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

第25卷第7期2013年7月

化 学 进 展

PROGRESS IN CHEMISTRY

Vol.25No.7 Jul.,2013

收稿:2012年11月,收修改稿:2012年12月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No.20110181110003)、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No.2013FZ0034)、成都市科技

局攻关计划项目(No.10GGYB380GX?023,10GGYB828GX?023)和中物院?川大联合创新基金项目(No.XTCX2011001)资助??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rlwang26@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36435.html,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

?

王 刚1 陈金伟1 汪雪芹1 田 晶1 刘效疆2 王瑞林1??

(1.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成都610065;

2.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绵阳621900)摘 要 近年来,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FB )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电池备受关注。作为VRFB 的核心材料,电解液的制备及优化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高浓度和高稳定性电解液的制备是钒电池的关键技术之一。电解液性能的提高有助于加速VRFB 的商业化进程。本文综述了VRFB 电解液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和影响电解液稳定性的因素,简述了电解液中钒离子浓度的分析方法和钒离子的存在形式,最后对电解液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电解液 制备 浓度分析 稳定性 钒离子存在形式中图分类号:O646;O61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81X(2013)07?1102?11

Electrolyte for All?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Wang Gang 1 Chen Jinwei 1 Wang Xueqin 1 Tian Jing 1 Liu Xiaojiang 2 Wang Ruilin 1??

(1.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2.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Engineering,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Mianyang 621900,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all?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VRFB)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as a new

type of battery for energy storage.Researchers have been focusing much on prod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vanadium electrolyte solutions used for the key materials in VRFB.Produc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 and stability electrolyte is one of key technologies referring to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36435.html,mercialization process can be accelerated with th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vanadium electrolyte solutions.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VRFB electrolyte solutions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tability on vanadium electrolyte solutions are mainly introduced,and concentration analysis methods and existence forms of vanadium ions in vanadium electrolyte solutions are also discussed.Moreover,further research and prospects on vanadium electrolyte solutions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all?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electrolyte solutions;sythesis methods;concentration analysis;stability;existence forms of vanadium ions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2 Production of vanadium electrolyte solutions

2.1 Chemical synthesis methods

2.2 Electrolytic synthesis methods

3 Concentration analysis of vanadium electrolyte

solutions

第7期王 刚等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1103

 ·

4 Research on stability of vanadium ions in vanadium electrolyte solutions

4.1 Supporting electrolyte solutions

4.2 Temperature

4.3 Additives

5 Research on existence forms of vanadium ions in vanadium electrolyte solutions

6 Outlook

1 引言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简称钒电池或VRFB),是一种以不同价态的钒离子溶液为正负极活性物质的新型高效环保储能电池。与传统的蓄电池不同,钒电池具有容量大、可深度大电流放电、寿命长、活性物质可循环使用、无交叉污染、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调峰系统,大规模光电、风电转换系统,边远山区储能系统,不间断电源或应急电源系统,以及市政交通和军事设施等多个领域。

由于能源危机的爆发,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员就对钒氧化还原电对的化学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1],但由于当时他们研究的重心是Fe/Cr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没有对钒氧化还原电对的性能引起足够的重视。1984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Skyllas?Kazacos课题组抓住这一契机,首次提出了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概念,并在电解液的配制、电极活化、隔膜改性及电池结构设计等电池核心部件方面开展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2—4]。钒电池具有的独特性能,引发了世界各国研究的热潮。

钒电池主要由电解液、电极和隔膜三部分组成。其中,电解液是为钒电池提供正负极活性物质的核心材料,主要由正负极活性物质及支持电解质组成。正极活性物质为V(Ⅴ)和V(Ⅳ)溶液,负极活性物质为V(Ⅲ)和V(Ⅱ)溶液,由于各种价态的钒盐在硫酸中都有很好的溶解性,所以一般选用硫酸作为支持电解质。强酸环境中,正负极活性物质分别以VO2+(黄色)、VO2+(蓝色)和V3+(绿色)、V2+(紫色)的不同离子形式存在。在智能电网削峰填谷系统中,当发电装置的功率超过额定输出功率时,通过对钒电池充电,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不同价态的钒离子中;当发电装置不能满足额定输出功率时,钒电池开始放电,将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以保证电功率的稳定输出。钒电池的充放电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钒电池充放电反应原理图[4]

Fig.1 Schematic of an all?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on charge?discharge reaction[4]

电池放电时,正极电解液中VO2+和负极电解液V2+在泵的推力下流动到电堆的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电能。此时,负极电解液中V2+被氧化为V3+,正极电解液中VO2+被还原为VO2+。电池充电时,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过程,电解液回到放电初始状态。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是只传导离子的非电子导体,其内部的电荷平衡是通过溶液中H+穿过质子交换膜的传输来实现的,这保证了整个电池的回路通畅。正负半电池和单电池的充放电反应过程如下[5]:

cathode:VO+2+2H++e-discharge

charge

????

??VO2++H2O

(1)

anode:V2+-e-discharge

charge

????

??V3+(2)

cell:VO+2+V2++2H+discharge

charge

????

??VO2++V3++H2O

(3) 作为钒电池电极活性物质,电解液的浓度和体积决定了电池容量的大小,电解液的稳定性及温度适应性决定了电池的寿命和使用范围。因此,制备高稳定性、高浓度、高纯度、温度适应范围广和低成本的钒电池电解液仍然是目前研究钒电池的重要课题之一[6,7]。本文主要从钒电池电解液的制备、分析及优化三个方面介绍钒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2 钒电解液的制备

最初,Skyllas?Kazacos课题组[8,9]将硫酸氧钒(VOSO4)直接溶解于H2SO4中制得了1.5—

·1104 ·化 学 进 展第25卷

2mol/L的V(Ⅳ)电解液。由于VOSO4价格昂贵,因此该方法一般用于实验室研究,不适合大规模推广。研究者把目光转向了其他更加价廉的含钒化合物原料,比如石煤、V2O5、V2O3、偏钒酸铵(NH4VO3)。改用V2O5或NH4VO3为原料直接溶解在硫酸中制备电解液,虽然降低了成本,但它们在硫酸中的溶解性很差,无法获得高浓度的钒电解液。比如,室温条件下,V2O5溶解在2mol/L的稀硫酸中,最高浓度只能达到0.1mol/L;NH4VO3溶解在2mol/L的稀硫酸中,最高浓度也只能达到0.27mol/L。Kaneko等[10]将NH4VO3直接溶解于稀硫酸中,然后通过反复多次交替添加NH4VO3和浓硫酸制备了浓度为3.4mol/L的钒电解液。但这种方法耗时较长,操作复杂,不适合工业生产。为了弥补直接溶解法的不足,目前一般采用化学合成法和电解法制备钒电解液。

2.1 化学合成法

化学合成法是以钒氧化物或钒盐为原料,在适量的硫酸溶液中,通过加热或加入还原剂的方式将高价难溶钒化合物还原为低价易溶钒化合物,从而制得一定浓度的钒电解液。

为了降低钒电解液的制备成本,Skyllas?Kazacos 课题组放弃了直接使用VOSO4为原料制备,而改用廉价的V2O5或NH4VO3等钒化合物为原料制备,作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他们详细研究了V2O5、NH4VO3等钒化合物的溶解过程,并向其硫酸溶液中通入SO2或加入草酸等还原剂制备各种价态的钒电解液,该方法可以极大地降低钒电解液的制备成本[11]。他们还通过控制V2O3和V2O5粉末的表面积和粒度,将V2O3和V2O5直接混合溶于硫酸中,利用它们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了一定比例的1—6mol/L的V(Ⅲ)/V(Ⅳ)混合电解液[12]。该方法直接以V2O3为还原剂,避免了因使用其他类型还原剂而引入杂质。这种方法制备的电解液有望直接应用于钒电池。彭声谦等[13]从石煤中提取V2O5,然后通过化学还原法利用H2SO3还原V2O5制备了V(Ⅳ)电解液,使钒电解液的原料成本进一步降低。崔旭梅和陈孝娥等通过煅烧V2O3和H2SO4混合物再溶解的方法制得了V(Ⅲ)和V(Ⅳ)离子浓度之比正好为1∶1的电解液[14,15],极大地简化了后期操作,提高了制备电解液的效率。吴雄伟等[16]以分析纯的V2O5为原料,利用H2O2还原的方法制备了1.6—2.0mol/L的钒电解液。该方法避免了使用有毒的SO2,更加环保,但由于双氧水的还原性较弱,不能制备高浓度的钒电解液。

化学合成法制备钒电解液的方法简单、设备要

求不高、速度快、可制备高浓度的钒电解液,缺点是

操作较复杂、合成量少、制备周期长、加入的还原剂(V2O3除外)不易除尽,难以提纯得到高纯度的钒电解液。在Skyllas?Kazacos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

人们通过不断地优化改进化学合成法制备钒电解

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至今尚未报道最佳的、适合

工业化的化学合成法。为了克服化学合成法生产规

模小的主要缺点,人们开始采用电解法来持续且大

规模地制备钒电解液。

2.2 电解法

电解法一般是以V2O5或偏钒酸盐(比如NH4VO3)为原料[17],在有隔膜的电解池负极区加入含V2O5或偏钒酸盐的H2SO4溶液,正极区加入相同浓度的H2SO4,在电解池两极加上适当的直流电, V2O5或偏钒酸盐粉末与负极接触后在负极表面被还原,负极半电池发生的反应为[11]:

V(Ⅴ)+e__→V(Ⅳ)(4)

V(Ⅴ)+2e__→V(Ⅲ)(5)

V(Ⅴ)+3e__→V(Ⅱ)(6)

V(Ⅳ)+V(Ⅱ)__→V(Ⅲ)(7) 电解液中生成的V(Ⅱ)和V(Ⅲ)也可将V2O5或偏钒酸盐粉末还原而加速其溶解。

V(Ⅱ)+1/2V2O5__→V(Ⅲ)/V(Ⅳ)(8)

V(Ⅲ)+1/2V2O5__→V(Ⅳ)(9) 也可以用VOSO4为原料电解制备电解液,但由于VOSO4价格昂贵,一般是结合化学合成法先把V2O5或偏钒酸盐原料还原为VOSO4,再进一步电解制备钒电解液。

Skyllas?Kazacos课题组最早通过电解钒化合物的硫酸溶液制备了不同价态的钒电解液[11]。他们评估了以NH4VO3为原料制备的电解液用于钒电池的可行性,然后电解NH4VO3硫酸溶液制备了V(Ⅲ)和V(Ⅳ)混合电解液,使原材料费用得到了进一步的降低[18]。在此基础上,冯秀丽等[19]用电解法制备了不同浓度的V(Ⅲ)/V(Ⅳ)电解液。

