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二级心理咨询师学习笔记

三级二级心理咨询师学习笔记
三级二级心理咨询师学习笔记

心理咨询师培训班

学习笔记

〇、职业道德

第一节职业道德概述

第二节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职业化与职业道德

第四节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第五节职业道德修养

第六节敬业

第七节诚信

第八节公道

第九节纪律

第十节节约

第十一节合作

第十二节奉献

第一节职业道德概述 1

第二节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3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3、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忠诚、审慎、勤勉

忠诚:指从业人员忠实于服务对象并对自己的委托人认真担负职责、以寻求实现职责的最优效果的强烈态度和意向。当非典来临时,医生、护士都不应逃跑;军人也不可临阵脱逃。履行职责时做到一切为了完成任务,不能带有私心或“以权谋私”。

审慎:指选择最佳手段以实现职责最优的结果,并努力规避风险。重视过程和结果,仔细思考手段的利弊得失,尽可能地选择好的手段。理性、客观,十分严谨地去权衡如何做效果才最好,尽可能地减少工作所带来的可能的危险和损失。做事要有计划、有根据,不能有投机或侥幸的心理。决策要有充分的研究,应准备好各种可能的替代方案,以供择优选择;

勤勉:指从业者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集中精力投入地做好事情,不分心,不偷懒,不三心二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细节决定成败”。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开展工作;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

第三节职业化与职业道德

1、职业化(专业化),是一种自律性的工作态度。简单地说,职业化就是一种按照职业道德要求的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以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并圆满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职责。

2、职业化的核心层是职业化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中间层是职业化技能,最外层是职业行为规范。

第四节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第五节职业道德修养

第六节敬业

第七节诚信

1、从业人员讲求信用包括:择业信用、岗位责任信用、离职信用

第八节公道10

1、从业人员践行公私分明的具体要求是要有:法律意识、慎微意识、大局意识。

第九节纪律

1、从业人员践行纪律的要求是:学习岗位规则、执行操作规程、遵守行业规范、严守法律法规。

第十节节约

1、从业人员践行节约的具体要求是:爱护公物、节约资源、艰苦奋斗。

第十一节合作

1、合作的特征包括:社会性、互利性、平等性

2、从业人员践行合作的具体要求是:求同存异、互助协作、公平竞争。

第十二节奉献

1、的特征:非功利性、普遍性、可为性

1、从业人员践行奉献的具体要求是:尽职尽责、尊重集体、为人民服务。

3奉献对实现职业理想的具体意义在于:具有奉献精神,能把职业当事业来做;对工作积极主动,总会有成才的机遇;能使个人价值融入集体价值之中。

一、《基础心理学》

高云鹏:“基础心理学是整个心理学和咨询师所要掌握知识的基础,也叫普通心理学。讲述的是框架性的内容和最基本的现象。和变态心理学相比,基础心理学讲的是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内容多,概念泛杂,不能省略,《题册》中相关题目有420道。13个学时,主要讲知识点,关键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讲解。”

授课时间:2012年8月18日-19日;笔记整理时间:9月10日-15日。

第一节绪论(心理的本质)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

第四节思维、语言和想象

第五节意识与注意

第六节需要与动机

第七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八节能力和人格(气质、性格)

第一节绪论(心理的本质)

一、定义

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

2、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动物的、儿童的、变态的心理现象不属于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上述四种心理现象都属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原则

1、四个方面:认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需要和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意志是心理对行为的支配);能力和人格。

2、分类: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知、情、意)。心理特性包括需要动机、能力、人格。如下图: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心理活动的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

心理特性对实践活动的适宜性(能力)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

(P295心理学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之一,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指的是知、情、意等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P296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也是从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方面来分类描述的,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等)

3、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速记:观察实验、调查个案)

三、人的心理的本质

人的心理(从功能上讲)是脑的机能,(从内容上讲)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现象,但并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有思维功能,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人的心理也叫思维、意识、精神。

人的心理有主观性、能动性,是脑活动的结果,是客观世界在脑中的反映。心理反映的形式包括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欲望和要求等。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来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思维萌芽三个阶段。心理现象的产生以能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为标志,或者说以形成条件反射为标志,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仅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植物或低等动物都有,但

并不能说它们有心理现象。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人类有思维,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人们主要通过思辨、总结个人经验的方法。19纪中叶,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

1、构造心理学(创始人:冯特,铁钦纳)

用内省实验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组成部分和它们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意识由哪些元素构成,而不管意识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杜威、安吉尔)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影响推动下产生,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因素,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和实际应用,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3、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主张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间的规律。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认为查明了刺激和反应(S-R)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通过控制环境可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心理学的刺激和平时的所说刺激意义有所不同,光线对眼睛在心理学上讲就是一种刺激。外界客观事物对人体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都叫刺激。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德: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速记:维可可)

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 Wertheimer)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格式塔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又称为完形心理学。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反对分解心理现象,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学。

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分析被压抑的本能。主要包括五大理论(观点):潜意识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动力学观点:发展观点: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生殖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2岁以后);适应观点: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二战以后,当代心理学理论出现整合趋势。

1、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两大传统学派有明显分歧,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认知心理学

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3、生理心理学

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1、神经系统

由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组成,分为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树突接受外界刺激并转化成神经冲动,或者接受前一个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现将神经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叫突触。神经系统的灰色部位是树突和细胞体集中的地方,白色部位是轴突经过的地方。神经元分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三种,也叫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2、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是把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运动和内脏器官联系起来的神经结构。从解剖上看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从功能上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系统。躯体神经是到达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神经,支配控制感

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分布在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肠胃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与情绪反应有密切关系。

3、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脊髓和脑。脑由脑干、间脑、小脑、端脑(大脑)组成。

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分,包括延脑(延髓)、桥脑、中脑。从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来的神经纤维,经延脑的椎体交叉向对侧传导,产生对侧传导和支配状况。延脑中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又叫生命中枢。脑干上的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速记:延髓是脑与脊髓相连的部分,所以叫延髓。经过一座桥脑,到达中脑。整个组成脑干。)间脑位于脑干之上。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除嗅觉外,其它感觉器官来的神经元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才能到达大脑)。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活动的中枢,调节内脏活动。

小脑的功能包括:保持躯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端脑即大脑。被纵裂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外层为大脑皮层(大脑皮质、大脑灰质),内部是大脑白质,白质内有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沟和裂为界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顶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279题错了)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结构是对称的,但其功能是不对称的。对大多数人惯用右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概念、逻辑、数学)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音乐、美术、情绪表达和识别等)占优势。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通过割裂脑的实验(切断胼胝体,即连接左右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证明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运动性言语中枢,患者左半球额叶损伤,右半球完好,导致运动性失语症,虽然发音器官没有毛病,也能听懂别人说话,能写字和阅读,但自己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二、内分泌系统与心理(不考)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组成。

三、高级神经系统的反射学说

1、巴甫洛夫学说的概念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馈是把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到神经中枢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的,与生俱来不学就会的,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缩等。

条件反射需要通过模仿和学习形成。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如看见酸梅流口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叫操作性条件反射,或称工具条件反射。如马戏团的动物、大白学会走迷宫、大白在斯金纳箱里按压杠杆等(共同特点是都有操作或经过训练)。

2、几个基本规律

抑制:条件反射有时会受到抑制,包括外抑制、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等。条件反射正在进行的时候突然出现的强烈刺激导致的抑制叫外抑制;刺激过强或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的抑制叫超限抑制;不再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导致的抑制叫消退抑制。

扩散和集中:

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如废寝忘食时感觉不到饥饿),同时性主导和相继性诱导。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动力定型。刺激形成固定的顺序,反应也跟着形成固定顺序。

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

一、感觉

1、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种类:按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温觉、冷觉、触觉、痛觉、压觉、振动觉。速记:温冷触痛压振动);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速记:饥饱渴憋性便痛累和恶心。)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越高。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是反比关系,感觉阈限低则感受性高,能感觉到很微弱的刺激。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有下限和上限,下限上限之间的刺激都是可以引起感觉的范围。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也叫绝对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绝对阈限越小,表示感受性越高。

4、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也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j.n.d。(共4个名称,说的是一个概念)差别阈限越小,说明差别感受性越高。

5、韦伯定律:1840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定律,即韦伯定律,即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公式为ΔI/I=K。Δ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韦伯常数。

6、费希纳定律: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发现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或者说刺激的物理强度按对数级增加时,所引起的心理强度按算术级增加。用公式表示为S=K.lgR。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常数。因此,我们不能拿刺激的物理单位来代表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的单位。

三、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入芝兰之室,手放冷或热水、光适应、暗适应等)

对光适应:从暗处到亮处,开始光很强,后来不再刺眼。是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受性降低即视觉感受阈限提高的过程。光适应一两分钟即可完成。(柿子红质分解快合成慢)

对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开始看不见,后来慢慢看见,视觉感受性提高即视觉感受阈限降低的过程。暗适应需要的时间长,一般30分钟左右。要保护对暗适应,就要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办法就是带上红色的眼镜,红光能保护对暗适应。

