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医考研那些事

说说中医考研那些事
说说中医考研那些事

2015年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本人来自陕中医,参加2015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现就自己的考研经历给大家提供一些经验,就像中医的直接经验一样,肯定对大家有一定的启发!

相信大家最后选择考中医的研究生,就已经决定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了,既然如此,那在最后达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就应该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换句话说就是青春无悔!这么多废话的原因是在一开始就要让大家重视:立志当高远!发愤图强在当下!去了北上广的同学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机会(各种资源丰富)就多、将来毕业后的前景就好得多、助研津贴就多得多(都这么大人该为父母想想啦)!经过本人的考研实践证明:要想舒心复习以迎接考试,从现在你就应该从现在开始着手中综、English 的复习。

开始吧!300天后的结果会让你欣喜的,因为这是你着手办成功的第一件事!

具体步骤如下:

一、中医综合的复习安排

1、购买考试大纲,确定复试内容

2、练习几篇真题,校对复习方向

3、依据以上校对心得,重新调整复习方向;结合自身

实际,圈出盲点知识背诵

4、全面练习真题,进一步把握复习思路;找出错题,

认真研究并结合实际背诵

5、一定要把3、4的背诵部分掌握,一定要掌握考试

题型

(先写出一个框架来,后续会详细补充)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2-1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某人恶寒(或恶风)发熟,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当诊断为 (分数:2.00) A.里证 B.表证√ C.寒证 D.热证 解析:解析: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其临床表现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某人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燥不安,或神昏谵语,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属于 (分数:2.00) A.实热证√ B.虚热证 C.虚寒证 D.实寒证 解析:解析:实热证的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3.某人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症,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当诊断为 (分数:2.00) A.表热里寒证 B.表寒里热证 C.上热下寒证√ D.上寒下热证 解析:解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上热证,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之下寒证此。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虚”的含义主要指 (分数:2.00) A.虚邪中人 B.邪气不盛 C.正气亏虚√ D.气血亏虚 解析:解析:虚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是下列哪本书 (分数:2.00) A.《黄帝内经》 B.《伤寒正脉》 C.《伤寒质难》√ D.《景岳全书》 解析:解析: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正是提出八纲名称。他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中医诊断学——舌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三单元舌诊 细目一舌诊原理 1.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舌为心之苗,心主神明。 (2)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4)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5)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 (6)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2.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具有一定的规律 (1)舌质多候五脏病变,侧重血分。 (2)舌苔多候六腑病变,侧重气分。 (3)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 (4)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 (5)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 (6)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细目二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的主要特征为: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细目三望舌质 要点一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二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 临床意义:实证。 2.嫩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 临床意义:虚证。 3.胖舌: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①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③肿胀舌:舌红绛肿胀者,多心脾热盛。 4.瘦舌:主气血阴液不足。 ①舌体痩薄而色淡:多是气血两虚。 ②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多为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5.点、刺舌: (1)临床意义: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6.裂纹舌:阴血亏损。 ①舌红绛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液虚损。 ②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③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属脾虚湿侵。 7.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①舌淡胖大,润而有齿痕: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③舌红肿胀而有齿痕: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④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可为先天性齿痕。 小结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三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痿软舌:伤阴,或气血倶虚。 ①舌淡白而痿软:多是气血俱虚。 ②新病舌干红而痿软:多是热灼津伤。 ③久病舌绛少苔或无苔而痿软:多见于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2.强硬舌: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①舌红绛少津而强硬:多因邪热炽盛。 ②舌胖大兼厚腻苔而强硬:多见于风痰阻络。 ③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多为中风先兆。 3.歪斜舌: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 4.颤动舌:肝风内动 ①久病舌淡白而颤动:多属血虚动风。 ②新病舌绛而颤动:多属热极生风。 ③舌红少津而颤动:多属阴虚动风。 ④酒毒内蕴,亦可见舌体颤动。 5.吐弄舌: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6.短缩舌:危重证候的表现。 小结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四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结节等改变,

