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叶羌活化学成分研究

宽叶羌活化学成分研究
宽叶羌活化学成分研究

6,8-H),6.72(1H,dd,J=8.1,1.6Hz,2′-H), 6.80(1H,d,J=8.1Hz,3′-H),6.84(1H,d,J= 1.6Hz,6′-H)。核磁共振谱,TLC的R f值与(+)-儿茶素完全一致。

晶Ⅴ(sucrose) 白色结晶,mp184~186℃。IR谱与蔗糖完全一致。

晶Ⅵ(palmitic acid) 白色粉末。将Ⅵ溶于石油醚,加入2m ol/L KOH的甲醇溶液,振摇,室温略放置,取石油醚溶液进行气相层析(Perkin Elmer GC F33),与棕榈酸的对应处理物比较,有相同保留值,Ⅵ为棕榈酸。4 参考文献

1 湖北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湖北中药资源名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15

2 王文采.植物分类学报 1979;17(3)÷75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二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50

4 Roger J Keller.T he S igma L ibrar y of FT-IR Spectra.Vol

1.1986÷12798

致谢 英国Str athcly de大学A I Gr ay测定1H-N M R,北京植物研究所王文采教授鉴定原植物标本。

1995—05—22收稿

宽叶羌活化学成分研究

王曙 王天志

(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生药教研室 成都610044)

摘要 从宽叶羌活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其中珊瑚菜内酯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其余8个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光谱数据与文献报道一致。

关键词 羌活属 宽叶羌活 珊瑚菜内酯 香豆素

宽叶羌活为伞形科羌活属植物,以根及根茎入药,功效丙驱风散寒、除湿止痛,是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之一。有关宽叶羌活的化学成分研究的报道所见不多。为此,本文对宽叶羌活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根及根茎中分得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珊瑚菜内酯(phel-lo pterin),异前胡内酯(isoimperattor in),羌活醇(no-to pterol),紫花前胡甙元(no dakenetin),紫花前胡甙(nodakenin),6′-O-反式阿魏酸紫花前胡甙(6′-O-trans-feruloylnodakenin),茴香酸对羟基苯乙酯(p-hy drox yphenethyl anisate),4-娠烯-3-醇-20酮(pregnenolone),和B-谷甾醇(B-sitostero l)。其中珊瑚菜内酯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的一种香豆素类成分。其余化合物经测定其理化数据和光谱数据,并与文献对照,确定了结构。

1 仪器和样品

熔点用Bo etins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红外光谱用Perkin-Elmer983型仪测定。质谱用用Bruker Ac-E2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T MS 为内标。

样品采自青海省湟中县,经鉴定内宽叶羌活Notop tery gium f or besii Boiss.。

2 提取和分离

宽叶羌活干燥根及根茎2kg粗粉,70%乙醇20L渗漉,渗漉液浓缩至稠膏(350g),3.5L 热水溶解,过滤,弃滤渣,滤液依次以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回收溶剂,分别得石油醚萃取物23g,乙醚萃取物36g,乙酸乙酯萃取物52g,正丁醇萃取物13g。经反复低压柱层析,石油醚萃取物中分得化合物9和化合物10,乙醚萃取物中分得化合物1~3,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得化合物4,6,7和8,正丁醇萃取物中分得化合物5。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 无色粒状晶体[乙酸乙酯-乙醚(4÷1)],mp95~96℃。IR(KBr)cm-1:1748 (C O),1610(Ar),1335(C C)。EIM S m/z: 300(M+),232(M+-C5H8),217(232-CH3),

189(217-CO),161(189-CO)。1HNM R(CD-Cl3,TM S)D ppm:8.20(1H,d,J=9.8H z,2′-H),6.27(1H,d,J=9.8Hz,3′-H),7.91(1H,d, J=2.3H z,3-H),7.29(1H,d,J=2.3Hz,4-H),

4.20(3H,s,OCH3),4.82(2H,d,J=6.6Hz,C-

H),5.56(1H,t,2″-H),1.71(3H,s,4″-H),

1.67(3H,s,5″-H)。13CNMR(CDCl3D ppm):160 (C-2),112(C-3),139(C-4),144.1(C-5),107 (C-6),144.2(C-7),126(C-8),150(C-9),114 (C-10),145(C-2′),105(C-3′),70(C-1″),119 (C-2″),139(C-3″),17(C-4″),25(C-5),60 (OCH3)。上述光谱数据与文献对照[1],理化数据和光谱数据与珊瑚菜内酯一致,鉴定化合物1为珊瑚菜内酯。

化合物2 无色针状结晶,mp106~108℃(文献值109.5~110.5℃)。IR(KBr)cm-1÷1735 (C O),1610(Ar),1335(C C)。EIM S m/ z:270(M+),201(M+-C5H9),173(201-CO), 69(100,C5H9)。上述光谱数据与文献[2]对照,鉴定化合物2为异前胡内酯。

化合物3 无色针状结晶[乙酸乙酯-环己烷(1÷1)],mp90~92℃(文献值90~92℃)。IR (KBr)cm-1:1725(C O),1610(Ar),1310(C

C)。EIMSm/z:355(M+1),202,153等。上述光谱数据与文献[3]对照,鉴定化合物3为羌活醇。

化合物4 无色针状结晶(乙酸乙酯-丙酮) mp188~190℃,(文献值189~190℃)。IR (KBr)cm-1:3420(OH),1700(C O),1620 (Ar)。EIM S m/z:246(M+),228(M+-H20), 213(228-CH3),187(100),上述光谱数据与文献[4]对照,鉴定化合物4为异紫花前胡甙元。

化合物5 无色结晶(乙酸乙酯),m p215~217℃(文献值217~219℃)。IR(KBr)cm-1: 3520,3350,(0H),1720(C O)1625,1570 (Ar)。EIMS m/z:408(M++2),247(M+-Glu),202(100),等。上述光谱数据与文献[4]对照,鉴定化合物5为异紫花前胡甙。

