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降阶方法综述

模型降阶方法综述
模型降阶方法综述

模型降阶方法综述

大系统模型降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比较成熟的经典降阶方法主要有:Pade逼近法,时间矩法,连分式法,Routh逼近法及棍合法等。本文综述了这一领域的现有文献,介绍了每种降阶方法的基本思想、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特别指出了一些新的经典模型降阶方法的进展。文中最后提出了模型降阶方法的可能研究方向。

一、Pade逼近法

Pade逼近法是大系统模型简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经典降阶方法。到目前为止,人们仍然公认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递函数降阶法。

Pade逼近法是泰勒级数展开理论的应用,适用于传递函数可表示成有理多项式分式(或传递函数阵为有理分式阵)的场合。降阶方法简单,易于编制上机程序,低频(稳态)拟合性能好。但是,Pade逼近法的高频(动态)拟合性能较差且不能保证降阶模型的稳定性。因而在模型降阶方法中,很少单独使用Pade逼近法。

为了弥补Pade逼近法的不足,Brown等引入了使降阶模型稳定的补充性能准则,但却提高了降阶模型的阶次;Rossen等把造成降阶模型不稳定的极点隔离开来,并用任意稳定极点取代,可以防止降阶模型不稳定,但加大了计算量;Chuang和Shamash先后提出在和附近交替展成Pade近似式,可获得有较好动态拟合性能的降阶模型;Shih等采用线性变换方法将中不稳定的极点映射到另一平面,以扩大Pade展开式的收敛域,并由此选出稳定的降阶模型。

为了克服泰勒级数收敛慢的弱点,Calfe等提出了切比雪夫多项式模型降阶方法,可获得稳定的降阶模型;Bistritz等提出了广义切比雪夫一Pade逼近法,即Darlington多项式展开法。这两种降阶方法均可使降阶模型在预定的区间上既稳定又具有最小相位,但计算量大,仅适用于单变量系统。

二、时间矩法

时间矩法首先由Paynter提出,采用与Pade逼近法类似的方法,把高阶系统和降阶模型都展成多项式,再令时间矩对应项相等,可以求得降阶模型的各系数。因此,时间矩法本质上仍是Pade遏近法,其优缺点也相似。

有的学者从时间矩或马尔可夫参数组成的Hankel阵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模型降阶方法,但本质上仍属于时间矩法的范畴。

三、连分式法

连分式是函数论中研究得比较深入的课题。1974年左右,开始应用连分式进行模型降阶,5年后,又推广于多变量系统降阶。连分式降阶法的基本出发点是:将真有理传递函数G(s)在附近展成连分式,然后截取前面起主要作用的若干项(也称偏系数)构成降阶模型。由于连分式比其他多项式或幂级数展开式收敛快,少量偏系数就能反映原系统的主要信息,所以连分式法是一种很有效的频域模型降阶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在降阶过程中,常用的连分式有:Cauer一I型,Cauer一II型,Cauer一III型,修正Cauer 型和Jordan型等。在现代频域降阶法中,连分式法的计算量最少,数学和物理概念直观,降阶手法灵活且易掌握。连分式降阶法的拟合优度不亚于时域最优化法,但后者的寻优程序十分复杂。此外,连分式降阶法也不必求取系统的本征值,因此不但工程技术人员乐于接受,也引起了控制学界的广泛注意,纷纷从函数结构、近似理论、时矩理论和级数理论等不同角度探讨连分式降阶的机理,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若干进展。

连分式降阶法还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首先是不能保证降阶模型的稳定性;其次是动态拟合精度较差;再次是在多变量系统降阶时要求输入和输出同维。应当指出,到不久之前,上述

几方面的不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例如:采用Chen和Tsay的平方幅度连分式展开法,可以保证降阶模型的稳定性:把Cauer一I型与Cauer一II型结合起来,或直接用Cauer II 型、修正Ceuer型,可得动态拟合优度相当好的降阶模型;利用矩阵分块算法后,矩阵连分式法适用于任意输入、输出维数的多变量系统降阶。当然,连分式降阶法还有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如:偏系数或偏商矩阵取多少才算合适?有无统一的准则?对降阶模型的稳定性有什么影响等。

四、Routh逼近法

Hutton等提出了一种混合型的连分式降阶法,其降阶模型的分母直接取决于原系统分母多项式的系数(或系数阵),而与分子多项式系数(或系数阵)无关。所以,只要原系统稳定,就能保证降阶模型也是稳定的。由于在计算展开式各系数(或系数阵)时利用了Routh表,故得名为Routh逼近降阶法。在Routh逼近法中,所用连分式形式为展开和展开,其收敛速度较快。有时,也将Routh逼近法称为部分Pade法。Routh逼近法最初出现在频域,后来又发展成时域Routh逼近法。Shamash先把时域中的状态方程变换为等价的频域形式,然后分母用Rouht法,分子用Pade法进行降阶,最后再反变换到时域,得到降维的状态方程。因此,Shamash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混合法。

Routh逼近法计算过程比连分式法复杂,计算量大,而且数理概念不如连分式法清晰。但从应用情况看,Routh逼近法还是可行的。后来,Krishnamurthy等提出了简化Routh逼近法,完全撇开展开式,根据Routh稳定判据思想,分别由Routh表取得降阶模型的分子多项式和分母多项式系数,并能推广用于不稳定系统的降阶,但缺乏严密的数学论证,没有实用结沦。