2018年医学考研:《中医诊断学》练习题

2018年医学考研:《中医诊断学》练习 题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15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错的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3、外感热病中,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6、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口渴,均提示热盛伤津。() 7、在四时脉象中,春季多见浮脉。() 8、“反关脉”与“斜飞脉”,都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9、“阳盛则热”,热为阳证。故凡发热者均为热证、阳证。() 10、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11、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位浅在肌表的病证,均属表证。() 12、亡阳证的汗出大多粘而味咸。() 13、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胆相为表里。故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14、心肾不交证的病机主要在于命火不足,不能上温心阳。() 15、心脾两虚证的实质是心脾两脏气血不足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2分) 16、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A、红舌 B、绛舌 C、淡白舌 D、紫舌 1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A、热邪壅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18、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19、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20、滑数脉多见于()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21、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22、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23、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A、寒邪束表,卫气失宣 B、阳虚失于温煦 C、阴寒内盛,阳气被郁 D、以上都不是 24、饮停胸胁,症见胸胁饱满,咳嗽时牵引作痛。此属() A、痰饮 B、支饮 C、悬饮 D、溢饮 25、患者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胁痛如刺,拒按,舌淡有紫斑,脉沉涩。此属() A、气虚证 B、血瘀证 C、气虚血瘀证 D、气血两虚证 26、患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此属()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4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下列各项,不属于燥淫证的是 (分数:2.00) A.干咳少痰 B.咽喉疼痛 C.脉数有力√ D.大便干燥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考题具有一定难度。燥邪侵袭,易伤津液,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咽喉干燥疼痛,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干咳少痰,脉象偏浮等,脉数有力是火热证的表现。 2.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 (分数:2.00) A.无汗出 B.有汗出√ C.大汗出 D.冷汗出 解析: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风邪治病,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故汗出;无汗为寒淫证的表现。大汗出见于火热证,冷汗见于亡阳证。 3.患者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其病因是 (分数:2.00) A.湿邪 B.热邪 C.风邪√ D.寒邪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属于比较简单题目。风邪的辨证要点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等;湿邪致病起病较缓而缠绵,头痛如裹,脉濡缓或细;热邪辨证要点以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舌黄干,脉数有力等主要表现;寒邪致病表现为无汗;脉弦紧等为主。 4.火热致病的特点是 (分数:2.00) A.发病急剧 B.重浊粘腻 C.游走不定 D.伤津耗液√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湿为阴邪,阻滞气机,困遏清阳,故重浊黏腻;火热证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易伤津耗液。 5.暑淫证与火热证的共同点是 (分数:2.00) A.都有明显的季节性 B.脉数有力

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doc

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

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 篇二: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 王兆军 江苏省淮阴吴鞠通中医研究院(223300) 摘要:中医诊断是中医工作者的必修课,验症识脉,辨证施治。但是以证为先还是以病为先,在现代学医人中,特别是受西医影响,多有

