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绿洲承载力研究的全新审视与展望

干旱区绿洲承载力研究的全新审视与展望
干旱区绿洲承载力研究的全新审视与展望

第三章 中国旱地农业得分布及旱地农业类型分区

第三章中国旱地农业得分布及旱地农业类型分区 第一节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得范围与界限 一、中国干湿地区得划分指标及其划分方法 划分中国干湿地区得指标目前主要就是干燥度指标与年降水量指标。 (一)干燥度指标 采用这种指标划分得,有中国科学院得“中国气候区划”、“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与中央气象局得“中国气候区划”,其划分得方法见表。 到西以干燥度划分。第二级气候区划分,结合各区情况,甘蒙、甘新、华北三个地区重点考虑年、季干燥A 度。第二级划分视各地情况适当运用年、季干燥度,年降水量、降水日等因素。这个区划以K≥4、00为干旱,K在1、50一4、00或1、20一4、00之间为半干旱,我国干旱与湿润地区得分界线大致就是从海拉尔,经乌兰浩特、通辽、张家口到榆林、兰州、阿坝、昌都、拉萨,由东北针贯西南,干旱与半干旱得界限大致就是自内蒙古得海流图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大柴旦、玉树、倾多、拉萨、日喀则至噶尔昆沙一线。 中央气象局得“中国气候区划”在第二(气候大区)与三级(气候区划)中,分别采用年、季干燥度指标。因干燥度标准与划分方法得不同,此区划划分得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得范围大致为:东自海拉尔、齐齐哈尔、锦州,向西南经承德、太行山、运城,再折向西北,经洛川、兰州、酒泉、敦煌、与田至喀什一线以北得广大地区。青藏高原气候区域除东南部得部分地区外,也属于这个范围。 中国科学院得“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按干湿情况,以干燥度为主要参考指标,划分出第一级(自然地区)范围大致自海拉尔经乌兰浩特、通辽、十八盘梁、石家庄、阿坝、昌都、倾多一线得西北地区。干旱与半干旱得分界线大致就是从包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折向大柴旦、格尔木经唐古拉山口转向黑河、鄯善一带。 (二)年降水量指标 以这种指标进行大范围干湿地区划分得主要有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得“中国自然区划”、“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科学院得“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及“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其划分得主要指标如表1-7。 出了西北干旱区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得29、8%。“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100mm等降水量线为指标,划分得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得50%以上。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与“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分别都以400mm与250mm降水量线作为划分干湿区及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得指标,其中干旱、半干旱面积分别占30、8%、19、2%,合计占国土面积得50%。 从以上不同得划分可以瞧出:①因划分指标得不同,或同一指标具体标准得不同,或因再分级中运用得方法不同,划出得干旱地区得范围与界限也就不同;②干旱地区得范围与界限尽管目前还没有一致得划分,但就是从大得范围瞧,还就是比较一致得。即无论以干燥度K=l、5还就是以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划分,中国干旱地区得面积都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得50%以上。如果加上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区得交错地带,则干旱半干旱地区得面积更大。

地基承载力计算计算书

地基承载力计算计算书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构件编号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 设计者_____________ 校对者_____________ 一、设计资料 1.基础信息 基础长:l=4000mm 基础宽:b=4000mm 修正用基础埋深:d=1.50m 基础底标高:dbg=-2.00m 2.荷载信息 竖向荷载:F k=1000.00kN 绕X轴弯矩:M x=0.00kN·m 绕Y轴弯矩:M y=0.00kN·m b = 4 0 l=4000 x Y 3.计算参数 天然地面标高:bg=0.00m 地下水位标高:wbg=-4.00m 宽度修正系数:wxz=1 是否进行地震修正:是 单位面积基础覆土重:rh=2.00kPa 计算方法:GB50007-2002--综合法 地下水标高-4.00 基底标高-2.00地面标高0.00 5 5 5 5 5 4.土层信息: 土层参数表格

