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的科研精神

——————————————————————————————————————————飞量圜罡蛋▲MINGRENDANG—AN

一、早期的数学梦想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出生在一个

邮局职员的家庭,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

亲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

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这样,平El

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

上。稍大一点,他就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

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

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他学习十分用功,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时,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计算方法,沈老师非常高兴。接着沈老师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的杰出贡献: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接着鼓励同学们说:“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决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能把它摘下来吗?”课后,沈老师鼓励陈景润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够摘取那颗皇冠上的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二、生命不息,勇于攀登高峰

1.科研路上不畏打击迫害。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1966年,正当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陈景润被诬为安(心工作)、钻(研业务)、迷(于专业)的“资产阶级黑线人物”,“白专道路的典型”,他研究的“(1+1)”也被斥为“白痴”、“伪科学”。他成为专政对象,被剥夺了搞科研的权利,只能在数学所干体力劳动“劳动改造”。被安排住在锅炉烟囱旁一间仅六平方米的小屋里,桌子被抬走,电线被掐断。即使这样,痴迷数学研究的陈景润仍然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

口西京学院吕雷

哥谴包藏猜想

资料堆中,就舍不得出来。每到下班时分,

值班的同志都要细心地去搜寻一遍,以免

重演把陈景润反锁进图书馆中过夜的事

情。陈景润全部精力都用来攻克难题,采摘

明珠,甚至一边走路还一边苦思,有一次竟

一头撞到了大树上。有志者事竟成,屈居于

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

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

袋的草稿纸,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1966年5月,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科

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17期上公开发

表,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国鼹氨渤鳓酃瓣瓣渤

伏在床板上,不停歇地演算、思考,向世界

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发起一次又

一次的“攻击”。

2.收集论证资料物我两忘。为了收集

论证资料,陈景润成了图书馆的常客,一进

图书馆就舍不得离开。一天,陈景润又到图

书馆去了,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丁零零

……”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

“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

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在书的海洋

里遨游。图书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了,就

锁上图书馆的大门,下班回家了。时间悄悄

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他拉开电灯的开

关。又坐下来继续看书。当他看完书要赶回

宿舍时,发现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

人。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已经是晚上八点

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

大声喊:“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他走

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

来接。他想起了党委书记,党委书记接到电

话,感到很奇怪,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

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你辛苦了,

你真是个好同志。”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

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

终于打开了。

3.不惧疾病缠身摘星成功。为了采摘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陈

景润沿着极其艰难曲折的路不断攀登。他

身患腹膜炎、肺结核等多种疾病,医生一次

次给他开了病假条,可是他从早到晚不停

笔,甚至连节假日也不停止工作。图书馆

里,他坐的位置是固定的,靠窗桌子前的第

一个位子,即使他没有来,其他人也很少去

坐它。人们已经深深了解他的习惯,一钻进

(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紧接着,1973

年陈景润又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

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

“1+2”),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

大步,被国际学术界推为“陈氏定理”。陈景

润终于彻底突破了(1+2)的关口。他的论

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了绝对

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

德国数学家李斯特闻讯后,立即将他们已

送印刷所印刷的《筛法》收回,然后在书里

添加了第l1章——“陈氏定理”。一位英国

数学家写信祝贺陈景润说:“你移动了群

山!”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

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处于遥遥

领先的地位。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

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

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

走。”尽管陈景润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

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

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攀

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三、生活朴素。心中只有祖国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围普林斯顿高级

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

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

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

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

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

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

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

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

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

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

Ittll,'盘',lg

2010.4月上29

万方数据

圳GRENDANa从屋星匿罾蚕厂———————————————————————————————————一叶圣陶,名绍均,字圣陶,是我国著名

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主

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

人》、散文集《脚步集》、诗集《荚存集》、《叶

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和《叶圣陶文集》等。叶

圣陶中学毕业后,即开始从事教育和文学

创作。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他编撰了几

十种教科书,发表r许多教育论文,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创建了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他亲自主编了我困中小学教科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设计师和耕耘者。

叶圣陶1894年10月28Et生于江苏苏州府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叶仁伯,是“账房先生”,主要是替一位姓吴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户人家逢到婚丧喜庆之事,也请他去临时料理账务。叶圣陶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一Ic口人的生活伞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日子过得还是有点紧巴巴的。叶圣陶的父亲为人厚道,办事笃实,品行端正,母亲心地善良,尽心持家,克勤克俭。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叶圣陶,他心里想着要像父母一样做人。

