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_4

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_4
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_4

中学地理教学中

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

长春市第十七中学

马春梅

[摘要]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教育课题,它和多学科有着不同的结合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公民意识教育的结合点更多、更为突出。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人类跨入21世纪。全球化对地理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地理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公民意识。目前,地理界普遍认识到“地理教学必须适应时代,面向世界”,强调地理教学要“增强公民意识”。新世界之初,我国《地理教学大纲》围绕着公民意识,使中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本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公民意识;培养

[正文]

“公民意识”是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公民意识不仅是一种理性自觉的主体意识,同时还是一个反思的意识。真正的成熟的公民意识,不仅表现在公民具有独立的理性意识,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思考问题上,同时也表现为公民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批判意识,能够在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中完成作为世界、作为国家中的一个公民的真正使命。

一、地理学角度的公民意识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我国从2001年开始地理新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一般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经济活动及个人决策所需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言之,地理素养就是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而要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地理教师就要更新地理教育观念,不仅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地理思想意识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1、人地关系、空间观和因地制宜观;2、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空间观和因地制宜观;3、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地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4、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关系、综合性、地域性、系统性、双重性(文、理性)和实践性。上述四种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地理思想意识,但如何科学、准确、全面地阐述地理思想意识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贯彻地理思想意识的主要任务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即人地协调观,也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具体包括:爱国意识、乡土意识、资源意识、

环境意识、人口意识、灾害意识、地域性意识、全球性意识等等。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在新的国际环境、国内条件下,与改革开放的国家总决策配套的带有全局性的教育战略决策。“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正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积蓄后备力量。“面向世界”,要求教育与国际教育发展的进步潮流接轨,教育要为“世界的中国”培养人,培养在开放的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交往竞争、开拓创新的中国人。“面向未来”,要求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高瞻远瞩,“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

“三个面向”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21世纪祖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人才必备的素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

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具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地理教学必须结合实际,通过实践,开展直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要能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地理教学必须从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加以考虑,以提高公民意识。地理课的教学,必须突出它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学好地理,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或应用地理知识参加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要以人为本,全面、深度探究地理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这是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公民意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素质教育带来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自我革命。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从深层次上看,健康的身心是学生全面素质的载体和组成部分,良好的学业是学生智力技能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反映,完善的人格是学生优良个性品质

的集中反映。全面育人,育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把学生身心、学业、人格的和谐发展放

在现实教育中去思考。精心呵护学生在有限年限中的身心发育、学业发展、人格完善,教会学生做人,树立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强化他们的民主、法制和平等观念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一个“加强”和一个“关注”,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里,空前

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化,赋予静态的课程内容以新鲜的时代气息,能被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所激活,使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人与作为课程内容的客体这两者之间完全融合,真正使课程内容成为青春生命生长与发育的精神沃土。这为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与条件。而地理学科是培养

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

《地理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指出了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在《中国21世纪议程》第六章——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教育建设行动中写道:“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地理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21世纪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让学生学会如何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达到利己与利他、当代与后代、自律与互律、环境与发展的平衡,如何实现资源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并将建立全球发展的环境伦理道德体系。

因此,加强中学的地理课程改革,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关于公民意识的培养途径,各家强调的重点不尽一致。而现在更多的人认为学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公民教育主要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将青少年培养成一个具有现代法理型的合格公民。而这一教育过程,就是指导青少年掌握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及培养公民能力的过程”。

地理作为内涵丰富的社会科学,对实施公民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地理能帮助学生进入社会,了解本地区的发展,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成为一位优秀的公民和爱国者;地理教育是作为世界公民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与其他学科公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不是完全针对公民知识的教育和公民技能的训练,而是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公民的素质。针对当代中学生在爱国意识、乡土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灾害意识、地域性意识、全球性意识等公民意识方面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所以在今后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公民意识培养。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笔者不仅在必修课教学中开展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而且还在活动课教学中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前提

必修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渠道。高中地理教材中隐含丰富的公民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深研教材,明确地理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认真统筹规划,结合地理教学,采用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来实施公民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公民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素质。因此,地理老师应当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挖掘地理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