电解法能够持续制备大量高浓度的钒电解液,

操作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但也存在速率慢、设备

要求高、耗能高、成本高等缺点。总的来说,化学法

与电解法各有优缺点,要根据具体情况择优选择。

一般而言,化学法主要用于钒电池的实验室理论研

究,而电解法则多用于钒电池的工业实际应用。

第7期王 刚等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1105

 ·

3 钒电解液浓度的分析

电解液的浓度和体积决定了钒电池的容量,通过测定钒电池充放电状态下不同价态钒离子的浓度可以获得电池的比能量、能量效率、充放电效率及充放电状态等重要参数。由这些参数可以推知钒电池的总体性能好坏以及运行情况,还可以帮助研究钒电池的充放电机理以及优化钒电池的关键材料,比如隔膜、电极等。

为了监测钒电池的运行情况,对钒电池使用中电解液的浓度分析非常重要。经过不断改进,钒电解液的分析方法逐步成熟完善,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由低浓度离子的分析到高浓度离子的分析,由只能分析一种离子到同时分析多种离子,由人工操作分析到自动化连续检测分析。

测定钒离子浓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滴定法和荧光光谱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人们一般会根据具体情况择优选择。

Skyllas?Kazacos课题组最早采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分析了3.0mol/L以下的钒离子浓度[17]。后来,他们又利用拉曼光谱分析了更高浓度的钒电池正极溶液[20]。他们还采用钒电解液电导率与充电状态的线性变化关系和充放电时电解液颜色改变导致吸光度的变化两种方法来监测钒电池电解液[21]。彭声谦等用电位滴定法,对两个半电池中充电时的钒价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专门设计了分析装置,实现了分析V(Ⅱ)时的防氧化保护。该方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易于实现现场快速分析。通过测定,能及时了解电池充电过程中钒不同价态的定量转变情况及其与开路电压的关系,可有效地监测电池的充电效率[22]。在此基础上,田波等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电位滴定法。这种方法可用于钒电池电解液中V (Ⅱ)、V(Ⅲ)、V(Ⅳ)、V(Ⅴ)及总钒浓度的测定,且所测各价态钒及总钒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不超过2.09%,可满足钒电池电解液中各价态钒的分析需要[23]。陈富于等采用先还原后络合的方法,利用草酸将V(Ⅴ)离子还原并形成络合物,使得钒电池电解液的4种价态离子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均具有不同的特征吸收峰。他们基于此建立了钒电池电解液中不同价态钒离子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实现了对钒离子定性和定量的测定。该方法测定样品(N=6)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94%—3.535%,满足钒电池电解液中钒离子价态分析的需要[24]。随着钒电池的不断发展,经过人们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现场连续的、工业自动化的钒离子浓度分析体系[21,25,26],这些体系将在今后钒电池的大规模实际运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4 钒电解液中钒离子的稳定性研究

钒的价电子结构为3d34s2,5个电子都可以参与成键,可以形成V(Ⅱ),V(Ⅲ),V(Ⅳ)和V(Ⅴ)四种价态的化合物。钒离子的四种价态中,V(Ⅳ)在溶液中最稳定,所以最早直接被当作电解液使用。V(Ⅴ)由于价电子全部被夺取而呈现空的d轨道,氧化态最高,具有强氧化性,也是空气中最稳定的形态。但在电解液中,V(Ⅴ)溶解度不大,长期放置或过充会使V(Ⅴ)形成晶体沉淀析出而堵塞泵,阻碍电解液的循环,并附着在电极上,最终导致钒电池的总体性能下降。V(Ⅲ)有一定的还原性,不能稳定存放在空气中,会被部分氧化。V(Ⅱ)氧化态最低,具有强还原性,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会被氧化成高价态的钒离子,是最不稳定的价态。

钒电解液浓度的提高可以增加钒电池活性物质的能量密度,但由于钒有空余的d轨道,易与配位体结合,钒原子之间也极易缔合,且浓度越大,缔合度越大,复杂大粒子参加电化学反应的能垒增加,导致极化增大,反应速度减慢。浓度的提高也会增大电解液的电阻、黏度等,传质过程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阻碍[27]。

钒电解液是钒电池的血液,也是最终能否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关键之一,它的浓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钒电池的总体性能。影响钒电解液稳定性的因素很多[27],比如支持电解质、温度、充放电程度、稳定剂、黏度、氧气等。为了解决钒电解液活性物质浓度低和稳定性差的难题,各种优化方法被提出,比如改变酸度、改变温度、调整充放电程度、加入稳定剂、密封等,这些方法可以在增加钒电解液浓度的同时提高其稳定性。下面将重点介绍支持电解质、温度和添加剂等三大重要因素对钒电解液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4.1 支持电解质

由于活性物质钒离子在不同浓度的支持电解质(一般为硫酸)中的溶解性和存在形式不同,导致钒电解液的稳定性不同。为了提高钒电解液的稳定性,获得钒离子与硫酸浓度的最佳配比,人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优化实验。

Skyllas?Kazacos课题组研究发现,钒离子浓度在

·1106 ·

化 学 进 展

第25卷

3.0mol /L 以下时,硫酸浓度在3—4mol /L 比在2mol /L 更好,不仅增加了溶液的稳定性,而且提高

了电解液的电导率和电池循环的电压效率[17]。他们报道了VOSO 4在H 2SO 4溶液中的溶解度。在0—9mol /L 调整H 2SO 4浓度,同时在10—50℃改变

温度,来寻找VOSO 4的最大溶解度,结果表明[28,29]:VOSO 4的溶解度随硫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低温时溶解度随硫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更为明显。因而他们从Debye?Hückel 方程式出发,推导出了一个多变量的模型,作为温度和总SO 42-/HSO 4-浓度的函数来预测溶解度。将此模型用于实验预

测,所得溶解度数值的平均绝对偏差为4.5%,将

H 2SO 4浓度缩小到更有用的范围3—7mol /L,则相关溶解度的平均绝对偏差仅有3%。他们还发现[27],硫酸浓度对过饱和V(Ⅴ)电解液的稳定性影

响很大。硫酸浓度的改变会导致电解液中H +,HSO 4-

,SO 4

2-

浓度的改变,进而直接影响这些离子

与V(Ⅴ)离子的相互作用和V(Ⅴ)离子的沉淀过程。硫酸的浓度越大,V(Ⅴ)电解液越稳定。40℃时,3mol /L V(Ⅴ)+6mol /L H 2SO 4电解液放置1000h 后浓度只有8%的降解。常芳等研究表

明[30],电池循环情况下,如果高温持续时间不是非常长,低于2mol /L 的正极钒溶液在3—4mol /L H 2SO 4中比在2mol /L H 2SO 4中更稳定;在高温或不经常性的循环的实验条件下,更适合的电解液组成是1.5mol /L 的钒在3—4mol /L 的硫酸中。

Iwasa 等研究发现增加硫酸浓度有利于提高V(Ⅳ)/

V(Ⅴ)电对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活性[31]。Oriji 等研究发现[32],V(Ⅳ)的电子状态完全不受硫酸浓度

的影响。在高浓度的硫酸溶液中,五价钒是以小粒子形式存在;在低浓度的硫酸溶液中,V(Ⅴ)是以某种聚合物的形式存在。Vijayakumar 等[33]认为可以通过增加酸的浓度来阻止去质子化过程,进而提高V(Ⅴ)电解液的稳定性。他们发现高的质子浓度和硫酸V(Ⅲ)配合物的形成不利于V(Ⅲ)电解液的稳

定。V(Ⅲ)电解液中的中性离子通过去质子化和构成离子对成核结晶,最终产生粉末沉淀。该沉淀的产生主要与硫酸V(Ⅲ)配合物的形成过程有关。沉淀的多相特性导致产生沉淀的路径不唯一。通过控制V(Ⅲ)溶剂化离子的组成和质子浓度,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V(Ⅲ)混酸电解液。Shi 等研究了室温时VOSO 4在1—2mol /L H 2SO 4中的溶解情况[34],

结果与Skyllas?Kazacos 课题组报道的一致,VOSO 4的溶解度随硫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小,2mol /L VOSO 4

+3mol /L H 2SO 4组成的电解液具有更好的可逆性

和更低的极化电阻。

可以看出,不同价态的钒电解液在不同硫酸中

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不尽相同,钒离子与硫酸浓度的最佳配比需要综合考虑才能确定

图2 以盐酸和硫酸混酸作为支持电解质,2.5mol /L 钒离子为电解液的钒电池在25℃时的循环性能[5]

Fig.2 Cyclic performance of a VRFB with a 2.5mol /L vanadium mixed sulfate?chloride solution at 25℃[5]

除了优化硫酸的浓度,人们还尝试用盐酸、混酸

(盐酸和硫酸等)或有机物等作为新的支持电解质。Liu 等以四氟硼酸四丁胺为支持电解质[35],乙酰丙

酮钒(Ⅲ)为液流电池电解液,组装了质子型玻璃单电池并研究了其充放电过程,获得了将近50%的库

仑效率。Kim 等利用盐酸作为支持电解质[36],可以

溶解高达3.0mol /L 各种价态的钒离子而不产生沉淀,其能量密度比用硫酸作支持电解质的钒电池系统高出30%且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反应活性。Li 等利用硫酸和盐酸混酸作为钒电解液支持电解质[5],可以溶解2.5mol /L 钒离子,其容量比目前只用硫酸作支持电解质的电池系统高出70%(图2)。用混酸支持电解质的钒电池充放电反应过程如下:cathode:

VO 2Cl +2H ++e -discharge

charge ??????VO 2++Cl -+H 2O (10)anode:V 2+-e -discharge

charge ??????V 3+

(11)

cell:

VO 2Cl +V 2++2H +discharge charge ??????

