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研究_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_束仁龙

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研究_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_束仁龙
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研究_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_束仁龙

收稿日期:2012-03-01基金项目:池州学院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2RWZ001)作者简介:束仁龙(1966—),男,安徽桐城人,池州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

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束仁龙

(池州学院教育系,安徽

池州247000)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群体迅速增大。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来考察,高

校农村籍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与他人相比处于劣势,不公平现象较为明显。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保障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最现实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实施教育救助。当前,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在救助观念、救助政策、救助内容、救助方式和救助资金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转变救助观念、完善救助政策、拓展救助内容、改革救助方式和筹措救助资金不失为提升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效果、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12)10-0075-0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贫困生生存发展已成为高校发展中较为突出的焦点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此,从教育公平的视角研究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探寻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的主要措施,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的公平价值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学校为了保障人们能够获得基本的受教育机会,从物质方面对经济贫困的学生提供援助的一种救助方式[1]。此种定义侧重于对受教育者的物质、金钱的资助,意在确保受教育者不失学、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但在高等教育大发展、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对高校贫困生尤其是农村籍贫困生的教育救助如仅限于物质、金钱的资助,显然过于不足。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笔者认为教育救助是政府、社会、学校及个人为保障受教育者获得公平的教育而实施的救助,既包括物质与金钱方面的经济救助,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心理救助、学业救助、信息救助和就业救助等。教育救助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来说是一种发展性救助,其目的是满足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的发展需要,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之要义。

目前教育公平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大方面。教育权利是法定权利,从法理上来说,应该

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但在实际中,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权不平等问题却一直存在。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起点公平,二是过程公平,三是结果公平[2]。

1.从高等教育起点公平来看,在现行的高校招生制度

(即高考)下,农村籍考生和城市籍考生面对同一试卷、同一时间、匿名批阅,考分面前人人平等,从形式上来看的确很公平。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确有不公平之处。第一,未考虑起点(基础教育条件)的差距;第二,农村籍考生由于条件有限,所掌握的高考信息资源相对于城市籍考生来说较为匮乏,以致填报志愿时对有关高校的情况不甚了解;第三,较为昂贵的学费对农村籍考生来说压力较大。可见,从高等教育起点公平来看,农村籍贫困生与他人相比总是处于弱势地位。

2.从高等教育过程公平来看,由于对学校选择上的倾向

性差别的存在,经济贫困家庭的子女在进入高等学校后在接受公共教育经费资助的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3]。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农村籍贫困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不得

不节衣缩食,忙于通过勤工俭学、打短工等方式来筹集学习与生活等费用,这不仅影响到学业,而且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也被忽视。而非贫困生则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和校园文化生活,在能力锻炼方面也获得了更多的机

Oct.,2012

Vol.20No.10

2012年10月

第20卷第10期

·

·75网络出版时间:2012-09-05 11:4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3f5854052.html,/kcms/detail/41.1213.C.20120905.1146.201210.75_027.html

会。这就导致貌似公平的教育机制实际上偏向于非贫困生,个体经济差异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产生的影响显而易见。

3.从高等教育结果公平来看,目前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用人制度、地区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各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农村籍贫困生在就业机会、融入社会和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弱势很快凸显出来。此弱势与农村籍贫困生当初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因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条件而就读的学校及专业较为普通有一定的关系。这样,高等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就影响到了高等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进而造成了高等教育结果的不公[4]。农村籍贫困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由于“社会资本、人情关系、经济支撑”较为欠缺,选择职业的时候也免不了处于劣势[4]。

高等教育公平就是人们能公平地享有高等教育和发展的机会,应该体现教育机会均等原则。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论从高等教育起点还是从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来考察,当前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与他人相比都处于劣势,不公平是较为明显的。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保障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最现实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实施教育救助。因为教育救助最能反映教育公平的社会现实,通过教育救助可以使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接受平等高等教育的愿望得到满足,保障其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