化合物6 无色粉末状结晶,mp128~130℃(文献值138~140℃)。IR(KBr)cm-1÷3375(OH),1710(C O),1620,1590(Ar)。EIM S m/z:584(M+),408(M+-Glu),339(G +feruloy l),246,177等。上述光谱数据与文献[4]对照,鉴定化合物6为6′-O-反式阿魏酸紫花前胡甙。

化合物7 无色针状结晶,mp130~131℃(乙酸乙酯-乙醚)。IR(KBr)cm:1685(C O) 1599(Ar)。EIM S m/z:273(M++1),135,121 (100)。1HNM R〔(CD3)2CO,TM S〕D ppm:8.17 (1H,s,OH),7.95(2H,d,9.1Hz,2,6-H),7.01 (2H,d,9.1Hz,3,5-H),7.16(2H,d,8.5Hz,3′, 5′-H),6.78(2H,d,8.5Hz,2′,6′-H),4.41(2H, t,13.78Hz,2″-H),2.97(2H,t,13.76Hz,3″-H)。13CNMR〔(CD3)2CO,T M S〕D ppm:168(C-1″),164(C-4″),156.8(C-4),132(C-3″,5″),130 (C-3,5),129(C-1),123(C-1′),116.1(C-2,6), 114.5(C-6′,2′),66(C-2″),55(OM e),34(C-3″)。上述光谱数据与文献[3]对照,鉴定化合物7为茴香酸对羟基苯乙酯。

化合物8 无色小针晶(环己烷-乙酸乙酯),mp188~190℃。IR(KBr)cm:3430(OH), 1639(C O),1410(C C)。EIMS m/z:316 (M),298,231,187等。与文献[5]对照,鉴定化合物8为4-娠烯-3-醇-20酮。

化合物9 无色针晶(乙酸乙酯-丙酮) m p135~137℃。IR(IBr)cm:3430(OH),1630 (C C)。M S m/z:414(M),396,381,367,与文献[6]中B-谷甾醇一致,由此鉴定化合物9为B-谷甾醇。

4 参考文献

1 丛浦珠.质谱学在天然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559

2 孙友富等.中药通报 1985;10(3)÷31

3 樊菊芬等.中药通报 1981;6(1)÷29

4 Zheming Gu et al.Ch em Pharm Bu ll1990;38(9)÷2498

5 杨秀伟等.中草药 1993;24(10)÷507

6 江纪武.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968

1995—04—27收稿

Abstract In this paper,to tal alkalo ids in luot uo peng T ablets are deter mined by1st o rder derivative spec-tr opho to metry,in w hich pr ocess no separ atio n is necessary fo r the elim inatio n of backg r ound inter ference.T his method is simple,accur ate and reliable.T he av er age r eco ver y is100.5%w ith RSD0.89%.

Key words L uot uo peng T ablets;to tal alkaloids;first o rder der iv ativ e spectr ophoto metr y

(o riginal ar ticle on page282) Studies on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Contents of Gastrodin in Zhennaonin C apsules

Su Jian and W ang Baoqin

(Nat ional Institute fo r Co nt ro l o f Phar maceut ical a nd Biolog ical Pr oducts,Beijing100050) Abstract T his paper repor ts t he det eminatio n o f g astro din by means of HPL C met ho d.T he r esults sho w that this metho d is sensitive,a ccurat e and specific.T he r ecov ery of g astro din is98.8%with RSD2.5%.

Key words Z hennaonin Capsules;Gastrodia elata;g astro din;HPL C

(o riginal ar ticle on page284)

C hemical Constituents f rom the Aerial Part of E pimediu m brev icornu m Maxim.

G uo Baolin,Y u Jingg uang and X iao P eig en

(Institute of M edicina l P lants,Chinese A cademy of M 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094) Abstract Six flavo no ids w er e iso la ted fr om the aerial part o f Ep imedium br ev icor num a nd identified as baohu-oside I,2ê-O-rhamno sy l icarisideⅡ,sag itt atoside B,bao huo sideⅡ,ikar isoside F and ikarisoside C by means of U V,I R,1H-NM R,13C-N M R and FA B-M S spectral analysis.t hey w ere iso lat ed fr om t his plant for the fir st tim e.

Key words Ep imedium br evicor num;flav onoids

(o riginal ar ticle on page290) Studies on Flavonol Glycosides of Sonchu s arv ensis L.

Q u Guir ong and L i X inxin(Henan N o rmal U niv ersit y,Xinx iang453002)

L iu Jian(Zhengzhou Spinning and Weav ing I ndustry Colleg e450007) Abstract T w o flav one glycoside co mpounds wer e isolated fr om Sonchus arv ensis by means o f chemical and spectr oscopic a nalysis.T hey w ere identified as quercetin-3-O-A-L-rhamno side and kaempfer ol-3,7-A-L-dir ham no-side.

Key words S onchus arv ensis;flavo nol glyco side

(o riginal ar ticle on page292)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Roots of Ampelopsis sinica(Miq.)W.T.Wang Chen Keli(Hubei Co lleg e of T r 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W uhan430061) Abstracts Six com po unds wer e iso lated fr om t he r o ots o f A mp elop sis sinica and identified as lupeo l,B-sit os-tero l,dauco st ero l,ca techin,sucr ose and palmitic acid on the basis of spectr oscopic.Lupeol is found in A mp elop sis genus for the rirst t ime.

Key words A mp elop sis sinica;lupeol;catechin(o riginal ar ticle on page294)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Notoptery giu m f orbesii Boiss.

Wang Shu and Wang T ianzhi

(Scho ol of P ha rmacy,W est China U niver sity o f M edical Sciences,Chengdu610044) Abstract Nine co mpo unds w er e iso lat ed fro m the under-gr ound part o f N otop tery gium f or besii.On the basis of physicochemical pr opter ties and spect ro sco pic analysis,they w ere identified as phello pterin,isoimper atto r in, noto pt ero l,nodakenitin,nodakenin,6-O-trans-feruoy lno dakenin,p-hydro xy phenethy l anisate,pr eg nenolo ne and B-sito stero i,of w hich phello pterin w as obtained fr om the plant of N otop tery gium g enus for the fir st tim e.

