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苏联援华的历史真相_徐焰

解放后苏联援华的历史真相_徐焰
解放后苏联援华的历史真相_徐焰

解放后苏联援华的历史真相

●徐焰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曾有过一段“兄弟般”友谊的关系密切时期,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的飞速发展也得到过苏联的帮助。不过在这一时期,苏方宣传“无私援助”时曾以居高临下的不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还斤斤计较一些装备费用并记下款务,在过惯了军事共产主义生活的中国领导人心中也留下了一些不满。60年代两国反目后,欠款和还债成为中苏关系的一项重大问题,在中国国内多年间还曾引出了“逼债”一类传言。如今,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市场经济并强调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形势下,再回顾这段让人感慨的历史,仍可引发一些深层次的反思。

抗美援朝时苏联以半价对华提供武器,留下13亿美元军火债

新中国从成立起便同苏联结盟,是由中苏两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特殊联系所决定。从共产国际时代起,苏联便以国际主义为立国原则,出资援助他国共产党,同时又伴以“老子党”式的指手画脚。这种两重性体现在苏共对中共的关系上,决定了中苏两国会走向结盟,又注定了后来随着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而会出现关系破裂。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立起,便接受共产国际的经济支援(实际由苏联出钱),在建党初期还是地下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以苏联这样一个大国的外援而论,革命战争期间援助中共的钱款只是微小数目,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还远比不上对国民党的援款。例如按中共历史档案中的财务统计,1927年国际方面秘密拨付的各种款项总额不足100万银元,而按顾问鲍罗廷被

解职回国时所称,苏联向国民党政府和西北冯玉祥部的援助价值累计超过5000万银元。后来中国共产党人转入被包围的农村根据地,经济来源基本靠自力更生,在政治上也能摆脱“老子党”式的指挥而独立自主。在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只是秘密向东北解放区转交过部分缴获日本的旧武器(同时还从东北索要了许多物资),并没有提供过本国制造的军事装备。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于1949年7月率领中共代表团秘密访苏,提出购买飞机舰艇等解放台湾急需的装备,斯大林表示同意,从此开始向解放军提供武器。

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购买武器缺少现汇。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宣布对华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以购买机器等物资,实际上内部议定这笔钱大部用于对苏联提供的海空装备付款。

1950年10月,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并派周恩来、林彪赴苏联洽商武器问题。斯大林急切地希望中国参战,表示可提供所需各种武器。当时任翻译的师哲回忆说:“我们和苏联谈判时,只谈到军火的数目,而没有谈军火的价格。”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过惯了军事共产主义生活,对商品经济很不熟悉。一向以办事精细著称的周恩来私下对师哲说:“我们接受苏方的军火,是作为他们对抗美援朝的贡献而接收的。”长期在苏联生活过的师哲却回答说:“他们办具体事情的人不会同意我们不付钱的想法。”事后证明,并非是“办具体事情的人”要同中国算账,斯大林本人的态度也是如此。

中国入朝部队出发前,10月13日毛泽东致电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希望他向斯大林交涉,所

取得的武器最好采用租借方式,苏方却要将装备

折价算作对华贷款。1951年2月,周恩来与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大将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军事贷款的协定,规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为界,此前订货以全价付款,此后以半价付款。对此,苏方的解释是援朝应“共同负担”,两国各出一半的钱。当时中国对朝鲜的全部人力物力援助都是无偿的,苏联却对武器款斤斤计较。相比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从美国得到的约100亿美元的租借物资,直到70年代才同意象征性地偿还了3亿美元。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斯大林也曾无偿提供过部分装备,主要是为了弥补双方不愉快而做出的政治姿态。此间苏联提供的陆军装备,几乎全部是二次大战用过的旧品。如苏军已装备AK-47自动枪,对华只提供波波沙-41冲锋枪。苏军已逐步用T-54坦克换装,便把淘汰下来的3000余辆T-34运到中国,许多车体上还留有对德作战时的弹痕,只是刷上一层新漆。苏联起初对华提供的七个师空军装备,有六个师配备米格-9这种1946年苏联研制出而感到不满意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中国空军领导人认为其无法同美军F-84交锋,更不能抗衡F-86,为此同苏联顾问发生争吵。斯大林考虑到两国关系,才于1951年5月两次致电毛泽东致歉,并无偿送给372架米格-15。中国接受苏援第一批武器后,将三个师装备无偿转交朝鲜人民军,斯大林闻讯后为显示其更高的风格,决定再无偿对华援助二十个陆军师的武器。1952年,苏联决定将60架伊尔-28轻型喷气式轰炸机卖给中国,这也是斯大林在世时唯一对新中国提供的现役新式装备。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总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大部分装备系有偿(半价)提供,就此中国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人民币,在当时折合13亿美元。1955年苏军从旅顺撤退时,又移交了折价9.8亿人民币的装备。这些军事欠款,占了中国对苏欠款总额的六成以上。解放军掌握这些武器,对于迅速提高战术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1970年毛泽东会见金日成时说:“我看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

苏联领导人中间赫鲁晓夫对华援助的质量最高、意义最重大

中苏关系破裂后的很长时间里,国内曾出现一种传说,即称斯大林时期援华慷慨热情,赫鲁晓夫则扮演了撕毁援助合同和“逼债”的角色。其实,若是仔细研究历史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在苏联历届领导人中,对华提供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者恰恰是赫鲁晓夫。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临终前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这使苏联领导层出现最高权力的争夺。同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其地位还不能同斯大林担任的总书记相比,急需得到中国党的支持。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对华大幅增加援助作为礼物。伏罗希洛夫发言称这是苏联经济难以承受的,赫鲁晓夫则说非如此不能使中国人感受到友谊。果然,在这次来华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周年庆典期间,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过去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废除了中苏关系中一些不平等约定,议定从旅顺撤军和交还基地。对于提供常规武器,苏联也改变了斯大林时期主要提供已淘汰的旧品的做法,改为提供现役新装备样品和生产技术。

1954年11月起,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7样品及全套资料,中国于1956年仿制成功命名为歼-5歼击机。1955年1月以后,苏联向中国转交了AK-47自动枪、C-41半自动步枪、捷克加列夫轻机枪等技术资料,中国于翌年分别仿制成56式冲锋枪(实际应称自动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苏联还提供了现役的T-54A坦克和各种火炮的样品图纸,中国仿造成功后命名为59式坦克和带“5”字头的各式火炮。中国军工水平就此于50年代后期又实现了一次代的飞跃,在常规装备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中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的重点是称为“156项”的基础工业设施建设。这些项目的机器设备,主要是以货物贸易而不是以贷款交付的,援华苏联专家的工资也由中方

