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杂诗十二首

10杂诗十二首

杂诗十二首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悲戚”的深意。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欣赏 (一)诵读感知 1、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戚。 2、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结合诗人生活背景讨论) 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三维目标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才及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2、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 2、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2、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诗句的意思,诗歌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悲戚”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杂诗十二首(其二)素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二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 齐读前六句, 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确:时间在交替, 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 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 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 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 前者迁化不已, 此时已非彼时, 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 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 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 不仅“欲言无余和, 挥杯劝孤影”, 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 自顾自地奔向前方, 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 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 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 焉能不“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 生命凝止; 宇宙无垠, 生命孤独; 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 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 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 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 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 具体表现为四类:1. 生死之悲,2. 士不遇之悲,3. 羁旅、离别之悲,4. 孤苦之悲.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 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5, 通读整首诗歌体会独特的艺术构思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 直率地抒写而出, 使人感到自然、亲切, 情感真挚, 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 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 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6 自主朗读探究诗歌的主旨 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 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 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 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 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 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 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 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 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 1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许丽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2、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悲悽”的深意。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通过比较阅读,深刻领会两诗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国诗坛上,文人墨客人才辈出,名篇佳作历久不衰。说起唐代,我们就会想起李白、杜甫,说起宋朝,我们往往想起苏轼、李清照。说起东晋,我们会想到谁?陶渊明。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东晋,走近陶渊明,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走近诗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饮酒》、《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三、整体感知(诵读) 1、范读(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分享,教师点评) 四、赏析诗歌,领悟诗歌情感。 1.请从诗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明确:悲悽。 2.诗人为什么“悲悽”?请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高中语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听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歌内容,掌握赏读诗歌思想情感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诗歌感受其韵律、意味,探讨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计: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二、知人论世: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甚深。 补充: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理想难以化为现实。最终躬耕田园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其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学生回忆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歌:《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归园田居》等。总结归纳出陶渊明隐逸出世的思想。 那么,归田后的诗人是否真正做到隐逸出世、随性自然了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这首诗歌来找找答案。 三、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提示字音、节奏,学生齐读后赏析诗歌。 四、师生互动,赏析全诗: 1.不难发现,这一首写景抒情的咏怀诗,前八句侧重绘景,后六句侧重抒怀。像这样的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找意象----析意境----抓关键词、句-----悟情感”的方法来赏析。 常见意象的寓意:松竹梅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相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①朗读前八句,分析作者用的意象及营造的意境。 (1至4句)意象:白日(西阿) 素月(东岭)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杂诗十二首(其二)》精编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教学参考 0912 1227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 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 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 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 创设。 过程与方法: 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 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 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 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归隐田园、独善 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寂 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教法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 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 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 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 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

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朗读赏析 1.齐读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何种感情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5.通读整首诗歌体会独特的艺术构思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

杂诗十二首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反复吟咏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课时设计:一课时 导入:有人说:古代文人有了酒便有了诗,有了诗便有了远方;于是便有了思念、有了惆怅。我们眼中,陶潜似乎是位隐逸潇洒、从容淡泊的菊中君子,他似乎不涉凡世、不谙烟尘,似乎从来没有俗世烦恼……但今天这首诗他却向我们倾诉了他久不外露的内心世界,倾洒了一腔烦恼,让我们一起去倾听! 一、初读全文,揣摩情感 (一)自读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文中蕴藏作者情感的字词,并把握作者情感。 (二)再读,同桌互评。 同桌之间互相指导,拿捏诗歌情感。 (三)范读