考研中医诊断学练习题.doc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15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 + ”,错的用“一”,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 1 分,共15分) 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3、外感热病小,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6、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口渴,均提示热盛伤津。() 7、在四时脉象中,春季多见浮脉。() 8、“反关脉”与“斜飞脉”,都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9、“阳盛则热”,热为阳证。故凡发热者均为热证、阳证。() 10、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11、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位浅在肌表的病证,均属表证。() 12、亡阳证的汗出大多粘而味咸。() 13、足少阳胆经入耳屮,肝胆相为表里。故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14、心肾不交证的病机主要在于命火不足,不能上温心阳。() 15、心脾两虚证的实质是心脾两脏气血不足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示的活号内;每题1分,共22 分) 16、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A、红舌 B、绛舌 C、淡I I舌 D、紫舌 1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A、热邪缠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18、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19、气血木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20、滑数脉多见于()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21、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22、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床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23、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A、寒邪束表,卫气失宣 B、阳虚失于温煦 C、阴寒内盛,阳气被郁 D、以上都不是 24、饮停胸胁,症见胸胁饱满,咳嗽时牵引作痛。此属() A、痰饮 B、支饮 C、悬饮 D、溢饮 25、患者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胁痛如刺,拒按,舌淡有紫斑,脉沉涩。此属() A、气虚证 B、血瘀证 C、气虚血瘀证 D、气血两虚证 26、患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此属() A、心火亢盛证 B、肝火上炎证 C、小肠实热证 D、膀胱湿热证 27、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燥邪犯肺证和肺阴虚证的相同表现?()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七单元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细目一八纲基本证候 要点一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 (1)表证的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的临床表现 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2.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二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 (1)寒证的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辨证要点:寒冷、清稀、白、脉紧或迟 (2)热证的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辨证要点:热、红、黄、数 2.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三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 (1)虚证的临床表现 一般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一般新起、暴病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2.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四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阴证的临床表现:里证、寒证、虚证。 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畏冷肢凉,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泻气腥,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等。 2.阳证的临床表现:表证、热证、实证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等。 八纲辨证总结 细目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要点一证候相兼的内容 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 要点二证候错杂的内容 证候错杂指疾病的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要点三证候转化的内容 1.表里出入:由表入里、由里出表 2.寒热转化:寒证化热、热证转寒 3.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转实 要点四证候真假的内容及鉴别 1.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热极肢厥证、阳盛格阴证。

