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农村的基本要求及建设途径

两型农村的基本要求及建设途径
两型农村的基本要求及建设途径

"两型"农村的基本要求及建设途径

----以武汉市“两型”农村建设实践为例

丁胜洪杨瑜娴

【摘要】“两型”农村建设是“两型”社会改革试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作,具体包括:建立以循环农业为核心的农村产业体系,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实施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的农村生态清洁工程,完善农村社会服务及保障体系,建立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乡村治理模式的多项任务,总体要求是从充分节约、合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保护、修复农村生态环境入手,科学制定农业农村的发展规划,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武汉市“两型”农村

自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尤其是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两型”社会建设的探索实践已在各地广泛开展并取得相应的实效。建设“两型”社会涉及到各行各业,“两型”农村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即将“两型”社会的要求贯彻到农村基层社会,从充分节约、合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保护、修复农村生态环境入手,科学制定农业农村的发展规划,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武汉市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布局出发,根据城郊农村的实际制定建设“两型”农村的具体措施,把“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从而促使农村地区在产业结构、生产技术、资源利用、村民生活和农村生

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出现质的飞跃,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生态及社会基础,也为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两型”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建立以循环农业为核心的农村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农村生产生活发生着重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领域宽泛化。现在的“农业”,已不是过去所理解的只停留在种植、养殖阶段的“传统农业”,而是朝着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的“大农业”。以这种“大农业”为导向,必将要求对传统农业结构、基础设施、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全方位改造。二是农民生产生活工业化。目前,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使用机械、电力和各种工业制品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作用,但也由于对化肥、农药、石油等工业制品过度使用,水、土资源的粗放消耗,以及农业废弃物的随意处置,又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农村村民安居生活都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出现的新问题,建设“两型”农村就必须把发展循环农业作为重要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低收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农业经济体系,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两型”农村的核心内容。

循环农业是把循环经济的“减量化”(r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运用到农业经济结构和运营模式之中,按照循环生产的要求进行生产的农业,其目的在于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

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去,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

农业是与自然界紧密关联的产业,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早已积累了许多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形成了轮作轮种、间种套种、种养结合多种生产模式,也经常开展修堰蓄水、封山育林等生态保护措施,把传统的优良传统与循环农业结合起来加以推广,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农民在循环农业的尝试发展了生产,提高了生活品质,得到了实惠,农村环境也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建立循环农业生产体系,是推进“两型”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

2、多途径、多业态地发展“两型”都市农业。

从武汉市农村地区推广循环农业的实践看,主要是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为重点,积极推广种养循环、生物链循环等循环农业模式,按照“两型”要求,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的产业体系、资源节约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生态家园和谐体系。如推广水稻轻型简化栽培技术,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增加了产量;在江夏区等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既改良了土壤、增强了肥效,也能够节约肥料,降低成本;推广猪—沼—菜(林果)循环利用模式,更达到环境清洁,节约农民生产、生活成本,增加农业综合效益的目的;提倡秸秆还田和多种利用,也为农民开辟了新的致富门道(如利用秸秆培育蘑菇);采取新型种植模式,如蔬菜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年产值可达18000—20000元/亩;“瓜—稻—菜”模式,产值也可达7000元/亩;“果—瓜—菜”立体栽培模式,产值最少20000元/亩。

3、积极发展农村新型产业。

围绕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成品包装、休闲旅游、环境建设与维护、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新型产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既增加农民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也为城市减轻就业压力。武汉市根据城郊农村

地跨长江南北,湖泊河流交错,丘陵平原并存,气候、土壤都各有差别,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乡风民俗亦有不同的特点,强调建设“两型”农村必须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根据实际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如武汉市东西湖区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农家餐饮、住宿和农田认养、采摘活动形成规模,既为城市居民开辟了新的消费热点,也极大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其中最为著名的石榴红村,已发展成为乡村休闲旅游专业村,村民几乎家家户户投入都市旅游休闲农业,2008年石榴红村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又如汉南区的规模鲜食玉米和西甜瓜、江夏区的花卉苗木等等,大都是由农民群众和农业投资者根据实际条件探索发展起来,而形成特色产业的。

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农村,资源节约首先要体现在土地的保护、节约和集约上。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不到全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我国在最近30年里,经济增长大约90倍,耕地净减少了1.8亿亩即1200万公顷,而日本从1960年到1995年的35年间,GDP总量翻了110倍左右,耕地净减少大约103万公顷。在几乎同样长的发展时期,我国耕地净减少量是日本的12倍。耕地不断锐减的趋势,给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考验,建设“两型”农村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的矛盾。

1、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

党中央从1997年开始一再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两型”农村必须把保护耕地资源作为首要任务。武汉市从2005年开展“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以来,都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作为核心内容,写进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实到农村地区的每一个建制村。对确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土地,建立明显地标,监管责任到人;同时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实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做到先补后占。

以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在城市化、工业化作用下,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日显突出,不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村民收入增长需求,片面维护耕地保护指标,而任凭耕地资源在低效率中浪费甚至荒芜,只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行为,而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运用新型科技和市场理念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才是更为积极、主动的创新。武汉市从发展都市农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要求出发,以建立名优农产品板块基地为导向,运用多种激励机制,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2009年全市农产品正规化基地面积已达6.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21万公顷总面积的30.5%,有限的土地资源在有效开发中得到保护,在积极保护中产生更大的效益。保护基本耕地的同时,对农村建设用地也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村民宅基用地,对集体建设用地,应当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定用地规划,做到统筹安排,同时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对村民宅基地的使用,要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进行控制,制止一户多宅现象,运用动员和奖励手段,鼓励村民适当集中居住,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2、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在土地资源有限并且不断缩减的形势下,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努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是更为积极的应对措施。这其中,一定程度上的土地规模经营,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的各种农业资源。近年来,武汉市遵循“依法、自愿、有偿”、“适度”、“集约”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尤其是2009年一年就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2万公顷。通过流转,土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土地效益明显提高。如武汉市江夏区怡山湾农庄在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和土地的用途,并把整理后增加的土地面积也还给农民,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土地补偿的前提下,实现了2500亩土地的流转,集中开展高效农业经营,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规模效益。

为了提高土地效益,还必须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田,实现旱涝保收;积极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大幅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品质,大力发展具有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品种;普及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提升土地利用空间和综合效益,使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效益,从而以土地的集约经营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3、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各类土地资源。

与耕地面积不断缩减的形势相对应,却是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与闲置现象,因此必须在尊重村民自愿和历史传统习惯的前提下,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尽可能地对农村各类土地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如引导村民逐渐由散居转为经过规划的相对集中居住,以节约村民宅基用地;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进行复耕整理,同时结合流域水土治理、农村生态修复、道路修建等活动,开展土地平整、四荒(荒山、荒滩、荒水、荒地)开发,尽可能增加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耕地,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武汉市通过优化农村用地布局、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空心村”治理等多种方式逐步改变农村用地松散、粗放无序的状况,充分释放土地利用的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坚持一户一宅的基本政策,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耕地质量和旧村拆迁复耕等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三、建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农村是人类与自然界联系最为密切的区域,农业是利用自然资源最为直接的行业。利用自然资源取之容易、清洁卫生,但如果不计经济成本和社会代价的滥用滥采、滥捕滥伐,也会影响到生态平衡和环境卫生。尤其在工业化、市场化的

