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和建议

低碳世界L O W C A R B O N W O R L D

LOW CARBON WORLD 2016/2

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和建议

吴志德

(马钢集团康泰置地发展有限公司,安徽马鞍山243000)【摘

要】我国城市近年内涝频繁,加之水资源缺乏以及雨水资源的浪费,海绵城市可以较好的解决以上不足。总结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得出,国外对类似海绵城市的研究应用较早于我国,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对雨水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和排水合理的管理和运行,让雨水成为水资源的重要一部分。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资源【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66(2016)05-0088-02

引言

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由于偏重于地上的建设而忽视地下的规划建设,又国内的排水设计标准偏低(一般只有1~3年),从而导致城市出现内涝的现象。在2013年一年内就出现了234个县级以上的城市(占到全国总城市35.4%)受灾,伤亡人口达到5000万,带来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传统”的规划设计以及建设在面对现今城市发展已经显出他的不足性和过时性,同时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雨水的利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缺水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住建部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海绵城市的提出,不仅解决内涝和利用水资源的问题,他会让我们的城市重新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生态,让城市在今后会变的更生态化和环境友好化。

1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海绵是一种多孔弹性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能够用于清洁其他物品。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其通过在其“弹性”变化范围内自行调节来应对环境的变化。当降雨时,其可以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和排水来应对;当干旱时,又可以通过释放自身系统中的水来缓解系统内部的干旱

[1]

。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当首先要遵循生态循

环,通过人工措施与自然途径将城市内部的管网、池塘、河流、湖泊、湿地、地下水和城市周围的水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城市内部的水系和城市外部的水系可以自然的循环互补,达到城市和自然融为一体。

2国外研究状态

类似海绵城市这样的研究国外较我国早些,同时他们也取得了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 在1973

年首次将词语“Resilience :弹性;快速恢复的能力”引入到生态学中,而水生态管理中的“Resilience ”也正是来源于此[2]。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即将包括非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水质水量控制和生态系统保护的最佳管理实践(BMPs )应用于城市中的雨水管理中;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将“雨水收集”(RWH :

Naturnahe Regenwasserbewirtschaftung )这一词语应用到基于自然原则城市雨水管理中[3]。美国马里兰州的Prince George ’s County 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对于场地开发前后保持雨水对本场地水文特征的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

的理念,通过遵循自然的方式的渗、储和排来处理开发场地的雨水,达到尽量充分的利用雨水资源[4]。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9年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理念,通过将网络中心、廊道和小型的场地组成人工和天然的绿色化网络系统,通过系统来模拟雨水的蓄积、延滞、渗透、蒸发,依此为基础来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而降低基础设施负荷[5]。澳大利亚在20世纪9年代针对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密度增加和长期的干旱提出了旨在对雨水充分利用,将城市水循环和城市发展相结合起来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6],而

Tony&Malcolm 研究认为目前WSUD 已经转变为具有完善结

构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7]。印度国际水管里研究所HughTurra 在2005年提出“海绵城市”这一概念。2013年3月联合国国

际减灾战略署报告指出,连续三年来,每年自然灾害导致经济损失达到1000亿美元,建议城市在发展低碳可持续的同时采取提高城市的弹性应对能力。

国外对城市的水系管理上已经积累了一些成熟做法和经验,同时他们也正在开展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新的水生态城市大力推进。例如德国某新建购物中心,合流式排水系统无法容纳新开发地区的雨水,该项目就采取将所有屋顶雨水收集用于冲洗马桶,再多余的雨水储存到两个下渗池中,而道路和停车场的雨水部分土地截留和下渗到洼地和沟渠,此系统可以维持五年一遇的暴雨180min 。

3国内研究状态

我国对类似于海绵城市这样的研究起步较国外晚点,因此很多研究目前还只是处在初步阶段。但是从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许多研究学者都借鉴像国外的LID 等这样的理论并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基础,从而展开对我国的海绵城市进行设计和规划[8,9]。住建部指出海绵城市的建设应从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这三个方面进行[10]。鞠茂森研究指出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当遵从以下几点:要以政府为主导,然后要加强审批环节和力度,第三是对资金投入应加强管理,尽量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第四通过奖励机制来鼓励其他的城市,第五通过宣传、示范、推广等动员全社会参与,第六争取国际的合作[11]。王国荣等研究认为对于规划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体是城市内的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及地块内部[12]。粟杰文研究指出对于海绵城市总体规划须以自然水文条件为基础、加强对自然生态的利用、减少对城市用地面积的占用,同时要将对开发城市中的排水系统、防涝系统、绿地系统以及道路系统等开发原则落实[13]。谭芸研