VO 2++Cl -+V 3++H 2O (12)

由加入盐酸引入的氯离子和VO 2+离子形成了一种

稳定的中间产物VO 2Cl,增加了V(Ⅴ)电解液的稳

定性。Peng 等[37]用甲磺酸和硫酸混酸作为支持电

解质研究了2mol /L V(Ⅳ)电解液的电化学活性和

第7期王 刚等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1107

 ·

充放电性能。结果表明,混酸作为支持电解质,可以增加正极电解液的电化学活性并降低活性物质的扩散阻力。单电池在充放电循环30次以内,库仑效率和能量效率稳定性良好,表明以甲磺酸和硫酸混酸作为支持电解质是可行的。

用混酸作为支持电解质是人们为了解决钒电解液稳定性问题的一种新思路。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大多仅限于实验室研究。

4.2 温度

1.8mol/L以上的V(Ⅴ)溶液容易在高温下析出沉淀,而实际应用中为获得大电流而不愿降低钒溶液浓度,导致充放电过程中升温不可避免[38]。温度是影响钒电解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会直接影响钒电池的总体性能。因此,人们深入研究了温度对钒电解液稳定性的影响。

Skyllas?Kazacos课题组[39]研究了各种价态钒离子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V(Ⅱ)、V(Ⅲ)、V(Ⅳ)的稳定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而V(Ⅴ)在40℃及以上会产生热沉淀效应,所以钒电池所用电解液的各种钒离子浓度受限于10—40℃的温度范围。而且当V(Ⅴ)浓度在1.5—2mol/L时,热沉淀现象严重。他们还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V(Ⅴ)浓度大于3mol/L时,在40℃以上存放超过30天未发现任何沉淀,这表明较高的V(Ⅴ)溶液浓度或许可以增加它的稳定性。为了优化钒电解液的性能,他们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溶液组成以及不同充电状态下正极电解液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17],在较高温度和间歇性循环状态下,V(Ⅴ)浓度为1.5mol/L 时更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浓度更高的正极电解液可以稳定运行。他们还研究了一系列浓度、温度的V(Ⅴ)过饱和溶液的优化,发现过饱和V(Ⅴ)溶液的稳定性与硫酸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40℃时, 3.0mol/L V(Ⅴ)+6mol/L硫酸溶液适合用作钒电池电解液,能量密度相比过去2.0mol/L的钒电解液提高了50%[27](图3)。常芳等[30]研究发现, V(Ⅴ)电解液在V(Ⅴ)浓度超过1.8mol/L时,较高的温度下容易析出沉淀。如果需要用更高浓度的钒溶液,则必须控制电解液的温度。Vijayakumar等研究发现[33,40],当温度在240—340K,钒离子浓度高于3mol/L时,V(Ⅳ)水合钒离子[VO(H2O)5]2+能够稳定存在。当温度低于330K时,V(Ⅴ)水合五配位钒离子[VO2(H2O)3]+能够稳定存在。当温度更高时,这种水合结构不稳定,会失去质子变成H3VO4,最终产生V2O5沉淀。Kim等利用盐酸作为支持电解质制备的3.0mol/L各种价态的钒电解液在0—50℃稳定[36]。Li等利用硫酸和盐酸混酸作为支持电解质制备的2.5mol/L钒电解液在-5—50℃稳定[5]

图3 3mol/L V(Ⅴ)电解液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27] Fig.3 Stability of3mol/L V(Ⅴ)electrolyte solution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27]

因此,选择合适的温度,可以得到高浓度且性能更加稳定的钒电解液。

4.3 添加剂

添加剂,也叫稳定剂,是为了提高钒电解液的稳定性而向其中加入的除各种钒离子活性物质和支持电解质以外的其他物质。这种方法用来提高钒电解液的浓度和稳定性,进而提高钒电池的总体性能,已被人们广泛采用。不同种类的添加剂会对钒电解液产生不同的稳定作用。Skyllas?Kazacos课题组作了很多开创性研究,提出了众多可能的钒电解液添加剂类型[38,41—43]。后来,人们大都以此为理论依据进行添加剂的选择和进一步研究。下面将重点介绍无机盐类、有机醇类和有机酸类三种研究得较多的添加剂类型,研究得较少的类型归在其他类。4.3.1 无机类化合物

加入无机盐后,添加剂中阳离子和钒离子的同离子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钒离子因聚合而产生沉淀的过程,对钒电解液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Skyllas?Kazacos课题组通过在电解液中加入含10-6级Au、Mn、Pt、Ru、Os、Re、Rh等金属的盐溶液来稳定电解液,获得了一定的效果[38]。他们还研究了添加六偏磷酸钠、硫酸钾、硫酸锂等对4mol/L的过饱和V(Ⅳ)电解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9],4℃时,添加2wt%—5wt%硫酸钾或3wt%六偏磷酸钠可以使V(Ⅳ)电解液稳定80天以上。为了提高电解液浓度,他们向电解液中加入无机硅胶化合

·1108 ·化 学 进 展第25卷

物[43],发现硅胶化合物的加入会增加电解液的凝胶化程度,可以有效防止电解液的泄露,提高钒电池的循环性能,同时增加电池的容量和效率。崔艳华等将少量的H2O2添加到2mol/L V(Ⅳ)电解液中与钒离子配位形成配合物,使溶液的稳定性增强,减少了电池运行时五价钒沉淀的析出[44]。久畑满等通过向电解液中掺入低浓度的含硅无机化合物[45,46],加入一定浓度的磷酸,控制电解液中杂质NH4+浓度在20ppm以下,采用孔径0.5μm以下的过滤器除去电解液中析出的杂质等措施,提高了电解液的稳定性。Tanaka等制得1—5mol/L V(Ⅲ)/V(Ⅳ)混合钒电解液,并向其中加入硝酸钾、硝酸铷、硝酸铵等作为稳定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7]。Zhang 等[48]利用换位冷/热处理和原位电池测试方法研究钒电解液的稳定性时发现,加入的钾盐、磷酸盐、多聚磷酸盐会和V(Ⅴ)离子反应形成KVSO6或者VOPO4沉淀,因此不适合用作钒电解液的稳定剂。Huang等[49]研究了Cr3+对钒电池正极电解液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Cr3+的加入不会产生副反应。当Cr3+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V(Ⅳ)/ V(Ⅴ)电对在电极上反应的活性和可逆性,且有利于钒离子的扩散。Shi等研究表明[34],添加2%的无机添加剂硫酸钾、硫酸钠可以提高V(Ⅳ)电解液的稳定性,而且加入后不会产生明显的副反应。4.3.2 有机醇类化合物

有机醇类添加剂中的羟基基团可以参与钒离子的氧化还原过程,对钒离子有一定的络合效果,进而对钒电解液产生稳定作用,但会被V(Ⅴ)离子氧化,因此,需要选择结构合适的有机醇类化合物。Skyllas?Kazacos课题组在电解液中添加具有环或链状结构的醇、硫醇等有机醇后发现,这类添加剂中的羟基基团通过参与钒离子的氧化还原过程使电解液中氧化还原离子的浓度增加,进而提高V(Ⅱ)~ V(Ⅴ)离子的稳定性,阻止或减少电解液中钒沉淀的产生[42],并且电解液中钒离子浓度也可以达到0.25—10mol/L,能够满足不同浓度的钒电池需求。他们发现,加入较多甘油时,V(Ⅴ)会被还原,但在低浓度的V(Ⅴ)电解液中,还原过程能被有效地终止。多羟基的仲醇和叔醇以及与之结构相似的硫醇和胺都可以阻止V(Ⅴ)的氧化,它们比羧酸或伯醇更稳定,有望用于钒电解液的稳定剂。因此,多羟基的仲醇和叔醇以及与之相似的硫醇和胺都有望用于钒电解液的稳定剂。他们提出了众多相似结构的醇和胺,并获得了专利[42,50,51]。Li等[52]向钒电解液中加入果糖、甘露醇、葡萄糖、D?山梨醇等添加剂后发现,D?山梨醇中的多羟基可以增加活性位点,进而提高钒电解液的电化学活性。而且VO2+与D?山梨醇形成配合物后,既增加了V(Ⅴ)的溶解性能,又为

V(Ⅳ)/V(Ⅴ)电对的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Wu等[53]通过向钒电池正极电解液中添加环状有机物肌醇和肌醇六磷酸,提高了正极液的稳定性和电化学活性。结果表明,肌醇可以提高正极液的充放电特性,减少充放电过程中容量的损失;肌醇六磷酸可能会在正极石墨板沉积而减少,导致容量随之减小。Jia等[54]向钒电池正极电解液中加入甘油和正丙醇后发现,甘油中较多的羟基通过与钒离子和电极相互作用,增加了电极表面钒离子的浓度和活性,进而提高了正极液的电化学活性。4.3.3 有机酸类化合物

有机酸类添加剂含有的H+可以通过调节电解液的酸度影响电解液的稳定性。要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需要选择合适的有机酸种类和用量。Skyllas?Kazacos课题组研究发现,大多数羧酸添加剂会被V(Ⅴ)缓慢氧化,产生CO2;低加入量的草酸铵被氧化的过程非常缓慢,而EDTA和苹果酸即使在低浓度电解液中也会被快速氧化[42]。Zhang等[48]研究发现,聚丙烯酸及其与甲磺酸的混合物能够稳定1.8mol/L以上浓度各种价态的钒离子,有望用作钒电解液的稳定剂。

4.3.4 其他类

除了上述三类研究得较多的添加剂外,人们还尝试加入其他多种类型的添加剂,如络合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吴雪文等[55]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钒电池电解液的添加剂发现,CTAB胶束的季铵头部基团与五价钒作用,可以阻止五价钒的进一步聚合,从而抑制了五价钒的结晶。Chang等[56]用Coulter类分散剂作为添加剂,研究了1.8mol/L以上的V(Ⅴ)正极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45—60℃时,添加0.050—0.10%的Coulter IIIA型分散剂可以明显地延缓V2O5的析出并提高钒电池的能量效率。李梦楠等[57]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作为钒电池正极电解液添加剂,发现添加离子液体BMIMBF4后,正极电解液中五价钒离子的稳定性显著提高,电解液的电化学反应活性也有所提升。当添加量为1%时,电池的单位体积电容量比和能量效率都有所增加。Peng等[58,59]研究了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添加剂对

第7期王 刚等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1109

 ·

表1 不同温度条件下,有机添加剂对钒电解液稳定性的影响[48,53,56]

Table1 Effects of organic additives on the stability of vanadium electrolyte solution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48,53,56]

V species T(℃)c(mol/L)

V SO42-additives time of precipitation

V(Ⅱ)-52.05.0PA>90days

-52.05.0DA>90days

V(Ⅲ)-52.05.0CH3SO3H>75days

-52.05.0PA108days

V(Ⅳ)-52.05.0DMSO>60days

-52.05.0CH3SO3H1099h

V(Ⅴ)-52.05.0Na2SO411days

402.05.0DMSO stable(color changed)

402.05.0Tween20stable(color changed)

401.85.0CH3SO3H/PA860h

501.875.0Coulter IIIA19.3days

501.83.0Inositol23h

501.83.0phytic acid25h

601.83.0phytic acid4.5h

601.875.0Coulter IIIA30h

601.83.0inositol4h

PA:polyacrylic acid,DA:Darvan 821A,DMSO:dimethyl sulfoxide,CoulterⅢA:Coulter dispersantⅢA,Tween20:polyethylene glycol sorbitan monolaurate