付。不过根据中苏两国的科技协定,提供技术是免费的,只交纸张和复印费,而技术援助恰恰是中国方面最需要的。1952年中国制定“一五”计划时,斯大林同意帮助建设141项重点工程,1954年赫鲁晓夫又追加15项并提升质量,成为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的著名的“156项”。后来落实的工程共150项,其中44项是军工企业,包括陆海空三军各种主战装备的制造厂。这样,在不到十年时间内,中国以几十亿人民币费用就建立起配套的国防工业基础,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创造了成本最低和规模速度空前的纪录。

赫鲁晓夫时代对中国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帮助建造核弹、导弹生产企业和相应技术。1954年赫鲁晓夫来华时,毛泽东曾提出过是否能在核弹、导弹技术方面提供帮助,苏方采取了婉拒态度。1956年东欧出现反对苏联控制的波兰、匈牙利事件,1957年6月苏共党内莫洛托夫等元老又要求推翻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在掌握军队的朱可夫主持下打倒了多数中央主席团成员,却未摆脱内外交困的处境。同年7月上旬,赫鲁晓夫派主席团委员米高扬来华介绍情况,希望中共中央对他表示支持。毛泽东连夜主持开会研究,中共中央最后决定为照顾中苏关系,并考虑到赫鲁晓夫是当时苏共领导中比较好打交道的一位,公开表态支持苏共中央的决定。鉴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国,7月18日聂荣臻提出,应利用这一机会交涉核技术援助,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后马上做出安排。此次苏方反应空前迅速,7月20日苏联驻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代表政府做出同意答复。据前些年已经解密的俄罗斯档案记载,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坚决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帮助建立核工厂。

1957年9月,聂荣臻所率的中国代表团访苏,赫鲁晓夫在确认毛泽东同意访苏的消息后,同意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同年11月,毛泽东到莫斯科参加了六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在大会发言中表示了支持赫鲁晓夫战胜“反党集团”,同时拥护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为首”地位。从同年末开始,苏联开始履行协议,对华提供了P-2导弹作为中国导弹事业的起步的最早样品。翌年,苏联又向中国提供了所需核工业设备,并派出近千名专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的铀矿、包头核燃料棒工厂及酒泉研制基地、新疆的核实验场,中国正式进入了核工业建设和研制核武器的新阶段。

1958年夏天,中苏之间因“长波电台”和“联合(潜艇)舰队”事件发生争执,翌年6月赫鲁晓夫通知中国“暂缓两年”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制造技术。1960年7月,苏联又撤回在中国核工业和军工部门的专家,不再履行这一领域的协定,不过此前苏联的技术援助还是大大加快了中国“两弹”事业的进程。中国能完成“两弹一星”这一伟大事业,主要因素无疑是本国科技人员的努力和全国各部门的团结奋斗,苏联短时期的援助也毕竟起到了一些作用。笔者同周恩来总理最后两任军事秘书周家鼎、王亚志谈到此事时,这两位当年亲自参与其事的老前辈都感叹说,苏联中断合同撤走专家,留下一堆“半拉子”工厂,却毕竟比我们白手起家要好得多。

回顾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军事援华的这段令人感慨不已的历史,可以看到赫鲁晓夫在原则问题上反复摇摆且缺乏信义,最后采取撤退专家、中断合同的方式,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在后来的多年间,赫鲁晓夫成为中国人指责的对象也属咎由自取,不过他对华给予过的高质量援助还是应该在史册上写下一笔。

“大跃进”时不能按时对苏交货又欠下一笔经济债

1958年中国发起“大跃进”后,经济很快陷入困境。当时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对苏联贸易占一半,出口主要是粮、油、肉、蛋,进口主要是机器和武器装备。在1959、1960年两年间,国内因副食供应紧张和收购困难,不能如期对苏联交货,贸易欠债达25亿卢布。

后来国内有一种传说,称中国是在困难年代向苏联归还了抗美援朝所欠的巨大债务。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当年主管财政的副总理李先念在《关于1961年和1962年国家决算的报告》中所列举的数字,自1950年以来我国向苏联所借的外债和应付利息,折合人民币计算共为57.43亿元人民币。其他有些资料列举的欠债数字与此略有不同(一说为59亿元人民币),主要是因计算方式

(如利息折算等)的差别造成。根据《中国财政统计》中公布的数字,从50年代初至1960年,我国对苏联已经还债33亿元人民币,即已将所欠的武器债务基本还清,此时所欠的债务主要已经不是抗美援朝的军火债务,而多是“大跃进”两年间因不能按合同交货拖欠下来的贸易债务,以及接受旅顺苏军撤出后所

留装备的收购费,其总额折合23亿元人民币。

1959年以后,国家每年有5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财政支出,偿还这笔23亿元的欠款,按正常情况而论不应是一个大数目。不过此时国内因极“左”错误指导造成的经济恶果已完全显现,饥荒蔓延各省,用救赈饥民急需的农业产品还债便有一些困难。1960年6月,中苏两党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因对国际形势和评价斯大林的看法发生争执,赫鲁晓夫在气恼中竟口出赌气式的恶言称:“我们可以把斯大林的尸体运到北京,供你们欣赏。”为施加政治压力,同年7月间苏联政府又从中国撤走全部专家并中止多数合同。鉴于国内出现的困境,同年底中国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约见苏联驻华使馆参赞以口头声明表示,中国方面支付出现困难,在贸易方面估计共欠苏方20亿卢布可能要在五年内还清。12月17日,苏联外贸部部长帕托利切夫约见中国驻苏大使刘晓,指责中国方面未与苏联协商,就片面地把贸易方面欠债偿还期限确定为五年,并以中方违约为由,表示短期内不向中国提供汽油。后来国内一度传说所谓苏联“逼债”,能够找到的主要根据便是指此事,而随后的实际情况又并非如此。

1960年11月,刘少奇前往莫斯科参加八十一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中苏两党在争吵后出于各自战略需求,都采取了防止破裂的措施,最终达成了共同宣言。随后,刘少奇以国家主席身份访苏,几个月前双方的紧张关系又得到缓和。刘少奇访苏期间,米高扬曾表示很快会恢复一些援华项目并再派专家,随之赫鲁晓夫又提出中国可延期还清贸易欠款。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曾说明:“我们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十四亿零六百万新卢布,已经按期偿还了十三亿八千九百万新卢布,剩下的尾数一千七百万新卢布,我们已经向苏方提出,用今年对苏贸易的顺差额中的一部分来提前全部还清。不仅如此,我们还拿出了比这个时期偿还的外债数额要大得多的资金和物资,支援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由此可看出,在60年代前期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以节衣缩食实行援外的数目(主要是援助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也远超过对苏还债。

60年代前期,中国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对苏仍如期提供实物抵债甚至提前还款。据国内已公布的统计数字,在1960至1964年这五年间,中国每年对苏还债额分别为3.63亿、5.19亿、8.54亿、9.61亿、12.16亿元人民币,至1965年提前还清了对苏欠款。如排除情绪化的传言来进行量化分析,可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平均每年对苏还债数只占国家年财政支出的2%左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述这段历史,可看出中国对苏还债无疑增加了国家部分开支,在总支出中比例却