五、混合降阶法及其他

近年来,许多学者针对各种经典降阶方法的长处与不足,加以适当组合和改进,提出了不少混合降阶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降阶效果。此外,还提出了一些新降阶法的基本思想,引起了控制学界的注意。1950年,Shamash撰文指出:当原系统存在相近的零极点时,Routh逼近法、稳定方程降阶法及Rouht一Hurwitz降阶法的逼近程度差,拟合精度低;相比之下,Pade 逼近法的降阶效果尚好。从而提出了各种模型降阶法的适用范围问题。1982年,Ashoor等也指出:如果初始马尔可夫参数失配,则Pade逼近法的动态拟合精度很差;如果同时考虑时间矩与马尔可夫参数的匹配,可以提高逼近度,且匹配参数越多,逼近程度越好。但是,究竟取多少参数匹配量较合适Ashoor未作深入探讨。1984年,Alexandro提出了稳定偏Pade 逼近降阶法,可以提高降阶模型的拟合精度,获得稳定的降阶模型,并可确定偏Pade逼近法的系数对降阶模型极点的影响。但这一方法似乎很难推广于多变量系统降阶。1982年,Bistritz等针对离散多变量系统,采用广义最小部分实现算法,提出了最小阶Pade稳定降阶法,效果较好。1983年,Sinha等将Pade逼近法和Routh逼近法结合起来,在时域中进行模型降阶,利用时域马尔可夫参数匹配,得到稳定的降阶模型,且稳态及动态拟合精度较高。1954年,Hwang将一般的状态空间模型转换为Cauer一I型和Cauer一II型标准连分式展开形式,建立了相似变换矩阵,并给出了逐次递推结果;次年,又将这一结果用于模型降阶,提出了一种新的偏连分式降阶方法,可以保证降阶模型具有较好的动态和稳定拟合精度。1952年,Lepschy等提出了一种Routh一Pade混合模型降阶方法,可以得到稳定的降阶模型,并具有适当的稳定裕度,但要求原系统是稳定的;次年,他们又提出了Pade法和微分方程法的混合降阶法王,可以保证降阶模型的稳定性及较高的拟合精度,且计算简单。1986年,Yung等提出了Cauer连分式扩展法,在和附近作连分式展开,可以得到动态及稳态拟合精度均较高的降阶状态空间模型。这一方法的实质是对时间矩加权,可以选择某一频带内的拟合精度。

1985年,Shoji等分析了Pade逼近法与连分式展开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了同一性,提出

了模型的奇异性条件,说明并非所有的高阶系统都能进行降阶,从而提出了模型可简化性问题。遗憾的是,目前尚未发现这一问题的理论分析结果。1984年,Wilson撰文指出:在使方程误差为最小的模型降阶方法中,即使原系统是可控的和渐近稳定的。降阶模型却不一定是可控的和渐近稳定的,必须谨慎地选择降阶模型的状态变量。Wilson的工作表明,模型降阶的机理研究尚待深化。1986年,Lamba等提出了一种修正Routh逼近法,利用模型与原系统阶跃响应之差作为性能指标,然后使响应差极小以求取降阶模型参数,从而提高了降阶模型的动态拟合精度,同时也提出了模型降阶的性能准则问题。1986年,Liaw等提出了一种散度分析与连分式相结合的传递函数混合降阶法,从能量贡献的大小确定降阶模型的阶次,再用连分式法确定模型参数。这一方法可以保证降阶模型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动态和稳态拟合精度。Liaw的能量法别具一格,颇有新意。1988年,笔者将Liaw的方法加以改进,把能量法与Pade逼近法结合起来,用于多变量系统降阶;同年,在能量法的基础上,笔者又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导能量最优逼近的模型降阶方法,获得了连续和离散多变量系统均可适用的统一降阶模式,可以确保降阶模型的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动态和稳态拟合精度。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32205586.html,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作者: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 来源:《当代化工》2015年第06期 摘要: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 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降粘;机理;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E 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5)06-1365-03 Mechanism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ZHAO Wen-xue1, HAN Ke-jiang1, ZENG He2, SHI Yan2 ( 1. China Huanqiu Engineering Company, Beijing 100012, China; 2.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Liaoning Fushun113001, China) Abstract: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ir mechanis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include heating method, mixing light oil method, mixing surfactant method, microbial method and so on. And above sever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uture was analyzed. Key words: Viscosity; Mechanism; Application prospect 稠油是指含有高胶质沥青质,高蜡,高硫等高粘度的原油。由于稀油消耗量的逐渐增加,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1]。因此,稠油降粘技术是当各国的极大关注的问题。我国地大物 博物产丰富,稠油分布广泛,其中超稠油,重油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新疆、辽河等油田,现在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开采储量大、埋藏浅、粘度相对较低的油田[2]。目前,稠油降粘主要有 物理降粘和化学降粘法。物理降粘主要有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等方法,化学降粘包括降凝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表面活性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3]。 本文主要对各种降粘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并综述了各个方法的发展前景。 1稠油降粘的机理 稠油一般不能以真溶液形式存在,而是以胶体形式存在,其中沥青质为分散相的核心,它周围的胶束为分散相,其轻质油馏分和部分胶质为分散介质[4]。胶束中胶质沥青质以氢键或π-π等作用力与胶质分子间缔合,稠油的高粘度就是由于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

网络仿真技术文献综述

成绩:

网络仿真文献综述 摘要:网络仿真技术是一种通过建立网络设备和网络链路的统计模型, 并模拟网络流量的传输, 从而获取网络设计或优化所需要的网络性能数据的仿真技术。网络仿真技术以其独有的方法能够为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客观、可靠的定量依据,缩短网络建设周期,提高网络建设中决策的科学性,降低网络建设的投资风险。 网络仿真技术是一种通过建立网络设备和网络链路的统计模型, 并模拟网络流量的传输, 从而获取网络设计或优化所需要的网络性能数据的仿真技术。由于仿真不是基于数学计算, 而是基于统计模型,因此,统计复用的随机性被精确地再现。 关键词:网络仿真;统计模型;仿真技术

1.前言 目前,数据网络的规划和设计一般采用的是经验、试验及计算等传统的网络设计方法。不过,当网络规模越来越大、网元类型不断增多、网络拓扑日趋复杂、网络流量纷繁交织时,以经验为主的网络设计方法的弊端就越来越显现出来了。网络规划设计者相对来说缺乏大型网络的设计经验,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主观的成分更加突出。 数学计算和估算方法对于大型复杂网络的应用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得到的结果的可信性也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对于包交换、统计复用的数据网络,情况更是如此。因此,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充,越来越需要一种新的网络规划和设计手段来提高网络设计的客观性和设计结果的可靠性,降低网络建设的投资风险。网络仿真技术正是在这种需求拉动下应运而生的。网络仿真技术以其独有的方法能够为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客观、可靠的定量依据,缩短网络建设周期,提高网络建设中决策的科学性,降低网络建设的投资风险。 网络仿真技术是一种通过建立网络设备和网络链路的统计模型, 并模拟网络流量的传输, 从而获取网络设计或优化所需要的网络性能数据的仿真技术。由于仿真不是基于数学计算, 而是基于统计模型,因此,统计复用的随机性被精确地再现。它以其独有的方法为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客观、可靠的定量依据,缩短网络建设周期,提高网络建设中决策的科学性,降低网络建设的投资风险。 2.网络仿真软件比较分析 网络仿真软件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一个虚拟的网络平台,来实现真实网络环境的模拟,网络技术开发人员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能对网络通信、网络设备、协议、以及网络应用进行设计研究,还能对网络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另外,仿真软件所提供的仿真运行和结果分析功能使开发人员能快速、直观的得到网络性能参数,为优化设计或做出决策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手段。因此运用网络仿真软件对网络协议、算法等进行仿真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1 OPNET仿真软件介绍

模型降阶方法综述

模型降阶方法综述 大系统模型降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比较成熟的经典降阶方法主要有:Pade逼近法,时间矩法,连分式法,Routh逼近法及棍合法等。本文综述了这一领域的现有文献,介绍了每种降阶方法的基本思想、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特别指出了一些新的经典模型降阶方法的进展。文中最后提出了模型降阶方法的可能研究方向。 一、Pade逼近法 Pade逼近法是大系统模型简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经典降阶方法。到目前为止,人们仍然公认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递函数降阶法。Pade逼近法是泰勒级数展开理论的应用,适用于传递函数可表示成有理多项式分式(或传递函数阵为有理分式阵)的场合。降阶方法简单,易于编制上机程序,低频(稳态)拟合性能好。但是,Pade逼近法的高频(动态)拟合性能较差且不能保证降阶模型的稳定性。因而在模型降阶方法中,很少单独使用Pade逼近法。 为了弥补Pade逼近法的不足,Brown等引入了使降阶模型稳定的补充性能准则,但却提高了降阶模型的阶次;Rossen等把造成降阶模型不稳定的极点隔离开来,并用任意稳定极点取代,可以防止降阶模型不稳定,但加大了计算量;Chuang和Shamash先后提出在0 s=和s=∞附近交替展成Pade近似式,可获得有较好动态拟合性能的降阶模型;Shih等采用线性变换方法将() G s中不稳定的极点映射到另一平面,以扩大Pade展开式的收敛域,并由此选出稳定的降阶模型。

为了克服泰勒级数收敛慢的弱点,Calfe等提出了切比雪夫多项式模型降阶方法,可获得稳定的降阶模型;Bistritz等提出了广义切比雪夫一Pade逼近法,即Darlington多项式展开法。这两种降阶方法均可使降阶模型在预定的区间上既稳定又具有最小相位,但计算量大,仅适用于单变量系统。 二、时间矩法 时间矩法首先由Paynter提出,采用与Pade逼近法类似的方法,把高阶系统和降阶模型都展成多项式,再令时间矩对应项相等,可以求得降阶模型的各系数。因此,时间矩法本质上仍是Pade遏近法,其优缺点也相似。 有的学者从时间矩或马尔可夫参数组成的Hankel阵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模型降阶方法,但本质上仍属于时间矩法的范畴。 三、连分式法 连分式是函数论中研究得比较深入的课题。1974年左右,开始应用连分式进行模型降阶,5年后,又推广于多变量系统降阶。连分式降阶法的基本出发点是:将真有理传递函数G(s)在0 s 附近展成连分式,然后截取前面起主要作用的若干项(也称偏系数)构成降阶模型。由于连分式比其他多项式或幂级数展开式收敛快,少量偏系数就能反映原系统的主要信息,所以连分式法是一种很有效的频域模型降阶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在降阶过程中,常用的连分式有:Cauer一I型,Cauer一II型,Cauer一III型,修正Cauer型和Jordan型等。在现代频域降阶法中,