首先,教师要有相关的公民教育的知识和正确的公民意识。公民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的质量。教师自己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地理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以下知识:一是对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公民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懂得包括资源、灾害、乡土、人口、环境、区域性、全球性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懂得尊重与理解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三是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成为模范公民,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教材中的公民教育的素材,找准地理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结合点”,精选典型、生动的案例,力求渗透的内容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达到理想的目的。[33]

(二)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方面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地理环境,尤其对自然环境的应有公民意识的培养,缺乏对人类社会与生存环境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的深刻探讨。因此,当前地理教学中应旗帜鲜明地宣传地理环境与公民意识,强化培养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培养学生关心现实,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服务于社会。地理学的使命,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在地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进行当地的乡土地理调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人口状况、经济形势等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服务于家乡,教学中应要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进行反思,强化公民意识。

2、运用综合的观念分析和提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各方面保护环境,提高物质能量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地理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各自然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导致系统的不稳定和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所以在生产、生活实际中,人们应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从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提高资源环境利用率,使资源环境既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还要源源不断的维持其供应能力,使之走向循环不止、永续利用的良性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发挥和完善组合。

3、以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处理人地关系。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树立新型的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强化公民意识,正确处理和看待人类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伦理学的领域进一步扩展,扩展到了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们应发挥生态伦理学和道德情操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确定新的道德义务和信念,肩负起对自身的生态行为的道义责任,建立新的价值观、资源观、环境观,更加自觉地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生态系统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方向变化和发展。提倡合理消费,即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和贺年卡,提倡利用再生资源。

4、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们在工业革命之后,普遍追求功利主义和单纯实用主义,把资源视为财富,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主宰和统治,因而产生了20世纪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觉悟到需要确立新的发展观和公民意识观,即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行动时都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和谐原则”行事。那么,人类内部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要想真正、快速实现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并很好地与所教学科融合到一起,找到本学科与公民意识的结合点,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治德.论公民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罗越媚.中学生公民素质现状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8期

[3]陈季,张英.中学地理与灾害教育浅谈[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年第6期第4页

[4]李高山.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初探[D].[教育硕士论文]2007年

[5]长春市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资料汇编[M].长春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2002年

初中地理教研计划

初中地理教研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新学期面临的形势是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优质高效地理课堂基本理念,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地理组教师认真围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活动,结合学校工作目标,对本学期教研作如下计划: 二、工作目标: 1.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根本任务,启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和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加强教学研究,全面提高课堂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效益性。 2.加强本教研组的档案和资料建设,对本组教研、教学的活动情况进行整理,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积累。 3.加强教研组的团结合作,形成合力,使全组成员都有进步,在一种比较和谐的氛围中成长工作。全组所有成员努力将工作做到最优,能成为学校放心的教学骨干。 4.整体构建教研组,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每次活动有主题、有针对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地理教师凝结为一个整体,强化整体意识,发挥整体作用,实现智慧互渗。 5.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6.加强组内听课制度的管理。本学期在组内进行每位教师公开课堂教学,为了真正促进组内教研,加强听课是最好最有效的措施。 7.为了减负增效,本学期教研组将在学生的作业量、教师教案、学生考试成绩、课外活动辅导等方面对组内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并在学期结束对教师进行评价。 8.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带来了观念的更新。每个教师会运用多媒体,会制作课件。当然这是顺应课改所需,课改过程中,课程与课时的矛盾非常突出,传统的地理教学无法满足。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能弥足很多不足。可以增大容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变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学期会加强课件资源的共享,进一步增强浓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氛围。 9.在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方面,组内教研时会自觉关心当前国际国内重大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及时与教材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并及时总结经验,力争到学期结束写1篇有份量的教研论文。 10.教研组工作要突出“研究”。要研究课程改革中探索性问题,研究教学常规中普遍性的问题,重点是要研究课堂。围绕本期课堂主攻方向,地理教师要上一堂对外公开课。 地理组全体教师将一如既往地积极进取,不断努力,使地理教学更进一步中达到更高的水平。 三、教学措施: 1、大力开展集体备课,探讨教学方法,选择最佳教学模式。 2、开展备课组内、年级之间的听、讲、评课活动,教学相长,及时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易混点等问题。 3、初中一、二年级的课改学习,按既定方案、时间稳步实施并取得新进展。 4、各教师要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并撰写出一定价值的经验总结或论文,力争获奖或发表。 5、各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公开或研究或观摩课或者五项技能的竞赛活动,争取获奖,为学校赢得荣誉。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_以_中东_教学设计为例

