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问答

生理问答
生理问答

身体素质: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长短

RM(最大重复次数):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大负荷训练原则:是指要有效提高最大肌力,肌肉所克服的阻力要足够大,阻力应接近或达到甚至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我们将这种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准备活动: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入工作状态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征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极点: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系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

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无氧供能系统大量参与供能,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

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

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

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

的生理过程

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

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

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

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

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结构重建:恢复期中结

构的改善

机能重建:结构重建后

身体机能所得到的相应

提高

高原应激:高原是一种

低气压、低氧、高寒和

高紫外线辐射的特殊环

境,对人体的生理活动

会产生一系列特殊和应

激刺激作用,其中低氧

刺激对人体的影响最为

明显

高原服习:高原的低氧

环境给人体,尤其是呼

吸循环机能带来不利的

影响。但是人体在高原

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

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

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

缺氧的耐受能力

高住低练法:是由勒文

最先提出的,就是让运

动员在较高的高度上居

住,而在较低的高度训

机能水平的横向比较:

是指将某一个体与其日

历年龄相同的群体进行

比较

机能水平的纵向追踪:

机能水平的纵向追踪是

指通过对同一个体在不

同的时间段的身体机能

的比较来评价其机能水

平变化

青春性高血压:青春发

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

增快。血管发育处于落

后状态。同时由于性

腺、甲状腺等分泌旺

盛,引起血压升高

身体素质发展的稳定阶

段:稳定阶段是身体素

质增长的速度明显减慢

或停滞、甚至有所下降

的年龄阶段

身体素质发展的增快

期:身体素质增长速度

快的年龄阶段

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儿童少年各项素质随年

龄而增长的现象

运动性月经失调:大强

度、长时间的剧烈运动

则易引起运动员月经失

调,表现为周期延长或

缩短。月经过多或过

少,甚至闭经

衰老:是指人体随着年

龄的增长,形态结构和

生理功能出现的一系列

退行性变化

生物年龄:是指每个人

当前所展现出来的,代

表一定日历年龄特征的

群体水平的实际生物学

发展阶段和程度

运动处方:是指针对个

人的身体状况制定的一

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

期性锻炼计划

运动时间带:是指一天

中进行运动的时机

中等强度运动:指人体

能持续30分钟以上的

周期性运动

生物节律:在生物体内

的各个层次,从微观的

脱氧核糖核素酸复制和

转录,酶催化的生物化

学反应,到细胞,组

织、器官的生长与修复

以及人体的机能活动,

都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变化规律。我们将生物

体的这种周期性变化规

律和特性成为生物时间

结构或生物节律性,简

称生物节律

近似昼夜节律:是描述

生物变化或节律的周期

在24小时4小时区间

内的生物节律,如体核

温度、激素浓度等

超日节律:指周期小于

20小时的生物节律

择时适应性运动:也称

择时训练法,是指在特

定时刻进行特定时间。

且具有一定强度的身体

活动,使生物体在相应

的时刻产生机能震荡高

峰,以造成节律的峰位

相移

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

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

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

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

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

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

阻力所做的生理“功”

运动负荷:是指加载于

机体上的各种外部物理

“功”的总称

运动生理负荷:是指机

体在一定强度和持续时

间的运动负荷刺激作用

下,机体器官和系统所

承受的额外生理负荷,

即除安静状态下的生理

负荷外,机体为维持运

动状态下的机能活动水

平而额外做的生理

“功”

生理负荷反应:是指机

体在承受一定生理负荷

量时各器官和系统所表

现出来的机能变化或反

应,如呼吸加快,心输

出量增加等

运动生理负荷反应:是

指机体在运动负荷刺激

作用下身体内部承受一

定量生理负荷时各器

官、系统所表现出来的

明显机能变化或反应

运动生理负荷积分:是

指运动过程中生理负荷

强度随负荷时间变化的

函数关系,其本质是负

荷强度与负荷时间的积

试述影响肌肉力量的生

物学因素:1肌纤维的

横断面积2.肌纤维类

型和运动单位3肌肉收

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

度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

态6年龄与性别7体重

要有效的提高最大肌肉

力量,在训练中应该遵

循哪几大基本原则?1

大负荷原则2渐增负荷

原则3专门性原则4负

荷顺序原则5有效运动

负荷原则6合理训练间

隔原则

试述速度素质的生理学

基础:1反应速度:①

反应时与反应速度②中

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与反应速度③运动条件

反射的巩固程度与反应

速度2动作速度:①肌

纤维类型与动作速度②

肌肉力量与动作速度③

肌肉组织机能状态与动

作速度④运动条件反射

的巩固程度与动作速度

3位移速度

赛前状态都有哪些类

型,如何克服不良的赛

前状态?1准备状态型

2起赛热症型3起赛冷

淡型。针对不良的赛前

状态必须进行适当的调

整,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为此要做到:第一,要

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

素质,正确对待比赛;

第二,组织运动员多参

加比赛,增加比赛经

验;第三,进行适当形

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

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

低,可做强度大的练

习,若运动员兴奋性过

度高,准备活动的强度

可小些,安排一些轻松

的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

和活动。

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主

要因素是什么:进入工

作状态所用时间的长短

取决于工作性质、个人

特点、训练水平、工作

强度及当时机体的机能

状态

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为

什么会出现“极点”?

