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的保护

白鳍豚的保护
白鳍豚的保护

如何保护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

白鳍豚为世界级稀有动物,属于淡水豚类,是现代鲸类中最古老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目前,由于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我国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为拯救这一珍稀物种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 1 仔,出生时体长 80 厘米左右。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鳍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 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 30%,自然繁殖率很低。

引起白鳍豚种群濒危的因素有白鳍豚自身的原因(内因),也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外因),后者是主要的。

内因是:白鳍豚繁殖力低下,如 6- 8 龄成熟,一胎一仔,成熟雌性约 2 年一个繁殖周期,食性单一,仅食一定大小的鱼,据推测其能力相对低下(相对于江豚)等。这些是造成白鳍豚种群濒危的内在因素

外因是:(1)过度渔捞业:一方面破坏白鳍豚赖以生存的鱼类资源,另一方面,一些有害的渔具、渔法,如滚钩、电捕鱼、炸鱼、毒鱼等均可直接伤害白鳍豚;(2)迅速发展的航运业:一方面,机动船只的大量增加挤占了白鳍豚生存的有限空间,机动船只发出的巨大噪声干扰了白鳍豚的声纳系统,另一方面,螺旋桨也可直接击毙白鳍豚;(3)水利设施的建设:沿江修筑的防洪、排涝堤坝,涵闸等改变了过去沿江湖泊、小支流的通江环境,使得白鳍豚栖息的小生境丧失或变差,像葛洲坝、三峡这样的拦江大坝等巨型水利工程对白鳍豚带来的间接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4)长江水体污染:长江干流靠近城市的沿岸带以及南京以下江段的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白鳍豚和江豚体内测出一定浓度的有机氯和重金属含量。另外,长江及其附近发生的农药运输车、船的翻沉事故也会给长江鱼类和白鳍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白鳍豚的保护对策:

(1)白鳍豚迁地保护:将残存于长江干流的白鳍豚尽可能多地迁到环境条件与长江自然条件相似,易于人工控制和改善的半自然环境中去。通过考察,发现长江中游荆江沿岸的一些长江故道既有长江干流的环境特征,如自然的江水、鱼类,又可避开诸如航运、渔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理想的迁地保护白鳍豚的场所。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后,位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天鹅洲故道被选定为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2)白鳍豚在饲养条件下的研究与繁殖:尽管在自然条件下保护濒危物种是最有希望的措施,但就白鳍豚种群的状况而言,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白鳍豚具有其特殊的意义,白鳍豚的数量太少以至于在野外已很难见到,相应的研究也难以有效展开,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些在野外难以或无法展开的研究则易于有效操作,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一个人工饲养下研究繁殖白鳍豚的保护措施被列入三大保护措施中的第二项。

(3)白鳍豚栖息地的保护:尽管长江环境在不断恶化,而且近期内难以改变这种状况,但把白鳍豚分布相对集中、环境条件较为适合的江段划为白鳍豚自然

保护区,对于保护白鳍豚现存的栖息地、延缓白鳍豚灭绝速度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同时,一旦将来白鳍豚迁地保护和饲养下繁殖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江仍然是把饲养下繁殖或半自然保护区繁殖的后代再引入的首选地点。

《白鳍豚》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文章一方面从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角度,介绍了白鳍豚的虽然生活在水中,却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是一种小型的鲸;另一方面又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介绍了白鳍豚是原始的鲸类的活化石。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用词准确,表达生动,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关于白鳍豚的生活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新词,能正确书写“鳍、劈、哺、豚、析、质、肺、潜、卵、迁”10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庞然大物、脱口而出”等词语的意思。 2、继续学习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白鳍豚的特点及进化过程。 2、熟练掌握所学的说明方法,会用“不是……而是……”造句。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使学生从中受到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10个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熟读课文,了解白鳍豚的特点及进化过程。 3、掌握本课所学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本课的10个新词。 2、掌握本课所学的说明方法,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学会本课10个新词,能正确书写“鳍、劈、哺、豚、析、质、肺、潜、卵、迁”10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庞然大物、脱口而出”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熟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给课文分段。