影响下,在农业生产中如果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多使用化肥、农药等工业产品,反而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从农村的生产特点和生活条件出发,大力倡导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加强对农村和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多层次利用,按照“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通过运用节水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等,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节约。以此达到既节约生产生活成本,也保护生产生活环境,维护农民的健康,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的目的。

1、大力开发沼气利用。

沼气是将生物能源转换的最有效的方式,以沼气为纽带,把农村的养殖业、能源建设和种植业结合形成一种生态模式,是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利用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人畜粪尿、秸秆),形成“沼气----燃料”、“沼渣----肥料”、“沼气----电”等多种能源转化利用。如武汉市江夏区怡山湾农庄,以原有的年出栏5万头养猪场为基础,将猪粪制成沼气供应农户作燃料,沼渣沼液经过处理作为肥料先放进藕田、再放进菜地生产有机蔬菜,形成无污染、高品位的循环种养模式,有机稻+蔬菜每亩产值可达20000元,加上养猪形成种养综合效益,每亩产值在40000元以上。

2、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农业生产中,应当采取修缮沟渠或管道输水等措施,建立独立的河流、湖泊用水系统,同时推广喷灌设施等措施保证节约用水;对高污染、高耗水的养殖业必须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循环系统处理污水,使生产污水能够二次利用,严禁污水对直接排放,以保证自然水资源的品质,满足农业生产对水的需求。

在村民生活中,应结合村湾改造,提倡在民居内设置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循环利用系统,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3、开发应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过去农民囿于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往往将农作物秸秆直接作为燃料,或就地焚烧,或乱扔乱放,既没有充分利用,也容易造成新的污染,如果引入新的技术对农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作为沼气原料来提高农村沼气的普及利用率;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食用菌”循环模式,同时开展秸秆气化、户用秸秆气化技术研发推广工作,提高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水平;还可以作为原料开发环保、天然、绿色的新型建筑材料。这样,既能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农民生产、生活成本。武汉市东西湖区在引进一家企业开发秸秆气化项目后,可生产秸秆炭、木炭、木腊液、木焦油、燃气等多种产品,既缓解农村面源污染和空气污染,又满足了农民生活中的燃料需求,产生的燃气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直接降低了农民生活成本,而企业则获得木炭、木腊液、木焦油等副产品的效益,实现了农民、企业、环境“三赢”。

4、大力推广新能源技术。

因地制宜从农村地理、自然特征出发,积极开发光、风、水等自然资源的能量转化运用。充分利用农村光照时间长、遮挡物少的特点,在农村生活中普及太阳能热水器和照明,既节省电能消耗又使环境得以改善。在有条件的地方,引进或自主开发小水电、风能发电等能源利用项目,使自然秉赋得到充分利用。

武汉市在“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实施中,推出奖励政策支持农村村民购买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目前武汉市农村普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有的中心村和集镇上使用了太阳能路灯。

5、通过普及新型农业科技,提高武汉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武汉市农村人均耕地只有1亩出头,人均可利用林地和养殖水面不足2亩,

走科技兴农、集约经营之路是必然选择。现代都市农业的本质应当是科技型农业,但据以2006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武汉市农业从业人员88万人,其中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84%,显然仅靠农民自己摸索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因此,除了农业部门每年有计划地培训农村干部、技术骨干、专业大户之外,科研院所(特别是农科专业)也应坚持科技下乡,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中了解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通过科技成果展示、现场指导、科普培训、跟踪服务等形式,培养农民科学种田、技术创新的兴趣;政府、科研院所、社会资本三方联手设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鼓励科研人员自带专利成果和项目下乡创业;积极探索乡镇、农村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办实验农场、科技示范基地;政府购买科研成果,由农业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验成功后向农户推广。通过多种途径让科技之光渗透到广大农户之中,成为“两型”农村建设,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有力支撑。

四、实施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的农村生态清洁工程

“两型”农村建设,要求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即整个农业与农村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农村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生态化,从而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良性循环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环境包括农村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状况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在工业化、城市化影响下,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农村社会在经济上与城市日益融合,在城市的带动下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承载了城市垃圾、废水、废弃物的排放,而农村发展起来的一些小冶炼、小水泥、小塑料、小化工,以及在畜禽、水产的规模养殖中,也不断地产生新的污染源,破坏着农村原有的以山清水秀为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严重地威胁着村民的身体健康。

如果说,当农民还处在相对贫困阶段尚不能致力于自然生态和自身健康保护,环境恶化并未引起高度关注,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阶段,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为人们所重视,“两型”农村建设必然包含有治理生态环境的内容。

1、严禁引入污染源。

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首先必须克制不顾生态环境的引资冲动,严禁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落户,防止外来工业污染对本地生态及人们健康造成伤害;严禁引进大规模攫取本地自然资源,从而对本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如采石、制砖、养珠、割胶等,保护本地生态平衡。如武汉市已全面禁止开山采石,对植被保护起了很大作用。

2、加强农村新兴产业的治理。

近年来,农村兴起的大型畜禽养殖业和新兴的农村休闲旅游和餐饮业,代表着农业产业化、泛农化的发展方向,也为社会资本投入和农村村民就业增收带来新的机会。虽然在这些产业的经营中也会产生新的污染,但不可简单禁止,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其业主建立与完善废弃物配套治理设施,落实监管责任的情况下,鼓励其规范发展。

3、运用新技术,改变旧习惯。

在农业生产中尽可能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普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集中规模喷撒农药,提高施肥、用药的效率,避免因过多使用农药、化肥对生态及人体造成的损害。

4、加强农村居住环境的治理。

农村居住环境不仅关系到农村形象,更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建设“两型”农村的又一重点内容。在2005-2010年武汉市“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中,除了普遍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突出重点治理了村民生活环境。主要涉及到村容及庭院整洁、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生活废水和垃

圾集中处理、饮水安全等方面,具体包括:一是全面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即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全面普及使用自来水,使农村的生活用水达到卫生标准;推广厕所入户,并建有化粪池;畜禽由放养过渡到圈养,由散养过渡到集中饲养,畜禽粪便作为沼气原料加以利用。

二是结合庭院经济,实施环村(湾)绿化和庭院美化工程,做到村民住宅前后无乱堆乱放,出行道路整洁、无积水、淤泥,水塘沟渠无污染现象,,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清洁化。

三是实行村容保洁制度,由村集体聘请保洁员或村民轮值对村内道路、场所进行清扫;对于农村垃圾的处理,按照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要求,做到生活垃圾集中堆放、集中清运;在新建的(或集中的)村民社区实行清扫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村民对垃圾进行粗分类处理,特别是把有机物垃圾如厨房垃圾、落叶杂草、菜叶秸秆、果品垃圾等收集起来,直接用作沼气原料或堆肥处理,实现循环利用。近年来,武汉市在全市农村都覆盖了“户收--村集--乡(镇街)转运--市区处理”垃圾处理体系,在部分建制村实行了村容保洁制度,有效地改变了过去农村“脏、乱、差”的不良形象。