出现“极点”后如何做

才能过渡到“第二次呼

吸”?极点产生的原因

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

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

称,致使供氧不足,大

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

值朝酸性方向偏移。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

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中

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

克服,氧供应增加,乳

酸得道逐步清除;同时

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

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

降,以减少乳酸的产

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

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

定型得到恢复

为什么人在运动时会出

现生理上的惰性:因为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反射

活动,完成反射活动都

需要一定的反射时间,

反射时间的长短决定于

突触延搁的时间,所以

动作越复杂,需要的反

射时间久越长,另一方

面,在肌肉活动时,内

脏器官的机能也要随之

而发生变化,由于大脑

皮质发出冲动到达所支

配的内脏器官时,需要

经过多次神经元的交

换,而且植物性神经传

导冲动的速度也比较

慢,需要时间长,在由

于调节内脏器官产生持

续活动的神经——体液

调节所需要时间更长,

所以内脏器官的机能惰

性比运动器官的惰性大

得多

请详述运动性疲劳产生

的机制有哪些:①衰竭

学说②堵塞学说③内环

境稳定性失调学说④保

护性抑制学说⑤突变理

论⑥自由基损伤学说

恢复过程都有那几个阶

段:恢复过程分为三个

阶段①运动中恢复阶段

②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

水平阶段③运动后超量

恢复阶段

试述身体机能对训练课

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

应的五个基本阶段,及

各个阶段的特点:①耐

受性②疲劳③恢复④超

量补偿⑤消退

高原应激对机体心肺功

能会产生哪些影响?①

肺通气功能增强②有利

于氧的运载③动脉血压

明显增加

高原训练应注意哪些事

项?1、适宜海拔高度

2、适宜训练强度

3、

训练持续时间4、出现

最佳训练效果的时间

5、训练效果评价

6、

训练方法与手段

在高热环境中运动会出

现哪些热病?1、脱水

2、热痉挛

3、热衰竭

4、中暑

简述运动员安静状态下

的生物学特征:1、骨

骼特征2、骨骼肌特征

3、血液循环特征

4、

呼吸机能特征

与普通人相比,运动员

在完成定量运动负荷和

最大运动负荷时机能水

平变化有何不同:在完

成定量运动负荷时,在

运动员更表现出与普通

人较大的技能差异。首

先,完成同样的负荷,

运动员肌肉活动的程度

较小,主动肌,协同肌

和对抗肌能较好协同工

作,因而,几点放电节

律清晰,肌电振幅和积

分值较小,而普通人由

于动作协调性和熟练性

较差,在完成运动时主

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

的紧张性增加,表现出

肌电节律紊乱,振幅和

积分值较大。在完成最

大运动和负荷时,机体

需要全力以赴去克服运

动阻力,此时运动员表

现出远远高于普通人的

技能水平。

简述机能评定的一般步

骤?1、明确技能评定

目的及范围2、常规健

康检查3、技能测试过

程4、评定报告及运动

处方和膳食处方

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的因素有哪些:1、营

养2、季节3、气候和

季节4、社会因素5、

遗传因素6、体育锻炼

根据儿童少年肌肉特

点,如何进行体育教学

与训练:1、根据年龄

安排运动负荷2、选择

适宜的练习方法3、根

据肌肉发展的规律安排

训练4、注意神经系统

的训练。

根据儿童少年循环机能特点,如何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1、合理安排运动负荷2、不宜做过多和过长的“憋气”正确对待“青春期高血压”4、促进血液循环系统生长发育和技能水平提高。

儿童少年力量素质的年龄特点,如何安排体育教学与训练:1、根据年龄特点安排运动负荷2、选择适宜的联系方式3、根据肌力发展的规律安排训练4、注意神经系统的训练。

女子在身体形态、功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与男子有何不同?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与男子的不同:1、女子的生长发育比男子约提前两年,女子的呼吸和循环技能水平低,血液的带氧能力查,限制了氧的利用能力,有氧能力较男子为低。2、由于雄性激素水平的差异,女子肌肉力量弱于男子。3、由于女子特殊的体型特征,其奔跑速度和运动能力均受到一定影响,而柔软性及平衡能力强与男子。