V(Ⅴ)正极液的影响。研究发现,加入4%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可以提高V(Ⅴ)正极液在40℃时的稳定性,电解液导电性和钒电池能量效率等都相应地有所提高。

Skyllas?Kazacos课题组对钒电解液的优化作了较多的前期工作。作为负极活性物质,V(Ⅱ)离子的氧化会导致钒电池的总体性能下降,他们采用通入惰性气体保护、密封储液罐或者加入添加剂和还原剂等方法加以改善[60]。相对于V(Ⅱ)离子,正极活性物质V(Ⅴ)离子的稳定性更差,更容易析出沉淀,这对钒电池的总体性能影响非常大,所以他们重点研究了V(Ⅴ)离子的稳定性并提出了添加剂的结构、种类和稳定机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虽然对钒电解液稳定性研究的报道很多,但添加剂的种类还是主要限定在以上几类,因此本文重点选择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总结了有机添加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钒电解液稳定性的影响(表1)。科研人员都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改换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来优化钒电解液的稳定性,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至今仍未完全解决高浓度钒电解液的稳定性问题。

5 钒电解液中钒离子的存在形式研究为了攻克钒电解液的稳定性难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优化实验研究外,人们还利用多种方法对电解液中各种价态钒离子活性物质的存在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分析,以期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关于电解液稳定存在的理论?实验体系,为最终制备高浓度和高稳定性的电解液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

Skyllas?Kazacos课题组[20]在利用拉曼光谱分析高浓度的钒电池正极液时发现:V(Ⅴ)在高浓度硫酸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主要为VO2SO4-,VO2 (SO4)23-,VO2(HSO4)2-,VO3-以及V(Ⅴ)的二聚物V2O34+,V2O42+。这些粒子的性质和数量取决于正极电解液中V(Ⅴ)和硫酸的浓度,也与S∶V和H+∶V的比例有关。其中V2O34+、VO2(SO4)23-及其共聚物在高浓度硫酸中更趋向于稳定钒电池正极溶液。Fabjan等[61]发现不同粒子组成的钒正极电解液的电极电位不相同:VO2+/VO+2,Eθ=1.004V; VO2+/HVO3,Eθ=1.250V;VO2+/H2VO-4,Eθ= 1.314V。Oriji等[32]检测了V(Ⅳ)和V(Ⅴ)离子在浓硫酸中的斯托克斯半径,并讨论了在低浓度硫酸溶液中,V(Ⅳ)离子和SO42-/HSO4-形成离子对以及V(Ⅴ)离子自聚合的可能性。研究发现,V (Ⅳ)离子和SO42-/HSO4-并不形成配位化合物,V (Ⅳ)的电子状态完全不受硫酸浓度的影响。在高浓度的硫酸溶液中,V(Ⅴ)是以小粒子形式存在,而不是前述文献中所述的复杂大粒子;在低浓度的硫酸溶液中,大的斯托克斯半径及V(Ⅴ)的多步还原表明,V(Ⅴ)并不形成配位化合物,而是以某种聚合物的形式存在。Vijayakumar等[40]研究了各种浓度的V(Ⅳ)电解液在不同温度下的核磁共振谱图发

·1110 ·化 学 进 展第25卷

现,V(Ⅳ)是以水合钒离子的形式存在,比如[VO (H2O)5]2+形式,具体是由处于轴向位置的VO2+和其余的水分子一起形成八面体结构(图4)。他们还研究了钒电池中V(Ⅴ)电解液在不同温度下的核磁共振谱图以及电脑模拟的密度泛函理论。结果表明[33],V(Ⅴ)是以水合五配位钒离子的形式存在,比如[VO2(H2O)3]+。他们还利用核磁共振、光电子能谱和密度泛函理论深入研究了V(Ⅲ)在混合电解质盐酸和硫酸中的结构。理论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62],相比[V(H2O)6]3+结构,V(Ⅲ)离子更倾向于与硫酸根和氯离子配位形成配合物[V(SO4)2-(H2O)5]+和[V(Cl)-(H2O)5]2+。而且它们之间能否配位取决于V(Ⅲ)溶剂化离子的组成。吴雄伟等通过热力学分析,从理论上计算并确定了V2O3和V2O5溶解过程中在硫酸溶液中的离子存在形式[63]。

图4 VO2+在非络合酸溶液中的水合结构[40] Fig.4 Structure of hydrated form of vanadyl ion VO2+in non?complexing acidic solutions[40]

可以看出,人们重点研究了正极电解液活性物质V(Ⅳ)和V(Ⅴ)离子的存在形式,试图从理论上分析V(Ⅴ)离子的稳定性问题。然而,正负极电解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任何一种活性物质离子的存在形式和稳定性状况都会影响钒电解液的总体性能。因此,有必要增加对负极电解液V(Ⅱ)和V(Ⅲ)离子存在形式的研究,使关于钒电解液稳定存在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6 展望

虽然钒电池在大规模储能应用领域有着突出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钒离子作为钒电池的活性物质,用量巨大。钒原料和生产钒电解液的费用直接影响钒电池的最终成本。钒电解液的纯度会对钒电池的总体性能产生影响,不同产地的钒原料由于纯度不同生产的钒电解液性能也会有差

异。因此,为了获得性能更好的钒电解液,往往需要

高纯的钒原料,这就会导致钒原料成本增加。在相

同的生产工艺条件下,如何利用低纯度的廉价钒原

料制备性能优异的钒电解液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

课题[3]。当然,不管是用化学合成法还是电解法,找到一种最佳的大规模、高效率生产高性能钒电解

液的制备工艺,也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由于各价态钒离子在支持电解质中溶解性较

差,降低了静态钒电解液的稳定性,使钒电池能量密

度偏低(20—35Wh/kg),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人们

主要通过向高浓度钒电解液中加入不同添加剂的方

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添加剂

的稳定机理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和透彻,最终稳定效

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因此,研究者还需要进一步

深入研究添加剂对钒电解液的稳定机理,结合各种

价态钒离子存在形式的理论研究,建立成熟完善的、

科学系统的电解液稳定存在理论?实验体系,为最终

找到合适的添加剂和制备高浓度、高稳定性的电解

液奠定理论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钒电池在澳大利亚、日本、

美国、加拿大、泰国等国已经开始进入到商业化应用

阶段[64]。由于我国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仍处于应用示范阶段,要最终成功实现商业化,仍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65]。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以外,还有比如制备低成本、高性能的电极和隔膜材料,组装与设计低成本、大规模且高性能的钒电池电堆系统等问题需要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内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凭借我国丰富的钒资源优势和已有的研发成果以及广泛开展的国际合作,这些问题将会逐步解决。钒电池在我国的商业化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Redox Flow Cell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36435.html,:

Department of Energy,NASA TM?79067,1979.245—253

[2] Skyllas?Kazacos M,Robins R G.AU0575247,1986

[3] Skyllas?Kazacos M,Chakrabarti M H,Hajimolana S A,Mjalli F

S,Saleem M.J.Electrochem.Soc.,2011,158(8):R55—

R79

[4] Yang Z G,Zhang J L,Kintner?Meyer M C W,Lu X C,Choi D

W,Lemmon J P,Liu J.Chem.Rev.,2011,111:3577—3613 [5] Li L Y,Kim S,Wang W,Vijayakumar M,Nie Z M,Chen B

W,Zhang J L,Xia G G,Hu J Z,Graff G,Liu J,Yang Z G.

Adv.Energy Mater.,2011,1(3):394—400

[6] 常芳(Chang F),孟凡明(Meng F M),陆瑞生(Lu R S).电

第7期王 刚等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1111

 ·

源技术(Chines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6,130(10):

860—862

[7] 毛凌波(Mao L B),张仁元(Zhang R Y),陈枭(Chen X).电

池工业(Chinese Battery Industry),2007,12(5):353—356 [8] Grossmith F,Skyllas?Kazacos M.Membrane Evaluation for

Vanadium Radox Cell.In Proc.Electrochem.Soc.Meeting.

US:Honolulu,1987.23—24

[9] Kazacos M,Skyllas?Kazacos M.J.Electrochem.Soc.,1989,

136(9):2759—2760

[10] Kaneko H,Negishi A,Nozaki K,Sato K,Nakahara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36435.html,

5250158,1991

[11] Skyllas?Kazacos M,Kazacos M,McDermott R V.WO

1989005363,1988

[12] Skyllas?Kazacos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36435.html,0241552A1,2004

[13] 彭声谦(Peng S Q),许国镇(Xu G Z),杨华铨(Yang H Q).

无机盐工业(Inorganic Chemicals Industry),1997,(1):3—6 [14] 崔旭梅(Cui X M),陈孝娥(Chen X E),王军(Wang J),赵

英涛(Zhao Y T),李云(Li Y),凌斌(Ling B).电源技术

(Chines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8,132(10):690—

692

[15] 陈孝娥(Chen X E),崔旭梅(Cui X M),王军(Wang J).化

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12,

31(6):1330—1332

[16] 吴雄伟(Wu X W),彭穗(Peng S),冯必钧(Feng B J),山村

朝雄(Tomoo Y),矢野贵(Yano T),佐藤伊佐務(Isamu S),

刘素琴(Liu S Q),黄可龙(Huang K L).无机材料学报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2011,26(5):535—539 [17] Kazacos M,Cheng M,Skyllas?Kazacos M.J.Appl.

Electrochem.,1990,(20):463—467

[18] Menictas C C M,Skyllas?Kazacos M.J.Power Sources,1993,

45(1):43—54

[19] 冯秀丽(Feng X L),刘联(Liu L),李晓兵(Li X B),陈茂斌

(Chen M B),刘效疆(Liu X J).合成化学(Chinese Journal

of Synthetic Chemistry),2008,16(5):519—523 [20] Kausar N,Howe R,Skyllas?Kazacos M.J.Appl.