多领域建模理论与方法

XXX理工大学 CHANGSH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ECHNOLGY 题目:多领域建模理论与方法 学院: XXX 学生: XXX 学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2015年7月2日

多领域建模理论和方法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ulti-domain Modeling Student:XXX Teacher:XXX 摘要 建模理论和方法是推动仿真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系统仿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文中综述了多领域建模主要采用的四种方法,并重点对基于云制造的多领域建模和仿真进行了叙述,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领域建模仿真;云制造;展望 Abstract: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ystem model building is not only the key factor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imulation technique but also the base of system simulation. This paper analysis four prevails way in Multi-domain Modeling, especially to the Multi-domai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 clou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We give a detail on its development and future. Keywords: Multi-domai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Cloud manufacturing; Future development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产品的升级需求,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建模对象的组成更加复杂,涉及到各个学科、进程的复杂性以及设计方法的多元化。这些需求都是以前单领域建模方案无法满足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建模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完成对繁杂目标的多领域建模、结构仿真、多元化分析等。 多领域建模是将机械、控制、电子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模型“组装”成一个更大的模型进行仿真。根据需要的不同,实际建模过程中,可以将模型层层分解。将不同领域的仿真模型“零件”组装成“部件”,“子系统”则是由不同学科下的部件装配而成,与此同时装配完成的不同学科的分子系统还能再装配成为一个全面仿真模型,称之为“系统”,由此可见多领域建模技术在繁杂产品设计过程中具有出众的优势。 本文对多领域建模常用的四种方法:基于各领域商用仿真软件接口的建模方法;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建模方法;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多领域建模方法和基于云制造环境下多领域建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基于云制造环境下多领域建模方法进行了展望。

高维数据的低维表示综述

高维数据的低维表示综述 一、研究背景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要对数据进行处理。而这些数据通常都位于维数较高的空间,例如,当我们处理200个256*256的图片序列时,通常我们将图片拉成一个向量,这样,我们得到了65536*200的数据,如果直接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会有以下问题:首先,会出现所谓的“位数灾难”问题,巨大的计算量将使我们无法忍受;其次,这些数据通常没有反映出数据的本质特征,如果直接对他们进行处理,不会得到理想的结果。所以,通常我们需要首先对数据进行降维,然后对降维后的数据进行处理。 降维的基本原理是把数据样本从高维输入空间通过线性或非线性映射投影到一个低维空间,从而找出隐藏在高维观测数据中有意义的低维结构。(8) 之所以能对高维数据进行降维,是因为数据的原始表示常常包含大量冗余: · 有些变量的变化比测量引入的噪声还要小,因此可以看作是无关的 · 有些变量和其他的变量有很强的相关性(例如是其他变量的线性组合或是其他函数依赖关系),可以找到一组新的不相关的变量。(3) 从几何的观点来看,降维可以看成是挖掘嵌入在高维数据中的低维线性或非线性流形。这种嵌入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几何特性,即在高维空间中靠近的点在嵌入空间中也相互靠近。(12) 数据降维是以牺牲一部分信息为代价的,把高维数据通过投影映射到低维空间中,势必会造成一些原始信息的损失。所以在对高维数据实施降维的过程中如何在最优的保持原始数据的本质的前提下,实现高维数据的低维表示,是研究的重点。(8) 二、降维问题 1.定义 定义1.1降维问题的模型为(,)X F ,其中D 维数据空间集合{}1N l l X x ==(一般为D R 的一个子集),映射F :F X Y →(),x y F x →=

多组分分析方法综述

重金属多组分分析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组分重金属的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实际污染体系中重金属离子种类繁多,且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干扰,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和化学分析仪器难以一次性精确的检测出各个重金属离子的浓度,需要对共存组分进行同时测定。 对共存组分进行同时测定,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是首先通过加入各种掩蔽剂进行组分的预分离,然后采用单组分重金属检测技术进行分析检测。这种方法的分离过程往往冗长繁琐,实验条件苛刻,费时费力,而且检测精度低,无法应用于污染现场的检测。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光谱学和化学信息学的发展,复杂体系的多组分分析已成为当今光谱技术的研究热点,应用范围涉及环境监测、石油化工、高分子化工、食品工业和制药工业等领域,而且需求日益显著。由于多重金属离子共存时会产生重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用化学分析仪器检测时会产生相干数据干扰,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为了使测试结果更加准确,需要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用于数据处理,消除各重金属离子共存时产生的相干数据干扰。近年来,引入化学计量学手段,用“数学分离”部分代替复杂的“化学分离”,从而达到重金属离子的快速、简便分析测定[1]。 化学计量学是一门通过统计学或数学方法将对化学体系的测量值与体系的状态之间建立联系的学科,它应用数学、统计学和其他方法和手段(包括计算机)选择最优试验设计和测量方法,并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解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物质系统的成分、结构及其他相关信息。目前,已有许多化学计量学方法从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解决了分析化学中多组分同时测定的问题,如偏最小二乘法(PLS)、主成分回归法(PCR)、Kalman滤波法、多元线性回归(MLR)等,这些方法减少了分离的麻烦,并使试验更加科学合理。 (1) 光谱预处理技术 这些方法用来降噪、消除无关信息。 ①主成分分析法 在处理多元样本数据时,假设总体为X=(x1,x1,x3…xn),其中每个xi (i=1,2,3,…n)为要考察的数量指标,在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情况是这n个指标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如果能从这n个指标中构造出k个互不相关的所谓综合指标(k