1954年10月,周恩来和米高扬在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项目协定文本上签字

很小,当然不会是造成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中苏关系恶化后毛泽东为表示“争气”提前还债

中苏关系恶化后,对苏还债一事被提到很重要的议题上,主要是出于政治原因。1989年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来到北京时,邓小平曾向他深刻说明了过去中苏矛盾“真正的实质问题在于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当年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对苏欠款,苏联领导人乘机以恩人自居,这在两党出现严重分歧时无疑会使中方产生严重心理压力,还债这一经济行为便被上纲到“争气”和“反修”的高度,并与国内经济困难的起因联系起来。

中苏关系良好时,出现商贸拖欠这一经济交往中的常见现象,并未引起双方领导人的特别重视。1960年春夏之际中苏双方出现严重分歧,同年7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会议,重点讨论“反修”问题。会议期间,传来赫鲁晓夫于7月16日突然通知撤退在华全部专家的消息,与会者都激发起一种勒紧裤带尽快还债的情绪。会上有人说:“争口气,明年把债还掉。”有人提倡:“共赴国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毛泽东则以坚定的口气说:“明年还清这个债。”在本国已经严重缺粮、缺副食的情况下,要“争口气”提前还债,确实显示了一种自强和无畏的气概。从同年10月起,毛泽东还带头不吃肉,以示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中国方面显示出不向苏联压力屈服的态度,使一心想维护在国际共运中“为首”地位的赫鲁晓夫处境尴尬。他为缓和对华关系,从1960年末至1961年春天一度部分地恢复了对中国国防和经济方面的援助。1961年2月,赫鲁晓夫写信给周恩来,主动提出愿意提供当时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的样品和全部技术资料,以供中国仿制。2月27日,赫鲁晓夫又致函毛泽东提出,愿意借给中国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古巴糖。3月8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口头答复,感谢赫鲁晓夫的好意,不过因出于“争气”和不愿再欠苏联粮食的原因,中共中央提出可将这些粮食作为后备而未接受,还是立足于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进口粮食(当时美国提出的售粮报价最低,因中美敌对的政治原因不能购买)。对于古巴糖,中国方面接受下来,在三年困难时成为下发的重要滋补品。

1961年3月,苏联政府又主动提出,在两国贸易中间中国所欠的10亿卢布逆差可分五年偿还,不计利息,4月间双方就此达成协议。当时这一消息由《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中国广大群众中间产生了好的影响。同年夏天,中苏关系因阿尔巴尼亚等问题严重恶化后,苏联又不肯兑现再派对华专家和恢复援助的承诺,中国也开始了全面的“反修”斗争,“逼债”及由此造成经济困难一说又以基层干部宣讲和民间传说方式长期传播。不过在中共中央致苏共的公开信和政府声明中,从来没有提到过有“逼债”一事。

1965年中国提前还清了对苏欠款,随后又还清了国内公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成为国内宣传中自豪的话语。中国在国际债务中严守信用,此后多年间还成为国外愿意对华大量投资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看当年对苏还债一事确实造成了长远的良好影响,也显示了中国人的志气。不过从与世界接轨长远地发展经济的角度看,当时的中国人受长期自然经济的历史局限,对如何引进外资以促进国内建设的确认识不足,在接受外援和对外援助时如何贯彻经济上互利的原则也缺乏经验,一些做法和说法并不合乎国家长远的经济利益。

历史证明,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乃至整个经济建设要取得迅速的发展,必须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装备和技术,一些正常的借款也是需要的。中国的对外交往特别是引进装备技术,应着重国家利益考虑而不应过多纠缠政治原则的概念分歧,如果在对外交往中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一旦发生政治分歧便往往会由亲转仇。这些经验教训不仅体现在中苏关系中,在中国援外中也充分显现出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确立以国家利益而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按照市场规律处理对外经济交往等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才得以树立起来。

(徐焰,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少将,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杨继绳)

鲜为人知造句

鲜为人知造句 【拼音】:xiǎn wéi rén zhī 【解释】:鲜:很少;为:被。很少被人知道,知道的人很少。 【成语接龙】:鲜为人知——知书达理——理直气壮——壮志凌云——云泥之别——别有洞天——天真无邪——邪不胜正——正经八百——百折不屈——屈指可数——数见不鲜 【近义词】:不为人知、无人问津、默默无闻、 【反义词】:家喻户晓、众所周知、路人皆知、妇孺皆知、尽人皆知、人所共知、名闻遐迩、声名远播、举世闻名、誉满天下、远近驰名、赫赫有名、家见户说、广为人知。 【造句】: 1、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美国人觉得中国远在天边海角,鲜为人知,令人心驰神往。 2、那条瀑布背后有一个漂亮的山洞,至今也鲜为人知。 3、每个人都有自己鲜为人知的事情和字迹埋于内心的秘密,所以我们与他人分享内心是一定要真诚的心贴心的交流。 4、那一块块雕着花纹的木板,镶嵌着少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5、虽然那件事鲜为人知,但真相早晚会大白于天下。 6、阿布拉菲亚先生喜欢用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来支持他的论点。 7、这是投资界一个鲜为人知的“恐怖秀”。 8、人们很惊奇地发现那个鲜为人知的人竟创造了历史。

9、较鲜为人知的公司购买广告是为了向客户解释它们是谁。 10、没有听说过某部鲜为人知的外国法律不能成为抗辩的理由。 11、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12、这些秘密鲜为人知,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13、通常人们只看到他过着奢华的生活,其背后的辛酸故事却鲜为人知。 14、鲜为人知的是其实每个守身如玉的好姑娘都有个独角兽爱人。 15、每个时代都会发生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6、地球上还存在着很多鲜为人知的奥妙。 17、我知道有一家鲜为人知的餐馆,我们可以去。鲜为人知造句。 18、我知道有一家鲜为人知的餐馆,我们可以去。 19、雷锋可歌可泣,鲜为人知,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20、这张照片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21、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在医学院里很少教授关于营养的知识,在那儿,对付大多数问题的办法就只有药物。 22、小明每天看起来都过得无忧无虑的,大家却不知其背后还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23、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24、他做事非常低调,解决了很多困难却鲜为人知。 25、他了解每支美洲杯队伍的帆船,它们的技术革新,它们的缺点等等,以及这背后众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评价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

