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题

1、《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哪些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其现实意义有哪些?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共产党宣言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无产阶级必须用各种手段推翻资产阶级,以实现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第三,为了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第四,为了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无产者的国际联盟、工农联盟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统一战线)。第五,过渡时期结束后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宣言》包括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研究并总结了工人运动的新经验,从而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论证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作用;深刻揭示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论证了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真正的树立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旗帜。

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形形色色假社会主义的批判,为我们识别今天种种真假社会主义思潮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系列观点,已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与发扬,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宣言》揭示了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属性,即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宣言》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向全球扩张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宣言》所做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在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宣言》中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宣言》强调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运动中,“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这为我们在当今“一球两制”的现实世界中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提供了指南。《宣言》中所包含的全球化思想对当代一体化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谈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

中国选择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

人带领人民长期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

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道路。探究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

必然性,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实现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富有理想的民族,实现世界大

同是中华民族的夙愿。伟大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

山先生,也把大同之世作为最高理想,以期实现大同理想。

因此,我们说中国选择社会道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发

展的历史必然。

二、客观方面—历史必然性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中国亿万人民在长期奋

斗中所作出的决定性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统治,拯救民族危亡,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

国家。在近百年时间里,中国不同的阶级阶层和政治力量,

纷纷登上政治舞台,提出并实践过各式各样的救国兴邦方

案。然而,从历时14年之久的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

阶级革命等三次大的斗争,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

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都试图在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但都没有成功。无论是洪秀全的“天

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还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都未能将中国带到民主自由的彼岸。中国资产阶级中的买办

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附庸,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不可能

领导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它力量薄

弱,具有很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没有能力领导中国完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也决定了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近代历史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也是对时代潮流的遵

循。

三、十月革命的影响和苏东剧变的教训

十月革命改变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十

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

子,开始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发

展扫清道路。从此,中国革命必然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

路。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

阵营不复存在,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了严重挫折。在这样的情

况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顶住了这个压力,

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原因在于我国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迅速发

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实践教育了中国人民,使我们深刻

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选择,只有坚持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把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裕与现代化建设联系在一起,把民

族复兴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既符合人类社

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又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惠及亿万人民

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

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

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

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

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

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

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

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

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

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成

功;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只有赋予其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

代特征,才能胜利。事实证明,如果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指

导,中国社会主义不可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而如果离开

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既没有意义,也没

有前途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

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

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

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

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

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建设什

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

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

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

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

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

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

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

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对其他三个问题的

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

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基本问题中有重中之重的地位。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强调:“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

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

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

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

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

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

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

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制度创新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

基础和路径;科技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

和手段保证;文化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制度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回答

如何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经济制度,如何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进

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更好

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

一,如何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等问题。科技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回答如何

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式,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就业

和促进再就业等重大问题。文化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解

决如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

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

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等。这都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内涵。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各项具体制度。

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6.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答: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一是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二是关于基

本经济制度的思想。三是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四是关于经

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外开放的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

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具有经济制

度本质属性,而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调节

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

处,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

的一种方式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必须体现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

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

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

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其共性,又有

其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

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

面,它又必然体现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

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7、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的内容,可以

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思想,包括国体和政体,人民

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我国最根本的国家制度。政体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尤其是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不是邦联制

也不是联邦制。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

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

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

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

意志和根本利益在政治系统中得到反映,真正体现人民当家

作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基础,充分

发扬人民民主,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是

诞生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依据。 2.是社会主义法治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依靠一

套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实施依法治国,是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

重要标志,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政治

民主化进程的基本走向。

五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政治体制改革既是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是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

8、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制度体制等方面进行。其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建设是重心所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重要任务。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必须充分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

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①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

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物质文明,而且必

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

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区别

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

现。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

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精神文明方面。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促

进,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性的重要表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

要目标和重要保证。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使我国现代

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

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能

偏离这个方向,这就需要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以保证。②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

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强我国的综

合国力。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

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面,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

育,普及科学知识,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

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9、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涉及建设任务和管理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正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社会和谐是中特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在发展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特的内在要求。

四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五是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社会建设发展的动力。

社会建设制度是指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中特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体制,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

社会建设制度是指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

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为规范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运行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具有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培养人才、推动自主创新等功能。

2、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是为调整劳动和就业社会关系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具有个体自由保护、个体价值实现和社会安全保障等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为规范医疗卫生行为而制定的规则和原则的总和。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

4、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而制定的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

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

总称。社会保障制度对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增进全体社

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

用。

5、社会管理制度:社会管理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权

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

则和原则的总和。要建立健全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

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

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10、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建设?

答: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二是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思想。三是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

四是关于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1.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

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自

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进行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要进行生态文

明建设;不仅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要实现生态

良好。

2.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推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筹好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

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

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3.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经济社会发展要有

长远的战略眼光,既要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

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

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

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

展。

4.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必须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

系,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

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能

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要把推进生产发展、实

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

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走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

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

面发展。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在经济体制上,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

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

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政

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

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

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

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

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

管理与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顺应

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从经济制

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

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

来。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在文

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

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

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

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

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

统一。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12、谈谈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时代潮流,立足国情实

际,顺应人民期待,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的治国理政战略

思想。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

大正能量,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一、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

征相结合的典范

中国梦源于对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深刻把握。习近平同

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

伟大的梦想。一个国家,没有理想是落后的,没有思想是停

滞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缺少梦想的民族

二、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重要论

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新

期待有机统一起来,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三、中国梦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

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

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

清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指明了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

四、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

境界

理论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梦这

一重大战略思想,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

华,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的境界。

五、实现中国梦归根结底要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

而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习近平同

志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

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要把

“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作为一种价值取

向和自觉追求,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用劳动与汗水成就中

国梦。

实践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每一个重大理论

成果,都凝结着以往的经验智慧,又标志着未来探索的新起

点,是一个继承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中国梦这一重大思想理论成

果,必将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13、如何理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者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无法治即无自由无尊严。

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