Electrochem.,2001,31(12):1327—1332

[21] Skyllas?Kazacos M,Kazacos M.J.Power Sources,2011,196:

8822—8827

[22] 彭声谦(Peng S Q),蔡世明(Cai S M),许国镇(Xu G Z).理

化检验—化学分册(Physical Testing and Chemical Analysis

Part B:Chemical Analysis),1998,34(7):291—294 [23] 田波(Tian B),严川伟(Yan C W),屈庆(Qu Q).电池

(Battery Bimonthly),2003,33(4):261—263 [24] 陈富于(Chen F Y),陈晖(Chen H),侯绍宇(Hou S Y),刘

建国(Liu J G),严川伟(Yan C W).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2011,31(10):2839—

2842

[25] Watt?Smith M J,Ridley P,Wills R G A,Shah A A,Walsh F

C.J.Chem.Technol.Biotechnol.,2012,88(1):126—138

[26] Tang Z J,Aaron D S,Papandrew A B,Zawodzinski T A Jr.ECS

Trans.,2012,41(23):1—9

[27] Rahman F,Skyllas?Kazacos M.J.Power Sources,2009,189:

1212—1219

[28] Rahman F,Skyllas?Kazacos M.J.Power Sources,1998,72:

105—110

[29] Skyllas?Kazacos M,Peng C,Cheng M.Electrochem.Solid?State

Lett.,1999,3(2):121—122

[30] 常芳(Chang F),崔艳华(Cui Y H),李晓兵(Li X B),兰伟

(Lan W),孟凡明(Meng F M).化学研究与应用(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06,(7):866—869 [31] Iwasa S,Wei Y,Fang B,Arai T,Kumagai M.电池(Battery

Bimonthly),2003,33(6):339—341

[32] Oriji G,Katayama Y,Miura T.Electrochim.Acta,2004,49

(19):3091—3095

[33] Vijayakumar M,Li L Y,Graff G,Liu J,Zhang H M,Yang Z

G,Hu J Z.J.Power Sources,2011,196:3669—3672 [34] Shi F,Zou J H,Lu H M,Yuan Y.Materials Processing and

Energy Materials.Hoboken,New Jersey:John Wiley&Sons,

Inc.,2011,1:473—480

[35] Liu Q H,Sleightholme A E S,Shikle A A,Li Y D,Thompson L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36435.html,mun.,2009,11:2312—2315 [36] Kim S,Vijayakumar M,Wang W,Zhang J L,Chen B W,Nie Z

M,Chen F,Hu J Z,Li L Y,Yang Z G.Phys.Chem.Chem.

Phys.,2011,13:18186—18193

[37] Peng S,Wang N F,Wu X J,Liu S Q,Fang D,Liu Y N,

Huang K L.Int.J.Electrochem.Sci.,2012,7:643—649

[38] Skyllas?Kazacos M.AU8800472,1989

[39] Skyllas?Kazacos M,Menictas C.J.Electrochem.Soc.,1996,

143(4):L86—L88

[40] Vijayakumar M,Burton S D,Huang C,Li L Y,Yang Z G,

Graff G L,Liu J,Hu J Z,Skyllas?Kazacos M.J.Power

Sources,2010,195:7709—7717

[41] Kazacos M,Skyllas?Kazacos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36435.html,7078123B2,2006

[42] Skyllas?Kazacos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36435.html,61434437,2000

[43] Skyllas?Kazacos M,Kazacos M,Mohammed A.WO

9512219A1,1994

[44] 崔艳华(Cui Y H),孟凡明(Meng F M).电源技术(Chines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0,24(6):356—358 [45] 久畑满(Kubata M),中石博之(Nakaishi H),德田信幸

(Tokuda N).CN1515045?A,2004

[46] Kubata M,Nakaishi H,Tokuda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36435.html,7258947,2007

[47] Tanaka Y,Hrikawa K,Mita M,Tokuda N,Kubata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36435.html,

6613298,2003

[48] Zhang J L,Li L Y,Nie Z M,Chen B W,Vijayakumar M,Kim

S,Wang W,Schwenzer B,Liu J,Yang Z G.J.Appl.

Electrohem.,2011,41(10):1215—1221

[49] Huang F,Zhao Q,Luo C H,Wang G X,Yan K P,Luo D M.

Chinese Sci.Bull.,2012,57(32):4237—4243

[50] Kazacos M,Skyllas?Kazacos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36435.html,6468688B2,2002

[51] Skyllas?Kazacos M,Kazacos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36435.html,6562514,2003

[52] Li S,Huang K L,Liu S Q,Fang D,Wu X W,Lu D,Wu T.

Electrochim.Acta,2011,56(16):5483—5487 [53] Wu X J,Liu S Q,Wang N F,Peng S,He Z X.Electrochim.

Acta,2012,78:475—482

·1112 ·

化 学 进 展

第25卷

[54] Jia Z J,Wang B G,Song S Q,Chen X.J.Electrochem.Soc.,2012,159(6):A843—A847

[55] 吴雪文(Wu X W),刘素琴(Liu S Q),黄可龙(Huang K L).

无机材料学报(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2010,25(6):

641—645

[56] Chang F,Hu C W,Liu X J,Liu L,Zhang J W.Electrochim.Acta,2012,60:334—338

[57] 李梦楠(Li M N),谢晓峰(Xie X F),杨春(Yang C),王金海

(Wang J H),王树博(Wang S B),尚玉明(Shang Y M).化工学报(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China)),2011,62(S2):135—139[58] Peng S,Wang N F,Gao C,Lei Y,Liang X X,Liu S Q,Liu Y N.Int.J.Electrochem.Sci.,2012,7:4314—4321[59] Peng S,Wang N F,Gao C,Lei Y,Liang X X,Liu S Q,Liu Y

N.Int.J.Electrochem.Sci.,2012,7:4388—4396[60] Sum E,Skyllas?Kazacos M.J.Power Sources,1985,15(2/3):179—190

[61] Fabjan C,Garche J,Harrer B,J?rissen L,Kolbeck C,Philippi

F,Tomazic G,Wagner F.Electrochim.Acta,2001,47(5):

825—831

[62] Vijayakumar M,Li L Y,Nie Z,Yang Z G,Hu J Z.Phys.Chem.Chem.Phys.,2012,14:10233—10242

[63] 吴雄伟(Wu X W),李厦(Li S),黄可龙(Huang K L),丁正

平(Ding Z P),姜志成(Jiang Z C),刘素琴(Liu S Q),李晓刚(Li X G ).化学学报(Acta Chimica Sinica ),2011,69

(16):1858—1864

[64] Kear G,Shah A A,Walsh F C.Int.J.Energy Res.,2012,36:1105—1120[65] Zhang H M.ECS Trans.,2010,28(22):1—5

《化学进展》近斯目次预告

大环多胺脂质体介导的核酸转染(刘宝全 刘强 张骥 范圣第 余孝其)

基于铁化合物的异相Fenton 催化氧化技术(王彦斌 赵红颖 赵国华 王宇晶 杨修春)

石油组分及其模型化合物的超分子化学作用(边颖慧 董徐静 朱丽君 周玉路 项玉芝 夏道宏)手性组装材料及其在对映体分离中的应用(段小丽 付雁 张金利 李韡)有机自由基电池(杨小东 瞿金清)

掺氮石墨烯研究进展(陈旭 何大平 木士春)

基于硝基苯并呋咱的荧光探针(古振远 徐勤超 邢国文)

功能离子液体在Michael 加成中的应用(刘硕 应安国 倪宇翔 杨建国 许松林)双核过渡金属络合物引发氮分子活化研究(马雪璐 雷鸣)

糖基胍的研究进展(曹玲华 贺耀武 李根 阿吉艾克拜尔

·艾萨)1,8?位修饰杂芴类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曹锦珠 王志祥 陈润锋 李欢欢 郑超 黄维)溶剂浮选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毕鹏禹 常林 牟瑛琳 刘建友 吴昱 魏芸)

纳米颗粒在抗癌药物可控靶向释放中的应用(张磊 刘晓燕 沈晶晶 卢晓梅 范曲立 黄维)纳米颗粒与蛋白质分子的相互作用(许志珍 晏晓敏 张杰 王煜倩 唐仕川 钟儒刚)室温铝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王华丽 白莹 陈实 吴锋 吴川)

锂离子电池高比容量负极用粘结剂(刘欣 赵海雷 解晶莹 汤卫平 潘延林 吕鹏鹏)

全钒液流电池国内外发展状况和展望

全钒液流电池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展望 1、国内外研发和应用现状 有关钒电池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储能领域。国外研发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长达数十年的深入研究,并相继在泰国、日本、美国、南非等地建成了KW-MW级的钒电池储能系统,用于电站调峰,并给边远地区供电。目前,国内外多家卓有成效的研发和应用机构进行着钒电池研发,并已步入商业化阶段。 1.1澳大利亚 钒液流电池的研发工作最早始于1984年,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M Sya llas-K azacos提出。1986年,钒液流电池体系获得专利。之后,对钒液流电池的相关材料,如隔膜、导电聚合物电极、石墨毡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多项专利。 1994年,钒液流电池用在高尔夫车上,4kWh钒液流电池在潜艇上作为备用电源。1997年UNSW 将专利权转售给澳大利亚Pinnacle矿业公司,新南威尔士大学停止了V2+/V3+电对和V4+/V5+电对在硫酸体系类型的钒电池研究。Pinnacle 公司又于1999年将在日本和非洲大陆的专利许可分别授予了日本住友公司和加拿大Vanteck公司。 1.2普能国际—加拿大VRB能源系统公司 其前身为加拿大Vanteck技术公司,2001年10月通过

控股Pinnacle公司,从而拥有钒电池核心技术,2002年改名为VRB能源系统公司(VRB Power Systerms),从事钒电池技术的开发和转让。2008年11月,VRB能源公司因为财务问题和经济危机,停止了其所有业务。2009年北京普能公司收购了VRB能源公司,成立普能国际。 1.3泰国 Cellennium(泰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钒电池开发的 公司,其钒电池单电池开路电压从1.1V—1.6V,电池堆垂直放置并采用独有的溶液串联结构设计,优点表现在:基本消除旁路电流;由于易于检测堵塞和电解水可迅速被阻止因而非常安全;电解液流速和泵功率比溶液并联结构小因而系统效率高。另外,该公司电解液制备也很有特点:可持续生产,成本低。 1.4日本 目前,日本已建立了15座液流储能电池电站,并向意大利和南非出口了两座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 1.4.1住友电工 住友电工与K ansa i E lectr ic Power公司自1985年开始合作开发钒液流电池。1989年,住友电工的电站调峰用60kW 级钒液流电池建成,运行5年,循环1819次。1991~ 1994年研制成功60kW电堆,电堆运行5年,循环周期达1819次。目前,住友电工的20kW实验室钒液流电池电堆已循环

