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第1次作业材料

《概论》第1次作业材料
《概论》第1次作业材料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阶段测试试题(第一、二专题)

第一专题: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是一组关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材料。

材料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诊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大家必须牢牢记取。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材料2: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 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材料3: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

2、分析过程。依据材料分析对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为什么必须与时俱进?

3、结论。联系实际,简要阐述你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及观点。

第二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做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

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3~534页

材料2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摘自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50页

材料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摘自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51页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

2、分析过程。依据材料分析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3、结论。联系实际,简要阐述你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及观点。

第三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毛泽东逝世己32年了,但是伟人的身影始终矗立在人们视野的地平线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没有任何人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广泛、长远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并给整个世界强烈的震撼。他是20世纪中国的旗帜、象征和灵魂,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奋斗了一生,多次使中国革命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不了解毛泽东就不了解20世纪的中国。

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在于,他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奋斗经验和智慧,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气魄和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但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有人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拨乱反正中批判了“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正确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回答外国记者时明确指出,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这是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不能丢。我们绝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往事已矣,巨人长眠。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解放战争的千里决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头的探索,已经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发端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以及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毛泽东超越了时代,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彪炳史册。

(摘自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6—12页)

材料2.“凡是毛王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 —02 —07 材料3.

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4.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材料分析“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根据材料 2、3 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两种态度并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3、结论。简要阐述你认为应如何客观正确地评析毛泽东的历史功过。

第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是一组关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材料

材料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大家必须牢牢记取。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引自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

材料2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材料3

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引自江泽民总书记“5.31”重要讲话

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阅读材料1,说明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阅读材料1、2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的理论依据。阅读材料2、3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

3、结论。简要阐述你认为在当前,我们怎样做到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第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62年1月30日)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材料分析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3、结论。简要阐述你认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第六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中心是发展,既源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又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超越。科学发展观突出了机遇说,强调指出,21世纪的头20年是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国就能建设起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处理好发展中的相关矛盾。因此,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发展说,它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又好又快发展,它推进了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论。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关键在于它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邓小平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可持续发展论。但发展过程中的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使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暴露出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将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量的扩展发展到质与量的统一,克服了以往某些方面存在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偏

差。明确提出发展的协调性,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它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

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张忠良、李莉,湖南省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8月1日)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材料分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科学性。

3、结论。简述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第二专题: 基本国情——初级阶段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邓小平沉重“问号”启动改革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中国千疮百孔,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严峻的现实使邓小平对“文革”这样的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这种“优越性”打出了沉重的问号。1977年12月26日在会见外宾时说:“怎样才能体现列宁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1978年3月10日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又说:“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1978年9月,在东北三省视察期间,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这一连串的“问号”,实际上也是发出了重新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信号。“文革”结束后,人们急切地想了解外部世界的面貌,从1978年起,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发达国家。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赴西欧访问,欧洲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还搞得手忙脚乱。代表团成员之一、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王全国后来说:“那一个多月的考察,让我们大开眼界,思想豁然开朗,所见所闻震撼每一个人的心,可以说我们很受刺激!闭关自守,总以为自己是世界强国,动不动就支援第三世界,总认为资本主义腐朽没落,可走出国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访问英国,他听说约占全英国人口70%的普通老百姓,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年度假可以出国旅游,感到非常惊讶。他想失业工人大概是一贫如洗吧,带着“访贫问苦”的明确意向来到一个失业工人的家。一看,真有点“眩晕”——这个失业工人住着一栋1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厅、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有珍藏的银器,房后还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王震看后感慨良久。没想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工人,生活水平比中国的副总理都要高。他了解到,英国的清洁工每周收入约

100英镑,开电梯的工人每周收入150英镑。据专家计算,1978年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是1:42.3。我们的东临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相比之下,我们“实在觉得很寒碜”。大家无不痛心疾首于这样的现实:中国太落后了,这些年耽误的时间太长了!必须坚决改革。

(摘自曹普《邓小平沉重“问号”启动改革》,《学习时报》,2008年9月29日,10月6日)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材料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3、结论。简述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第二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材料分析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3、结论。简述你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第三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自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久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二2: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很长历史过程”,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材料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分析我国一再强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意义以及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

3、结论。简述你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

第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傻子瓜子”的经营者叫年广久。安徽芜湖人。年广久祖孙三代都从事个体经营,绰号都叫“傻子”。年广久早年贩卖水果,后改营瓜子。“文化大革命”中尽管躲躲藏藏,但从未停止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放开了手脚,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傻子瓜子”品牌,生意越做越大,瓜子日产量由原来的几十斤增加到几百斤,月营业额达万元,在当时的个体户中成为“冒尖户”。1981年初,年广久雇了4个帮工,到1983年时增加到103人,加上他儿子的分店共雇工140多人,日产瓜子增加到一万多斤,月营业额达60多万元,年广久成为名副其实的“雇工大户”。

材料2:年广久的迅速发迹,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很多人主张对他采取措施。1982年,经邓小平同志提议,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决定对像年广久这样的“雇工大户”采取“不提倡,不宣传. 不急于取缔,看一看再说”的“三不一看”方针。

材料3:1987年中央5号文件把“个体大户”或“雇工大户”明确称为私人企业,并提出“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的方针。198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对私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又予以确认。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又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材料1、2、3,请你谈谈应“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剥削现象”。

3、结论。从材料1、2、3中,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