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美学

蒋勋美学
蒋勋美学

蔣勳談「美」的真義

我在大學裡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可是,我有一個很大的矛盾,專業的美術教育等不等於美的教育,可能是第一個要問的問題。美術是一個很專業的訓練,但並不表示他家裡的家具是對的,他穿衣服能有自己的taste。西方常講品味,中國古代也常講品味,我愈來愈發現這種東西跟專業有很嚴重的斷裂。為什麼我要離開大學,我忽然很想做的一件事是社會大眾的美的教育,如果這一部分沒有做,我們有再多的畫家、音樂家、建築家,其實是沒有用的。我們專業的藝術家絕對不會比西方少,可是我們的城市是著名的醜。

一種清晰的選擇

這包含的是一種風格無法抓到,無法統一到底我要的是什麼東西。其實美是對自己生命價值一種很清晰的選擇。美有很大一部分是一種生命力的啟發,或是自己的自信。舉一個例子,富而美的社會是孔子的理想,可是富有可以造成美,也可以造成醜。我們回想起來,台灣在經濟貧窮的年代,那時的鹿港、美濃是很漂亮的,因為它的建築材料非常的單一──紅磚、黑瓦。但富有以後,可以從世界各地進口建材後,它開始醜了。因為它沒有選擇性說我要什麼,只是把最貴的拿進來,可是在西班牙適合,未必適合台灣.台灣城市的醜陋,很明顯的是從七○年代的經濟起飛開始。服裝也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世界各種名牌進到台灣,可是阿曼尼加三宅一生,不見得等於美。阿曼尼可能是從義大利的材料?去找到很多跟文藝復興有關的色彩,三宅一生在日本找到很多日本的材質,都是美,可是這兩個加在一起可能是不美,不協調。台灣所有美的教育問題在於失去美的自主性,就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這可能跟我們的生態有關,跟我們的歷史背景有關,跟我們自己的生命價值觀有關。美絕對不是擺在那邊,說我有這麼多東西,加起來就是美。

西方近代文化裡,美有一部份是很專業的,像印象派畫家莫內、雕塑家羅丹等。可是有很大一部份是跟工業革命合在一起,他們叫Art Neuvo,它指的是在工業革命後,很多藝術家不見得一定要畫畫或做雕塑,他們可以投注於做一個杯子,做家具。巴黎在十九世紀末開始蓋捷運,捷運的入口,現在的奧塞美術館,是用鑄鐵做出來的百合花的圖案。他們很在意,這個東西做好,比你畫一幅畫的貢獻還要大。

美是記憶,是感謝

我們在工商業起飛後,忽略了這兩個東西要結合。我們可以一方面有很多的音樂家、畫家、舞蹈家,大家去國家音樂看表演,可是忽略了你回到家裡,可能連餐具都不對。我們看辦桌,紅色的塑膠布鋪在桌上,塑膠杯、塑膠碗、塑膠瓢羹,風一吹起來很壯觀。這些東西絕對不會美,全部都是要丟掉的。美不會是速食的,用完就丟的東西,美是生命裡可以留下來的東西,是記憶,是感謝,是很多的懷念,沒有這些東西不會美。

有一段時間台灣都在流行吃到飽的文化,法國朋友來看了很訝異,這家餐廳怎麼會宣揚吃到飽。因為把胃塞滿為止,是一個很低的文化。在這個餐廳,可能每一個東西都是好的,但是加起來,你把自己撐到那個狀態,那是不好的,不美的。美是一種慾望與感官的節制,結果我們把它變成一種慾望與感官的無限刺激、貪婪,這時候的美發生了大問題。

所以重要的是,怎麼透過產業的基礎,將美推廣到生活裡。如何去改善餐具、家具、居住品質,這才是美的開始。

與生活結合

美的教育應該落實在整個生活的基礎上,這部分其實是蠻沮喪的,因為我們在產業發達的過程中,完全沒有自己對美詮釋權。例如我走過巴塞隆納的一條街,可以看到每一戶人家大門的五金把手是漂亮的,學設計的人走過那條街會覺得這鐵窗這麼美,把手這麼美。台灣現在幾乎沒有五金業,信義計劃區的房子用的全是進口五金,在這樣的狀況下談美是非常奢侈的事,即使是美都是進口的。

西方在工業革命後,傳統產業的美學會跟產業結合,過渡成為現代量產的文化,強調用低廉的價格量產,可是達到一個高品味,而那個美是延續的。現在國父紀念館在展覽拿破崙文物,拿破崙做為一個執政者,他把瀕臨沒落的五金工廠、水晶工廠、織品工廠全部開發出來,把它們變成興盛的產業,創造出他的時代風格。

我們的藝術家如果只是要做artist,而不認同工匠傳統,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所以鶯歌陶磁廠沒有藝術家介入,八里的石雕、水里的石缸,整個產業在沒落。沒有藝術家介入,這些傳統產業全部在毀壞,沒有辦法轉換成現代產業裡,新的藝術形態。

Art Neuvo有人翻成新藝術運動,有人翻成裝置藝術運動,它其實是說工業革命之後,藝術家從另外一個管道,替大家做整個生活的改善,很多是跟家具設計有很大的關係。台灣很缺乏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藝術家把自己重新置放到傳統產業裡,去做生活美學的提高。

有一陣子大家會誇耀地說,台灣的企業家買到世界蠻好的東西,圓明園的文物,大陸的佛像,莫內的畫我們都買來了,可是美的教育基層如果沒有做好,上面這個東西都是假的,它只是炫耀進口而已。台灣有一張莫內的畫,對民眾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如果有一個人設計的餐具是對的,而民眾可以用比較平價的方式使用,它才是對的。

品味從街道開始

與其去做高層次的藝術發展,不如把民間社區所謂美的東西建立好。我們弄出幾條像樣的街道,幾個像樣的廣場,那個品味才會開始。巴黎最早是一八五○年代,從整個城市的建設開始改變,從羅浮宮旁邊的大街開始改變,讓大家有一個休閒的,可以散步的空間,因為他不忙碌,他不會把生命全部只花在物質的追求跟賺錢的時候,才可以在散步的時候,感覺到這個城市的美,這個城市慢慢跟他有對話的關係。

美的教育並不等同於美術教育,美的教育是在國文課、英文課、數學課都可以教的。應該把美的教育放在每一個環節上。數學本身是一種美,是一種秩序的發現。語言的教育裡可以發現美。不管詩或散文,語言一定有美的經驗在,透過語文,傳達文字的美。體育課絕對是個美學教育,古希臘人從運動裡發現身體的平衡和和諧,了解肌肉,對身體的自信,發展出和諧的美。你從運動裡面,使自己覺得有一種自信和健康,就一定是美的。

