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思路的思考

对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思路的思考
对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思路的思考

城市金融论坛1999.1论文编号:1007-0346(1999)01-0012-17Jan.1999U R BAN FI N AN CEF OR U

M

对中国进一步

深化改革思路的思考

阎江

一、宏观经济指标之谜:一种评说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0,取得了/高增长、低通胀0的良好运行局面。但是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一组宏观经济指标却像谜一样困惑着理论界。

比如,从反映经济走向繁荣的一组指标看:1995~ 1997年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9%以上的高水平;通货膨胀率从1994年的21172%、1995年的1418%和1996年的611%一路下跌,到1997年降到1%以下;外汇储备从1994年的51612亿美元猛增到1997年的1400亿美元;外贸进口到1997年升至世界第10大外贸进口国;外国直接投资年流入量高达400~4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而从反映经济进入萧条的另一组指标看,情况却不尽人意:近几年虽然成功实现了/软着陆0,但城镇失业率达311%,约580万人,下岗职工1100万

人,其中约480万人需要再就业,且国有企业尚有约2500万冗员在未来几年中可能要进入下岗行列,农村也有215亿富余劳动力等待/消化0;到1997年底,全国工商业累积库存约3万亿元人民币,据有关人士分析,其中约1.3万亿元为积压产品;市场萎缩,消费品、投资品、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等主要产业明显供大于求,且能力闲置状况十分严重,尤其机械产品和家电行业有的竟高达40%~50%;部分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社会信用受到影响,贷款拖欠约7000亿元,乡镇企业生产增长速度下滑。其实,根据第二组指标的显示,中国经济运行中单个资本循环发生梗阻,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时间上不能继起,在空间上不能并存;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也发生梗阻,在使用价值上不能替换,在价值上得不到补偿。

从理论角度上来讲,如果政府追求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目标具有其必然性和普遍意义的话,那么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第一组宏观经济指标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只能说明,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明显存在泡沫、无效供给和无效率或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现象,而且它作为一种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力量大量存在着。

二、国有企业亏损及产出变动状况

关于国有企业亏损及产出的变动状况,近年来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此处仅作一简略的分析。

表1各所有制工业投入的构成变动1%

19801985199019921995占工业净产值o

国有工业81157415701165105318

(6717)

集体工业17182413261027102510

(2418)

其他类型工业0171113198102112

(714)

占工业总产值

国有工业80187311671361164618

集体工业18152515281129122917其他类型工业0171144179112315

占工业销售收入

国有工业81157319691864154913

集体工业17182417251626142710其他类型工业0171144169112317

注:1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字,以当年价格计算。

o1992年括号内数字和1995年数字为工业增加值数字。

资料来源:根据5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6(1993)、5中国统计年鉴6(1996)、5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6等有关

资料计算。

表2各所有制工业产出构成的变动

各所有制工业产出构成变动119801985199019921995

占工业总资产o

国有工业87138019751872195819

(7010)

集体工业12131811201620131911

(2116)

其他类型工业0141103176182210

(716)

占工业固定资产?

国有工业90138512791877186317

(7714)

集体工业9141410161515181517

(1611)

其他类型工业0130183176142116

(614)

注:1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字,价值指标以当年价格计算。

o1980~1992年为固定资产净值年末数加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1992年括号内数字和1995年数字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加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之和。

?1980~1992年为固定资产净值年末数,1992年括号内数字和1995年数字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

资料来源:同上表。

综合表1~表4,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国有工业尽管在总资产中占比逐年递减,但其仍占相当比重(5819%);(2)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来看,国有企业亏损都在逐年递增;(3)国有企业产出递减的速度[(8115-5318)/8713=013399]大于其总资产递减速度[(8713-5918)/8713=013150],从而说明其生

p宏观经济对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思路的思考

产正在萎缩。

三、直接融资:时代的呼唤

改革至今,我国已完成了产品经济向资本借贷经济的转变,但国民经济的资金借贷流程给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一系列问题。党的十五大适时提出/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直接融资,充实企业的资本金。0又提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0。于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又面临一次重大的战略转移:即国民经济的运行从目前的资金借贷经济循环转变为资本投资经济循环。

(一)必要性:走出资金恶性循环的出路

目前,国有企业、银行、居民、财政四大经济运行主体/剪不断、理还乱0的关系,导致储蓄投资通道中资金的低效使用、银行不良资产的日趋增加和激励企业与银行良性运行的动力缺乏等不良后果,最终形成了资金的恶性循环(周天勇,1997)。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居民部门的高储蓄率来支撑的。但过去十几年的经济转轨过程中,一直没有形成健全的个人直接投资渠道,硬约束型的自由资本金制度(相对于国家投资形成的自有资本金)也由于融资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一直没有形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基本上仍靠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来支撑。

表3乡及乡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情况亿元、%

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亏损额7214284168106157234105453168475149469106638186772145883108