评价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 一.危机出现和大清洗的基本状况 1.苏联1930年代大清洗是国内矛盾激化,危机日益显现的情况下发生的。 2.1934年基洛夫遇刺事件(导火线) 3.“叛国案件”的审判与大清洗的高潮(主要是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的审判以及对“托 洛斯基反苏平行总部”的镇压) 4.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清洗和镇压 二.大清洗运动尾声及评价 1.尾声: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苏联处于严重的战争威胁的状态,斯大林才不得不控 制和收缩镇压行动。 2.评价:绝不是一个肃反扩大化的问题,以前对于大清洗运动还有些许积极的声音,如认 为它加强了苏维埃内部的团结,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然而随着大量苏联档案的解密,这多是表面现象甚或是意识形态化的说辞,所以这里的评价可以改为大清洗运动的严重后果。 三.参考书目 (一)书籍: 1.孟迎辉著:《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王长江著:《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3.(俄) 德·谢·利哈乔夫著:《解读俄罗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俄)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著:《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 5.尼·伊·雷日科夫著:《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新华出版社 2008 6.瓦列里·博尔金著:《震憾世界的十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昆仑出版社,1998 7.许新:《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1 8.陆南泉:《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4 9.张建华:《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 10.周尚文, 叶书宗, 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12.陆南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10 (二)论文: 1.吴恩远:《从档案材料看苏联30年代大清洗数字的夸大》,《世界历史》,2003年第4期

打开尘封的记忆

打开尘封的记忆 贵州省道真县三桥中学九(四)班——韦勤艳面对祖国的地图,我思绪万千。 回顾历史,祖国经受了多少磨难才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于是我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便不由的回顾着: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下午三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世界格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历史时刻将永存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那时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民、“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有天安门、齿轮、麦穗组成的图案为国徽的新中国就不在是一盘散沙。 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有许多使我们自豪的重大成果,如象征伟大中国的“万里长城”。还有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史称“四大发明”。在祖国危险时刻,中国人民没有退缩,他们勇担重任,与国家共度难关,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危、为了民族的尊严、地看着每一次惊心动魄、生死较量的战争。同时让我回想起了,从小促使我学习的英雄人物也有许多,如:黄继光、邱少云、雷锋……。他们为国献身的精神,不就证实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吗?因为民族文化史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他们对发展伟大中国缺一不可。 继往开来,中国也有不少成功史迹,历史永远铭记这一时刻——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光辉煌,举世瞩

目的香港回归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历史也永远的记住这一天,——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徐徐上升,澳门也正式回归祖国。今天我们仍唱着那首歌谣: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和“香港始终有你,”看着美丽的香港和澳门,我们相信,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和澳门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美好。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的心愿,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是台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愿台湾早日回归到祖国怀抱。 二零零一年七月十三日,北京申奥成功,成为万众瞩目的二零零八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神舟”三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今天中国对于“科技强国的追求”。 二零零八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百年不遇的雪灾后,在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发生了八点零级地震,从那时起,汶川时间便以血泪生死来凝记,汶川成为亿万中国人血脉同博,泪水涌动之所在。在地震中,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多难兴邦,震不跨的民族魂,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和那些为国献身的无私精神。灾难面前,我们众志成城,因为这个世界充满着爱。爱,诞生无穷的力量,灾难在爱面前终究会软弱下来、屈服下来,是的,强震之后,我们与爱同在。相信中国人是打不垮的,也许就像孟子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说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俄罗斯历史重大揭秘:共济会曾经隐性控制苏共高层

俄罗斯历史重大揭秘:共济会曾经隐性控制苏共高层 如果在1991年,我知道祖国会发展到现在的状况。我宁愿斩断自己的双手,也不会签署别罗维日协议!!!! 乌克兰前总统克拉夫丘克俄罗斯历史学家О.А.普拉托诺夫在《俄罗斯荆棘之冠:共济会历史1731-1995年》一书第25章“共济会一览”中揭露,自1945年至1994年,原苏联体制内约有400名以上的党政高级官员加入共济会或隶属共济会的国际组织(如“彼得伯格俱乐部”、“大欧洲”委员会、“国际俄罗斯俱乐部”等),其中包括最高领导人如M.戈尔巴乔夫、A.雅科夫列夫、Э.谢瓦尔德纳泽、Б.叶利钦等均是国际共济会会员。 该书披露大量事实,讲述了共济会秘密组织以及中情局(CIA是隶属美国共济会体系的情报和行动机构)斥巨资在苏联寻找和培养利益代理人的详细内幕,以及这些美国利益代理人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现将该书有关内容摘编如下: 一 一些苏共领袖与共济会建立联系,并非始于80年代改革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60和70年代。

戈尔巴乔夫与共济会的最初联系,可能是发生在他在意大利休假时期。А.Н.雅科夫列夫与共济会的联系是他在美国和加拿大出任大使的期间。有关戈尔巴乔夫作为“自由石匠”(即共济会员)身份的消息,1988年2月1日首先在德国一份发行量不大的杂志《光明普照》(“Больше света”)上被透露。类似消息也披露在纽约的报纸《新俄罗斯言论》(“Новое русское слово”,1989年12月4日) 。该报甚至得意地刊登了一幅照片,图中美国总统布什和戈尔巴乔夫见面时,互相做出典型的共济会密语手势。 但关于戈尔巴乔夫共济会身份最有分量的证明,是关于他与世界共济会高层代表的密切接触,和1992年所披露的戈尔巴乔夫是共济会最高国际机构“彼得伯格俱乐部(三边委员会)”的成员。 据西方透露,戈尔巴乔夫和三边委员会联系的中间人是著名的犹太金融家、共济会高级会员、以色列特工机构“摩萨德”的著名间谍索罗斯。由于与“摩萨德”的关系,70--80年代索罗斯曾被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驱逐出境。 共济会资金供养的美国情报机构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招募了一批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苏联实习生,其中包括未来的“改革”领导人A.雅科夫列夫以及O.卡卢金。

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战略是否正确

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战略是否正确 谈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出现逆转,此役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已呈必败之态。说到辽沈战役,我们先从决战的背景方面谈起。辽沈战役前,国民党在全国虽然不能发动大的攻势,但是国民党在兵力数量上是高于共产党的。但是在东北,由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共产党的军力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兵力对比100万对60万,并且占领东北90%以上地区,并把国民党几大军事力量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城市。正是由于有林彪的百万雄师,当时中央军委才敢制定5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大战前的国际背景,在东北,其实是三国四方的博弈。国共自不用说。对苏联方面,战争对他没有影响,胜负皆可,均可坐收余利。共产党胜,自不用说,苏联是共产国际老大。国民党胜,苏联最多再给共产党以支援,但是代价可能除去外蒙独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东北成为苏联帝国的第N个加盟国。如果双方打平,建立两个政府或者两个中国,这是美苏两个大国最欢迎的。美国方面,杜鲁门早就已经有意放弃蒋介石政府,蒋也心知肚明。美国的军事顾问史迪威将军更不讳言要求蒋介石放弃东北,谋求联合政府或者两个中国。但是美国方面忽视了蒋总统其实是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决不容忍国家在他手中分裂。大战前,蒋对部下直言:要我不战而丢掉东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后如何面见总理云云。包括日后在台湾听到蒙古独立,怒斥美国不讲信义,并大骂驻美大使无能,召回并撤职,这是后话。理解了蒋介石的这个性格,就不难理解日后为什么蒋没有采取放弃华北华东,将大军南下划江而治的战略方针。说的远一点,东北决战前,美国正在选举,竞选双方是杜鲁门和杜威将军。杜鲁门不用说了,由于杜威曾对蒋政府承诺,上台后会加大对华援助,所以蒋介石就搞了政治投机,不远万里派人到美国支持杜威竞选,让杜鲁门大为恼火。才有了后来宋美龄访美,杜鲁门只接见了半个小时不到,更罔谈援助了。 了解了战役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辽沈战役。林彪的意图是先吃掉长春郑洞国,再图整个东北,东北吃掉后,百万雄师一入关,那国民政府注定倒台。毛