教学设计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一些思想渗透在教学设计中,20世纪60年代在国外形成的一项教学技术于80年代渗透到我国,并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我国从2001年开始新课程改革(九年义务教育)(2001年6月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由此掀起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研究高潮,由传统“经验型”写教案向现代“研究型”的教学设计转变。2004年高中进入课改实验,2004年成为传统教案与现代教学设计转型的“分水岭”,传统教案一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下面以“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第八章 东半球 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 中东”为例(以下简称中东),说说传统教案和现代教学设计的区别。 一、“中心”取向不同 传统“教案”基本上是教师按着“我教你学”思路来编写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教师来控制的,具体有哪些活动,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都是基本确定的,这种方案是静态的、机械的。而现代“教学设计”是按照学生认知需求,按照“以学定教”思路编写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前准备工作。课堂上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素材之间的互动中完成的,这种设计是动态的,是生成的。 二、“备课”方式不同 有的教师备课写“教案”十年,仍然停留在第一 王利华1 罗丽丽2 胡春波3 (1.松原市宁江区第二中学, 吉林 松原 138000; 2.松原市前郭县第三中学, 吉林 松原 131100; 3. 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 吉林 松原 138000) 第三步:根据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教学活动配置恰当的学习资料 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效率,在为每个国家设计了合适的技能与过程方法目标之后,教师必须仔细分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选择能落实知识点、能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学习资料来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的效果。 案例:“阅读各类等值线图,寻找地理分布规律”技能目标的实施 新授课:“日本” 教学目标:阅读日本“2013年日本樱花前线”等值线图和“日本等温线分布图”,学习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技能目标),了解日本气温南高北低的特点(知识目标),体会日本的樱花文化之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复习课1:“印度” 教学目标:阅读“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技能目标),了解印度降水东多 西少的特点,学会分析其对印度农业分布的影响(知识目标),感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复习课2:“埃及” 教学目标:阅读“埃及人口分布图”和尼罗河景观图片,学会从等值线图中发现问题,尝试分析其原因(技能目标),知道埃及人口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两岸,学会分析尼罗河对埃及的重要影响(知识目标),感悟保护尼罗河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关注课时教学设计的精彩转变到关注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其本质是教师教学观和教材观的转变,教师不应该是教教材的工具,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课堂的学习内容应该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合理规划课程、单元教学目标,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统筹分配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变得更精彩、更富有生命力。 本文胡春波为通讯作者。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 论文 一、关于地理教学方法的推广 (一)引导学生高效识图的教学方法 1.由大到小识图法 所谓由大到小识图法,就是学生首先要以全图的大致形状为基础,然后再慢慢减小看 图范围。简言之,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里,层层深入。例如,当教师在讲解中学地理 课程“七大洲四大洋”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首先要运用由大到小识图法进行看图,让 学生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基于此,学生们在做类似题目时就能很快确定 位置,并合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实际的应用结果来看,这种由大到小识图法也有利 于学生们对其他领域的整体认识。 2.单元式识图法 单元式识图法是一个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升学生对于地图整体把握的重要学习 方法。单元式识图法就是把区域特点一致的区域划分到同一类单元,便于教师对这些单元 逐一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将地图分类,归类,总结规律。例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当 教师讲到“我国行政区划”这一部分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如何运用单元式识图法进行 看图,把我国行政区划大致分为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个地理划 分单元。其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对七个地理划分单元进行逐一分析。单元式识图 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将某一地域的某一特征加以概括总结,这样有利于通过局部 比较来更好地对整体地域的特征进行把握。 3.要素识图法 要素识图法是一种重要的识图方法。该识图方法就是以某一个地理要素为基准去研究。例如,在中学地理课程进行到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区分布图时,教师要依据某一个气候类型 为认知目标,它可以是热带气候类型或者是寒带气候类型、也可以是温带气候类型等。然后,学生们要依据教师的引导对气候类型进行探究。这种要素的识图方法,有利于学生把 握一些地理特征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举一反三,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地理 教师要根据自身所在班级的情况,将识图方法进行有效的总结、提炼、融会贯通,进而使 学生把这些识图方法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里。 (二)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教材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高效学习方法,也是近年来较为推崇的一 种实践教学方法。该方法最大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地理课堂气氛。地理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学原理与方法 教学课时:36学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设计原理的讲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教育思想观念; 2、通过地理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地理教学技能,具备初步的地理教学能力; 3、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教学的应变能力和技巧。 教学模块 模块一:地理教学的思想理论 1、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观念 1)正确的教学观 2)正确的教师观 3)正确的学生观 2、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论 1)有效教学的主要观点 2)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3)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 模块二:地理教学技能训练 1、地理教学设计技能训练 1)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技能 2)地理教学过程技能 (1)导入技巧 (2)讲解技巧 (3)提问技巧 (4)承转技巧 (5)结课技巧 2、地理教学说课技能 1)说课的类型 2)说课的内容与评价 模块三: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1、评课的理论与方法 2、观摩课的观察与评价技能 3、地理教学说课的评价 模块一:地理教学的思想理论 一、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观念 1、教学观 (话题:如何看待教学中的师与生、教与学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问题1:你们最希望通过下列哪种途径提高自己教学设计水平? A.由教师传授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一般原理和方法,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指导你们从事教学设计;