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如灯灭了,眼睛里还有灯的形象;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余音萦绕。各种感觉器官都能产生感觉后像。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的后像性质和刺激物性质相同;负后像的后像性质与刺激物性质相反。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黑背景上的灰显得更亮,而白背景上的灰显得暗,所以黑色纸上的灰比白色纸上的灰暗;彩色对比时产生补色,如红花还要绿叶配。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各种感觉器官都可以发生感觉对比。

4、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看到红色感觉温暖;听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在闪动;冰箱用白色等。

四、各种感觉

共九大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和痛觉;

1、视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也叫光波。

器官:视觉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明视觉器官)和杆体细胞(暗视觉器官)。锥体细胞呈圆锥状,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特性:彩色的特性包括:色调、明度、饱和度。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色是非彩色,没有色调,其饱和度为0,只有明度这一种特性。彩色中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

混合: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叫颜色混合。包括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在色光混合中,混合后变灰的两种颜色叫互补色。

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或不能分辨颜色。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三种。红绿色盲者看不见红和绿,把光谱上的红绿看成不同明度的灰。色觉异常的人自己觉察不到,不经科学鉴定他自己不见得知道自己有色觉缺陷,别人也难以发现,他们对明度敏感,在儿童期就自然地完成了通过明度来说出颜色。色觉异常大部分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途径是:外祖父->妈妈->男孩;外祖父+色盲爸爸->女孩。(速记:根在姥爷身上,姥爷可通过妈妈传给外孙,还可通过色盲爸爸传给外孙女。色盲爸爸当姥爷后,他的外孙又会是色盲。)女性色盲仅占男性的1/10。

2、听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也叫声波。

人在听阈范围内对1000-4000赫兹的声音感受性(最敏感)和耐受性比较高。老年人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

年龄增长,丧失范围逐渐从高频向低频方向发展。听觉掩蔽是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听觉疲劳是声音强度太大或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如果听觉疲劳不断积累,长期得不到恢复,将会导致职业性耳聋或永久性听力丧失。

器官: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组成。听觉的感受器是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它将空气振动转变为神经冲动,传至颞上回和颞中回,引起听觉。

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愈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噪音不仅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人们不愿听的,并对造成消极影响的声音均可视为心理上的噪音。

3、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4、味觉:最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适宜刺激是能溶解、有味道的物质。感受器是舌面、上鄂上面的味蕾。

5、皮肤感觉:皮肤上能分辨出来的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速记:温冷触痛压振动)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6、平衡觉:又叫静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反映了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

7、运动觉:又叫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其感受器分成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分别叫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8、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渴、窒息、疲劳、便意、性、痛等感觉(速记:饥饱渴憋性便累痛和恶心)。内脏感觉性质比较模糊,定位也不准确,所以又叫“黑暗”感觉。痛觉还具有放射的性质,如心绞痛时会觉得肩胛骨疼。当各种内脏器官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异常或病变时才会有感觉。

9、痛觉:有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痛觉没有适宜刺激。痛觉遍布全身所有组织中,虽痛苦但对有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所以具有生物学意义。痛觉难于适应。人们之间痛觉的感受性有很大的差别,主要与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性格、意志特点有关。

五、知觉概述

1、定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与感觉的区别是:感觉是单一感官活动的结果,反映物体个别属性,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是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认识物体的整体,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适应越完善和全面。联系:知觉和感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2、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整体性是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选择性,如花瓶人脸的两可图形。恒常性,大小、形状、颜色、明度、运动均有,如一个人离我无论远近我都觉得他高矮没有变化、石灰在暗处也觉得比明处的煤块亮、桔黄色的灯照射的白纸看起来还是白色等。理解性,“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

六、知觉种类:四大知觉:空间、时间、运动、错觉(时空运错)

1、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距离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又叫远近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方位知觉判断可以以自身或双耳为参照,利用双耳最容易判断的方位是左右。

距离知觉判断依据有三个:一是肌肉运动线索:眼睛的调节作用、双眼视轴辐合;二是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铁轨交叉)、空气透视、明暗阴影、运动视差;三是双眼线索:两眼瞳距大约为65毫米,看同一物体时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立体电影、立体摄影即利用了双眼视差原理。

2、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对时间的估计可以借助计时器、日出日落昼夜交替、一年四季、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影响时间估计准确性的因素包括感觉器官、要估计时间的长短、活动内容的多少、对所发生事件的态度和情绪。准确度上听觉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机体生理变化的节律会引起人的行为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律,给人提供判断时间的信息,叫生物节律,也叫生物钟。

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包括真动;似动(动景、Φ现象),如电影、霓虹灯的动感、建筑物轮廓装饰灯的效果等;诱导运动,如月亮从云彩中钻出来;自主运动,如紧盯屏幕上的光点。似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都是视觉的错觉运动,都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337题答案错误)

4、错觉: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往往带有固定倾向。只要具备了相应条件,错觉一定会产生,主观努力无法克服,所有的人都是一致的,没有例外。每种错觉的产生都有它特殊的原因,不可能用某些原因来解释所有的错觉。

错觉的种类包括线条长短、线条方向、面积大小等。不同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如形重错觉(两个大小不同但质量相同的盒子,拿起后会觉得大的轻)、视听错觉(老师讲课的声音从扩音器传出,但仍被认为是从讲台传出)。错觉有时会带来消极影响,如飞行员的倒飞错觉。

七、记忆及记忆过程

1、定义: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过去的经验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等。

2、种类

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速记:情景+语义+形象+动作+情绪;可以联想话剧排演现场:在特定情景(布景)和语义(台词)下,人物形象(演员)的动作和情绪)。语义记忆指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按意识到否: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影响,叫内隐记忆,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按能否陈述: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可用语言传授并一次性获得,但需要意识的参与才能提取。程序性记忆需要多次识记,利用时往往不需要意识参与,主要包括对知识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按时间方式:瞬时记忆(1")、短时记忆(1ˊ)、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容量较大;短时记忆容量7±2,也称记忆广度;(与注意广度一致)。在短时记忆里,对语言文字材料记的是声音,即听觉记忆,对非语言文字材料记的是形象。长时记忆种类和数量的容量都是无限的。

3、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再现)-再认。知识经验的学习和取得过程叫识记;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包括回忆(再现)和再认。回忆也叫再现,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也是对其的检验,并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不能回忆但重现时有熟悉感并确认接触过的过程叫再认,如学生回答选择题。

4、遗忘、规律、原因

定义: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错误的回忆再认。

保持(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保持曲线说明,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随时间推移呈负加速形。所以要及时复习,才能事半功倍。

原因:自然衰退或干扰。干扰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则相反。

系列位置效应: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产生的影响。系列开头和末尾的材料比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分别叫首因效应(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新近效应)。(千万注意,没有开头效应和末位、末尾效应这样的说法)

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一、思维概述

1、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2、特征:作为一种反映形式,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概括性。间接性指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从已知推出未知。如早上看到皑皑白雪就判断昨晚下雪了;通过实验认识原子核内部结构;预报日食、月食和天气等。概括性指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认识;或者是说把事物的特性抽取出来,加以分类并用词标示出来。概念的形成就是概括性认识的结果,以词的形式来表现,如树的概念。人们可借助于概念支认识那些还没有认识的事物。正因为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的认识才具有了超脱现实的性质。

3、操作过程

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二、思维种类

1、按形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动作思维。(速记:两只大象玩皮球的思维形态)动作思维如儿童垒积木;形象思维如画家作画;抽象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2、按方向: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合思维按照已知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如用公式解题,调试家电;发散思维指按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

3、按创造性: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三、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

1、概念形成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以词来标示和记载。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也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每个概念都有内涵、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所包含的范围,即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内涵越深,包含属性越多,外延就越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相反关系。

概念形成也叫概念掌握,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2、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是认知心理学家在实验室里用来进行概念形成研究的实验材料。

3、问题解决影响因素:迁移、原型启发、定势。迁移指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分正迁移、负迁移两类。学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摩托车(学会普通心理学有助于学习其它心理学)叫正迁移,但会影响学三轮车,叫负迁移。原型启发指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如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子、牛顿万有引力、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等。定势指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活动产生影响。如一大一小同样重的两个盒子,掂起来觉得大的轻。老师对印象好的同学阅卷时不自觉多加分;13放在字母中会读成B等。

四、语言和言语

1、语言言语

语言以语音或文字为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对象;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对象。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天底下最大的实话,题目中竟也有,无语。)

2、言语形式:外部言语(用来交际)、内部言语(不用来交际)

对话言语:交往中的言语

口头言语

外部言语独白言语:如演讲、报告、讲课

言语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隐蔽性、缩减性、速度快。用于支持思维活动,不出声。

3、中枢机制

言语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形式,大脑皮层上有相应皮质部位参与。言语中枢受到损伤后会造成以下四种症状:中枢病症时间发现者症状

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表达性

失语症

1860 布洛卡发音器官没有毛病,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能写

字,认字,但自己说话困难迟钝,费力不连贯

(只要说话困难即运动性言语中枢问题)

听觉性言语中枢接受性

失语症1874 威尔尼

颞上回损伤,仍能听到声音,却不能分辨语音,

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

(能听到却理解不了,即听觉性)