能源·水利

88

低碳世界L O W C A R B O N W O R L D

LOW CARBON WORLD 2016/2

究指出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应改变传统观念,城市建设理念要创新性、加大力度扩建城市中的生态用地以及将传统的管道排水转变为自然的排水蓄水沟等观点[14]。姬秀玲[15]对排水研究指出对城市道路的建设可以采用“JW 生态工法”,从而让机动车道变为可以自由吸纳水的循环通道,绿化带可以采用很多研究者都提议的下凹式绿化带。毕雪娇等[16]研究认为对于城市中的广场等绿地采用下沉式优化设计方法可以防止雨水长期冲刷造成土壤流失,防止某个区域的降水量集中造成绿地的沉降等作用。邹晓雯等[17]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对雨水资源管理尚未纳入城市水资源总体规划,过度强调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同时对雨水资源利用尚未形成系统的标准体系,因此建议将雨水纳入水资源综合规划并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巴永娣等[18]在对兰州市城市园林绿地雨水利用情况中指出园林在雨水收集利用这一块得不到设计员的重视,主要依靠自来水,同时园林中的道路和广场采用的是不透水透气的材料,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因此建议采用收集雨水来浇灌绿地,节约城市中的水资源。

张真江等[19]对万科某小区人工湿地设计中采用收集了此处的小区中的雨水,通过计算在73000m 2上年收集雨水可达

75275m 3,通过小区旁的池塘进行雨水储存,再通过池塘旁边

的人工湿地进行雨水净化,从而将雨水用于景观、绿化、道路洒水等,达到节约水资源。王宁等[20]

在对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中采用收集试点区域的20km 2面积的雨水,通过适当的净化雨水,使得在近期工程中没有可以有2万m 3的水量,相当于节约城市供水的20%,从而使得雨水得到更好的充分利用。

4结束语及建议

目前我国对海绵城市的研究和建设尚处在初步阶段,车伍等[21]研究指出一些试点城市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艰难程度还存在认识不足,对于海绵城市的内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理等相关概念和之间关系存在认识模糊等问题。但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一定会让我国的城市成为生态和谐的城市。而面对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目前的研究不深,开发海绵城市可以借鉴国外相对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来帮助规划我们的海绵城市;

(2)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先借助于模拟软件的模拟在和已经知道的背景资料做对比,观察模拟和对比的可靠性;

(3)现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评估系统尚不完善,应尽快完善相应的评估系统机制。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EB/OL].2014,10.

[2]何伟.回归土地本质属性———

通过打造海绵城市恢复城市弹性空间[J].中外建筑,2015,8:39~41.

[3]沃夫冈·F

·盖格.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技术———愿景与传统[J].景观设计,2015,2:10~21.

[4]张亚梅,柳长顺,齐实.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J].水利发展研究,2015,2:20~23.

[5]鹿健.海绵城市理念在雨洪资源利用中的实践分析[J].河南建材,2015,5:113~115.

[6]白梅,冀紫钰.浅谈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J].城市设计,2014,3:62~65.

[7]Tony HF Wong &Malcolm L Eadie,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A

Paradign Shift in Urban Design ,2000.

[8]张剑飞,李晶晶.基于LID 理念的海绵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常德姚湖公园为例[J].中外建筑,7:104~106

[9]马姗姗,许申来,薛祥山,等.城市在建小区海绵化实现思路的探讨[J].海绵城市,2015,12:39~42.

[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

[11]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3:7~10.

[12]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40(36):5~6.

[13]粟杰文.海绵城市在市政规划中的体现[J].城镇规划,2015,224:62~64.

[14]谭芸.基于现代城市建设中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启示与借鉴[J].艺术品鉴,2016,3:407

[15]姬秀玲.“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建筑规划与设计,2014,12:235.

[16]毕雪娇,马玲.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主要运用[J].江西建材·建筑与规划设计,2016,178:45~46.

[17]邹晓雯,毛战坡.新型城镇化中的雨水利用关键问题[J].水利发展研究,2015,10:64~68.

[18]巴永娣,张玉霞,赵淑琴,等.兰州市城市园林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现状及分析[J].现代园林,2015,12(9):727~730.

[19]张真江,赵波,余凯伦.万科某小区人工湿地设计[J].建筑节能,2015,296(43):73~75.

[20]王宁,吴连丰.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实践与思考[J].给水排水,2015,41(6):28~32.

[21]车伍,赵杨,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J].南方建筑,2015,4:104~107.