還有自然的教育。有時我會覺得,少一點美術課、美勞課也好,寧可帶孩子到大自然,一個孩子去凝視一朵花的綻放,恐怕比美術還重要。

無數苦難後的抉擇

以前我有位朋友徐國士在墾丁,我把學生帶去,他帶我們去看一片樹葉。為什麼樹葉會有這麼美的葉尖?他說在幾億年當中有多少樹葉都腐爛掉,它才學會要形成這個形狀。所以你們覺得這片樹葉很美,是因為那片葉子的形狀經過了無數次的淘汰,最後選擇了它最完美的形式。我聽到一個植物學家講出那個句子,非常感動。一片葉子有那樣的美,是經過了無數苦

難,一直腐爛一直腐爛,最後找到它的形狀。我相信那次上課的學生,會一直記得那段話,當他揀起一片落葉時,他也會想到他自己也是一個最完美的形式,因為他存在。

我相信美是記憶,是關懷,是很多的懷念,沒有這個部分,絕對沒有美。不管對自然,對人,對土地都是如此。台灣有一段時間,是不是使得大家對周遭的事物都沒有記憶,沒有懷念,沒有感謝,所以美也發生了最大的淪落。

在我自己居住的台北市,它好像是一個沒有記憶的城市。我小時候最早看表演在三軍球場,在北一女附近,後來在中山堂看,中山堂現在還好,慢慢在修復。很多建築在消失,你走過的巷弄,你記憶的東西都在消失,它一直在被替代。在這麼快速被替代的過程中,不曉得什麼東西是可以久一點留在這,所以美的經驗沒有辦法發生。

美是歷史的加法

美是歷史的加法,是要累積的,不累積很難成為美的事物。台灣先天有一個宿命的悲哀,歷史政治的轉換常常是切斷的。所以日本人來是有意把清朝的東西拆掉,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黨政府是有意地把日本政府的東西拆掉,這是記憶的減法。

在歐洲你可以看到一個羅馬時代的鬥獸場,一磚一瓦地被保存下來。它經過了這麼多的政權,變成人類一個共同的遺產和記憶。那絕對是美的開始。在那個城市裡,大家會以那個東西為基礎,我如果要設計一個東西,我希望能永恆不朽。這才使得所有新的創作能夠跟舊的之間,產生傳統性的連續關係。

有大美而不言

我一直比較相信莊子講的,天下有大美而不言,不一定要到博物館、音樂會,其實生活裡隨時可以發現。你坐在捷運上,去凝視對面陌生人五官和手的動作,你會對人有一種關心,美其實是從這些東西慢慢開始。生活不是一個上車到下車單線的東西,中間有很多的過渡,每一站都可以有記憶。我今天記得的淇浬岸站、奇岩站,是因為我記得在那個站曾經看過一個人,他的動作,他的行為,然後你覺得生活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是很豐富。大概只有美不是一個目的,而是一個過程。你隨時可以發現,你抬起頭來,天上的雲不管是藍的或是灰的,

有色彩在裡面。你常常會發現,聽覺裡有很豐富的東西,其實是感受,讓感受變得很豐富,不會變得很單調。這從整個人的生活裡,隨時可以發生這個部份,去提醒這個部份。

我希望至少在台灣這個混雜著各種特殊歷史經驗的地方,個人能有一些記憶,我希望它是一個童年,每個人生長的環境,這些記憶本身能夠累積。這個部分如果一直被打散,永遠沒有交集,到最後會變成各說各話。

那天看到一幅年底會來台灣的名畫,法國的德拉克瓦畫的,是希臘很有名的悲劇,寫米迪亞的故事。她幫助丈夫拿到了金羊毛,丈夫後來竟然情變,愛上一位年輕的公主,而且要去做國王。米迪亞恨得不得了,做了一件很美的結婚禮服,塗滿了毒藥,送給新娘。她回到家裡,恨意還是消不了,就親手殺死她和丈夫生的兩個孩子。

那個悲劇從古希臘就開始演起,一直演到現在。我在講那張畫時,會發現有的人眼裡都有淚光.我相信她生命裡碰過這樣的困境,她也恨過,也要報復,可是就是有一張畫或一個戲劇,在那時候很奇怪的救了她。她忽然看到米迪亞做了這件事,好像她也跟著米迪亞做了這件事,回到現實她反而不會做這件事,她反而有一種平靜,然後重新整理她自己。

美是一種拯救

我覺得美是一種拯救,我自己在上課有時會覺得很動容,不是那張畫,因為那張畫很熟,可是你會看到底下那些人的表情,你會知道那些人為什麼會來上這些課,其實他生命裡有種絕望的東西,他沒有辦法面對,可是所有其他的知識都沒有辦法解答這個問題。每天上網,或者找朋友,都沒有用,最後是他自己回來面對自己心裡,不管是妒忌也好,仇恨也好,空虛也好的時候,這個問題反而解決了。我一直覺得美在這裡,絕對是社會最重要的拯救的力量。

美的教育其實應該在生活裡隨時在發生。我有時看到報紙,有人憂鬱症跳樓自殺,常發生在早上五、六點。清晨也許是一個很難熬的時刻,失眠到最後瀕臨崩潰,做了一個那麼悲劇性的決定。美常常在那個時刻會發生力量,也許是一串音樂,一首詩。可是在這個時候他找不到任何東西去幫他,因為在整個教育裡,他腦海裡找不到任何東西,沒有繪畫,沒有文學,沒有音樂、戲劇,甚至是電影,什麼東西都沒有。這個時候,你再去補那個東西,有點晚了,應該讓它隨時在生活裡發生。

法國在密特朗時代,修了一個維勒特公園,我在那邊讀書時,那個地方原來是個屠宰場,很壞的區,十九區,都是不良少年,犯罪率最高的區。大家會叫你沒事不要到那個區。後來變成公園,公園有藝術館,可是很意外,我第一次去的時候,看不到畫、雕塑這些藝術的東西。它其實是一個館進去,全部讓你感覺聲音,感覺光跟色彩,辦了很多活動。由當地的青少年投票要看什麼電影,晚上十二點開始放到兩點,大家躺在草地上看,又笑又鬧的,發十二塊法郎一條的毯子。很奇怪,這個公園出來後,這個區的犯罪率急速下降。因為有了活動。

我住八里,常要經過三重、蘆洲、五股,就是出陳進興的地方。所有人都應該對出陳進興要負責任,為什麼他出在那個區。那個區隨便下下雨就淹水,都是鐵皮房子,做黑手的孩子,中學後不能升學的到那個地方去。他們到底生活裡有什麼東西,我敢跟他談美這個字嗎,我自己都覺得很慚愧,如果生活裡,社會裡沒有照顧到這些。可是美可以是法國的維勒特公園,不一定是把這些人弄到故宮,我想的是在社區裡有一個空間,為他辦一些活動。如果他要看臥虎藏龍,很好啊,為什麼不是臥虎藏龍。他如果要看ET,為什麼不是ET,他有一些東西在活動。