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能看到字词,但不能理解含义

书写中枢失写症运动机能正常,但不能写字、绘画

五、表象和想象

1、定义: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是形象记忆,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表象的可操作性指表象的形象在头脑里可以放大、缩小、翻转,使表象可以成为想象的素材。想象来源于表象,是运用已有的表象(或者说以表象为素材),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是思维活动。作家、画家、音乐家的创作都是想象活动。表象属于记忆范畴,想象属于思维范畴。

2、想象种类

按是否有意识、有目的,分为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影响下,有意识的想象,分为创造想象(作家、画家、音乐家、设计师)、再造想象(读者看到文学作品后头脑中产生的人物形象)和幻想(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不是对过去的回忆。科学幻想和理想都积极的幻想)。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

1、定义

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外界事物和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如听而不闻),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即无需意识控制的行为(如骑自行车)。

2、不同意识状态

睡眠:大脑安静和休息时α波(8-13Hz);清醒和警觉状态β波(14-30Hz);睡眠时θ和δ波。根据脑电波的变化,睡眠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0分钟)+第二阶段(20分钟,睡眠锭)+第三阶段(40分钟)+深度阶段(20分钟,δ波),之后进入快速动眼睡眠阶段(5-10分钟),开始出现梦境和类似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睡眠周期不断循环,快速眼动阶段的时间越来越长。

梦:特点包括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等。梦境的不连续性是最主要特点。梦剥夺实验证明:①做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②人人睡梦都做梦,③且一夜不只做一次梦,④做梦并不妨碍人的休息和身体健康。

教材P58:睡眠和梦是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但它们到底属于意识还是无意识?题378

二、注意

1、定义

注意是心理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特点、心理过程的状态,而不是心理过程,它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任何属性。

2、种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如专心听课时门被撞开,不由去看。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才能维持。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原来的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如骑自行车。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可以相互转化。

3、特征

注意广度(注意范围):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了把握的对象的数量。简单任务下,注意广度大约是7±2,即5-9个项目。(与记忆广度一致)

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与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即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过去。注意的起伏(动摇)指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是一种人人都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由生理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引起。

注意转移:由于任务变化,注意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与分散不同,转移是根据任务要求而变化。

注意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条件是其中一些活动必须是非常熟练的,同时活动之间有内在联系。如边听讲边做笔记、边拉边唱等。不能在同一感觉通道内完成,或者说不能用同一心理操作完成,如很难一手画方,一手画圆。

第六节需要和动机

一、需要

1、定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欲求。①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②人的需要受社会的制约,带有社会性。③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④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种类:

按产生角度分:自然需要、社会需要。自然需要(生理需要、生物需要),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如饮食、休息、求偶;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成就、交往。

按需要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二、动机

1、定义: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2、产生: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诱因指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在诱因的作用下,即使机体内部没有推动平衡,也会引起活动的动机。情绪也有动机的作用。

3、种类

按产生根源: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或叫(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社会性动机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兴趣爱好是社会性动机。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的品质包括: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效能。爱好指人的兴趣指向了某种活动而非对某种对象的认识。

按能否意识到活动目的:有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叫有意识动机;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活动目的的动机叫无意识动机。定势往往是一种无意识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①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对推动个体行为、活动都能发挥作用。②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

机的条件下才是积极的。③个体的活动如果只靠外部奖励推动的话,会有损内在动机。

三、需要层次理论

1968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1、需要的层次: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安全需要指人对安全、秩序、稳定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爱和归属需要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及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实现境界只有少的数人能达到。

2、层次关系: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越早,需要力量强,关系个体生存,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又叫生长需要。“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需要具有层次性。(下面三个是缺失性需要,包括爱和归属;上面两个是生长需要)。

第七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1、定义

感情: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感情发生和反映的过程叫情绪,这一过程中的体验叫情感。所以说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不同于认识过程的一种心理过程。

2、与认识活动相比:①反映内容: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②反映形式:情绪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认识以形象或概念反映外界事物③外在表现:情绪情感有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④生理表现:情绪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

3、区别联系:①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

②情绪动物和人都适用,情感只适用于人;③情绪具有情景性和易变性,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更为深刻,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联系是情感要通过情绪来表现,并能制约情绪的表现方式。

4、功能:信号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适应功能(调整了顺序,更方便记忆)

信号功能: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

组织功能:对其他活动具有组织的功能,表现在,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5、表情:指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包括①面部表情、②动作表情、③言语表情。

①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②又有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③全人类都相同的是先天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是学习得来的。

二、两极性和变化维度

1、两极性:情绪和情感的变化有不同的维度,每一维度上的变化都具有对立的两极,即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状态。如有爱就有恨,有紧张就有轻松,有激动就有平静。

2、变化维度(动力、紧张、激动、强度)

动力性:增力--减力;激动度:激动--平静;

强度:强--弱;紧张度:紧张--轻松

三、种类

1、按生物进化分:基本情绪、复合情绪。基本情绪包括喜、怒、哀、惧;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又叫原始情绪。

2、心境、激情和应激

按情绪状态,也就是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短,(速记)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状态,通常叫做心情。①强度较小但持续时间比较长,②往往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有某种原因但人们常常意识不到,③对人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④心境并不是针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件,让其都具有当时心境的性质。如心情愉快时风含情水含笑。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①强度大但持续时间短,②往往由重大或突发事件或激烈意向冲突引起。③会激发出人的意想不到的潜能的发挥,④但也会使人的认识范围变窄,分析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行为可能失控。(这就是热恋中的人会变傻的原因,也是愤怒时不要做重大决定的原因呵。)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个体对应激事件做出的反应叫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叫应激源。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会①损害人的工作效能,②造成对许多疾病或障碍的易感状态。

应对应激的办法很多:①重新评价应激源以调整自己的情绪,②采取饮酒、听音乐、体育活动,③调用社会资源包括寻求亲友安慰帮助等,④集中精力解决或不具备条件时回避。

3、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还有宗教情感、母爱等。

四、意志

1、定义:意志是①有意识地确立目的,②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行动,③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只有有目的、并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即受意志支配的行动,才是意志行动。

2、基本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

准备阶段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双重趋避式

双趋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有吸引力,都想得到但不能同时获得。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一个。如存钱怕贬值,花钱无东本可买。

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想吃糖又怕胖。想考好学校又怕报名人太多。

双重趋避式冲突:有多个目标,每一个对自己都有利有弊。如两种工作。春运回家买票等。

3、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速记:剪子果子的品质)

自觉性:对行动目的有深刻认识,能自觉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相反的是受暗示性、武断行事。

果断性: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相反是优柔寡断、鲁莽草率。(带断字)

坚韧性(毅力、顽强性):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相反是虎头蛇尾、执拗。(速记:用蛇串联)自制性(自制力、意志力):(速记:三制)善于管理控制自己情绪行动的能力。相反是怯懦、任性。

第八节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一、能力

1、定义: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如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智力是①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②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在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中,③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它代表着智力发展的水平。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任何一种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技能是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系统,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能力①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决定所能达到的水平,②决定方向、速度、巩固程度。③在些过程中,能力也得到发展。按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3、分类

按能力的结构:一般能力(智力)、特殊能力

按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关系:液体能力、晶体能力。

液体能力,又叫液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取决于个人的禀赋。受教育和文化的影响较少,与年龄有密切关系,20岁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能力,又叫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人的一生中,晶体能力一直在发展,只是25岁之后,其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按涉及领域: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按创造程度: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

4、个体差异:发展水平差异、能力类型差异、发展早晚差异

发展水平差异特点是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两头人数少,中间人数多。类型差异包括感知能力、想象力及特殊能力方面的差异。发展早晚差异原因可能是①早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②早期生活道路比较坎坷;③成果的创造需要长期准备积累。

5、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指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他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素质①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②决定了能力发展的速度;③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

环境教育因素: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物质条件、家庭、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在遗传的基础上,能力发展的

具体程度。

相互关系:遗传决定能力发展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决定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遗传潜势好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大,遗传潜势差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小。

二、人格

1、定义: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包括人的气质和性格。

2、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整体性指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具有整体的风貌。功能性指外界环境刺激通过人格的中介起作用,即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稳定性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但在一生中也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430题缺D)。

三、气质

1、定义: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2500多年前,古希腊医生、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将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体质类型。

2、特性:①感受性和耐受性、②反应的敏捷性、③可塑性、④情绪的兴奋性、⑤指向性。感受性和耐受性是神经过程强度的外在表现,敏捷性和可塑性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外在表现,兴奋性是神经过程平衡性的外在表现。神经过程强的人感受性低、耐受性高,能经受较强的刺激,坚持长时间工作而不疲劳。神经过程弱的人感受性高、耐受性低,不能长时间工作,容易疲劳。

3、类型学说: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

4、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巴甫洛夫指出,高级神经活动的两种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它们又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由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四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表1-1 神经过程的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

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强不平衡兴奋型胆汁质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黏液质

弱抑制型抑郁质

5、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胆汁质,强但不平衡;多血质,强、平衡且灵活;黏液质,强、平衡但不灵活;抑郁质,弱,兴奋过程更弱。(速记:弱型即抑郁质;其它三个均是强型的,而胆汁质是不平衡型的,灵活性指的是兴奋和抑制转化的难易程度,黏液质一定是不灵活的,多血质是灵活的。总之,见到弱即抑郁质,灵活即多血质,不灵活即黏液质,不平衡即胆汁质。)还有每种类型的详细特点。不再具体描述,P86。