二、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救助观念偏颇

教育救助观念指的是人们对教育救助的内涵、方法、过程和绩效等总的看法和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的看法和认识还只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含有一种不平等的施舍、仁慈的理念,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没有把它上升到教育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制度层面[5]。这种教育救助观念仅局限于从经济贫困的角度来看待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的教育救助,给经济贫困的农村籍大学生予以经济援助,以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其高等教育权,没有或者很少意识到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的贫困内涵绝非经济贫困所能包含的,还有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学业贫困、信息贫困和就业贫困等。这种偏颇的看法和认识导致了实际中的教育救助只关注农村籍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学业、信息和就业等问题。

(二)教育救助政策欠缺

一是政策不全。如缺少《高等教育救助法》等救助法规,难以真正形成高校贫困学生救助工作体系,致使救助工作中难题不断,矛盾突出,贫困界定困难。二是政策缺陷。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虽然出台了“奖”、“贷”、“勤”、“补”、“减”等解困措施,但“奖”、“补”、“减”比例很低,涉及面很窄,使得很多经济贫困甚至特困的农村籍学生与之无缘,很难解决农村籍贫困生贫困之根本问题。

(三)教育救助内容局限

教育救助观念的偏颇,导致了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的内容大多局限于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予以经济援助,这对农村籍贫困生高等教育权的保障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农村籍贫困生因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贫困、学业贫困、信息贫困

和就业贫困等却很少受到充分关注。现行的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机制偏重于物质、经济救助而忽视他们的精神需要,忽略了对他们在精神和心理层面上的引导和帮助,致使农村籍贫困生因贫困而常表现出自卑、自暴自弃、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进而少数人产生对家庭、社会不满与抱怨情绪,有的采取仇恨行为。实际上,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来说,学业与信息救助、精神追求与心理救助和物质救助同样重要。

(四)教育救助方式落后

近年,高校贫困生救助政策不断调整,救助范围不断扩展,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教育救助观念偏颇、责任不明,救助方式传统自然落后,这就影响了救助效果,甚至引发了众多问题。其一,贫困生认定过程存在漏洞。目前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依次是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生源地民政部门证明、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按比例确认、建立贫困生库、学校按比例资助。这一认定程序从形式上来说是比较公正和公平的,但由于学生来源的多样和加上一纸学生家乡来的“贫困证明材料”难以证明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及其程度,班级评议结果受人缘因素影响较大,在院(系)审核与学校确认阶段不少高校仅局限于形式审核,即仅审核有关材料是否齐全和程序是否规范,缺少实地考察和真正的确认,这样,在认定过程中就会出现“假贫困”和夸大贫困程度的现象。随着教育救助力度的加大,贫困生的依赖心理会不断增强。这不仅不公平,而且影响了贫困生的自我救助,浪费了救助资源,降低了救助效果[5]。其二,救助方式缺少人性化。当前的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带有一种居高临下式、主体间不平等的慈善施舍式地给予,缺少救助与受助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个人申请、同学评议、院(系)研究、学校决定、名单公示、媒体宣传,意在追求公平和表达关怀,却使受助贫困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会导致一部分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由于自尊好面子而拒绝接受救助,这不仅导致了教育救助效果的降低,而且显示出教育的更加不公平。

(五)教育救助资金短缺

目前,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国家十分重视高校贫困生的教育救助工作,从1999年起国家开始试行助学贷款计划,它是国家通过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就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主要以政府拨款作为高等教育救助资金的来源,其数量毕竟有限,因为高校贫困生群体较大,国家财力有限。高校自筹、社会团体与企业捐助和个人捐赠用于救助资金的数量在我国高等教育救助资金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因此,教育救助资金的短缺困扰着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的完善,使能得到救助的高校农村籍贫困生人数和受助额度非常有限。

三、提升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效果的建议

(一)转变教育救助观念

提升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效果,转变教育救助观念是前提。教育救助观念是教育救助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教育救助观念就没有正确的教育救助行为。教育救助观

