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人生观的原理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人生观的原理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人生观的原理

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法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反对:夸大主观能动性-——唯心主义

否认主观能动性——形而上学

辩证法

㈠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

1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

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的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

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这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孤立的观点

2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

方法论: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②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存在着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

方法论:所以要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就必须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搞好局部,以便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㈡发展的观点(规律性、原因、状态、趋势)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反对僵化的、静止的观点

2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们能够认

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充分重视内因,同时不忽视外因

4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5 事物发展道路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发展壮大,同时,正确对待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㈢矛盾的观点

1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反对一点论

2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反对一风吹、一刀切。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干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4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⑴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⑵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

方法论: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

反对不分主次

6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包括: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论

1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的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

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想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本质规律隐藏于事物内部,通过想象来表现,现象与本质规律统一于同类事物中,想象是认识本质与规律的向导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替本质

2 感性认识与理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是关于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关于本质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⑵认识对实践又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认真学习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人生价值观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2 价值观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不用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3 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调节作用。集体主义可以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可以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反对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

4 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德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⑴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以实现人生价值

⑵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⑶要在自己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

⑷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5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方法论:树立崇高理想,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doc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罗先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分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部分。学习哲学常识,不仅要明确这三个部分各自的知识范围,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解释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上的。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作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规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认为辩证法不外是人们从客观物质世界中高度抽象出来的、能从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内在和本

质联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头脑臆想的产物。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内容、作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路线,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最科学、最本质、最抽象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这种正确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且也必然要服从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正是实践,才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成为科学的、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只有实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上升为最完整、最科学、最全面、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 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所说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所说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三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缺少了其中的一个方面,都会损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论述学习和生活实际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的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而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后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充实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力量。虽然我们的绝大部分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我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与年龄相应的程度,因为我们上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始终处于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中,现在又进入了与社会相对隔绝的“象牙塔”。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做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我们离开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开始享有自由的时候,一步不慎,就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学习,价值观,爱情观,社会观以及在人际交往等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我今天就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在我们的大学期间,四年的生活中,宿舍是一个重要场所。宿舍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在学校中的家,是我们大学生活里最重要的地方。舍友,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不能和舍友处理好关系,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一团遭,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很乱,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的生活。宿舍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问题或矛盾出现使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而这个时候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时候了,这里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宿舍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任何一个人这个宿舍都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宿舍的每个人和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 星期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典例列举:猪肉价格上涨引起连锁反应,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五个统筹、循环经济等。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典例列举:A有些人将命运同生肖属相联在一起;涸泽而渔、破坏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B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循环经济;嫦娥一号卫星实现绕月飞行。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 原理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又是具体的,每一个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主观、客观、部、外部、有利、不利的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联系的条件性要求我们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到联系的条件性。 典例列举:见贤思齐,见不贤而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某人在社会上可扮演学生、教师、消费者等不同角色。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容:(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典例列举: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广西”、“五个统筹”等。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

唯物论和认识论(高考政治基础知识)

唯物论和认识论(高考政治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 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2、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总 结》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

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 原理总结

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尚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1)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的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三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求真理的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1)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唯物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典例列举:猪肉价格上涨引起连锁反应,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五个统筹、循环经济等。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典例列举:A有些人将命运同生肖属相联在一起;涸泽而渔、破坏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B 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循环经济;嫦娥一号卫星实现绕月飞行。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又是具体的,每一个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主观、客观、内部、外部、有利、不利的条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也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联系的条件性要求我们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到联系的条件性。 典例列举: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某人在社会上可扮演学生、教师、消费者等不同角色。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

唯物论和认识论答题规律总结

唯物论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答题要点 1、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唯物论的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4)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从“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分析材料?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怎样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①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6、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而不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 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实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一、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二、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实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分为:1、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集中实物组成的)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分子、粒子等组成)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派生、决定。 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宗教:上帝、神创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唯物辩证法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唯物辩证法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唯物辩证法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①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②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方法论: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原理:系统和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注重整体性 ○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性 二、发展观 5、发展具有普遍性 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接受挫折和考验。 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循环往复) 方法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矛盾观 8、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主要原理归纳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加)。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1)我们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2)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P57第一段中的其它文字选择使用)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强调整体)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改造世界)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素质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有完整准确的认识。(认识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