二、计算结果 1.基础底板反力计算 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为: G k = A×p =16.0×2.0= 32.0kN 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为: 1.1当轴心荷载作用时,根据5. 2.2-1 : P k = F k+G k A= 1000.00+32.00 16.00= 64.50 kPa 1.2当竖向力N和Mx同时作用时:x方向的偏心距为: e = M k F k+ G k= 0.00 1000.00 +32.00= 0.00m x方向的基础底面抵抗矩为: W = lb2 6= 4.00×4.00 2 6= 10.67m 3 x方向的基底压力,根据5.2.2-2、5.2.2-3为: P kmax = F k+G k A+ M k W= 64.50 + 0.00 10.67= 64.50 kPa P kmin = F k+G k A- M k W= 64.50 - 0.00 10.67= 64.50 kPa 1.3当竖向力N和My同时作用时:y方向的偏心距为: e = M k F k+ G k= 0.00 1000.00 +32.00= 0.00m y方向的基础底面抵抗矩为: W = bl2 6= 4.00×4.00 2 6= 10.67m 3 y方向的基底压力,根据5.2.2-2、5.2.2-3为: P kmax = F k+G k A+ M k W= 64.50 + 0.00 10.67= 64.50 kPa P kmin = F k+G k A- M k W= 64.50 - 0.00 10.67= 64.50 kPa 2.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基底标高以上天然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下取浮重度 γm = ∑γi h i ∑h i = 2.0×18.0 2.0= 18.00 基底以下土层的重度为 γ = 18.00 b = 4.00 f a = f ak + ηbγ (b-3) + ηdγm (d-0.5) = 150.00+1.00×18.00×(4.00-3)+1.00×18.00×(1.50-0.5)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及其 主要问题剖析 齐亚彬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它是环境科学研究中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承载体、承载对象、环境承载率三要素组成;衡量承载力的指标可分为自然资源支持力,环境生产支持力和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三项指标。目前,各种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环境生产力集合,如区域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等。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承载力;要素承载力;承载力类型集合 中图分类号:F1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995(2005)0520007205 1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历史 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早期的承载力研究首先与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后来这一术语被 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京大学完成的《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 家,更重要的是和大家共同研究问题,探索地勘工作和单位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建议大家要积极去抓,要学会积极参与。也请全国不同行业的地勘单位,互相参观学习,共同研究这些试点单位的改革发展,共同促进全国地勘工作和单位的改革发展。 地勘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面临的困难又很多。但是,近几年,大家已经从思想上、工作上、物质基础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虽然在地勘业、矿业的改革在某些方面与其他竞争性行业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但大家重视它、关心它、都想加快改革发展这个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当前大家主要是担心问题解决的程度,职工住房问题、老干部安置问题、发展的资金问题、管理体制问题、不同系统地勘单位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改革发展的进程。大家都希望这些问题能够解决得好一点、快一点,从而使改革发展的步子也迈得大一点。我认为大家的这些想法符合当前的实际,应该共同努力来当好中央和部党组的参谋助手,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争取制定好相关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 作者简介:齐亚彬(1961-),男,河北省定州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国土资源经济研究工作。 Resource Econom y 资源经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N at ural Res ource E c onomics of China 2005Π05  7

地基承载力

地基承载力 1、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使用? 答1、 f=fk+εbγ(b-3)+εdγο(d-0.5) 式中: fk——垫层底面处软弱土层的承载力标准值(kN/m2) εb、εd——分别为基础宽度和埋深的承载力修正系数 b--基础宽度(m) d——基础埋置深度(m) γ--基底下底重度(kN/m3) γ0——基底上底平均重度(kN/m3) 答2 、你想直接用标贯计算承载力,是可行的,承载力有很多很多的计算方法,标贯是其中的一种,但目前规范都逐渐取消了,老版本的工程地质手册记录了很多的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标贯锤击数N确定承载力的公式,你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适合你所在地方条件的公式来计算。 答3、根据土的强度理论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公式: fa=Mb*γ*b+Md*γm*d+Mc*Ck 其中Ck为粘聚力标准值,由勘察单位实地勘察、实验确定,在勘察报告上按土层列表显示。 2、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中的d如何取值?d是地基的埋置深度还是基底到该层土层底的深度? 答、d就是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3、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何推导 答、你可以到百度文库里面下载一个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 计规范》,里面有详细的给你介绍的!