四是建立环村下水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收集、处理和排放生活污水。从农村目前状况和实际能力看,这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有学者提出,针对不同类型和区域的村庄,采取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城市周边的农村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经济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建立小型的污水处理厂;偏远地区较分散的农村就地分散处理和资源利用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从武汉市“两型”农村建设的实践看,一般的生活废水可以经污水沼气池、三级沉淀池等无动力厌氧处理后产沼或直接作为有机肥料返田,这样的效果也比较好。

五、完善农村社会服务及保障体系

由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农民长期缺失应由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改

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集体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且极不平衡,大多数农村集体并不能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这是许多村民,尤其是年轻村民对农业和农村失去热情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两型”农村建设中,必须要把建立完备的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调动农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提供一道可靠的保险屏障。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建设“两型”农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保障。其意义不仅在于组织生产、交流技术、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农业经营成本、规避市场和自然风险,以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等方面,而且在城乡一体化趋势下,农村社会对普惠公共服务的诉求与日俱增,养老、托幼、就医、公共卫生、防灾救灾、等等,都亟待公共服务的介入。而且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要求看,其触角不仅局限于种植(养殖)业,而且涉及新能源、环保、旅游、餐饮、物流等多个领域,要求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做到全覆盖、多功能。

从2005年以来的新农村建设实践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是根本路径,因此,建立健全以政府公共服务为重点,以村民自我服务为基础,以社会资本(包括民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为补充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必须从动员政府、社会、群众这三个方面的资源来进行。

1、健全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

依靠政府组建的各类服务中心和农民组建的专业合作社,构建以农业科技、农机服务、动植物病虫害防治、防灾减灾、农村金融、农产品生产销售、农业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供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及时解决个体农民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乡镇政府按照“政事分开”、“以钱养事”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各类服务中心在服务农业农村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武汉市各远城区自2005年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后,

在各个乡(镇、街)建立起农技、农机、畜牧、水产等服务中心,服务人员采取与村签订合同、责任到人的形式实现了农业公益性服务全覆盖,为全市农业生产编织了一道基本保障网络,服务效果十分明显。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推进农业集约经营、节约农业资源、推广优质高效新型品种和种植(养殖)模式、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和经营技能、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政府、个体农民以及公司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重要组织基础。截至2009年底,武汉市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03家,共有注册社员7128人,社员41468人,联结带动19.57万非社员农户发展专业生产经营。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群众自己组成,具有利益一致、专业相同、优劣互补、合作互助的特点,既受到农村群众欢迎,也得到政府支持,因此在近几年来发展很快,现已基本覆盖到武汉市远城区的各街、乡、镇、场,其中不少合作社成员范围已经跨出本村、本乡镇,甚至有的跨出本市范围,产业上也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加工业,以及农机、科技服务、休闲旅游等多个领域,为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健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依靠水、电、公路、通讯、交通、能源等行业部门组建以农村水电、道路、通信、燃料供给及维修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由此推动农民进一步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村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农村面貌的提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先决条件。武汉市从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就把基础设施完善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五年来,经市、区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以及各建制村的努力下,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远城区与中心城区快速连通道基本建成。所有建制村实现通水泥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络。同时,农村水利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农田有效灌溉率由“十五”末的74.4%提高到7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累计解决22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目标。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的时候,应当及时建立健全日常维护、修缮服务体系,以保证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对此,应借鉴科技、文化、商业、医卫下乡服务的经验,积极推动水、电、通信、路桥等部门开展“服务下乡”。“服务下乡”的实质是把城市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让农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因此,相关行业部门应加强基层站所建设,向农村基层延伸服务网络;进一步转变行风,主动服务“三农”,支持“三农”,及时解决经营服务中的困难和问题。基层政府也应主动加强引导与协调,调动行业部门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排忧解难。3、健全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依靠农村基层组织(农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社会资本及个人创办以便民服务、医疗卫生、商业餐饮、环境卫生、家政服务、幼儿托管、老人赡养、物业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解决当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后的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村民办事难的问题。

武汉市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十分重视积极推动政府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农村社区互助服务进乡村,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在2005年开始的“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中,就提出了“要围绕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村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括等内容,把各项服务和管理工作落实到村”的工作任务。五年来,除了在每个区、街道(乡镇)逐步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外,每个中心村都建立起农村社区服务站,从而形成了区、乡镇街、村三级农村综合便民服务体系。在农村社区服务站里,实现了党建、民政、医疗、计生、治安、就业、低保、环卫等一站式服务,极大地便利了农村群众,也提高了农村生活品质。

随着农村居民由散居向集中居住发展的趋势,在规划中心村时还应注意引导

社会资本或农村村民创办商业超市、家政服务、幼儿园、养老院等经营实体和福利事业,为村民解决衣食住行的后顾之忧,也为村民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

4、健全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以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为主,创办以村民学习、教育、娱乐、健身、休闲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同时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和个人兴办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和面向农村农民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生活。

健全完善农村文化服务,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主要做到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建立广播电视网络、农村文化室、图书室、村民健身器具、多功能活动场所等;组织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保护、开发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农村文化人才,打造具有本地农村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时,支持社会资本和个人创办公共图书室、博览馆、戏剧演出团体等,努力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文化差距,让农村不仅在物质的、经济的层面,而且在精神的、文化的层面上实现与城市的一体化。

除以上四个方面外,在农村还要积极推行、完善“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农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形成农村三大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救助基金和农村人身、财产保险制度,由此形成完备的农村服务和保障网络,提供尽可能周全的各项公共服务,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排忧解难,让农村村民共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果。

六、建立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乡村治理模式

建设“两型”农村需要得到农村村民的认同和参与,就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实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主体地位,调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积极性,把政府关于建设“两型”农村的规划、实施方案以及管理要求与村民的自觉行为有效地衔接起来,并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1、充分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在当前农村中的土地流转、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集并腾地、集体资产处置、补偿分配、筹资筹劳等热点问题上,都必须把确保农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决策,注重发挥村民自治的功能,按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制度做到及时公开,重大问题要在村民中进行充分动员、讨论,根据大多数村民的意见做出决定。

农村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经济组织,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应从各自职能与特点出发,在其各自所联系的群众中进行守法经营、节约能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等方面的教育,结合各自业务范围和工作职能开展各项活动,紧密配合“两型”农村的建设。

农村群众也应当努力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提高环境生态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自觉做到不破坏水土资源,不损害公共环境,不使用、生产、销售违禁产品,形成循环利用、科学种养,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移风易俗、绿色消费的文明新风,摒弃急功近利、粗放经营、乱砍滥伐、铺张浪费等不良陋习。