月经期安排运动训练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注意事项:经期运动负荷量应该适度,强度不宜过大,一些跳跃,速度和腹压增大的练习应该避免,以免造成经血量过多或子宫位置的改变。简述衰老机制的几种主要学说:1、自由基学说2、交联学说3、遗传程序学说4、免疫

5、内分泌机能减退

6、突变

生理负荷反应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四个阶段五个关键点,动员阶段、稳定阶段、疲劳阶段、恢复阶段。第二次呼吸点、疲劳始点、负荷强度极大值点、运动终点、转折点。老年人最适宜的运动项

目有哪些?健身锻炼时

应该注意哪些生理原

则:耐力健身:步行、

健身跑、游泳、自行

车、登山、跳健身舞、

网球、门球、高尔夫球

传统体育:气功、太极

拳、太极剑自然锻炼

法:日光浴、空气浴、

冷水浴。医疗体育锻炼

一定程度的力量锻炼。

1、适宜运动项目原则

2、循序渐进、经常

性、个别对待、自我监

运动的目的主要有哪

些:1促进生长发育

2、防止某些疾病,保

持健康,延缓衰老3、

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

率4、丰富文化娱乐生

活,调节心理状态,提

高生活质量5、学习掌

握运动技能和方法,提

高竞技水平

运动生理负荷监控的基

本内容包括哪些:负荷

强度检测、符合积分的

监测、生理负荷反应变

化趋势与特征的检测根

简述运动处方的基本要

素及各要素在运动处方

中的作用:运动处方的

基本要素包括运动目

的、运动类型、运动强

度、运动时间、运动的

时间带、运动频率和注

意事项。运动目的使运

动处方有其目标。运动

类型是确定运动处方性

质的重要因素。运动强

度是运动处方中决定运

动量最主要的因素。

试述指定运动处方的基

本程序:健康调查与评

价、运动试验、体质测

验及生理年龄评定人体

生物节律调整的方法有

哪些:择时运动、光脉

冲刺激、改变作息时间

制度与环境温度、药

物、综合调整

运动生理负荷监测的基

本原则是什么:不干

扰、简便、可靠性、无

创性、连续性

据儿童少年骨与关节特

点,如何进行体育教学

与训练:1注意养成正

确的身体姿势。儿童少

年骨承受压力和肌肉拉

力功能比成人差,如果

长期处于不良身体姿势

状态下,则其骨易弯曲

变形,常见的是脊柱的

变形。要使儿童少年养

成坐立走的正确姿势,

注意各种姿势的轮换,

做到左右结合、动静结

合、劳逸结合。

2、注意身体的全面训

练。有些运动项目的动

作是非对称的,肢体的

负荷不均匀,要加强弱

侧肢体的锻炼,采取分

散的办法,用多种形式

交替进行。否则会由于

肌力发展不平衡,或长

期保持的某种姿势而容

易发生脊柱的变形或肢

体发育的不平衡。3在

进行力量训练时,应注

意负荷的重量。童少年

的椎骨尚未完全骨化,

承受压力比成人差,一

般10岁前不宜进行负

重练习,15岁以后进

行较大重量的力量练

习,并应以动力性练习

为主。4注意练习场地

的选择。于儿童少年骨

骼骨化未完成,易变

性,故不宜在坚硬的地

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等练

习。5注意预防骺软骨

病的发生。软骨是损伤

儿童少年在体育运动中

的特有的一种损伤。主

要发生在腰椎、膝关节

和肘关节。安排半蹲位

联系时不要过于集中,

每次时间不宜过长,若

发现儿童少年有关部位

疼痛,应引起重视,并

及早进行诊断,作出适

当处理。

6适当营养。童少年骨

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

时期,因此对钙和磷的

需要增多。膳食中该和

磷含量要丰富。

试分析超负荷原理在训

练阶段中的应用。①每

一负荷维持一段时间:

超负荷并非指每天的训

练负荷都有所增加,而

是呈阶段性增加。增加

负荷的总体规律是:机

体对每一新增负荷都有

一个反应——适应期,

待机体对这一负荷基本

适应后再增加负荷②安

排减荷小周期:连续进

行数个超负荷小周期后

应注意跟随一个减荷小

周期。减荷期的负荷应

明显降低,以利用该小

周期的轻负荷,将过去

超负荷小周期中机体有

可能堆积的疲劳予以消

除③安排减荷小阶段:

每一减荷小周期后,会

进入新一轮的增负荷

期。连续数次增负荷小

周期后,再次相应安排

新的减荷期。以此类

推,构成一个较长的训

练阶段。应注意在连续

数轮渐进性的增和——

减荷安排后,安排一个

持续时间较长的减荷小

阶段。负荷应比较轻

松,消除前一阶段可能

堆积的疲劳,以免造成

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

试分析周期性原理在训

练中的作用和意义:①

整个训练和比赛工作成

为一个系统工程:一名

优秀运动员的成长需要

经过多年的艰苦训练,

加之训练与比赛会受到

诸多的训练因素和非训

练因素的影响,因此,

训练和比赛工作就是一

个系统工作②使运动员

得到最佳的发展:使运

动员得到最佳发展有两

重涵义:第一要能挖掘

出运动员的最大运动潜

能;第二要能够在每一

年的重大比赛中出现最

佳经济状态③使训练过

程的每一环节具有可操

作性:在周期性基础

上,教练员对运动员经

过多年训练可能达到的

总目标心中有数,而且

也清除地知道每一年需

要达到的分目标,以及

每一个中周期、小周期

乃至每节训练课的小目

生理学考研问答题精选(98个)

生理学考研98 个问答题精选 1、试述O2 和CO2 在血液运输中的形式和过程 [参考答案] 02和C02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02和C02化学结合方式分别占各自总运输的98.5%和95%,物理溶解的量仅占 1.5%和5%。物理溶解的量虽然少,但是一重要环节,因为气体必须首先物理溶解后才能发生化学结合。 1)02 的运输:主要以Hb02 的方式运输,扩散入血的02 能与红细胞中Hb 发生可逆性结合:Hb+02 TH b02。在肺由于O 2分压高,促进02与Hb结合,将02由肺运输到组织;在组织处02 分压低,则Hb02 解离,释放出02。 2)C02 的运输:C02 也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化学结合运输的C02 分为两种形 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和HC03-的方式。①HC03-方式:HC03-的方式占C02运输总 量的88%。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从组织扩散入血的大部分C02在红细 胞内生成碳酸,HC03-又解离成HC03-和H+。 HC03-在红细胞内与K+结合成KHC03-。随着红细胞内HC03-生成的增加,可不断向血浆扩散,与血浆中的Na+结合成NaHC03-, 同时血浆中Cl-向红细胞内扩散以交换HC03-。在肺部,由于肺泡气Pco2低于静脉血,上述反应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以HC03-形式运输的C02逸出,扩散到肺泡被呼出体外。②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方式,大约7%的C02 与Hb 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反应迅速,可逆,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由于氧和血红蛋白与C02 的结合能力小于还原血红蛋白,所以在组织外,还原血红蛋白的增多促进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生成,一部分C02 就以HHbNHC00H 形式运输到肺部。在肺部,氧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增加,促使HHbNHC00H 释放出C02。 2、何谓心输出量?影响因素有哪些?并简述其机制。 [参考答案] (1)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5L/min 。 (2)影响因素;心输出量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 1)搏出量的调节。 a. 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在心室 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凡是影响心室充盈量的因素,都能引起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从而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发生变化。心室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后余血量的总和,因此凡是影响两者的因素都能影响心室充盈量。异长自身调节也称starling 机制,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 能影响心室充盈量。异长自身调节也称starling 机制,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 b. 等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而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而言。横桥连接数和肌凝蛋白的ATP 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 c. 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而言。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动脉血压增高,则等容收缩相延长而射血相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少,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另一方面,搏出量减少造成心室内余血量增加,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随着搏出量的恢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加强心肌收缩能力,使心室舒