保护白鳍豚哪些措施

保护白鳍豚哪些措施 白鳍豚为世界级稀有动物,属于淡水豚类,是现代鲸类中最古老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下面就由WTT小雅为大家推荐保护白鳍豚哪些措施的范文,欢迎阅读。 保护白鳍豚哪些措施篇1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世界性保护物种,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随着长江经济规模空前扩张,河流自然生态不断恶化,其生存压力与日剧增。考察证实,白鳍豚分布江段正在缩短,种群数量正在下降,目前通行的说法是不到100头。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度里,长江既然能养育4亿多人口,也就能养育成百上千头白鳍豚,我们不应该为了人的价值而继续牺牲白鳍豚的价值。 制约因素不在于白鳍豚生境多么恶化,保护技术难度多么大,也不在于管理困难与社会环境,而在于保护思路,是实施迁地保护还是就是保护,是人工饲养起来还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是保护白鳍豚个体还是保护这一物种。我们发现,经过十多年付出高昂代价的实践,白鳍豚保护思路还远未理顺。业内一些权威人士时至今日仍不愿放弃实践证明对白鳍豚物种保护没有任何帮助甚至造成了保护性破坏的白鳍豚人工饲养迁地保护模式,极力主张“必须尽快把尽可能多的白鳍豚从长江中捕捉起来,实施迁

地保护”。20xx年初,有关主管部门又批准了他们提出的更令人恐惧的新一轮“捕促白鳍豚实施方案”,将持续到20xx年的白鳍豚捉行动又要开始了。 白鳍豚是属于长江的,离开了博大精深的长江,等于人离开了造化生命的地球。所以保护白鳍豚,还得在长江里做文章,通过保护其栖息地,去预防它的灭绝并逐步恢复适当种群。这比业内权威人士一直假定白鳍豚要灭绝并据此将其从长江中捕捞出来进行人工饲养更可靠,更节约,更有价值。野的就是野的,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发,我们就是要保护白鳍豚野生种群,保护它的栖息地,使其成为长江生命之网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想生存就要和时间赛跑,长江里的白鳍豚现在是捕一头少一头,越捕越无法自然增殖和保护了。这样做是真正要造成白鳍豚灭绝的,因为养不活,繁殖不了,野生的又给弄没有了。形势迫切需要我们以宽广胸怀面对伟大的自然保护事业,弘扬科学、民主精神,求真务实,采取断然措施扶正纠偏,引导白鳍豚保护事业尽快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继续蹉跎于歧途。 一、已有实践和科学认知告诉我们人工饲养保护不了白鳍豚物种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白鳍豚保护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了。在这期间国家和地方先后规划建立了湖北长江新螺段、石首天鹅洲两个以白鳍豚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江西湖口、江苏镇江等地设立了白鳍豚保护站,安徽铜陵白鳍豚养护场

白暨豚

渐行渐远的“长江女神”白鳍豚白鳍豚简介:白鳍豚,属于喙豚科,是一种类似海豚而生活于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动物,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白鳍豚已存在有2500万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由于数量奇少,白暨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白鳍豚又名白暨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白鳍豚属鲸类淡水豚类,为中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或许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目动物。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 白鳍豚的进化史:根据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考证,白鱀豚在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经出现在长江流域。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化石片段。这件下颌骨化石属于一种古老的白鱀豚,称为原白鱀豚。化石记录着原白鱀豚在大约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与现今的白鱀豚相比变化不大。白鱀豚依然保留着不少原白鱀豚的骨骼位置。白鱀豚之所以进化缓慢,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生存竞争或环境变化较少的缘故,从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状,因此被称为“活化石”。如果不是很大的生态变迁,它是不会灭绝的。 分布:白鱀豚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今天的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的人口,相当于全世界5%,他们的江畔活动形成了白鱀豚数量下降的第一大原因。20世纪人们所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中,有92%都是来自人为缘故所造成的死亡。到了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经绝迹。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发现。 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流域洞庭湖至铜陵段。其中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04年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 白鳍豚的生活习性:白鱀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会远离船只,