2、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在建设“两型”农村过程中,农村基层组织(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主要承担进行宣传动员、培训指导、示范推广、调解矛盾、维护权益、监督管理的责任,即宣传贯彻建设“两型”农村的意义、政策和要求、相关知识、法律法规和实施措施,组织村民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新品种,及时处理在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环境治理、资源分配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带头执行国家关于环境、生态、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结合“文明家庭”、“科技示范户”、“守法公民”等群众活动对带头学习运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积极维护、整治生态和居住环境的村民进行奖励和表彰,并协助行政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行为。为此,必须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要做到拓开视野,不拘成见,把懂政策、

有技术、会经营、愿奉献的人选进村“两委会”班子,村干部都要成为能够带头致富而且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成为愿意为村民服务,而且有服务能力的好“公仆”,这样才能正确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处理、化解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才能以示范效应来影响和带动广大村民形成节约、环保的生产方式,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形成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秩序。

3、充分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建设“两型”农村事关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当做到有关的政策、规划、具体项目和实施方法都要让群众都知道,在群众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的前提下,由群众自主选择进行决策;项目实施中资金的来源及用途做到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政府和农村“两委会”的决策是否有成效要由群众来考评。充分运用民主的方法动员群众,依靠群众,让“两型”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农民群众自己的事情,成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和谐工程”、“惠民工程”。

目前,村民群众自觉投资投劳参与“两型”农村建设,还显得比较欠缺,其原因一方面是个体农民财力不足,不可能大规模投入;另一方面,城市郊区村民对市区繁华经济和生活的向往,使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加入城市主流生活上,致力谋求个人的致富和发展,而对相对落后的农村生产、集体事业、公共事务也就不够关心,也不愿花钱投入。因此,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引导,提升农村村民主体意识、资源环境意识、农业潜质意识,在动员号召时更注重典型示范,在争取更多的外来帮助时也注重动员本地群众参与,在谋划发展时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在建立“两型”生产方式时也注重倡导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广大农民自觉地走上“两型”发展之路。

七、结语

建设“两型”农村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一道亮丽的远景,武汉市

在几年来的实践中,为实现这一远景作了初步但极有成效的探索,为新农村建设的下一阶段发展明确了目标,这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与治理农村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紧密结合,把改造传统农业与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把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鼓励农民创业致富、提高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经验材料

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经验材料 ××街道地处明泽湖畔,面积3.18平方公里,地处××区中西部,辖6个社区居委会,571个居民小组。有常住人口4.5万人。流动人口累计6420人,残疾人365人。有大、中、小学校6所。街道有科所10个,街道工作人员61人。辖区企事业单位930户,个体经营业户600余户。近几年来,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针对辖区特点,坚持以“居家安全”为核心,以“和谐楼院”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XX年6月,胡锦涛同志来连视察,听取桂林街道工作汇报。自XX年-XX年,街道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示范科普画廊”、“全国‘娃娃楼长’自主创新奖”、“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道德实践基地”、“辽宁省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优秀调解委员会”等7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 一、明确安全社区创建思路,创设“和谐楼院”建设载体 XX年左右,我们在安全社区建设方面主要还是停留在以安全生产为主的工作思路上,近两年来,尤其是××市安全社区建设培训会召开后,我们对安全社区建设的深刻内涵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对安全社区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

要意义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它是一个“大安全”的范围,应该是一项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工作,应该是一项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抓不懈的系统工程。××街道地处中山区中部,风景秀丽,明泽湖、儿童公园、植物园坐落其间,辖区内企业相对较少,高档住宅小区较多,明泽苑、南山苑、花香维也纳等小区均在其中,居民素质相对较高。在区“十一五”规划布局中,××街道主要是要全力打造生态居住区。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在确定创建安全社区的工作思路中,主要是把着眼点打在“居家安全”上,通过设计载体,开展活动,加强管理与服务,努力为居民群众创造平安、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安全社区创建思路确定后,我们针对辖区存在弃管楼影响社区安定和谐的问题,开展了以“145”工程为载体的和谐楼院创建活动,积极搭建安全社区建设平台。“145”工程。××街道辖区内需改造的和谐楼院共有297个,06年至07年共完成楼院改造80个,08年需兜底改造217个,实际需要改造楼院107个。截止目前已完成75个。 在实施和谐楼院创建活动中,我们制定了“三步走”的实施方案。第一步从社区环境入手,从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困难群体需要提供帮助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效管理,消化社会矛盾,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促进人居环境和

班级文化建设通知

班级文化建设通知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通知 () 各年级部、班级: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 它融汇到班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系列活动,让我们的班级具有特色、书香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整洁、富有激励性,树立健康、文明、积极进取的班风,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于即日起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并使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成为常态。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班级文化建设要求: 1、基本原则: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反映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能促进班级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 2、建设载体和形式:主要是利用教室内前后黑板及室外走廊、室内墙壁等班级空间。可以张贴宣传页、可以悬挂励志名言警句、可以建设班级文化角、新闻角,班级管理公告栏、文明风貌反馈栏等等。 3、内容:班级文化可分为“硬件文化”和“软件文化”。 ①硬件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包括教室的卫生、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墙壁名言警句、宣传栏等。 ②软件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观念文化则有班名、班旗或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口号等;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4、班级文化建设常态化:每个班级在文化建设上应有长期机制,以形成本班的风格与特点。对于班级公约、班级名称、班旗、班徽、班歌、班训等内容要保持长效性、一致性。黑板报、宣传框(前面黑板右侧)、班级其他相应内容的文化建设要不断更新,能适应班级工作的需要。班级整体环境和气氛和谐、整洁、积极向上。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可编辑版】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 ××村新农村发展规划××村隶属于××市××区××镇,位于××市东北部近郊,距市中心12公里。全村现有总人口2890人,其中农业人口2750人;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06亩,山峦6000亩,村级道路20公里,其中7公里实现了油路化;有民营企业10户,年实现销售收入201X万元;农民主要从事果树、花卉、绒山羊等种养植业和汽车运输业,201X年农民纯收入达到4000元;村集体年收入可达到40万元。××村现有果园4000亩,年水果销售量200万公斤,年产值达到300万元;有杜鹃花日光温室150栋,占地面积300亩,年销售量达到80万株,实现销售额400万元人民币。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村距边境口岸12公里,距××机场20公里,距港口35公里,距××火车站12公里,距××高速公路17公里,三维交通十分便利;距沿江景观路直线距离3公里,距虎山长城10公里,距河口渡假区50公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交通条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都市农业的大力发展,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将是今后城市近郊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党的十六大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对××镇××村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发展现代近郊农业为重点,以建设和谐村镇为目的,以农业旅游观光为手段,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经综合分析,认真论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确定××村新农村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

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为“三个牵动”,即: 以特色农业资源牵动我村农业结构调整便捷化;以生产专利产品的企业牵动我村工业生产集团化;以旅游业牵动我村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 二、目标安排及结构规划 (一)总体目标安排到201X年,要实现社会总产值一亿九千万元,营业收入二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一万元,村集体收入一百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八百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一亿六千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二千二百万元,五年总投入为二千万元。 (二)产业结构规划 1、总体规划充分利用我村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用足用活政策。经五年努力,使我村形成“ 二、四”的格局。即培育两大园区,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培育“两大园区”就是指培育生态农业旅游园区、镇东山工业园区。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就是做强新型建材、食用菌、果树、杜鹃花卉产业。 2、农业产业规划我村有耕地2206亩,山地6000亩,今后五年,我们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以“一园两带”为农业发展的中心。“一园”即建成××生态旅游观光园;“两带”指蔬菜、花卉、瓜果经济带、以艳红桃为主的林果经济带。 3、工业规划今后五年,我村工业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两个推动、一提高”,即:

考点建设具体方案.doc

计算机实验中心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方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大力推进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规范我院计算机中心各类考试管理,严密防范各类考试舞弊行为,切实维护公正、安全和秩序,着实提升考试管理、运行水平和服务质量,借省财政厅下拨考点建设费契机,拟做各类建设,相关事项如下: 一、考点建设目标和主要内容 有机整合现有考点、保密室、相关设施、网络和监控系统等资源,统筹考虑学校机房教学管理、校园安全防护等信息化基础建设需要。通过逐步建设,形成安全、实时、高效的考试系统。主要建设内容为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服务器、管理软件、保密室、考务办公室和考点办公室、考生身份验证设备、作弊防控设备、应急指挥设备,其它标准化考点相关设施建设以及考试相关制度建设。 二、各部分现状及需求分析 1、机房现各自有监控系统,每二个机房包括四个摄像头,一个15寸屏幕,基本能满足监控要求,但摄像头档次不高,分辩率低,固定不动,存在死角,系统各自分散。建议更换。并将各机房监控画面连接到考点办,另在每个机房加高一个采声器,做成统一监控墙,择一办公室或系办会议

室安装。考试期间做考点办室使用。做成一个基层网上巡查系统点,以便将来接入学校网上巡查系统或省级网上巡查系统。图示如下: 2、服务器:我中心现有服务器六个,参数基本符合目前考试要求,但财政和卫生局的考试都要求每机房有备用服务器,每次考试都是拼凑学生机,问题不断,建议采购7台较新进服务器,现在服务器做为备用。

3、管理软件或学生机:多年以来机房管理软件采购因经费有限不曾实施,一直使用盗版还原软件,考前要卸载、考后要安装,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时有系统崩溃情况,升本期间在外考查到的学校和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及静宜大学都使用了噢易管理系统,报价在450元每台,总计21万。建议借此机会购买安装,底层系统自行开发可能性不太。如不同意购买管理软件,那就购置一批电脑主机,更换7机房电脑,7机房电脑系2008年更换,但因当时经费有限,68台电脑有三种型号,配置低,这次升级教学软件成win7时内存不足,可考虑更换,为此设备报价中做了二种方案。 4、保密室:现有保密室一间,已安装防盗门和监控,但室内没保密柜,建议购买2到3个,用以保存纸质文档,保险柜一个用以保存各类盘。 5、考务办公室:各类考试考务设计算机主任办公室,场地面积很好,但设备简陋,只有电脑一台,来人洽谈考试事宜和考前培训人员使用学生上机凳,建议改进,购买简式沙发凳一套,A3打印机一台,电话一部(计算机中心三层楼只二楼有一部办公电话,接新生时常借给财务处用做电子缴费线路,与考试使用冲突)。 6、考生身份验证设备:目前只有14个摄像头,7块摄像背景布,还没有身份验证机,建设购进7台二代身份验证机用。

开展安全文明社区建设要做到“四个必须”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党中央根据国情做出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决策,开展安全文明社区建设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的具体落实。近期,笔者就如何开展安全文明社区建设进行一些调查,认为要做到“四个必须”。一、必须深化认识社区是指居住在一个地区里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是一个社会综合体的基本单位,也是产生犯罪的基体。现在有不少的人认为:开展安全文明社区建设是“形象工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是通过对影响社区稳定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使之遏制在萌芽状态,进而有效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它的落实构成了宏观、局部、微观的社会治安控制体系。宏观控制由社区的政法机关和各有关部门组成,从宏观治理的角度,严密社会面控制,以稳定大局;局部控制是指在街道居民区,由社区内的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及街道等基层组织的控制,它是由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通过发动群众,使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使他们充分行使依法享有的正当防卫、扭送、控告、检举、揭发等权力,形成严密的社会控制网络;微观控制就是家庭控制,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法律意识,优化家庭环境等措施来发挥家庭在维护稳定中的作用。这样,可使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得到早、快、好解决,使两劳回归人员重新犯罪率大大降低。所以,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预防、控制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必须在创建安全文明社区上大做文章。二、必须加强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安全文明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搞好安全文明社区建设,必须加强领导,强化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第一,党委、政府要搞好宏观管理和协调。县、乡(镇)、村(村委会、街道办事处)要一级与一级签订《安全文明社区建设责任状》,将整体任务分解到基层职能部门。各级领导在安全文明社区建设中大力抓好协调工作,把各部门、各单位的力量动员起来形成合力,及时研究解决在创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从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坚决实行“领导包区责任制”,各级党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要有自己的挂点责任社区,要亲自去抓创建难度较大的社区。第二,综治机构要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各级综治机构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安全社区建设上来,把党委、政府的决策具体落实在创建活动中,搞好部署、督促、检查工作,发挥好牵头作用。公安机关是社会治安的主管部门,应当在创建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以解决治安问题为突破口,采取“公安先行、治安铺路、群众参与、营造安全”的方法,在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下,根据职责范围,积极做好策划、协调和管理工作。第三,落实建设经费。各级财政每年要将重点社区的创建经费纳入预算,社会各界可以募捐、资助,党委、人大、政府要形成决定,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贡献”的原则,让受益单位、个人适当出人、出钱、出物,积极投入到安全社区的建设中。三、必须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社区划分就我县而言,目前大致可分为老城区、开发区、城乡结合区、农村城镇区、工矿区等类型。安全文明社区建设要根据实情开展。老城区构成的相关厂矿、学校及其它企事业单位和街道组织较为健全,社区成分相对稳定,群众力量便于发挥,社区综合治理机构要牵好头,充分发挥基层居委会、治保会职能,针对社区的治安特点,建立“治安防范、民事调解、普法帮教、信访疏导、执法监督”五位一体的群防、群治网络。开发区存在着管理滞后于建设,既无基层组织,又无治安防范设备,邻里不相识,居民成分复杂等问题,而且还存在边居住、边建设现象。为此,对无法封闭、建设超前的私宅区和商品住宅区可采取开放性的技防、人防结合的方法,推行高科技防范;对“政府顾不了,商家不愿搞,居民急需要”的新建无主管理且住户较集中的居民区可着力实行封闭式管理,公安机关可将警务区设在住宅小区内,设立联防队、组建治保会,做到房子、牌子、人员、制度、职责、报酬“六落实”,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安全社区的建设;对不具备封闭管理和高科技防范条件社区内的独立家属楼、户,可实行安装单元式防盗报警门与楼层联防、邻里关照的方法相结合,加大社区治安巡逻力度,减少犯罪侵害的机会;对社区内暂住人口聚居的“特殊部落”,社区管理机构要和派出所暂住人口管理办公室结合,在强化登记办证管理的同时,还要对其住处