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

只有在美的教育裡,會使人有一種包容美。是唯一一個最寬容的教育,它讓你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你可以看到梵谷畫吃馬鈴薯的老婦人,一八八五年最有名的作品,一個礦工的太太,很窮,晚餐只有馬鈴薯,在昏黃的燈光下,可是她讓你覺得生命是高貴的。

米勒的拾穗是畫在收割過的麥田裡撿麥穗的人,如果有錢怎麼會去人家收割過的田裡撿麥穗?看到那幅畫,我們覺得好莊嚴,不會覺得他的窮苦,他生命有尊嚴。這是藝術了不起的地方,讓每一個活著的生命,都會找到他自己。

你富貴,你可以找到生命的價值,可以不要那麼粗俗;你窮困,一樣可以找到生命的價值,不覺得自己卑賤。不管富有或是貧窮,美都是拯救。

無言以對的時刻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在剎那間有過那個經驗,你不知道那是什麼,有時候是一種月光,有時候是一種河水流過,可是那時候你最不容易下定論,你不知道那是什麼,我相信美顯現的時候,其實你是無言以對的。我不覺得美一定要講出來,我看到他淚流滿面的時候,我覺得他生命在經歷一個很特別的東西,接下來就是他自己去處理。美是,你覺得你生

命裡面常常記憶的人,感謝的人,是把你提高到那個東西去的。美是讓你發現你還有這麼多潛能,那種無限潛能的東西,讓它出來。

美的练习簿-蒋勋

美的学习,有时候不是增加,反而是拿掉。

有没有可能在某一个夜晚、在没有灯光的地方,

我们带着孩子去看天空的繁星,让他惊叫出来。

美并不是一种知识,

美可能是比知识还要高的心灵上的感受。

美其实是一种分享。美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种财富,越分享,就拥有越多。

美,有没有可能帮助拿掉压力,在美的世界当中,

感觉到生命本元的一种热情、生命本元的一种渴望和追寻?

我相信美不是给人压力的,

美也不应该只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和知识,美反而是一种知识的解脱。

每个人完成自我,才是心灵的自由状态;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完成自己,那就是美,完全不必有相对性。

美,将我们的生命扩大到极其丰富的状态。

我们发觉味觉很有趣,它不但是一种判断,

甚至还会跟着自己人生的经验、记忆,跟着自己的生命不断地成长、变化。

美是感性跟理性的平衡,美是自己在快感的官能刺激、及美感经验的心灵状态里的平衡。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意思是说,天地之下可以无所不美,

因为每个人都发现自己存在的特殊性。

美的觉醒,其实只是使你「看到」、「听到」、「嗅到」、「触摸到」、「品味到」生命美好的存在。

很多儿童都不喜欢吃苦瓜,不喜欢苦味的东西。可是很奇怪的,随着生命的成长,我们会开始接纳「苦」这个重要的味觉。苦,毕竟是生命经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命的滋味,有过受宠的甜美,有过失败时嫉妒的辛酸,

有过劳苦当中一种像流汗一样的咸味,有过非常巨大的、失败挫折里的痛苦。

嗅觉很像是非常私密的感情,私密到你会记得最亲近的人他身体的气味,你知道这个人就在身边

所有分散的都要再相聚,叫做团圆;

所有缺陷的最后可以再一次完成,叫做圆满。

所谓的「五味杂陈」,是味觉丰同到混杂在一起出现了,难以形容它是什么味道,它是一个这么丰富的生命记忆。

空白,可能是感受美非常重要的一个开始!

花有文字更美好的智能,花有比语言更美好的智能。

潮汐的涨退是有声音的,我们叫做海潮音,是一种美丽的声音。

声音可以是母亲的手,如此温暖宽厚;

声音也可以是最锐利的狼牙,残酷噬咬人最柔软的心灵。

美其实是一种单纯;美其实是一种朴素;

美其实是一种感官的节制,而不是感官的放纵。

所有大自然的声音,其实都是有秩序的声音。

我们应该这样的声音里面找回自我。

存在于大自然的声音无所不在。如果有机会闭上眼睛,静静地坐下来,

你会发现-静-原就是一种声音。

当我们的心灵无法打开、无法感受任何事物的时候,即使五官健全,

所有美好的事物也无法进到我们的世界了。

一个圆周本身,每一点既是开始,也是结束,它头尾相衔。

我们常常在考试的最后去核对答案对与错,而忽略过程之中的对与错。

曾几何时,因为在都市里住久了,我们的灯光赶走了星辰。

感觉的记忆和感觉的经验,需要经常地比较与替换,

于是我们才发现自己是会遗忘的,可以立刻重新启动。

我相信一个孩子站在花的前面,他会懂得许许多的生命,如同古老的基督教<<圣经>>所说的:

「所罗门王最富有的时候,所有的财富加起来,其实比不上一朵野地里的百合花。」

读到一篇小说、读完一首诗,我们彷佛被文字或者文学里某一种非常深刻的东西触动了生命里面的一种情怀,心里觉得激动,可是往往说不清楚。

观察一朵花的绽放,对生命的诞生寄予祝福;

花开时刻,懂得珍惜;花落凋谢,领悟这是生命的必然。

豁达的心态在生命里产生了智慧。美,常常是一种智能,而非知识。

日常生活中审美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朱志荣教授在苏州大学的演讲 演讲者小传:朱志荣 1961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从事美学、文艺学研究。主要论著有:《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艺术论》、《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中国审美理论》、《中西美学之间》等 美学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风行一时,当时一本美学著作一版常常能够销售到几万册,这在世界学术史上都是罕见的。后来市场经济时代到来,人们渐渐失去了对于纯学术的兴趣,更多人趋于务实。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多元的价值趋向和多元兴趣,是一个好的现象,另外一方面过于务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漠视美学也是偏颇的。到了新世纪,我们对于美学的研究,不但要继承前人的学理研究,而且要面对现实的问题 ,回答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我的一位前辈师长几年前说过,美学不应该庸俗化,美学从来不是教人如何梳妆、打扮、抹口红的。我认为这种看法也对也不对。任何学术,不管多么艰深,都要落实到具体、纷繁复杂的现象。作为一门学科,美学当然不能只是停留在各种现象的浅层和表面,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层次,但它同时也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感性的现象。我的一位前辈师长几年前说过,美学不应该庸俗化,美学从来不是教人如何梳妆、打扮、抹口红的。我认为这种看法也对也不对。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确实不能庸俗化,它是研究学理性问题的,不是一门指导人们如何获取感官享受的庸俗化科学。但是,美学的学理研究也必须面对现实的时尚,必须能够指导具体的审美活动,指导人们的梳妆、打扮、抹口红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欣赏。 美学的原理必须与审美现象相适应,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的关注是很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虽