Key word N otop tery g ium;N otop tery gium f orbesii;phellopter in;coumar in

(o riginal ar ticle on page295)

薜荔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薜荔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全世界约有1000多种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植物,其中有两种广泛用于药食两用,分别为薜荔和无花果。薜荔的茎和叶均可药用,有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等功效。 其成熟的果实富含果胶,可制凉粉食用。无花果的根、茎、叶均可入药,果实可供食用。 经查阅文献,国内外对无花果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对薜荔的研究较少。本论文综述了这两种药食两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对薜荔茎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为薜荔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综合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ODS等现代分离技术从薜荔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得30个化合物,利用IR、UV、HRESI-MS、1D和2D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及文献对照,确定它们的结构:包括1个新的联苯类化合物 5-aldehyde-4?-hydroxy-2,2?-dimethoxybiphenyl(1),1个新的紫罗兰型降碳倍半萜类化合物(6S*,7E,9Z)-6,10-di hydroxy-7,9-pentadienyl-4-cyclohexen-3-one(2)和9个紫罗兰酮衍生 物:(6R,7E)-4,7-megastigmadien-3,9-dione(3),(6R,7E,9R)-9-hydroxy-4,7-m egastigmadien-3-one(4),(6S,7E)-6-hydroxy-4,7-megastigmadien-3,9-dione (5),vomifoliol(6),vomifoliol acetate(7),cis,trans-abscisic acid(8),4-megastigment-3,9-dione(9),8,9-dihydro-8,9-dihydroxy-megasti gma trienone(10),(E,4R)-4-hydroxy-4,5,5-trimethyl-3-(3-oxobut-1-enyl)cycl

银杏叶中的主要成分

银杏叶中的主要成分、分离方法及药理作用 的研究 摘要 银杏叶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为萜类内酯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与自由基能力,因此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应用。随着对银杏叶成分、药理作用、制剂、临床应用范围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加深,银杏叶在传统治疗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对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高脂血症以及感染、损伤等都有很好的疗效。本文主要研究了银杏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和分离方法,并通过实验得出其药理作用。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分离药理作用 前言 银杏叶中的类黄酮物质对动物的循环系统、脑功能有改善作用,从此展开了对银杏叶药理及应用的广泛研究。现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肝脏保护作用、抗毒作用、抗肿瘤作用、抗辐射作用、肾脏保护等作用以及抗氧化、促智作用、抗焦虑及镇静作用、调节血脂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等,其中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的保护作用尤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银杏叶提取物能降低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药理机制有:①增加人血浆抗氧化能力;②减少血检的形成;③降低血清TG;④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缺血组织代谢;⑤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清除氧自由基。 正文 1银杏叶的主要成分简述 银杏叶中的成分比较复杂,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苷类(flavonoidglycosides)、萜内酯类(terpenes)、聚异戊烯醇类(polyprenols)、6-羟基犬尿喹啉酸(6-hydroxykynurenic acid ,6HKA)、有机酸、银杏酚酸类(phenolic acids)及烷基酚、烷基酚酸、又称银杏酸(ginkgolic acids)、4’-甲氧基吡哆醇(4’-O-methypyridoxine)等。

香蕉茎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微观形态观察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BANANA PSEUDO-STEM Kun Li,a Shiyu Fu,a* Huaiyu Zhan,a Yao Zhan,a and Lucian A. Lucia a,b An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banana pseudo-stem was carried out using Light Microscopy (L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 The chem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ere is a high holocellulose content and low lignin content in banana pseudo-stem compared with some other non-wood fiber resource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banana pseudo-stem has potential value for pulping. In addition, we report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using LM and CLSM that banana stems possess a structure involving helicoidal fibers separated by barrier films. Keywords: Banana pseudo-stem; Chemical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Light Microscopy (LM);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 Contact informatio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ulp and Paper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b. Laboratory of Soft Materials & Green Chemistry, Department of Wood & Paper Science,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Raleigh, North Carolina 27695-8005 USA; * 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86 20 87112453 E-mail address: shyfu@https://www.360docs.net/doc/3e3258135.html, (S.Fu) INT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people have placed a high emphasis on forest preservation and rational use of forestry and agricultural residues. This trend is mainly motivated and accelerated by the dilemma of an ever-increasing consumption of wood fiber-based products relative to dwindling wood resources. Furthermore, the application of cellulose fibers has many advantages: it is environmentally sound, recyclable, and low in cost. In 2006, the annual global production of lignocellulosic fibers from crops was about 4 billion tons, of which 60% came from agriculture and 40% from the forest. In comparison, the annual world production of steel was around 0.7 billion tons, and plastic was about 0.1 billion tons (Justiz-Smith et al. 2008). In general, banana pseudo-stem is an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 in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regions and has potential for providing profitable products such as manure (Ultra et al. 2005) and feed (Ulloa et al. 2004), which call for practical techniques and processes to exploit this natural resource. In South China, the production of banana has significant economical importance. After harvesting banana bunches from the trees over a tract of land, a large amount of waste biomass remains, because each banana plant cannot be used for the next harvest. These bare pseudo-stems are normally felled and usually abandoned in the soil plantation to become organic waste and cau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exploitation of the waste banana pseudo-stems will be significantly beneficial to the environment and bring additional profits to farmers.