收稿日期:2016-1-19

作者简介:吴志德(1990-),男,安徽安庆人,助理工程师,主要

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水、电及安全管理的技术指导工作。

能源·水利

89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与探讨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与探讨 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类活动日益密集,以硬化建设为主的城市建设显得刻板。在水资源十分稀缺的今天,自然系统已然在城市中严重失衡。如何对城市建设的发展做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成为当今社会的首要问题。“海绵城市”是基于国外先进的雨水管理理念,结合自身城市的发展情况,对于治水提出的一种新的构思。文章针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研究进展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标签: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与进展;问题探讨 引言 当今中国城市内涝问题严重,地下水位下降尚未得到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海绵城市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这些水问题的存在基础之上,旨在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案,缓解我国水危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水问题。 1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相关问题 1.1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 由于城市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出现中断,使原有径流汇流的水文条件发生了较大改变,汇流加剧现象频频出现。经济建设发展较为迅速的南方,更是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等相关水灾,应利用“渗、蓄、滞、净、用、排”的方式来实现对多重径流雨水的相关控制,从而丰富城市的功能性,恢复原有的城市良性水文循环系统,甚至重构城市的生态结构,通过进一步支持、建设、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实现海绵城市的更好发展。 1.2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 1.21水资源污染问题 在过去的时间里,人们对城市的开发以牺牲城市总绿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为代价,过度的砍伐使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灾害日渐加重,水污染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水资源污染严重,让人们的健康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为了根治这一问题,可以在城市化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的建設理念,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将自然风景规划到城市建设中。通过低碳的开发方式,减少对森林植被破坏的同时,保证水资源不受到二次污染,维护城市规划的原有样貌。 1.22宣传工作开展力度不够 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建设的需求,要想进一步完善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进展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城市下垫面改变和降水径流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低影响开发措施之一,生物滞留技术对于消纳、净化降水径流具有重要作用[1-2]。通过对生物滞留系统去除污染物存在的问题和国外现在研究的解决方案综合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滞留系统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污染;雨洪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由雨水引发的城市水质恶化、洪涝灾害等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由于城市开发不合理,可渗透地表面积越来越少,由暴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降雨径流中含有悬浮物、耗氧物质、营养物质、有毒物质、油脂类物质等多种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随径流流进江河湖泊,造成了水污染[4]。美国国家环保署把城市降雨径流列为导致全美河流、湖泊污染第三大污染源,城市雨水径流对河流污染的贡献占9%,129种重点污染物中约有50%在城市径流中出现,在一些州,城市径流和其他非农业的面源被列为主导污染源,城市水体BOD年负荷40%-80%来自雨水径流[5]。我国90%以上城市水体污染严重,很多城市水体有黑臭或水华现象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针对城市径流污染及相应的雨洪管理,传统的末端治理设施占地面积大、建设集中、却无法改善城市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地表径流强烈波动,使城市洪涝问题面临不断加剧的风险。目前,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可持续性的雨洪管理新策略,低影响开发就是目前国际上城市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的于洪管理新策略[6]。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就是目前国际上城市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雨洪管理新策略。LID措施于20世纪90年代发源于美国马里,主要采用分散[7]。多样。小型、本地化的技术从源头上储存、渗滤、蒸发以及截留雨水,最大程度地保护开发改造地区水文机制,减少负面环境影响,其主要包括生物滞留、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铺装等措施,均是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渗滤,利用雨水资源实现可持续雨洪管理。其中,生物滞留技术目前较流行,其净化水质效果在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但在国尚属于新兴领域。 1 生物滞留设施涵 生物滞留技术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技术。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如图1、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生物滞留系统如图2所示,由表面雨水滞留层、种植土壤覆盖层、植被及种植土层、砂率层和雨水收集等部分组成[8]: (1)表面雨水滞留层 在系统表面留有一定低于周边地表标高的空间,用以收集径流雨水以及当径流量大时暂时储存雨水。 (2)种植土壤覆盖层 在种植土表层铺树叶、树皮等覆盖物,防止雨水径流对表面土层的直接冲刷,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使植物根部保持潮湿,为生物生长和分解有机物提供媒介,并过滤污染物。

