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视角的旅游城市转型研究

基于低碳视角的旅游城市转型研究

蔡萌,汪宇明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

A STUDY ON THE TRANSITION OF TOURISM CITIES

BASED ON LOW-CARBON PERSPECTIVE

CAI Meng,WANG Yu-ming

(The Center for Chinese Modern City Studi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The agreement reached by the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held on Copenhagen in the end of 2009re-unit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consensus for action of human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Trans-for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has become vital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evelops rapidly,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hina's excellent tourism cities faced new challenges,as well as many major opportunities.Re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ourism cities and exploring the strategic approach of tourism cities'transition are both important practical proposi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cities development,which is profou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ities in the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ition of tourism c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transformation.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transition to the low car-bon city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fo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a low carbon tourism city is the ad-vanced stage in the city'livable and eco-development proces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ow carbon tourism cities,the authors indicat that there are fiv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including low-carbon tourism public services,low carbon tourist attraction,low carbon tourism facilities,carbon-sink tourism environment,as well as low carbon tourism consumption patterns.Innovation in urban public ser-vices guidelines about low-carbon tourism development helps in creating a low carbon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developing a low carbon urban tourism facilities,nurturing a comfortable urban tour environment for tourist experience,and promoting a low carbon tourism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tourist which the main path-ways to achieve low carbon transition in tourism cities.The authors also point out that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cities should be established.First,the guidelines need to be made for action of low carbon development as soon as possible.Second,the cohesion mechanism should be set up for low carbon.Third,model cities are encouraged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low carbon city;excellent tour-city;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low carbon tour-city

文章编号:1003-2398(2010)05-0032-04

提要:转型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场新长征。随着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力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型的严峻挑战和重大契机。创建低碳旅游城市是城市宜居生态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实现中国旅游城市转型的战略模式选择。创新城市低碳旅游公共服务导则、营造城市低碳旅游吸引物体系、发展城市低碳旅游设施、培育城市畅爽

旅游体验环境、倡导城市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近期实现旅游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关注的五个基本层面。为此,要规范发展、互动发展、示范发展,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城市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低碳城市;优秀旅游城市;转型发展;低碳旅游城市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JY03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8401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571054);上海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地理学)(B410)

作者简介:蔡萌(1983—),男,江西九江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发展与管理。E-mail :caimeng@https://www.360docs.net/doc/311385284.html, 。收稿日期:2010-04-28;修订日期:2010-06-24

2010年第5期总第115期

人文地理

1生态文明进程中城市发展的低碳导向

城市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聚居地,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1]。从早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国、乌托邦、太阳城、新协和村和公社新村,到20世纪初的田园城市、新城、卫星城市、紧凑城市以及山水城市,都传达出人类对建设一个“清洁、高效、健康、平等、和谐”城市人居环境的美好向往。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城市发展面临空间、资源、环境、管理上的诸多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思潮显示出人类的“生态觉醒”,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2],并由此开启了人类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转型发展新长征。在城市转型发展的探索过程中,“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相继产生并用于指导人类城市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愈演愈烈,“低碳城市”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标杆。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了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3],并由其碳信托基金会(Carbon Trust)和能源节约基金会(Energy Saving Trust)联合推动了“低碳城市项目”(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4],首批选取布里斯托、利兹和曼彻斯特等3个城市,随后又增设了伯明翰、利物浦、纽卡斯尔、诺丁汉和谢非尔德五个试点城市,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控制能源需求”三个方面来进行示范,由此拉开了人类低碳城市建设行动的帷幕。随后,日本的东京、德国柏林、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马尔默等城市也都开始了低碳城市建设的探索[5]。在中国,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中国国家建设部在北京共同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6],并选取“上海”和“保定”两市分别围绕“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利”两个方面进行低碳城市试点建设。随后,珠海、杭州、贵阳、吉林、南昌、广元、赣州、无锡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与此同时,在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项目(HSBC climate partnership)的共同支持下,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正式推出“低碳城市领导力项目”[7],以促进城市各部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城市低碳领导力”,“探索低碳解决方案”,并于2009年1月14日在北京发布了《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报告。2009年4月22日,由中国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美国环保协会等联合主办的“酷中国COOL CHINA—2009年全民低碳行动试点项目”在北京启动[8],首批选择天津、上海、西安、银川、南京、常州、苏州、广州、厦门、沈阳和重庆11个城市针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碳排放开展试点调查,掀起了中国城市低碳行动的新一轮高潮。

