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40219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40219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40219

全日制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2014年2月19日)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项目工作组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同时,对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活动性表现在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学能力,发展科学态度。实践性强调从

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尝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从学生的生活与周边自然现象出发,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和科学各领域共同的教育功能、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相互渗透,科学学习能丰富其他学科的内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影响科学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不仅对小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也为初中理科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每位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都应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2.倡导探究式学习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突出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学要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小学科学学科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学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把重心放在培养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养成上。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全部学习内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内容融入其中。这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在课程内容部分将其按三个学段进行安排。

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因此,课程内容部分还针对每个主要概念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

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人合作、关爱生命与自然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一)总目标

1.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二)学段目标

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一)总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科学家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的过程。

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与想法。能应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3.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了解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

5.理解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应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究活动。

(二)学段目标

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迁移应用、反思评价这9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一)总目标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5.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段目标

从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个维度描述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一)总目标

1.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识别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责任。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反映了人类活动的主要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概念,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共包括四个领域18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有6个,生命科学领域的有6个,地球与宇宙领域有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有3个。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感受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的观点,使他们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6.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主要形式。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具体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能和物质的存在状态,通过实

验学习简单测量工具的使用和一些量的特征的测量和记录方法,能依据性能对物体或材料进行简单地分类。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搜集身边常见的物体,如石块、铁钉、橡皮、玻璃和大米粒等,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习内容1.1)(2)说一说你家中都有哪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如塑料袋、塑料杯、塑料积木和塑料吸管等,比较一下它们的透明程度,谈一谈这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学习内容1.2)

(3)观察水、油、醋和牛奶等液体,尝试归纳总结出它们的一些共同特征,如都可以倾倒,具有流动性;有固定的质量和体积;形状可以改变等。(学习内容1.3)(4)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变化,如易拉罐被压扁了,水结冰了,铅笔尖折了。尝试分析一下这些变化的特征,如水结冰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无论是液态的水还是固态的冰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因此,这种变化属于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学习内容1.5)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水的三种状态,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观察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取一个烧杯,向其中加入一些冰块,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让冰块自行融化,观察冰块的融化过程,并每隔1 min测量并记录温度;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学习内容2.1)

(2)取相同的食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盛有30 mL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的溶解快慢;取相同的食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盛有30 mL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的溶解快慢。(学习内容2.2)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空气的特征和热、冷空气的流动现象,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证实空气的存在,通过查阅的方法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通过小组讨论列举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取一个塑料杯,在杯底紧塞一团纸,将其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纸是

否会被浸湿,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占有空间;将两只充有空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气球,观察小棍是否平衡,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学习内容3.1)

(2)取两个一样大小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水盆中,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待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毛玻璃片将瓶子盖好,将冷瓶倒扣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通过观察烟,了解空气的流动;重复前面的操作,只是将冷瓶和热瓶的上下位置对调,通过观察烟,了解空气是如何流动的。(学习内容3.3)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征,运动具有多种方式,可用速度描述运动和比较其快慢。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线绳、直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位置,学习长度的表示方法。(学习内容4.1)(2)尝试乘坐自行车、公共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体验和比较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尝试说明判断运动速度快慢的依据。(学习内容4.2)

(3)尝试让各种物体运动起来,观察物体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振动、

绕圈等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描述其特点,用图、文字等方式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与过程。(学习内容4.3)

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各种常见的力,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改变。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磁铁吸引回形针,了解磁力可以隔着一段距离产生作用。(学习内容5.1)(2)通过实验观察常见的推力、拉力、摩擦力、弹力、浮力和重力,了解这些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对物体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如弯曲拉伸。(学习内容5.1)(3)尝试用推、拉的方式让物体启动、加速、减速或停止,尝试改变力的大小或方向,观察力改变以后物体运动的变化。(学习内容5.2)

6.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主要形式

6.1 声音由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声携带能量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高低与强弱,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将发声体放入水中,了解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轻轻敲击课桌、楼梯扶手、墙面等,将耳朵贴在远离敲击点的地方,倾听声音,了解声音可以在物体中沿各个方向传播。(学习内容6.1.1)

(2)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感知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变化。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伴随着物体的振动,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学习内容6.1.2、6.1.3)

(3)设计实验,尝试用弦线、皮筋、直尺等产生不同高低和强弱的声音。(学习内容6.1.3)

6.2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光源,如太阳、灯等;尝试在黑暗的环境中观察物体,了解人眼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学习内容6.2.1)

(2)观察影子、制造影子,设法改变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认识形成影子的条件。(学习内容6.2.2)

(3)观察光的行进,以及光在射到镜子表面后传播方向的变化,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学习内容6.2.2)

(4)观察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投射到墙上的彩色光带,了解太阳光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学习内容6.2.3)