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红权

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王红权 发表时间:2018-12-20T15:45:52.90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王红权石小飞[导读] 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与控制,更好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城市正常运转。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先进城市规划理念被不断提出,海绵城市作为其中一种城市规划理念,受到了国家的广泛关注,各大城市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海绵城市这一新兴理念的推进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才能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但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问题的研究, 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正确应对,有效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城市的积极作用。对此,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意义,分析了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海绵城市概述 1.1内涵 海绵城市指的是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各种措施使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功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主要针对于水的循环利用,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不仅加大了对水的需求量,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就在于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降雨的时候,对雨水进行收集、渗透、贮存、净化、利用等,防止城市出现洪涝灾害的同时,当需要水资源的时候,可将雨水进行有效利用。对于海绵城市而言,“海绵”可以是公园、草地、小河等,合理构建海绵体,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与控制,更好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城市正常运转。 1.2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城市发展,还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中的人口越来越多,之前很多城市由于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布等原因,各种“城市病”也越来越严重,很多城市在抵抗高温、低温、寒冷等极端天气方面的能力极低,不仅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威胁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海绵城市建设为重点,合理规划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很多城市所面临的水问题,其建设重点在于总结治水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应对洪涝、干旱等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除了有对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因素的考量外,还有社会与经济方面的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会构建大量的海绵体,建设的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不仅能防止城市内涝,还可改善室内空气环境,并可成为城市居民的锻炼、休闲的场所。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于天然水系的利用与保护,这就减少了管道项目的铺设,也不需要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护,大幅度降低了水污染及内涝问题的治理费用,减轻了经济压力。城市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极为重要,要加强对于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做好城市的储水、排水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2我国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要晚于英国、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海绵城市理念于2012年提出,到目前为止,全国共计30个城市试点,并且一些地区和城市开始自主的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建设成果较为突出,但也有一些城市进展不顺利,笔者对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1)资金筹集难。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将城市内传统的河流、湖泊、池塘与现代化的道路、广场、公园等通过雨水的吸收、渗透、贮存、净化、利用等处理设施联结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建设这些雨水处理措施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我国现在大力推广PPP项目,而对于民间资本来说,他们的投资更看重短期效益,但海绵城市发挥出的效益周期较长,这就降低了民间资本的参与热情,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 2)破坏城市特色。海绵城市是近几年才提出的,这就需要对很多城市进行改建,而对于那些有自身特色的老城区来说,其道路、建筑等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面貌,城市特色也遭到一定的破坏。 3)缺乏对水的认识。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围绕着水进行,但是在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过程中缺乏对水的认识,没有专门的以水文学位核心的规划和设计团队,也没有关于“水与气候”、“水与环境”、“水与生态”等联系的先进技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也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海绵城市建设缺乏水的认识,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开展以及作用的发挥。 4)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集水、蓄水、排水等设施进行相应的改造及新增,通过这些设施的有效建设来实现海绵城市的目的,在改造和新增的过程中需要新的土地资源,而由于现代化城市的土地资源极为珍贵,这就需要重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好城市土地资源。 3我国海绵城市发展趋势 3.1完善法规政策、规划设计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法规政策的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应严格遵循国家已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结合相关法规和当地实际情况,组织相关部门、科研单位等,共同制定海绵城市建设地方性法规政策体系,以确保自身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推进。另外,在规划设计体系方面,要加强对水的认识,发挥水文数据的优势,综合考虑地理条件、排水设施、经济水平等多项因素,出台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设标准,确保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3.2全面规划、科学布局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较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极大的不足与问题,这就需要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借鉴英国、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将“低影响开发技术”、“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水循环体系”等先进理念与国内“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进行有效结合,转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各个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水文情况、城市特色等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做到全面规划,充分利用已有的处理设施,合理布局新建、改建的处理设施,确保海绵城市的适用性,在发挥出海绵城市调蓄暴雨径流能力的同时,避免对城市的不合理破坏。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水也能够挤出水来。在降雨量很大時,能够及时吸收、渗透、扩散雨水,补充地下水,做好地表径流;在遇到干旱情况时,能够及时调整释放水资源,让水能够在城市中自然存在。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为了解决城市中水自然灾害,进而发展城市建设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若干问题;探讨 前言 海绵城市具有降温、防洪、抗旱等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阻绝水与生态的问题,迈向真正的生态与低碳城市。在海绵城市概念问题上,存在对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之间的认识误区,简单地认为海绵城市就是低影响开发,混淆了广义低影响开发与狭义低影响开发。一方面,海绵城市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系统,因此低影响开发是海绵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海绵城市注重保护与源头控制,与低影响开发理念有着高度的契合,低影响开发是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 1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 1.1 国外研究进展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对雨水的管理,国外类似概念有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英国的可持续排水(SUDS)等。低影响开发主要提倡采用基于微观尺度景观控制的分散式小规模雨水处理设施,使区域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与开发前基本一致,最大限度地降低区域开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冲击,建造出一个具有良好水文功能的场地。水敏感城市设计综合考虑城市防洪、基础设施设计、城市景观、道路及排水系统和河道生态环境等,通过引入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的城市防洪排水体系,实现城市发展和自然水环境的和谐共赢。