NPT型IGBT电热仿真模型参数提取方法综述_徐铭伟

电力自动化设备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 Vol.33No.1Jan.2013 第33卷第1期2013年1月 0引言 近年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因其不断改善的电压、电流承受能力和工作频率、功率损耗等性能指标而被广泛应用到机车牵引、开关电源、新能源发电等电能变换和处理领域中[1],因此IGBT 的可靠性受到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与IGBT 器件结温(T j )相关的热循环过程和器件封装材料热膨胀系数不一致是致其故障的主要诱因[2-3],IGBT 的电热仿真模型可以估计结温的变化情况,从而可用于IGBT 可靠性的评估。国内外对IGBT 的电热仿真模型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4-6],其中基于半导体物理并考虑自热效应(Self -heating )的IGBT A.R.Hefner 器件模型[6] 和反映其封装传热过程的Cauer 网络[7-9]联合组成的IGBT 电热模型准确度较高,并已在Saber 、Pspice 等电路仿真软件中得到应用[10-11],但是,仿真软件有限的器件模型库无法满足仿真需要,同时出于技术保密的缘故,半导体制造商并不会提供建立电热模型需要的模型参数,因此如何建立一种有效并准确的参数提取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IGBT 电热仿真模型参数同半导体物理、器件以 及封装结构直接相关,无法直接测量,只能通过一定 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获取。一个有效的参数提取过程是获得有效的电热模型的前提条件;此外,实现模型参数的准确提取对于分析IGBT 的性能、优化驱动电路的设计、指导其应用以及选型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参数提取之后,有效性验证也至关重要,可以让使用者合理选择器件的工作范围。由于非穿通(NPT )型 IGBT 目前在工业领域中已获得了广泛而成熟的应 用[12],本文将以其作为参数提取的研究对象。本文从NPT 型IGBT 电热仿真模型的工作原理出发,首先将模型参数分为电参数和热参数两大类。然后对近年来模型参数提取方法的研究情况进行讨论,依据提取手段的不同将文献中出现的IGBT 电参数提取方法归纳为4类:仿真提取[13];经验估计,如利用经验公式[12,14-18]、数据手册[15-16]或者参数典型范围[12];参数隔离[19-27];参数优化,包括直接搜索技术[14]、模拟退火算法[28-29]、变量轮换法[30-32]等。同时归纳Cauer 网络的参数提取可以从IGBT 的封装结构[8-9,33-34]和封装瞬态热阻曲线[7,35-36]2个方向出发,并列表给出了提取电参数和热参数的不同方法之间的优缺点。最后对各种提取方法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一个模型电参数提取步骤,以增强参数提取工作的有序性和可靠性,这对于提高IGBT 电热仿真模型的应用水平,扩大其使用范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IGBT 电热仿真模型及其参数 IGBT 的电热仿真模型是建立在考虑了半导体 自热效应的Hefner 物理模型基础之上,耦合了受结温影响的器件模型及与散热路径相关的动态热模型。在分析器件损耗特性、辅助电力电子设计以及研究因器件老化衰退引起的变换器端口特性等方面, NPT型IGBT电热仿真模型参数提取方法综述 徐铭伟,周雒维,杜 雄,沈 刚,杨 旭 (重庆 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4) 摘要:对NPT 型IGBT 电热仿真模型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概述,并将模型参数分为电参数(即基于半导体物理的Hefner 器件模型参数)和热参数(即反映器件封装传热的Cauer 网络参数)两大类,然后对近年来模型参数提取方法的研究情况进行讨论。依据提取技术手段的不同将IGBT 电参数提取方法归纳为仿真提取、经验估计、参数隔离和参数优化4类,并从时效性、准确性、复杂性等方面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价;从IGBT 的封装结构和封装瞬态热阻曲线2个方向出发讨论了Cauer 网络参数的提取。最后讨论了一个模型电参数的提取步骤。 关键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电热;仿真;模型;参数提取;热网络;电参数;热参数中图分类号:TM 32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6047.2013.01.026 收稿日期:2011-08-09;修回日期:2012-10-19 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10DFA7225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7137);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资助项目(2007DA105127111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CDJXS11150022)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 of the Minis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0DFA -72250),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077137),the Key Program i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wer Transmission Equipment &System Security and New Tech -nology (2007DA10512711101)and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of China (CDJXS11150022)