全钒液流电池的储能征程

全钒液流电池的储能征程 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一直在增大,与此同时,加剧了电力系统输送消纳可再生能源的压力。储能作为一种工具,具有能量时空转移的功能,可以有效调节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电池储能技术配置灵活,可在电力系统的不同应用场景发挥不同作用。其中全钒液流电池在特定场景下具备竞争力。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领域技术和应用一直在积极研究和探索中,已运行项目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电池储能装机1160.8MW,其中,液流电池19.5 MW。全钒液流电池在整个电化学储能技术中的占比还是比较小。整个产业还没有规模化,尚处于市场化发展前期,目前基本技术趋于成熟,但由于行业内企业及企业体量均有限,项目开发能力较弱,行业发展主要靠政府项目推动,以少数项目推进为主,以销定产的特征明显,所以当下行业核心任务是通过供应链优化和项目规模升级降成本。 竞争力 与传统的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相比,全钒液流电池在安全性、循环寿命和系统残值(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尤其适合应用在固定式大容量储能领域。

除上表所述外,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还具有规模大、效率高、选址自由等特点,可以实现从千瓦级到兆瓦级灵活地配置,快速地扩建。而关于钒资源的储量上,我国是钒的储量大国和最大生产国,钒资源也不是稀有的,也没有地理上的限制,资源供应充足。 基于以上等特点决定了全钒液流技术在对电池安全性要求高的场景更有竞争力,成为大容量高效储能技术的首选技术之一,例如大型储能电站。 全钒液流电池最大的劣势是能量密度低于锂电池;且初次投资比锂电池高。储能系统成本的核心参数是:一次性投资成本和全寿命周期度电成本,在具有特定收益模式的应用场景下,一次性投资成本越低,投资回报期越短,全寿命周期度电成本越低,利润空间越大。业内相关专家表示,“全钒液流电池虽然初次投资较锂电池高,但寿命周期内的循环度电成本具备竞争性。另外,其电解液性能衰减较慢,通过在线或离线再生后可循环使用,且电解液中钒的价值永远存在,其寿命原理上讲是半永久性的,因此从电池制造、使用到报废后电池系统的无害化处理,从在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它的成本其实并不高。且可以衍生出灵活的金融租赁模式,来降低客户的初次投资,目前业内已经开始进行尝试”。 商业化挑战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发展较快,技术较为成熟,但产业链还没有成熟,成本下降空间巨大。目前其面临的商业化挑战是:1、成本需要进一步的突破;2、商业模式亟待创新;3、相关标准体系研究滞后。尤其近几年钒价上涨太快,导致全钒液流电池竞争力下降,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示范工程规划也断断续续,大型全钒

全钒液流电池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_陈栋阳

第25卷第4期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Vol .25,No .4 2009年4月 POLYMER MA 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r .2009 全钒液流电池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陈栋阳,王拴紧,肖 敏,孟跃中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光电及功能复合材料研究院,中山大学物理科学 与工程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液流电池离子交换膜的主要作用是物理分隔正负极电解液同时又允许载电荷的离子的通过以实现完整的电流回路。全钒液流电池的电解液具有强的氧化性,且易于渗透而引起电池容量的降低,决定了其离子交换膜应具有独特的结构与性能。文中对近年来用于全钒液流电池的离子交换膜做了比较全面的归纳与分析,并对质子传导机理与膜的基本性能指标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离子交换膜;全钒液流电池;质子传导机理;膜结构 中图分类号:T 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55(2009)04-0167-03 收稿日期:2008-02-23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62060303)和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034j2001)通讯联系人:王拴紧,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E -mail :w angshj @mail .sysu .edu .cn 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的液流电池体系,它是 由钒元素的四个不同价态组成的电解液构成氧化还原电对,储存于两旁的储液罐中,再通过两个泵的推力,在离子交换膜的两边分别循环流动,由离子导电来完成电流回路的特殊的电池储能系统。其结构如Fig .1所示 。 Fig .1 Constructional illustration of all -vanadium flow battery 它除了具备一般液流电池的典型优点,如不存在浓差极化、可深度放电和瞬时充电、额定功率和额定能量相互独立以及充放电电压可随意调节等外,还具备如下优点:(1)因为正负极电解液都是钒离子的电解液,无交叉污染问题;(2)电池维护简单,只需定期将两边的电解液相互混合,平衡里面的离子浓度,再进 行充电,即可使容量完全恢复;(3)把我国的钒矿资源 变成能源材料,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最早发现钒可作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电解质的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1974年),之后澳大利亚New South Wales 大学的Sum E 等人于1985年研究了各价态钒在石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次年,该大学的Skyllas -Kazacos M [1]由V 5+/V 4+和V 2+/V 3+组成一个性能良好的静止型钒氧化还原单电池,从此,全钒液流电池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5]。 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装置,全钒液流电池可用于电网的昼夜调峰和太阳能与风能发电站的蓄电,且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多个单电池可以串联成电压可调的电堆,多个电堆又可并联成电流可调的配电系统。可见,通过简单的设计就可以满足不同的用电需求。而系统对于充电电流的大小并无要求,使得该氧化还原液流电池蓄电的应用领域更为广阔。该电池所 发生的电化学反应如下 : 1 膜的性能指标

全钒液流电池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展望

全钒液流电池国外发展状况及展望 1、国外研发和应用现状 有关钒电池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储能领域。国外研发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长达数十年的深入研究,并相继在泰国、日本、美国、南非等地建成了KW-MW级的钒电池储能系统,用于电站调峰,并给边远地区供电。目前,国外多家卓有成效的研发和应用机构进行着钒电池研发,并已步入商业化阶段。 1.1澳大利亚 钒液流电池的研发工作最早始于1984年,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M Sya llas-K azacos提出。1986年,钒液流电池体系获得专利。之后,对钒液流电池的相关材料,如隔膜、导电聚合物电极、石墨毡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多项专利。 1994年,钒液流电池用在高尔夫车上,4kWh钒液流电池在潜艇上作为备用电源。1997年UNSW 将专利权转售给澳大利亚Pinnacle矿业公司,新南威尔士大学停止了V2+/V3+电对和V4+/V5+电对在硫酸体系类型的钒电池研究。Pinnacle 公司又于1999年将在日本和非洲大陆的专利许可分别授予了日本住友公司和加拿大Vanteck公司。 1.2普能国际—加拿大VRB能源系统公司 其前身为加拿大Vanteck技术公司,2001年10月通过

控股Pinnacle公司,从而拥有钒电池核心技术,2002年改名为VRB能源系统公司(VRB Power Systerms),从事钒电池技术的开发和转让。2008年11月,VRB能源公司因为财务问题和经济危机,停止了其所有业务。2009年普能公司收购了VRB能源公司,成立普能国际。 1.3泰国 Cellennium(泰国)是一家致力于钒电池开发的公司,其钒电池单电池开路电压从1.1V—1.6V,电池堆垂直放置并采用独有的溶液串联结构设计,优点表现在:基本消除旁路电流;由于易于检测堵塞和电解水可迅速被阻止因而非常安全;电解液流速和泵功率比溶液并联结构小因而系统效率高。另外,该公司电解液制备也很有特点:可持续生产,成本低。 1.4日本 目前,日本已建立了15座液流储能电池电站,并向意大利和南非出口了两座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 1.4.1住友电工 住友电工与K ansa i E lectr ic Power公司自1985年开始合作开发钒液流电池。1989年,住友电工的电站调峰用60kW 级钒液流电池建成,运行5年,循环1819次。1991~ 1994年研制成功60kW电堆,电堆运行5年,循环周期达1819次。目前,住友电工的20kW实验室钒液流电池电堆已循环16000次,除了电池隔膜的寿命有限,其他组件包括电解液,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B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B 正在进入实用性阶段的能源存储技术 一些能源产生系统,如风力发电、太阳能等,由于受到气候变化、风力大小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电能输出具有不稳定性和间断性地特点,进而造成机械功率大幅变化,会使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和无功产生波动,而且使电网的电能质量下降,同时造成电能浪费。目前,国际上一项风电存储新技术――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anadium Re dox Battery,VRB)进入实用性阶段,通过对能源高效转换存储,保证稳定的电功率输出,改善电网安全性和可靠性。 VRB技术原理和发展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B)的原理最早在1984年,由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ria Skyllas-Kazacos等研究人员提出,之后经技术转让和发展,在澳大利亚、日本和加拿大得到深入研究。目前,加拿大的VRB Power Systems公司和日本住友电工研发的全钒液流电池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下面就根据加拿大的VRB Power Systems 公司最新的VRB Energy Storage System(VRB-ESS)储能系统介绍全钒液流电池的技术原理和特点。 VRB-ESS储能系统是VRB Power Systems公司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提出的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储能系统,将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换。化学能存储于不同阶态的钒离子中,电解质

溶液为钒离子硫酸电解液,电解液通过泵从两个独立的塑料存储罐中流入两个半电池组单元,采用一个质子交换膜(PEM)作为电池组的隔膜,电解质溶液平行流过电极表面并发生电化学反应,通过双电极板收集和传导电流。这个反应过程可以逆反进行,对电池进行充电、放电和再充电。 图1:VRB-ESS系统原理结构 图片来源:VRB Power Systems公司资料 从上图可以看出,VRB-ESS系统包括两个具有不同氧化状态钒离子的电解液存储罐,分别是正极V(Ⅳ)/V(Ⅴ)和负极V(Ⅱ)/V(Ⅲ)氧化还原电极对。电解液由泵在存储罐和电堆之间循环输送。电堆包括多个电池组,每个电池组具有两个半电池部分,由质子交换膜隔开。在半电池组中,电化学反应是在碳板电极上进行的,产生电流对电池进

9_已阅_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进展与应用

中国储能网讯:作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传统电力系统削峰填谷、分布式区域能源系统负荷平衡的关键支撑技术,大容量储能技术已成为世界未来能源技术创新的制高点。由于产业链长、产业规模大,储能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界的重点关注。 h! 卧牛石风电场液激电利储能顶目现场 2016年4月1日国家能源局颁布的《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全钒液流电池”等领域技术定型。这些无疑为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研究 对于大规模储能技术而言,由于系统功率和容量大,有其自身的技术要求,主 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安全性好;生命周期的性价比高(生命周期的经济性好);生命周期的环境负荷小(生命周期的环境友好)。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能很好地满足上述要求。

由于受钒离子溶解度的限制,和其他电池相比,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密度偏低、体积较大,不适合于动力电池,适合用于大型固定储能电站。另外,电池系统增加的管道、泵、阀、换热器等辅助部件,使得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较为复杂。 总体看,在输出功率为数百千瓦至数百兆瓦,储能容量在3小时以上级的大规模化固定储能场合,全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大规模高效储能技术