亏损面13116141381116615189211071817315191191331919921114

亏损率71627178812218196441764215232154281513015534150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5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研究6课题组报告。

表4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基本情况亿元、%

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

亏损额541496110481192180119348176367100369127452164482159540161

亏损面13107131001019116103271552518423136281783018933153

亏损率71327120814119152471334717240183351643617943187

资料来源:同上表。

那么怎么走出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下形成的资金的恶性循环呢?这就要靠进一步发展直接融资来达到。作为直接融资,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与其投资方向和收益高度相关,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受益。故此无论以何种直接融资方式筹得的资金对资金的使用者来说都存在硬约束,从而改变当前间接融资领域中资金的低效使用和软约束的情形,促使资金的使用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作为两种主要的融资方式,沿着它们演进的轨迹,我们可以认识到: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基础,间接融资是在直接融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客观上不能简单的评价其好坏。当历史定格在今天,直接融资虽然并不否认间接融资应有的功能和市场定位,但它却已经显示出自身发展对新体制、新制度生成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这是间接融资所无法取代的。我们不仅可以说,根本变革我国社会资金流程结构,摆脱间接融资目前的困境,要求直接融资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说,根除我国不良金融资产的再生机制,阻断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间接融资通道中资金的恶性循环,都迫切需要直接融资的鼎力相助,为融资运行机制正位、补位。

(二)必然性:经济发展内在动因的要求

首先,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分工的细化产生了对资金需求的多样化,要求融资和筹资的多样化。间接融资形式已不能满足这种多样化的资金需求,需要有比其更为灵活、更为直接的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在这方面具有比间接融资更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优越性。

其次,现代化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要求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改善内在稳定机制,从而必然产生两种要求:一是资本社会化和结构多元化;二是改善债权、股权比例。直接融资能完善地满足了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要求。

再次,产业规模的扩大,伴随着产业资本循环周转中游离货币资本的增加,社会资金供给量增长,为企业利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面向市场筹资提供了现实可能

p宏观经济

性;另一方面,现代银行业务的发展,信用证券水平的提高,证券投资工具的多样化,又为储蓄进行投资创造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形成直接融资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三)紧迫性: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

在市场运行机制下,合理配置资源集中体现在融资机制的效率上。具体而言,货币资金供求的均衡状态、货币资金供求结构的关联程度,都直接影响着资源的优化配制和利用效率。在这个意义上,经济能否持续增长,融资机制的运行效率是关键之一。

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计划金融体制下,经济改革过程中制度变迁的强制性特征日趋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演变成了弥补企业资金漏洞的手段,在/国有企业资金陷阱0中愈陷愈深,绝大部分被用于填补亏损、发放工资等非生产性用途。进一步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这种间接融资产出(银行贷款)的/准公共物品0性质,又成为国有企业争抢银行贷款的诱因,从而导致国有经济过度的非生产性资金需求。这种非生产性资金,一方面,形成的有效供给有限,使间接融资产出效率低下,持续的经济增长从长远来看难以维系;另一方面,其中绝大部分又来源于银行贷款,造成银行资产中不良资产比例日趋攀升,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也使经济的持续增长失去了必要的金融支持。

在此,论证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悖论:按以上分析,当前在我国低效率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下,经济的持续增长应表现乏力,但中国经济运行在实践上却表现为持续高增长。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一直存在数额庞大的货币发行收益和金融剩余(张杰,1997)。中国的改革实践中,虽然间接融资为主的计划金融模式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已不能发挥关键性的支持作用,但经济改革起步阶段的巨额货币发行收益和非国有经济向国家提供的巨额金融剩余却成为改革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动力源泉(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非国有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作用)。这种巨额货币发行收益和金融剩余成功地冲抵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本,对陷入困境、效率低下并滞后于经济改革的国有企业进行了有力的/补贴0,暂时弥补了由于国有企业向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额不良贷款所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的缺口,支撑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不过随着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货币的发行收益必将减少。为了维持现存的资金分配格局,国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超经济发行货币。根据易纲(1996)和谢平(1996)的研究,改革以来,中国较为突出的两次通货膨胀都是由于货币发行收益的相对降低而导致政府超经济发行货币的结果。而对待每轮通货膨胀,政府的对策总是在控制货币总量的条件下进行结构调整;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结构调整的空间必将愈来愈小。当超经济发行的货币不能为结构调整所/消化0时就会产生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并会形成一种恶性连动效应,导致整个银行体系危机,最终引起经济衰退。另一种选择是加强金融控制,充分利用金融剩余。但这种办法也日显捉襟见肘,正如麦金农教授所认为的那样:/中国经济的货币化(M