中医诊断学病位辨证脏腑辨证总结大全

精品文档 . 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闷痛+①瘀阻心脉:刺痛伴舌质晦暗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②痰阻心脉:憋闷伴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③寒凝心脉: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伴形寒肢 心 小肠 肺 大肠 脾 胃 肝 胆 肾 膀胱 血虚 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 心悸失眠多梦+ 眩晕视力退肢麻 阴虚 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尿黄便结 心悸心烦失眠+ 干咳无痰痰少而黏+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 眩晕目涩胁肋隐痛+ 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 气虚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动则诸症加剧为主要表现 心悸怔忡+ 咳喘痰稀+ 纳少腹胀便溏+气虚 胃脘痞闷隐痛喜按纳少+气虚 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滑精带下量多清稀+肾气不固 出血+不统血 眩晕泄泻重坠脾虚气陷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甚肾不纳气 阳虚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咣白气虚舌淡共见 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 大便失禁+|肠虚滑泻证 腹胀腹痛大便清稀+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阳虚 头目胀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肝阳上亢 腰膝冷痛性欲减退夜尿多+ 下半浮肿虚水泛 实热 发热口渴便秘尿黄出血舌红苔黄脉数 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心火亢盛证) 小便赤涩疼心烦舌疮+()小肠实热证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红肿疼痛+(肺热炽盛证 腹满硬痛便秘脉沉数或沉迟 +(肠热腑实 证) 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实热 头目胀痛胁痛烦躁耳鸣+肝火炽盛证 湿热 脘腹胀闷、下利尿磺、舌苔黄腻 腹痛泄泻+ 腹胀纳呆便溏+ 尿频急尿道灼痛尿短黄 痰热 痰黄稠咳吐不爽 发热口渴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烦躁不宁失眠多梦狂躁神昏谵语+(痰火扰神) 咳嗽气喘息粗+痰热壅肺 惊悸失眠胆怯易惊+胆郁痰扰 燥 干燥不润 干咳无痰黏+ 阻 滞 实寒 恶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紧 冷痛恶心呕吐+寒滞胃脘 少腹前阴颠顶冷痛+|寒凝肝脉 气滞 胀闷胀痛窜痛脉弦 面黄体瘦排虫+虫积肠道 胃脘胀满嗳腐 吞酸食滞胃脘 情志抑郁胸胁少 腹胀痛脉弦 特殊 心阳虚脱证:心悸胸痛神志模糊或昏迷与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 痰蒙心神: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与独语喉有痰声口吐涎沫面色晦暗胸闷呕恶 瘀阻脑络:头痛头晕与固定刺痛肿块出血与肤色舌色青紫 风寒犯肺:咳嗽痰稀色白+恶寒发热鼻塞清涕头身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寒痰阻肺:咳嗽气喘痰多色白+痰稠易咯肢冷 风热犯肺:咳嗽痰黄稠+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口干微渴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风水搏肺:骤起面睑浮肿+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或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脉浮数 饮停胸胁 肠燥津亏:大便燥结难下+口渴尿少便干口鼻唇舌皮肤干燥 寒湿困脾:脘腹痞闷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量多或身目发黄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1-2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产生表证的主要原因是 (分数:2.00) A.虫兽所伤 B.六淫袭表√ C.里邪出表 D.劳倦所伤 解析:解析: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人时所产生的症候。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病人内热烦躁,继而汗出热解,烦躁亦减,其病机是 (分数:2.00) A.由表入里 B.由阳转阴 C.里邪出表√ D.正虚恋邪 解析:解析: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内热烦躁,继而汗出热解,烦躁亦减都是病邪由里出表的表现。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病人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其症属 (分数:2.00) A.真热假寒 B.表热里寒 C.上热下寒√ D.表实里虚 解析:解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属上热特点;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属下寒症证特征,故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口渴,烦躁,尿黄,其证属 (分数:2.00) A.表邪人里 B.表寒里热√ C.表里俱热 D.表寒里虚 解析:解析:表寒里热证是指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属表寒证特点,口渴,烦燥,尿黄属里热证特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5.病人手足厥冷,脉沉数有力,口渴喜冷饮,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此属 (分数:2.00) A.外寒内热 B.真寒假热 C.真热假寒√ D.阴虚内热 解析:解析:真热假寒证即内有真热而外现假寒的证候。该病人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之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脉数有力,口渴喜冷饮,便干尿赤,舌红苔黄等内热表现才是疾病的本质。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实证临床表现的是 (分数:2.00) A.大便秘结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推荐文档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望诊)-试卷1-1word版本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望诊)-试卷1-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望诊)-试卷1-1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神在全身皆有表现,却突出地表现于 A.语言 B.动态 C.目光√ D.表情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体现,而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又被称为“心灵的窗户”,故神虽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地反映于目光。 2.下列哪项属“假神”的表现 A.语无伦次 B.面部潮红 C.反应迟钝 D.突然能食√ 垂危的病人,数日不能进食,突然欲食,井非好转,而是假神的表观。 3.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 A.有利 B.无神 C.假神√ D.失神 病人出现的一时性好转与其危重病情不相符,故当属假象。 4.戴阳症的面色是 A.满面通红 B.颧部潮红 C.颧红如妆√ D.面青颊赤 戴阳证病人,由于阴不敛阳,以致虚阳浮越于上,而见颧红如妆。 5.面色随四时不同而微有变化,秋天的面色相应为 A.稍赤 B.稍白√ C.稍青 D.稍黄 根据五行学说,白色与秋季相应,故面色在秋季表现为稍白。 6.形成面色青的原因主要是 A.寒凝√ B.湿阻 C.气虚 D.痰滞 寒凝则气滞血瘀,经脉拘急收引,故面色发青。 7.形成面色黄的原因主要是 A.阴寒内盛 B.脾虚湿蕴√ C.心肺气虚