最新重庆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期末资料-问答题

以大失血为例,叙述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因果交替规律。 大出血时: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微动、静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此时,即使原始病因不存在(即大出血得到控制),其因果交替仍可推动疾病过程的不断发展,形成恶性循环。试述导致机体水、钠滞留的机理。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当肾小球滤过钠水减少,在不伴有肾小管重吸收相应减少,就会导致水钠滞留。②进曲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多:心房肽分泌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房的牵张感受器兴奋性降低,致使心房肽分泌减少,从而近曲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多。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肾病综合症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使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吸收水钠增多醛固酮分泌增加。ADH分泌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也会间接促使ADH分泌增加。造成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有哪些主要因素?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淋巴回流受阻。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人为什么会引起缺氧,其血氧指标有哪些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人外呼吸功能障碍:肺通气障碍可引起肺泡气PO2降低;肺换气功能障碍使经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的氧减少,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不足,引起低张性缺氧。其血氧指标变化情况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减少,造成动脉血氧(PaO2)减少;血氧饱和度(SaO2)降低,动静脉血氧含量(CaO2)减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血氧容量正常或代偿性增加。 高血压伴左心衰时,血氧指标有哪些变化?所发生的缺氧属于什么类型? 高血压伴左心衰时,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压升高克造成全身组织供养不足,发生循环性缺氧,同时,左心衰竭使肺循环淤血,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发生低张性缺氧,其血氧指标变化情况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血氧饱和度降低,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升高 CO中毒和亚硝酸中毒时如何引起缺氧的?CO中毒时CO与Hb结合成不具有携氧能力的HbCO,且CO和Hb的亲和力比氧大210倍,另外,CO与分子中某个血红素结合后,将添加其余三个血红素对氧的结合力,使氧解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中已结合的氧释放减少,CO 还能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DPG生成减少,氧解离曲线左移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亚硝酸盐中毒时,亚硝酸盐可使大量的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与羟基牢固结合而失去携带氧的能力,而且当血红蛋白分子的四个二价铁有一部分被氧化成三价后,还使剩余的二价铁与氧的亲和力增强,导致氧解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向细胞释放氧减少试列表比较各种类型缺氧的血氧指标变化特点 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①轻度的代谢性酸中毒可使心率加快,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压升高,而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能产生致死性室性心率失常,心肌收缩力降低以及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呼吸性酸中毒时,高浓度CO2具有直接舒张血管作用。②中枢神经系统代谢性酸中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乏力,知觉迟钝,甚至嗜睡和昏迷,最后可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呼吸性酸中毒时,中枢症状更为明显,病人可出现“CO2麻痹”神经错乱,震颤,嗜睡,甚至昏迷,临床上称为肺性脑病。③骨骼系统:骨骼释放钙盐以及缓冲酸中毒,在儿童可使其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引起纤维性肾炎及肾形佝偻病,成人可致骨软化症。

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细胞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超极化 复极化兴奋-收缩耦联(不)完全强直收缩 二、问答题 1、试述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形式。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3、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4、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通常将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过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而是组织、细

胞本身的生理特性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内外液中的脂溶性的溶质分子,不耗能、顺浓度差直接跨膜转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 易化扩散:体内有些物质虽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它们在胞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这种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阀强度:也称阀值,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阀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膜上的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阀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当胞膜受到较弱刺激时,受刺激局部胞膜的少量钠离子通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教材中P24: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 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第二个刺激可引起新的兴奋,但所需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

医学生理学问答题及答案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有时体液调节受神经系统控制,故可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自身调节是生理功能调节的最基本调控方式,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下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较为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自身调节的作用则比较局限,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者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1.什么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其形成原理是什么?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其的形成原理主要是:(1)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胞内为高K+,胞外为高Na+、Cl-。(2)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形成K+电-化学平衡,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3)Na+的扩散:由于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存在K+- Na+渗漏通道。(4)Na+- K+泵的活动也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之一。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1.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反过来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4.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在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由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组成。 5.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6.内环境: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7.反馈(feedback):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称为反馈。 1.阈电位: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是用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值来描述动作电位产生条件的一个重要概念。 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3.前负荷(preload):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它决定收缩前的初长度。 4.终板电位:(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时,立即与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通道开放,允许Na+、K+等通过,以Na+的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静息电位减小,向零值靠近,产生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5.去极化(de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repolarization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称为复极化) 7.峰电位(spike potential):在神经纤维上,其主要部分一般在0.5~2.0ms内完成,(因此,动作电位的曲线呈尖峰状)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故)称为峰电位。 8.电化学驱动力: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有两个:浓度差和电位差。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 9.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0.微终板电位: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也会发生约每秒钟1次的乙酰胆碱(ACH)量子的自发释放,并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变化。这种由一个ACH量子引起的终板膜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11.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2.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一分血计中,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mm),简称血沉。 1.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2.正常起搏点(normal pacemaker):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