四-六年级美术复习试题-基础知识岭南版

岭南版小学四至六年级美术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第十一册 1、下列绘画作品中属于北宋范宽的作品的是( B )。 A、《清明上河图》 B、《溪山行旅图》 C、《虾趣》 2、美术,也称造型艺术,它包括( A )等类别。 A、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 B、中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 C、绘画、雕塑、建筑、设计 3、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315年的( C )。 A、雅典 B、巴黎 C、罗马 4、《彩绘描漆虎座双鸟鼓架》这件艺术品创作于( A )时期。 A、战国 B、三国 C、东汉 5、北京天坛祈年殿属于( C )。 A、雕塑 B、工艺美术 C、建筑艺术 6、美术的各个门类都有自己发展的来龙去脉,古老的工艺美术门类也已经为( C )所取代。 A、手工 B、雕刻 C、设计 7、下列作品不属于绘画的是( C )。 A、《青蛙》 B、《三个乐师》 C、《双鱼银瓶》 8、中国画、油画、版画都属于( A )门类。 A、绘画 B、工艺美术 C、设计 9、下列作品属于版画的是( B )。 A、《女乐师》 B、《春华长艳》 C、《三个乐师》 10、( B )年,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 A、1480 B、1840 C、1844 11、生肖邮票就是以生肖题材为主图的( C )。 A、普通邮票 B、纪念邮票 C、特种邮票 12、首日封是为配合新邮票发行而特制的( B )。 A、邮票 B、信封 C、信笺 13、1878年,( A )发行了我国第一枚邮票。 A、清政府 B、中华民国 C、新中国 14、1980~1991年,我国发行了一种全套( C )。 A、普通邮票 B、纪念邮票 C、生肖邮票 15、贺卡(小礼卡)主要分为(B)两种形式。 A、单页和双页 B、平面和立体 C、一纸成型和附加成型 16、小礼卡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绘画、剪贴和( A )等。 A、摄影 B、雕刻 C、包装 17、( A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吉祥、勇敢和力量。 A、龙 B、鸡 C、马 18、( A )是人类一种古老的文化活动,古时多把藏品称为“古玩”或“文玩”。 A、收藏 B、古董 C、仿造

生活美学论文

理想,让生活更美好

摘要: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理想构建的蓝图去丰富生活,给平淡的日常生活赋予美的意义。 关键词: 衣着搭配饮食文化居家生活言谈举止 正文: 这学期,我选修了“生活美学”这门课,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在老师悉心的讲授下收获颇丰:我学到了许多平时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小常识,也渐渐注意到了许多平时经常忽略的小细节,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具体讲讲,毕业后的我将如何构建符合自身审美理想的日常生活。 1.首先是衣着搭配方面,我觉得服饰的搭配对于打造一个人的形象具有很大的作用。合适的穿着可以给别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它有极强的塑造力。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搭配,不但可以修正、掩饰身材的不足,而且能强调突出你的优点。在日常的工作中,给人以踏实稳重的形象,在与朋友的交往中,给人以亲切又不失端庄的好感,这些都能为你的日常生活添色加彩,营造美的氛围。 就我个人的身材而言,不高、偏瘦。虽然身高较为娇小,但我相信,适当的穿衣打扮可以巧妙的掩饰我的身材缺陷,借助服装转移大

家的注意力,再通过培养自身的大方举止,照样能突出我应有的个性气质和风度。我想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头发全部扎起来,剪个蓬松的发型会使我看上去高一些; (2)不要穿横宽条的,或者使我看上去一截两段的衣服。应该选择竖窄条、色彩反差不很大的; (3)袜子、皮鞋和裤脚边的颜色最好要一样,以起到拉长身高的作用。 而我的优点是身材偏瘦,腰较细,所以我会选择收腰修身的衣服,以突出我的身材优势。 具体来讲,如果毕业后的我成功成为一名办公室白领,上班的时候我会穿合身的A形西装套裙,里面搭一件简单款的白色衬衫。脚上穿一双简约型的黑色高跟鞋,这样会使我看起来不失端庄,同时给人以专业能干的感觉,使整个人的气质得以体现。而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喜欢简单休闲风的类型。一件简单款式的白色T恤搭上修身显瘦的蓝色牛仔裤,再穿上纯色的帆布鞋,无论是在逛街还是出游,我都会游刃有余,怡然自得。如果是去参加正式一些的聚会或是party,我则 会选择一件合身的亮色小礼裙,配上白色的小披肩,踩上优雅端庄的高跟鞋,戴上点缀的耳环项链,落落大方,不失高雅。 2.再来谈谈日常的饮食文化吧。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天的一日三餐对于我们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养成一个良好的

老师读书心得《美的沉思》读后感

老师读书心得《美的沉思》读后感 读大学时,在恪蒙老师的影响下接触到蒋勋的一系列作品,后来就沉迷其中不愿出来... 从蒋勋老师解读的《高棉的微笑》入“坑”,到《美的沉思》《吴哥之美》《破解梵高之美》《破解莫奈》《破解达文西之美》等等。一路读下来,如同闯入一片艺术森林,里面阳光和煦,雨露耀眼。今年暑假又重读了一遍《美的沉思》,梳理了些许读后感如下:本书中,蒋勋老师以美学的视角梳理了中国艺术脉络, 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在这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中,引导我们逐渐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直至找到它们透露出的真正的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关于美和自由 “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关于中西方的美 西方人强调科学范式,“美”在于焦点透视,即使是绘画,也拘泥于固定规格的硬框形式。中国则不一样,强调自由,“美”在于移动视点,比如绘画与书法,中国传统绘画

往往坚持忠于自然,卷轴成为中国绘画特有的形式。中国卷轴式绘画,展现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的、流动的时空观念,左手展开画卷,右手却又收起起始部分,留给观赏者的,是正在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沉思造就美 美是心灵对自由的向往,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心中有向往,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便有了文明。文明是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会产生一个像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动,会产生宋代钧窑窑变得灿烂绚丽。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笔毫在纸上渲染开来的痕迹,会是米芾的书法,会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 关于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这一观点,蒋勋老师的解释是:一朵花,能够在上亿年生物演化过程中存活下来,靠的就是“美”,“花的美其实是一个计谋”,如果没有红色,不会吸引到蜜蜂来为它授粉;如果是一朵白色的花,就得靠自己的香味!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到此处,联想到如今社会也很是恰当。 《美的沉思》这本书美的像诗,不像论述。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