低碳城市行动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重新认识与反思,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水平的进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低碳城市着眼于控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一种“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9]。建设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系统”[10]。低碳城市中的“低碳”意指“较低”或“更低”的城市碳排放量,其包涵了向“零碳排放量”目标迈进的意义。低碳城市理念的提出很好的弥补了生态城市理念在实践中所遭遇的现实瓶颈,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具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和确定的目标指向。

2低碳导向下的旅游城市发展转型

2.1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指向

旅游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作为旅游发展的空间载体,是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截止2009年,中国有655座城市,还有19322个建制镇。为提高城市的旅游功能强度和质量,1998年国家旅游局开始推进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先后有308座城市达到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的要求,还有105个建制镇和村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冠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显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或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等活动,对于提升中国城镇型旅游目的地的质量和旅游体验环境,营销城镇旅游品牌,促进城镇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应该指出,当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活动,更多关注城市旅游经济水平、城市旅游设施以及城市旅游管理水平。据2007年最新修订《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11],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达标的20个项目总共1000分的分值配置中,城市生态自然环境、城市旅游交通、城市旅游景区开发、城市旅游促销与产品开发、城市旅游住宿、城市旅游餐饮、城市旅游购物、城市旅游文化娱乐、城市旅游厕所等选项,都与城市的“节能减排”休戚相关,但其分值约占总分值的2/5左右,而“城市生态自然环境”只有45分,“城市绿色旅游饭店”只有10分,“城市旅游厕所中关于环保厕所只有5分”。显然,这样的分值配置和导向,至少没有足够考虑或适应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倡导低碳城市与低碳旅游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会议”所形成的协议,再度凝聚了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和行动共识,中国政府在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做出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庄严承诺。2009年12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已经明确提出“推进节能环保”的旅游发展新要求,并制定了“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的旅游节能减排目标[12]。旅游业不能自诩为“低碳产业”或自我陶醉在“低碳产业”属性层面,不能低估且要高度关注旅游业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基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层面要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先应该是节能减排、倡导低碳旅游的典范,应该率先进入低碳城市的行列。因此,创新旅游城市发展模式,探索旅游城市转型战略

蔡萌,汪宇明:基于低碳视角的旅游城市转型研究

2010年第5期总第115期人文地理

途径,促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对于提升中国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2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模式

“低碳旅游城市”是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选择,它是指基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原理,在充分揭示和认知城市“碳源、碳汇、碳流”机理和现状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与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三低三高”要求,全面改造和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业能级和质量水平,促进城市成为生态宜居、产品供给低碳化与体验环境畅爽的新型旅游城市。

低碳旅游城市主要包涵低碳旅游公共服务、低碳旅游设施、低碳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环境以及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五大要素(见图1)。低碳旅游设施是人类最新“低碳技术”应用的产物,无论是新能源的旅游交通工具,还是通过低碳建筑、绿色建筑建造的旅游酒店、宾馆,都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代表了人类科技进步,是城市旅游设施水平提升的标志。低碳旅游吸引物是一种高科技的新型旅游吸引物,无论是低碳产业园区、低碳景区、低碳休闲街道、低碳社区、低碳港区还是其它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无不传达着城市的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现代气息,展示着城市特有的吸引力。具有低碳设施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旅游体验环境是一种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环境,可进一步提高城市旅游的游客满意度和愉悦质量。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一种旨在减少城市旅游者个人碳足迹的文明科学现代旅游消费方式,如徒步旅游、旅游者对个人旅游碳足迹的“碳中和”、“碳抵消”行为。