?名词解释 ?内环境、阈刺激、兴奋、兴奋性、正反馈、负反馈、阈电位、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第二信使、受体、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兴奋-收缩耦联。 ?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稳态,生理意义是什么? 2、易化扩散的特点 3、Na+-K+ATP酶的作用和生理意义 4、第二信使物质包括那些? 5、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6、试述神经细胞RP和AP的产生机制,改变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RP和AP幅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7、局部电位的特点是什么? 8、试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 9、试述N-M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10、试述动作电位是如何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11、试述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 ?名词解释 ?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纤维蛋白溶解血型红细胞凝集渗透脆性等渗溶液 ?问答题 1,血浆蛋白的功能和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2,红细胞为何能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 何因素可影响血沉? 3,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那些? 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5,试述血液凝固过程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 6,试述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7,肝素的作用是什么? 8,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9,ABO血型凝集素的特点? 10.血管内的血液为何不凝固? ?名词解释 有效不应期、窦性节律、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力储备、中心静脉压、微循环、组织液 ?问答题 1、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是什么? 2*、试述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并进行对比。 3、心肌有效不应期长的生理意义? 4、窦房结P细胞如何控制整个心脏的活动?动作电位在心脏的传导路径? 5、何谓房室廷搁?生理、病理意义? 6*、试述心脏泵血过程及心室和动脉的压力变化。 7、心肌的前负荷如何影响心肌收缩力? 8、何谓心肌收缩能力?试举二例说明何方法改变心肌收缩能力,并说明其机制. 9、心率的变化如何影响心输出量? 10*、试述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试举二例日常生活中出现血压变化的例子,并说明其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1、简述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及病理(解剖)学的异同点。 病理生理学和生理学都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但前者研究的是患病的机体(包括患病的人及动物),后者研究的则是正常的机体(正常的人和动物)。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虽然研究的对象都是患病的机体,但后者主要侧重形态学的变化,而前者则更侧重于机能和代谢的改变。 2、试举例说明何谓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是指两种以上疾病所共有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例如,炎症可以发生在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但只要是炎症,尤其是急性炎症,都可发生渗出、增生、变质的病理变化,局部有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的表现,全身的症状常有发热、WBC 数目增加、血沉加快等。所以说,炎症就是一种典型的基本病理过程。 3、如何正确理解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病因与机体的相互斗争而产生 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有规律的病理过程。 应抓住下列四点理解疾病的概念:1)凡是疾病都具有原因,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2)自稳调节紊乱是疾病发病的基础;3)疾病过程中引起机体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临床上表现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主要是劳动能力)的异常(包括损伤与抗损伤);4)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 4、简述疾病和病理过程的相互关系。 疾病和病理过程的关系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同一病理过程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可包含几种不同的病理过程。 5、何谓疾病的病因和诱因?病因、诱因和条件三者的关系如何? 某个有害的因素作用于机体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时间会产生某个 特定的疾病,这个有害因素就称为该疾病的病因。 诱因是指在病因存在下具有促进疾病更早发生、病情更严重的因素。仅有诱因不会发生疾病。 疾病的原因是引起某一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它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性的、特异性的因素。疾病的条件是指能够影响(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其中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诱因。诱因属于条件的范畴。 6、机体死亡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简述其判定标准 机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大脑包括小恼、脑干在内作为一个整体功能永久性丧失。其判定标准有: ⑴不可逆性昏迷和大脑无反应状态 ⑵自主呼吸停止 ⑶瞳孔散大 ⑷颅神经反射消失 ⑸脑电消失 ⑹脑血循环完全停止。 7、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有哪些? 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 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 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8、试述机体大出血后体内变化的因果转化规律。 大出血—→心输出量↓、血压↓—→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乳酸大量堆积—→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心输出量↓↓、血压↓↓…….这就是大出血后体内变化的因果转化规律。 9、举例说明机体遭受创伤后,出现的哪些表现属于损伤性变化?哪些属于抗损伤反应? 创伤引起的组织破坏、血管破裂、出血、组织缺氧等都属于损伤性反应;而动脉血压下降和疼痛所引起的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及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保证心脑血氧供应及减少出血,属抗损伤反应。 10、举例说明局部与整体的辨证统一规律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同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实际上,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例如肺结核病,病变主要在肺,但一般都会出现发热、盗汗、消瘦、心慌、乏力及血沉加快等全身反应;另一方面,肺结核病也受全身状态的影响,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肺部病变可以局限化甚至痊愈;抵抗力降低时,肺部病变可以发展,甚至扩散到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结核病灶如肾结核等。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对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1、为什么早期或轻症的高渗性脱水病人不易发生休克? 高渗性脱水病人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以下三个代偿机制使细胞外液得到补充而不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和休克。