的首选技术之一。 从2000年开始,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下称:大连化物所)和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融科储能)通过产学研合作,在电池材料、部件、系统集成及工程应用方面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引领中国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1.掌握了电池关键材料核心技术与产业化生产能力,产品性价比优势明显 在钒电解液开发方面,研发团队以自主生产的高纯钒氧化物为原料, 运用专利技术工艺,实现了硫酸体系钒电解液产品、混合酸体系钒电解液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目前产能达5万立方米/年,能够满足本项目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已经出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占据同类产品80% 的市场份额。 在双极板开发方面,研发团队突破了液流电池用高性能、低成本碳塑复合双极板批量化制备技术,并研制出连续成型生产设备,已经实现批量化生产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中。 在离子传导膜开发方面,突破传统的“离子交换传递”机理的束缚,原创性提出了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离子筛分传导”概念,发明了高选择性、高导电性、低成本的非氟多孔离子传导膜,从分子尺度上实现了对钒离子和氢离子的筛分,摆脱了对离子交换基团的依赖,提高了非氟膜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经10,000多次充放电循环考核,电池性能无明显衰减,电池性能优于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价格不到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20%,并实现中试生产和示范应用。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一种环保化学储能电池—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班级:应化113班姓名:胡磊学号:12110019摘要:简要介绍了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对钒电池的组成及其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和钒电池的分类及市场前景进行了简明 叙述。列举了钒电池在国外的商业化情况,并简要分析了国内外钒电池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中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储量丰富,对环境友好的大容量存储电池需求迫切,因此认为近几年中国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将会极大促进中国钒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钒电池发展前景研究现状 一.概述 由于环保压力和能源危机,传统能源正在向可再生能源转换,我国已建设了多个阳光发电站和风力发电站。但是无论是太阳能还是风能,均需要性能良的储能电池与之配套。在电量富余时用电池将电能储存起来,待电力缺乏时用电池并网发电以满足没有太阳光没有风时的缺电情况。目前,常用铅酸电池,但这种电池能量密度低、寿命短、成本高、反复重放后容量迅速减少。因此,研究和开发价廉、高效率的储能系统是十分必要的。?1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无污染化学电源,为液流电池没有固态反应,不发生物质结构的改变,且价格便宜,我国钒资源丰富,开发钒电池液可以缓解能源紧张状况。[1] 1.钒电池概况 1.1钒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特点

1.1.1工作原理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将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换。化学能存储于不同阶态的钒离子中,电解质溶液为钒离子硫酸电解液,电解液通过泵从两个独立的塑料存储罐中流入两个半电池组单元,采用一个质子交换膜(PEM)作为电池组的隔膜,电解质溶液平行流过电极表面并发生电化学反应,通过双电极板收集和传导电流。这个反应过程可以逆反进行,对电池进行充电、放电和再充电。 从上图可以看出,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包括两个具有不同氧化状态钒离子的电解液存储罐,分别是正极V(Ⅳ)/V(Ⅴ)和负极V (Ⅱ)/V(Ⅲ)氧化还原电极对。电解液由泵在存储罐和电堆之间循环输送。钒电池充电后,正极为V5+,负极为V2+“,放电时V5+得电子变为V4+“,V2+失去电子变成V3+,放完电后,正负极分别为V4+和V3+溶液,正极和负极之间由隔膜隔开。该隔膜只允许H+通过,H+也就起到了电池内部导电的作用。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优化设计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优化设计 张学庆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25) 摘要:全钒液流电池全称为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较之其他二次电池,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组装设计灵活,便于利用模块的组合调整其储能容量;可快速响应,大功率输出;电池系统易于维护,安全稳定;无有害物质产生,环境友好;自放电小;可进行深度充放电以及循环次数多、寿命长等。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布置灵活,但需考虑设备房间应具有防酸和废液汇集的功能。变流器需着重考虑设备房间的通风、散热性能;根据其具体功率和结构,有时还需考虑设备房间的电磁屏蔽措施。监控系统则需根据全钒液流电池自身的特点对电池管理系统(BMS)等子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与整个储能装置的监控系统进行优化整合。 关键词:储能;变流器;钒液流电池 Optimizition Design of All-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ZHANG Xueqing (Shanghai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Shanghai 200025, Chin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other kinds of secondary batteries, all-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VRB)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arrangement and design of VRB are very flexible, which largely benefit the association of different modules, and make the capacity of the battery may be large or small as the customer’s wish. The battery system can respond at a high speed and output great power. The battery system is safe, stable and easy to maintain. Self-discharging is slight. Has a long life-cycle, high efficiency and cheap price, etc.. The arrangement of VRB is flexible, but the room should have anti-acid and waste collection function. As a high-power power electronic equipment, the arrangement of PCS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on the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power and structure of PCS, maybe take some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measure in the equipment room.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system should be optimal designed, including BMS and other subsystems. Keywords: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BESS, PCS,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VRB 1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简介 全钒液流电池全称为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全钒液流电池中的两个氧化-还原电对的活性物质,分别装在两个储液罐中的溶液中,各用一个泵,使溶液流经电池,并在离子交换膜两侧的电极上分别发生还原和氧化反应,单电池通过双极板串联成堆,如图1所示。作为储能电源,全钒液流电池主要可应用于 作者简介:张学庆(1982—),男,大学本科,工程师,从事电力工程设计, E-mail:zhangxq@https://www.360docs.net/doc/3b1236435.html,

液流储能电池技术研究进展

液流储能方法与技术 徐景妍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介绍了液流储能电化学体系的原理、动力学、特点及发展方向。重点对全钒、多硫化钠-溴和锌-溴液流储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并对其他探索性液流储能电池体系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了制约液流储能电池技术发展的问题,展望了液流储能电池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液流储能电池 钒 硫化钠-溴 -溴 Liquid flow energy storage method and technology Xu,Jingya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The flow energy storage battery system,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were introduced.In this paper,we focus on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ing principles,characteristics,R&D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t he all-vanadium,sodium polysulfide/bromine and zinc/bromine redox flow batteries.Also we discuss other types of flow batteries.Finally,the keyproblems limiting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futurere search are given. Keywords:flow energy storage battery; kinetic; all-vanadium; sodium polysulfide/bromine; zinc/bromine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VRB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VRB 全钒液流电池(vanadium redox batty,简称VRB)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存储装置,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有应用验证,鉴于钒电池具有功率大、寿命长、可靠性高、操作和维修费用少、支持频繁大电流充放电等明显技术优势。被认为是太阳能、风能发电装置配套储能设备、电动汽车供电、应急电源系统、电站储能调峰、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城市电网储能、远程供电、UPS系统等领域的优先选择。 一、工作原理 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储能和高效转化装置,将不同价态的钒离子溶液分别作为正极和负极的活性物质,分别储存在各自的电解液储罐中,通过外接泵把电解液泵入电池堆体内,使其在不同的储液罐和半电池的闭合回路中循环流动,采用离子交换膜作为电池组的隔膜,电解质溶液平行流过电极表面并发生电化学反应,通过双电极板收集和传导电流,使储存在溶液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这个可逆的反应过程使钒电池可顺利完成充电、放电和再充电。钒电池的工作原理请见下图。 二、钒电池技术 钒电池技术中主要包括:电堆技术、电解液技术、系统集成技术 1).电堆技术 (1).膜 膜可以说是钒电池核心中的核心,它基本决定了钒电池的寿命、效率。 钒电池使用的膜,并不限制一定使用某种膜,关键是使用的膜一是耐腐蚀,

就是寿命;二是离子交换能力要足够好,就是电池效率;三是一致性要好。 (2).电极材料 目前钒电池的电极材料主要有石墨毡和碳毡两类。 石墨毡烧制温度高、石墨化程度高;碳毡烧制温度低一些、石墨化程度相对低。两者导电性能不同,价格不同。具体使用何种电极材料取决于钒电池电堆的设计。好的电极材料可提高钒电池的电流密度,而且对双极板的抗腐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里的技术含量不算高,但各家需根据自己的钒电池堆的设计寻找和测试不同厂家的产品,需要一定的时间。 (3).双极板 双极板材料的要求很综合:耐腐蚀、面积、韧性、强度、导电性、价格。 钒电池常用的双极板是石墨板(包括硬石墨和软石墨两类)和导电塑料。虽然有很多人研究过金属复合双极板,但目前能用的还只有石墨板和导电塑料。 和电极材料一样,各家需根据自己的钒电池堆的设计寻找和测试不同厂家的产品,在对双极板的各种要求中取得一种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成本,双极板在目前的钒电池电堆的成本中占较大比重,是钒电池产业化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4).电堆的流场设计 流场设计的好坏,对钒电池的性能有挺大影响,还可能对电堆寿命带来影响。 (5).密封技术 钒电池电堆密封技术比较重要的在于,要把几十片面积上千平方厘米甚至几千平方厘米的单片电池集成到一起,不发生任何泄漏。并且要保证在10年之内任何时间、任何场景下都不能漏。 2).电解液技术 在氧化还原流体电池里,能量是通过称为电解液的工作流体化学变化进行储存的,流体内所包含的可溶性物质可以通过电化学氧化或还原来储存能量。 电解液决定了钒电池的储电量,也是钒电池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解液技术主要是配方,目标是提高功率密度、提高温度适应性等;二是如何用比较低的成本生产出合格的电解液来。 电解液配方的好坏会影响膜的寿命、电极的寿命、电池效率等。 电解液生产相关的技术关键在于原材料的来源,决定了电解液的生产成本;提纯目标和提纯工艺路线;环保问题等。 电解液的成本将会对钒电池的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3).控制技术 钒电池的控制系统对于钒电池长期稳定运行相当关键。包括:电解液的温度、流量,流量分配,充放电电压、电流等。相对于燃料电池的控制系统,钒电