美丽马醉木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大八角根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美丽马醉木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大八角根中倍半萜类 化学成分研究 本论文包括美丽马醉木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和大八角根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两部分。美丽马醉木(Pieris formosa)为杜鹃花科(Ericaceae)马醉木属(Pieris D. D on)植物,别称兴山马醉木、长苞美丽马醉木、泡泡花、红蜡烛树,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尼泊尔、不丹、印度。 生于海拔900~2300米的灌丛中。美丽马醉木全株有毒人畜误食,会导致昏迷、呼吸困难、运动失调。 叶子和根作为传统民间中药可以治疗由于中暑引起的呕吐腹泻和疥疮,也可作为农药杀灭害虫。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对美丽马醉木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萜类、酚苷、甾体、苯丙素类以及一些含氮化合物。 为了进一步了解美丽马醉木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对美丽马醉木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中共分离得到60个化合物,其中二萜类化合物17个(1*-10*,11-17)、降倍半萜2个(18-19)、三萜类化合物2个(20-21)、黄酮类化合物14个(22-35)、木质素类化合物4个(36*-37*,38-39)、苯丙素类化合物5个(40-44)以及其他类化合物16个(45-60),其中新化合物12个(*标记为新化合物)。 通过波谱学分析和化学方法确定了上述60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pieristoxin L-U (1*-10*), grayanoside D (11)、rhodo molin Ⅰ (12)、pieristoxin H (13)、grayanotoxin Ⅱ (14)、pierisformoside B (15)、grayanoside C (16)、bis-deacetylkalmitoxin-VI (17)、

肉桂皮及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肉桂皮及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肉桂皮是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Lauraceae))的干燥树皮,可用于治疗百日咳、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经闭,痛经,宫冷,阳痿,腰膝冷痛,关节痛,水肿,心悸等。其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鞣质、生物碱、木脂素、黄酮、多糖、萜类(包括倍半萜、二萜)等。 肉桂叶是肉桂的干燥树叶,其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研究较少。本课题首先对肉桂皮及肉桂叶的活性部位进行了筛选,并对肉桂皮和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分离出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多种活性测试。 以免疫抑制为活性指标,将肉桂皮、肉桂叶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分别进行了有效部位筛选,发现肉桂皮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T细胞及B细胞的增殖都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浓度40μg/ml时,乙酸乙酯部位对B细胞抑制率大于85%,正丁醇部位对T细胞的抑制率大于100%。肉桂叶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活性。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层析、凝胶Sephadex柱层析及HPLC制备液相等分离方法从肉桂皮的乙酸乙酯及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了40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红外、紫外、高分辨ESIMS、ECD以及X-ray单晶衍射和水解等方法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肉桂皮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cinncassiol F (1)、cinncassiol G1(2)、19-deoxycinncassiol G116-0-β-D-glucopyranoside (3)、18-hydroxyperseanol (4)、 perseanol (5)、cinncassiol D1(6)、cinncassiol D1glucoside (7)、cinncassiol D2(8)、 cinncassiol D3(9)、 cinncassiol D4glucoside (10)、cinnacaslol (11)、cinnacasolide D (12)、 3,4,5-trime-thoxyphenol-β-D-apiofuranosyl-(1→6)-O-β

银杏叶中黄酮的提取原理及方法)

银杏叶中黄酮提取及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提取银杏叶中的总黄酮并测定其含量。 二、实验原理 银杏系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银杏叶中含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保肝护肝、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因此,将银杏叶作为高营养、保健功能价值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对于提高银杏叶综合利用率有重要意义。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目前研究的有水浸取法,成本低但浸取率低;有机溶剂浸取法中,乙醇浸取的效率高且无毒,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韩玉谦等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在70%乙醇溶液中加热回流法和CO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银杏叶中的活性成分,银杏黄酮回收率为84 . 4 % ,是常规萃取法回收率的2倍多;乙醇超声波浸取法, 黄酮提取率可达到8 6 . 7 %。银杏黄酮含量的测定常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自20世纪9 0年代以来一直是用来测定银杏黄酮的一种重要方法, 由于其成本低、便于操作等特点, 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1]。本实验采用乙醇作溶剂进行索氏提取,建立了用Al(NO3)3显色法对芦丁标准品和银杏叶提取液进行光谱扫描测定银杏叶总黄酮含量的方法[2]。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材料:银杏叶粉末50g 试剂:标准芦丁样品,无水乙醇(600ml),50mlAl(NO3)3(0.1mol/L),乙醚,5%NaNO2溶液,10%AL(NO3)3,4%NaOH溶液。

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水浴锅、烘箱、烧杯、容量瓶(100ml1个、50ml1个、10ml6个)、索氏提取器、减压蒸馏装置、锥形瓶、沸石等。 四、实验步骤 1.1提取银杏叶中总黄酮 (1)将银杏叶洗净, 在103℃下烘干至恒重,用研钵捣碎制得银杏叶粉(2)准确称取10.0g,置于索氏提取器中,按下列条件加热回流提取:乙醇浓度80%,料液比1:20(g/ml),回流温度85℃,回流时间2 h,平行进行1~3次实验。 (3)将圆底烧瓶中提取液倒入烧杯,加入一倍蒸馏水,再加入相同量的乙醚,混合均匀,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20min,分层后,收集下层液体。 (4)减压蒸馏,回收乙醇,得到淡黄色黏液,干燥得到银杏叶中总黄酮提取物。 1.2银杏叶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1)芦丁标准溶液的配置:称取0.0100g芦丁标准品,放入烧杯中,加入80%的乙醇溶液使其溶解,置于100ml的容量瓶中,制成0.1g/L的芦丁标准溶液。定容,摇匀备用。 (2)绘制芦丁标准曲线:分别移取0,0.4 ,0.8,1.2,1.6,2.0 ml 芦丁对照品溶液,于6个10ml 容量瓶中,标记1~6,分别加入2.0、1.6、1.2、0.8、0.4、0ml的80%乙醇溶液,加入5%NaNO2溶液0.5ml,摇匀,放置6min,加入0.5ml10%AL(NO3)3,摇匀,放置6min,加入4%NaOH