关于美好的作文范文

关于美好的作文范文 时间的沙漏在一点一点静静地流淌,岁月的痕迹在一笔一画细细 地描绘。而美好的回忆常常带给我许多温馨和感动。 那是在我上四年级时,有一回,崔老师让我们讲述一个自己经历 过的亲情故事。亲情,不就是母子情、父女情、兄妹情、祖孙情吗? 在我成长的阶梯中,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于是,一幕幕往事像放电影似的在眼前掠过。尤其是那一幕定格了下来 一个瓢泼大雨的清晨,妈妈左肩背上我的书包,右肩背上妹妹的 书包,而后一边搀一个,一脚高一脚低地行走在雨幕中 想着想着,我的眼眶里潮潮的。 谢佳烨,怎么了?崔老师走到我身旁,俯下身子关切地问,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吗? 嗯。我应道。 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我把那一天发生的事在抽抽噎噎中说完了。 可能是我的真情流露感染了老师和同学们,我话音一落,热情的 掌声立刻响起。第二堂课上,我一气呵成了《谢谢你,妈妈》一文。 大约三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刚进家门,年迈的外公就像中了彩 票似的朝着我咯咯直笑。外婆更是搂着我,夸我了不起。一时间,我被他们弄得莫名其妙。谢佳烨,恭喜你作文获奖了!这时,妈妈从房 间里一脸灿烂地走了出来。我?获奖?这怎么可能呢?!我的作文在班里最多也只能算中等水平。获奖?天方夜谭吧!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把我拉到跟前,说:刚才,崔老师来电话,说你的《谢谢你,妈妈》荣获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银奖,她还说,一定是你的真情感动了评委

啊,我真的获奖了!不知怎么的,我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浮现出崔 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文字是最有魅力的。 关于美好的记忆的作文这个夏天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最喜欢夏天。女孩们如同她们五彩斑斓的飞扬裙摆一样的纯真笑靥,无声无息淌过身体的斑驳树影,蓝透了的苍穹,还有如同碎棉絮般的浮云??那些都是定格在我心深处最美的童话。我的夏天喜欢定义为暑假,恢复了 我的生物钟——昼伏夜出,写写小说,拉拉小提琴,挥挥墨毫,白天睡睡觉,都是些单一却又浑浑噩噩的状态,但也会外出旅游,去苏博义务讲解,偶尔画龙点睛让我的暑假还说得过去。与妈妈单位的同 事和家属去越南、柬埔寨的游历让我的暑假亮丽起来,不仅是那里神秘的千年文化与奇山异水,还因为我认识了一位好朋友。那是妈妈 同事的儿子,他是个比我大三岁的高中生,但从他明亮如星辰的眸子里总是迸发出孩童般的纯真。他有着纤细的背影,细腻的情感,有一双能写出撼动人心的美轮美奂文字的手。乍一看似乎难以接近,但实际上他却是个热情大方、毫不乏味的人。我和他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是因为攀登巴肯山。我们的妈妈是关系非常好的同事,妈妈便让我跟着他们一起爬山。开始是一段缓坡,听得见周围游客带着轻轻喘息 的交谈声,有些泥泞的山路旁长满葱翠欲滴的无名野草,还有偶尔掠过身旁的山风。在树阴下大家相互照应着走了半个多小时,我们没有过多交谈,直到抵达真正的艰难目标——巴肯山顶。顶部是古老巨 石堆砌起来的遗迹,我摸了摸巨石垒起的石阶,历史的沧桑与千百年前吴哥王朝的国王那高傲锐利的眼神都已穿透时空,洪水般向我涌来。

浅析色彩原理及生活中色彩美学应用

浅析色彩原理及色彩美学应用 一、色彩的形成原理与性质以及色彩心里 1.1色彩的形成原理与性质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里,每天都感受着色彩带给我们的动力。那么色彩是怎样形成的?物体白天的色彩要比晚上鲜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色彩与光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通常将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光,叫做光源色。因为只有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才能呈现出色彩。因此我们所说的物体色也就是物体对光的吸收、反射、透射后的颜色。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下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当光源、反射光、射光未能显示出某种色彩倾向时,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无彩色系。有彩色系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产生了不同的色彩倾向。将同样的物体放在两个不同颜色的空间里,会发现他们有不同的色彩倾向。这种物体由于在光的照射下受环境影响改变固有色而显现出一种与环境一致的颜色。 由此可见,色彩的形成是由光源色、物体色、环境色三部分组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种颜色因为受光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特性,这是由于色彩的三个特性决定的。即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是色彩间彼此区分的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色彩的混合可以产生新色相。物体的色相是决定画面色调和情感的主要因素。 明度是指色彩的阴暗、深浅程度。在绘画中也称素描关系。一般来讲明度有两种含义:一是同一色相受光后,由于物体的强弱不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二是指颜色本来的明度。明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表现力。单色或无彩色画面主要是通过明度变化来表现的。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黑色、白色、灰色表现出的色彩明度最为纯粹。 纯度是指色彩鲜艳或灰浊的程度。色彩的明度改变会影响其纯度的变化,但是色彩纯度变化时该色彩的明度却不一定随纯度的变化而变化。 把色彩的色相和明度二者合并起来的状态就是色调。色调传达给人的总体感受并不是单一的,大致有四种分类。如,从色相方面来看,有红色调,绿色调等,从色彩的冷暖方面来看,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从色彩的明度来看有高明度色调和低明度色调,从色彩纯度来看有纯色调和灰色调。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所谓“五光十色”、“五颜六色” 都显示出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色彩,色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总是生活在色彩之中。色彩作为用色彩色彩来说话或传递信息的一种符号,人们会按照自己思维方式和尺度来加以描绘,在房间里面设计中,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等不同,即使对同一种色彩,在联想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在色彩中的运用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2色彩心里 色彩离不开人的心理因素。色彩通过人的眼睛到大脑,使人对产生对色彩的联想、感觉及其象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于同一种色彩来说其感受也不同。 1.色彩联想 具体联想:由看到的色彩想到具体的事物。如看到红色,我们马上会想到血