2

/GNP)在1991年为97%,政府已不能无限依赖国有商业银行借款。若否,过去13年的伟大经济成就就会面临危险,东欧型的通货膨胀就不能排除0(麦金农,1996)。总之,我国以间接金融为主的融资产出效率低下的计划金融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为了根本改变当前这种状况,转变融资方式,进一步发展直接金融已是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直接融资在改革进程中已经表现出一种亟待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因此,在以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就必然要求融资体制改革在此方向上迈出相应的步伐。在此,笔者认为,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要尽快建立与分财与民的机制相适应的市场金融制度,将国家垄断信用转变为国家调控信用;从完全的资金供给制转向资金借贷制和交易制,使资金的使用达到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也许许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在我国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又一次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背离。

四、当前国有企业股份制

推进进程中理论和现实的一种背离

(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0

从现实操作的角度来讲,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有利于筹资和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能力,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分散经济风险(黄振奇,1997)。

从股份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来看,据1998年全国证券监管工作会议的报告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 1997年通过境内外股票发行上市共筹集资金1325亿元,是两年筹资最多的一年,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年上市公司215家,上市公司总数达745家,总股本1771亿元,市值达1752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4%。

无论从国家为股份制改革提供的坚实的政策基础、现实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相对于其它制度安排

对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思路的思考

的优势,还是从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的日益提高来看,股份制正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条较好的可选之路而日益显示出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但此处我认为,正是由于股份制的这种日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得:如果我们在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现实操作过程中对股份制实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有所背离的话,那么这就势必会影响国有企业整体改革的成败,也会影响我国近20年经济改革的成败。

(二)一种背离:内部人控制与法人治理结构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般性的基本原理,法人治理结构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之间形成的分权制衡关系。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它有权就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利润分配、破产清算等)作出决定,同时选举董事会成员。董事会成员就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并聘任总经理。总经理负责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确保股东权益,有些国家(如我国)在股份制企业中还设置了监事会,它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专门监视董事会、经理的活动。

股份制企业中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之间所形成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方面形成了明晰的产权和所有权关系,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复杂化的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从80年代初期到现在,在我国推进股份制改革以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在不断放权的同时,相应地调整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以通过利益和货币的刺激,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在这一系列进程中,由于分配格局的调整,企业产生了独立的利益,有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力。但是,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并不是原业主,故所有者/缺位0,这使得政府部门在下放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之后,又难以有效地控制和监督企业经营者的行为,致使企业的经营者为牟取个人私利或本企业职工的小集团利益而有可能去损害企业出资者的权益,从而产生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对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这个问题以及如何规范这样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中外学者已做出了很多研究,本文也并不想就此作更多的评论。在此,我们仅想就内部人控制在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负效应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现实操作过程中形成的误区相结合所产生的更加背离经济健康运作规则的情况作些有益的探讨。

1、内部人控制的主要负影响。(1)国有资产被作为/无主0资产,实际上完全由企业经营者任意支配,经营者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可以不负责任,也无人追究,甚至肆意侵吞国有资产,将其转入私囊。(2)经营者盲目决策或独断专行,而国有资产被作为/无主0资产或/无本0资产,对经营者决策缺乏有效约束,造成其行为扭曲。(3)经营者与企业主管部门由于信息与责任不对称,经营者通过强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封锁0信息和制造/两本账0或多本账,为功利目的夸大业绩或将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企业亏损置于次要地位,以规避经营者的直接责任。(4)肆意扩大公款消费,追求物质享受,设立/小金库0,甚至于亏损企业也是/富了和尚穷了庙0。

2、股份制改造现实操作过程中的几个相关/误区0。

(1)一些企业偏离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宗旨,股份制改革改得不伦不类,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厂0,也不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0;很多地方和企业股份制改造仅流于形式,往往只在/股0上作文章,而没有在/制0上下工夫,仍然沿袭以前的老观念、老做法,即使企业一时有钱,产品有市场,但时间也不可能长久;有的地方为了赶时髦,图虚名,一哄而上搞股份制,仅仅换一块牌子,股份制企业成为/翻牌公司0;加之操作能力低下,虽穿着/新鞋0,却仍走着/老路0,换汤不换药,改制而不转制。(2)股份制改造成了集资的手段。股份制改造有利于企业筹集资金,把分散的个别资本集中为巨额的社会资本,有利于把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发展资金,为企业开辟了一条直接融资的途径,企业变过去依靠银行/一棵树上吊死0为/多棵树上摇钱0,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难题。但是,有些股份制企业一心钻进/钱眼0里,以高溢价发股筹资后,将钱存入自己的账户,就高枕无忧了;有的在非经营性设施、购买小汽车等方面盲目攀比,拿股民的钱追求高消费,滥用股东资金;部分企业把股份制改造仅仅视为低成本筹资的途径,单纯为了/圈钱0,忽视了按股份制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的实质性内容,从而歪曲了股份制改造的本意。