马钱子毒性及制剂技术减毒增效方法研究探讨

马钱子毒性及制剂技术减毒增效方法研究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23T10:13:18.63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6期作者:王祯毓(曾用名:王红玲)韩俊云 [导读] 马钱子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中药,在风湿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痛以及麻木瘫痪等疾病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药学部 010010 摘要:马钱子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中药,在风湿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痛以及麻木瘫痪等疾病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因为马钱子比较容易产生中毒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有许多限制,因此对其进行减毒增效实验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针对马钱子的毒性、药理作用和通过制剂技术减毒增效的方法进行综述,为往后研究提供针对性的相关依据。 关键词:马钱子;制剂技术减毒增效;药理作用;毒性 马钱子主要分布于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别名又称士的宁树、番木鳖、苦实把豆儿等。马钱子在中医理论中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卷十八》,后来被《中国药典》收载。性味苦,温;有大毒。归肝、脾经。功能主治于兴奋健胃,消肿毒以及凉血。主治食欲不振,四肢麻木,咽喉肿痛,瘫痪,痈疮肿毒,痞块等等。因大毒,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安全范围相对来说较小,因此许多医生在临床治疗中避之不用,大大影响了其临床应用率[1]。 1 马钱子的化学成分 研究证明马钱子生物碱种类含量丰富,其主要成分为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其中士的宁为马钱子的主要成分,占其总生物碱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除此之外,还含有一部分马钱子碱氮氧化物、16-羟基-α-可鲁勃宁、伪马钱子碱、异马钱子碱、异马钱子碱氮氧化物等等。非生物碱类主要成分为β-卡波林类、甾体以及萜类等等,除此之外还含有部分蛋白质以及脂肪油等。 2 马钱子药理作用 2.1 镇痛作用马钱子碱可以通过对患者脑部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和脑啡肽的含量进行提高来达到相应的镇痛效果,通过中枢以及外周这2个途径进行实现。马钱子碱单用的话,和吗啡一样,容易产生一定的镇痛耐受性。有研究资料指出,将此二者联合使用可以大大推迟其镇痛耐受性时间[3]。 2.2 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作用士的宁是马钱子的一种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对中枢神经系统能够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脊髓反射作为其刺激过程的开始。治疗合理剂量下的士的宁可以缩短神经冲动的反射时间,提高其反射强度,刺激呼吸中枢的兴奋感,同时能够增强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小剂量的士的宁还可以提高皮质兴奋过程以及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功能。 2.3 抗炎作用马钱子在临床治疗中常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脊柱炎等治疗中,其在免疫性之类的疾病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有研究证明马钱子碱能够有效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对淋巴细胞功能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并且对正常机体免疫力无明显影响[2]。 2.4 抗肿瘤作用马钱子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应用于肺癌、大肠癌以及肝癌等治疗中,其抗瘤作用主要是通过对肿瘤细胞蛋白质合成进行抑制来实现的。马钱子成分中的士的宁以及马钱子碱能够对肿瘤细胞株形态损伤以及生长产生较好的抑制效果,并且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造血功能无明显损害[3]。 3 毒性机制 3.1 泌尿系统毒性机制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受马钱子影响可以产生一定兴奋作用,提高其平滑肌张力,使得其小动脉发生收缩,血压提高,肾小管上皮由于血氧缺失坏死,导致发生肾毒性,引发尿失禁以及血尿等临床不良反应。 3.2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机制士的宁剂量达到中毒剂量后即可对脊髓中枢交互抑制过程产生破坏,使得齿状回神经元发生过度的刺激兴奋,进而引发癫痫。早期中毒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头痛、恶心以及轻度抽搐、焦虑等,重度则表现为呼吸困难、全身抽搐以及牙关紧闭等等。 4 制剂技术减毒增效的方法 为了提高马钱子在临床治疗应用中的治疗安全性,在对其减毒增效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炮制过程中的规范化、配伍过程中的合理化以及制剂技术中的不断改进等这三方面。炮制方法主要有油炸、烘烤、麻黄炙、绿豆煮等等,配伍方法主要有通过对甘草、赤芍、桂枝、地龙、洋金花等进行配伍。制剂技术主要包括凝胶、超细粉体技术、脂质体等等。 4.1 纳米制剂主要有固体脂质纳米粒、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粒、脂质体、微囊等,其中固体脂质纳米粒主要通过通过乳化蒸发-低温固化的方法进行制备,该法制备的制剂粒径分布相对较窄,稳定性较为良好,体外释药具有较好的缓释疗效,能够大大增强马钱子碱和肿瘤细胞对抗的活性,有研究证明该制剂对马钱子的毒副作用进行降低,对肝脏器官还具有一定的靶向性[2]。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粒主要是通过设计合成一些针对性的壳聚糖衍生物同时构建马钱子碱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释系统,从而对肝组织细胞的实际表面特性以及肿瘤细胞环境中的pH变化产生一定的响应,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降低马钱子的毒副作用,从而为线粒体靶点药物创建了一安全的载体平台。脂质体则主要是通过将药物进行包封形成微型小囊。因为脂质体在生物体里面可以被降解,没有毒性,能够当作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细胞亲和性,能够提高包封药物的实际透过能力,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由于马钱子碱的抗瘤功效,将马钱子碱制备为脂质体能够使其产生靶向性,能够大大减少给药剂量,同时能够提高药效部位的实际药物浓度,降低毒副作用。微囊则是通过壳聚糖以及明胶来作为其囊材,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以及包封率。有研究指出,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胃液中有相对良好的体外缓释作用,能够大大降低马钱子碱的实际释放速率,安全性较高[1]。 4.2 外用制剂主要有贴膏剂和凝胶剂。贴膏剂主要是通过羟丙基-β-环糊精来对马钱子碱包合制备,该膏剂的体外透皮速率相对比较平稳,累积透率量也相对较高,并且羟丙基-β-环糊精对药物具有一定的控释作用,有利于平稳体内血药浓度。而凝胶剂有研究资料指出[3],可以通过用pH梯度的方法来进行制备马钱子碱囊泡凝胶,同时选取体外透皮促渗剂,一般加入3%氮酮的凝胶在体外透皮中的效果较为理想。 5 结语 马钱子作为一种传统中医,具有较为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其毒性也不容小觑,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制剂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载体不断被开发出来,恰当的载体对药物的代谢以及释放速度能够带来良好的改善作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而实现增效减毒的目标,同时也可以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随着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马钱子的临床应用一