身边感人故事演讲稿

身边感人故事演讲稿 想用一番话将人感动的稀里哗啦,想唤醒人内心深处的善良吗?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几篇身边感人故事演讲稿,希望能帮到你哟。 身边感人故事演讲稿篇一 感动有许多种,对一件事情的感动,对一句话的感动,对一个微笑的感动……我就被今年的一件大事所感动。 XX年5月12日,发生了以四川汶川为中心的8.0级地震。汶川是四川省的一个宁静的小镇,背靠青城山,西邻都江堰和成都,然而,在14:28分,这里往日的平静,却被这突如其来的地震所打破。 三天后,解放军战士进入了这个小镇。他们发现了汶川中心小学,学校已被水泥板死死的压住,他们只好用吊车把水泥板吊起来。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虽然几个战士听见了撤退命令但是仍然不顾个人的安危,转头又要往废墟里钻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孩子,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看到这个情形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

只眼睁睁的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后来,那几个小孩子还是给挖出来了,但是却只有一个还活着,看着那些个年轻的战士抱着那个幸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着跑向救援所在的帐篷的时候,那个战士已经泣不成声。 看到这里,我的泪水已经情不自禁的留了下来。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无私无畏的战士们,他们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在大雨倾盆下,用自己的生命来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多么感人的事迹,多么无私的举动,他们放弃休息,为受灾的人们抬起一块块沉重的水泥板,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多么感人的行动,多么无私的奉献,他们体现了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甘于奉献的精神,他们用爱拯救了受灾群众。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必在烈日炎炎中抢救群众,不必在洪水中抢救伤员,也不必在废墟中艰难挺进。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我们在学习上不也需要有这种拼搏、顽强的精神吗?学习不是一天就能学会的,要学会有恒心,有毅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他们的形象将深深地印在受灾人民的心中,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英雄子弟兵的这种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精神使山河为之哭泣,大地为之动容,他们的这种精神也让我深深地敬佩,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就是我在地震中的那份久久的感动! 身边感人故事演讲稿篇二 人,从出生开始,就摆脱不了责任的"束缚"。工人有生产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身为"人民公仆"的国家公务员,为人民服务

拭却尘封话徐国

拭却尘封话徐国 ●张乃格 徐国是在江苏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方国。但由于徐国强盛时我国文字尚不很发达,缺乏典籍的记载,有文字记载时国势又已衰落,所以长期以来不为人了解。人们只知江南地区有吴,而不知江北地区曾经有徐。打开尘封的历史,重新认识徐国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历史悠久的古国 徐,一称徐夷,又称徐方、徐戎、徐国。根据《尚书·舜典》、《孟子·万章上》和《通志·氏族略》等典籍的记载,伯益助禹治水有功,禹欲让位于伯益,但伯益避居箕山之北。后来禹分天下为九州,遂封伯益子若木于徐。北宋初《太平寰宇记》则引《都城记》说:“伯益有二子,……小曰若木,别为费氏,居南裔为诸侯。至夏代末年,其君费易去夏归商,佐汤伐桀有功,入为卿士,汤封费氏之庶子于淮、泗之间徐地以奉伯益之祀,复命为伯,使主淮夷。”伯益一作“伯翳”、“柏翳”,其后裔封于徐,不论是在夏禹时期或是在商汤时代,徐都是今江苏北部地区历史悠久的早期部族。公元前512年,“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① 禹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曾奉舜命治理洪水,舜死后即位,成为我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时代约在公元前21世纪。如果从夏禹封伯益子若木于徐算起,徐国的存在约有1600余年的历史。汤又称成汤、武汤、武王、天乙、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亦称高祖乙。原为商族领袖,灭夏后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时在世。如从商汤灭夏封费氏庶子于徐以奉伯益之祀算起,徐国也约有1100年的历史。 和苏南地区的吴国相比,更可以显出徐国历史的悠久绵长。按吴国创于公元前11世纪太伯奔吴,灭于公元前473年,共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徐国虽然比吴国早亡国39年,但历史却比吴国长大约1000年到四五百年。吴国自公元前585年寿梦称王开始强盛,至公元前473年灭于越,共有112年的辉煌历史。而徐国的强盛始于商末周初,至公元前512年灭于吴,共有六七百年的辉煌历史。 疆域辽阔的大国 徐在我国历史上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疆域也较为广阔,曾经是个罕见的大国。 关于徐国的疆域范围,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徐国在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疆域,基本上局限在今洪泽湖周边地区及安徽省东北部、山东省西南部接壤一带。顾颉刚先生认为,徐是淮夷的一支,淮夷

苏联解体的误解 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

苏联解体的误解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真相 苏联解体的误解 ——从解密档案中寻求历史真相作者:特约记者黄军甫 采访嘉宾:华东师大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 时间:2011年12月 黄军甫:12月25日是苏联解体20周年,国内各界对此都很关心。您是国际著名冷战史、苏联史专家,此时此刻一定感慨良多吧。沈志华:是的,作为一个苏联历史研究者,特别是一个理想主义时代的亲历者,每每想到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便有一种异常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当年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时,我就想,一个存在93年的老党、74年的大国,怎么说没就没啦,并且事先似乎没有任何征兆。现在通过看一些材料得知,苏联解体的事,连中央情报局都没有任何感觉。黄:看您的书也好,和您交流也好,感觉您有一个基本观点:一种历史,只有让它离去一定时间,我们才能科学地研究它,完整、全面地把握它。那么,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东欧剧变更是过去20多年了,现在应该可以对一些问题作比较清晰和准确把握的时候了吧?沈:黑格尔有一句名言:智慧的猫头鹰到黄昏才起飞。研究历史必须要以原始资料为基础,这是对史学家的起码要求。第一是当年的公开报道;第二是外国学者的著