4、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是什么?具体符号代表什么?怎样计算? 答、 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公式计算、 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 2、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fa=fak+εbγ(b-3)+εdγm(d-0.5) 式中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εb、ε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γ--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宽小于3m按3m取值,大于6m按6m取值; 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d--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参考资料:GB50007-2002《地基规范》 5、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f=fk+εbγ(b-3)+εdγο(d-0.5))的说明即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里每个符号的意思? 答、fk——垫层底面处软弱土层的承载力标准值(kN/m2) εb、εd——分别为基础宽度和埋深的承载力修正系数 b--基础宽度(m) d——基础埋置深度(m) γ--基底下底重度(kN/m3) γ0——基底上底平均重度(kN/m3) 6、地基承载特征值如何取得?

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附小桥涵地基承载力检测)

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附小桥涵地基承载力检测) 【摘要】简明列出太沙基、汉森、魏锡克、梅耶霍夫、沈珠江、普兹列夫斯基、王长科等地基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下面用TXT文本简明列出太沙基、汉森、魏锡克、梅耶霍夫、沈珠江、普兹列夫斯基、王长科等地基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供参考使用。适于标准受压,只考虑基础宽度、超载影响,不考虑其他诸如倾斜等因素。 1、太沙基(Terzaghi)地基极限承载力qu公式 qu=c*Nc+q*Nq+0.5*γ*B*Nγ 其中 Nc=(Nq-1)*cotφ Nq=exp(π*tanφ) * tan2(45+φ/2) Nγ= 6 * φ / (40 -φ) 式中c、φ分别表示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B表示基础宽度。以下同。 2、汉森(Hansen)地基极限承载力qu公式 qu=c*Nc+q*Nq+0.5*γ*B*Nγ 其中 Nc=(Nq-1)*cotφ Nq=exp(π*tanφ) * tan2(π/4+φ/2) Nγ = 1.5 * Nc * tan2φ 3、梅耶霍夫(Meyerhof)地基极限承载力qu公式 qu=c*Nc+q*Nq+0.5*γ*B*Nγ 其中 Nc=(Nq-1) * cotφ Nq=exp(π*tanφ)*tan2(π/4+φ/2) Nγ = (Nq - 1) * tan(1.4 * φ) 4、魏锡克(Vesic)地基极限承载力qu公式 qu=c*Nc+q*Nq+0.5*γ*B*Nγ 其中 Nc=(Nq-1) * cotφ Nq=exp(π*tanφ) * tan2(π/4+φ/2) Nγ = 2 * (Nq + 1) * tanφ 5、沈珠江地基极限承载力qu公式 qu= (1 + d / B) ^ (1 / 3) * (c / tanφ * (Nq - 1) + 0.5 * γ * b * Nγ)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有哪些特点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有哪些特点 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必须要学习进步,才能更好的保证我们的安全例如说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习掌握的,这样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我们能更好的去处理解决,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棕钙土、灰钙土、高山及亚高山草原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中国在年降水量小于350mm地区广为发育。植被为旱生丛生禾草,旱生和超旱生小半灌木及灌木,覆盖度1%~5%,干旱程度愈高的地区植被愈稀疏,总生物量随降水量减少而降低。 干旱土是指发育在干旱水分条件下具有干旱表层和任一表下层的土壤。 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棕钙土、灰钙土、高山及亚高山草原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在年降水量小于350mm地区广为发育。植被为旱生丛生禾草,旱生和超旱生小半灌木及灌木,覆盖度1%~5%,干旱程度愈高的地区植被愈稀疏,总生物量随降水量减少而降低。土壤淋溶弱,形成具有低腐殖质含量的特征表层,碳酸钙,石膏,易溶盐在剖面不同部位积聚。