D.肾阴亏损 黄为脾虚湿蕴之象。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气而不充,故面色发黄。 8.颧部潮红主病 A.心火亢盛 B.阴虚内热√ C.阳明实热 D.虚阳浮越 色红主热。阴虚火旺者不似阳盛发热之满面通红,而是表现为两颧潮红。 9.脾胃气虚,气血不足的病人,面色常表现为 A.白 B.萎黄√ C.苍 D.色黄晦暗 脾胃气虚,气血化生乏源,则面色淡黄无泽,枯槁无光,称为萎黄。 10.面色黄而虚浮,称为 A.萎黄 B.黄疸 C.阴黄 D.黄胖√ 脾失健运,水湿泛溢肌肤,故面黄虚浮。 11.病人坐而喜仰多属 A.脾气虚衰 B.肺虚气少 C.肺实气逆√ D.咳喘肺胀 肺主气司呼吸,痰饮壅滞于肺,影响肺气宜降而气逆,故坐而仰首。 12.小儿头形过小的原因主要是 A.脾气虚弱 B.肝血不足 C.心血亏损 D.肾精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脑,肾精不足。先天发育不良,则可导致小儿头形过小。 13.“囟填”的形成,主要由于 A.肾气不足 B.气而不足 C.吐泻伤津 D.外感时邪√ 外感时邪,火毒上攻,致囟门高突而成。 14.目眦色赤,多属 A.肺火 B.脾火 C.心火√ D.肝火 根据五轮学说,目眦血络属心,色赤主热,心火亢盛则目眦色赤。 15.根据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则白睛属 A.肺√ B.脾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2-1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 (分数:2.00) A.望色 B.诊舌 C.切脉 D.触诊√ 解析:解析:四诊的内容为望,闻,问,切。 2.曹炳章所著的舌诊专著是 (分数:2.00) A.《伤寒舌鉴》 B.《观舌心法》 C.《彩图辨舌指南》√ D.《察舌辨证新法》 解析:解析:曹炳章所著的舌诊专著是《彩图辨舌指南》;张登(延先)《伤寒舌鉴》;申斗垣《观舌心法》;刘恒瑞《察舌辨证新法》。 3.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成书于 (分数:2.00) A.汉代 B.隋代√ C.宋代 D.元代 解析:解析: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为《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代。 4.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 (分数:2.00) A.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B.舍症从脉舍脉从症脉症合参 C.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处方 D.证候真假证候错杂四诊合参 解析:解析: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5.首先讨论阴阳与六变的是 (分数:2.00) A.《内经》 B.《景岳全书.传忠录》√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解析:解析: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首论阴阳六变(“二纲六变”);“十问歌”,明确八纲辩证的重要性。 6.《脉经》的作者是 (分数:2.00) A.张仲景 B.叶天士 C.王叔和√ D.巢元方

解析:解析:西晋王叔和《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具体阐明脉理,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以及24脉脉法,是我国早起的脉学专著。 7.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医家是 (分数:2.00) A.叶天士√ B.张仲景 C.吴鞠通 D.汪宏 解析:解析: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重视察舌验齿。吴鞠通《温病条辩》创立三焦辩证法。 8.最早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举止病状以及方药等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的医家是 (分数:2.00) A.叶天士√ B.张仲景 C.张介宾 D.汪宏 解析:解析:清叶天士是最早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举止病状以及方药等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的医家。 9.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的医家是 (分数:2.00) A.李东垣 B.危亦林√ C.吴鞠通 D.汪宏 解析:解析:首先论述十怪脉的书籍是元代危亦林所著的《世医得效方》。包括釜沸、鱼翔、弹石、解索、屋漏、虾游、雀啄、偃刀、转豆、麻促十种危象。 10.以“十问”来总结概括问诊的医学家是 (分数:2.00) A.张仲景 B.李时珍 C.张景岳√ D.叶天士 解析:解析: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经验的基础上,编成《十问篇》,清代陈修园将其略做修改,而成《十问歌》。 11.奠定了辩证学的理论基础,全书贯穿了诊病和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的是 (分数:2.00) A.《难经》 B.《黄帝内经》√ C.《脉经》 D.《望诊遵经》 解析:解析:《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相传为秦越人所著,本书奠定了辩证学的理论基础,全书贯穿了诊病和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12.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的是 (分数:2.00) A.《黄帝内经》 B.《濒湖脉学》 C.《脉经》 D.《难经》√ 解析:解析:《难经》: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上篇四诊部分笔记 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 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2016年中医诊断学傲视宝典考研重点解析