枫香脂

枫香脂 【中药名】枫香脂fengxiangzhi 【别名】白胶香、白胶、枫脂、胶香。 【英文名】Liquidambaris Resina。 【来源】金缕梅科植物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干燥树脂。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树皮幼时灰白、平滑,老时褐色、粗糙。叶互生,叶柄长;叶片心形,常3裂,幼时及萌发枝上的叶多为掌状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无花被;雄花淡黄绿色,呈总状花序,雄蕊多数,密生成球形;雌花呈圆球形的头状花序,被毛,子房半下位,四周有许多钻形小苞片围绕,2室,花柱2,柱头弯曲。复果圆球形,下垂,表面有刺,蒴果多数,密集于复果之内,长椭圆形;种子多数,细小,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生于低山次生林中及山谷疏林下。分布于我国南部、中部及西部地区。

【采收加工】7~8月割裂树干,使树脂流出,10月至次年4月采收,阴干。 【药材性状】不规则块状,淡黄色至黄棕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质脆,断面具光泽。气香,味淡。 【性味归经】性平,味辛、微苦。归肺经、脾经。 【功效与作用】活血止痛、解毒、生肌、凉血。属拔毒生肌药。 【临床应用】用量1.5~3克,宜入丸散服;外用适量。用治跌打损伤、痈疽肿痛、吐血、外伤出血等。 【药理研究】具有抗血栓作用,促进纤溶活性和提高血小板cAMP,还有止血作用。 【化学成分】主要含阿姆布酮酸、阿姆布醇酸、阿姆布二醇酸、枫香脂熊果酸、路路通酮酸、路路通二醇酸、枫香脂诺维酸。 【使用禁忌】孕妇禁服。 【配伍药方】①治臁疮:白胶香、黄柏、软石膏各30克,青黛、龙骨各1 5克,共研细末,香油调敷。 ②治下疳:透明白胶香为末,入轻粉、麝香少许,用油调敷。 ③治小儿疥癣杂疮:白胶香、黄柏、轻粉。上药研为细末,羊骨髓调涂癣上。 ④治金疮断筋:枫香(脂)末,敷之。 ⑤治叶血不止:白胶香不计多少,细研为散,每服6克,新汲水调下。 ⑥治虚劳咯血不止:枫香脂不计多少,细研为散。每服3克,煎人参糯米饮调下,不计时候。 ⑦治衄血:蛤粉、白胶香等分。以好松烟墨汁调服。

银杏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_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1)

2015年第3期江苏调味副食品总第142期 银杏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丁东1,张展鹏2,权美平1 (1.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2.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陕西渭南714026) 摘要:银杏叶提取物有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功能,在药品、食品行业有巨大的开发潜能。查阅大量文献,对现有的关于不同条件下银杏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具体应用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以期为今后银杏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更深层次的研究做参考。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TQ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481(2015)03-0005-04 银杏属裸子植物,是银杏科银杏属唯一生存种,又名公孙树、白果树,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孑遗植物,有裸子植物“活化石”之称,在我国江苏、山东、浙江、江西等地广泛种植,其外种皮、果实、树叶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简称GBE)是从银杏叶中分离纯化的提取物,主要含黄酮类及萜内酯化合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GBE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抗脑缺血、降血脂、抗氧化、抗炎、增强记忆等作用,能够改善心脑血管循环、保护肝脏、舒张动脉、抗炎、抗过敏,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已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阿尔茨海默病、皮肤病等疾病[1-2]。近年来,有关GBE的研究较多,国际上的银杏制剂已有30多种,已上市的主要有片剂、胶囊、针剂、口服液等,同时,将GBE作为添加剂制成的保健食品、饮料、银杏叶茶等也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不同条件下银杏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生理活性及其应用情况等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期为今后银杏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更深层次的研究做参考。 1GBE的化学成分 银杏的药用价值主要是指银杏叶的药用价值。银杏叶(Ginkgo Folium)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叶,含有黄酮、萜内酯、酚酸、聚异戊烯醇等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类内酯,具有很强的药理活性,能有效改善心脑血管和末梢循环,用于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由于种属、产地、采收期、生长环境和提取方法等的不同,GBE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也不一样,而其化学组成与生理功能紧密相关。 1.1黄酮类化合物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是GBE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含量为2.5% 5.91%,其中95%以上为槲皮素、山萘酚和异鼠李素的糖苷,具有降血压、扩张血管、改善血清胆固醇、解除痉挛、抗氧化等功能,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有良好疗效。目前,关于以提高银杏叶黄酮提取率为目标而进行的提取工艺的报道较多。银杏叶黄酮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剂,除了具有高效、安全、无毒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此,有关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的研究对合理利用银杏叶资源、提高银杏产品附加值有重大意义。 赵一懿等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对所采集的2010年全年生长期内的北京产的4株银杏 收稿日期:2014-12-28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XK087) 作者简介:丁东(1991—),男,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张展鹏(1981—),男,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教师,硕士; 权美平(1978—),女,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The 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Ginkgo biloba leaf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药学072 梁鹏举指导老师邢旺兴 摘要: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叶[1]。具有敛肺、平喘、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国内开始对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并相继研制成制剂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研究表明银由于银杏叶独特的药理和临床治疗效果,近年来在回归大自然的潮流下,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渴求更加强烈,因而使其成为全球研究药物的热点。 关键词:银杏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银杏(Ginkgo biloba)为银杏科银杏属植物,其药用部位主要是叶和果。近年来,美国将银杏叶用作保健食品,欧洲一些国家将其作为植物药,广泛用于防治记忆力下降、痴呆和心脑血管疾病。现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银杏叶的化学成分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迄今为止,在银杏叶中发现的化合物已达160多种,但其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和银杏内酯;此外,还有有机酸类、酚类、聚戊烯醇类、原花青素类和营养成分等。 1.1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都含有C15核,在银杏叶提取物中的含量约占5.9l%,目前从银杏叶提取物中已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有40种[2-4];根据分子结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 1.1,l单黄酮银杏叶中的单黄酮有7种;山萘素、槲皮素、异鼠李素、洋芹素、木樨草素、三粒麦黄酮、杨梅树皮素,它们的结构中含有5,7,4〃—三羟基,3-0H连接糖基,糖基以是单糖、双糖、三糖,大多数为葡萄糖和鼠李糖;前3种是其主要成分,被作为银杏制剂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有效成分。 1.1.2双黄酮双黄酮即二聚体黄酮,通常是裸子植物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在银杏叶中已发现的双黄酮有6种;阿曼托黄素、白果黄素、银杏黄素、异银杏黄素、穗花杉双黄酮、5,-甲氧基白果黄素。分子结构皆以芹菜素3’、8〃位碳链相连接而成的二聚体,含有1~3个甲氧基。有研究表明双黄酮具有抗炎、抗组织胺的作用,其活性随甲氧基的增加而降低。