··76

念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经济助贫”的层面上,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与时俱进。一要抛弃不平等的施舍、仁慈式的教育救助观念,提高对教育救助重要性的认识,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来思考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二要意识到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的贫困不仅有经济贫困,还有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学业贫困、信息贫困和就业贫困等,教育救助要有全面加重点的思想意识。三要把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作为社会保障的常态制度安排加以思考。

(二)完善教育救助政策

提升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效果,完善教育救助政策是保障。做好教育救助工作,解决高校农村籍贫困生贫困问题,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公平。首先,建立健全国家教育救助法律制度。笔者建议出台《高等教育救助法》等救助法规,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救助的范围、对象、名额、金额、申请及审批程序、申请时间和救助金发放时间,使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工作有法可依,从法律上保障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的高等教育权和教育机会均等。其次,建立完善政府教育救助体系。教育救助政策应该是以公平公正的价值为原则,要消除教育差异的国家政策和制度[6]。教育救助的基本制度安排应该由政府主导,纳入社会保障,设立教育救助管理部门,制定或完善相应的教育救助制度,加大对贫困生尤其是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的救助力度:“奖”,要向农村籍贫困生倾斜;“贷”,要简化程序,适当提高数额;“勤”,要求学校和社会创造条件为贫困生提供各种助学岗位,优先安排农村籍贫困生,适当提高报酬,提高农村籍贫困生自助自救能力;“补”,要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额,重点面向农村籍贫困生;“减”,享受这项优惠措施的除烈属子女、孤儿、残疾人、少数民族地区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外,再扩大到农村籍特困生。最后,建立高校教育救助资金制度,重视并完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咨询机制,健全高校农村籍贫困生信息救助制度。

(三)拓展教育救助内容

提升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效果,拓展教育救助内容是重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要突破仅限于经济救助的局面,拓展视野,全面考虑,充分关注高校农村籍贫困生因经济贫困而造成的心理、信息、学业和就业等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救助。实际上,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来说,学业与信息救助、精神追求和心理救助与物质救助同样重要。第一,心理救助。建立学校、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营造融洽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创建立体校园人文关怀氛围,关爱贫困生,满足贫困生的情感交流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高校农村籍贫困生将各种压力转化为奋进的动力,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自我救助能力。第二,信息救助。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为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提供兼职等方面的信息帮助。第三,学业救助。针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的学习困难,学校、教师要高度重视,摸清原因,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做好个别辅导工作。第四,就业救助。针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从维护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加强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增强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做好重点推荐工作,以保障高等教育结果公平。

参考文献:

[1]任洁琼,陈阳.教育救助(上)[J].社会福利,2002,(11):61.

[2]董泽芳.教育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16.

[3]钟宇平,陆根书.收费条件下学生选择高校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2):31—37.

[4]张衡,王云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探

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6,(3):44—47.

[5]邹海.社会正义视域中的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探析[J].高教探索,2009,(4):26—31.

[6]张筱良.从济贫到社会保障——论教育救助的制度安排[J].党政论坛,2007,(2):54.

责任编辑姚佐军

·

·77

对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新、选)

对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 如何有效地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位班主任,必须考虑、研究,解决的问题。 所谓“后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知识技能、非智力因素等各方面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有程度轻重之分,有性质不同之别,更有心理特征之差。我们只有完全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把握时机,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彻底转化他们。“后进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心理特征之外,还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其中破罐子破摔是“后进生”常见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看,破罐子破摔心理是事物超过了个体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极端的思想情绪。这种心理会驱使“后进生”付出一种消极行动,对他们的发展极为不利。 一、“后进生”为什么会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 首先,是自身的“自卑、自责”心理作怪。“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或操行方面往往落后于其他同学,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也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是因为学习基础差,或者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或者是因为环节不佳,经过努力各方面仍然的不到明显改善,于是就怨恨自己,责怪自己,最后索性破罐子颇率,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其次,是外部原因,即学校、家长、社会的鄙视。后进生常常会因为成绩或违纪等问题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社会的冷遇,甚至被无理挖苦、惩罚。他们由此感觉苦恼、郁闷,抬不起头,产生消极情绪。达到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二、教师如何矫正“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 作为班主任,在了解了“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产生的原因后,如何矫正这种心理,使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是他们转化为各方面表现良好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1、多关心鼓励“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浅谈农村教育公平的论文