植被对于半干旱地区尤其重要。因为这里土壤风蚀十分严重,农田被流沙掩埋也是常见的现象。植被是土壤的卫士,防沙林带对迎风面的流沙可起阻截和控制作用,对背面风的农田起保护作用。护田林带还能显著的减少干热风的危害。林带不仅能减低风速,还有减少蒸发,增加空气湿度与土壤保护作用。 草类是半干旱地区能利用那里不多的降水生产植物有机物的唯一植被,它能保护那里的土壤,防止风蚀和保持土壤湿度。在水土关系中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在防沙林带和绿洲中的零星沙丘,只要杂草覆盖百分之八十左右就可固定流沙,低于较大的风速。 在种植草类的同时还要增加技术投入力度,改善我国草地的生产和生态环境,使草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防止过度放牧,保护我国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

地基承载力及基础验算

铁塔独立基础配筋及地基承载力验算计算书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计算公式:《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fa =fak + ηb * γ* (b - 3) + ηd * γm * (d - (基础规范式)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190kPa;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ηb =;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ηd=;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γ=18kN/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γm =m;基础底面宽度b =; 基础埋置深度d = 当b <3m 时,取b =3m fa =190+*18*+** =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 基本资料 基础短柱顶承受的轴向压力设计值F= 基础底板承受的对角线方向弯矩设计值M=·m 基础底面宽度(长度) b =l=4300mm 基础根部高度H =600mm 柱截面高度(宽度)hc =bc =800mm 基础宽高比 柱与基础交接处宽高比:(b - hc) / 2H =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fc =mm,ft =mm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y=300N/mm;纵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边缘的距离as=35mm 纵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 =% 荷载效应的综合分项系数γz = 基础自重及基础上的土重 基础混凝土的容重γc =25kN/m;基础顶面以上土的重度γs =m,

Gk =Vc * γc + (A - bc * hc) * ds * γs = 基础自重及其上的土重的基本组合值G =γG * Gk =kN 基础底面控制内力 Fk ---------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柱底轴向力值(kN); Mxk、Myk ---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弯矩值(kN·m); F、Mx、My -- 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竖向力、弯矩设计值(kN、kN·m); F =γz * Fk、Mx =γz * Mxk、My =γz * Myk Fk =;Mxk'=Myk'=·m;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轴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pk =(Fk + Gk) / A (基础规范式) pk =+/ =<fa =,满足要求!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边缘处的最大、最小压力值pkmax =(Fk + Gk) / A + Mk / W (基础规范式) pkmin =(Fk + Gk) / A - Mk / W (基础规范式) 双向偏心荷载作用下 pkmax =(Fk + Gk) / A + Mxk / Wx + Myk / Wy (高耸规范式) pkmin =(Fk + Gk) / A - Mxk / Wx - Myk / Wy (高耸规范式) 基础底面抵抗矩Wx =Wy =b * l * l / 6 =**6 = pkmax =+/+ 2* = pkmin =+/ 2* = 由于pkmin< 0,基础底面已经部分脱开地基土。则有 pkmax =(Fk + Gk) / (3ax·ay) (高耸规范式) ax·ay ≥(高耸规范式) ax --------- 合力作用点至ex一侧基础边缘的距离,按b/2-ex 计算; ay --------- 合力作用点至ey一侧基础边缘的距离,按l/2-ey 计算;

【2017年整理】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一.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1.野外鉴别法 岩石承载力标准值f k(kpa) 注:1.对于微风化的硬质岩石,其承载力取大于4000kpa时,应由试验确定; 2.对于强风化的岩石,当与残积土难于区分时按土考虑。 碎石承载力标准值f k(kpa) 注:1.表中数值适用于骨架颗粒空隙全部由中砂、粗砂或硬塑、坚硬状态的粘土或稍湿的粉土所充填的情况; 2.当粗颗粒为中等风化或强风化时,可按其风化程度适当降低承载力,当颗粒间呈半胶结状时,可适当提高承载力; 3.对于砾石、砾石土均按角砾查承载力。 2.物理力学指标法 粉土承载力基本值f(kpa) 注:1.有括号者仅供内插用; 2.折算系数§=0。 粘性土承载力基本值f(kpa) 注:1.有括号者仅供内插用; 2.折算系数§=0.1。