作。但是,这两种材料都无法构成历史叙事的主体,还有后来的一些当事人回忆,都是第二位的。那么,核心的史料是什么?原始档案。不过,档案有一个解密期的问题。目前比较开放的是东欧各国的档案,特别是涉及原来执政党的文献,几乎全部都解密了。所以,现在确实是研究苏联、东欧剧变原因的大好时期。历史学家应该也完全可以加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黄:过几天就是苏联解体的纪念日,这几天俄罗斯又因杜马选举闹出许多事情,所以,虽然20年过去了,国人对我们这个北方邻居的兴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浓。不过,对于学术界和政界来讲,最感兴趣的问题恐怕还是苏联解体的原因。多数人认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基本上就两个原因:其一是美国搞和平演变的结果,其二是戈尔巴乔夫背叛社会主义的结果。沈: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仍旧把苏联解体这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归咎于你提到的两个原因。这两点是不是原因?当然是。但它们恰恰是所有原因中最表面的、最浅层次的原因。熟悉马列主义和苏联历史的人都知道,共产党人是要埋葬资本主义的,是要搞世界革命的。因此,苏联和美国的斗争,或明或暗、或文或武,你死我活,世人皆知。但为什么人家没败你败啦?是你自己有问题。这就是毛泽东讲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另外,把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归咎于戈尔巴乔夫的背叛更是荒唐。马克思

辽沈战役中的后勤对决

辽沈战役中的后勤对决 作为解放战争中最先打响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有着“一战而天下定”的决定性作用。在这场战线犬牙交错、兵力不相伯仲的战略决战中,两军后勤对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捡洋落” 抗战末期,苏联出兵东北期间,把东北主要的工厂设备和日寇投降时上缴的武器,通通当作战利品运回国。我军最初进入东北的部队,面对的是没有枪、没有钱、没有冬衣、没有根据地的窘境,最初的重装备是靠着“捡洋落”捡出来的。 当时的北满根据地,随处可见日军遗弃的武器和军用物资。从延安赶赴东北的延安炮兵学校的师生们,在校长朱瑞的带领下,分散各处搜集物资。1947年7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给中央的《关于彻底收拾日军遗弃之炮弹简报》称,到手的各种大口径炮弹总数为:“榴弹炮弹头约47万颗,野炮弹头60万颗,完整炮弹28万发;能满足使用。日式山炮,编用者约170门……”除“捡洋落”外,我军还利用搜集来的材料,建起了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到1947年,我军在东北的军工生产已初具规模,使部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弹药补充。“铁道纵队”立大功

辽沈?鹨矍埃?国民党方面认为,如果解放军越过沈阳,远来辽西,则交通补给不易。如果屯兵于坚城之下,则必定陷入困境。 然而,我军依靠东北区域内完备的铁路系统,将上述难题一一化解。事实上,自甲午战争以来,经过日、俄、北洋政府、奉系集团接力式建设,东北一度拥有非常发达的铁路网络。然而,经过多年战乱,东北各地的铁路干线已残破不堪。 1948年7月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正式组建,兵分四路行动,分别抢修新立屯到义县、吉林到长春、哈尔滨至长春沿线及梅河口沿线的铁路,昼夜不停施工。同时,吕正操指挥的东北铁路管理总局迅速调集车辆。半个月内,集中了1224节车皮、车厢。从1948年9月10日开始,东北铁路在9天内共运送64个军列,把近10万大军及时地送达辽西前线,圆满完成大兵团调动的运输任务。 与我军高效的铁路运输相比,锦州战役时期,国民党军更多试图依赖空运和海运增援前线。但9月27日晨,我军开始炮击锦州机场。正在起降的国民党军运输机,当场被击毁5架,国民党军空运支援无以为继。 随着时间推移,锦州外围的包围圈基本合拢。可此时,由塘沽、烟台等地赶来的侯镜如兵团,却由于海运组织不力,迟迟无力发动向塔山的全面进攻。从塘沽海运来的第六十二

鲜为人知的1999年中国大学扩招内幕

鲜为人知的1999年中国大学扩招内幕 随着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失败,“大跃进”一词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谁能想到,到了1999年,中国大学也来了个“大跃进”式的扩招,让大学生这一昔日的天之骄子群体,一下子颜面无存,就业状况比农民工还差劲。也许有人会说,大学扩招毕竟让更多的人上了大学,整体上提高了中国国民的素质。其实,这只是一种盲目乐观的看法,善良的人们不知道的是,1999年中国大学的“扩招”压根并不是为了发展教育,提出扩招建议的不是教育专家而是一些鼠目寸光的经济学家。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者汪庆华在学术期刊《The China Journal》上撰文,回顾了扩招的前前后后。他认为,扩招体现了“游击队决策风格”。所谓“游击队决策风格”是与机制化的正常官僚决策机制相对的,其特点是政治挂帅、重意识形态,多采取群众动员方式,不确定性强。本来,这种决策风格更多的存在于改革开放前。那时,继承的是延安时期的教育风格,削弱职业教育家的权限,实施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采取基于阶级的教育观。这种教育管理风格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虽然仍坚持政治挂帅,但非职业教育人士对决策的干预频率和程度减少。在20世纪90年代,教育决策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常规化。那时,教育政策的决策有几个层级。教育部作为日常政策的最高行政决策机关,得到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政策支持。同时,教育部经常性征求学者、主要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当然,重要决策仍需最高领导层拍板。 中国大学扩招的政策于1999年6月出台。此前,按照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规划,高等教育需“稳步发展”,到2000年,规模达到600~650万人,到2010年发展至1000万人。“高等人才供应应适当小于需求数量。”现在看来,这个规划是非常合理的,高等教育只能是“稳步发展”,如果突然来个“大跃进”,那样造成的灾难不是人们所能想象和应付的。 可是,事情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从1996年开始,人们开始热议:如何让18岁至22岁的中国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百分比达到15%,并有人攻击教育部的政策过于保守。