B.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地理老师传授他的教学经验和技巧,让你们仿照进行教学设计;C.印发一套完整(从初中到高中各章节)的优秀地理老师编写的教学设计,作为优秀的教学设计资料可直接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D.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进行教学设计----实践(上课或说课)----评课-----修改---再实践,在反复的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策略; E.多买些参考资料和教学录像,自己研究实践,不需要老师的指导; 问题2:教师最大作用是什么? A.传授知识、疑难解答 B.领导、组织教学进程,控制教学节骤; C.通过思维训练,开发学生智力; D.育人教育(包括公民素质教育、国情教育、环境教育等)。 结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与标志 Ⅰ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对学习目的的了解,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它需要教师不断阐明,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去体会。 Ⅱ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善于利用好奇心,引导启发求知欲;运用丰富的教学素材、直观的教具或声像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形象教学语言增强感染力和趣味性;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通则不痛”。 热心帮助、诙谐幽默、善于表扬、知识丰富、技能娴熟是优秀老师必备条件 Ⅲ掌握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案例:探究“降水的本质” 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降水(雨)类型有地形雨、对流雨、气旋雨、锋面雨等;各种气候类型下的降水数量和形成原理也多样,如何找出其本质联系呢? 结论: 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于会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2.教师观 教师分四类:第一类是大师----才(专业知识加知识阅历)德兼备,有极强的感召力;听大师的课如同久旱逢甘露,是一种陶醉是一种享受,且对自己后期的人生认识和人生规划影响很大。 第二类为良师-----勤勤恳恳的备课,认认真真的上课,但是听课的学生感觉平淡乏味沉闷,对其评价总是用“还行”。 第三类为巫师-----此师有很强的渲染,会吹牛会推销,上他的课听其天南地北侃侃而谈,但事后回味感觉没学到什么,热闹之后是空虚,乍听还行,细品无味。此师绝对的误人子弟。 第四类为庸师-----无才无德,在知识上误导,在身心上戕害。 1)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应过三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关;语言关;课堂管控能力关; 2)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应具备: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然而,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基础较差,使得新课标的要求无法顺利得以实现,而教师又迫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其结果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且学生成绩低下,课堂教学效率极低,教学质量差。 因此,探索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势在必行。本着提高教学质量从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始的设想,我把《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更新教师教学方法。教师从古至今都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新课标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空间和资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尽量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自主探究”,同时也要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 (3)教会学生学习地理方法。地理教学,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适用的学习方法。由听懂知识到学会知识,由学会知识到回学知识,由教师教会知识逐步过渡到不要老师教而自己学会知识,成为学习知识的真正主人。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获得提高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活动和 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使得新课标理念得以深化,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课题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策略: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有效教学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 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构建为中心的思想。