第一章 绪论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第二章 望诊 望神 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神的分类及判断: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少神:正气不足, 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假神: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 焦虑不安: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 狂躁不安: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 淡漠痴呆: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猝然昏倒: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目光 两目灵活 明亮有神 两目晦滞 目光乏神 两目晦暗 目无光彩 虽目似有光 但浮光外露 面色 面色荣润 含蓄不露 面色少华 暗淡不荣 面色无华 晦暗暴露 虽面似有花 但泛红如妆 神情 神情清晰 表情自然 精神不振 思维迟钝 精神萎靡 意识模糊 虽神识似清 但烦躁不安 体态 肌肉不削 反应灵敏 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 形体羸瘦 反应迟钝 虽思欲活动 但不能自转

中医诊断学 问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问诊 细目一问诊的内容 要点一一般情况 包括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民族、籍贯、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 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要点三现病史 1.发病情况; 2.病变过程; 3.诊治经过; 4.现在症状。 要点四既往史 1.既往健康状况; 2.既往患病情况。 要点五个人生活史 1.生活经历; 2.精神情志; 3.饮食起居; 4.婚姻生育; 5.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要点六家族史 细目二问寒热 要点一问寒热的含义 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谓之恶风;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要点二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 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3)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新病恶寒:指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主要见于里实寒证。(2)久病畏寒:指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3.但热不寒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壮热—里热实证。 (3)微热: ①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兼见有少气自汗、倦怠乏力等症。 ②血虚发热: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 ③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④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 ⑤小儿夏季热:小儿气阴不足 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寒热往来无定时—少阳病。 (2)寒热往来有定时—疟疾。 细目三问汗 要点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 1.自汗—气虚证和阳虚证。 2.盗汗—阴虚证。 3.绝汗—亡阴或亡阳证。 4.战汗—正邪相争,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5.冷汗—阳气虚或惊吓。 6.热汗—里热蒸迫。 7.黄汗—风湿热邪交蒸。 8.头汗—上焦热盛,或中焦湿热,或虚阳上越。 9.手足心汗—阴经郁热,或阳明燥热内结,或脾虚运化失常。 10.半身汗—中风、痿证、截瘫等病人。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 11.心胸汗—虚证。伴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伴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12.阴汗—下焦湿热。 细目四问疼痛 要点一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1.胀痛—气滞。 头目胀痛—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2.刺痛—瘀血。 3.冷痛—寒邪阻滞、阳气亏虚。 4.灼痛—火邪、阴虚火旺。 5.重痛—湿邪。 6.酸痛—湿邪侵袭、或肾虚、气血不足。 7.绞痛—瘀血、气滞、结石、虫积、寒邪阻闭气机。 8.空痛—虚证。 9.隐痛—虚证。 10.走窜痛:胸胁脘腹—肝郁气滞; 肢体关节—行痹。 11.固定痛:胸胁脘腹—瘀血; 四肢关节—寒湿、湿热、热壅血瘀。 12.掣痛:指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他处。 因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 要点二疼痛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1.头痛 (1)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 (2)侧头部痛,两侧太阳穴—属少阳经头痛。 (3)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 (4)巅顶痛—厥阴经头痛。 (5)全头重痛—太阴经头痛。 (6)脑中痛,或牵及于齿—少阴经头痛。 2.胸痛—心肺病变。 3.胁痛—肝胆病变。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问诊(二)