目前,我国进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相当普遍的情况是,企业虽进行了股份制的改造,但其固有的一系列深层的难点问题依然存在。上市公司引进了新的社会公众股东,从形式上和法律上改变了原有的产权结构,但分散的股东除了/用脚投票0以外,并不能对企业的治理结构特别是管理层形成积极的影响,企业的行为方式没有多大变化。这就在操作上背离了法人治理结构的一般规则和基本原理。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化改造后的国有企业便在新的外壳下仍然承袭过去的管理模式,从而由内部人控制带来的危害不仅会作用于原有规模的国有资产,而且也会作用于对外发行股票所筹集的私人资本上。进一步来分析,如果说,在原来间接融资体制下,由于国有企业亏损、被侵蚀等诸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而造成间接融资通道的梗阻和渗漏(阎江,1996),引起了社会对增量货币不断膨胀的需求而诱发高通货膨胀,从而危机整个国家经济稳定的话(阎江,1997),那么在现在国有企业

p宏观经济

扭曲的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内部人控制仍然继续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改制的发展只会从比前者更为深刻的微观层次上给国家整体经济改革的推进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小结:关于出路的思考

其实,在现实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普遍应用于所有情况,因此很难断定或预测长远来说哪一种治理结构在中国最有效。但所有拥有比较成功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拥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比较完善的法制系统。因此,对我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寻找一套固定的模式去模仿,而是应该着手建立一套基本的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游戏规则。但是,在此并不是说在拥有一个完整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法律制度之前,就无法对国有企业作任何改革。相反,我们认为,制度的建设必须与公司化改革同时进行,也即公司化改革必须循序渐进,与金融市场及法制建设的发展步伐相一致。当然制度的建设并非易事,其成效也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见效的。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制度建设必定有最可观的回报,而任何忽略了制度建设的改革方案都难免有失败的危险。

五、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思路的思考

(一)哲学层次上的反思

记得在5读书6上有这样一段话:/人类常把一些事情做坏,一谈起社会均富就出现专吃大锅饭的懒汉,一谈起市场竞争就有财迷心窍唯利是图的铜臭,思想的龙种总是在黑压压的人群中一次次收获现实的跳蚤。0萨缪尔森的5经济学6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经济学,在于它所阐发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在于它们将这些经济理论与具体条件相联系时所采用的那种思维方法。0其实,我们在进行经济实践时,又何尝不应是如此呢?回顾我国的经济实践,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实践,都存在致命的弱点。当然,我们应该认定:无论是哪一种政策出台,政策制定者的意图都是良好的,那么为什么在实践中如此扭曲和变形呢?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我们要反思在将那些基础理论与具体实践相联系时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了。在此,笔者推荐一种观点:首先,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实践的经验不同,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不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生搬硬套,必定害多利少;其次,经济学在研究人类的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这种方法一方面给经济学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蕴含着自身的局限性。正如恩格斯在5反杜林论6的引论中写道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0所以,在探究某些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背离的原因时,在总结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经济增长的成败时,在研究经济政策时,必须注意到政治以及其它诸如宗教、文化等群众心理的巨大影响,否则我们可能会误入歧途。

(二)对经济现实的反思

拉鲁奇在比较了中国和一个世纪前的德国在实物经济指标上的差距后,警告说:中国的经济特征是:/包装在薄薄的一层比较现代化的科学和工业-外壳.之内,而构建在前工业化落后的巨大基础之上。0他认为,/金融资产对实物资产的畸形掠夺导致了英、美和其它西方国家加速衰败,它也正以巨大的规模在中国发生。0泰纳鲍姆则更毫不留情地指出:在中国/天真的人们以为漂亮的办公楼和宾馆构成经济增长0,但实际上,/大部分在浪费,把可用于生产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宝贵资源耗费了0,而这一切与/中国境内外房地产市场及其它金融市场虚拟资本的增长密切相关0,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增长不平衡在短期内不能为经济表面上的繁荣所掩盖,但是当金融部门的/纸上利润0超出市场产出的增长时,则金融危机就会骤然爆发出来。

正如吴敬连先生所言,中国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提高投资效率,实现金融深化,解除不必要的行政管制,放开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利率市场化,使融资活动活跃起来,以货币的市场价格作为资本配置的基本参数。货币当局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总量调控。不过,在此笔者还认为: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的进程还必须注意一个次序问题(阎江,1998)。t

参考文献

1周天勇1改革面临重大转择:从国家借贷经济转变社会资本经济1经济研究,1997(5)

2张杰1中国的货币化进程、金融控制及改革困境1经济研究,1997(8)

3易纲1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1上海三联书店

4谢平1中国金融制度选择1上海远东出版社

5麦金农1经济市场化的秩序(中译本)1上海三联书店,1996

6黄振奇1稳定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中国国情国力,1997 (11)

7阎江1我国投资通道的梗阻和渗漏1学术界,1996(3)

8阎江1直接融资发展的归因、现状和路径选择1新疆财经, 1997(1)

9阎江1论当前中国经济实施资本运营的现实操作性1金融教学与研究,1998(1)

作者系陕西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月悦)