保护白鳍豚哪些措施

保护白鳍豚哪些措施 导读:本文是关于保护白鳍豚哪些措施,希望能帮助到您! 保护白鳍豚哪些措施篇1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世界性保护物种,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随着长江经济规模空前扩张,河流自然生态不断恶化,其生存压力与日剧增。考察证实,白鳍豚分布江段正在缩短,种群数量正在下降,目前通行的说法是不到100头。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度里,长江既然能养育4亿多人口,也就能养育成百上千头白鳍豚,我们不应该为了人的价值而继续牺牲白鳍豚的价值。 制约因素不在于白鳍豚生境多么恶化,保护技术难度多么大,也不在于管理困难与社会环境,而在于保护思路,是实施迁地保护还是就是保护,是人工饲养起来还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是保护白鳍豚个体还是保护这一物种。我们发现,经过十多年付出高昂代价的实践,白鳍豚保护思路还远未理顺。业内一些权威人士时至今日仍不愿放弃实践证明对白鳍豚物种保护没有任何帮助甚至造成了保护性破坏的白鳍豚人工饲养迁地保护模式,极力主张“必须尽快把尽可能多的白鳍豚从长江中捕捉起来,实施迁地保护”。20xx年初,有关主管部门又批准了他们提出的更令人恐惧的新一轮“捕促白鳍豚实施方案”,将持续到20xx年的白鳍豚捉行动又要开始了。 白鳍豚是属于长江的,离开了博大精深的长江,等于人离开了造化生命的地球。所以保护白鳍豚,还得在长江里做文章,通过保护其栖息地,去预防它的灭绝并逐步恢复适当种群。这比业内权威人士一直假定白鳍豚要灭绝并据此将其从长江中捕捞出来进行人工饲养更可靠,更节约,更有

价值。野的就是野的,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发,我们就是要保护白鳍豚野生种群,保护它的栖息地,使其成为长江生命之网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想生存就要和时间赛跑,长江里的白鳍豚现在是捕一头少一头,越捕越无法自然增殖和保护了。这样做是真正要造成白鳍豚灭绝的,因为养不活,繁殖不了,野生的又给弄没有了。形势迫切需要我们以宽广胸怀面对伟大的自然保护事业,弘扬科学、民主精神,求真务实,采取断然措施扶正纠偏,引导白鳍豚保护事业尽快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继续蹉跎于歧途。 一、已有实践和科学认知告诉我们人工饲养保护不了白鳍豚物种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白鳍豚保护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了。在这期间国家和地方先后规划建立了湖北长江新螺段、石首天鹅洲两个以白鳍豚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江西湖口、江苏镇江等地设立了白鳍豚保护站,安徽铜陵白鳍豚养护场也于20xx年改建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无疑,这是非常正确的,有的保护区也做了一定工作并取得成效。但白鳍豚的保护是从迁地保护开始的,多年来业内权威人士的引导方向、社会注意力、实际工作重心也始终是在迁地保护上,就地保护是后来的事情,并且一直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受此影响,通过自然保护区保护白鳍豚栖息地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困难、问题较多。一些保护区为保护白鳍豚而设立,实际并未做保护区工作,一些地点理应建立保护区而迟迟未能建立起来,影响了保护白鳍豚的总体效能。 198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1头取名“淇淇”的白鳍豚,并存活下来,开人工饲养白鳍豚之先河。此后,水生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水产研究所、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故道部分)又陆续饲养过其它取名各异的白鳍豚,但无一例外全部死亡。“淇淇”虽然白鳍豚馆内依靠一个庞大的人工生命支持系统还幸运的活着,但20多年来地直茕茕孑弋,形影相吊,既不能交配

白鳍豚

白鳍豚(bái qí 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暨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 【中文名称】:白鳍豚【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1918年) 【俗名】:白豚、白鳍豚、白旗,简称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1995年被列为一级濒临灭绝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极危,可能已灭绝(总部在瑞士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2007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 【致危因素】:回游被切断,过度捕猎,环境污染,航运繁忙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长江(Yangtze River),钱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分类地位】: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哺乳纲Mammalia 鲸目Cetacea 齿鲸亚目Odontoceti 白鳍豚科Lipotidae 白鳍豚属Lipotes 白鳍豚种L. vexillifer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暨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20年前的估计只有300头左右,当时就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白鳍豚

白 鳍 豚 外国语学院日语2班 郭书哲 20133448

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豚、白鳍鲸、白鳍、白旗、白鳍、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1] 中文学名 白鳍豚 拉丁学名 Lipotes vexillifer 别称 白鱀、白鳍豚、白旗、白鳍、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哺乳纲(Mammalia) 亚纲 真兽亚纲(Eutheria) 目 鲸目(Cetacea) 亚目 齿鲸亚目(Odontoceti)