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问诊(二) (总分:142.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39,分数:58.50) 1.肝经风火上扰不会导致 ?A.目赤 ?B.目痒 ?C.目眩 ?D.雀目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2.胁肋胀痛,厌食油腻厚味,苔黄腻,为 ?A.脾胃湿热 ?B.肝胆湿热 ?C.痰湿内蕴 ?D.胃火炽盛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3.消谷善饥多属 ?A.肝胆湿热 ?B.胃火炽盛 ?C.脾胃虚弱 ?D.虫积肠道 (分数:1.50)

B. √ C. D. 解析: 4.与生活接触有关的病证是 ?A.肺痨 ?B.头痛 ?C.水肿 ?D.中风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5.除何项外,均为便秘原因 ?A.阳虚 ?B.寒凝 ?C.血虚 ?D.湿热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6.日晡潮热可见于 ?A.湿温病 ?B.热入营血 ?C.阳明经证 ?D.阳明腑证 (分数:1.50) A.

C. D. √ 解析: 7.口酸的原因多为 ?A.食滞或肝胃不和 ?B.脾胃虚寒 ?C.脾胃湿热 ?D.寒湿困脾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8.提示疾病发展转折点的是 ?A.自汗 ?B.盗汗 ?C.大汗 ?D.战汗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9.除哪项外,均为眩晕的常见原因 ?A.气血两虚 ?B.痰湿内阻 ?C.肺阴不足 ?D.肝阳上亢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10.大便先干后溏属 ?A.脾胃虚弱 ?B.脾胃虚寒 ?C.脾肾阳虚 ?D.肝胃不和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11.半身无汗,多为 ?A.阳气虚损 ?B.邪阻经络 ?C.中焦郁热 ?D.脏腑实热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12.不属排尿感异常的是 ?A.小便涩痛 ?B.小便频数 ?C.尿后余沥 ?D.小便失禁 (分数:1.50) A. B. √ C.

中医诊断学—按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六单元按诊 细目二按诊的内容 要点一按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虚里的部位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4~5肋间,乳头下稍内侧。 2.按虚里的病理表现与临床意义 (1)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 (2)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 (3)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肺气绝。 (4)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宗气不守。 (5)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者,为心肺气绝之兆。 (6)虚里动高,聚而不散者,为热甚,多见于外感热邪、小儿食滞或痘疹将发之时。 要点二按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按脘腹的凉热 (1)腹部按之肌肤凉而喜温者,属寒证。 (2)腹部按之肌肤灼热而喜凉者,属热证。 (3)按诊腹部皮肤温凉,对判断真热假寒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患者四肢温凉与否,只要胸腹灼热,就基本可以断定疾病的实热本质。 2.按腹部的紧张度 (1)右下腹紧张,多见于肠痈患者。 (2)湿热蕴结胆腑,胆汁淤滞者,可见右上腹紧张。 3.鼓胀的鉴别 (1)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鼓胀。 (2)鉴别鼓胀类别时,医生两手分置于腹部两侧相对位置,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则有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者,为水鼓。 (3)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无波动感,以手叩击如击鼓之膨膨然者,为气鼓。 4.癥瘕积聚的鉴别 (1)凡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 (2)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 5.腹痛的虚实鉴别 (1)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腹壁柔软者多为虚证; (2)腹痛拒按,按之痛甚,并伴有腹部硬满者,多为实证。 (3)按之疼痛,固定不移,多为内有瘀血; (4)按之胀痛,病处按此联彼者,为病在气分,多为气滞气闭。 要点三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诊寒热 (1)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为热在表;久按其热反甚者为热在里。 (2)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称身热不扬。常兼头身困重,脘痞、苔腻等症。主湿热蕴结证。 2.诊润燥滑涩 (1)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不足。 (2)新病皮肤多滑润而有光泽,为气血未伤之表现。 (3)久病肌肤枯涩者,为气血两伤; 肌肤甲错者,多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3.诊疼痛 (1)肌肤濡软,按之痛减者,为虚证。 (2)硬痛拒按者,为实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