银杏叶化学成分研究报告及发展

银杏叶提取物的现代研究及发展展望 2018级中药学一班穆帝秀 摘要:银杏叶是银杏科植物银杏,我国进口药品主要是德国Schwabe公司的金纳多和法国Beaufour-Ipsen公司的达纳康。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银杏叶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据不完全统计,从银杏叶分离出的化合物有160多种,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为黄酮类、萜内酯、聚戊烯醇和多糖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机酸、烷基酚酸类、氨基酸、甾类、微量元素等。 虽然银杏的

七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七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本文对七种药用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苦楝Meliaazedarach、羌活Notopterygiumincisum、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卵叶海桑Sonneratiaovata、臭椿Ailanthusaltissima和鸦胆子Bruceajavanica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运用波谱学技术(尤其是2DNMR)、化学转化、单晶衍射及相关分子模型理论计算等手段总共鉴定了106个具有不同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包括30个三萜、11个柠檬苦素、21个甾体、19个香豆素、10个倍半萜、3个黄酮、6个苯丙素类化合物、4个烯炔类化合物以及联苯类化合物2个)。其中新化合物37个。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激活衰老抑制基因klotho启动子的功能;部分化合物显示很好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对呋哺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探讨,并用流式细胞仪等手段对它们进行了一定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机理研究。本毕业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简要如下:1)从楝科楝属植物川楝的果实中分离并鉴定出35个单体化合物(1-35),包括四环三萜16个、柠檬苦素11个、甾体8个。其中新化合物17个,包括12个新的四环三萜(1-12),4个新的柠檬苦素(25-35)和1个新的甾体(13),化合物meliaseninsI(1)最终通过X-ray单晶衍射法确定其立体结构。对部分带过氧键的化合物进行了一定的生物合成途径探讨。大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杀虫活性及体外细胞毒作用等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10,13-17和22对人骨肉瘤细胞U20S及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株均显示较好的抗细

银杏叶提取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53银杏叶提取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田季雨刘澎涛*李斌*综述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 710032) * 总装备部518医院(西安 710012) 银杏(Ginkgo biloba)为银杏科银杏属植物,别名白果树、公孙树、鸭掌树,其药用部位主要是叶和果,我国的银杏资源居世界首位。20世纪60年代,西德对银杏叶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银杏叶中的类黄酮物质对动物的循环系统、脑功能有改善作用,从此展开了对银杏叶药理及应用的广泛研究。近年来,美国将银杏叶用作保健食品,欧洲一些国家将其作为植物药,广泛用于防治记忆力下降、痴呆及心脑血管疾病[1]。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其临床应用范围亦逐步扩大。现将国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化学成分 1.1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 1.1.1 主要活性成分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分析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含有160多种成分,主要成分为二萜内酯和黄酮苷及有机酸等。其中萜类化合物为强效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剂,包括银杏苦内酯A、B、C、M、J、银杏新内酯和白果内酯,均具有二萜或半萜结构。银杏内酯分子具有独特的十二碳骨架结构,嵌有一个叔丁基和6个5元环,包括一个螺(44)壬烷,一个四氢呋喃环和3个内酯环,常见代号BN52020、BN52021、BN52022、BN52023、BN52024,分别代表银杏苦内酯A、B、C、M、J,其中BN52021在银杏中的含量为0.2%,选择性抗PAF的活性最强。银杏叶含35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双黄酮6种,黄酮苷元、黄酮苷24种,包括白果黄素、槲皮素、异鼠李素、山柰酚、白果双黄酮、异白果双黄酮等。 1.1.2 其它有效成分 含有有机酸、烷基酚和烷基酚酸、甾体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其中包括5种桂皮酰衍生物,有报道其Ia、Ib对心血管系统有调节作用,但尚未被证实。有机酸中的大尿喹啉酸类可能是广谱的中枢神经氨基酸拮抗剂,可能具有增强脑细胞耐缺氧能力、改善脑代谢的作用,但未经最终证实。 1.1.3 有害成分银杏外果皮及叶中含有的烷基酚和烷基酚酸类可能具有致过敏、致畸变作用,其主要毒性成分4'-甲氧基吡哆酸为维生素B6拮抗剂,抑制大脑中的谷氨酸转化为γ-氨基丁酸,而后者是脑细胞功能恢复的一种中枢性介质。 1.2 标准银杏叶提取物及其组成成分 目前国际上标准银杏叶提取物是按德国Schwabe专利工艺生产的EGb761,其成分包括:黄酮24%,萜内酯6%,白果酸小于0.0005%,原花青素类7.0%,羧酸类成分13.0%,儿茶素类2.0%,非黄酮苷类20%,高分子化合物4.0%,无机物5.0%,水分3.0%,其它3.0%。 2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EGb761的药理作用是各种相对固定组成的组分