浅谈农村教育公平的论文 《关于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再审视》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出现的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尤其是新形势 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不断的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对其进行 再审视可以找到解决的措施和路径,从而更好的推动农村义务教育 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于 经济发达地区日益发达,而处于边缘地区的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的经 济却日趋落后,两极分化的格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益突出。而 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间力量,其发展状况如何愈来愈受到人 们的关注。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 问题,国家和各级行政部门也对此采取了多方措施,如实行义务教 育阶段的免费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务工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继续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等方法。但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局面 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的教育还有差距。 温家宝曾这样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保障人民享有接受 良好教育机会,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一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合理配置公共教 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三是促进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接受较好的质量的义 务教育;四是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 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五是扶助困难群体,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 困难而失学。可见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我国教 育改革的基本政策。

励志感恩教育讲座活动总结.doc

励志感恩教育讲座活动总结 XX年4月8日晚7:30,在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次有关大学生的励志感恩教育讲座,本次活动由院学生与励梦海演讲社共同承办,主讲老师是lyce(李阳疯狂英语)全国十大讲师之一的孙景瑞老师。 这次活动我们成立社团以来举办的第一次活动,所有成员表现的都非常不错,活动的前期准备与现场的活动布置与安排都展现了整体团队的组织能力与协调性,人员的安排与活动进行,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但是在开场签到的时候出现了一会人员混乱的现象,这一点我们注意并改正。 对于孙老师的讲座,现场的互动性很强。孙老师主要介绍了他个人的英语学习成长经历,以此来激发大家自我拼搏,自我激励。其中,尤其是孙老师在英语角的经历,这种疯狂精神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渴望成功的意志,深深的震撼了大家!讲座的最后一次互动,主题是坚持,也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互动。而我们要做的,只是伸开双臂,坚持,坚持,在坚持。大家都从中体验到了坚持的痛苦与快乐,一场精神的洗礼,由此展开。 希望大家从这次的活动开始,开启自己的心灵成长之旅,努力寻找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并且发扬“疯狂”精神, c(confidence自信)r(reading阅读)a(action行动)z(zero归零)y(yelling呐喊),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对于这次活动,我们

总结了十六个字,那就是增强自信、完善自我、选定目标、坚持到底!而且我相信,大家都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因为想是不行的,做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下去! 我们团队在这次活动中,学到的不光是思想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好的我们将继续保持并且不断努力,不好的希望大家可以及时提出,帮助我们社团更好的成长,我们将感激不尽。 XX年4月8日晚7:30,在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次有关大学生的励志感恩教育讲座,本次活动由院学生与励梦海演讲社共同承办,主讲老师是lyce(李阳疯狂英语)全国十大讲师之一的孙景瑞老师。 这次活动我们成立社团以来举办的第一次活动,所有成员表现的都非常不错,活动的前期准备与现场的活动布置与安排都展现了整体团队的组织能力与协调性,人员的安排与活动进行,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但是在开场签到的时候出现了一会人员混乱的现象,这一点我们注意并改正。 对于孙老师的讲座,现场的互动性很强。孙老师主要介绍了他个人的英语学习成长经历,以此来激发大家自我拼搏,自我激励。其中,尤其是孙老师在英语角的经历,这种疯狂精神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渴望成功的意志,深深的震撼了大家!讲座的最后一次互动,主题是坚持,也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互动。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 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1997年为2.5∶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1∶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0.63.〔2〕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4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3〕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据XX教科院智力所的研究,我XX务教育的差异度,全国可分为五类地区,最发达的A 类地区为、XX、XX;B 类地区为XX、XX、XX、XX;最差的E 类地区包括XX、XX、XX、XX、XX、XX。1994年,A 、B 、E 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 )之比5.6∶2.9∶1.0;当年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0∶2.0∶1.0,与1988年(这一比率为2.8∶1.5∶1.0)相比,呈加大趋势。〔4〕我国地区差距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各省区之间差距明显,在同一省内,以及地区之内县际差异同样很大。据XX教科院智力所对县际差距变化的研究,Gini系数由1994年的0.238下降为1997年的0.235,县际差距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县的不利状况更加突出。 据对1782个县的统计分析,小学生和初中生生均经常性支出,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地区内县际差距大于地区间差距。比较而言,小学入学机会平等较令人满意;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初中入学率差距比较突出,少数民族自治县与非少数民族县的初中入学率组间差距也较明显。由于初中教育的急剧发展,初中教育投资增长滞后的矛盾突出。〔5〕