班级文化建设设计方案

班级文化建设设计方案一、班级文化建设总体目标: 让班级充满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馨的家。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班级黑板报、壁报、图书角和其他室内布置(如:张贴名人名言、班训)。 4.班级文化有特色:制定班风、班训和班级公约的制定和规范张贴等。 三、具体内容 (一)围绕一种精神(班训、班歌、班徽): 根据本班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确定班级的特色,制定特色班级创建计划。在各班制定的特色班级创建计划的基础上,用简明扼要、哲意隽永的核心精神凝聚班级所有学生,制定出具有概括力强、震撼力强、号召力强的核心精神,让它无形地赋予班级一种无尽的自豪和长足的干劲! 1、班级静态文化氛围布置活动 (1)班歌、班徽的设计,全体队员讨论、制定出适合本班的、深受大家喜爱的名字,要有深刻内涵,并根据班名设计班徽; (2)科普(奥运)园地、生物角、卫生角、图书角、知识窗、争星台等的布置; (3)张贴班级公约、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表等内容; (4)墙壁可贴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或兴趣小组作品,本布置良好的文化环境,使班级在精神面貌具有和谐的气氛。例如:在教室的墙面和图书角墙壁布置展示了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知识就是力量”等等名言、警句、格言来激励同学不断求知、进取和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饰物;选择同学们优秀的书画作品张贴在教室墙壁或学习园

上,并定期更换;利用黑板报这一宣传阵地等外部环境布置来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黑板报的右面墙壁张贴全班的全家福照片、参加活动过程记录、班级的荣誉等。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教育学生以班级为家,积极主动地布置并维护清新整洁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鼓励同学为教室后的图书角捐图书,请管理员做好详细的记录并贴好标签,明确分工,制定班级借书制度。每个学生能主动为班级准备缺少的东西,如美化环境的绿色植物,垃圾袋等,让学生更有家的感觉,增强主人翁意识。

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图,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新农村规划效果图

随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乡的进一步融合,城市的景观、生活在广泛地影响着农村的居民,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农民从观念上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进行房屋建设,村落绿化建设,道路的修缮硬化和绿化,还增加了健身娱乐设施。1980年以后,农村的住房条件大有提高,先富起来的村落对居住环境也有了高的要求,兴建了村公园。使农村的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 但是在村庄的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己经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开始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开发、人文景观再现、延续和城乡一体化的宏观角度加强了对农村规划、保护和建设方面的研究。 加上农村许多当地政府的反思和重视,己经出现开始注重前期规划设计的趋势。相关的法令和法规也正在被提上日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 当前的农村规划滞后,目前,虽然全国有26%的村庄己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但是大多没有和近期编制的市域和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有一部分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管理者来说,制定规划只是政策需要,没有真正实施的可能。己经建成的新村,缺乏农村的环境特征,设计者没有对农村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一味迎合居民的需求。 ①建筑形式欧化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和人民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致使农村的居民也盲目的模仿城市中见到的欧式建筑,在有着5000年中华文明的土地上长出了欧式特征的建筑,破坏了中国农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田园风光,岂不知欧式建筑的形式是和他们国家的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我们的农村民居建设也应该植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 ②环境景观设计城市化当前的有些农村环境景观设计不尊重农村的地方文化和场所精神、不考虑农村的环境特征,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的固有风貌,而将适合城市环境的设计照搬到农村的规划设计当中。修建了不适合农村规模的宽马路,大尺度

精编公司文化建设基本框架资料1.doc

精编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框架资料1 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框架 企业文化策划设计决不是没有规律可寻,也不意味着企业文化策划设计是专家的专利,毫无疑问,专家们的知识和经验要丰富得多,有专家参与,会使事情办得更好。但应当强调的是,所有企业经营者都应当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因为最了解企业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是企业自己,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更要靠企业自己,特别是那些不具备邀请专家策划设计条件的小企业,还可以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大胆地对企业文化自行设计策划。 (一)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掌握的五个基本点: 企业文化既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进行策划设计时,就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要着眼于未来,立足于企业战略,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把企业文化作为整合企业资源,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以提高其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让企业文化成为参与国际竞争、进行品牌扩张、资本运营、管理变革的资源平台;企业文化不是现时的消费,而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投资;企业文化的价值在于有效推广和不断提升,否则只会是一纸空文。 (二)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企业文化建设工程如同建筑工程一样,它的过程很重要,它的目标更为重要,因为没有过程永远也达不到目标,而没有目标其过程会造成混乱。因此,当一个企业在设计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蓝图时,必须要根据自己的现状、面临的国内外竞争环境、发展战略等,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使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并通过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下,还应有阶段性的目标,这样,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可以稳步推进,层层深入,目标明确,收效斐然。一般来说,在确立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体系; 实现员工对企业价值、理念、精神的认同; 明确企业的共同行为准则,规范企业员工行为; 完善企业基本制度和政策; 塑造企业形象,整合企业无形资产; 建立学习型组织,实现文化管理; 推动员工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共同实现。 (三)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中西合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上,既要继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新要求,在文化理念上凸显中西文化的精华。近20多年来,企业文化在国内外著名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美国的IBM公司、微软公司、日本的松下公司、丰田公司,中国的海尔公司、联想集团、华为等都以优秀的企业文化而著称。一些国外企业凭借其富有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其在国际

全省安全生产培训考试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附件 全省安全生产培训考试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安全资格考核是法律法规赋予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安全生产培训监管工作的重点之一。国务院23号、40号文件都明确指出,“要强化安全培训考试考核工作,依法严格考核”。《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规定,安全培训考核“应当坚持教考分离、统一标准、统一题库、分级负责的原则,分步推行有远程视频监视的计算机考试”。为加快推进安全培训教考分离,促进我省安全培训质量的有效提升,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考核中心。 一、组织领导 省安监局成立全省安全生产培训考试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组成员、巡视员刘振田同志任组长,成员有:吴孝洪、乔勇、马成荣、张昕、赵宝华、褚福银、严建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培训处,负责组织实施全省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考核中心建设工作。 二、基本框架及职责分工 全省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考核中心建设总体分为三个层面:省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审批中心、市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考 - 1 -

核中心、安全培训考试点。 省考核审批中心是省安监局组织、指导全省安全培训考试考核的工作机构,负责全省安全培训考试考核管理工作,监督、指导各市考试考核中心和考试点的工作;负责安全生产培训考试平台、考试题库的开发、管理和维护;负责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的执法资格、考官考核员的培训和管理;负责省属生产经营单位和中央企业在省行政区域内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的考核审批及各市行政区域内除中央企业、省属生产经营单位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的考核发证的备案受理;负责全省特种作业人员的审核、审批,以及通过网络实施远程视频巡考等;负责全省安全培训数据的统计分析。省考核审批中心的办公地点设在省安全生产宣教中心,由其承担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省辖市安监局成立市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考核中心,负责辖区内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考核的组织管理,监督、指导辖区内各安全培训考试点的建设和运行,具体承担受理考试申请、组织考试、试题组卷、派遣考官考核员、组织监考巡考,以及考试成绩审核上报等考务工作,负责特种作业人员验印资料的初审、制发资格证书、以及考试考核档案的管理;负责市行政区域内除中央企业、省属生产经营单位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的考核