对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思路的思考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曹贵东 (山西福瑞沃农大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1)12-0002-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 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发 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小学程度占40%,还有30%为文盲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3]。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一)农业发展市场化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农业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与实质则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发展的市场化,其一是要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合理调整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改变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产品总量短缺,部分产品不足,部分过剩,而优质产品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饲料种植与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质量好、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淘汰质量差、营养低、有污染的农产品。其二,市场化还体现在农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农村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农工商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可提高生产效率,改变分散经营相对低的经济效益,减少盲目性,增加对市场的预见而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因此,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开展农业与农村制度创新,全面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从而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是推动农业生产力与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4]。 (二)农业发展科技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掀起了农业科技化的新浪潮。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潮流。中国要在耕地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生产出充足的农产品,科技进步成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的关键。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科技进步潜力很大,利 2

对我国能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_詹华

收稿日期:2003-02-19 作者简介:詹华(1964-),男,福建龙泉人,高级工程师,科研生产部主任。 对我国能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詹 华1,姚士洪2 (1.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河北廊坊065000;2.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河北廊坊065000)摘 要:分析了我国目前能源的总体状况,同时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着眼,就21世纪我国能源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关键词:中国;能源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50(2003)03-0001-04 Some speculation about general status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ZHA N Hua ,YA O Shi -hong (1.Research Institute of Pipeline of CNPC ,Langfang Hebei 065000,China ;2.China Natural Gas Pipeline Bureau ,Langfang Hebei 065000,China ) A 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general status of Chinese energy .With a view of the conventional energy source of China ,such as coal ,petroleum ,natural gas ,etc .,it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of Chinese energy in the 21st century .Finally ,it brin gs out some ways to solve these questions . Key words :China ;general status of energy ;develop ment ;strategy 0 引言 能源是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血液”,没有充足的能源供应,社会经济是难以整体持续发展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可靠的能源保证体系。近些年来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步伐,在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里,我国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为4.6%,尚不足国民经济增长的二分之一。可以看出在21世纪,尤其是前20年,我国的能源工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加速建立可靠的能源保证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1 我国能源的总体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0.4%,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可见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在我国的能源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两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一是优质能源比例很 低;二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 我国总的能源状况是富煤缺油少气,这导致了我国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结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我国能源 生产和消费的具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 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万t 标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199613261675.217.0 2.0 5.8 199713241074.117.32.16.5199812425071.918.52.57.11999 110000 68.2 20.9 3.1 7.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表2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万t 标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199613261674.718.01.85.5199713241071.520.41.76.2199812425069.621.52.26.71999 110000 67.1 23.4 2.8 6.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原煤的生产消 费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大约是70%,石油大约是 研究与探讨 DOI :10.16189/j .cn ki .nygc .2003.03.001

浅谈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

摘要 本文阐述了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以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1、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财政政策无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帮助农民生产而出台的一系列财政政策,比如免征农业税、国家给予相关补贴等等。在农业保险还刚刚起步的浙江,农民的收入还是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保障。 1.2农业生产率低下,产品附加值较低 我国的农业产品附加值不高,基本都是以初级产品形式出现。加入WTO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容易受到一系列贸易壁垒限制。虽然说近几年来,国家一次次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但是在加入到国际竞争中后,产品的价格需要由国际市场来调节。外国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将对我国农产品构成很大威胁,农民的收益将面临极大挑战。 1.3农村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 农村想发展,但是没有钱。笔者在新仓没有看见建设银行,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正逐步向中心城市收缩,而这种收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贷款。国有银行贷款审批制度过于集中,制约了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也不适应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贷需要急、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风险大的特点。政府的财政政策向农村倾斜力度不够,而向村里集资建设又会加重农民负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民收入这几年保持增长,其主要是靠非农业收入来维持的。而非农业收入,除了一部分是在地方企业务工外,大部分都是农民进入大中型城市大工所得。然而近年来,由于城市工作岗位趋于

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Impac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the Chinese culture 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 龚莎莎 11110691026 Thousands of people of knowledge is the most subtle, the most shy, and then accept the past Confucius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moral education, the impact of China's thousands of years of culture. Concept of chastity, it is set in a women's body yoke is pressure on the body of the mountain. It also makes some unhealthy or wrong knowledge influences and interfere with normal adolescent sexual attitudes imprison thousands of years, leading people to talking about sex. For Western countries in terms of Western culture, by its very nature is merely an open sexual culture is a culture of human individuals to play a perfect freedom collection. Embodies the rule of law and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thinking, but also shows respect for human consciousness physiological laws of nature. Before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 China is not only in the spiritual realm of ideology , or even the provisions of the legal system , has been in the repressive cultural development , suppression of liberation , taking a bundled sex education, contrary to the nature the laws of nature rule.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 as well as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Thought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Energy 学号:20113989 姓名:李代强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4班 指导教授:冉景煜