全钒液流电池

全钒液流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的技术组成 钒电池系统主要分3部分:电堆部分、电解液、控制系统,其中开发难点是电堆和电解液技术。 (1)电堆技术 电堆对储能系统的成本、功率、循环寿命、效率、维护等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电堆是提供电化学反应的场所,是实现储能系统电能和化学能相互转换的场所,是钒电池系统的核心部分。电堆研究开发重点是密封设计、流场设计、集流体的研究、隔膜的研究和电堆的集成等关键技术。 目前,集流体一般选用石墨板,石墨板具有导电性好、能够大电流充放电等优点,但是石墨板易刻蚀,尤其在过充的条件下,容易被电化学腐蚀,石墨板正极表面被腐蚀,形成凹坑,严重时被电化学腐蚀穿透,导致钒电池正、负极电解液串液,这严重影响了钒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石墨板价格贵、脆性大,这些缺点严重影响了石墨板在钒电池中的应用,导 电塑料代替钒电池中的石墨集流体正成为研究的热点,虽然导电塑料板的导电性能不如石墨板,但是它具有密度小,加工成型容易,成本低,适合大规模连续生产等特点,因此导电塑料集流体是未来研究发展的热点。 钒电池的隔膜一般选用Nafionl17,它具有电阻低、钒离子不能通过的特点,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但是有部分透水,价格贵,隔膜成本占了整个电堆的60%一70%,因此隔膜的国产化和其它隔膜的改性处理是钒电池隔膜的发展方向和解决重点。 (2)电解液技术 电解液中不同杂质元素的含量对电解液的长期稳定性和充放电效率有影响,如某些杂质离子会导致电解液对温度敏感、产生沉淀、堵塞电堆管路等。因此,确定电解液的纯度并对关键杂质的含量进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需要向电解液中加入某些适量的稳定剂,以提高电解液的长期稳定性、温度适应范围等。 (3)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充放电控制系统和泵循环系统。充电控制系统主要由直流变换模块和均流控制电路组成,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发出的电转换成钒电池系统的化学能。放电控制系统是通过逆变器将钒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220V/50Hz的交流电,供用电系统使用。 目前,常用的充放电系统一般是跟铅酸蓄电池配套使用,不适合用作钒电池的充放电控制,需要做适应性改进,才能满足钒电池系统的使用要求。 泵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泵的选择和循环管路设计。泵最好选用直流泵且耐酸腐蚀;循环管路设计要求密封性好,管路耐酸腐蚀。泵循环系统为钒电池提供基本的运行条件。

钒电池应用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简称钒电池,是目前发展势头强劲的优秀绿色环保蓄电池。钒电池可深度大电流密度放电、循环寿命长、充电迅速、价格低廉。钒电池非常适用于大型静态储能;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风能发电储能设备,电站储能调峰等,是未来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 大型储能电池--智能电网需求迫切市场巨大 为了减少对风电、光伏发电对电网的冲击,需要配备功率相当于其功率10~50%的储能蓄电池;国网规划要求要达到风电装机容量的20%以上。我们假设储能需求为装机容量的25%,预计到2020年,仅此两项就将给全球和中国的钒电池带来5.8万亿和0.85万亿的市场规模。 钒电池依赖钒矿中国具有资源优势 日本曾经是钒电池技术领先并已实现商业化的国家,但由于缺乏钒矿不得不终止。全球钒储量约1.6亿吨,中国约占12%,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安徽等地,易于集中提炼。目前金属钒主要用于钢铁行业,在钒电池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资源优势为我国推广钒电池提供了根本前提,也将成为拥有钒资源的企业新兴的利润增长点。 商业化技术的迁徙--击鼓传花中国捧绣 日本、加拿大等国一直对中国实施钒电池技术封锁。日本由于资源匮乏放弃了钒电池,全球最大钒电池公司--加拿大VRB公司在2008金融危机中被中国普能收购,核心技术和生产线被迅速转移到中国。中科院、中南大学、攀钢钢钒等科研院所和企业也未停止过钒电池的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可能将钒电池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国家。 投资标的--寻找资源与技术双剑合璧的公司 钒电池技术壁垒高、依赖资源,很多钒电池公司都在寻求控制资源。 攀钢钢钒(000629),暂名*ST钒钛,是世界第二大钒制品生产企业;公司所处的攀西地区拥有钒资源储量1,862万吨,占中国储量的52%。攀钢从事钒电池研究10余年,取得了10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电解液制备技术国际领先;整机技术国内领先,2009年成功研制组装第3代样机。公司于2010年12月复牌,重组后近40%的营业收入来自于钒钛业务。我们假设公司在2013年满足全球钒电解液1%的市场需求,将给公司带来0.54元的每股收益。

液流电池介绍

液流电池 电化学液流电池(electrochemical flow cell)一般称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flow redox cell或者redox flow cell)是一种新型的大型电化学储能装置。液流电池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但由于电池性能、成本以及应用等问题,在近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电网、新能源的开发才开始得到商业化目前可以大规模商业化的主要是钒液流电池和锌溴液流电池。 液流电池的结构基本都是一样的,区别仅主要在于电极、电解液、隔膜和电池反应原理的不同而导致的性能各不相同。液流电池中,电极部分和电解液部分是分离的,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电解液在泵的作用下通过电极,电解液中的电解质在电极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吸收电子,电子通过电极上的集流设备连接外接电路进行充放电。 液流电池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液流电池结构 传统的电池(如铅酸和锂电池)的单个电池片包括的正负极、隔膜和电解液,通过电解液在正负极之间的流动进行充放电。电池模块是由许多电池片连接而成的(每个电池片都具有相同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然后由电池模块组成整个的电池包。(如图2)

图2 传统电池的组成 传统电池由于每个电池片的性能基本上是无法改变的(功率和能量都是固定的),所以仅仅能通过电池片的叠加来达到一定的功率和能量,设计上非常不灵活,而且,在大规模的储能上所需要的电池片数量太多,产品一致性问题会导致电池总体寿命下降。 液流电池相对于传统电池的最大优势在于液流电池把可以把功率(KW)和能量(KWH)分别独立设计,通过控制电堆的设计来达到不同的功率要求,通过电解液的设计来达到不同的能量要求。同时,单个液流电池系统的容量远远超过了传统单个电池片的容量,从而也极大地降低了传统电池中存在的产品一致性问题。

液流电池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液流电池是一种新的蓄电池,液流电池是利用正负极电解液分开,各自循环的一种高性能蓄电池。具有容量高、使用领域(环境)广、循环使用寿命长的特点,是目前的一种新能源产品。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种正在积极研制开发的新型大容量电化学储能装置,它不同于通常使用固体材料电极或气体电极的电池,其活性物质是流动的电解质溶液,它最显著特点是规模化蓄电,在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呼声高涨形势下,可以预见,液流电池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液流电池普遍应用的条件尚不具备,对许多问题尚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循环伏安测试表明:石墨毡具有良好导电性、机械均一性、电化学活性、耐酸且耐强氧化性,是一种较好的电极材料,与石墨棒和各种粉体材料相比,更适合用于液流电池的研究和应用。研究表明采用的石墨毡电极分别进行了未处理、热处理、酸热处理。借助于扫描电镜,观察了三种处理方式的石墨毡表面形貌的差异,热处理和酸热处理能除去石墨毡表面的杂质和影响电化学反应的污染物,使石墨毡表面干净平整,石墨毡的表面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交流阻抗实验表明,与未处理石墨毡相比,经过热处理、酸热处理石墨毡的电阻明显减小,证实了活化处理对石墨毡表面状况的改善,使石墨毡材料得到改性,降低了电阻,增强了电化学活性。 全钒液流电池装置------一种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大规模电能储存和高效转化技术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电能储存和高效转化装置,具有规模大、寿命长、成本低、效率高、无毒无害环境友好等特点,适合于在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作为大规模电能储存和高效转化设备使用。全钒液流电池的技术特点为:1、规模大2、寿命长,理论上可以进行无限次任意程度的充放电循环,国际上建成的VRB实验电堆,经过13000次循环充放点,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技术可靠性,其寿命远高于铅酸电池系统。3、成本低4、效率高,经过优化的电池系统充放电效率高达75%。该系统可作为风能、太阳能发电过程电能储存装置;电网的“移峰填谷”装置和大型通讯系统不间断电源,为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技术支持,该技术将促进能源高科技发展,为我国能源安全稳定性供给提供保障,是欧美、日本等国近年出现的新能源领域前沿技术。 应用说明: 实例一:日本北海道风力发电系统储能容量为1020kwh 实例二:澳洲King island 风力发电系统储能容量为800kwh

液流电池

简介 电化学液流电池(electrochemical flow cell)一般称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flow redox cell或者redox flow cell)是一种新型的大型电化学储能装置,正负极全使用钒盐溶液的称为全钒液流电池,简称钒电池.其荷电状态100%时电池的开路电压可达1.5 V. 工作原理 液流电池是一种新的蓄电池,液流电池是利用正负极电解液分开,各自循环的一种高性能蓄电池。具有容量高、使用领域(环境)广、循环使用寿命长的特点,是目前的一种新能源产品。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种正在积极研制开发的新型大容量电化学储能装置,它不同于通常使用固体材料电极或气体电极的电池,其活性物质是流动的电解质溶液,它最显著特点是规模化蓄电,在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呼声高涨形势下,可以预见,液流电池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液流电池普遍应用的条件尚不具备,对许多问题尚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循环伏安测试表明:石墨毡具有良好导电性、机械均一性、电化学活性、耐酸且耐强氧化性,是一种较好的电极材料,与石墨棒和各种粉体材料相比,更适合用于液流电池的研究和应用。研究表明采用的石墨毡电极分别进行了未处理、热处理、酸热处理。借助于扫描电镜,观察了三种处理方式的石墨毡表面形貌的差异,热处理和酸热处理能除去石墨毡表面的杂质和影响电化学反应的污染物,使石墨毡表面干净平整,石墨毡的表面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交流阻抗实验表明,与未处理石墨毡相比,经过热处理、酸热处理石墨毡的电阻明显减小,证实了活化处理对石墨毡表面状况的改善,使石墨毡材料得到改性,降低了电阻,增强了电化学活性。[1] 主要材料 1.钒电池电解液 最初,电解液是将VOSO4直接溶解于H2SO4中制得,但由于VOSO4价格较高,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其它钒化合物如V2O5、NH4VO3等。目前制备电解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混合加热制备法和电解法。其中混合加热法适合于制取lmol/L电解液,电解法可制取3~5mol/L的电解液。 2.钒电池隔膜 钒电池的隔膜必须抑制正负极电解液中不同价态的钒离子的交叉混合,而不阻碍氢离子通过隔膜,传递电荷。这就要求选用具有良好导电性和较好选择透过性的离子交换膜,最好选用允许氢离子通过的阳离子交换膜。电池隔膜一般都以阳离子交换膜为主,也有用Nafion膜(Dupont)的,但后者价格较贵。对阳离子交换膜进行处理,提高亲水性、选择透过性和增长使用寿命,是提高钒电池效率的途径之一。全氟磺酸型离子交换膜是由杜邦公司率先研制成功,并以Nafion为其商标,是目前性能最好的一种离子交换膜。 3.钒电池电极材料 全钒液流电池要达到大容量的储能,必须实现若干个单电池的串联或者并联,这样除了端电极外,基本所有的电极都要求制成双极化电极。由于V02+的强氧化性及硫酸的强酸性,作为钒电池的电极材料必须具备耐强氧化和强酸性,电阻低,导电性能好,机械强度高,电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