英国采用可持续排水措施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可持续式管理:排水渠道多样化,避免传统下水管道是唯一排水出口;排水设施兼顾过滤,减少排入河道的污染物;尽可能重复利用降雨等地表水。可见,各国雨水管理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基本内涵和发展趋势相近。现代雨水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多专业、跨部门的配合,需要从水质、水量、良性水循环系统和城市景观、生态等进行整体考虑。 1.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对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集中研究低影响开发,为我国海绵城市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相关学者应用SWMM模型对单项或组合低影响开发措施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削减雨洪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 杨凯1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杨凯1 发表时间:2018-06-06T10:40:02.7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作者:杨凯1 杨聪2 [导读] 摘要:为了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本文中对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与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1.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41; 2.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云南昆明 650299 摘要:为了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本文中对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与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研究进展;若干问题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对工业用水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再加上全球范围内的气候改变,这造成城市的用水不断紧张,很多城市都出现了用水严重紧张的局面。为了有效解决水资源紧张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我国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吸取了外国发达城市对雨水资源管理的经验,经过近年的努力,我国不仅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实际应用领域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由于对其研究和应用还处在发展阶段,问题还是较多。[1] 1海绵城市的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规模得到了迅速的扩大,但由于城市发展理念的滞后,这导致城市建设不合理的现象开始显现,其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水问题,例如城市会频频初心内涝、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恶劣等问题。[2]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开始研究如何对雨水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并提出了雨水收集、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水敏感城市设计等理论,这为海绵城市理论的诞生,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功能上如同海绵一样,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弹性的利用,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过程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在雨水匮乏的季节,又可以将储蓄的水及时释放出来,彻底放弃了过去对雨水进行不加利用进行排放的粗放模式,将绿地、公园作为城市中的海绵体,通过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用水、排水等措施,来有效的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同时又可以对雨水资源进行高效的回收,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热门话题,也逐步渗透进了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理念。 2当前国内外对海绵城市的研究进展 海绵城市的根本是对雨水资源的管理,国外在很早就有了相关方面的概念,例如有美国的低影响开发、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等。其主要强调的是建设微观尺度的分散式小规模雨水处理设施,最大程度还原城市建设前的自然雨水调节系统,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造出一个良好的水文功能场地。对于水敏感型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防洪、基础设施设计、城市景观、道路及排水系统等,通过对自然水循环系统的模拟,来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管理。例如英国就采取了可持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管理模式,对排水进行分类处理,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排水系统中加入了水过滤设施,减少排入到河道的污染物,最大程度对地表水进行利用。[3] 各个国家城市虽然对水管理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基本理念都是一样的,降低雨水对城市的破坏,最大程度对水资源进行利用。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将城市水循环作为一个整体,将雨洪管理、供水和污水管理一体化。现代雨水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个专业的配合,需要从水质、水量、良性水循环系统和城市景观、生态等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我国对海绵城市的研究进展也很快,其研究可以分成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低影响开发,这给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在应用研究方面,李卓熹等应用SWMW模型对单项或组合低影响开发措施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削减雨洪与面源污染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影响开发措施在小强度短历时降雨条件下效果较好,不同的措施效果差别很大。 3当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推广势必对传统城市建设理念造成冲击。人们在思维上的局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阻碍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速度。毕竟是新事物,人们要从内心真正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人们已经习惯了钢筋水泥丛林,习惯了用水泥硬化的路面和广场,习惯了这些设施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却忽略了这些不渗水、不透气的设施正逐步对我们的城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城市内涝频繁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必须冲破旧理念的牢笼,才能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真正在人们心中扎根,人心所向必定能使全社会形成合力,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有些城市不注意或不善于对城市综合问题的梳理和把握,也没有制定科学系统的建设方案,仅停留在简单盲目地上一些支离破碎的项目上。另外由于地方政府的部门利益和行政责权所使然,往往各自为政,各干各的项目,如此碎片化的推进,导致系统不能兼容,整体效益差,从而影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因此,要建设好海绵城市,需要统一的领导部署,以自然为先导,以循环为关键,以功能为切入点,使之形成统筹协调的生态治理系统。 海绵城市在旧城区的推进困难重重。旧城区普遍建筑密集、人口众多、绿地面积少、街道狭窄、地下管网错综复杂、排水设施陈旧且标准低等不利因素制约着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设施的改造往往会对旧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处理这些现实的矛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成熟的经验与技术可以借鉴。海绵城市建设的人才缺乏,也是影响海绵城市建设进展的重要因素。人才的培养不可以一蹴而就,需要理论研究和学习实践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由于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单纯的工程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对技术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 虽然海绵城市建设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建设资金十分庞大,这导致海绵城市的建设脚步比较缓慢,再加上项目的的资金回报率较低、效果不能立即现象,这也大大降低了地方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当前虽然海绵城市建设在理论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在实际应用技术研究上还有很大的欠缺,有很多技术都是直接照搬西方的建设技术,对技术还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这造成技术的应用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4]此外,在配套技术的研发上,也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例如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的各种建设材料,有很多都处于空白阶段,很多都是用常规的工程材料加以替代,这些材料根本不具备什么吸水能力,这进一步降低了技术的应用效果。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上也存在很大欠缺,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非常强调整个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建设,如果地区发展规划建设不平衡,不仅会直接制约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其它地方的内涝问题,这需要城市设计者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的统筹规划,降低海