对贫困生的帮扶措施

建档立卡贫困生帮扶措施 为了顺利完成温宿县托甫汗镇精准扶贫计划,让我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能更好的学习、生活,学校决定对该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帮扶活动。为此我校依据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帮扶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弘扬中华美德,现决定在学校开展贫困生帮扶活动,为贫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学困生自己的努力,对上努力争取帮扶政策,对外积极联系资助,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扶助对象 1、小学努尔比耶·艾买尔、穆亚赛尔·吐尔逊等17名学生。 2、幼儿园亚尔麦麦提·亚生、祖力皮喀尔·麦合木提等26名学生。 三、扶助方式 1、学校领导、教师定期对其进行家访,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及其困难; 2 、定期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思想上、物质上的帮扶。

3、对建档立卡贫困生进行培优补差活动,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争取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 四、扶助内容 1、思想上解惑鉴于建档立卡贫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甚至是孤儿。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 平时多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托甫汗镇第二中学 2018年3月

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1)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勺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啲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 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 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 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 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 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 亿人。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doc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近日公布研究结果后,“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热点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课题主持人杨东平教授——— 五大差距影响高等教育公平高中机会不均等延伸至高等教育 记者:什么是教育公平?目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十五”计划中有关教育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概念。《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这一课题采用的数据主要为历年国家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10个省市高中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的结果。 研究发现,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同时,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课题的主要结论有三:一是城乡差距正在改善,二是阶层差距正在凸现,三是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 虽然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仍然大大高于农村学生,但这一恶化的趋势在减小,同时从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为隐性的、更深的层面。它主要体现为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主要分布于农林、军事、教育等收费较低的学科,他们中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 阶层差距正在凸现。随着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逐渐扩大,成为显著的问题。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现实存在的各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累积和延续。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是建立在基础教育的相应发展之上,而是单向突进的。1998年至2002年,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上升到83.5%,共上升了37.4个百分点,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却仅仅增长了7.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最为狭窄的瓶颈。 有了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才可能有结果的公平 记者:哪些措施有利于使高等教育机会更趋均衡? 杨:一是改变高中教育状况。目前高中主要设在城市,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较少,而且城市生均经费比农村高出很多。有些地方在尝试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如浙江义乌统一城市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农村教师还有额外补贴。北京市正在修订《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纲要》,将首次取消

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工作计划

帮扶贫困学生工作计划及措施 坡庄小学 肖明昌

帮扶贫困留守学生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了我班贫困学生杜文佳、杜佳琪同学能更好的学习、生活,我对该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帮扶活动。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进一步加强对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实现“不让一个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失学,不让一个思想上有困难的学生落伍,不让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掉队”的教育目标,为贫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通过我和我班学生的大力支持和贫困生自己的努力,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有一个快乐幸福快乐的小学时光。 二、帮扶方式 1、定期对其进行家访,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及其困难; 2 、定期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物质上的帮扶。 3、对杜文佳、杜佳琪进行心理、学习上的帮扶。 四、帮扶内容 1、思想上解惑鉴于贫困生的家庭特殊,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许多贫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里,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 2、生活上资助 贫困生赵佳欣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扶助方要适当的资助,每学期开学给赵佳欣购买学习用品及课外读物,帮助他渡过难关,使他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为了避免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如没有父爱,思想负担大造成成绩不如人意。未来的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学好功课,帮助他掌握学习方法,使他学会学习。 9月13日