沿海地区淤泥和淤泥质土承载力基本值f(kpa) 注:对于内陆淤涨和淤泥质土,可参照使用。 红粘土承载力基本值f(kpa) 注:1.本表仅适用于定义范围内的红粘土; 2.折算系数§=0.4。 素填土承载力基本值f(kpa) 注:本表只适用于堆填时间超过10年的粘性土,以及超过5年的粉土;所查承载需经修正计算。3.标准贯入试验法 砂土承载力标准值f k(kpa) 注:1.砾砂不给承载力; 2.粉细砂按粉砂项给承载力;3.中粗砂按中砂项给承载力; 4.细中砂按细砂项给承载力; 5.粗砾砂按粗砂项给承载力; 6.N63.5需修正后查承载力. 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f k(kpa) 注:N63.5需经修正后查承载力。 花岗岩风化残积土承载力基本值f(kpa) 注:花岗岩风化残积土的定名: 2mm含量≥20%为砾质粘性土; 2mm含量<20%为砂质粘性; 2mm含量=0为粘性土

极端干旱区8个绿洲防护林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其与地下水关系_赵新风

第24卷第3期2010年6月 水土保持学报 Jour nal of Soil and W ater Conserv ation Vo l.24No.3 Jun.,2010 极端干旱区8个绿洲防护林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 及其与地下水关系 赵新风1,3,李伯岭4,王炜1,张鹏1,徐海量1,2,3,叶茂5 (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2.中国科学院阿克苏水平衡试验站,新疆阿拉尔843300; 3.中国科学院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11; 4.农二师34团林业管理站,库尔勒841507; 5.新疆师范大学地球科学与旅游学院,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通过两年的地下水位资料与8个防护林地土壤水分与盐分分布数据,分析了喀拉米吉镇砂土、壤土与粘土绿 洲防护林地土壤水盐在0-150cm深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趋势为:砂土林地表 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大土壤贮水量从60cm深处开始呈/波峰0、/波谷0的交替;砂壤土林地土壤贮水量随土壤深度 的增加而增加;粘土林地土壤含水率开始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至80-120cm以后不再增大,甚至减小。(2)砂 (壤)土林地土壤水分含量低且空间异质性大,粘土林地土壤贮水量高且空间异质性小。粘土林地土壤含盐量高、 砂土林地土壤含盐量低,砂土林地的土壤电导率值在1.5mS/cm以下,粘土林地的土壤电导率值在2.5mS/cm 以下。(3)喀拉米吉镇绿洲的8个防护林地中,土壤含水量高的林地含盐量也高,含水率低的林地含盐量也低。 (4)林地土壤水分布随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表现为:林地内150cm土体贮水量随地下水位的上升大致呈增大的 趋势,林地内的土壤贮水量与地下水位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R2=-0.81)。林地土壤含盐量随地下水位的变 化趋势表现为:(砂)壤土林地的各层土壤盐度随地下水位的上升而下降,地下水位越浅,土壤盐度越小,地下水位 越深,土壤盐度越大;粘土林地中,毛管力作用强,盐分运移速度快,从而表现出地下水位越浅,土壤盐度越大,特 别是下层土壤(80-100cm,100-120cm,120-150cm)较明显,即土壤盐度随地下水位上升而增大。 关键词:绿洲防护林;土壤盐分;土壤水分;地下水位 中图分类号:S153.5;S152.7;X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42(2010)03-0075-05 Characteristic of Soil Moisture and Salinity Distribution in Eight Fores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Groundwater in Exetreme Arid Area ZH AO Xin-feng1,3,LI Ba-i lin4,WANG Wei1,ZH ANG Peng1,XU H a-i liang1,2,3,YE Mao5 (1.X inj iang I 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 ap hy,Chinese A cad emy of S ciences,Ur umqi830011; 2.Water Balancing T es t Station of Chinese A cademy of S ciences,A ral,X inj iang843300; 3.K ey Labor ator y of Oas is Ecology and D esert Env ironment,X inj iang830011;4.Station of For es try M anagement of34Regiment,K or la841507; 5.Gr aduate Univer sity of Chinese A cademy of S ciences,Beij ing100049) Abstract:By tw o years of g roundw ater data and so il mo isture and salinity o f eig ht forests in Kalamiji o asis, soil mo istur e and salinity o f filt,sandy and clay distributed in0-150cm of eig ht forest w 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ed that:(1)T he trend o f soil m oisture fo llow ing soil depth w as:/w ave crest0and/troug h0o f soil moisture in sandy for est turn on alternately from60cm;the soil mo isture in filt fo rest increased gradrally fo-l low ing the soil depth in filt forest;in clay forest the soil moisture increased g radrally at the beginning,up to 80-120cm,the soil moisture do not increase any mo re even decrease.(2)T he soil mo istur e w as sm all and the spatial heterog eneity w as larg e in sandy forests,the soil mo isture w as lar ge and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w as small in clay forests.The salinity w as hig her in clay forest than in sandy for ests,w ith EC w ithin2.5 mS/cm and1.5mS/cm respectively.(3)In eight forests of Kalamiji oasis,the soil content w as higher in w hich has higher salinity,and the soil m oistur e w as low er in w hich has the lo wer salinity.(4)T he changing tr end of soil m oistur e and salinity fo llow ing gro undw ater table w as:the soil mo isture increasing gradually *收稿日期:2009-12-13 基金项目:西部行动计划(KZCX2-XB2-13,KZCX2-XB2-03) 作者简介:赵新风(1981-),女(汉),河北保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恢复生态学。E-m ail:zxinfeng@https://www.360docs.net/doc/3e1997164.html, 通讯作者:徐海量(1971-),男,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干旱区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E-m ail:x uhl@m https://www.360docs.net/doc/3e1997164.html,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综述_安海忠