生理学填空题和问答题

生理学填空题 1. K+外流需( 通道蛋白)帮助,属于(被动)转运形式;Na+外流需(钠泵)的帮助,属于(主动)转运形式 2 .人工减少细胞浸液中的Na+,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值(小于)静息电位值 3 .接头前膜去极化,引起(钙离子)内流,终板膜去极化主要由(钠离子)内流引起 生理学问答题 467. 简述易化扩散的特点。 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竞争性抑制;(2)饱和现象;(3)结构特异性。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现象;(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507.说出尿的生成过程. 尿生成包括三个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水,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 ,在有效滤过压的推动下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生成滤液即原尿.滤过膜具有较大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面积 ,而滤过的直接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在正常的肾血浆流量的条件下,每日可生成180升原尿.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508. 说出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劳动和运动; 2)精神活动;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4)环境温度. 509. 说出机体散热过程。 1)皮肤的直接散热包括辐射散热,传导与对流散热. 2)蒸发散热包括不感蒸发,发汗. 510. 引起体温变动的因素。 1)昼夜周期性变化; 2)性别; 3)年龄; 4)其他. 小管液经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水,Na+,K+,Cl+,HCO3-等小部分被重吸收.葡萄糖,氨基 511. 体温是咋维持恒定的? 用调定点学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内存在有调定点,调定点的高低决定着体温的水平.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中枢性热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作用.热敏神经元对温热的感受有一定阈值,正常一般为37℃这个阈值就是体温稳定的调定点.当中枢温度超过37℃时,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增加,结果散热中枢兴奋,产热中枢抑制,使体温不致过高;当中枢温度降到37℃以下时,产热中枢兴奋,出现寒战,而散热中枢抑制,皮下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停止,这样,体温便可维持恒定. 518. 说出排尿反射的过程。 当膀胱尿量充盈到一定时候,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也到达脑干和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位中枢,引起排尿欲.排尿反射进行时,冲动沿盆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于是尿液进入后尿道.这是尿液还可刺激尿道的感受器,冲动沿阴部的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其活动,使外括约肌开放,于是尿液被强大的膀胱内压驱出.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进一步反射性的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这是一种正反馈,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直到尿液排出尾. 525. 说出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其原理。 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1) 化学性突触的传递:当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末梢时,使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膜内的Ca2+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有利于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他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以Na+为主),从而导致突触 536. 说出激素传递的主要方式,并各举一例。 1)远距分泌---激素释放后直接进入毛细血管,经血液循环运送到远距离的靶器官.如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2)旁分泌---激素释放后进入细胞外液,通过扩散到邻近的靶细胞.如胰岛以及胃黏膜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3)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合成的激素沿轴浆流动而运送到所连接的组织,或丛神经末梢释放入毛细血管,再由血液运送至靶细胞.前者如下丘脑视上核和视旁核释放的加压素和催产素,后者如下丘脑垂体 区神经原释放的促垂体激素. 542. 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主要哪几种?它们对血糖水平有何影响?说出其作用机制。 调节血糖水平机制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此外,甲状腺激素,生长素也对血糖有作用. 543.何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各有何特点?

生理问答题答案

生理问答题答案 1、试述微循环的概念、组成、三条主要通路及各通路的作用。(5 分) 答:微循环指的是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典型的微循环包括七个组成部分,即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微循环的三条主要通路是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迂回通路的主要作用是完成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直捷通路的作用是使血液尽快通过微循环回心,动-静脉短路的作用是调节机体散热。 2、小肠作为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何优 势?(6分) 答:小肠之所以成为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因为小肠具有以下有利条件:(1)成人小肠约4-5米。它的粘膜有许多环形皱褶伸向肠腔。 皱褶上拥有大量绒毛,绒毛上又有大量微绒毛,使小肠的表面积达到同样长度的简单圆筒的表面积的600倍左右,约达200平方米,为食物的吸收提供了巨大的面积。(2)绒毛的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还有平滑肌,其中平滑肌的舒缩,可使绒毛发生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也有利于吸收。(3)食物在消化道内已被消化成适合于吸收的小分子。 (4)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大约3-8小时,使营养物质

有足够的时间被吸收。 3、简述胃液的成分及作用。(6分) 答: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粘液。 盐酸的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活动提供合适的酸性环境。(2)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3)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4)随食糜进入小肠后,间接引起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5)进入小肠的盐酸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胃蛋白酶原被激活变成胃蛋白酶,后者可将蛋白质水解为饰shi和胨。内因子的作用是与VB12结合成复合物,使后者免遭肠内水解酶的破坏,并促进VB12的吸收。粘液则可保护胃粘膜免受损害。 4、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组成和作用。(5分) 答: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为280~320mmol/L。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5、简述脊休克的概念及主要临床表现。(5分) 答: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1)躯体运动反射消失、骨骼肌紧张性下降。(2)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3)出汗反射被抑制。(4)粪尿潴留。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生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分别是、、、 和。 2. 静息电位值接近于平衡电位, 而动作电位超射值接近于平衡电位。 3.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有、和。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 和。 5. 体内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有、、 和。 6.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 和。

7.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有、、和 。 8.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有、 、、 、、和。 9. 胃与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分别为和。 10.影响能量代谢的形式有、、和 。 11. 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有、、、 和。 二、单项选择题 1.最重要的吸气肌是 A.膈肌 B.肋间内肌 C.肋间外肌 D.腹肌 E.胸锁乳