浅谈农村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以永胜县农村教育为例 08级初等教育专业(综合文科)杜荣凤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而教育公平问题又是教育问题 中的重中之重。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而今教育公平问题正凸显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影响着和谐 农村的建设。因此,必须分析其原因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实现 农村教育公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教育公平;现状;原因;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面发展,其核心任务是农村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而要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就要靠教育。然而就当前社会教育状况来看,农村教育明显处在不利地位,准确来说是不公平和弱势地位。虽然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但也不至于如此不公平。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关系到农民的世代利益,关系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问题,关系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所以,关注并实现农村教育公平,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既有利于维护农民的世代利益,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我县教育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城乡教育不均衡、不同阶层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等教育不公问题进一步凸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永胜县新农村的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没有将平等的受教育权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教育权利还是在教育机会上,不公平现象随处可见。(一)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乡差别在不断加大。从我县(永胜县)的目前情况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乡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比例偏低。据最新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29.5%,农村人口占71.5%。从1997年开始,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城镇和农村之间适龄少年的初中入学率和在校生的比重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高中阶段农村学生所占比例更少。从目前我县普通中学的状况看,农村学生拥有初中教育份额的69.7%,但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1.5%。二是农村学生辍学率仍然偏高。农村学生辍学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2008年,我县初中在校生辍学率

小学贫困生帮扶实施方案

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困难家庭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和家庭教育缺失,普遍存在着心理和生理成长的障碍。为了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和谐学校建设进程,为此,我校决定开展“全校教职员工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学生”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教育健康发展、和谐发展,时刻把贫困家庭学生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在经济上扶持、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上帮助、在心理上疏导,切实帮助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全方位关爱贫困家庭学生,努力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推动我区教育事业健康、均衡、和谐发展。 二、领导机构: 组长:朱崎 副组长:李兴仁 成员:李田夫霍礼付 三、帮扶对象: 1、孤儿和困难单亲家庭的学生。 2、因病因残等原因造成家庭困难的儿童。 3、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 4、其他需要帮扶的家庭困难的学生。

四、帮扶内容 1、物质上救济。 帮扶人员深入了解帮扶对象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快乐成长。帮助解决所帮扶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交通等费用,原则上按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资助。 2、学习上指导。 帮扶人员主动与学校联系,定期跟踪了解帮扶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帮扶学生的班主任、导师及任课教师制定教育措施。经常了解帮扶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指导,做好学业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3、思想上关心。 通过走访、慰问、帮助、指导等形式,关注帮扶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帮扶学生的身心健康,经常沟通,积极疏导,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帮扶人员经常与帮扶学生谈心,了解其心理、家庭情况,尽可能解决家庭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使之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养成不畏艰苦,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五、活动进程计划: 1、宣传动员阶段: 制定活动方案,在2016年九月初召开动员会进行部署,九月底

励志教育主题班会 (精选范文)

励志教育主题班会 一、教学目标:如今,人们常常会在热门图书排行榜上看到励志类书籍的影子。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正越来越频繁地采用励志的方式为荒芜的精神家园寻找寄托。而励志教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如何做好大学生励志教育,提出以下方法:要在教学体系中融入励志教育,建立励志教育体系并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二、关键词:励志教育学生重要性开展 1 励志教育的风靡 当今中国,创业的话题以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活动影响着无数的中国的年轻人,《对话》栏目使我们有机会接触许许多多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的思想,这些思想就像早上温暖的阳光,照亮着我们的心灵。李开复,俞洪敏,马云等成功人士都成为很多大学生心中的偶像。他们的演讲影响和激励着无数年轻人。每到暑假,以励志为主题的夏令营又成为夏令营中的主流。片段一: “我要用勤奋摧毁懒惰的习性、我要用信心驱赶怀疑、我要用真诚埋葬虚伪、我要加倍努力。我的潜力无穷,只要稍加开发,就能超越以往的任何成就。我生来应为高山,而非草芥。我放眼未来,勇往直前……”像这样以励志为主题的题材还有很多。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和旅行社都推出了励志夏令营,把孩子送到那里,成为很多父母的选择。 三、励志教育的重点