图1低碳旅游城市模型

Fig.1The Model of Low Carbon Tourism Cities 因此,与一般的旅游城市比较,低碳旅游城市主要强调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控制和旅游城市自身发展质量的提升两个层面:

第一,低碳旅游城市建设是减少旅游城市碳排放量的重要路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相关研究表明,旅游发展中的碳排放量已经占到整个人类碳排放总量的5%左右,如果仍维持旅游现有的发展速度,而不采取任何举措,这一数字将不断增长,到2035年将增加152%[13]。缓解全球气候变

化,控制旅游发展中的碳排放量,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旅游业关联度高,乘数效应传递快,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建构低碳旅游城市,正是基于对城市“碳源、碳汇、碳流”的科学测度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减排、微排、中和”等新经济技术途径,以实现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节能减排目标,从而促进和带动城市系统的低碳化发展,切实为城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旅游行业的贡献。

第二,低碳旅游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旅游质量。就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考察,发展城市旅游是城市迈向宜居城市的初级阶段,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并获得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标志着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和宜居城市水平的提升,而创建低碳旅游城市应该是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高级阶段,有利于提升旅游城市设施水平,丰富旅游城市吸引要素,以及改善城市旅游体验环境质量,而且,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过好低碳生活,无论是提高整个城市居民素质,还是培育高素质旅游群体,都能推进城市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进程。

显然,与中国优秀城市考核的1000分指标体系比较起来,低碳旅游城市凸显的是旅游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一种战略响应和城市整体性节能减排的重大实践举措。因此,低碳旅游城市是基于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以更少的城市旅游碳排放量来获得更高的城市旅游体验质量的发展方式转型。

2.3旅游城市的低碳转型路径

基于低碳视角的旅游城市转型发展,应该着眼于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城市旅游设施、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旅游体验环境以及城市旅游消费方式等旅游城市发展要素的低碳化建设与引导,通过构建低碳旅游城市来加以实现。创建低碳旅游城市,促进旅游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关注五个层面(见图2)。一是建构倡导低碳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旅游城市个性化特点,创新或编制旅游城市低碳化的技术经济导则和政策体系,指导和保障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化指向。二是促进旅游吸引物体系的低碳化改造。对城市自然生态景区,要引导其自然生态的保护和进一步提高其碳汇能力,增强其吸纳或中和城市旅游温室气体排放的自然净化能力,要努力提高城市自然生态景区或公共绿地在旅游城市用地中的比例。三是推进城市旅游交通、旅游接待设施、能源供给等旅游城市公共设施的技术装备进步,大力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推进使用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推进宾馆酒店减排、微排的低碳经济能力。四是营造畅爽的城市旅游体验环境。旅游城市旅游体验环境既有硬环境,也有软环境,公共游憩场所、旅游景区、宾馆酒店、餐饮娱乐场所,公共卫生系统,许多硬环境都与节能减排相关。要努力促进城市旅游交通、景观建筑、能源供给的低碳化,特别注意营造基于自然碳汇机理所形成的高质量城市旅游体验本地环境。五是实现旅游消费方式低碳化。低碳消费方式是减少城市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通过低碳消费方式可以减少城市居民75%的年人均碳排放量[14]。为此,要引导旅游者在实现高质量的城市旅游体验活动过程中开展城市低碳公益行动,以消除或降低城市自身

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影响。

图2旅游城市的转型路径

Fig.2The Transition Path of Tourism Cities

3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

3.1规范发展,尽快推出低碳旅游城市的行动导则

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等政策文件,为推进低碳旅游城市发展奠定了法规制度基础。全国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1000分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生态旅游或绿色旅游的导向原则。低碳旅游城市是优秀旅游城市提质、创新的新标杆。为此,要紧紧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日益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把握旅游业“国计民生”的战略高端性,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个层面,在优秀旅游城市1000分值的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凸显低碳旅游的价值取向,关注和培育低碳游憩产业和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绿色环保”的产业属性,创新性地推出低碳旅游城市的建设导则和技术经济考核指标,引导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方式的规范转型,率先为中国城市的低碳化发展做出旅游业的响应。