第18卷第6期2016年12月 资源与产业 RESOURCES &INDUSTRIES Vol.18No.6Dec.2016 http ://www .resourcesindustries .net .cn zycy @cugb .edu .cn 收稿日期:2016-11-02;修订日期:2016-11-03;责任编辑:任宝琴。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cnki.net /kcms /detail /11.5426.TD.20161223.1645.002.html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61223.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3199)。通讯作者:安海忠(E-mail :ahz369@163.com )引用格式:安海忠,李华姣.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综述[ J ].资源与产业,2016,18(6):21-26An Haizhong ,Li Huajiao.Research framework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J ].Resources &Industries ,2016,18(6):21-26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综述 安海忠 1,2,3 ,李华姣1, 2,3 (1.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2.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3.国土资源人才评价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3) 摘 要:在全球“低碳革命 ”、“页岩气革命”、“新能源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分析、评价、监控一国或某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的课题。文章在梳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理论为基础,以方法和数据为支撑,以应用为导向的,集理论、方法、数据、应用“四位一体”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其中,在理论层面,提出了“以资源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为约束,以社会和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理论体系” ;在方法层面,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综合,从静态到动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体系” ;在数据层面,提出了包含统计年鉴数据、空间遥感数据、实地观测数据和调研数据、高频时间序列数据、仿真模拟数据、文本灰色数据等6个层次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多源异构数据体系;在应用方面,提出了基于理论、方法、数据的“动态监测、分析评价、风险预警、政策模拟、决策支持”5个维度的应用研究体系。该研究所提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为资源型承载力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和系统的思路框架。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方法;数据应用;框架体系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16)06-0021-06 RESEARCH FRAMEWORK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AN Hai-zhong 1,2,3,LI Hua-jiao 1, 2,3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LR,Beijing 100083,China ; 3.Open Lab of Talents Evaluation ,MLR,Beijing 100083,China ) Abstract :The global low carbon revolution ,shale gas revolution and new energy revolution requires how to analyze ,evaluate and monitor one nation ’s ,or one region ’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advances ,presents a four-in-o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ory ,method ,data and application.The theory incorporates resources as support ,eco-environment as constraint ,sustainability as objective.The method is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 ,from single to comprehensive ,from static to dynamic.The data includes annual statistics ,remote sensing ,on-site surveyed ,temporal series ,simulation ,and text gray data.The application covers dynamic monitoring ,analysis ,risk alerting ,policy modeling ,and decision support.This study provides a necessary research basis and path for further study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浅基础地基承载力验算部分计算题