科 白鱀豚科(Lipotidae) 属 白鱀豚属 种 白鱀豚 分布区域 中国长江,钱塘江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英文名 Yangtze River Dolphin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濒危状态 功能性灭绝 习性 群居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CR(极危,可能已灭绝 白鳍豚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为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现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缩写IUCN)列为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同时还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以及《美国国家濒危物种法》。 濒危原因: 内在因素 1.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 2.繁殖率低,生长较慢

白鳍豚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白鳍豚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摘要:白暨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白旗,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类。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现在已处于灭绝边缘,属于功能性灭绝。随着中国经济起飞及急速发展,愈来愈多货柜船在长江航行,也有很多渔民沿江撒网捕鱼,对江中的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加上水质的破坏,导致白鳍豚的生存环境恶劣。由六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对生活在我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进行了科学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濒危灭绝,它可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物种。本文对白鳍豚作了一个一般性的介绍,简要介绍了白鳍豚的基本信息、生存现状、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保育措施及成就,最后对白鳍豚的前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白鳍豚濒危灭绝保护补救 1、简介:

拉丁学名为:Lipotes vexillifer ,英文名称为Yangtze River Dolphin又称白鳍,白旗,猪豚,白暨豚。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 白鳍豚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体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嘴部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隆起。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形。后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有一个长园形凹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道已经消失。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

白鳍豚完整版

白鳍豚Yangtze River Dolphin 百科名片 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white flag dolphin],是我国重点保护一级动物,是我国 的特有动物种,生态环境为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目前的濒危等级为功能性灭绝,致危因素是洄游被切断、过度捕猎和环境污染。 中文名称:白鳍豚外文名称:Yangtze River Dolphin 别称:白鳍,白旗,猪豚,白暨豚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鲸目亚目:齿鲸亚目科:白鳍豚科属:白鳍豚属种:白鳍豚种分布区域:长江,钱塘江洞庭湖及长江 中下游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外形特征 快乐精灵 体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嘴部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隆起。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形。后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有一个长园形凹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道已经消失。 身体结构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

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鳍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 5千米的游速。 白鳍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鳍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鳍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鳍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鳍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鳍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鳍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分布范围 只分布于我国,从长江自三峡的黄陵庙以下,一直到长江口,以及沿江的大型湖泊和较大的支流中。 生活习性 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视觉、听觉、嗅觉均己退化。在水中联系同类,趋避敌害,识别物体和探测食物等,完全依靠发出的声纳信号。性情温顺。以鲤鱼、鲢鱼、草鱼、青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等淡水鱼类为食。 生长繁殖 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怀孕期10~ll个月。每次产1仔(也有产2仔的)。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

浅谈白鳍豚生存现状、原因及保护措施

浅谈白鳍豚生存现状、原因及保护措施 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白鳍豚的数量、种群数和群体数都在减少,其活动地域也在不断地缩小。白鳍豚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至河口的江段以及与长江相通的湖泊中,古时候富春江和钱塘江中也有分布。后来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富春江和钱塘江一带已找不到它们的踪迹。 关键词:白鳍豚区域灭绝 白鳍豚,又名‘白旗’,属哺乳纲鲸目豚科,是世界上仅有的五种淡水豚类中的一种。白鳍豚的祖先在四、五千万年前曾生活在陆地上,后来因自然环境的变化才迁居到水中。为了适应水生环境,其身体的各部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仍然保持用肺呼吸的特征.每隔一两分钟就要到水而上换气。 白鳍豚的繁殖率很低,繁殖周期长。它每两年才生育一次,一胎通常只生一头。刚出生的小豚用没有长牙的嘴咬住母豚的前鳍,每隔几秒钟由母豚带出水而换一次气。两个星期以后小豚才开始尾随母豚活动,再过一个多月小豚能够独立生活,大约经过八、九年才发育成熟。 白鳍豚的形态结构原始,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白鳍豚喜欢在水流缓慢、流态稳定的大蓄能力。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原因,只要改变了河段内的水位,就会引起回水区的变化。若大回水区内底部富含有机质,白鳍豚则在其内作较长时间的栖息活动,若大回水区底部有机质为沙卵石代替,白鳍豚就会迁移。所以,白鳍豚的活动是随大回水区的这种变化而变化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白鳍豚的数量、种群数和群体数都在减少,其活动地域也在不断地缩小。白鳍豚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至河口的江段以及与长江相通的湖泊中,古时候富春江和钱塘江中也有分布。后来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富春江和钱塘江一带已找不到它们的踪迹。而在长江中下游河段与沿岸湖泊中,它们的分布范围也不断缩小。特别是随着长江水利工程和航运、采砂等生产活动的开展以及水体污染的加剧与有害渔具的使用,白鳍豚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群体的规模也越来越小。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调查的结果,1980年白鳍豚总数为400头左右;1997年11月4至10日时,在全流域总共仅观测到白鳍豚21头;而到了2006年12月13日,为期38天的大规模寻找白鳍豚之旅在