6、如何看待气质类型: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主要是先天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没有好坏之分,影响工作效率但不决定成就高低,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四、性格

1、定义: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①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②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③气质多体现人格的生物属性,而性格多体现人格的社会属性,④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差异。

态度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因素组成。(ABC模型,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重点。)

2、结构

静态结构:态度特征(核心)、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态度特征指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的性格特征,即他对社会、对集体、对工作、对劳动、对他人及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意志特征可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上来考察。(对意志的复习)情绪特征表现在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上,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理智特征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依存性、想象中的现实性、思维活动的精确性。

动态结构:①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特征,决定了性格的其他特征。②其中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为重要的态度。③各种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组合,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显露出不同侧面。应从性格结构几个方面的联系上和不同的生活情景中来考察性格。

五、人格结构理论

1、动力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①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次,②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③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④遵循快乐的原则,寻求直接的满足。

超我①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③起着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④遵循道德的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自我①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②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③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④遵循现实性的原则。

2、类型理论: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内向型、外向型)

3、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特、人格五因素模型

G.W.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认为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后两句书上没找到)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把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艾森特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三个基本维度上。

二、《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5岁)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第五节青春发育期/少年期的心理发展(11、12岁-15、16岁,初中阶段)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岁-35岁)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35、40岁-60、65岁)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60、65岁--)

14

15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和研究内容

1、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心理发展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心理的种系发展,即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二是心理的种族发展,即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三是个体心理发展,即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所以心理发展的发生指的是心理“从无到有”,发展指的是从简到繁琐,从低级到高级。

发展心理学(狭义)是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的科学,即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个体心理和行为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研究的核心特点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简称发展性。(选择题2选D对吗?)

2、性质(特点):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速记:霸王鳖鸡,活龟蒸蛇)。

整体性指①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不等同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加的集合,②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活动性指①个体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相互作用指外界环境作用于主体,主体对客观环境采取一系列活动。③相互作用的桥梁是活动和动作,④包括外部动作和内化动作(主要指外部动作的说法是错误的)。活动内化是一种特殊的转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速记:煎炒钙盐)

规律性包括普遍性和特殊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指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第一发展加速期是婴幼儿期,第二加速期是少年期。

3、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4、研究内容

年龄阶段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一是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二是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而非绝对同步;三是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根源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起着主导作用。(171的答案??)

5、研究方法

横向研究(横向比较研究):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优点是适用性、时效性。缺点:①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的过程,存在人为的联结性②年龄效应可能与组群效应相混淆,组群效应③研究结果中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纵向研究(纵向跟踪研究):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察。优点是能够①系统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②揭示从质变到量变的规律。缺点是时效性较差、被试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纵横交叉研究:将横向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优势是取长补短。

新趋势:①跨文化比较研究;②跨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③研究方法的整合;④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

6、基本理论

①心理发展动因: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②心理发展过程: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

③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④关键期

二、发展心理学简史

1876年,达尔文通过对自己孩子的观察,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被认为是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

1882年,德国普莱尔《儿童心理》一书,被视为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三、心理发展动因

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认为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①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②心理发展过程只是遗传因素的自然显现;③环境包括教育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华生):认为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①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②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③片面强调和机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二因素论:认为心理发展是①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把它们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②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③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4、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而进行学习,替代性强化即儿童倾向于学习模仿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而不再学习模仿他人受到惩罚的行为。

5、文化-历史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

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主要观点包括:

①高级心理机能发展受文化历史因素制约。心理机能从低级(动物和人类共有的,由生物因素制约)向高级(人类所特有的,由文化历史因素制约)的发展标志为:随意化、概括-抽象化、整体化、个性化。(189题C在哪里?)

②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③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包括以下思想:

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好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又尚未达到成熟之时,进行教学效果最好。

6、主、客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发展是适应,并能主动建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决定因素)。

图式即认知结构,指的是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融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量变过程。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是质变过程。

四、心理发展过程

1、包括连续论、阶段论和统一论:认为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皮亚杰按认知结构发展特点和人格特征为标准,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前运算阶段(2-6、7岁)。思维特点:①泛灵论、②自我中心主义、③思维不可逆、④缺乏守恒、⑤不能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守恒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概念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思维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可逆性。可以进行具体运算,但思维活动需要内容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思维特点:思维形式可以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心理社会危机。区别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阶段,艾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带有普通性的心理危机。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自我功能发展得好与不好,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与否,会使人格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两种极端差别。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表

序号人格发展

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品质

特征

人格发展

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品质

特征获得克服获得克服

1 婴儿前期信任感怀疑感希望 5 青少年期同一性混乱诚实

2 婴儿后期自主感羞耻感意志 6 成年早期亲密感孤独感爱

3 幼儿期主动感内疚感目标7 成年中期繁衍感停滞感关心

4 童年期勤奋感自卑感能力9 成年后期完善感厌恶失望智慧贤明

五、内外动力关系

现代心理学强调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成分,强调人的创造能力,强调个体差异的重要性,突出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适应者,而是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功能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内动力指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外动力指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动力是原动力,是自生长、自组织、自建构的心理动力。外在环境和教育需要通过内动力而发挥作用,起选择和引导作用。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是制约并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因。(天,估计在在校研究生写的教材,描述太繁琐,而且还冒出一些不作解释的名词,什么是新质啊?)

六、儿童的关键期(这一节教材的层次更乱)

关键期的概念由劳伦兹通过动物心理实验提出,即小动物在出生后一定时期内出现印刻现象,这段有限的时间称为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动物的关键期现象表现在感知活动水平上的本能反应,人类婴儿的关键期现象只在感受系统范围内有所表现。

敏感期指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儿童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关键期问题的核心在于,儿童早期发展是对个体长期发展影响最深远的阶段,对毕生发展具有关键意义:①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②儿童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婴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和情绪都经历了特有的发展里程;③早期的发展变化迅速又显著,这些变化是个体获得各种能力的标志;④早期对环境改善和负面影响(如营养不良、情感剥夺)最为敏感,且早期不良教养的后果可能持续终身。

第二节婴儿期(0-3岁)

婴儿期指个体从出生到时候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一、新生儿的发展(出生-1个月)

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经过280天的胎儿期后出生。新生儿指从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开始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奏,发展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

1、反射行为

一是具有明显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如食物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等)、防御反射(眨眼反射、呕吐反射、喷嚏反射)、定向反射(将头转向声源)等,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的必要的反射行为。二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如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等。出生后4-6个月消退。

无条件反射的意义:

①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生存;②有助于婴儿发展早期的社会关系;③是建立各种条件反射的基础;④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2、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时的活动(2-3小时)--啼哭。

啼哭的功能表现为:传递需求信息的交流手段、吸引成人照料的导向作用。

3、心理发生:把感觉、无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的产生做为心理发生的标志。

二、婴儿生理和动作发展

1、大脑:可塑性和可修复性

2、动作发展

主要动作:手的抓握技能(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

手的抓握动作的意义:①使婴儿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日益增加;②为认知发展奠定基础;③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独立行走的意义包括:①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②扩大认知范围;③增加与人交往的主动性。

遵循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影响因素: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成人激发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和探究环境的愿望、母亲的抚养方式等。

意义: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婴儿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动作。动作是发展水平的指标,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学习和认知发展

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知的开端,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婴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最迅速的时期;是对感知能力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头三年。

1、学习

婴儿生来就具有学习能力,学习活动发生在胎儿末期。婴儿学习能力表现在:模仿学习是婴儿的一种天生学习能力;条件反射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注重和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能力。

2、感觉:视觉、听觉

3、知觉: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模式知觉、深度知觉

跨感觉通道的知觉(即将从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的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模式知觉(即在知觉图形时,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能将其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脸图案);深度知觉(通过视觉悬崖实验,发现婴儿6个月开始就具有深度知觉)。

4、注意:

从不随意注意(如先天的定向反射)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发展趋势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一是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知识经验、言语的调节支配和制约。

5、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岁前);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1岁后)。

6、整合信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研究表明,婴儿积极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具有整合信息,进行分类编码的加工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具有尝试行为和运用策略的能力。

四、言语发展(语音、语义、语法、语用)

1、语音的发展

发音阶段性:简单发音阶段、连续音节阶段、学话萌芽阶段。

发音特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发音呈现普遍的规律性;到第一批词出现时(1-1.5岁)才能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3岁左右基本上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2、词汇发展

词汇量:1-1.5岁,50-60个词汇;3岁1000个左右词汇量。

特点:词汇从熟悉的事物名称开始,涉及范围包括人、食物、玩具、交通工具等;理解词义与成人不同,或扩大词义、或缩小词义、或部分与成人理解重叠。

3、句子发展

单词句到多词句(1.5岁)、简单句到复合句(2岁),3岁能够使用复合句进行交流。

4、与成人的言语交往

婴儿与成人的前言语交往(用手势作为辅助手段)和言语交往(说他知道的东西)