听教师范读,小声附和,把握诗歌情感。 (四)再读 全班齐读,读出感情和节奏。 二、诗歌鉴赏 (一)回顾阅读诗歌四步骤 1、一读题目:知作者写作方向,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先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有些题目一看便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如李白的《静夜思》:题目意为寂静夜里起相思,思念故乡。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思路。而这正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 但陶先生的这首似乎看不出方向与内容,《杂诗十二首》其二,方向是什么呢?似乎不得解,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2、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常写内容及写作风格。我们知道陶渊明爱纵情山水、沉醉自然,其间更是表现了对世俗的理解与看法,那么这首诗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怀和志节呢?请接着往下看——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2012-5-16 一、导入新课: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是否也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板书),看看诗人借诗歌表明了怎样的心迹。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二、诗歌鉴赏: 学生齐读全诗。 问1: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是“念此怀悲凄悽”中的“悲悽”一词,即“悲伤”之意。 问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两句揭示了心怀“悲悽”的原因。具体意思是:时光飞逝抛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情感的。 问3:就主旨来看,“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两句暗含着一种什么意思? 明确:“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写的是太阳从西边的大河旁落下,月亮从东边的山岭上升起。这种动态化的日月更替的景象暗寓着时光流逝、岁月不居之感。“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两句写的是:天空中,万里之遥的月亮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作者是否想表现月色的迷人和心情的喜悦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问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就全诗的情感和主旨来看,“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孤寂凄凉。“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两句写的是:气候的变化(天气变得寒冷起来)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是季节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换,难以入睡成眠让人感到是如此的长夜难熬。为什么诗人不能入眠呢?此处似乎仍然没有答案,我们继续往下看。 问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两句说的是:我想倾吐自己的心声,却没有人应和我,我只好一个人举起酒杯劝自己的影子和我对饮。作者到底要倾吐的是什么?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壮志不得酬”的苦闷。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音难觅,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 总结: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

杂诗十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翻译: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一、导入新课: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是否也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板书),看看诗人借诗歌表明了怎样的心迹。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二、诗歌鉴赏: 学生齐读全诗。 问1: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是“念此怀悲凄悽”中的“悲悽”

一词,即“悲伤”之意。 问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两句揭示了心怀“悲悽”的原因。具体意思是:时光飞逝抛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情感的。 问3:就主旨来看,“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两句暗含着一种什么意思? 明确:“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写的是太阳从西边的大河旁落下,月亮从东边的山岭上升起。这种动态化的日月更替的景象暗寓着时光流逝、岁月不居之感。“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两句写的是:天空中,万里之遥的月亮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作者是否想表现月色的迷人和心情的喜悦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问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就全诗的情感和主旨来看,“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孤寂凄凉。“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两句写的是:气候的变化(天气变得寒冷起来)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是季节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换,难以入睡成眠让人感到是如此的长夜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拼音版

杂z á诗sh ī十sh í二èr 首sh ǒu ·其q í五w ǔ 【唐t án ɡ】陶t áo 渊yu ān 明m ín ɡ 忆y ì我w ǒ少sh ào 壮zhu àn ɡ时sh í,无w ú乐l è自z ì欣x īn 豫y ù 。 猛m ěn ɡ志zh ì逸y ì四s ì海h ǎi ,骞qi ān 翮h é思s ī远yu ǎn 翥zh ù 。 荏r ěn 苒r ǎn 岁su ì月yu è颓tu í,此c ǐ心x īn 稍sh āo 已y ǐ去q ù 。 值zh í欢hu ān 无w ú复f ù娱y ú,每m ěi 每m ěi 多du ō忧y ōu 虑l ǜ 。 气q ì力l ì渐ji àn 衰shu āi 损s ǔn ,转zhu ǎn 觉ju é日r ì不b ù如r ú 。 壑h è舟zh ōu 无w ú须x ū臾y ú,引y ǐn 我w ǒ不b ù得d é住zh ù 。 前qi án 涂t ú当d ān ɡ几j ǐ许x ǔ,未w èi 知zh ī止zh ǐ泊b ó处ch ù 。 古ɡǔ人r én 惜x ī寸c ùn 阴y īn ,念ni àn 此c ǐ使sh ǐ人r én 惧j ù 。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