6.3 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形式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开展对热现象的探索,了解热的表征、热的传递、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等。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测量水的温度,以及室内、室外的温度,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如气温、人体的温度、水结冰的温度等,了解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单位。(学习内容6.3.1)

(2)将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观察其变化;结合水的三态变化(如雨、雪、露、霜等的形成)以及热胀冷缩现象,感知加热和冷却可以对物体的形状和状态产生影响。(学习内容6.3.2)

(3)观察放在热水中的金属勺、测量包裹在毛衣中的冰块的温度变化等,了解热在物体与环境、物体间传递的方式,认识到热量通常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学习内容6.3.3)

(4)将铁棒、塑料棒、木棒、铝棒等放入热水中,观察热的传递现象,了解物质的导热性;观察热水瓶的结构,了解热水瓶保温的方法,了解影响热传递的各种因素。(学习内容6.3.3)

6.4 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开展对电现象的探索,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小灯泡、导线和电池连接成简单电路,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学习内容6.4.1)

(2)观察常用的各种开关,了解控制电路的方法,用回形针制作简易开关。(学习内容6.4.1)

(3)将木条、金属、橡皮、硬币等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被点亮,了解物体的导电性能。(学习内容6.4.2)

(4)调查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电现象,了解雷电、高压电、交流电等都携带很大的能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制作安全用电的小报。(学习内容6.4.3)

6.5 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小学科学期末测试题(卷)

小学科学期末测试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科学(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 、形成电流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二是要有。 2、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体,称为,像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体称为。 3、电路连接有和两种基本的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一般用方法连接的。 4、一朵油菜花由、、和组成。 5、我知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等。 6、青蛙、鸡、猫和兔这四种动物,胎生动物有,卵生动物有。 7、米饭主要含有,猪肉主要含有和。 8、我们可以从鱼肝油和黄绿色蔬菜中获取来预防干眼病。 9、我们观察岩石的方法有、、。

0、地质学家根据,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花岗岩属于。 二、判断题: 、电线外面的塑料皮用时间长久会老化,可能发生漏电现象。() 2、家里和学校里的电是220v,干电池一般是,电动车的电是12v。() 3、在户外遇到雷雨时,可以在大树下避雨。() 4、苍耳是靠风力传播种子的。() 5、蜻蜓点水是因为蜻蜓在产卵。() 6、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食品的色、香、味,但食用过多也会对人体有害。() 7、食品的保质期越长,就说明这种食品越好。() 8、我们所吃的米饭主要含有糖类。() 9、花岗岩主要是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 0、岩石和矿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它们是取之不尽的。() 三、选择题: 、下列物体中不可以用来接通电路的是()。

A、钥匙 B、塑料尺c、铅笔芯 2、我们说要安全用电,下列做法合适的是()。 A、在户外活动时,不靠近高压线 B、遇到电器着火,要用手去拔插头 c、用湿布擦带电设备 3、两节的干电池串联,三个小灯泡并联,那么流过每个小灯泡的电流是()。 A、、3Vc、 4、下列植物中借助风力传播种子和果实的植物是()。 A、莲蓬和蒲公英 B、番茄和蓟c、蓟和蒲公英 5、植物的茎是由种子中的()发育而来的。 A、胚根 B、胚芽c、子叶 6、用碘酒的方法来检测食物的()含量多。 A、维生素和矿物质 B、蛋白质c、糖类 7、下列食物中,含维生素丰富的是() A、胡萝卜 B、牛奶c、羊肉 8、在组成花岗岩的矿物中,硬度最硬的是()。 A、云母 B、石英c、金刚石 9、沙漠中的石蘑菇主要是()作用形成的。 A、大气 B、生物c、岩石 0、实验中,反复将烧热的岩石放入冷水中,使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试卷提供: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王利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A、考高分 B、培养科学素养 C、提高科学操作水平 D、传授科学知识 4、工程的核心是(C )。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D、发展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A )个主要概念。

2018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小学科学教育期末考试

小学科学教育期末考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科学教育期末试卷A卷 1.科学老师的最基本的素质是什么?如何做好教学工作?(25分) 答: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是科学老师的最基本素养。 科学老师的教学工作,需要有大量的图表,因此做好教学工作有以下几点:(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6)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影像资料,以及趣味性实验作为启发学生爱好科学积极性的基本教学手段。 2.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界定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你如何理解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要描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25分) 答:(1)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探究性学习具有的三大特征是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探究式学习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定向探究,自由探究,归纳探究,演绎探究。探究式学习所营造的理念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关系。建立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再次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原因,而不是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其特点是消除了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一种学生互动性强、参与愿望强烈的教学氛围,以满足探究式学习的需要。教学过程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这些都有助与探究式学习。一般设计模式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方案→探究实践→分析归纳→阐述交流→评价结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doc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完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