外国美术史结构图-7

-可编辑修改- I 伊朗建筑: 波斯地毯: 「背景:印度河文明时期(前 2500-前1500年),吠陀时代(前1000-前600年)文明中心转到恒河流域。 /印度河 J 文明 [印度河文明:以摩亨?佐达罗、哈拉帕两座古城遗址及岀图文物为代表。 吠陀时代:相继兴起三大宗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耆那教、佛教。 印度教美术主要作品 伊朗早期 美术 第七章亚洲美术 ?埃兰地区(西南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洛雷斯坦地区(西南部):《利奥尼塔斯》 古波斯帝国 美术 ?阿挈美尼德王朝(前 塞琉古王朝(希腊人) 559-前330,古波斯帝国):带有综合文化的性质。波塞波利斯王宫。 、帕提亚王朝(帕提亚人):混合希腊化风格、游牧民族传统,及美术不达米亚因素 1. 伊朗 美术 新波斯帝国 (萨珊王朝) 美术 $背景:公元226年,波斯本地的萨珊人建立了萨珊王朝( v 建筑: J 雕刻: 226-642 ),史称新波斯帝国 伊斯兰时代 美术 金属工艺品和织锦: 「背景:公元642年, <波斯细密画 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灭亡,伊朗历史进入伊斯兰时代。 印度佛教 美术 2. 印度 美术 印度教 美术 '背景:可分为早期(小乘佛教时期)、盛期(大乘佛教时期)、晚期(金刚乘密教时期)三个时期。 q 早期佛教美术(前3世纪-1世纪):以孔雀王朝的雕刻、巴尔胡特佛塔(巽伽王朝)、桑奇大塔的雕刻为代表。 .盛期佛教美术(1世纪-7世纪):以犍陀罗佛像(贵霜王朝)、笈多式佛像(笈多王朝)为代表。 晚期佛教美术(8世纪-12世纪):以波罗王朝的金刚乘密教美术为代表。 广印度教:从婆罗门教演变来,三大主神一一创造之神梵天、 保护之神毗湿奴、生殖与毁灭之神湿婆及其女性配偶。 {印度教美术特点:崇尚宇宙生命的活力,强调夸张的动态、奇特的造型、好话的装饰、爆发式的力度和戏剧性冲突。 - “印度的巴洛克风格”。 「背景:“千岛之国”,大岛有爪哇、苏门答腊、巴厘、婆罗洲等。 (印度 尼 . 西亚 中爪哇时期:。 东爪哇时期:。 :历史分为扶南时期(100-550 )、真腊时期(550-800 )、吴哥时期(802-1434 ) 主要居民为高棉人。吴哥 时期是高棉文化的黄金时代。 I 主要作品: 3. 东南亚 美术 缅甸 背景: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柬埔寨

美丽的果园作文600字

美丽的果园作文600字 1美丽的果园 春天到了,老师准备带我们去春游,我建议我们班同学去果园观赏春景。就让我先来介绍一下美丽的果园吧。龙冈果园的春天景色明艳,鸟语花香,一到那儿,会让你觉得进入仙境一样。如果你们不相信,就亲自去看看吧。穿过橘林,向北走,就临近梨树林了。棵棵梨树上的花儿怒放,靠南边的那棵梨树又大又高,花儿洁白,仿佛一顶被雪覆盖的大伞。北边偏东的方向那棵梨树,树梢比其它的高出了一大截,花也开得又浓又密,好似一座终年积雪的山峰。在雪白的梨花中,树枝上一个个翠绿色的叶芽钻出来,好像山上的雪正在融化。树下一条条小河沟里的清水在流动,像雪山下的涓涓细流。从梨树林向南就到了桃林,顿时芳气扑鼻。你看,东边一片桃林绽满桃花,粉红粉红的,像一片片朝霞。花间,蜂蝶载歌载舞,犹如在祝贺桃花的生日。一阵阵春风吹来,一片片花瓣飘落,好似天女散花。地上洒满了花瓣,好像铺了一条地毯。路边穿着绿衣的一排排蚕豆也都开满了花,像一群小伙伴睁着一只只黑眼睛一动不动,沉浸在迷人的果园里,陶醉在如画的景色中。一进果园南门,艳丽的景色便会展现在眼前。大道两边,一片橘林碧绿碧绿的。路东,一棵棵约一米高的圆形金橘树像一个个绿色的大绒球;路西,一排排橘树有两米多高,那周身绿得发亮的叶子密密麻麻,把树干遮得严严实实,像一扇扇绿色的屏风。

2美丽的果园 春天到了,我们学校要组织一次春游。老师问我们最想去哪里?我们都高兴的展开想象,有的说去公园,有的说去动物园,最后我们经过讨论后决定去美丽的果园。车开了离果园不远的地方,我们就能闻见那淡淡的花香味了。大家都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异口同声的说:“好香呀!快到吧?”。大家都有点激动了。看!远处那一片花的海洋漂亮极了!粉的一片,白的一片,黄的一片。到了果园第一眼就看到的就是一片桃林,每棵桃树上都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盛开,小蜜蜂在盛开的花朵上飞来飞去的。我们靠近闻闻那桃花,那香味还带一点点甜味,想象一下秋天肯定能结好多又大又甜的苹果。我们像是来到了《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桃花岛了,真让人陶醉!我们穿过桃园就看到前面有个小房子,那个小屋红色的墙,蓝色的门,绿色的屋顶,很别致。屋傍边还有一条小河,河里的水很清很清。园林的人说这水可以直接喝的,有一点甜,像矿泉水一样。我想园林的工人干活累了肯定就在这美丽的小屋休息,渴了就喝这河里水吧!过了一会,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梨园。梨树上的梨花怒放,雪白雪白的。一根树枝上就有几十多朵花儿排在上面,像是小孩排队一样那样整齐。也能闻到一点点花香,可能是在果园时间就感觉没桃花香了。这么美的地方让我们来了,真不虚此行!如果有秋游我还想来果园,看看秋天丰硕的果子肯定别有一番风味!3美丽的果园 爸爸说明天要带我去果园摘水果,我一蹦三尺高,拉着爸爸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果园大吗?”“水果多吗?”“采完后能带回家

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美学的几点认识 刘彦成张迪妮张文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摘要:美学主要体现的就是审美关系的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阐述美学的涵义。 关键词:审美关系;境界;美学 美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基础上,已成为重要而复杂的学科。作为学科,就应该有它的学科定位,也就是对应它作为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分野、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做出界定。美学说到底就是要研究审美关系的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 首先,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和研读,我个人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审美关系--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在美学这门学科中应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思考的一个起点。对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而言,是它们现实、深层的存在。它决定了主体与对象彼此从属的相互依存性、相互肯定性。所以说,审美关系是美学最基本的问题。清代叶燮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我想此话大概是这一关系某一方面的恰当写照吧。 审美关系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审美关系意味着在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有一种深层的,对于表层的主体意识来说是一种自我超越性质的和谐与沟通。康德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曾提出“共通感”这一概念。这个概念最直接的意义指不同主体对相同对象有做出相同审美判断的可能性,继而发展到主体与对象可以发生审美与被审美关系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主体与对象的深层“共通”,才可能有现象中关系的实现。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何以可能?需要我们确认有这一本体论意义上的审美关系,使它作为一

个理论的基础。 研究美学原理,最重要是要知道怎样去审美。审美是有审美需求的内在动力。也正是审美需求,促使人,哪怕是在原始时代,去追求美、创造艺术。审美需求是与求知欲、功利欲相并列的。生活中,如果只拥有了知识,拥有了金钱,那么这种生活还是不完善的。生存本质的要求在真、善,知识与意志等样式之外表达自己,确证自己。马克思曾指出,审美活动往往发生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这个观点并不否认审美需求的深沉性。在物质极端贫乏的时候,生存的主题是肉体的维持,这时,物质实践的要求遮盖了审美的需求;另外,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为审美需求的实践提供了更丰富、细致、成熟的手段,所以,在这两个意义上说,物质生产实践常常是审美活动的基础。但是,马克思还指出,仅仅是为了肉体生存的物质实践是“异化”存在,作为真正的,非异化的生存是完整的,这种完整性自然包括了使主体与对象合一的审美;而且,马克思恰恰还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在于人能按各种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把自身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也就是按“美的规律来造型”。这种说法充分证明审美与人的本性,人的真正生存的深沉关系。 其次,把美学原理引用到生活中,我个人的感悟最深的是:美学之为美学,最主要的就在于它思考与探索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换句话说,凡是关于一种和谐、健康、自由、充实的生存状态的思想,实质上都是一种美学或至少是美学的重要资源。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相同的宇宙,置身于大致相同的生活之流中,但是,生活对每个人却显示出不同的意义,从而每个人处身于不同的人生境界中。“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①一个人究竟达到什么境界,并不是从外部看它究竟做些什么事,而是着眼于其内部的精神态度。比如,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并非一定是目不识丁的愚民莽夫,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也