苏联问题

苏联认为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不安全感敌对感) 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不可避免干涉社会主义国家(为对立造势防止战争阻碍社会主义发展)意志坚如磐石推动社会主义 利用资本主义国家 1、加大矛盾2、利用开明人士 苏共路线不代表人民 苏共路线前提不正确不真实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可以共存 苏共路线的提出不符合外部环境闭门造车是为了支撑国内统治 传统和不安全感导致敌对且畏惧折磨着领导者不能理解国家均势 马克思主义为苏联提供合法依据隔绝人民与世界 苏共内部有些党人不了解外部世界自以为然思想依赖性强 无人能够在阴谋的环境中得到真实无欺客观反映外部世界的情报 外交上遭遇的难题 努力推进苏联外交政权疆界 在国际组织中扩张势力国际组织是谋求自身利益进行国际斗争的工具 对联合国的忠诚取决于他国对联合国的忠诚实用主义策略性 削弱西方国家在殖民地和欠发达国家的影响减少同西方交往 苏联和共产党势力对殖民地和欠发达国家渗透 共产国际地下活动代表苏联意向 不知情的共产党员被排入外围组织施加影响 破坏西方国家总的政治和战略潜力削弱民族信心削弱对殖民地和欠发达国家的影响力 解放殖民地傀儡政府接管内政 苏联非官方一级的行动和作为是破坏性的和消极的目的是为了摧毁那些苏联控制不到的力量源泉持久的不间断的 破坏稳固和谐破坏传统损害威望 同希特勒德国不同没有系统规划不从事冒险活动对理性计划无动于衷不切实际 对武力格外敏感 苏联不够强大 苏联政权形式制度不完善成败未定权力转移容易出现漏洞 苏共对国民不再具有感召力 用真正具有建设性的纲领同苏共的消极破坏宣传进行斗争 沉着冷静应对苏共(病人) 引导本国人民了解苏联真相防止国内的无知和疯狂 目前在苏联没有利益可能失去的只能是希望得到的不会有现实的损失 应对苏联威胁更多取决于本身社会健康与否(恶性寄生虫) 抢在俄国人之前帮助指导他国人民至少是欧洲人民 坚持自身价值观 俄国苏联 战后美国对苏遏制政策出台的战略考量 书中对乔治·凯南的评论始终脱不开遏制政策之父之类的文字,然而读罢他的长电报,却始终觉得此“遏制”非彼“遏制”。美国对苏联遏制政策出台的根基确实是这篇著名的电报,但其出发点 凯南通过阅读苏联报刊及与苏联移民的接触,通过对苏联政治制度、价值观念、舆论宣传的系统分析,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苏联问题专家,当时人称“里加仔”。此后,到1937年,凯南一直呆在苏联任职,走访了苏联各地。

感人的10个经典教育故事

感人的10个经典教育故事 一.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技巧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二.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三.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皮尔保罗校长“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

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经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在此后的40 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四.宽容的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五.赞美是暗室中的一只蜡烛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一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成功的失败者(组图)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成功的失败者(组图) 2011/12/15 1991年,戈尔巴乔夫被“赶”下了台。在此后的20年里,这位前苏联的“末代”领导人,体会着本国的冷遇和西方的热捧。他屡次政坛东山再起不得,却成功地经营自我,成为一名游走于政治之外的明星。

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局势日渐紧张,并公然违反中央的命令。1991年8月19日,强硬派害怕改革会使苏联分裂,便将戈尔巴乔夫软禁使其远离权力中心。尽管3天后便被释放,但戈尔巴乔夫面对的是形势的剧变。8月23日,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迫使戈尔巴乔夫宣读政令,将所有在俄罗斯境内的苏联资产移交俄管理。戈尔巴乔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议会禁止了苏共在俄的所有活动。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我将要终止我担任苏联总统这一职位所履行的一切行为。”说完,他把讲稿猛地一扔。伴随着“扔稿子”这一动作,苏联的69年历史宣告终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命运也有了巨大的转折。

叶利钦许诺给戈尔巴乔夫每月4000卢布的退休金和高级吉尔轿车等,并要求戈尔巴乔夫在1月8日之前腾出办公室、住宅和别墅。然而在交房期限到来前的某一天,戈尔巴乔夫别墅里的物品被人强行搬走,一家被迫搬到了一过由警卫人员居住的80平米小房间。在之后数年中,由于卢布贬值,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曾只相当于1.5美元。图为戈尔巴乔夫一家于1976年至1991年的住所。

钢铁洪流:苏联随军记者拍摄的1948年百万解放军入关场景!

钢铁洪流:苏联随军记者拍摄的1948年百万解放军入关场 景! 科罗廖夫2017-09-27 08:13只因缺少中国彩虹5号的独门绝技:美军死神无人机被瞬间击落!突发:美军一架MQ9死神隐身无人机被老式防空导弹击落!歼10音爆干掉恐怖分子:从12个军事细节看《空天猎》地球上唯一起飞时还到处漏油的战机:比导弹速度还快!这是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用火车装载大批坦克进入山海关的镜头,是苏联随军记者拍摄下的1948年11月百万解放军入关的壮观场景。看上去就像是装备精良的机械化部队。军列满载着解放军的日式坦克和重炮部队,冲进关内。东北野战军在关内数千里大迂回,歼灭百万敌军。一路势如破竹打到海南岛,解放了全中国。这些镜头都是《解放了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胜利》两部记录片的精彩内容。这两部影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导演谢尔盖·格拉西莫夫,影片获得了1950年斯大林金奖。是建国初最著名的几部记录片。有一些历史发明家,看了这两部影片以后,认为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得到了苏联的大量军事援助,以至于有过以下网络段子:根据苏联的解密史料证明,中国内战中四野的部队里有日本关东军34万,还有朝鲜籍日军15万,伪满州国军17万,苏联陆海空三军全面参与了辽沈会战。辽沈会战

其实是由苏联将领科瓦廖夫亲自指挥的,因为林根本指挥不了"苏日联军"的陆海空大兵团的立体作战!这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根据地在延安,内战却从东北开打的原因。米哈伊尔·普罗科菲耶维奇·科瓦廖夫大将,1939年率领白俄罗斯方面军解放波兰东北,1943年任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1948年率领第四野战军解放中国东北。还有更离谱的段子,譬如以下这段: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的歼星舰获得奇功,由于该舰性能先进,战力强大,外形科幻,后来被美国抄袭,运用在星球大战中。在锦州战役中,由于东北野战军歼星舰的参与,仅用三十秒就结束了战斗。上面这些内容,都是杜撰的,但是也误导了很多网友。军列上面装载的坦克、大炮和汽车,大多数是解放军从敌人手里缴获的。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重型武器装备主要来源是从敌方缴获的战利品。以汽车为例,华东野战军在鲁南战役一举全歼国民党军第1快速纵队,缴获汽车470辆,并以此为基础组建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的运输力量。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我军各个战场缴获汽车1200余辆,第2年缴获汽车2000余辆,第3年缴获汽车成倍增长。在4年战争中总共缴获各种汽车2.2万辆。以坦克为例,1945年11月,东北民主自治军在沈阳市原日军坦克装配修理厂(918工厂)搜集到1辆日制坦克。以此为基础的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 队正式成立,从而开创了解放军坦克兵的历史,该大队共有

初三北师历史苏联史专题训练(学生)