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方案

---------------------------------------------------------------范文最新推荐------------------------------------------------------ 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安全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安全生产中心工作,以建设安全社区为切入点,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安全文化和社区环境建设,用“大安全”的概念整合资源,强化安全“双基”工作建设,提高社区成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和人员伤害,促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多方携手共建共享幸福平安北滘。 三、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我镇安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镇安委会全体成员单位、镇内相关社会组织以及各村(居)委会、各村(社区)行政服务站负责人。 安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镇安委办,负责我镇安全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市场安全监管局北滘分局常务副局长黄志敏兼任。我镇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职责,在本辖区、本系统、本领域 1 / 13

内认真组织、实施和参与我镇安全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根据创建工作的需要,将由镇政府在创建成员单位当中适时调配相关业务骨干至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办公室,确保我镇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任务顺利推进和开展。 四、总体目标 五、实施步骤安全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持续的过程。我镇创建工作将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开展。 (一)动员部署阶段(即日起至2018年6月) 做好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准备,制定下发《北滘镇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方案》,层层动员部署;学习宣讲安全社区理念和创建标准,学习外地安全社区创建经验,对试点社区的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促进试点社区尽快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认真开展调查摸底,了解我镇各领域的安全状况,摸清相关的人文资源,为启动我镇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打好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开展全社会的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安全社区创建氛围。 镇政府确定顺江、北滘两个社区作为试点单位,并适时召开创建工作会议,总结推广创建试点好的做法,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我镇安全社区建设的推广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镇政府拟聘请相关专业机构,委托专业机构根据我镇实际情况,推进我镇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其他各单位、部门、各村(居)委会、各村(社区)行政服务站要提前谋划,尽早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制订本辖区、本领域的工作方案,落实创建工作的负责领导和具体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切实推

如何建设班级文化

一、群策群力,布置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班级环境要体现如下特点: 1、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2、要主题鲜明,富有挑战性和个性。 3、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4、要经常更新以保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传统的班级布置整齐划一,缺乏活力和特色。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环境布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布置“共同的家”。例如,在本学期里我们班开展了一次名为“文明用语伴我行”的班会活动,我就把布置活动现场的任务交给班里热爱美术的同学,让他们来发表意见。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好点子,如在教室里挂上小标语“我爱听礼貌用语”、“今天你说谢谢了吗?”等等,我就让班委干部再去收集整理,最后按同学们的方案来布置好了教室,其中布置的时候还是由很多同学亲自动手的,他们看着自己亲手打扮出来的教室格外高兴。这样既开动了同学们的脑筋,又锻炼了同学们的集体协作能力。他们的劳动成果让所有参观的同学老师都耳目一新,赞叹不已。 二、激发主体意识,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是全班同学共同的“家”,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依*学生自觉,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发挥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的作用。但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的实施必须讲究科学,切合学生实际,尊重学生意见,才能真正发挥其正面教育的效应。我认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是全班共同信守的制度,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卫生值勤、奖惩等多个方面,是班级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班级公约不能“自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

'. 炎陵电大2018年秋季农民大学生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考试题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10题,每题2分)20%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A、实际 B、干部 C、群众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政策。 A、种粮补贴 B、直接补贴 C、农机补贴 3、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关键在。 A、党的组织 B、政策扶持 C、党的领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 A、创造 B、创新 C、创业 5、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支农 B、支撑 C、支持 6、加强农村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A、生产设施 B、卫生设施 C、基础设施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村环境。 A、交通 B、居住 C、人居 8、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 A、组织保证 B、智力支持 C、动力之源 9、建设新农村,党委善于运用,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加战斗力提供经济支持。 A、资金 B、资本 C、资产 10、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 A、协调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全面发展 二、填空题(10题,每题2分)20% ;. '.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 进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 的。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和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实行 村务公开。 4、按照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 业结构。 5、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6、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表了。 7、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目标) 是、、、、。 8、按照、生活富裕、、村容整 洁、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9、“十一五”期间,要突出抓好“、、、”四件事。 10、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 础。 三、判断题(10题,每题2分)20% 1、党中央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 ( ) 2、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关键是大力培育优良品种。( )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 4、发展经济唯一的途径是开发人才资源。 ( )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 6、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 ) 7、建设新农村,宏观调控应加大财力向农村转移的力度。 ( ) 8、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依靠人民”。 ( )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须制定。 ( ) ;. '. ) 10、消除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类隐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步。( )25% 5分四、简答题(5题,每题 1、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注意哪“五要”、“五不”?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假如请你参加一项社会调查,请完成以下内容:(1)调查的目的: (2)调查的方法:(至少三项) (3)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哪些?(至少三项)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文明城市创建七大要求内容

文明城市创建七大要求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市民文明素质有什么要求? 1、文明行为 (1)公共场所无争吵谩骂、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木等不文明行为; (2)城市无烟草广告,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有明显禁烟标识,无烟区没有吸烟现象; (3)影剧院、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会场、赛场、景区、公园、广场、主要街道、机场、车站、码头等场所文明有序。 2、文明交通: (1)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 (2)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机动车让行人行横道,无闯红灯、乱穿马路现象,乘客排队候车(候船)、依次上下车(船); (3)建成区万车死亡率达到国家畅通工程评价标准。 3、友善礼让:

(1)公共交通工具上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主动让座; (2)人际关系融洽,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耐心热情回答陌生人的询问。 4、公益活动: (1)开展扶贫帮困、慈善捐助、支教助学、义务鲜血、捐献器官、义演义诊、环境保护、植绿护绿等活动; (2)设计开展网络公益活动。 5、见义勇为: 完善见义勇为人员认定机制、补偿救济机制,落实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障和抚恤待遇。 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公共服务有什么要求? 1、无障碍设施: 道路、公共建筑及设施、新建居住建筑及居住区设有无障碍设施,管理、使用情况良好。 2、街道设施:

(1)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并有效运行; (2)主干机动车道无被侵占、毁坏现象,主干道装灯率100%,亮灯率99%; (3)街巷道路路面硬化,装灯率100%,亮灯率95%,排水设施完善; (4)城市道路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连续、平整、无损坏和被违规占用现象,行人过街、机非分离、人车分离等安全设施配置完整。 3、主要街道和公告场所面貌: (1)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无脏乱差现象; (2)依法规范管理,公共秩序良好,文明引导有力。 4、社区生活环境: (1)环境绿化美化,卫生状况良好,无脏乱差现象; (2)路面硬化、平整,无明显坑洼积水,排水设施完善,无露天排水沟渠; (3)倡导“垃圾减量分类”,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分类收集、定时清运;