稠油降粘方法概述

稠油降粘方法概述 文章结合稠油高粘本质特点,综述了稠油开发降粘稠油粘度的办法,其中包括蒸汽吞吐降粘、蒸汽驱降粘、井筒加热降粘、火烧油层降粘、稠油乳化降粘、掺稀油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水热催化裂解降粘、超声波降粘、磁降粘等及其降粘机理,浅谈各种降粘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总结降粘工艺特点。 标签:稠油;降粘;乳化 1 稠油粘度较高的根本原因 1.1 稠油体系作为一种胶体系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胶质是胶溶剂,而沥青质则是分散相,油质就是分散介质了。而导致稠油体系在高温下仍然具有很高粘度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内部所含有的复杂超分子结构了。 1.2 在稠油体系中,这些超分子结构并不都是紧密相连的,一些低层次的分析结构会在力的作用下发生聚集的现象,这样就会形成排列很分散但复杂程度却很高的超分子结构,在此过程中就包裹了大量的液态油。 1.3 随着又有一种应用更加广泛的沥青胶体结构模型,当沥青质超分子结构受到被流体剪切的过程中,即使其与胶粒是不能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然而其与胶粒之间却还是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因此其粘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1.4 一般情况下,稠油体系中的蜡含量是不大于10%的,然而由于温度较低时蜡晶的析出,稠油的粘度也会增高,因此稠油在低温状态时是呈现出一定的非牛顿性的。 2 常规稠油降粘方法 2.1 热力降粘的方法 由于稠油体系中的重质组分含量很高,所以其流动性很差,粘度很高,并且其还具有较强温度敏感性,通常采油的热力降粘的方法有井筒加热、蒸汽驱、热水驱、单井蒸汽吞吐、热化学以及火烧油层等方法,而应用的较为广泛则是蒸汽驱和蒸汽吞吐这两种方法。 2.1.1 蒸汽吞吐降粘法。这种方法也叫做循环注蒸汽法或注蒸汽热激励法。其实质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具有高温高压的湿饱和蒸汽注入到稠油体系中去,在油井周围的一定区域内进行加热,从而降低稠油体系的粘度。 这种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油气高,可多次吞吐并且井间地层不需要连续等优点,然而随着油藏天然能量的不断减少以及吞吐时间的不断增加,近井地带含油饱和度会越来越低,束缚水就会逐渐饱和,蒸汽热效率降低,周期生产效果也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综述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综述 ***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600) 摘要: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的。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在多因素的各种评价决策问题中,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是评价决策的关健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专家估测法、频数统计法、因子分析权重法、信息量权数法、独立性权数法、主成份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关系方程法等几种确定权重的方法。 关键词:权重;变量;因子分析;层次分析。 The review of the weighing values’s evaluation method *** (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600 ) Abstract: the weight is a relative concept, is aimed at a certain indicators. One refers to the weights of indicators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relative important degree. In multi-factor evaluation of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factor is one of the key evaluation decision,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expert estimation method, frequency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weighting method, weighting method, independent information weighting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fuzzy relation equation method of several kinds of determining weights methods. Key words: weight; Variables; Factor analysis; Hierarchical analysis. 0 引言 多因素的评价决策问题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实际应用背景。解决多因素决策问题的许多方法都需要关于因素权重的信息。所以,如何确定权重是评价决策的关键之一。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方法,应用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1专家估测法

计算机仿真技术概述及其在交通仿真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简介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信息技术,它通过专用软件,整合图像、声音、动画等,将三维的现实环境、物体模拟成多维表现形式的计算机仿真,再由数字媒介作为载体传播给人们。当人们通过该媒体浏览观赏时就如身临其境一般。并且可以选择任意角度,观看任意范围内的场景或选择观看物体的任意角度。正是由于对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对超越现实的虚拟性,以及建立个人能够沉浸其中、超越其上、进出自如、具有交互作用的多维信息系统的追求,推动了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并且,因其有效性、经济性、安全性、直观性等特点而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在计算机图形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仿真应用技术。 计算机仿真已成为系统仿真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仿真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计算机仿真。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及计算机工程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控制工程、系统工程的发展,促进了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计算机的出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为仿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工业方面,计算机仿真一直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减少损失、节约经费开支、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以数学理论、相似原理、信息技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的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它集成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图象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多媒体、软件工程、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 计算机仿真技术原理 对于需要研究的对象,计算机一般是不能直接认知和处理的,这就要求为之建立一个既能反映所研究对象的实质,又易于被计算机处理的数学模型。关于研究对象、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遗传算法综述

遗传算法综述 史俊杰 摘要:遗传算法来源于进化论和群体遗传学,是计算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众多学科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回顾了遗传算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对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作了简要阐述。进一步指出了遗传算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讨论了遗传算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对遗传算法的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遗传算法,适应度函数,神经网络 1.遗传算法的起源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是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机制的一种算法,即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也就是寻优过程中有用的保留,无用的则去除。在科学和生产实践中表现为,在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中找出最符合该问题所要求的条件的解决方法,即找出一个最优解。这种算法是1960年由Holland提出来的,其最初的目的是研究自然系统的自适应行为,并设计具有自适应功能的软件系统。 2.遗传算法的发展过程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密切根大学教授Holland开始研究自然和人工系统的自适应行为,在这些研究中,他试图发展一种用于创造通用程序和机器的理论。在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期,Bagly发明“遗传算法”一词并发表了第一篇有关遗传算法应用的论文。1975年竖立了遗传算法发展史上的两块里程碑,一是Holland出版了经典著作“Adaptation in Nature and Artifieial System”,二是Dejong完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博士论文“An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of a Class of Genetie Adaptive System”。进入八十年代,随着以符号系统模仿人类智能的传统人工智能暂时陷入困境,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和遗传算法等从生物系统底层模拟智能的研究重新复活并获得繁荣。进入九十年代,以不确定性、非线性、时间不可逆为内涵,以复杂问题为对象的科学新范式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如广义进化综合理论。由于遗传算法能有效地求解属于、NPC类型的组合优化问题及非线性多模型、多目标的函数优化问题,从而得到了多学科的广泛重视。3.遗传算法特点 遗传算法作为具有系统优化、适应和学习的高性能计算和建模方法的研究渐趋成熟。遗传算法具有进化计算的所有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1)搜索过程既不受优化函数的连续性约束,也没有优化函数导数必须存在的要