苏联史专题训练二 1.“俄国-苏联”的发展之路曲折起伏。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改革有不同特点,也产生了不同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封建经济发展②赫鲁晓夫改革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④戈尔巴乔夫改革最初集中在经济领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说明斯大林模式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五十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彻底结束了个人崇拜 C.六十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解决了粮食问题 D.八十年代后经济低迷源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成效低下 3.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造成20世纪50年代末两国粮 食产量状况的相同主导因素是 A.政策指导失误 B.优先发展工业 C.土地所有制变革 D.自然灾害严重 4.下列图片反映的现象与政府干预经济无关的是 A.苏联集体农庄 B.社会保障体系 C.美国救市计划 D.小岗村农民契约 5.有学者认为,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 的经济统计数据,因为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 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图中最高点出现 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策 B.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C.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之以原来的行政命令 D.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6.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的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这反映了苏联当时 A. 工业生产未取得迅速增长 B. 国内阶级矛盾仍十分尖锐 C. 依靠对农民掠夺取得发展 D. 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衡 7.下表是1913—1937年苏俄(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的排名,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 1913—1928年停滞不前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1928—1932年工业地位的快速提升 C. 1928—1937年工业不断发展得益于国家计划经济的开展 D. 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引下苏联经济得到了健康持续发展 8.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 A. 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将错误归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缺乏科学实验,反复折腾 C. 有开创性地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 只进行农业改革,没有涉及工业管理体制 9.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A. 罗斯福 B. 赫鲁晓夫 C. 斯大林 D. 戈尔巴乔夫 10.列宁指出,商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为此,苏维埃俄国调整了当时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 A. 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允许市场发挥作用,体现逐步过渡的思想 C. 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 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十大感人故事

十大感人故事 <<1.带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 洪战辉,23岁,河南省周口市东下镇洪庄村人,现就读于湖南怀化学院。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 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如今已经照顾妹妹整整12年!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2月1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向洪战辉同学学习的通知》。 <<2.永不言弃>> 十年前,刘大禹的妻子——年仅46岁的田薇薇被昆明市延安医院诊断为遗传性小脑萎缩。在以后的两年里,病情迅速恶化,全身肌肉萎缩,双眼失明,四肢瘫痪,完全失去了自理功能。更为可怕的是到了2000年,灾难再次降临这个不幸的家庭,他们的独生子20岁的刘凯宁也患上了和妈妈一样的病——遗传性小脑萎缩。医生曾经断言,这是不治之症,病轻时双脚颤抖不能走路,病重时四肢瘫痪,不能吃喝,内脏衰竭,生命最多只能维持三年。但是刘大禹创造了奇迹,至今十年过去了,田薇薇依然活着,儿子刘凯宁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用毅力意志与病魔抗争,尽量延缓病情发展。刘大禹曾经动情的说过:“我这一生再没有所求了,只想一家三口在一起,谁也别离开”。这个天命之年的男人用别人难以想象的执着和毅力苦苦与命运抗争,极力挽救妻子和儿子的生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男孩为父上山采药9年>> 采草药的小男孩叫徐建威,生活在浙江省南部的一个小山村里,5岁那年,父亲患上了硅肺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补贴家用,父亲上山采草药卖。小小年纪的建威便经常跟随父亲一起上山采药,渐渐地懂得了哪些草药对父亲的病有作用,哪些草药比较珍贵,可以卖到好价钱……。 建威父亲的病情渐渐加重,医生认为他已经没得治了。可10岁的小建威没有放弃,他始终坚信山上的草药可以救父亲。于是他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利用星期六、日上山采草药来给父亲治病。 从此,绵延不断的深山里多了一个10岁孩子的身影,无论气候多幺恶劣,山路多幺崎岖,都不会阻止小建威寻药救父的步伐。正是这样的执着,也正是这种对父亲的挚爱,支撑着父亲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死门槛。 父亲的病情虽然没有太多好转,但建威却很满足,因为他知道:“父亲在,我还有个家!”<<4.教师挖煤三年让学生不再辍学>> 最近三年,每逢假期,重庆市开县郭家镇北斗村小学老师刘念友都会到镇上煤矿下井挖煤。直到今年7月,北斗村中心校校长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才知道,他挖煤挣的钱除了供儿女上大学外,都给自己班上的贫困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了,但他自己却天天吃白开水泡饭和 咸菜。 刘念友从教28年,每年都在资助自己班上的贫困学生,不管走到哪,班上从来都没有因为钱而辍学的学生。但谁也不知道他其实穷得要去下井挖煤的地步,而且一挖就是3年。到底资助了多少贫困生,刘念友自己也数不清。

揭开尘封十年的命案真相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c1649322.html, 揭开尘封十年的命案真相 作者:肖俊林 来源:《蓝盾》2017年第03期 被害人尸骨打捞现场 2016年12月16日,河北省涿鹿县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于某作出批准逮捕决定。11年前,于某与他人合谋将丈夫杀死抛尸,随后一直逍遥法外。是两名检察官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勇气,深查细究,缉拿元凶,让死者沉冤昭雪,他们就是张家口市检察院驻涿鹿监狱检察室主任闫飞和检察官郝向忠。 举报信鉴真伪 2016年8月底,涿鹿县监狱一名服刑人员赵某给驻狱检察室写来一封举报信,反映他的 盗窃罪同案犯张某曾涉嫌杀害了一个叫张荣珍的人。 这封信总共不到200字,却披露了很多细节。比如张某讲述杀人过程后,曾带赵某到抛尸的那口井边现场指认,告诉他自己杀人后连续三个晚上在那里烧纸,求告死者的灵魂饶恕自己;张某还担心被杀人灭口,嘱咐赵某一旦自己要钱回不来就帮忙报案。 “信里的内容有一定的可信度。”经过认真推敲,驻狱检察室主任闫飞作出判断。当时刚刚上任三个月的他,曾是张家口市检察系统“十佳公诉人”,又在张家口市检察院反贪侦查岗位历练多年,具有丰富的侦查和公诉工作经验。到驻涿鹿监狱检察室任职后,他和检察官郝向忠曾深入每一个监区走访,广泛开展与服刑人员谈心活动,鼓励他们举报深挖余罪。赵某即是受此鼓舞主动给检察室写这份举报材料的。 与赵某接触后,闫飞的推测得到证实。“我是思想斗争了很长时间,才决定给你们写这份材料的。”赵某告诉闫飞,他几年前就揭发过张某,没得到重视,已经想放弃了。 根据赵某提供的另一名同案犯的线索,检察官找到了知情人叶某,叶某所述与赵某举报内容大体一致:200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叶某提醒张某:“你现在是逃犯,住在她(于某)家里别让她给告了。”“她不敢”。“有啥不敢的?” 为回答这个问题,张某讲述了自己与涿鹿县某村的“毛眼”(钱某)、于某和于某的母亲一起将“大黄四”(于某的丈夫张荣珍)弄死了。作案手段是先喂安眠药,“几个人一起用被子捂死”,然后开着钱某的三轮车将尸体扔到一口废井里。 检察官立即前往张荣珍以前住的村子秘密走访,了解到张荣珍是与于某结婚一年后,即2005年失踪的,至今杳无音讯。于某26岁初婚,育有一女,6年后离异,与涉案人员张某、钱某均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再婚后,她与丈夫张荣珍感情并不融洽,经常吵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