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注释】 欣豫:欢乐。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猛志:壮志。逸:超越。 四海:犹天下。 骞:飞举的样子。 翮:羽翼。 骞翮:振翅高飞。 翥(zhù):飞翔。 荏苒:逐渐地。颓:逝。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值欢:遇到欢乐的事。无复娱:也不再欢乐。每每:常常。这两句写出老年的心境与少壮时“无乐自欣豫”不同。 衰损: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壑:山沟。壑舟:这里借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须臾:片刻。 前涂:犹前途,这里指未来的时光。几许:几多、多少。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高考诗歌鉴赏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教学参考 0527 1349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原诗译诗 白日沦西河(阿),素月出 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太阳徐徐落入西山,明月缓缓走出东岭。万里明月清辉四射,浩荡夜空闪闪发亮。丝丝寒风轻轻叩门,夜深才觉枕席寒冷。气候变化始知换季,难以成眠才晓夜长。倾吐愁思无人应和,独自举杯与影对饮。无情日月弃我远去,空有壮志无处施展。耿耿于怀忧伤悲泣,捱到天亮内心动荡。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育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索月出东岭。迢迢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见陶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结合陶渊明生平,感受诗中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师生梳理诗意,品析诗人写作缘由,探究诗人的情感归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提供参考。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意思,理解诗中抒发的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寂之情。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选择归隐的必然性,从而感受陶渊明抒怀诗的质与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他便是陶渊明。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让我们带着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再次走进陶渊明。 2.陶渊明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也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请同学为我们朗读《归园田居》。 3.他确实是一个自由的真挚追求者,人性的坚决守卫者,幸福的终极向往者,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他的肩膀上负着炎黄子孙精神的月

亮,守护了无数人心中最纯净的角落,可是他却在归隐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请同学为我们朗读《杂诗十二首》(其二)。 4.请几位同学说说听完之后的感受。 背景补充介绍:这首诗是陶渊明50岁时写的,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离他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漏出个中情思。 提问: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最直接地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明确:悲悽(悲伤)。 二、品一品 1.合作探究:既然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那么请同学们通读全诗,思考,诗歌的每一句都是怎样透漏出这种悲伤的感情的? 分小组讨论:四句为一组。前三小组讨论,后两组做总结。 第一组: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古往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第二组: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杂诗十二首其二答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答案 【篇一:21《杂诗十二首》学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一、知人论世: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 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 柳先生。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 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 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 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 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 直至62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 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恨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 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他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 和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 的憧憬。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 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二、整体把握: 诗中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属于材料的部分是。试着概括本诗的主题。 三、导读: 1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沦”意为,“西河”意为,“景”意为。首四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思考:首四句写日落月出,昼去夜来,这为下文的哪句话埋下了 伏笔?。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陶渊明古诗赏析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陶渊明古诗赏 析 【作品介绍】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原文】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①。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②。 落地为兄弟③,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④。 盛年不重来⑤,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⑥,岁月不待人。

【注释】 ①蒂(dì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④斗:酒器。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7勉励:激励。 【白话译文】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及时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完美整理版)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未 0419 1755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原诗译诗 白日沦西河(阿),素月出 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太阳徐徐落入西山,明月缓缓走出东岭。万里明月清辉四射,浩荡夜空闪闪发亮。丝丝寒风轻轻叩门,夜深才觉枕席寒冷。气候变化始知换季,难以成眠才晓夜长。倾吐愁思无人应和,独自举杯与影对饮。无情日月弃我远去,空有壮志无处施展。耿耿于怀忧伤悲泣,捱到天亮内心动荡。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育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索月出东岭。迢迢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见陶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入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杂诗十二首(其二)》精编教案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二 教学参考 0912 1239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二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悲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移情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悲戚”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二)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三)诗歌鉴赏 1.师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生答:悲戚。 2.师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生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结合诗人生活背景讨论)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答: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师问:“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

语文:1.7《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杂诗十二首(其二) 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l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但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朗读赏析 1.齐读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个“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