浅析美学与人生

浅析美学与人生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 蒙那丽莎的微笑 文里的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传说此女绝色盖世无双,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席美女-------中华第一美女。女性美的理想标准是什么?整体全面的美应该怎么要求?明张潮的《幽梦录》提到:“以花为貌,以柳为态,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水为姿色,以诗词为情肠。”这可谓是美女的最高境界,只是能达到者太少。 可是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我们都没有亲眼所见。虽说黄金有价,美貌无价,但是这也只是对外表的一个片面的标准。西地简单的认为:“美的女性应该脂粉气和书卷气兼而有之。云鬓蓬松,秋水映人,唇红眉黛,容颜娇媚,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翩若惊鸿,袅如春风,外在美固然很重要,这些也都是令人喜爱的,但是如花似玉,还要有智慧灵气,琴心诗韵。作到双绝,才能达到最美。她应该是整体的,多样统一的,内外俱佳才好。一个女人当其容貌.形体.衣着.发型和心灵.思想.才智.谈吐达到和谐统一时,她才是最全的美,即“美是和谐” 那么谁才是最美的女性呢?海伦?东方人不愿意,西施?西方人连连摆手“no!no!no!”有没有共鸣呢?有没有统一呢? 在美学、文艺学领域,人们常用“理性”、“非理性”、“新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交往理性”、“理性主义”等概念表述、阐发某种观念和思想。但问题在于,人们所使用的是否为同一个“理性”概念?答案显然并非如此。实际上,在人们的日常用语和学术语汇中,“理性”既是使用最频的一个概念,同时又是一个最富有歧异性、多义性的范畴。显然,如果不对理性的内涵范式加以仔细甄别、辨析和厘定,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和阐释上的错误,从而影响文艺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理性”这一文艺美学关键词的学理内涵加以初步辨析,以使该概念的使用更加规范化、明晰化和学术化,便成了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人的存在无非是在两个基本维度上展开的:一个是自然性的维度,再一个是精神性的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所存在的张力与平衡构成了人类的存在的丰富性。而精神性更能体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真正价值和独特意义。美学从起源上应属哲学,它内涵艺术美学、科学美学、设计美学和哲学美学,它与人生有着诸多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联系。 在人类的精神发展史上,文学艺术、美与人生之间永远抹不掉某种永久性的精神纽带。早在石器时代,史前艺术就以对生存的理解取向而昭示于世人。而据文献记载,从周易开始就表达了富于美学意蕴的人“生”的观念,此后,重“生”、乐“生”的观念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基础。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是人生学。 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是完美的呢?完美的生活也就是艺术的生活,而艺术的生活即本色的生活。那就是“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又因为他过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超越名利,不做作,不虚

生活中的美学

一、生活与美学的关系 古代汉语中将“美”诠释为“从羊,从大”,现代将“美”诠释为时尚、漂亮。而美学是人们关于审美现象的一种人文科学,是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具有无限的魅力,追求美,向往审美境界是人的天性。审美是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在人生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审美对于健全人格的完善,美好心灵的塑造以及人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美能益智,美能辅善,美能陶情。审美享受是高尚的、纯洁的享受,审美能够超越个人的孤苦、失意以及各种利害关系,获得自由。美对人的意义从最根本上说就是使人真正活得快乐、幸福。美学能使人以审美的、超脱的态度去面对和化解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使一些乏味的琐事也变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美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可以通过精神上的调节和抚慰来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放松人的紧张的心情。 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二者之间经历了融合、分化、再融合的过程。在古代,审美与生活曾经是融为一体的。那时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审美艺术品(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观念的话)。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分离出来,人们的审美意识还融合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例如中国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种美玉,既是当时的审美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西方也大致如此,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随着纸张以及印刷技术的发明,人们可以将美好的东西(例如音乐、美术、诗词等等)用纸张记录下来,可以事后慢慢地进行审视与欣赏,同时也可以在社会上较大范围地域及人群中进行散播与流传,就这样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独立”了,此时审美与生活开始疏远。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 审美活动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创造。审美艺术品被认为是超越凡俗产物,审美艺术活动因为是精英者的活动,是高雅人士的高雅活动,审美艺术作品也就被看作与日常生活不同的高雅之物。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而当时有能力与资格进行审美活动的是统治阶级或一些文人骚客,所以美学逐渐被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就这样,美学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 大约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人们的审美活动逐渐发生变化。最初的苗头是从电影艺术对视觉艺术的张扬开始的。观众欣赏电影的时候,就如同进入生活。电影的出现,预示着美学生活化的开始。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人类进入了电子数码文化时代,进一步推动人们的美学观念走向新生。在这场美学观念的时代变革中,审美似乎没有了边界,甚至那些低俗的、过去不可能与艺术沾边的“艺术作品”也可以作为审美对象了。在过去审美是一种经验,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审美。过去只有少数所谓的社会精英才能做或玩艺术,现在却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玩“艺术”。在后现代社会,艺术成为了一个众人参与的过程,行为艺术、广告艺术、超级女声,各类达人秀、卡拉OK、各种群众艺术晚会……观众和演员常常合二而一。此时,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距离消解了。 美学与生活关系的这种变化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美学自身发展需求之动因。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恩格斯曾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人们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正朝小康生活迈进,当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后,人们自然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美化自己及美化生活,通过“生活的美学化”来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此时,人人都开始从美学角度发现或发掘自己。其结果导致生活成为一门艺术,或者说被提高为艺术。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更强调公平、自主发展、自我实现。同时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剧,对美学的平民化、民主化起了催化作用。