联合建模与仿真系统概述

联合建模与仿真系统概述 棣华编译 摘要:本文介绍美国“联合建模与仿真系统(JMASS)”项目研究室的联合建模与仿真系统。该项目是一个仿真支持环境,它包含一个定义严格、文件齐全的接口标准集,模型可按此标准集建立。JMASS提供的软件工具可帮助用户建立真实环境系统表示、组配模型块、将模型块组装成仿真系统、运行这些仿真系统、并且处理其结果。JMASS是美国三军使用的产品,有近300在册用户,其参与者有美国陆军、海军、空军、国防部、国防情报局和工业部门。系统采用普遍应用的面向对象技术,在WindowsNT,SunSolaris和SGIIRIX计算环境下运行一套单独的源代码。JMASS目前以其标准的交战级和工程级仿真框架适用于采购、测试、评估及科研技术情报各界。它为美国“基于仿真的采购”(SBA)政策提供了技术方面的关键要素。JMASS遵从“高层体系结构”(HLA)的要求,以HLA提供的通用技术框架来保证各不同仿真部件的互操作性。本文概述JMASS的概念、操作和实用性。 关键词:联合建模仿真建模 1 JMASS背景 美国早期没有正规化的建模和仿真,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筹学”的发展以纯数学模型开始填补这一空白。六十年代,由于通用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大量的“多对多”交战模型被用来描述各种敌友实体间的事件交互,诸如模拟飞机和地对空导弹(SAM)发射场。七十年代,建模和仿真的独立应用激增,有了更详细的设计和交战模型,假定和限制性条件各不相同,其结果也大相径庭。美国仿真界经历了SAM仿真模型的开发,例如“加强型SAM模型”(ESAMS)。对敌方指挥控制和建模的研究导致产生了SUPPRESSOR。八十年代出现模型分级体系,为仿真结果的逻辑一致性提供了一整套工具,由此,一种模型的输出可以成为另一模型的输入。由于模型开发费用巨大,因此模型可重用性成为研究热点。基于对象技术的综合建模系统被提出来作为一种技术解决方案,以减轻模型开发和产权的费用负担。进入九十年代,JMASS成为这一领域联合开发的先驱,随后出现了“联合仿真系统”(JSIMS)和“联合作战仿真”(JWARS)。 JMASS的最初设计用于支持武器系统开发和采购所需的高逼真度交战级分析。自九十年代早期,JMASS从一个“唯UNIX”的系统发展成为一个紧凑高效的系统,所要求的硬盘空间不超过100Mbytes。初始运行能力计划在2001年早期完成,全面运行能力计划在2004年完成。到JMASS全部完成时,它将成为一个完整的仿真系统,包含一套定义良好的标准和规范、有效的仿真引擎、有助于分析人员和模型开发人员工作的各种工具和经过确认的威胁模型的基础结构。一套

稠油降粘技术

稠油降粘技术 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乳化降粘、微生物降粘技术等五种)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乳化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分析认为,采用化学降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优先考虑。 一、掺稀降粘 掺稀降粘采油工艺是通过油管或油套环空向油井底部注入稀油,使稀油和地层产出的稠油充分混合,从而降低稠油粘度和稠油液柱压力及稠油流动阻力,增大井底生产压差,使油井恢复自喷或实现机械采油的条件。 掺稀油方式有空心抽油杆注入、单管柱注入、油管注入和套管注入4 种。 空心抽油杆注入: 稀油由空心抽油杆注入井下, 在泵筒内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由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1) , 减小了流动阻力。 单管柱注入: 平行于油管下一条管柱, 将稀油注入到泵

下与地层液混合, 经油管将混合液采出(见图2)。 图1空心杆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2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 套管注入: 稀油从油、套环形空间注入, 在泵下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经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3)。 油管注入: 稀油从油管注入与地层液混合,经抽油泵上的带孔短节进入油、套环形空间被举升到地面(见图4)。 图3套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4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

一般来说,稠油与轻油的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混合温度应高于混合油的凝固点3—5℃,等于或低于混合油凝固点时,降粘效果反而变差。确定合理的掺油比应根据油井的原油粘度、温度、含水、含砂等情况而定。给稀油管输温度,是决定掺油量的重要因素。辽河金马公司通过多年摸索发现,当管输温度保持在50摄氏度左右时,稀油黏度降至最低,能够充分带动井内稠油举升至地面。为此,他们在偏远井站的稀油干线上增装了5座加热炉,保证了稀油入井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同时对4座采油站的稀油干线进行了合并,减少了零散输送带来的热损失。通过这两项举措,日减掺稀油78吨。在保证油井正常生产的前提下,使油井产量、泵效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井筒掺稀油循环工艺不仅能提高产液的温度,还可以通过提高井筒混合液的含水量来降低粘度。在确定掺稀深度时,原油的拐点温度是个非常重要的量。原油在井筒中被举升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当原油温度接近拐点温度时,其流动性明显变差时开始掺稀,所以确定掺稀深度实际上就是计算井筒的温度分布。由于稀油密度低,掺稀后混合液密度也降低,掺入深度越深,井筒流动阻力越小,井口压力越高。在井底掺稀时,不需要加封隔器,操作工艺相对简单,实际上一般在井底掺稀。不同类型稠油拐点温度测算公式为: T 0= 8.6lgμ+ 22.5 式中: T0为稠油拐点温度,μ为地面