浅谈建设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年第2 期 1海绵城市发展背景 随着当今城镇化高速发展以,对于工程施工科学性的考虑不够周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过度开采以及污染被忽略等现象;水资源系统内各项工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再者,因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陈旧与落后问题,大雨强降水事件发生后引发的内涝问题,带来了包括经济损失在内的多种不良后果,城市排水问题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焦点。 随着城市内涝和水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海绵城市举措。该年年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发布,这是一本各类技术集成的使用指南,但是这对于海绵城市的应用指导还远远不够。根据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14]838号)和《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财办建[2015]4号)的要求,共有16个城市成为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6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北京市等14个城市进入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这表明我国海绵城市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海绵城市已经在多个城市试点建设,无论是从城市水环境的保护与构建、水资源的补给与循环还是城市景观风貌的营造来看,海绵城市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国外雨洪管理发展经验借鉴 海绵城市(eco-sponge City )是由中国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于洪管理体系与概念,意指让城市在适应环境改变的同时,对于降水特别是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面前能够体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其他国家对于雨水的管理概念发展较我国较早,并且已经在理论与技术上获得较为成熟的成就,因此,有许多值得学习与借 鉴的方向。2.1美国 起初在美国马里兰州为了实现减轻由于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地面不透水性引起的恶劣影响, 最开始实行水敏性排水。通过针对单个水敏性模块进行研发测试, 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实验效果。在雨水管理的水回用方面,美国常用的解决方式是在天然入渗能力方面进行改造升级为目标。为了同时解决城市对于防洪排涝的要求以及对于雨水利用的需求问题,在芝加哥市建立了地底隧道蓄水系统。在一些别的城市同时设立了屋顶蓄水系统以及地表回灌系统。2.2日本 早在1963年日本就已经着手于蓄洪滞洪设施而且已经开市利用储蓄的雨水作为喷洒道路、绿地,以及其他方面的回用水。蓄洪设施不同于英国,日本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从而减少储蓄设施的占地面积。自90年代起日本对于全国的建设规划又有了新的要求,对于所有新建改建的公用建筑必须设置相应的雨水下渗装置从而进一步的改善降水带来的环境影响。2.3德国 就目前而言,德国再与水回用利用方面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当下的德国再水资源利用尤其是雨水利用防洪防涝方面已经在技术上达到标准化产业化,市场上相应的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包括收集装置、过滤装置、渗透装置以及储存设施等。在德国的雨水利用措施中主要的做法可以分为三种:第一是对于建筑屋顶的给水储蓄系统;第二是道路的截污拦污措施,首先是对于城市道路的雨水管口均设有截污拦污装置,用于拦截地表径流中携带的部分污染物,使得之后储蓄的雨水能够保证相对良好的水质, 其次对于路面设置透水铺装对减少不透水路面面积,通过渗透原理补充地下水资源;第三是生态社区雨水回用体系,在社区沿排水道铺设表面附有植有草皮的渗透沟,,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负荷的雨水则排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用[3]。 3“海绵城市”理念的由来与发展 海绵城市之所以用海绵来对城市的吸附功能进行比喻一开始只是因为业内和学术圈中的人们的一种习惯,例如布吉 (Budge)利用海绵来对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进行比喻。当下海绵这个词越来越多的是用来对城市或者区域地块对于雨洪调蓄能力的一种比喻。“海绵城市”、“海绵体”等这些非本专业学术性概念之所以在领域内得到认可以及大面积的应用,原因就是其中的洪涝管理以及水资源利用概念收到领域内的一致认可,虽然对于具体的措辞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其表达的核心理念是共通的,“海绵城市”直观地表述了具有“海绵特征”的城市,而其他概念的“海绵”重在海绵城市功能的载体[4]。 浅谈建设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 林英姿1王汉卿2杨丞南2杨 红3 (1吉林建筑大学松辽流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吉林长春 130118 2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8 院有限公司 吉林长春 130000) 119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收稿时间:2015-03-01;修回时间:2015-06-28 作者简介:邹宇(1990—),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丘陵地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E-mail :317169641@https://www.360docs.net/doc/374336950.html,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一方面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1]。城市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现象中得到显著的体现,位于中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区如北 京、洛阳、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内涝频发,威胁城市 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和C40世界大都市气候先导集团共同发布的《城市水蓝图》(Urban Water Blue?print ),在水量风险研究中指出中国深圳、西安、青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邹宇1,许乙青1,2 ,邱灿红1 (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湖南长沙410082; 2.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二所,中国湖南长沙 410082) 摘要:快速城市化和暴雨造成许多城市内涝渍害等问题,迫使我国一些城市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文章回顾了国内 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规划等问题。研究表明: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宁乡县总体规划前后,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相结合的规划措施,显著提高生态水网完整性,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得到大幅改善;硬质地面的海绵化综合处理方式,增强了城区地表水循环过程,增大了降雨下渗,削弱了降雨径流峰量,降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压力。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前期规划、经济调节、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议,以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减弱对现有治水途径“工程性措施”的依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性措施”新思路。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水网连接度;城市不透水率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5)09-0065-07DOI :10.15957/https://www.360docs.net/doc/374336950.html,ki.jjdl.2015.09.009 The Research o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Hilly Area —A Case Study of Ningxia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ZOU Yu 1,XU Yi -qing 1,2 ,QIU Can -hong 1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2.The Second City Planning Graduate School ,Design Institute Co.Ltd.