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实际上语言教育课,要适应其接受水平并促进其发展,必要规则和语用技能包括①内容要贴近其已有知识和经验;②适应其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诱导注意的方法,如叫名字、调整语调,有时提高,有时耳语);③语用技巧(句子要简短、语速要减慢、多停顿不拖长、话语多重复);④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把孩子作为交谈对象、注重问答式对话、把孩子的话语加以扩展和引申、辅以姿势等)。

5、语法获得

1.5-

2.5岁是婴儿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到3岁末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五、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婴儿的气质

按活动类型(巴斯):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活动性气质儿童表现在积极探索周围环境,偏爱运动性游戏;社交性气质儿童表现在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积极主动的与他人接触和交流;情绪性气质儿童负面情绪反应多占优势,如愤怒、悲伤和恐惧等;冲动性气质儿童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

按三种类型(托马斯、切斯):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抚养困难型儿童的表现为生理节律、生活规律性差;难以适应新环境;对新异刺激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

2、基本情绪

兴趣发展:先天反射性发展阶段(0-100天)、相似性物体再认阶段(0.5岁)、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社会性微笑:自发性微笑(生来应有)、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见谁都会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熟悉的人笑得更多)

社会性哭泣:婴儿的哭泣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反应,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是自出生就有的,且较早出现分化。包括: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啼哭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分离焦虑:最初阶段(悲伤求助、愤怒抗议);第二阶段(尝受失望、情感冷漠);第三阶段(无能为力后超脱焦虑困扰,企图适应新环境)

情绪的生存发展意义: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社会性参照功能

3、社会性依恋:

依恋: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形成影响,并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

发展阶段:一是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二是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选择的对人反应,对母亲更加偏爱)、三是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四是互惠关系形成阶段(能理解母亲离开自己的原因,相信母亲爱自己,肯定会回来)。

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也叫矛盾型或焦虑型)。安全性依恋的孩子在成人后①具有高自尊,自信程序高;②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③善于寻求社会支持;④能够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

教养方式:反应性(正确理解婴儿的信号的意义,积极应答反馈)、情绪性(通过说、笑、爱抚等进行情感交流,满足婴儿愉悦需要)、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社会性活动需求)。

4、自我的发展(哈特)

主体我的自我意识(1岁前后):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来认知,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匹配;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热衷扔玩具,把自己视为活动主体。

客体我的自我意识(2岁前后):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能从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能运用“你、我、他”来称呼自己和他人。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第三节幼儿期(3岁-6、7岁,幼儿园)

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前运算阶段。

一、游戏(特有发展)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1、阶段:机能游戏(重复简单动作和活动,婴儿期)、象征性游戏(又称假装游戏,幼儿期)、规则性游戏(规则外显、角色内隐,童年期及以后)

2、象征性游戏特点:以主题游戏为主、运用代替物、建构虚假情境、富有创造性、重在活动过程。

3、社会性发展: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合作游戏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彼此协调合作。

4、理论解释

古典游戏理论:受进化论影响,有生物化倾向,如精力过剩论和重演论。

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能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促进儿童人格和情绪发展;认知学派强调游戏与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练习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创造最近发展区,促进认知发展。

5、意义:①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②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③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④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二、认知发展

1、记忆

特点:

①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迅速;

②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③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策略:视觉“复述”策略(反复注目);复述策略(不断地口头重复要记住的内容);特征定位策略(记住要点,如兔子的长耳朵)。

2、思维

主要特征是①具体形象性思维,特点是具有可塑性和动态性;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认知发展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较全面、由浅入深;自我中心现象(三山实验,缺乏观点采择能力,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观点);

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并初步发展。问题类型变化(2-3岁,“是什么”;4-5岁后变为“为什么”);概括能力(实物概念、类概念。分类能力的发展分为不能分类、按感知特征、知识经验、概念进行分类);推理能力(转导推理、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

3、想象

①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②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③通过教育训练,创造想象会显著发展(新颖性、神奇性、超越性、未来指向)

三、言语发展

1、词汇

数量增加、范围扩大、词义深化(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

2、句子

主要是句法的发展,重点在于句法规则的习得。

理解策略:语义策略(实词含义和事件可能性,不理会结构)、词序策略(根据词的顺序来理解)、非言语策略(按知识经验理解)。

掌握句法结构:从不完整句(如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等)到完整句(简单句、复合句等),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

3、口语表达能力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真题模拟附完整答案资料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真题附完整答案资料

5月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三级基础知识试卷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答题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请根据题意的内容和要求答题,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错选、少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l、《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从业人员应遵循的五项要求是( )。 (A)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B)爱国守法、诚实敬业、尊重科学、开拓创新、服务人民 (C)爱国为民、忠实集体、尊重科学、热爱劳动、积极创造 (D)爱国敬业、诚信敬业、办事公道、持续发展、为民服务

2、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是( )。 (A)自警、自省、自律(B)忠诚、自律、勤奋 (C)谨慎、慎独、创新(D)忠诚、审慎、勤勉 3、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建设法制社会,需要弱化道德同时强化法律 (B)虽然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但二者目标截然不同 (C)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叠 (D)在调节范围上,法律的适用范围比道德广 4、关于“职业良心”,正确的理解是( )。 (A)职业良心的根本要求是不挑肥拣瘦、朝秦暮楚 (B)职业良心的价值取向是对老板负责 (C)职业良心的核心使命是尽职尽责、服务社会、诚信无欺 (D)职业良心的基本尺度是拿多少钱干多少事 5、中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 (A)人道主义(B)集体主义 (C)实用主义(D)社会主义 6、在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素质体系中,除了职

心理咨询师试题(带答案)

第9套 一、单选题(第1-100小题,每题0.5分,共计50分。) 1. 正确的咨询态度包括的五种要素是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 B A.咨询特质 B.积极关注 C.咨询技巧 D.执业理念 2. “完整的接纳”求助者,并不意味着 A A.对求助者的恶习无动于衷 B.接纳求助者全部的优点和缺点 C.充分尊重求助者的价值观 D.接受求助者的光明面和消极面 3. 仅有尊重而没有热情的心理咨询师会使咨询关系显得C A.情理交融 B.轻松愉快 C.公事公办 D.亲切友好 4. “真诚不等于说实话”的含义是 C A.真诚与说实话之间没有联系 B.表述真诚不能通过言语 C.表达真诚应有助于求助者成长 D.实话实说不利于表达真诚

5. 共情对于咨询活动而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D A.有利于咨询师收集材料 B.可使求助者感到满足 C.有利于求助者自我表达 D.建立积极的咨询关系 6.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共情是最为关键的咨询特质 B.共情是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 C.共情就是把握求助者的情感与思维 D.共情就是必须与求助者拥有同样的情感 7. 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的内心要A A.如同体验自己 B.就是体验自己 C.以自己为参照 D.以社会为参照 8. 积极关注指的是 B A.关注求助者的身体状况 B.关注求助者言行的积极方面 C.关注求助者的负性情绪 D.关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态度 9. 选择与求助者的谈话方式时,应当考虑的求助者自身因素包括 D

A.年龄特征 B.性格特征 C.文化特征 D.以上三者 10. 求助者的主要问题不一定是 C A.最关心的问题 B.最困扰自己的问题 C.最先提出的问题 D.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咨询是终极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是 A A.从终极目标着眼,从具体目标着手 B.以具体目标为指导,实现终极目标 C.从具体目标着眼,从终极目标着手 D.有具体目标出发,确定终极目标 12. 精神分析学派的咨询目标是使求助者B A.体验自由感 B.潜意识意识化 C.建立好习惯 D.消除自我失败 13. 咨询阶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实质阶段是 B A.诊断 B.咨询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部分复习提纲

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一、如何进行初诊接待(P1) 1.咨询准备工作:应有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 2.使用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的语言。 3.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反复申明保密原则,说明保密例外。 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性质。 7.向求助者说明其权利及义务。 8、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方式 二、初诊接待的注意事项(P5) 1、避免紧张情绪; 2、语言表达:语速适中,吐字清楚; 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5、心理咨询时,还应该注意仪态。 三、摄入性会谈的工作程序(P5) 1、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2、确定提问方式 3、倾听。 4、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 5、对会谈内容归类 6、结束会谈 四、摄入性会谈切入点——确定会谈目标、内容与范围(P5) 确定会谈目标、内容与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有五个: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五、对会谈内容归类(P7) 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挫折和不良行为) 2.现实生活状况 3.婚姻状况 4.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主观症状) 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 7.其他 六、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P10 答:(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 (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 (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 (12)婚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 (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重要考点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重要考点 心理咨询师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具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是健管家职业之一,主要解决人们心理健康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重要考点,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社会知觉 包括人际知觉(对他人和群体),自我知觉。 一、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经验不同,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结果。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 3.认知者的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目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目光”去知觉他人。 二、图式 1.概念: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2.作用:(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知觉他人,所看见的是其想看见的东西,即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