励志的“励”是指激励、鼓励、勉励、磨练、振奋之意;“志”是指有志气、志向、意志,有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及做成某事的气概,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的目标。现代社会教育,都十分注重励志教育。“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在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指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当前,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压力感觉比较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心理压力过大;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感到空虚、寂寞、茫然、郁闷、无聊与无奈,学习上倦怠并充满消极不满情绪,学生的心理问题、德性问题、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归根结底都是缺乏励志目标。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励志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成功需要,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 四、如何开展励志教育 (一)学会赏识,寻找闪光点 赏识教育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处于极其自卑的学生。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惩罚教育的挑战,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 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因此对教育者来说,要牢牢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使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功效。(二)建立励志教育体系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在一些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区公平缺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

贫困生帮扶措施

xx小学贫困学生帮扶措施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中央精神,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现决定在学校开展对学困生“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学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学困生自己的努力,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帮扶对象 1、遵纪守法,品行优良 2、诚实谦逊,好学上进 3、经济困难,并迫切需要资助的 三、帮扶方式 1、由全体老师与学困生结对帮扶,每人帮扶一名学困生; 2、具体活动校少先队组织进行,学校教师自愿帮扶; 3、帮扶包括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提高。 四、帮扶内容 1、思想上解惑 鉴于学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父母一方或双方残疾等。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

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2、生活上资助 学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帮扶方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帮扶方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五、帮扶要求 1、帮扶工作自愿进行。热忱欢迎并提倡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2、帮扶工作应保持持续性、稳定性; 3、由各年级推荐贫困学生名单,少先队对照帮扶条件认真审核无误后,上报校领导; 4、帮扶工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扶与被帮扶者要互相自愿,共同做好帮扶解困工作。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思辨与内因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教育公平的内涵分析、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以及和形成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因素探讨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并说明这种不公平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并尝试着总结归纳出实现教育我国教育公平策略。 【关键字】教育公平机会均等不公平现象因素策略 1、前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和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都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我国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成为其主要问题,而教育不公平是制约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开幕式上致词:“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在就任后第一次面对媒体与大众时强调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当今我国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到底怎么来看待教育公平,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反应在那些方面,同时形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因素到底又有哪些,最后面对这些要实现教育公平我们又应该有着什么现实选择呢? 2、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思想的提出最早成文提出是柏拉图,而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18世纪末,一些西方国家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教育公平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1]。 教育公平的内涵反应在两个方面,受教育权利均等与受教育机会均等。其中前者主要是反应在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及前的一段长期时间,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每个公民具有享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现在教育公平方面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具体的教育公平有着三层内容,分别是: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和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们要理性来看待教育公平,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念要在创新中联系实际。首先要认识到教育公平不等与教育平等以及平均主义,“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有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而“公正”包含了公平和正义,但核心价值是正义[2]。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均等主义,不是人人都一样,用一个模型来塑造人才。而是要为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但是内容不同的机会。其次教育公平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公平,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同时,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和谐社会思想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第三,要认识到教育公平是动态发展的公平[3],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

