《资治通鉴》这种编年体史书。他的年代是够细的细节,姑且不去记忆,况且我们又不是学究。记住了人,何愁不能想到他的所作所为呢?记住了人和事,及他的行为所构成的“后果”何愁记不得所处的年代方位呢?然后把这些碎片连在一起便是一条坚固的联结完整历史的彩带。在脑海里漂浮,至死不忘。 阴郁的冬天已渐渐远去,过了今晚,便又是一个新的千禧年的开始。踏着《资治通鉴》的书香之路,循着它的千山万水,踏遍郁葱的古代豪杰之林,内心更是不能自已。虽没有古代名流那般临水兴感,悬梁刺股而苦读,走马战场而又马革裹尸,乘兴而起横槊赋诗,击楫而唱临风飘逸。所以在醉倒之余,任古之豪杰在脑海里拔剑起舞,纵横驰骋。他们让我兴味盎然。遥望黄帝驾着小舟,带着他的耧车游荡在黄河流域,播下这丰富的祖先之种。在残酷的征战中,缔造了华夏炎黄始祖和灿烂的华夏文明。又在私欲的怂恿中,人们逐渐发生了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尊卑分化,一种可怕的现象。从这时的夏王朝,经过若干代,传至桀。终于成汤驾着风车,把夏桀践踏在脚下,建立了那历经六百余载的殷商王朝。然殷商气数尽在纣。剖孕挖心,大兴炮烙,点人天灯,亲小人远贤臣,散心离德,天人共诛之。西岐周室率八百路诸侯会灭朝歌,纵有两大周室名人伯夷叔齐的极力阻挡,并有不道灭宗庙之说,亦不能阻挡神人伐纣之路。周历经一十二世,传至于幽王,谁想得到,万里江山抵不过褒姒一笑。最为热闹在春秋,百家争鸣最不休,五霸兴起显雄风。先是管仲佐齐有招式,一招经济一招政,昔时小白成桓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