(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中心。 (3)影响记忆:个体知觉他人能记住的,是其以前知道的东西。 (4)影响自我知觉:认知者如果建立了自我图式,就会据此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自我图式: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认知。 社会认知过程中图式作用方式流程图 自我 1、自我: 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生理/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 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 客我: 认识的对象,被观察者,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静我: 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2、自我的结构 A物质自我:其他主体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复习要点》(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节: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一、学习目标: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 二、工作程序(共8点) (一)做好心理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1、合理配置心理咨询场所.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条件: (1)能显示专业的特点。 (2)具有保密的功能。 (3)能提高适当宽敞的空间. (4)配置舒适的座椅。 (5) 配置必需的设备。 2、表现出心理咨询师应有的仪态 3、与求助者会谈时,保持正常社交距离,保持正常的咨询位置 4、注意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技巧的使用 (二)使用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的语言 (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四)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1、需要心理咨询师保密的内容。 2、保密例外。 3、遵守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六)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七)向求助者说明其权利与义务 (八)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三、相关知识 (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二)危机的处理 (三)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P4) 四、注意事项 (一)避免紧张情绪

(二)语言表达 (三)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四)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五)心理咨询时,在仪态方面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第二单元:摄入性会谈 一、学习目标 学会确定摄入性会谈法的目标、会谈内容与范围。 二、工作程序:(6点) (一)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二)确定提问方式 (三)倾听 (四)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控制会谈和转移话题的技巧:) 1、释义:也称内容反应,即把求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 (重复求助者话语的重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 2、中断:指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 3、情感反射:指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刺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 问题。(初次会谈尽量不使用此办法,治疗中也需慎用。) 4、引导:指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不是转换,而是引申出新话题)(五)对会谈内容归类(非经同意不得现场记录) 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经受的挫折或不良行为等) 2、现实生活状况 3、婚姻状况 4、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直观症状) 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 7、其他 (六)结束会谈(结束会谈时必须申明和承诺的话)

心理咨询师-三级

2008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职业:心理咨询师等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卷册一: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关于职业良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如果公司老板对员工好,那么员工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有职业良心 (B)公司安排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是职业良心的本质 (C)职业良心是从业人员按照职业道德要求尽职尽责地做工作 (D)一辈子不“跳槽”是职业良心的根本要求 2、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A ). (A)集体主义(B)爱国主义(C)个人主义(D)利己主义 3、关于职业技能,正确的说法是( B ). (A)职业技能决定着从业人员的职业前途(B)职业技能的提高,受职业道德素质的影响 (C)职业技能主要是指从业人员的动手能力(D)职业技能的形成与先天素质无关 4、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的修养境界是( D ). (A)诚信(B)仁义(C)反思(D)慎独 5、对待工作岗位,正确的观点足(A )。 (A)虽然自己并不喜爱目前的岗位,但不能不专心努力(B)敬业就是不能得陇望蜀,不能选择其他岗位 (C)树挪死,人挪活,要通过岗位变化把本职工作做好 (D)企业遇到困难或降低薪水时,没有必要再讲爱岗敬业 6、关于诚信,正确的说法是( C ). (A)忠诚单位领导(B)任何时候都不说假话 (C)真实无欺,遵守约定和践行承诺(D)善意的谎言体现了诚信的社会价值 7、关于办事公道,正确的说法是( A ). (A)坚持办事公道,要求当事人不讲人情(B)人们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东西,是为公道 (C)一个人做了一件公道的事情就说明他是公道的人(D)公道自古不变,其标准历来是统一的 8、关于节约,正确的说法是( D ). (A)节约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相符合(B)在物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无须崇尚节约 (C)今天所倡导的节约主要指物质生产领域,而非个人生活领域 (D)不管职位高低,人人都要厉行节约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职业道德的特征包括( AB ). (A)鲜明的行业性(B)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C)法律强制性(D)利益相关性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 ABCD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1l、职业技能的特点包括(BD ). (A)遗传性(B)专业性(C)层次性(D)综合性 12.坚守岗位的基本要求是( ABC ). (A)遵守规定(B)履行职责(C)临危不俱(D)相机而动 13、从业人员做到真诚不欺,要( AC ).

心理咨询师三级2017年5月理论知识真题

[真题] 心理咨询师三级2017年5月理论知识真题 第二部分理论知识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第1题: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 A.发展、完善“超我”的功能 B.合理地抑制各种本能的欲望 C.发展出各种“防御机制” D.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各阶段 参考答案:D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第2题: 个体在抑郁状态下出现的病理性感觉阈限增高的临床表现是()。 A.感觉过敏 B.感觉减退 C.假性幻觉 D.内感性不适 参考答案:B 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和内感性不适;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称为感觉过敏;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被称为感觉减退;躯体内部性质不明、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称为内感性不适。 第3题: 强迫观念属于()。 A.思维内容障碍 B.意志行为障碍 C.思维形式障碍 D.感知综合障碍 参考答案:A 思维内容障碍包括妄想、强迫观念和超价观念。 第4题:

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常常进一步发展为被害妄想。 A.虚无妄想 B.妄想心境 C.妄想知觉 D.自罪妄想 参考答案:B 妄想心境是指患者对他所熟悉的环境突然感到气氛不对,周围环境已经发生了某种对他不利的变化,使得患者有某种不祥的预感。如果这种妄想心境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常常进一步发展为被害妄想。 第5题: 健康心理学关注的重点是()。 A.矫正心理异常 B.身体健康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C.维护心理健康 D.解决各种心理不健康的问题 参考答案:B 健康心理学是“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关注的重点是躯体疾病和心理因素的关系。 第6题: 人们在经历强大的自然灾害后,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症状,说明其处于“灾难症候群”的()。 A.警觉期 B.惊吓期 C.恢复期 D.康复期 参考答案:C “灾难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一是惊吓期,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失魂落魄;二是恢复期,在恢复期中,受害者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三是康复期,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第7题: 中国第一位临床心理学是()。 A.曹日昌 B.丁瓒 C.张耀翔 D.潘菽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真题及完整答案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第1~25题,共25道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关于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性力量 (B)道德是领导意志的集中体现 (C)个体的道德表现差异很大,判定一个人的道德优劣是不可能的 (D)普遍良好的道德,仅仅是人的善良愿望而已 2、与法律相比,道德()。 (A)产生得时间晚(B)比法律的适用范围广 (C)内容上显得十分笼统(D)评价标准难以确定 3、关于企业形象,正确的说法是()。 (A)文明礼貌是企业形象的核心与关键 (B)企业形象的本质是企业的环境卫生和企业员工的服饰状况 (C)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 (D)通过持久、大规模的媒体宣传,就能树立起企业形象 4、在企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企业礼俗(B)企业价值观(C)企业作风(D)规章制度 5、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企业要靠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 (A)企业存在着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两种形式 (B)人是有形资产,人作为资产通过劳动产生价值 (C)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一种神秘的物质 6、员工处理与领导的关系时,正确的做法是()。 (A)即使知道领导的决策是错误的,也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B)对于领导含糊交办的任务,要含糊执行 (C)如果不同意领导的意见,要敢于随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D)一般不越级汇报工作 7、科学发展观指的是()。 (A)科学发展,高效发展,健康发展 (B)以科学为本,科学、平稳、顺利发展 (C)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以人为本,科学、高效、健康发展 8、关于职业劳动,正确的说法是()。 (A)职业劳动是人们无奈的选择 (B)职业劳动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C)职业劳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加剧的结果 (D)职业劳动是人生的全部内涵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三级心理咨询师技能总结

心理咨询师技能总结(三级) (字体加重部分要求背诵) 一、心理问题分类: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围的判定依据): 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即病与非病三原则): 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②心理 活动的在协调一致性③个性的相对稳 定性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三、一般症状分类: 1、精神状态:注意力、记忆、情绪、心痛苦、无助 心理:紧、担心、害怕、兴趣下降、悔恨、焦虑、抑郁 2、躯体:头痛、头晕、疲惫、睡眠障碍、食欲 3、社会功能:学习效率下降、无法上学、不愿与人交往 四、许又新临床评分标准 1分 2分 3分 三项得分相加后 计算总分: 3分,不是神经症; 4-5分,可疑神经症; 6分及以上,神经症。 病程 短程(小于3个月) 中程(3个月到1年) 长程(1年以上) 精神痛苦 的程度 轻度 (可自己摆脱) 中度 (须别人帮助才能摆脱) 重度 (几乎完全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 工作学习交往 轻微妨碍 工作学习交往效率明显下降,部分工作和避免某些社交 不能工作学习, 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心理 问题 分类正常心理异常心理恐怖症焦虑症神经症强迫症 躯体形式障碍(含疑病症)精神分裂症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重性精神障碍躁狂症心境障碍抑郁症双相障碍(躁郁症)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癔症(歇斯底里症)

六:鉴定诊断 1、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⑴排除精神病: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 ①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②自知力完整;③有主动求医的行为;④无逻辑思维的混乱;⑤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⑥无感、知觉异常,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⑵排除神经症:求助者有现实性刺激,心理冲突属于常形的,具有现实意义和道德色彩, 可排除神经症 ⑶持续时间… ⑷容泛化 所以,可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2、一般心理问题 ⑴⑵同上 ⑶排除严重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 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级诊断技能容总结 1、如何进行出诊接待 ①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会谈时保持正常社交距离;不可直视对方 眼睛) ②礼貌地接待方式和语言 ③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④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能否提供帮助) ⑤向求助者说明原则 ⑥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 ⑦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有权选择咨询师并认证其职业资格;有权知道收费标准;有权中止咨询 义务:提供自己真实信息;要守时,有变更要事前通知;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试图与咨询师建立