叶4-ftl为了使儿子求得功名.让叶圣陶三岁时就开始识字、练字。到六岁那年,叶圣陶识字已有3000左右,字也写得相当漂亮。这时,父亲送他进私塾读书了。塾师是当地有点名气的黄先生,文笔很好。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放学同家后就督促他温习功课,还要背书,立下了“弗熟不得进膳”的家规。

口井冈山大学黄桃红

遂川泉江中学谭冬香

的课堂,让他学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学不

到的知识.培养了他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

叶圣陶的父亲把家庭、私塾和社会结合起

来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受益不浅。

叶圣陶六年光景的私塾生活过去了,

他的人生将由童年跨人另一个阶段。1906

年,以苏州长洲县、元和县、吴县三县县名

的第一个字合成命名的“长元吴公立高等

小学”创办起来r,叶圣陶以优异的成绩考

取了这所学校。

叶圣陶的话又教育实战

叶r伯勉励儿子熟读圣贤书,但由于

家境寒苦,他不主张像富贵人家那样把子

弟关在书房罩“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

带孩子出去跑跑。熟悉}t会和认识社会上

的种种人和事是务实的。叶圣陶自幼生活

在文化氛同很浓的吴地,远山近水、亭台楼

阁、斋常殿馆、庙院庵祠.苌争连城里的路

名。都有来历,哪怕足一块匾额、一个牌楼、

一座桥梁,都有传说。父亲总要带他去看,

说给他听,而且lnl家后还要求他回忆参观

时的先后次序.作类似日记的记录,作为

“开笔”之前的1j作训练。

父亲为了使儿子增长些文学知识和历

史知识。带他到茶馆听说书、听昆曲。叶圣

陶小时候听了不少的书。小书像《珍珠塔》、

《描金风》、《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像《三

国志》、《金台传》、《水浒》、《英烈》。这些大

书小书,他有的不只是听了一遍,最多的听

过三四遍。父亲为他提供的这另一种教育

这所高等小学学制三年,叶圣陶因学业

优异,仅读了一年,就于次年春越级考入新

创办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又名草桥中

学)。在这所中学就读期间,叶圣陶既接触到

西方较为系统的现代文ggt学知识。又经历

了辛亥革命的洗礼,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和

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发展和升华。在此就读

的五年时间里,他除完成学校规定的课业之

外,还广泛地涉猎文字、理学、哲学、金石、篆

刻、绘【田.、音乐、戏剧等多种学科。

1912年叶圣陶中学毕业。社会的动荡

和家境的贫寒,使他不得不正视现实:他不

可能继续求学了.必须尽快找个职业。在草

桥中学袁希洛校长的大力帮助下,他到苏

州中区第i初等小学任教国文等课。从此,

叶圣陶走上教坛,并终身从事和关注着我

国的语文教育事业。

一、早期的教育实践阶段(1912—1931}

叶圣陶1912年到苏州中区第三初等

30l?童靠2010.4月上万方数据

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的科研精神

作者:吕雷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刊名:

兰台世界

英文刊名:LANTAI WORLD

年,卷(期):2010(7)

参考文献(3条)

1.顾迈南回忆对华罗庚和陈景润的采访[期刊论文]-新闻爱好者 2002(06)

2.王丽丽"文革"陈景润坎坷人生 2004(01)

3.陈景润文集 2000(1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顾迈男当年采访数学家陈景润[期刊论文]-百年潮2009(8)

2.陈景润:开启"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期刊论文]-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10)

3.罗生雄陈景润的怪癖[期刊论文]-农村经营管理2007(7)

4.陈国兴哥德巴赫猜想"1+1"证明[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5.刘辉.LIU Hui以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认识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9(25)

6.潘承彪陈景润其人与《陈景润文集》[期刊论文]-中国图书评论1998(9)

7.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期刊论文]-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2008(5)

8.陈辉.孟旭东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个等价命题[期刊论文]-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14)

9.李英杰.Li Yingjie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期刊论文]-前沿科学2007(3)

10.刘辉.王德奎.LIU Hui.WANG De-kui哥德巴赫猜想简要证明与哥德尔计算机[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301402404.html,/Periodical_ltsj201007021.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