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模型综述

Dynamical Systems and Control 动力系统与控制, 2017, 6(3), 91-97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32205586.html,/journal/dsc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332205586.html,/10.12677/dsc.2017.63012 文章引用: 杨叔华, 梁前超, 焦宇飞. 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模型综述[J]. 动力系统与控制, 2017, 6(3): 91-97. A Summary of Simulation Model in Ship’s Power System Shuhua Yang 1,2, Qianchao Liang 1, Yufei Jiao 2 1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2 The Equipment Department of Naval, Ningbo Zhejiang Received: Apr. 2nd , 2017; accepted: May 15th , 2017; published: May 18th , 201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ship’s power system is studied. And the complexity of simu-lation design in ship’s power system is discussed. A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ship’s power system include the model of a turbocharged diesel engine, gas turbine, combined power system and the application in ship’s equipment. Keywords Diesel Engine, Gas Turbine, Simulation Model 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模型综述 杨叔华1,2,梁前超1,焦宇飞2 1 海军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2 浙江宁波某装备部,浙江 宁波 收稿日期:2017年4月2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15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18日 摘 要 本文研究了各种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模型问题,讨论了船舶动力装置系统仿真设计的复杂性。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模型包括涡轮增压柴油机仿真系统模型、燃气轮机仿真系统模型、联合动力系统模型及它们在船舶动力装置中的应用。

建模仿真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零位仪: 《白光瞄准镜零位走动量测量方法研究》(张聪,安志勇,韩迪,张继明)这篇文章是说针对瞄准镜在射击前后会有一定的变动量即零位走动量。文中介绍了一种测量零位走动量的方法,该方法采用CCD 测量总的零位变化量,再通过光电自准直仪测量出重复装卡时产生的误差,两者的差值即为纯粹的零位走动量。针对之前无法剔除重复装卡引起误差的方法,该测量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测量纯粹的零位走动量,通过对工作原理的介绍以及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白光瞄具的纯粹零位走动量σ值不大于6.48(″0.03 mil);该方法所测得的零位走动量精度高,符合技术指标要求。之后《高精度白光与微光瞄具零位走动量检测技术研究》(王莹, 王劲松, 崔士宝, 安志勇)所说的是针对白光瞄具前加设微光镜组而成的组合式瞄具零位高精度检测需求,研究了一种可检测组合式瞄具纯零位变化及微光镜组光轴走动量的光电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CCD 相机测量组合式瞄具总的零位变化量,双自准直仪对组合式瞄具装卡产生的误差和微光镜组装卡产生的调整架姿态变化进行定量检测,并从CCD 测量值中予以剔除,最终得到组合瞄具的纯零位变化以及微光镜组的光轴走动量。《红外瞄具零位走动量测试系统研究》(谢斌)从此文中第二章【零位走动量主要的测量方法】介绍了什么是零位走动量,为什么要测量它以及测量的方法 关于建模仿真:

《机械行业三维建模技术综述》(罗阿妮张桐鸣刘贺平李杨)针对机械行业广泛使用的三维建模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分析,以常用软件为分析单元,从其功能特点、发展历程、技术更新趋势!应用 领域等方面着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阐述了三维建模技术之 间及三维建模技术与常用分析软件之间及办公软件的接口技术。《三 维建模技术研究进展》(栾悉道应龙谢毓湘吴玲达文军)三维建模是许多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对三维建模技术中涉及的三维数据获取与建模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重点对激光扫描系统、基于图像建模技术进行了说明与对比。阐述了三维建模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最后指出模型检索研究以及数字化手段存在的问题, 对三维建模的研究进行了展望。《SolideWorks在机械领域的功能介 绍和发展前景》(凌雨来魏智)现如今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三维设计应用不断深入,企业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单一的平面模型并不能满足他们所追求的真实感和立体感,设计必须从平面向三维空间转型,各类三维建模软件相继出世,而SolideWorks 这款三维建模软件又是凭借什么经久不衰的呢?本文 主要针对 SolideWorks 的 CAD 设计,CAE 有限元分析,CAM 数控编程模块这三个角度阐述其在机械领域功能应用,以及其在机械领域的发展前景。Solidworks是现代工程设计中常用的一种三维设计软件,它具有丰富的零件实体建模功能。通过拉伸、旋转、薄壁特征、抽壳、特征阵列以及打孔等操作,简便的实现产品的设计。通过带控制线的 扫描、放样、填充等实现复杂的曲面构造,并可以对曲面进行直观的

权重确定方法综述

权重确定方法综述 引言 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人们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相应的评价形式据此选择多个因素或指标,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将多个评价因素或指标转化为能反映评价对象总体特征的信息,其中评价指标与权重系数确定将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多目标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多目标决策的基本思想是将多目标决策结果值纯量化,也就是应用一定的方法、技术、规则(常用的有加法规则、距离规则等)将各目标的实际价值或效用值转换为一个综合值;或按一定的方法、技术将多目标决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决策问题。指标权重是指标在评价过程中不同重要程度的反映,是决策(或评估)问题中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和客观反映的综合度量。按照权数产生方法的不同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可分为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两大类,其中主观赋权评价法采取定性的方法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而得到权数,然后再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法、模糊评价法、指数加权法和功效系数法等。客观赋权评价法则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确定权数进行综合评价,如熵值法、神经网络分析法、TOPSIS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权重的赋值合理与否,对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某一因素的权重发生变化,将会影响整个评判结果。因此,权重的赋值必须做到科学和客观,这就要求寻求合适的权重确定方法。下面就对当前应用较多的评价方法进行阐述。 一、变异系数法 变异系数法是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此方法的基本做法是: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取值差异越大的指标,也就是越难以实现的指标,这样的指标更能反映被评价单位的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