浅谈地理实验的分类及其在中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浅谈地理实验的分类及其在中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地理实验 分类 中学教学 实施策略 摘要: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中,尤其是广东高考中,地理实验题等新题型不断出现,如地理实验(05年广东考题)、地理探究能力(06年广东考题)等引起了各位专家学者和一线地理教师的高度关注,其导向性是非常明显的。本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地理试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些尝试与反思,总结了地理实验的意义和中学阶段适宜采用地理实验的知识内容,并通过实例和分类探究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在教学中使用地理实验的原则和策略。 导语: 长期以来,中学地理被人为的划入“文科”,导致了人们对其理科性质的忽视。随着国家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落实,地理终于重新被定位在了“人文和社会”和“科学”的交叉位置。众所周知,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理既然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当然离不开实验的教学。而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中,尤其是广东高考中,地理实验题等新题型不断出现,如地理实验(05年广东考题)、地理探究能力(06年广东考题)等引起了各位专家学者和一线地理教师的高度关注,高考的导向性是非常明显的。本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对地理试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些尝试与反思,其中借鉴了不少前人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借此将前人的成果深化和推广,促进彼此的交流,促进地理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不断推广。 一、 地理试验在教学中的意义: 1.1地理试验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根据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丁尧清博士的研究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更乐于接受有较多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的教学方式(如下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加课堂兴趣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010 20 30 40 50 60

地理教研成果

地理教研组学科发展总结反思 一学期以来,我们地理教研组教师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苦练教学基本功,以科研为先导,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积极参加教改实践活动,向21世纪所必须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而努力着。下面我把我们组一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劳动纪律,提升师德修养 本组各位教师能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做到既教书育人,又严格要求自己,各位教师都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课改中。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为学校教学和发展献智献策,是我们的一直奉行的行为准则。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业务素养 现代社会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为此,每一次教研组活动,我们都非常重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期刊文章以及外地先进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本学期我们的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透视名师课堂》、《教育的智慧》三部学术著作和十篇优秀文章。参加了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的教师,在组内搞学习交流小讲座,使老师们明确了当代地理教师应有的鲜明理念体系、明晰的目标体系和高效的学法指导体系,做到整体把握教学,灵动组织教学,深入反思教学。 三、加强教学反思,构建高效课堂 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的反思自己,对新世纪的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中最活跃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使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多了一份关心,多了一份思考,把教学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才能激发他们身上所蕴藏的无穷智慧和潜能。这种认识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对学习规律的尊重和学习方法的重视,体现了从单纯注重结果到注重学习方法的转变,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指导思想。这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树立了明确的指向标。 随着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师业务水平得以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现代教育技能的学习,高效课堂的探索实践,陈旧的教学手段得以更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使以“多元展示、群言堂、竞争机制、方法归纳”为特征的海中“蓝色课堂”逐步得以完善。 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教改,以创新求发展。我们在坚持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力争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积极思考实践,使每位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备课也好,教案设计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把课上活、上好!本学年的校级公开课,我们地理教研组的每位老师都做了精心准备,并把自己关于一些教学的新的想法有机的融入课堂之中:有的教师课堂上注重讲练结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落实知识;有的教师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图表等辅助资料,指导学生学习,有效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在讲课过程中我们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几年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强化团队意识,做好“学科建设” 1.加强校本教研。通过并每日研讨和周四大备课,形成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每日研讨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确实可以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个备课组都能定时、定点地进行新教材的研究,并且在组内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作业。全组教师乐于参加教研组活动,学习业务,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经常相互听课,及时交流,总结,推广教学经验,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加强了校际交流与展示。校外竞赛、交流等活动有:共开设县级讲座交流1次、校级讲座2次,市级公开课交流4次,专业技能竞赛共获得一个市级一等奖和3个县级奖,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人次。 3.发表的论文的质量明显提升。全组地理教师共同撰写论文,对于“学科组建设”的课题研究有明确分工,有真诚合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据不完全统计地理组本学期在核心期刊《中地参》上共发表3篇,其中两篇下半月刊;省级报刊17篇,论文获奖约15人次。4.校本资料建设初具规模。本学期在各位地理老师的努力下,积累了比较完整的导学案和课件,实现校内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主编出版教辅资料1部。 五、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 ⑴课堂教学不成熟、无特色 课堂教学节奏不鲜明,没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在分层教学方面特别应针对学情细化目标分层,加强对不同层次目标要求的把握和具体程序、细节的实施等仍然缺乏完整的经验体系。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经验不足的特点,不太注意课堂气氛的把握,对较低层次班级的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课程标准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①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 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②学生需 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 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③学生要会分析不同 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课程分析:①通过图表“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分析、说明人口 增长不同时期的增长快慢是不一样的;②通过多则阅读材料分 别说明并且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即“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③本章节是关于人口问题的内容,和当前社会现 实比较接近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图表、阅读材料分析说明人口增长的三种基本模式;阅读部分通过说明不同地区的资料,以此来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形成因素以及其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阅读部分也对三种模式分别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阅读部分的分析,提高读图析图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阅读各则材料来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以及理解