摘要 纵观世界能源局势,能源匮乏危机已然席卷全球,我们当然不能坐以待毙。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的浪费现象仍然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低碳意识、节约资源,而且对能源的利用率也不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技术,提高利用率。传统能源一般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新能源并将其推广也就成了必然之势,只有树立了低碳意识,提高了传统能源利用率,发展推广新能源才能使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使中国的能源真正的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前言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经济、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人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良性循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美好自然保障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能源问题日益凸显。能源匮乏,使用率低下,技术滞后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如何突破能源瓶颈,实现能源可持续的发展,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开发并举,使得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共进,不断推进技术研发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当今能源形势不容乐观。根据《2006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565.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63.3%,北美洲占 5.5%,中,南美洲占8.9%,欧洲占9.2%,非洲占8.9%,亚太地区占4.2%。2005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 6.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3.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6.7亿、4.2亿和1.2亿吨。煤炭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5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844.5亿吨,储采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75.7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中国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中国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姓名 班级 学号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水动)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综合实力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毕竟我们是一个大国,所以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障等问题。但是能真正影响到我国的问题也就是那么几个,能源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能源问题已经是全球化的问题了。虽然我国能源总储量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平均下来人均能源就很少了。所以我国的能源问题还是比较严重。能源有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规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新型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我国的油价煤价天然气价格不断地升高,并且在利用能源方面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着人均能源消费低、能源结构脱离世界能源消费主流,能源消费引起的污染不堪重负、能源浪费严重、资源匮乏等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快,能源生产与需求不平衡,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能源生产量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年年攀升,其中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并且中国的油、电、煤、气普遍紧张,由于能源需求不断上涨,中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转变成净进口国,近年来,中国的能源进口不断上升。从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强劲,并且供

需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能源问题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加上近来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能源紧张已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二、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单一,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比重过大,水能、核能所占比重较小。我国属于以煤为主的低质型能源消费结构,这种结构造成能源经济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产品能源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低。并且中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国际石油生产与消费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一国的石油进口若超过5000 万吨,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就能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进口能源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阻力。 第三、中国人均能源资源不足。我国能源总量居世界第二,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百分之十以上,但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为仅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足美国的百分之十。所以说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但是我国能源资源总量十分丰富,资源品种也较齐全,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量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其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能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能耗大、能源消费与生产地区不平衡。并且能源利用中的问题严重,如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煤、石油燃烧利用水平不高,造成大气污染,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石油安全问题突出等。 虽然我们国家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开发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由于环境的改变,我国新能源的开发提到了日程上来,新能源的起色与国家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有一定的自然优势,中国新能源的发展也很迅速,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文章将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局限以及战略进行阐述。 标签: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战略思考 1 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的理解 中国目前的主要能源还是煤炭与石油,尽管我国现在这两种资源已日渐稀少并且正走向枯竭。2008年,我国的煤炭消费却仍在世界上占据第一名,石油消费在世界上排在第二名。所以,中国现在急需发展新能源,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非常不相符,只有发展新能源才会适应中国的发展。可怎么样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发展新的能源呢,中国各个部门如今已经意识到发展新能源的作用以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必要影响。从微观中分析,一个企业最需要具备的是能动性,一个企业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新能源产业对一个国家来说等同于能动性对于企业,需要对新能源发展的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新能源这一新兴的产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表示对其很感兴趣。愿意投出时间与精力在新能源上,并且对新能源的发展很看好,有着很大的积极性。由此看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2 中国风能、氢能的发展 风能是我国开发最快速,并且是如今运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在我国,新疆可以说是风能最丰富的的地点。同时,新疆也是最早开发风能的地点,风能企业的运行相对于其他新能源企业来说,更早的进行了实施建设。新疆风能的开发潜力也是不可预估的,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使许多的企业愿意在这里发展,在这里投资。除了新疆,河北的风能资源也比较有优势,许多企业也愿意到河北搞建设,利用其自然优势,同时对风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在河北的投资中仅有一个县城就引来了十余家的企业希望在这里投资。江苏也是我国风能比较富裕的城市,目前也已有很多企业打算入驻江苏,在这里发展风能。 除了利用优越的自然优势,企业也要注重自身技能的发展,提升自己的技术,利用技术更新将风能更好的利用。中国除了在风能上有所发展,在氢能源上的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我国对氢能源的开发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现在已经可以在多方面提取氢能源,并且做到合理处理与利用氢能源,如果氢能得到开发后,影响最大的便是我国的汽车产业。风能与氢能源的发展,更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局限

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与战略走向

所长专栏 着眼于市场化、民营化 当前世界能源已经进入了石油天然气时代,但石油供应紧张和化石能源的污染使得世界能源正朝着一个多元化的能源时代演进。天然气时代正在来临,多种新的能源在各国得到迅速发展。而中国能源还处于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燃煤污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中国制造”带来的巨大能源需求,对中国能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旧模式的中国能源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位能源需求。中国能源产业正在加快步伐,进入一个全新的能源时代。 在此背景下,围绕以煤气油为主的能源产业价值链活动,能源产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围绕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各种企业之间,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都在展开多方位的竞争与合作。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能源渠道趋于多样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日渐规范。在变革面前,能源企业的领导者、 1 / 62