3.2互动发展,加快凝聚低碳旅游城市发展的合力机制

优秀旅游城市转型发展低碳旅游城市,其实质是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中国的城市经历了由消费城市到生产城市、由生产城市到宜居城市、游憩城市的战略转型,其中优秀旅游城市是城市功能完善和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在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还有“最佳旅游城市”。但是,这些旅游品牌城市并不等于在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和品牌价值。城市发展需要洁净空气、健康水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经济活力与就业机会,需要文化品位和历史传承,低碳城市的建构是一项利国利民、千秋功业的系统工程。低碳旅游城市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遗产地的生态品质;推进城市产业园区、社区、街道、港区、校区、物流园区的低碳游憩化进程;兴办以低能耗、低耗损为主导的城市文化、会展、体育赛事活动;研发和提供具有显著低碳或微排功能的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交通、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支撑,这些都是低碳城市转型发展的新领域。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重点工程资金安排、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低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都不是旅游一个部门能够实现的目标,需要城市政府总体上的战略把握。因此,基于旅游业的“国计民生”的高端性,要求低碳旅游城市的建构,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价值目标出发,服从国家和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框架,加强城市规划、国土规划、旅游管理、市政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水利水务、能源、交通与通讯、文化与网络媒体等部门的密切互动,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公民的互动,凝聚社会共识,合力推进旅游城市的低碳化进程。

3.3示范发展,培育一批低碳旅游城市排头兵

实现优秀旅游城市向低碳旅游城市的发展转型,目标和导则要具有规范性,但在低碳化的程度和进度上可实行差别引导的原则,规避一刀切的风险。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不仅在旅游资源特色、旅游功能强度、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产业规模和质量、旅游体验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而且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方面也具有显著的差异。综合性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方面的机制体制和效益也不一样。正在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或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的节能减排与绿色环保方面的起点也不一样。因此,创建低碳旅游城市,推进优秀旅游城市向低碳旅游城市的转型发展,要培育示范典型,在特大城市中,可以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大连、武汉、长沙、成都、重庆、西安、昆明为示范,探索综合性优秀旅游城市低碳化的技术经济政策和路径。正在创建最佳旅游城市的优秀旅游城市也可以在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方面率先起步,凸显低碳化发展的价值导向。一些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如苏州、桂林、黄山、厦门、武夷山、张家界、九寨沟、丽江、拉萨、平遥等城市,要借助其良好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世界级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加快其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景区设施、旅游交通设施、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低碳化改造和技术更新,率先进入低碳旅游城市的示范行列。对一些正在建设或发育的旅游目的地,或正在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突出低碳旅游的价值导向,推进低碳旅游规划设计的创新,引导其按照低碳旅游的行动导则,创建低碳旅游示范区。通过示范,培育一批中国低碳旅游城市的排头兵,形成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战略新格局。

4结论与讨论

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城市革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转型发展,既要朝着最佳旅游城市的目标转型,又要朝着低碳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创建低碳旅游城市,一是建构城市低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二是促进旅游吸引物体系的低碳化改造,三是推进城市旅游交通、旅游接待设施、能源供给等旅游城市公共设施的技术装备进步,四是营造畅爽的城市旅游体验环境,五是引导实现旅游消费方式低碳化。为此,要规范发展、互动发展、示范发展,形成中国低碳旅游城市发展的战略新格局。在未来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尺度内,低碳旅游城市将成为城市旅游品牌重要的战略竞

(下转第74页)

蔡萌,汪宇明:基于低碳视角的旅游城市转型研究

2010年第5期总第115期人文地理

市化的主攻方向[18-19]。

(3)扩大中心市区的发展规模,增强其中心作用

中心市区作为南通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具备资金、技术、基础服务设施等方面具备绝对优势。南通周边所辖县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其辐射扩散作用,而中心市区目前发展规模较小,它对周边所辖县市的辐射作用不是很强,甚至弱于其它城市对其的作用。如启东和海门受中心市区的辐射强度弱于上海对其的作用。可以说,南通中心市区较小的发展规模,不仅没有对其所辖县发挥其强烈的中心性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南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扩大中心市区的发展规模对于完善城镇体系,促进南通经济的整体协调长远发展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小建,李国平,等.经济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8-60.