每种模式的意义;了解多个地区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从而对人口增长模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口增长模式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联想到现今世界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既不能过快也不能停滞不前;应该保持在自然环境能承载的范围内。 三、教材分析 本章节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学生对人口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以及了解,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对人口问题的一些基本认识,为接下来几章节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章节“人口增长模式”有三部分内容:一是“高-高-低”模式;二是“高-低-高”模式;三是“低-低-低”模式。通过三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3.图表分析法、比较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文献综述

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入,中学地理教学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现状仍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指出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提出意见。 地理是一门传统学科,它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西方,地理学科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四大发展战略学科之一,其教育结果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在我国,地理曾一直处于“副科”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地理逐渐引起我国教育的重视,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但是地理教学的现状却仍不容乐观。 1.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现状分析 本文试图将目前国内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阐述清楚,并提出中学地理教学的相关改革意见。 首先,中学地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存在的原因包括:其一,在初中阶段,地理是一门副科,所占分额很小,学生很难认真对待。其二,许多学校也不重视地理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要求不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压力比较轻。其三,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无暇去深入学习地理。 高中地理进入高考学科以后,由于高考升学的需要,高中地理学科的地位突然攀升,到后来与其他高考学科平分秋色,学校及教师花费了不少力气,每年高考地理学科成绩总的拉分率呈上升趋势,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问题,随着地理学科在高考学科中的全面提升,经历了不重视乃至歧视——比较重视——非常重视之历程。 通过研究各类文献发现,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中学地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虽然各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步被运用,但大部分的中学课堂还拘泥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一部分中学对地理教学作用缺乏认识,仍然将地理放看做“副科”消极对待。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模板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不唯模式,但又需要一定的模式,这正如“教无定法,教学有法”。为了真正使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研究探索、归纳总结出符合师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提供的几种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不是静态的条条框框,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参考的模式,其间完善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教师们可以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模式,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完善,最终总结出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切合本校实际,又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来。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多元互动”探究式 “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实现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体化的设计,其主要教学程序为“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环节。各环节中渗透着“学”和“教”的统一、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统一,以形式多样、学生和教师“多元互动”为特色。 一、基本程序 “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教学环节,改变了学生过去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组织下,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并领悟如何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1.呈现展示环节 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通常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形成的地理资料,呈现的形式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全班展示。 2.引入角色环节 这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分析教材、理解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教学媒体等,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并向学习

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开题报告【最新版】

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下,会看到地理老师挂地图,摆各种模型利用简单的粉笔构绘出各种简化地理模式。有了多媒体了,又开始看到很多老师又开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各种地理情景和原理,出现多媒体大容量的满堂灌。显然二者都存在利弊,针对这两种现象,我们提出如何更好的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最优绩效。为此,漳州三中的地理教研组成员,在学校领导支持下,在省电教馆的指导下,开始展开对该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具体如下: 一、实验课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把调查、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等有机结合,保证了整个研究的计划性、整体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强调课题研究的核心突破,注重成果教学整合的实用性。 二、实验课题的目标 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筛选、应用的能力,已显得更为重要,为此,