安全社区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安全社区评定基本条件 (一)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持续开展安全社区建设项目两年以上。 (二)有效的预防、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及其他各类事故与伤害连续两年控制在当地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内。 WHO安全社区的6项准则指标 1.有一个负责安全促进的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 2.有长期、持续、能覆盖不同的性别、年龄的人员和各种环境及状况的杀害预防计划; 3.有针对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以及提供脆弱群体的安全水平的预防项目; 4.有记录发生伤害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5.有评估安全促进项目、工程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6.积极参与本地区及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有关活动。 WHO安全社区安全促进和伤害12项准则指标主要内容1.1、交通安全的主要内容 机动车驾驶人员安全、行人安全、乘车人员安全、安全乘坐地铁、火车、飞机、轮船等 2.2、消防安全的主要内容 居民区火灾、家庭火灾、高楼火灾、汽车火灾、森林火灾、人员密集场所火灾;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存储场所等重大火灾危险源、安全、指示、警告标志等。 3.3、工作场所安全的主要内容 机械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民工安全、职业病、办公室安全、建筑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火灾、爆炸、中毒等。 4.4、居家安全的主要内容 家庭火灾预防、家电触电预防、家庭防盗、家庭暴力、家庭用品安全、用药安全等:室内污染预防、烧伤和烫伤、中暑预防、食物中毒预防、煤气中毒预防、急救和逃生。 5.5、老人安全的主要内容 家居安全、交通安全、跌倒预防、自杀预防、病患者关注、动物咬伤等。 6.6、儿童安全的主要内容 家居安全、玩具安全、烟花爆竹安全、交通安全、户外安全、游泳安全、家庭暴力、动物咬伤等。 7.7、学校安全的主要内容 学校宿舍安全、教室安全、实验室安全、学校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体育活动安全、校内、外集团活动安全、网络交友安全、预防校园吸毒、预防校园暴力、心里健康等。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设计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方案一: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道德,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结合我校五年规划内容中构建大德育校园文化氛围的核心内容,以及校班级德育>计划、少先队>计划,围绕班级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班风、学风,确立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制定、环境的策划、管理和评价。大胆而有创意地建设好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工作。 1、确定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名单:组长:班长、中队长,副组长:各班委,组员:全体同学,指导:班主任,任课老师 2、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树立积极进取的班风。创造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的空间和舞台。 3、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班级规章制度。

4、利用教室宣传栏、特色墙、红领巾角等阵地,抓好班级硬文化建设,创设班级浓厚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的文化氛围。 5、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班级精神。 三、班级文化具体实施方案 1、班级硬环境建设。 班级硬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要利用好教室的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同时,鼓励,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用自己的才智与双手创设自己所欣赏的班级文化环境。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美感,表现自己的创造个性,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把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1)设卫生角,争章角,图书角等红领巾角。 卫生角: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也能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保持教室整洁尤为重要。在教室后面开辟一个卫生角,每天由值日生将卫生工具正确摆放,做到整洁,有序;同时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健康小知识,贴于墙上,并定期根据季节更换,使每位同学都能够及时了解到健康知识,更好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争章角:在宣传栏右侧设争章角,每月评选一次,由全班同学选出四名同学与老师共同组成评审团,对每位同学进行公正,合理的评选。

某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我村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编制了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一章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在本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

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XX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XX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农村,把XX村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XX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章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2、住宅规划

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姓名:XXX 部门:XXX 日期:XXX

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核安全文化建设,它既强调组织建设,又注重个人对安全的贡献。在SafetyCulture(IAEAS.S.No.75-INSAG-4)一书中,对核电厂营运者的各个层次,分别提出要求如下: 1对决策层的要求 *通过立法制订核安全政策,明确企业领导对安全的承诺,是营运单位的工作目标; *向公众公布核安全政策和传播有关信息; *建立独立的梯级安全监督机构; *明确各级部门(从营运者到安全监督)的安全职责; *提供安全所需的充足、称职的人力资源; *与其他国家交换核安全方面的信息。 2对管理层的要求 *向所有员工发表安全政策的声明,作为员工的行动指南; *在对生产或工程进度方面的活动决策时,核安全放在优先的位置; *明确和定义各级的责任和分工; *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资格审查; *定期评审电厂安全性能和指标; *设立独立的机构审查安全问题。 3对个人的响应的要求(包括:质疑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和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 --质疑的工作态度 *我了解这项工作吗? 第 2 页共 5 页

*我的责任是什么? *它们和安全的关系如何? *我具备完成任务的技能吗? *其他人的责任是什么? *有什么异常情况? *我是否需要帮助? *会出什么错? *出现失误会造成什么后果? *应该怎样防止失误? *万一出现故障,我该怎么办? --严谨的工作方法(理解/弄懂工作程序) *按程序办事; *对意外情况保持警惕; *出现问题停下来思考; *必要时请求帮助; *追求纪律性、时间性、条理性; *谨慎小心地工作; *切忌贪图省事。 --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 *从别人处得到有关信息; *向别人提供有关信息,保持良好的透明度;*汇报完成了的工作结果; *发现和报告任何异常; *正确填写工作记录,无论是正常或异常情况; 第 3 页共 5 页

考试中心建设基本情况 - 副本

关于 建设煤矿安全技能实操考试中心的基本情况 一、煤炭技术培训中心情况 XXX市煤炭技术培训中心始建于1983年,是经原云南省计委、省煤炭工业厅批准成立的,原名为:XXX地区煤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中心。1988年由XXX行署教委在培训中心的基础上批准成立了“XXX煤炭职业学校”,2009年经XXX市编委从新核编更名为XXX市煤炭技术培训中心,2003年经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认定为三级培训资质。 根据《XXX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成立XXX市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编制事项请示的批复》(曲编[2011 ]85号)文件精神,XXX市煤炭培训中心于2013年12月正式整合到,并继续开展煤矿安全技能培训工作至今。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合计7163人,其中:2014年2515人,2015 年1479人,2016年781人,2017年2388人。2018年上半年,共完成煤矿安全检查作业、煤矿瓦斯检查作业、煤矿爆破作业等9个作业类别的培训,参培人员达520余人。 二、全市煤矿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区域内共有煤矿281对,其中地方煤矿247对,央企省属煤矿34对。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154对,分别为: 三、继续开展煤矿安全培训相关文件和条件

(一)根据《煤矿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92 号令)和《市、县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要求,从2018年起实行教、考分离,承担教学(培训)机构应有8名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不少于两年现场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其中至少5名中级以上职称并经云南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培训考试合格的专职教师,专职教师中至少有两名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教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必须是本单位在职在编人员(以缴纳社保基金为证明)。 (二)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资格考试与证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培训[2013]104号)和《云南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 (云煤安办[2018]9号)文件要求,培训考试中心必须建设实 操考试中心,需要配备十一大类考评人员,每类考评人员不得少于2人。考评人员需具备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技师以上资格,实际从事相应专业和岗位5年以上。 (三)根据《煤矿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92 号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开展煤矿安全培训整治推进煤矿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安监监行管[2018]6号)和《云南省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云煤安培协会[2018]8号)规定要求,培训机构设立专门安全培训档案室,建立健全安全培训档案管理制度,配备3名档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