政府的能源决策者,都需具备洞察先机的战略远见。 当前能源产业的某些领域之中,还实行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落后机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石化、电力等行业还存在寡头垄断现象,市场化竞争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如油价定价机制的不合理,电力建设规划的不合理等,导致中国经济为此支付了大量额外的成本。走向市场化、民营化,将是能源产业重要的解决之道。 王德禄 2004年6月28日

目录 1.能源利用走向多元化 (1) 1.1 能源的石油天然气时代 (1) 1.2 世界和中国能源现状 (2) 1.3 能源走向“多元化时代” (7) 2.能源产业价值链分析 (12) 2.1 能源产业价值链基本特点 (12) 2.2 煤炭产业价值链 (14) 2.3 石油产业价值链 (16) 2.4 天然气产业价值链 (18) 2.5 煤气油产业下游价值链融合 (20) 2.6 其他能源的价值链 (23) 3.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25) 3.1 煤炭战略地位凸显 (26) 1 / 62

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活动调查报告 题目:改革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班级: 姓名: 时间:2016.12.08

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 前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把改革开放做为一项基本国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2016年12月,已是改革开放的第38个年头,改革激荡时代风云,发展铸就历史丰碑。我的家乡位于被著称为“中国酒城”的泸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经济、医疗还是科技方面,都发生巨大的改变。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改革开放对教育影响的感觉是最敏感的,所以,本文就以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为主要调查对象。具体调查如下: 一、调查地点 泸州市纳溪区**小学、泸州市纳溪区**中学 图1-1 **小学图1-2 **中学 二、调查时间 2016年12月08日 三、调查方式 实地考察、教学旁听、网络资源 四、调查内容 1、改革开放前后当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思想观念变化 改革开放前几年,正是父辈处于读中小学的时期。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年幼时就得承担绝大多数的家务,对于上学则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以导致经常“逃课”的现象出现,就给家长一种还租不适合读书,或者是读书没有现实意义的观念。当然,由于当时“养儿防老”的观念盛行,导致一个家庭同时有2个甚至多个符合入学年龄的孩子,并且地处农村,家庭经济难以维持众多孩子入学,也造就了当时辍学率高,中小学入学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逐渐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重视。一部分沿海务工家长逐渐意识到,受教育程度决定他们的劳动强度以及薪酬水平,他们迫切希望自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论文题目: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多 样化的农业模式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多样化的农业模式 摘要:现代化农业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高效,但它遗留下的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让人们不断反思现代化农业的弊端。“绿色”“健康”“有机”等词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开来并被人们熟知。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是要健康的、安全的、环保的农业。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各异,单一的农业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农业的发展,于是多样化的农业模式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多样化农业模式未来农业 在未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加大,土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来讲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未来的农业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农业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在各种农业模式中取长补短,加快发展。 1当代农业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力也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而让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在传统农业对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满足其强大的后勤保障时,人们便开始使用以大量的化肥、农药、薄膜、灌溉、机械、设施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保证粮食的供应。石油农业便应运而生。高投入、高效益、高产出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生活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高污染的弊端也开始凸显出来。现代化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健康、安全和环保这方面的要求。于

是生态农业模式和循环农业模式的理念被大家所接受并大量应用于实践生产中。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先锋,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运用到生活生产里。 2多样化的未来农业模式 2.1精准农业 未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精准农业就是这样高科技的产物。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1] 精准农业无疑在技术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有着其他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但是显然它的优点也变成了缺点。技术的高要求以及前期的高投入就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所以,精准农业一般在平原地区或者大规模机械化地区比较实用,它将覆盖中国所有的粮食主要产区。在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精准农业是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浅谈世界及中国能源问题