我们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自主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地理知识服务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地理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为地理事物和图像信息的立体化、形象化呈现,提供了技术平台。显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动力,还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教育技术的提高,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质量。因此,课科组成员结合我校教学的特点,经过反复研究,课题将达到几方面成效: 第一、鼓励青年教师,加强多种可视化软件的学习,比如Flash、PhotoshopCS2、3DSMAX力求以现行中学地理知识为背景,创设出静态、动态的各种地理情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各种地理情景的创设立求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贯彻和体现地理课堂教学原则。 第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中国的疆域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疆域》 标题二:海陆兼备的大国 活动一:我当测量家 【任务1】对照“中国的疆域及邻国”,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 红笔将它们标注在地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任务2】估算我国南北所跨纬度。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相差110千米,据此计算出我国领土南北距离约为多少?(50度,5500千米) 【任务3】估算我国东西所跨经度。用刻度尺量算最东端和最西端的图上距离,根据比 例尺,计算最东端和最西端的实地距离。(60度,5000千米) 【体验】通过计算和测量你的体会是什么? ——我们体会到祖国疆域之大,幅员辽阔,深深为之骄傲和自豪。 【点拨】教师对四至点内容归纳成歌诀帮助学生速记:“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 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活动二:我当探险家 【任务1】探险队分为红队和蓝队,两只探险队都从朝鲜出发,红队用彩笔描画陆上国 界线,沿陆上国界线按照逆时针方向探险,找到并说出沿途经过的陆上邻国。 (红队展示探险成果:陆上邻国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 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4个)【任务2】蓝队从朝鲜出发,用彩笔描画大陆海岸线,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大陆海岸线, 说出濒临的海洋,以及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我国两个大岛的名称。 (蓝队展示探险成果:濒临的海洋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 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共6个,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是我国 第二大岛。) 【体验】通过探险和描图你的体会是什么? ——我国疆界长、邻国多,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合作,海洋面积广阔,海上交通便利,

中学地理教学应用研究发展综述

中学地理教学应用研究发展综述 何天赐17160104 17级地理科学一班 摘要:地理学科的教学可以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给学生全面系统的描绘地球多姿多彩的面貌。中学地理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融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情感等教育于一体,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为了辅助中学地理的教学,老师们应用了大量的方法、技术等辅助中学地理的教学。据CNK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于我国中学地理应用研究的文献表示,我国的中学地理应用研究起始于地理版图版画、地理挂图、教学方法等方面,随着信息技术与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地理研究专业软件、多媒体技术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对CNK数据库中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地理应用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与整理,从而大致地阐述中学地理教学应用研究的国内研究进展与成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应用研究;3S技术;多媒体技术 1地理幻灯片、地图、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地理教学中辅助以幻灯片进行教学就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了。赵连骥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幻灯片可以激发青少年奋发学习,多获知识,开阔视野,增强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并且就教学幻灯片的研制与应用问题,其认为要坚持创新、持之以恒,不断充实和提高教学片的数量和质量,结构形式要多样化,动态化和系列化[1]。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语言,它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众多的地理规律、地形特点都可以通过地图分析得出,是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地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应用有地理板图、挂图、地理图像等。袁爱建认为地理板图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讲画结合,死图变活;化文为图,化解难点;运用板图,巩固知识[2]。谢文君就中学地理教学挂图的作用,内容的选择与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3]。李娜、张军民以初高中地理教材中出现的地理图像为例,分析了地理图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4]。钟顺清、瞿扬在其研究中就版图版画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现状以及如何科学利用版图版画教学提出了自身的看法[5]。刘艳红基于现代多媒体技术对电子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了阐述[6]。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7]。许多学者就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合作教学法、实证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课题研究教学法、范例方式教学法等[8]。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杨立杰、李伟民以地理课程“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对翻转课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案例进行了分析[15]。黄帅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选择与课标解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地理翻转课堂模型的构建,并且分析了时间的具体步骤、困难与对策[16]。王小苗对微课应用现状、微课设计与制作、微课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且从这三个方面对于微课的发展提出了自身的建