心理咨询师考试模拟试题与答案

2008年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模拟试题及答案 北京通博 一、单选题 1、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两大类。 (A)性格(B)人格(C)情绪情感(D)需要 2、惯用右手的人,右半球的()能力占优势。 (A)言语(B)情绪的表达和识别(C)逻辑推理(D)数学运算 3、听觉的适宜刺激在(): (A)<20赫兹(B)>20000赫兹(C)20~20000赫兹(D)200~20000赫兹 4、对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遗传力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具有决定性。(B)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 (C)环境决定了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D)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5、巴甫洛夫所做的实验是这样的: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请问实验中,哪项实物所引起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A)口水(B)铃声(C)食物(D)灯光 6、关于小脑的作用,以下哪一项说法是不正确的()。 (A)维持身体平衡(B)调节肌肉紧张度(C)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D)整合情绪体验 7、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代表() (A)行为(B)个体(C)个体所处的情境(D)函数关系 8、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导致的印象形成的效应有()。 (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C)定型(D)刻版印象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访谈法研究气氛很轻松,研究者和被访者聊天就可以了 (B)如果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不再对其进行纠缠 (C)研究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 (D)间接访谈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某人亲戚朋友的访谈,得到他的资料 10、“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是一种什么形式的爱情()。 (A)游戏式(B)忘我式(C)激情式(D)逻辑式 11、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取向是(): (A)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B)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D)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12、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 (B)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C)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 (D)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13、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普莱尔(B)格塞尔(C)施太伦(D)达尔文 14、老年人感知觉退行性变化,以下错误的是(): (A)感觉阈限降低,感受性下降。(B)感觉阈限升高,感受性下降。 (C)"老花眼"是最明显的视力减退症状。(D)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 15、陷入时刻偏执于思考"我是什么人"、"我该怎么做"的犹豫中,被束缚于其中不能自拔而失去自我,这个()的表现。 (A)与他人距离失调(B)否定的同一性选择(C)同一性意识过剩(D)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16、()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A)游戏(B)言语(C)记忆(D)认知 17、在小学儿童的伙伴关系发展中,伙伴协同的社会交往趋势发生在:() (A)整合性集合关系期(B)依从性集合关系期 (C)混合型集合关系期(D)平行性集合关系期 18、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下列哪些是错误的() (A)前道德判断阶段发生在4-5岁前,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是接受行为的结果,还不能做道德意义上的判断。 (B)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只注重行为规则和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和和动机。 (C)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不盲目服从权威,既考虑行为结果又考虑行为动机。 (D)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服从道德现实主义。 19、"心理活动驱动力是一种心理能量,出自先天的本能。"这一观点是精神分析学说的()。

·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复习题·.doc

2012下半年海南心理咨询师(三级)基础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A)不熟悉的人(B)上下级(C)第一次见面的人(D)亲密的人 2、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A)客我(B)反思自我(C)镜我(D)物质自我 3、处于日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 (O道德判断受儿童ti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⑴)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4、婴儿偏爱注视() (A)灰色(B)正常的人脸(C)静止不动的物体(D)扭曲的人脸 5、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饮食(B)睡眠(C)游戏(D)学习 6、童年期思维的基木特征是(). (A)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 (B)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C)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形象逻辑思维的过渡(D)以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过渡 7、()是指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进而认识事物的不变性。 (A)辩证思维(B)思维的可逆性(C)补偿关系的认知(D)守恒 8、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是()。 (A)交友范围扩大(B)交友范围缩小 (C)知心朋友是异性(D)团伙人数最多 9、巴普洛夫通过()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A)现象描述结果(B)精神病学结果 (C)试验研究结果(D)心理研究结果 10、“思维内容障碍”不包括() (A)强迫观念(B)音联义联(C)妄想(D)超价观念

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真题与答案

2014午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真题 第二部分理论知识 (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6~85题,每题1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26、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提倡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心理学理论是( )。 (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D)构造主义 27、对甜味最敏感的部位是(C ) (A)舌尖(B)舌边前部(C)舌根(D)舌边后部 28、最难以适应的感觉是( A)。 (A)痛觉(B)嗅觉(C)味觉(D)视觉 29、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 A)。 (A)思维(B)概念(C)记忆(D)判断 30、运动性言语中枢在大脑的( B)。 (A)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B)顶叶和枕叶交会处 (C)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部位(D)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 31、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是(A )。 (A)生理和安全需要(B)他尊和自尊需要(C)爱和归属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32、最古老的感觉是( B)。 (A)味觉(B)嗅觉(C)视觉(D)听觉 33、气质类型为多血质的个体的特点是(B )。 (A)直爽热情,但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B)活泼好动,但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多变 (C)稳定性强,但容易循规蹈矩,不善言谈(D)敏感机智、做事认真,但防御反应明显 34、“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A )很难变化。 (A)气质(B)性格(C)能力(D)智力 35、按罗杰斯的观点,对个体行为及人格有重要影响的是个体的(B )。 (A)本我(B)自我概念(C)超我(D)真实自我 36、个体的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 B)社会化为条件的。 (A)性别(B)语言(C)道德(D)符号 37、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A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光环效应(D)刻板印象 38、大多数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加工过程符合( D)模式。 (A)加法(B)加权平均(C)平均(D)中心品质 39、按照归因的协变原则,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情况下,人们往往将行为的原因归于(B )。 (A)情境(B)行为主体(C)时间(D)刺激客体 40、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C )成分。 (A)行为(B)情感(C)认知(D)行为倾向 41、一般情况下,最能准确反映个体内心世界的身体语言是( B)。 (A)表情(B)目光(C)妆饰(D)姿势 42、由于他人在场,个体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是(B )。 (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社会懈怠(D)社会逍遥

2017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专业技能考试真题完整版(含答案)

2017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专业技能考试真题完整版(含答案) 第一部分技能选择题 案例一:求助者:男性,46 岁,公务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母亲于两个月前去世,求助者感觉父亲一直没能从悲痛解脱出来,担心父亲身体出问题,为解决父亲问题前来咨询。下面是咨询记录。第一次咨询: 心理咨询师:您好!您有什么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我提供帮助吗? 求助者:您好,我自己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想请教怎么帮助我父亲从母亲去世的悲伤里走出来。 心理咨询师:您来这里是解决您父亲的问题? 求助者:是,我已经找过两个咨询师了,他们都说我来咨询只能解决我的问题,老爷子快 80 岁的人了。腿脚不利落,我没法带他出来,我请他们帮忙出诊到我家里跟老爷子聊聊。他们说不行,我挺生气的。这次到您这来,不知道能不能帮我? 心理咨询师:看来您真挺为您父亲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担忧的,我感觉您现在相当疲惫您想喝点水,然后把您父亲的情况和我说说。 多选:1.心理咨询师在本段对话中用到的调节方式包括() A.直接逼问 B.开放式提问 C.间接询问

D.封闭式提问 多选:2.本段对话中,表现出的咨询态度包括() A.尊重 B.热情 C.共情 D.真诚 单选:3.本段对话中可以反映出该求助者() A.咨询目标明确 B.咨询动机正确 C.了解咨询过程 D.对咨询有期待 单选:4.心理咨询师在“看来您真挺为您父亲的身体……”的这段话中用到的技术是() A.内容反应 B.内容表达 C.情感反应 D.情感表达 单选:5.初诊接待中,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在于() A.解决求助者的困扰 B.为求助者提供释放压抑的空间 C.真确进行心理诊断 D.双方共同制定合适的咨询目标 多选:6.在求助者方面影响咨询关系建立的因素包括() A.咨询理念 B.咨询动机 C.期望程度 D.悟性水平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复习资料

心理咨询师复习考点——技能部分 (一)心理测验技能 一、㈠、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 1.包括6个言语测验和5个操作测验。 2.一般按先言语测验后操作测验的顺序进行。 3.算术、图片排列、木块图案、物体拼凑、数字符号和图画填充有时间限制,另一些测验不限制时间。 4.不限时间的项目,则按反应的质量给予不同的分数,有的项目通过时记1分,未通过记0分,如知识测验;有的项目按回答的质量分别记0、1、2分,如领悟、相似性和词汇等。 5.分测验的原始分转化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 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按韦氏智力平均分100,标准差15换算。 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言语测验中被试表现出高于常模分数的有? ②百分等级是多少?高于一个标准差为84,高两个98,低一个16,低两个2 6.智力等级分布(考) 智力等级:正常90~109、均分100,上下±10分为一级。 往上:高于平常、超常、不小于130极超常; 往下:低于平常、70为边界,低于69有智力缺陷。 7.智力缺陷的分等(考)智力缺陷分等:35~49为中度,上下±15,往上:轻度;往下:重度、极重度8.(考)为了克服测验程序复杂费时的缺点,韦氏三个智力量表均有简式版本。如: ?二合一:词汇和木块图案估计智商为最理想的二合一简式组合。 ?四合一:选用词汇、算术、图片排列和木块图案四个分测验。 ?二合一至六合一:龚耀先计算了韦氏各分测验与言语量表、操作量表和全量表得分的相关,结果言语部分以知识、相似性和词汇分测验为代表测验,操作部分以图画填充、木块图案和图片排列三个分测验为代表测验,这六个分测验可组合成各种形式的二合一至六合一简式。 使用简式量表要慎重,因其效度和信度比全量表为低。 ㈡、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1.适用于6-16岁的少年儿童。 2.言语测验与操作测验交叉进行,为的是使整个测验过程更加有趣并富于变化。 3.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CR共有12项分测验。一般用10个,2个备用。 4.主试者和受试者隔桌对坐。 5.要尽可能使全部测验一次施行完毕。如有困难,可分两次进行,但间隔时间不得超过一周。 ㈢、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的解释 1.总智商(FIQ)的分析:通常可用测得的IQ值加减5(85%—90%的可信限水平)的方法判断IQ值的波动范围。 2.(考)分量表的平衡性分析:各年龄组相差到10,IQ便达到0.05水平。韦氏本人提出VIQ与PIQ的差异达15分时才有意义。 3.(考)比较各分测验的差异:可根据考夫曼的加减3分的方法,只要分测验高于平均分3分以上,则该测验是强点,标S记;而低于平均分3分的是弱点,标W记。 4.某些情况下V-P差异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 5.VIQ>PIQ言语比操作好,听觉加工模式发展比视觉模式发展好,可能在完成实际行动或任务上有困难,可能操作能力差,可能有运动性非言语技能缺陷。 PIQ>VIQ操作好于言语,视觉加工好于听觉,可能有阅读障碍,可能有言语的