一、计算题 图示浅埋基础的底面尺寸为6.5m×7m,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如图中所示(其中竖向力 ]=240kPa[。试检算地为主要荷载,水平力为附加荷载)。持力层为砂粘土,其容许承载力基承载力、偏心距、倾覆稳定性是否满足要求。 K≥1.5(提示:要求倾覆安全系数)0 [本题15分] 参考答案: 解: )(1

代入后,解得: ,满足要求 ),2满足要求( ), 满足要求(3 3kN,对应的偏心距e=0.3m×10。持力层的=5.0二、图示浅埋基础,已知主要荷载的合力为N容许承载力为420kPa,现已确定其中一边的长度为4.0m (1)试计算为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另一边所需的最小尺寸。 (2)确定相应的基底最大、最小压应力。 [本题12分] 参考答案: 解:由题,应有 )2(N=6×1m×3m,已知作用在基础上的主要荷载为:竖向力图示浅埋基础的底面尺寸为6三、32M。试计算:kNm。此外,持力层的容许承载力0kN,弯矩×=1.510 1)基底最大及最小压应力各为多少?能否满足承载力要求?( e的要求?(2)其偏心距是否满足ρ≤N不变,在保持基底不与土层脱离的前提下,基础可承受的最大弯矩是多少?此时3)若(基底的最大及最小压应力各为多少?

[本题12分] 参考答案: )解:(1 )(2 )3( ba,四周襟边尺寸相同,埋=某旱地桥墩的矩形基础,基底平面尺寸为7.4m=7.5m,四、hN=6105kN2m=,在主力加附加力的组合下,简化到基底中心,竖向荷载置深度,水平荷载HM=3770.67kN.m。试根据图示荷载及地质资料进行下列项目的检算:,弯矩=273.9kN(1)检算持力层及下卧层的承载力; (2)检算基础本身强度; )检算基底偏心距,基础滑动和倾覆稳定性。3 (.

干旱区绿洲系统生态_生产_生活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干旱区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Ξ 张传国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 构建绿洲系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绿洲系统承载力的基础。本文在以全新的视角解释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参照绿洲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国际国内基础,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构建了一套绿洲系统“三生” 载力、生产承载力与生活承载力构成,生活承载力的指标构成。生态承载力指标主要由反映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指标构成标和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指标。生产承载力指标主要由反映经济系统承载能力的指标构成济结构指标、经济增长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生活承载力指标主要由反映社会系统承载力指标构成展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和科技教育指标。最后本文对指标体系的综合集成与赋权方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绿洲系统 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 指标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 Q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675(2001)03-0007-06 1 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的内涵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切具有特定功能,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整体都可以被看成一个系统。绿洲系统是干旱区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经济基础与核心的,由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耗散结构体系〔1〕。绿洲系统如同生命体一样,绿洲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自校稳态机制使系统具有自我维持和调节能力,但绿洲系统的这种稳态机制是有限的,当外力与人为干扰超过系统可调节能力或可承载能力范围时,系统平衡将被破坏,甚至瓦解。所以干旱区的人类活动必须限制在绿洲系统的弹性范围之内,不应超越绿洲系统的承载阈值。这种承载阈值就是绿洲系统承载力,绿洲系统承载力是指绿洲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 调节能力,绿洲系统资源与环境的供容能力(生态承载力)以及经济活动能力(生产承载力)和满足一定生活水平人口数量的社会发展能力(生活承载力), 即绿洲系统承载力是由处于支持层的生态承载力和处于表现层的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三部分组成,简称为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如图1所示。 图1 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构成示意图 Fig.1The sketch map of ecological -economic -social capacity of oasis systems 第18卷 第3期2001年9月 干旱区研究 ARID ZON E RESEARCH Vol.18 No.3Sep. 2001Ξ  收稿日期:2001-06-15,修订日期:2001-07-25 3本文承蒙恩师毛汉英研究员、方创琳研究员精心指导,特此致谢!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08,KZCX1—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871035)资助。