温度对枫香树叶色素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e3258135.html, 温度对枫香树叶色素的影响 作者:胡诗睿 来源:《现代园艺·园林版》2017年第02期 摘要:枫香树极具观赏性,叶片颜色随季节交替而变化,但在不同地区,受各种因素影响,叶片中各色素含量变化,叶片颜色变化也有所区别。本文通过试验,就温度对枫香树叶色素的影响做简单研究。 关键词:温度;枫香树叶色素;影响 影响枫香树叶片颜色的叶色素主要有几种。叶绿素:分为a、b2种,分别为蓝绿色与黄绿色,可根据二者含量计算出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类胡萝卜素:呈(橙)黄色;花青素:产生除绿色外所有颜色,影响叶片颜色,花色素苷含量决定颜色深浅。 1材料与方法 试验分3地进行,采用不同方法测量不同温度下枫香树叶片中各色素含量(0.5g叶片中),研究枫香树叶色素受温度影响。试验以80%的丙醇溶液、95%的乙醇溶液、0.1mol/L的HCl溶液作为浸提用溶液。提取色素使用分光光度计,选用上海浦普元仪器有限公司出产的波长范围为190~1100nm,准确度 试验1:分别在10月5日、15日、25日于某彩林示范园取得枫香树叶样本(叶片生长状况一致且在此期间该地气温持续下降),采用朱广廉等研究者所用方法,测得枫香树叶片中类胡萝卜素以及叶绿素的相对含量,采用何奕坤等所用方法,测得枫香树叶片中花色素苷相对含量。 试验2:10月14~16日间,每7d于某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取得枫香树叶片样本(叶片生长状况一致且在此期间该地气温持续下降),采用浸提测量各色素含量,测量叶绿索以及类胡萝卜素时,用相同体积比丙酮与乙醇混合液浸提50h。测量花青素,用0.1mol/L的HCl溶液浸提48h。 试验3:12月17~25日间,每日于某植物园取得枫香树叶片样本(生长状况一致,该地出现强降温,昼夜温差较大),采用卡伯特森等所用方法测得枫香树叶片中各色素相对含量。 (注:叶绿素波长范围471~667nm,类胡萝卜素波长范围430~550nm,花色素苷波长范围476~587nm) 2数据与分析

银杏叶成分大全

银杏叶的成分 1、银杏叶的黄酮类化合物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由黄酮及其苷、双黄酮、儿茶素3类组成。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出40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酮及苷类28种,由槲皮素、山萘素、异鼠李素、杨梅皮素、木犀草素、洋芹素及其单、双、三糖苷组成,包括桂皮酰黄酮苷。 单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由山萘素、槲皮素和异鼠李素与各种糖基形成的苷,它们的结构中均含有5, 7, 4′-三羟基和连接糖基的3-羟基,而糖基可以是单糖、双糖、三糖, 大多数为葡萄糖和鼠李糖[ 2 ] ,其中大多数是槲皮素、山萘素及其苷。 银杏双黄酮有6 种,分别为银杏黄素、异银杏黄素、阿曼托黄素、白果黄素、西阿多黄素和5′-甲氧基白果黄素。它们以5′, 8″连接,分子中含有1~3个甲氧基此类化合物通常视为裸子植物的特征化学成分。 儿茶素类根据母核上2位碳原子旋光性的不同及5′位是否含有羟基分为4种: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其母核结构如下。此外,还有二聚体4, 8″-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4, 8″-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 2、银杏叶的萜内酯化合物 萜内酯化合物是银杏叶中另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目前已分离出6种萜内酯,统称为银杏内酯。银杏叶萜内酯为二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

二萜类化合物是Nakanishi 等于1967 年采用1H NMR、CD及其物理、化学手段从银杏叶和皮中分离和鉴定得到的,共有 4 个二萜类化合物,为ginkgolide A (BN52020) 、ginkgolide B (BN52021) 、ginkgolide C ( BN52022 ) 和ginkgolide M(BN52023) ,其中ginkgolide M从树皮中分离到。 后来Weinges等于1987年从叶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二萜内酯化合物ginkgolide J (BN52024) 。它们都由6个五元环和螺〔4, 4〕壬烷碳骨架组成,含有一个叔丁基, 区别在于羟基的数目和位置(C- 1、C- 3或C- 7上)不同。倍半萜是Weinges从银杏叶中分离和鉴定,与二萜银杏内酯结构相关的另一类化合物,也称为白果内酯( bilobalide) 。 因此银杏萜内酯由银杏内酯A、B、C、J、M和白果内酯组成。 3、银杏叶的聚戊烯醇类酯 聚戊烯醇(polyp renols)是银杏叶中具有药用开发前景的生物活性类酯化合物,以同系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其中哺乳动物体内的聚戊烯醇称为多萜醇( dolichols) 。1982年日本田中康之等[ 9 ]最早从银杏叶中分离聚戊烯醇类酯,其分子中异戊烯基单元数为14 ~22。国内王成章等[ 10 ] 1992年从银杏叶中分离出7种聚戊烯醇乙酸酯, 均为桦木聚戊烯醇型结构( betulap re2、nol) ,即ω2( trans) 22( cis) n2cis (α) ,证明我国银杏叶聚戊烯醇的结构单元数为14~22。 4、银杏叶的多糖类 Josef等[ 11 ]从银杏叶中分离得到水溶性中性多糖GF1、水溶性酸性多糖GF2 和GF3 组分。GF1由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GF2除了组成GF1 的4 种单糖外,还有鼠李糖;GF3由阿拉伯糖、鼠李糖和半乳糖组成。黄桂宽等[ 12 ]从银杏叶水提液中,得到两种多糖,经凝胶过滤、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过碘酸钠氧化、Smith降解、红外光谱等方法,证实一种银杏叶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1. 7 ×105 ,含葡萄糖、鼠李糖、木糖,其物质的量之比49. 82 ∶28. 40 ∶21. 75,糖基以β-(1v 6) (1v 3) ( 1v 4)连接;另一种多糖是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1. 4 ×104 ,糖基以α- (1v 4)(1v 3) (1v 6)连接。 5、银杏叶的烷基酚酸类化合物 据波兰Ellnain2Wojtaszek 报道,银杏叶中主要有7种酚酸类化合物,即原儿茶酸( p rotocate2chuic acid) 、p-羟基苯酸( p2hydroxybenzoic acid) 、香草酸( vanillic acid) 、咖啡酸( caffeic acid) 、p-香豆酸( p2coumaric acid) 、阿魏酸( ferulic acid) 、绿原酸( chlorogenic acid)等。近年来,酚酸及其酯的生物活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阿魏酸、香豆酸和绿原酸有抗细菌和消炎的作用,原儿茶酸是一种抗真菌物质。 银杏烷基酚及烷基酚酸类化合物,属于长链苯酚类化合物,为6位取代有饱和或不饱合长链烷基的水杨酸,其化学结构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