[2]凌怡莹,徐建华,岳文泽,艾彬.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的分形研

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3):87-89.

[3]刘红光,刘科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中心地模型的分形构建及其

应用[J].经济地理,2006,25(6):123-125.

[4]岳文泽,徐建华.甘肃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模型研究[J].地域研究

与开发,2004,11(1):67-69.

[5]聂坚,白永平,孙克,王世金.红三角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3(5):103-104.

[6]刘继生,陈彦光.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地理科学,

2000,20(5):166-171.[7]朱晓华,王建,陆娟.关于地理学中分形理论应用的思考[J].南京师

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3):93-98.

[8]辛厚文.分形理论及其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3.444-446.

[9]朱晓华,陆华.分形理论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和展望[J].经济

地理,1998,18(4):26-31.

[10]凌饴莹,徐建华,岳文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5(9):213-215.

[11]刘继生,陈彦光.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

地理研究,1999,18(2):171-172.

[12]岳文泽,徐建华,司有原.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J].地理

学与国土研究,2001,17(2):50-56.

[13]张静,丘雷.城市分形特征及其应用[J].规划师,2002,14(5):225-227.

[14]余建华.南通市城镇空间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

21(2):91-93.

[15]陈彦光,罗静.河南省城市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J].信阳师范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2):172-175.

[16]刘继生,陈彦光.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探讨

[J].地理学报,1999,54(5):471-475.

[17]陈彦光.一种交通网络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信阳师范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2(4):426-428.

[18]耿红,唐旭,祝国瑞.基于空间竞争的城市道路影响域划分方法研

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2,9(1):83-85.

[19]刘明,谢光辉.环洞庭湖区城市体系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20(1):35-36.

争高地,谁在城市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在构建低碳旅游城市的战略层面拥有主动权,谁就能在全球化旅游竞争格局中拥有自己的发展机会和立足之地,拥有发展的话语主导权[15]。

应该指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对于低碳旅游城市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低碳旅游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技术经济规范以及一系列的政策规制尚在酝酿之中,有关城市旅游业在碳排放方面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为此,进一步基于“碳源、碳汇、碳流”属性及其可测量性,建构旅游城市碳排放现状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旅游交通、旅游酒店、旅游餐饮、旅游景区等旅游流最集中的层面或空间为重点,开展中国旅游城市碳排放现状的科学评估,是推进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命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这些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

25(1):59-66.

[2]张坤民,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6-7.

[3]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U 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London:TSO (The Stationery Office),2003.

[4]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

研究,2009,16(6):1-9,12.

[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2.

[6]金石.WWF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2008,389

(2A):22.

[7]气候变化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EB/OL].2009-1-14.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385284.html,/publications/2009-01-China_Low_ Carbon_Leadership_Cities.pdf.2010-4-25.

[8]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酷中国COOL CHINA—2009年全民

低碳行动试点项目”启动仪式[EB/OL].2009-4-22.https://www.360docs.net/doc/311385284.html,/active/view.asp?id=57050&title=&cataid=80.2010-4-25. [9]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

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2-17.

[10]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

389(2A):33-35.

[11]国家旅游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EB/OL].2007-6-25.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385284.html,/upfiles/csbz2007.doc.2010-4-28.

[12]国务院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2009-12-3.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385284.html,/html/2009-12/2009-12-3-18-48-76377_1.

html.2010-4-25.

[13]UNWTO,and UNEP(prepared by Scott D,Amelung B,Becken S,

Ceron J P,Dubois G,Gossling S,Peeters P and Simpson M C).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R].

Madrid: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08.

[14]Chris Goodall.How to live a low-carbon life[M].Sterling,VA:

Earthscan,2007.1-3.

[15]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

25(1):13-17.

(上接第35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