地基处理及地基承载力验算

地基处理及地基承载力验算 一、地基处理 1、地基处理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清淤→测量放线→分层填筑宕渣碎石→碾压→摊铺水泥混凝土。 2、河塘、沟渠、泥浆池处理 在支架搭设范围内淤泥,必须进行清淤后,填筑碎石土或宕渣,粒径要均匀。 利用自卸汽车运输、推土机或挖掘机进行回填工作,清淤后回填底部可以先用粒径稍大的土石方满铺基底,以保证清淤后的基底的稳定,分层填筑、分层压实。顶层压实面平整,无积水,无明显碾压轮迹,无显著的局部凸凹,便道路基路拱按1 % 横坡设置,排水坡面斜向线路外侧,进入临时集水坑。 3、原地面处理 将原地面腐植地表层上耕植土清除,然后按照该部位道路基础标高填筑宕渣,铺筑水泥稳定碎石,确保地基承载力[σ]达到200KPa。 4、支架垫层处理 支架搭设前,按前述方案对地基进行回填压实,搭设支架范围内进行整平、碾压,保证地基密实度达到95%以上(主线范围内的路基压实标准按施工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保证支架基础的稳定。地基处理后,应该加强箱梁施工内的排水工作,支架地基外两侧1.0m处设置50*50cm纵向临时排水沟,及时排除雨水、积水及梁体养生用水,防止地基在水的浸泡下导致支架下地基沉陷。临时排水沟的外表面用7.5#砂浆进行喷洒抹面,防止雨水的冲刷。

50宕渣15 水泥混凝土素土压实 排水沟 排水沟支架基础硬化范围 二、支架基础承载力验算 基础:15cmC20水泥水泥混凝土基层 + 50cm 宕渣垫层 支架底托几何尺寸为:12cm×12cm ,因水泥混凝土养护后形成刚性板体,可作为荷载传递载体,传递角按45°计算。 底座地基承载力计算面积: A=(0.65×tg45°+0.12/2)2×3.14 = 1.58m 2 取单肢碗扣支架最不利部位计算: 单根底托按最大受力34.51KN 计算, P1=34.51×103/1.58 =21.84 Kpa.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σ]=f k ×k b 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σ]=f k ×k b = 200×1=200 Kpa 以上各计算部位P 值均小于[σ]=200 Kpa ,地基承载力满足使用要求。

地基承载力计算

地基承载力=8*N-20(N为锤击数) 地基的承载力是随负载增加而地基单位面积的承载力。常用单位KPa是评估基础稳定性的综合术语。应该指出的是,基础承载力是基础设计的一个实用术语,它有助于评估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而不是土壤的基础特性指标。土的抗剪强度理论是研究和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理论基础。 在荷载作用下,地基要产生变形。随着荷载的增大,地基变形逐渐增大,初始阶段地基土中应力处在弹性平衡状态,具有安全承载能力。当荷载增大到地基中开始出现某点或小区域内各点在其某一方向平面上的剪应力达到土的抗剪强度时,该点或小区域内各点就发生剪切破坏而处在极限平衡状态,土中应力将发生重分布。这种小范围的剪切破坏区,称为塑性区(plastic zone)。地基小范围的极限平衡状态大都可以恢复到弹性平衡状态,地基尚能趋于稳定,仍具有安全的承载能力。但此时地基变形稍大,必须验算变形的计算值不允许超过允许值。当荷载继续增大,地基出现较大范围的塑性区时,将显示地基承载力不足而失去稳定。此时地基达到极限承载力。 确定方法: (1)原位试验法(in-situ testing method):是一种通过现场直接试验确定承载力的方法。包括(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等,其中以载荷试验法为最可靠的基本的原位测试法。 (2)理论公式法(theoretical equation method):是根据土

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的理论公式确定承载力的方法。 (3)规范表格法(code table method):是根据室内试验指标、现场测试指标或野外鉴别指标,通过查规范所列表格得到承载力的方法。规范不同(包括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规范),其承载力不会完全相同,应用时需注意各自的使用条件。 (4)当地经验法(local empirical method):是一种基于地区的使用经验,进行类比判断确定承载力的方法,它是一种宏观辅助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