白鳍豚用什么呼吸

白鳍豚用什么呼吸 总结精选(1): 白鳍豚用肺呼吸,它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仅产于我国,目前数量日趋稀少,和大熊猫一样,同为世界上最珍贵的濒危动物。 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以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白鳍豚是50年来第一种在地球上消失的大型水生脊椎动物,而且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灭绝的第一种大型哺乳动物。 白鳍豚是一种水生哺乳动物,属于鲸目,世界上所有的鲸都是哺乳动物,并不是鱼类。 哺乳动物是是一种恒温动物,大部分都是胎生,并藉由乳腺哺育后代,用肺呼吸。哺乳动物是动物发展史上最高级的阶段,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 因此,白鳍豚是用肺呼吸的。不同于鱼类。 总结精选(2): 白鳍豚用肺呼吸的,白鳍豚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之后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 它们在长潜时也可达200秒左右,但是每隔一两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 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齐一伏,

人们称为“白鳍拜江”。 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白鳍豚已经成为灭绝动物之一,虽然此刻只是被定义为功能性灭绝,能够推断,长江里还有少量白鳍豚残存,然而仅凭这最后几只个体,已经无法延续种群,预计会在十年内彻底灭绝。 白鳍豚,也称为白暨豚、白鳍,是鲸类家族中的小个体成员,也是我国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属喙豚科。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喜欢群居,性情温顺谨慎,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个性灵敏。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由于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使得它们的数量在上个世纪里急速下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仅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白鳍豚孤单身影 至今的白豚古老的遗生物。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另外四种为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中疑为已灭绝的一种。 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仅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推荐,单独设立了白鳍豚科。鲸目白鳍豚科

白鳍豚

《白鳍豚》教学设计 新邵县酿溪镇第一完全小学潘海波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2、熟读课文,了解白鳍豚的特点及进化过程。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使学生从中受到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了解白鳍豚的特点及进化过程。 2、掌握本课所学的说明方法,并能在习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白鳍豚图片,学生观察后说说你眼中或者印象中的白鳍豚。这是我国长江流域所独有的珍稀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走近这可爱的《白鳍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关于白鳍豚的哪些知识?找出关键语句,同桌交流。(白鳍豚虽然生活在水中,却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是一种小型的鲸。人们称它是原始鲸类的活化石。) 3、复习常见的说明方法。 展示句子,指名回答。 1)、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游生物吃绿藻……()2)、蝗虫、尺蠖、菜蚜、甲虫等昆虫,田鼠、兔子、羚羊、鹿等生物都靠它生存() 3)、甲虫吃草,蜘蛛吃甲虫,山雀吃蜘蛛,鹰又捕食山雀。() 4)、一只甲虫,地上一平方米的采食空间便可满足他的营养需要,而鹰则需要在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觅食,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这些生物中,甲虫比草少,蜘蛛比甲虫小,而山雀又比蜘蛛少,鹰比山雀少。()5)、科学家考察了生物世界的食物链,发现它恰似一座金字塔,便把这叫做生态金字塔。() 仔细观察这些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作者在介绍生态金字塔时,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真不错。那么,作者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向我们介绍白鳍豚的呢?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指名回答。 2、过渡:对,作者用白鳍豚与鱼作比较,介绍了白鳍豚的体形等方面的特点,那么,作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些特点的呢?请认真阅读2——6自然段,用“~~”画出重点句子,然后跟小组同学说一说,每组选一名写得最快的同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