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1、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作用: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三、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五、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2、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面对着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基础上构想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为新的教育改革探索明确的方向。 3、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资料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

《小学科学教育期末试卷A试题-(1989)

▆■■■■■■■■■■■■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小学科学教育》期末考试 A 卷 姓名:陈燕梅专业:小学教育 学号: 181201803464874 学习中心:广东汕头澄海奥鹏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表格中,60 分) 1 2 3 45 6 78 910 C C C C C C A A A D 11 1213 141516 1718 1920 B C A B C C B A D C 21 2223 242526 2728 2930 D A D B A A B D D A 1.科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解释、考验。 A. 思考 B. 观察 C. 探索 D. 表达 2.科学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现代科技与()相结合。 A. 科学精神 B. 科学知识 C. 日常生活 D. 科学方法 3.科学教育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准确性、进取性几个基本特征。 A. 可行性 B. 挑战性 C. 理智性 D. 适应性 4.左脑具有()功能,主要分管思考、语言、书写、计算、判断、推理。 A. 形象思维 B. 线性思维 C. 逻辑思维 D. 非线性思维 5.人的认知结构的主观部分可分为知识结构、()、价值规范结构三个方 面。 A. 方法结构 B. 技术结构 C. 能力结构 D. 系统结构 6.STS教育是以突出()、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 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 ▆《小学科学教育》试卷共 2 页(第 1 页)育。 A. 科学态度 B. 科学精神 C. 科学探究 D A. 科学精神 B. 技术 C. 科学 D. 工程17. 教学目标编制要把握四个基本的要素:行 7. 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A. 全体学生 B. 社会大众 C. 对科学有兴趣的学生 D. 未 A. 课程标准 B. 行为动词 C. 学生特点 D 来科学家18. 美国教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课堂学习8. 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和学生习过程的性质,将学习划分为“()”和“发现双方面的发展。学习”和“意义学习”。 A. 社会 B. 教师 C. 家长 D. 教育者 A. 接受学习 B. 探究学习 C. 合作学习 D 9.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19. 探究研讨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 A. 科学素养 B. 科学精神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 未来本环节构成。 科学家 A. 机械学习 B. 观察 C. 思考 D. 探究10. 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20. 实验探索法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在实验进行探索、质疑和()。形式或()。 A. 分析 B. 思考 C. 总结 D. 研究 A. 探究研讨 B. 情景模拟 C. 独立实验形式 11. 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一是指向具体的、未知的某个问题或21. 教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某类问题;二是指向(),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探索科学的奥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因秘。质是一种()。 A. 科学精神 B. 科学的本质 C. 科学方法 D. 科学内容 A. 教育测量 B. 主观感受 C. 客观分数 D 12.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22. 科学课程资源按科学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件性资源两大类。 动和外在表现。 A. 素材性资源 B. 非条件性资源 C. 电子版 A. 核心素养 B. 科学素养 C. 基本信念 D. 科学态度资源 13.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也可以23. 科学课程资源按科学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科普读物 B. 电视媒体 C. 课外书籍 D. 家 A. 积极作用 B. 经济效益 C. 社会影响 D. 伦理道德问题24. 酸奶主要由()发酵而成。由于乳酸菌是 14. 科学教育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的教育,关保证一个厌氧环境,比如密闭容器。 注科学能力的培养。 A. 大肠杆菌 B. 乳酸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A. 科学态度 B. 科学方法 C. 核心素养 D. 科学知识25 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 15. 小学科学知识内容包括:()、物质世界及地球与宇宙三个 A. 细胞 B. 组织 C. 器官 D. 系统 部分。26. 身高和体重是青少年()的重要指标,是 A. 科学与技术 B. 化学 C. 生命世界 D. 地理规项目。 16.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科学知识、情感 A. 生长发育 B. 生理疾病预防 C. 心理行为态度与价值观。育 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回眸 2001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2004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课标进行修订 2006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 现在新修定的课标正在征求意见 一.《科学课程标准》内容主要是: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案例,教学活动类型、设计等。 二.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早期的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其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下,科学方法的训练被纳入了科学教育之中,于是,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就成了科学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的科学就是包含了一大堆概念、定理、公式、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即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与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 直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明确意识到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列入科学教育目标,并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涵盖。

小学科学教育期末考试教学教材

小学科学教育期末试卷A卷 1.科学老师的最基本的素质是什么?如何做好教学工作?(25分) 答: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是科学老师的最基本素养。 科学老师的教学工作,需要有大量的图表,因此做好教学工作有以下几点:(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6)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影像资料,以及趣味性实验作为启发学生爱好科学积极性的基本教学手段。 2.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界定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内容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 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 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 明进程。 学段目标与内容 1-2年级: Grade1-2: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 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 刻的位置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6.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6.1 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