世界能源问题及对中国能源问题的分析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类使用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数量越来越多,能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本文论述了能源问题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对世界能源现状及问题、中国的能源现状及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中国的能源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关键词】能源问题重要意义建议措施 一、能源问题的重要意义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 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 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每一次能源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能源的承载能力也同时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结构和方式。随着人类使用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数量越来越多,能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当今社会,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水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要实现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就要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有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和交通物流系统,以及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体系,这些都需要能源。在现代社会,人们维持生命的食物用能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生产、生活和交通服务已经成为耗能的主要领域。历史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居民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能源消费将处于上升阶段,人均生活用能会显著增长。可以说,没有能源作为支撑,就没有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 (2)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它的能源消费量大致是成正比的。在现代化生产中,能源是主要动力来源,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致力于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能源。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往往只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加速, 煤电油运就会出现紧张, 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3)能源安全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是石油安全。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能源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是大势所趋。但是, 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能源市场规则, 给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源设置了重重障碍。一些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也有深刻的能源背景。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 对中国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4)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 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化石燃料的使用是CO2等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科学观测表明, 地球大气中CO2的浓度已经有了明显的上升;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C,特别是近30年来升温明显。全球变暖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 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对待。 二、世界能源现状及问题 (1)世界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资源结构及分布特点及对能源工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能源资源结构及分布特点及对能源工业发展的思考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特点。我国各种能源资源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煤炭资源分布的面较广,全国2300多个县市中1458个有煤炭赋存,但90%的储量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是晋陕蒙三省区,占到全国总量的63.5%。从东西方向看,煤炭85%分布于中西部,沿海地区仅占15%。在煤炭资源比较贫乏的大区中有相对较富的省份,如东北区的黑龙江,华东区的安徽,华中区的河南;而在能源比较富裕的大区中又有相对贫乏的省份,如西北区的甘肃,华北区的京、津两市。从分省探明储量看,超过1000亿吨的有山西、陕西、内蒙古;200~1000亿吨的有新疆、贵州、宁夏、安徽、云南和河南六省区,合占全国的25.3%。人均能源资源量是衡量能源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按照可开发资源数量计算,全国人均246吨标煤。以大区论,西北达695吨,华北682吨,西南367吨,均有一种或数种能源特别丰富,具有全国意义。分省区看,西藏、宁夏、内蒙古、新疆、山西均超过1000吨,青海、云南均超过500吨,可算为最富裕省区。而另一方面,广东、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吉林、广西均在80吨以下,可视为极贫乏省区。 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在东北、华北(包括山东)和西北,合占全国探明储量的86%,集中程度高于煤炭。储量最大的

省区是黑龙江(占全国31.8%)、山东(18.6%)、辽宁(12.7%)和京津冀(12.7%),其次是新疆(8.1%)、河南(4.4%)等。 水能资源的分布主要在西部和中南部,在全国技术可开发资源量(3.7亿千瓦)中合计占到93.2%,其中西南占67.8%。占全国10%以上比重的省份有四川(26.8%)、云南(20.9%)和西藏(17.2%),其次为湖北、青海、贵州、广西,各在3%~8%之间。与燃料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相比,水能资源与之在空间上有较强的区域互补性。 我国太阳能资源储量与分布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世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之一 我国风能资源储量与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到南澳岛之间的东南沿海及其岛屿,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风能资源区以及风能资源丰富区,包括山东、辽东半岛、黄海之滨,南澳岛以西的南海沿海、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内蒙古从阴山山脉以北到大兴安岭以北,新疆达板城,阿拉山口,河西走廊,松花江下游,张家口北部等地区以及分布各地的高山山口和山顶。 我国地热能的资源储量与分布广泛,其中盆地型地热资源潜力在2000亿吨标准煤当量以上。全国已发现地热点3200多处,打成的地热井2000多眼,其中具有高温地热发电潜力

我对中国能源战略的认识及对能源战略的思考

我对中国能源战略的认识及对能源战略的思考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人类认识和利用能源的历史密切相关。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进行过三次著名的工业革命,而每一次革命都将人类社会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高新技术时代,人类不断创新科技,开采利用同样经历了煤——石油——新能源(地热能、核能、太阳能等)三个能源时代。21世纪是世界各国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化的时代,经济发展是各国的重心,而能源问题又是关系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没有能源的发展,没有能源作为强大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前提来制定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 近些年来,中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加强,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包括西气东输、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等在内的重大能源工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且已初见成效。不过,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却仍旧不容乐观,并且随着国内资源的种种浪费和污染破坏以及中国日益卷入世界经济浪潮中,我国能源利用对外依赖程度有所加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挑战。传统能源中的石油、煤等的不合理大量使用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新能源虽然具有污染少的清洁特性,但是新能源产业仍旧存在机制不完善和技术开发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同时,我国在开发和利用能源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普遍问题:能源的生产量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对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能源战略问题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大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因为能源资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问题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国际外交舞台上的重要筹码,是引发军事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因素。当年的海湾战争和今天的伊拉克战争都与石油资源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今形势下,中国应实行什么样的能源战略?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和国内外客观资源条件与国际环境可能性结合起来考虑,我认为应实行全球能源战略,建立全球能源供应体系。

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新步伐。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刚经历过十年文革,而十年文革遗留下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拨乱反正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同时,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其中,有很多地方具有很大的转变。 转变一:对待人的态度——从见“人”就批到“以人为本” 很长一个时期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社会一度把阶级的概念绝对化,把阶级同“人”割裂开来,只讲阶级,不准讲“人”。由此出发,导致忽视甚至否定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人应有的尊严与权利,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的口号,等等。这种轻视“人”的思想,在“文革”中造成严重恶果,对人的轻视和蔑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轻视人,蔑视人,摧残人,是“左”的突出表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我国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作为封建社会基本人群的农民,他们没有起码的做人的权利。马克思说:“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411页)马克思讲的是德国的封建社会,但这个原则具有普遍性,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也是这样。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对“人”的问题的一次深刻教育,使人们懂得了要尊重人的权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各种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提出和落实,也是对人的权利问题的生动教育。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