经典的美文欣赏范文大全

经典的美文欣赏范文大全 夜,结束了一天的喧嚣后安静下来,伴随着远处路灯那微弱的光。风,毫无预兆地席 卷整片旷野,撩动人的思绪万千。星,遥遥地挂在天空之中,闪烁着它那微微星光, 不如阳光般灿烂却如花儿般如痴如醉。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经典美文欣赏,希 望大家喜欢! 还生命以过程(一)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 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只要历史不 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 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 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住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的挑剔和 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的力量和精粹。废墟是一个磁场, 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有所敬畏(二)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 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 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 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 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 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 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之我见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之我见当前随着文学中实利化倾向的泛滥,文学中想象的丧失和诗意的情感的缺失与错位,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于是有了所谓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思考,一些文论大师开始把目光向形而下的层面滑落,也许,日常生活的琐碎中,的确可以窥视到一点点美的碎片。我们不禁思考:日常生活是否具备审美因素?我认为是具备的,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认识。 首先,“用审美眼光感受日常生活”。我认为这个解释不够准确,它过多地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而忽视了艺术与生活之间距离消弭的客观事实。当前,我们的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不断地被审美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取决于无处不在的艺术精神、审美意识,而不仅仅是人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结果。 其次,出彩的“人生艺术化和审美化”。这是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枢机,也是他长期追求的人生旨趣与艺术旨归。人生的艺术化和审美化,应该包括审美的人生态度、大我的人生理想、超脱的人格追求以及冶情悦性的美学观念。朱光潜认为,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创造一身的作品,因而芸芸众生都需要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这个解释,大大超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层意义,它已经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是更深层次的感悟,是人类终极的指向,是人生

圆满的境界。一个人倘若能够透析到这一层面,能够奋然为人生而搏;泰然处人生而安;欣然品人生而达;超然观人生而悟,才称得上真正达到“人生的艺术化和审美化”。这个解释,超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意义本身,因此,我认为它是不够贴切、精准的。 其三,“把日常生活的现成物品命名为艺术品,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看到这个解释,自己瞬间想到了法国画家——杜尚那以《泉》命名的小便池。当他把小便池送去展厅的刹那,小便池原有的实用价值早已消失殆尽。艺术的殿堂,崭新的视角、高雅的品味,诚然,小便池已与普通的生活用品区别开来,它被特异化、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它根本没能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因此,我认为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 其四,“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随着高科技的火速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奠定了发展的平台。凭借手机、网络、电视等媒介载体,大量感官性、视像性、包装性为特征的虚拟化的审美文化现象应运而生。然而,当今日常生活的审美,并非都是“虚拟化”的状态,如时下炒的火热的iphone,人们对于iphone手机外壳的使用已经不仅仅限于保护手机这一单纯的目的,而融入了对各式各样手机外壳的审美欣赏。此外,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不是当代高科技条件下才特有的。早在社会发展的前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打破了审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界限。无论是精致实用的劳动工具、辉煌秀美的金钗珠簪、色彩斑斓的坛坛罐罐、瑰丽绚

读者卷首语100篇_经典美文

《读者》的“卷首语”始于1985 年第1 期。本刊的老读者可能记得,那一年的“卷首语”基本上是主编写的“本期导读”。1986 年,编辑部发现,读者对“卷首语”的希求已在导读之上。于是决定,将“卷首语”的版面让给名家和名篇。从此,《读者》的“卷首语”逐步演化为一个知名的栏目。在编辑看来,每期的“卷首语”应是钻石之于珠宝;在读者看来,“卷首语”则是精华之于精品。 10 年下来,100 多期的“卷首语”足可以收集起来,付梓出版了,大家都很激动。 随着“卷首语”在中国期刊中推开,众多期刊都订制了自己的“卷首语”,风格突出,异彩纷呈。此种势头还在发扬光大。为不使遗珠,《卷首语》也收录了兄弟报刊的一些精彩篇目。在此,谨向诸位编辑们深致谢意。 《卷首语》实际上是短文精品集。有些篇目虽是原大的片断,但仍然不失完美地表述着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一条闪闪发光的哲理,一星划过夜空的亮迹。这些短文,含蓄凝炼、肃洒自然,你可诵之,你可歌之,你可思之,你可叹之。旅途携带,或置之案头,随时览阅一页,既有神韵与灵性的感悟,又有芬芳与飘逸的魅力,相信会带给你无尽的乐趣——高雅的乐趣。这便是编辑的初衷。 《读者》编辑部 还生命以过程 ●余秋雨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住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的力量和精粹。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摘自春风文艺出版社《文明的碎片》)

浅谈生活美学

浅谈生活美学 ——我心目中的大坪商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家居分公司的柜长蔡梅菁,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浅谈生活美学”。 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古今中外,尽管对美的追求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都将美与生活紧密连结,将美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发现美。 所谓的“美”我把它诠释为时尚、漂优雅、触目愉悦。生活无处不缺少美。不论是色彩绚丽的自然美,还是婀娜多姿的身段美,亦或是潇洒自如的风度美,都是美。美是不拘于形式的,在商场中,环境是美,商品是美,信赖是美,服务也是美。生活美学源自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发现,于某一道陈列墙前,只需停顿5秒,稍驻足便可感受到它内敛的美学意蕴。 就在2012年的10月在新世纪百货工作的第10个年头的我来到了大坪商都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坪商都是首家入驻龙湖时代天街SHOPPING MALL的,是一家能充分让顾客感受到吃喝玩乐一站式体验的商场。宽敞明亮的空间,优雅的环境,热情的员工,贴心的服务这所有的“美”都在吸引着我。三年时间转眼过去了,在这个网络充斥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改变是更新,在2015年6月我们家居馆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是否小清新成了当下时尚的主流?而“方所”能打动人心的商业

逻辑是否值得我们去借鉴?在精致的场所和雅趣的陈列氛围中,融汇人文艺术的阅读、时尚、咖啡构成了高格调而又内容丰满的生活美学系统。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一个优雅自在的文艺天堂”。徜徉其中,或欣赏,或求取,本质上都是一种“占有”。 在中国最具消费力的群体是30多年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培育壮大的中产阶级,她们也是最挑剔的群体。由于“产能过剩”,“看脸”也就成为了必须。因而,一方面我们看到商品琳琅满目但卖相不足的百货商店纷纷倒闭;另一方面,也看到播放着西洋小调的ZARA、I.T、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却越开越多、越开越大。我们走进商场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而这个理由不再是购物。 我们也从中得到了启发: 在网络世界里毕竟也有买不到的东西。比如,在小野丽莎的歌声里抱一下抱枕,比如边喝咖啡边和朋友谈论生活,比如亲自参与我们组织的产品使用感受体验,亲密,比如服务的微笑带来的温暖……这些也就称之为“多重感官叠合体验”;从可触及的角度来说,店铺装饰营造场所氛围;商品陈列激发场景想象;我们就是要把美学用在生活,归真、修善、求美的理想生活形态,让消费者抛开生存的压力既能放心购物,又可身临其境的享受着“生活美学”的这门行为艺术。 以上两者共同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学生活形态,仿佛是在另一个世界里体验理想的人生。如同我们在逛商场时往往出手大方买回的商品摆在家中,把现实生活装扮成理想的彼岸。消费者一旦在美学氛围的包裹下产生了情感共鸣,想要“拥有”的感受亦是再自然不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