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 Abstract:Rapid urbanization and rainstorm lead to problems such as waterlogging in many cities,which forces them to explor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and by taking Ningxiang County ’s spong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case,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ideas and plan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rainy area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ccording to Sponge City Theory,Ningxiang has changed a lot after the project.Via features of road permeable characteristic and road chosen by level discrepancy,the county itself has improved a lot in the aspect of ecological water network.Also,the city ’s natural drainage system has been https://www.360docs.net/doc/374336950.html,prehensive dealing method of making the hard ground more like the sponge strengthens the water circulation on the surface of urban areas,increases the amount of rainwater which would permeate into the ground,decreases the rainfall runoff peak amount and reduces the pressure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Based on the case study,the suggestion is put forward on pre-planning,economic regulation,system improve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reducing dependence on the current way of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providing a new idea of planning measures which is forward-looking as well. Key words:sponge city;ecological water network connectivity;urban impervious rate 第35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35,No.92015年9月ECONOMIC GEOGRAPHY Sep.,2015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 发表时间:2018-10-01T19:22:47.8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作者:王冬冬1 杨杰2 杨光1 [导读]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城市在住宅小区、市政道路以及公园广场的海绵城市建设状况,指出建设海绵城市中在规划层面、监测、日常维护以及投资回报上存在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河南益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河南周口商水 466100; 2.河南福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河南周口 466000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城市在住宅小区、市政道路以及公园广场的海绵城市建设状况,指出建设海绵城市中在规划层面、监测、日常维护以及投资回报上存在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现状;城市建设 引言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生态途径,有别于传统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其核心在于“生态雨洪管理”和“低影响开发”理念。其明确了生态型城市雨洪管理综合管理思想和途径,使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一般,调蓄河湖、缓解旱涝是城市雨洪管理理论上的内涵发展,在思想、设计上的先进性,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发展,保障水生态系统安全。 1海绵城市建设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城市的规划建设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海绵城市建设能将自然界中的雨水进行充分的吸收利用,建立起顺应生态环境发展的天然水资源循环系统,有效的将雨水进行积蓄,并通过绿地等进行渗透、净化和二次使用。这样不仅能有效的改善城市缺水问题,还能保证城市发展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对水文特征进行了保护,确保城市湿地、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与城市原有的水文特征协调发展,形成统一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2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2.1住宅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 住宅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把雨水利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以屋顶花园、水景、渗透、中水回用等形式来实现住宅小区内部雨水的控制和利用,减少雨水排放到市政雨水管道。住宅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新建住宅小区是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另一种是用已建的老旧小区在改造时加入海绵城市元素。 某社区采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设计和建设,该小区占地233057m2,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砖地面、渗透井等工程措施,对小区周边道路及屋面的径流雨水进行收集,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储存供道路浇洒、景观绿化,多余雨水进行调蓄排放,该项目在雨水日总节水量为3316m3/d。某新小区总用地面积156468m2,在住宅建筑物内部采取严格的雨污分流、污废分流,建筑物外采取下沉式绿地、截水沟、透水铺装以及人工湖雨水储存调蓄等手段,该项目在雨水日总节水量为3213m3/d,满足了80%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符合国家相关海绵城市建设政策要求。某已建成居住小区总占地面积40.25万m2,采用海绵城市方式对该小区进行改造,主要通过铺装透水材料,绿地改为下凹式绿地以及景观水体改为调蓄池进行改造。改造后,该小区雨量综合径流系数可降低13.7%~27.5%,能基本满足低于26.8mm降雨量时不出现雨水外排现象的要求。 2.2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建设 通常市政道路用地比例在10%~15%,市政道路下敷设着雨污水管。因此,在市政道路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某道路长度约2.1km,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绿化带设计采用透水结构。道路两侧非机动车道按透水沥青混凝土结构,人行道设计其结构设计为透水混凝土砖,道路两侧各设置1.5m生态绿化带,采用生态植草沟,植草沟内植物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主要用于雨水的前处理,雨水的运输,用以达到净化、渗透、调蓄目标。某市政道路,改变传统的路面雨水→雨水口→检查井→市政管网的“快排”系统,综合运用透水铺装、路缘石开口、植草沟、生物滞留等工程措施,初期雨水截流量按照10mm的降雨径流量进行节流,并使该道路年净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满足26.8mm雨水不外排的建设要求。某市内道路采用海绵城市的方式进行改造。结合当地气候干旱,降雨集中等特征。其中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结合卵石图案,外侧植草砖等方式,绿化带选择传输型植草沟、传输型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设施进行雨水径流控制,改造后的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6%,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9.6mm。 2.3公园广场的海绵城市建设 公园广场的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采用湖泊水体、人工湿地等措施对雨水进行调蓄,削减雨水径流。 某公园采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改造,通过透水铺装、植草沟与旱溪沟、下沉式绿地等方式将公园、道路及相邻居民区的雨水收集到屈原公园,通过雨水花园、蓄水型生态滤池对雨水进行处理,通过雨水调蓄和处理,雨水中的有机碳化合物降解95%,营养物降解99%,理后的水缓排到护城河和公园内湖,提供清洁的水源,并保障护城河的枯水流量和水质。某广场总面积为12.8ha,透水性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以及调蓄池进行海绵化改造,改造后的广场海实现小雨不湿鞋,中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此外,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 3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 3.1规划和建设方面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需要从规划层面上明确海绵城市的着重功能,南方多雨,应该从减轻内涝的方面上规划海绵城市的建设,北方干旱,应该从雨水的综合利用方面上规划海绵城市的建设。目前很多海绵城市规划只是从总体层面上进行规划,缺少对单独的地块、市政道路进行控制性规划。