心理咨询师三级--各种疗法总结

心理咨询师三级 各种疗法总结咨询技能笔记 1、系统脱敏疗法(交互抑制) 系统脱敏疗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训练。 基本原理:让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注意事项:对焦虑情境施行逐个脱敏;想象的次数依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不同;焦虑等级隔不要太大;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的,应考虑其他方法。 2、冲击疗法(消退抑制) 冲击疗法又称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暴露疗法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为治疗方法,它是通过细心地控制环境,引导求助者进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那些情境中。冲击疗法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或想象的恐惧刺激中而不采取任何缓解恐惧的行为,让恐惧自行 基本程序:筛选治疗对象;鉴定治疗协议;治疗准备工作(确定刺激物);实施冲击治疗(4次,每天或隔天1次) 基本原理:尽可能迅猛地引起求助者极强烈的焦虑或者恐惧反应,并且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

给以任何强化,任其自然,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乃至消除,即所谓消退抑制。 注意事项:让求助者对此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协商后可采用;无法忍受时可中止;求助者出综合症、头晕或休克时应停止治疗。 3、厌恶疗法(经典条件反射) 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反应。可用于治疗强迫症、各种性变态行为以及精神分裂症等适应不良行为。 基本程序:确定靶症状;选择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如电刺激、药物刺激、想或其他刺激);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 基本原理:经典条件反射。反复实施厌恶刺激,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刺激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良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注意事项:不具备条件的咨询机构或个人不能采用厌恶疗法;求助者和咨询师一定要鉴定知;靶症状要单一而具体。 4、模仿法(社会学习理论) 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治疗适应症等。

【2020新】心理咨询师中级试题及答案6

第六章精神病学基础 一、知识要点 1、精神障碍的特征是什么?(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2、精神疾病的发病病因有那些?(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 3、感觉障碍包括哪些?(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缺失、内感性不适) 4、感觉障碍有哪两种?(错觉和幻觉) 5、注意障碍包括哪3个方面?(注意程度、注意稳定性、注意集中性) 6、遗忘的种类包括哪些?(顺行性、逆行性、进行性) 7、思维障碍包括哪些?(思维形式、思维内容) 8、思维形式障碍包括哪些?(联想、思维逻辑) 9、思维内容障碍主要是什么?(妄想) 10、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有哪些?(嗜睡、意识浑浊、昏睡、昏迷) 11、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主要有哪些?(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12、抗精神病药的常见副作用有哪些?(锥体外系反应、其他神经系统副反应、精神方面副作用、其他副作用) 13、锥体外系反应包括哪些?(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迟发性运动障碍) 14、抗抑郁药种类主要包括哪些?(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其他递质机制新型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15、卡马西平常见副作用有哪些?(过敏性皮疹、A—V传导阻滞、肝功能异常和一过性白细胞减少) 二、试题 1、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称为:E A.精神分裂症 B.心身疾病

C.神经症 D.情感障碍 E.精神疾病 2、哪种不属于精神分裂症临床常见的类型:E A.偏执型 B.青春型 C.单纯型 D.紧张型 E.躁郁型 3、神游症多见于癫痫和癔症患者,是下列哪种意识状态的特殊表现形式:A A.朦胧 B.梦多 C.谵妄 D.昏迷 E.谵妄状态 4、患者对过去曾经历的事件在地点、情节和时间上发生错误回忆,张冠李戴,坚信不移的现象称为:A A.错构症 B.虚构症 C.幻想症 D.妄想症 E.失意症 5、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减低,如抑郁患者对强烈的疼痛刺激只有轻微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B A.体感异常 B.感觉减退 C.感觉过敏 D.感觉倒错 E.感知觉综合障碍

2013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复习重点(打印电子版)

2012年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复习重点(技能)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节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收集整理 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1、心理咨询室的面积一般为十平方米为宜、良好的咨询关系建立是心理咨询成功的必要条 件、社会心理学强调第一印象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初诊接待中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重点不在于解决求助者的困扰,而是给求助者提供释放压抑的空间,帮助求助者有机会深层地觉察自己,陪伴求助者一起探索求助者的问题与困扰。 2、心理咨询师应该服装整洁,坐姿端正,表情平和,与求助者保持正常社交距离,1.5米 左右 3、保密例外的内容P3 1)求助者同意;2)司法机关要求提供; 3)针对心理咨询师的诉讼;4)法律规定的限制 5)求助者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或死亡威胁 6)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 4、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5、初诊接待中的注意事项P5 1)避免紧张情绪 2)语言把握 3)反复说明保密原则 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5)仪态方面注意,不吸烟,不应作多于的下意识动作 6、初诊接待的工作程序见书P2-4 1)做好心理咨询前的准备工作(万事预则立准备先) 2)使用礼貌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当然要使用礼貌方式和 语言,否则谁理你啊?) 3)简单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不可直接逼问(不问清求助者哪方面需 要帮助如何工作哦?) 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是否能向求助者提供帮助(问清楚问题才能知道自 己能不能做哦?是不,不能做的你也接不是害人吗。) 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这样求助者才敢告诉你 哦,亲) 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先立于不败之地!!!) 7)向求助者说明起权利和义务 8)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真题及答案

2009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真题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第1~25题,共25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道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所进行的() (A)“荣”与“辱”的判断(B)“真”与“假”的判断 (C)“有”与“无”的判断(D)“美”与“丑”的判断 2、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爱国主义(B)利己主义 (C)功利主义(D)集体主义 3、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标准是() (A)慎独、克己、复礼(B)正义、公道、忠恕 (C)无私、仁爱、奉献(D)忠诚、审慎、勤勉 4、下列说法中,符合“公道”本质要求的是() (A)见仁见智,不存在普遍认可的公道 (B)执行领导的决定是从业人员坚持公道的根本依据 (C)千人一致、万人一律的一视同仁体现了公正的本质要求 (D)坚持人格上的平等是实践公正职业规范要求的重要原则 5、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以人为本(B)为人民服务 (C)团结协作(D)集体利益至上 6、关于职业化管理,正确的说法是() (A)职业化管理是一种主要靠直觉和灵活应变来从事职业活动的管理方式 (B)职业化管理是一种以业绩结果为导向而不再强调过程管理的管理方式 (C)职业化管理要求员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 (D)职业化管理十分注重人性化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强调僵硬标准的管理 7、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只有经过多次“跳槽”的经历,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B)如果个人的潜能在某一岗位上无法充分释放,就可以考虑调换岗位 (C)忠诚于企业,时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D)数虽然不可以随便挪动,但人需要时时调换岗位 8、同事间建立信赖关系,合宜是做法是() (A)要敢于当面批评同事的不当言行 (B)同事间相互认同 (C)恩威并用,以威信促信赖 (D)敢于两肋插刀,赴汤蹈火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某员工将“乌鲁木齐”的字样写成了“鸟鲁木齐”,结果给企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这一事例说明() (A)该员工做事总是粗枝大叶 (B)无论怎样强调敬业精神都不过分 (C)细节影响得失 (D)严格管理十分重要 10、对于从业人员而言,讲求“信用”包括() (A)择业信用(B)岗位责任信用 (C)离职信用(D)物质信用 11、下列做法中,符合领导对员工的要求的是() (A)不强制下属工作 (B)经常征求下属的意见 (C)善于从下属的角度考虑问题 (D)下属出现工作失误时,不予处罚 12、从业人员做到践行“公私分明”的具体要求是() (A)要有法律意识(B)要有慎微意识 (C)要有大局意识(D)要有利己意识 13、彼得·圣吉说,“真正的自由绝非摆脱的自由,而是创造我们之所真心之所向往的自由。”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不用摆脱束缚也能够获得自由(B)自由都是相对的 (C)自由是靠创造的实践活动取得的(D)自由是一种主观想象 14、在职业活动中,践行“节约”规范的具体要求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