突肌 2. 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主要机制是 A.前馈调节 B.体液调节 C.正反馈 D.负反馈 E.自身调节 3.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属于 A.主动转运 B.易化扩散 C.单纯扩散 D.出胞 E.入胞 4. 激活胰蛋白酶原最主要的是 A.Na+ B.组织液C.肠致活酶D.HCl E.内因子 5. 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 错误的是? A. 壁细胞分泌内因子 B. 壁细胞分泌盐酸 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 D.幽门腺分泌粘液 E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6. 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十二指肠与空肠 B. 胃与十二指肠 C.回肠和空肠 D.结肠上段 E.结肠下段 7.某人的红细胞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 该人的血清与A型红细胞不发生凝集, 该人的血型是 A A型 B. B型 C.AB型 D. O型 E. 无法判断

8. 受寒冷刺激时, 机体主要依靠释放哪种激素来增加基础代谢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 9. 关于体温生理波动的描述, 正确的是 A.变动范围无规律 B.昼夜变动小于1℃ C.无性别差异 D.女子排卵后体温可上升2℃左右 E.与年龄无关 10.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 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C.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E.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11.下列哪项 CO2分压最高 A 静脉血液 B 毛细血管血液 C 动脉血液 D 组织细胞 E 肺泡气 12.在神经纤维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后的绝对不应期内 A. 全部Na+通道失活 B.较强的剌激也不能引起动作电位 C.多数K+通道失活 D. 部分Na+通道失活 E.膜电位处在去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第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第二章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Na+-K+依赖性的ATP酶的蛋白质。他所需的能量是由ATP 直接提供的,这种主动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的主动转运 复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里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 电化学驱动力:浓度梯度产生的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去极化: 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阈强化: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兴奋性: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前负荷: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后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受到的负荷。与之相对的是前负荷 第三章 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 第四章 正常起搏点: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每分心腧量: 心动周期: 第五章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L,女性约2.5L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约400~600ml 血氧含量:主要是血红蛋白结合的氧还有极小量溶解的氧。 血氧饱和度:Hb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

生理学习题(带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一般的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转运可使A.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B.2个K+移入膜内 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2. 细胞在安静时对Na+的通透性 A.为零 B.约为K+通透性的2倍 C.约为K+通透性的1/2 D.约为K+通透性的1/100--1/50 3.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竞争性结合 D.增加了Ca2+内流 4. 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零 B.无限大 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

5. 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平衡电位 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6. 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A.横管 B.肌膜 C.线粒体膜 D.肌浆网膜 7. 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A.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 B.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纹 C.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 8.衡量组织或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阈电位 B.刺激时间 C.阈刺激 D.阈值 9. 保持一定作用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反应最小刺激是 A.刺激阈 B.阈刺激 C.阈上刺激 D.阈下刺激

10. 美洲箭毒作为肌肉松驰剂是由于 A.它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 B.它增加接头前膜对Mg2+的通透性 C.抑制Ca2+进入接头前膜 D.抑制囊泡移向接头前膜 11. 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人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交关系A.Ca2+B.Mg2+C.Na+D.K+ 12. 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其电流方向应是A.内向 B.外向 C.内、外向迅速交变 D.内、外向电流均可 13. 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 A.2l倍B.5倍C.12倍D.30倍 14. 在刺激作用下,静息电位值从最大值减小到能引起扩布性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这一膜电位称: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B.0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D.4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C.室性期前收缩时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很长 D.窦房结的一次节律兴奋落在室性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 12.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使心室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B.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C.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D.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13.关于心动周期的论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B.房室有共同收缩的时期 C.通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D.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14.关于心电图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ECG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B.ECG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C.ECG与单个心肌细胞生物电变化曲线有明显区别 D.电极放置的位置不同,记录出来的ECG基本相同 15.脊休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脊髓的血液供应突然中断 B. 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对其的控制作用 C. 脊髓的反射中枢被破坏 D. 突然切断的损伤刺激所引起的抑制作用 16.肺总容量等于 A.潮气量+肺活量 B.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C.余气量+补吸气量 D.余气量+肺活量 17.关于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因素的关系,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与温度呈正变 B.与扩散距离呈反变 C.与气体分子量呈反变 D.与气体溶解度呈正变 18.血液的氧离曲线左移 A.温度降低时 B.有利于氧从血液进入组织 C.发生在血液PH值降低时 D.发生在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时 19.体力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兴奋:生物机体因受刺激而产生的反应。 阈值: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不应期:在细胞或组织接受一次有效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它无论再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终板电位:是终板膜处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局部电位:阈下刺激也可以引起膜的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只能作电紧张性扩布。兴奋收缩-耦联:把肌膜电兴奋和肌细胞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无张力变化的收缩形式。 _\$^_]/^M$M_w'W兽医教学参考|兽医临床交流|犬病辅助诊断系统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兽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或胶体溶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血浆:是血液除血细胞外的液体部分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 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凝集:血小板彼此聚合的现象称为凝集。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基础。有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引起受牵拉的肌肉反射性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