而城市的开发建设由不同的单位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缺少衔接。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地块开发的规划建设管等。只有管理好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才会事半功倍。 2.2监测方面 目前我国各城市都着重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只有北京、济南和厦门等少数城市对建成后的海绵城市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其中对海绵城市设置分钟级的监测数据采集地区也只有厦门市海沧马銮湾,该片区海绵城市建设范围为20km2,已经设置了220台在线监测点仪器,获取各类下垫面(屋顶、广场、绿地、停车场、道路等),LID设施(雨水花园、下凹绿地、植草沟、屋顶绿化等),排水设施(雨水管道、排放口、河道湖泊等)进行水量、水质的实时监测。只有通过布置足够的监测点以及获取足够的数据,才能分析评估各类海绵城市设施建成后,对雨水径流削减、水污染物减量的效果,进一步指导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 樊海超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樊海超 发表时间:2019-06-05T17:24:41.71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作者:樊海超1 郭鹏2 [导读]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步伐过快,城市建设造成城市内水生物栖息地受到严重伤害,自然系统在城市内严重失调。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步伐过快,城市建设造成城市内水生物栖息地受到严重伤害,自然系统在城市内严重失调。海绵城市,作为一种生态建设,主要利用自然能力解决城市内水基础设施问题,为城市的发展做好铺垫。笔者将从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出发,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找到方法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关键词: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注意问题 引言:在海绵城市的给排水建设中,建设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并找出建设的关键问题。 1 当前城市给排水面临的问题 1.1 给排水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建筑物高度的不断提升,城市现有的供水管道在长度、结构和质量等各方面都开始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然而,城市居民对水资源的需求却一直不断增加,这加大了城建部门给排水设施建设工作的压力。同时,很多城市的城建部门对地下设施的建设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地上设施与地下设施建设的速度不协调,使得城市给排水设施的建设欠账较多。另外,一些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对已经建成的市政给排水管道缺乏有效的日常维护和周期性排查,这也是导致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对短时极端天气的应对能力较差 随着全球变暖程度的加深,气候变化更加频繁,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愈加严重,受此影响,城市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如短时强对流天气和局部强降水等,这给城市的给排水建设工作提出了更严峻地考验。另外,此类短时间极端天气具有突发、易逝的特点,更容易造成城市内涝和供水污染,或是造成道路拥堵、基础设施损坏等社会问题。 1.3 雨洪资源利用不足 当前,我国城市的雨洪利用设施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均滞后于城市建设进程和经济发展进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城市的雨水污水管道没有相互分离,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归类错误”,雨水并没有得到有效收集和充分利用;二是城市雨洪资源利用设施的标准较低,城市排水管网所能承受的降雨量较小,这一标准与国外先进城市排水管网所承受的降雨量相差较大。 2 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的意义 2.1 弥补给排水设施欠账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将自然措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尽量保持城市开发之前的自然水文特征,通过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来涵养水源、应对强降雨。另外,利用生态手段对传统粗放型城市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修复已经被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应尽量增加绿地面积,以有效积存、渗透并净化雨水,满足城市生产、生活以及景观用水、供水的需求。 在建设过程中,应将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统筹管理,有效协调给排水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城市给排水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建立起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水系绿地等各种基础设施网络,统筹建设地下管道网络、充分发挥城城市资源优势,尽量在缓解城市管道网络压力、提高管道网络承载力的同时,有效收集城市雨水,对各种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2.2 提高极端天气抵抗能力 据统计,我国共有642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但是其中未达到国家要求防洪标准的有340座;在34座特大防洪城市中,能达到国家要求防洪标准的仅有7座。除此之外,一些新建立的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更是严重缺乏防洪投入。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建立起完整的给排水设施,将防水、排水、蓄水、处理水等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在遭遇短时间局部强降水时,出现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流量加大的现象,尽量减轻城市防雨防洪的工作压力,从而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次数。 2.3 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随着各地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为主的阶段,因此,我国相关建设者必须要坚持科学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将城市建设工作与城市资源保护工作相结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想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者要在现有环境下,建立起一个具有自然积存水资源、自然渗透水资源和自然净化水资源功能的海绵城市,在新型城市的建设进程中,要充分协调城市资源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来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要统筹雨水开发系统、雨水管理系统和雨水排放系统,加强对雨水的渗透、存储、管理和净化,有效收集并利用雨水资源,减轻城市供水的压力。 3 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突出规划引领,进行科学建设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统筹考虑相关的专项性规划、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规划等,将各项规划任务融入总体规划工作中。在规划、开发过程中,要尽量降低影响,明确各项规划目标,结合城市开发的区域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目标。通过加强对城市雨水径流控制和管理,尽量缓解城市内涝,从径流源头消灭供水污染,实现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改善城市景观,在城市内部建立起一个全面有效的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设内容复杂,工作量大,因此,要注重“大规划”的理念,从城市的供水、防洪、排水、环保等各方面入手,将各环节衔接起来,统筹规划设计,科学分析城市的给排水设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按部就班地照规划设计步步推进建设。 3.2 注重顶层设计,推进建设进程与实施力度 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量大,工作周期长,且我国在该领域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并没有充足的建设经验。因此,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建设经验,注重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上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完善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给排水管道网络建设规章制度,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等方式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3.3 大力开展试点,落实责任主体与经验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