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实验课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把调查、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等有机结合,保证了整个研究的计划性、整体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强调课题研究的核心突破,注重成果教学整合的实用性。 二、实验课题的目标 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筛选、应用的能力,已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自主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地理知识服务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地理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为地理事物和图像信息的立体化、形象化呈现,提供了技术平台。显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动力,还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教育技术的提高,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质量。因此,课科组成员结合我校教学的特点,经过反复研究,课题将达到几方面成效: 第一、鼓励青年教师,加强多种可视化软件的学习,比如Flash、PhotoshopCS2、3DSMAX力求以现行中学地理知识为背景,创设出静

态、动态的各种地理情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各种地理情景的创设立求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贯彻和体现地理课堂教学原则。 第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第五、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第六、运用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过程 (一)、构建体系、实施方案、随时调控 1、宣传发动所有地理教师都参与课题组,并积极与电教中心相互协作配合。 2、制定严格的课题管理与研究制度。为调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考核中。 3、我校的硬件设施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优势。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建设了校园网络中心。本课题组可以随时优先使用以上各种资源。

高中地理实验集锦

高中地理实验集锦 [原创 2009-07-20 14:43:52] 字号:大中小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地理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无疑是素质教育要意之一。从表面上看,地理实验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作为一线地理教师我们深知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方面开展的并不理想。由于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地理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原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中教师和学生只做过1—2次地理实验,从未“做”过实验的比例也不在少数。地理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直面问题、探讨对策,开发真正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构建高效、完整的地理实验教学体系。基于此,我将“看来”的实验收集如下,与老师们共享,但其实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还有待考究。 一、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 1.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左右,高40厘米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实验步骤如下:①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②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③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④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能否发现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关闭教室的门窗,尽量保持教室的气流稳定。点燃两根较粗的香,两支香摆放的距离大约在30~40厘米左右,一支香旁边放一个1000瓦的电热炉、另一支香旁边放一个较大的冰块,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

关于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归纳

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地理教研组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学改革为动力,锐意进取,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 一定的成绩: 一、抓好工作常规,加强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 开学初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时就明确的要求,面对学校地理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水平 必须做到善始善终,争取取的更好的成绩;七年级要有良好的开端,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八年级要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考试能力的双层培养。所以,我们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做到了发挥团体精神、集体的智慧,做到了学校要求的“四定五统一”(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统一教学目标、统一主体教案、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统一练习),并根据教学中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讨论。每次备课活动都不流于形式,要 真真切切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常规教学工作的落实,认 真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写出规范的课时教案,本组教师互相听课,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二、加强学业水平测试研究,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本学期在教研活动中,加强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认真分析学业水平测试趋向,认真 分析近三年的学业水平测试题,让学生了解试题的特点,激励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欲望。 加强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包括判读、填绘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 中充分运用地理图象和图表分析综合地理事象。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指导学生多注 意观察生产和生活,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到生活中的地理。

三、注重课堂教学,注重落实的实效性 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地理组所有的老师认真地学习理论知识,为课堂教学实施 作好依据,结合实际教学具体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求每一位老 师抓住每一节课,让学生将知识在课堂上落实,提倡课堂前2分钟用于检测落实上节课所 学知识,采取多样的方法,如讲和地理有关的故事、绘图填图、练习检测等,觉得效果较好。强调教师备课时必须明确,本节课我要让学生掌握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让全体学生都 参与?当堂反馈。下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是否完成本节教学目标,哪些地方非常成功,还 存在哪些问题?教师要在不断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学习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践,应用于社会。地理科学的实用性很强。我 们在教学中基本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帮助学生得出真知, 使他们成为祖国未来有用的建设者。如:八年级在讲“水资源”这一内容后,组织讨论了“曲阜市的水资源现状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怎样保护水资源?”,使学生明确了:水资 源的珍贵及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保护水资源。从生活经验、刚刚学习的地理知识 入手加以发散性的思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 的兴趣。 五、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提高教研能力 俗话说的好,人活到老学到老,作为地理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依据地理学科自身的 地点,我们确定了“炫动地球”的地理教研组文化建设口号。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体会地球之美,学习地理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