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四部分第九款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努力缩小区域差距。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应努力营造出单位文化,形成以单位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使单位获得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前言 一、远近大小各不同--我们的实际  我乡小学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上参差不齐。200人以上的学校有1所,300人的学校有8所;最大的学校生数1235人,最小的学校生数10人。其中,有些所基层小学距离中心学校所在地40公里左右。这样的情况,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质量的提升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如何公平管理、有效管理、均衡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成为摆在学校班子成员面前的首要问题。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我们的困惑 边远学校的师资最成问题。我们也出台了一些规定,进行了实施。 1.工作表现不好的老师轮岗到边远山区工作。我们中心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凡在工作中弄虚作假、互相推诿、成绩考核差、民主测评差的老师必须无条件到边远学校工作。 2.原户籍地在边远山区的老师必须无条件回自己的家乡学校工作。 3.新毕业分配的老师,一律到边远山区任教。 这样,边远学校的师资问题解决了,但在实践和管理理论印证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大部分老师出现了消极心态。主要表现在: 1.属于轮岗的教师存在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的意识是这样的"反正组织上认为我是一个差的老师,已经给我定性,我再怎么努力也是白忙,干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心态。教学工作更不认真,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下降,出现了恶性循环。 2.原户籍地的老师回家乡任教,总是"忙完课堂下茶园","上课时是教师,下了课则是农民",消极应对工作,导致在当地干群中威信不高,形象不好。

励志感恩教育讲座活动总结

( 教研活动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74316 励志感恩教育讲座活动总结Summary of inspirational Thanksgiving education lecture

励志感恩教育讲座活动总结 XX年4月8日晚7:30,在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次有关大学生的励志感恩教育讲座,本次活动由院学生与励梦海演讲社共同承办,主讲老师是lyce(李 阳疯狂英语)全国十大讲师之一的孙景瑞老师。 这次活动我们成立社团以来举办的第一次活动,所有成员表现的都非常不错,活动的前期准备与现场的活动布置与安排都展现了整体团队的组织能力与协调性,人员的安排与活动进行,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但是在开场签到的时候出现了一会人员混乱的现象,这一点我们注意并改正。 对于孙老师的讲座,现场的互动性很强。孙老师主要介绍了他个人的英语学习成长经历,以此来激发大家自我拼搏,自我激励。其中,尤其是孙老师在英语角的经历,这种疯狂精神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渴望成功的意志,深深的震撼了大家!讲座的最后一次互动,主题是坚持,也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互动。而我们要做的,只是伸开双臂,坚持,坚持,在坚持。大家都从中体验到了坚持的痛苦与快乐,一场精神的洗礼,由此展开。 希望大家从这次的活动开始,开启自己的心灵成长之旅,努力寻找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并且发扬“疯狂”精神,c(confidence自信)r(reading阅读)a(action 行动)z(zero归零)y(yelling呐喊),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对于这次活动,我们总结

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

教育研究 育平等不能象有些学者理解的那样:教育平等 ? 1994-2012 Chi na A cademi c Journal El e<— 2^ —?li shing H ouse. All ri ght s r eserved. htt p://www . 2000年第3期 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 ?郭元祥 平等问题一直被学者们视为迷宫”?教 育公平问题也是教育理论界聚诉不已的理论难 题。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大多是从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关系等角度来展开的,认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 率是一对矛盾范畴、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起点 的平等。我认为仅从教育机会层面上考察教育 公平问题,并把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教育起点的 平等,忽视教育活动内部的教育公平问题,是 无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公平观和解决我们当前 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的。 一、教育公平究竟是什么 我国已有的同类研究仅仅从教育机会均等 的层面上来探讨教育公平问题,并把教育公平 与教育效率作为一对矛盾范畴来研究,未能认 识到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平等不同层次的实 质。教育公平究竟是什么?教育公平与教育效 率究竟是否是一对矛盾范畴?从范畴论(即概 念论)、本体论等角度分析教育公平的实质,有 助于把握教育公平的实质。 从范畴意义上看,教育公平是一个反映相 对性的范畴,而不是反映绝对性或确定性的范 畴,是反映教育质的范畴,而不是反映教育量 的范畴。教育公平与非教育公平是一对范畴,教 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只是一对相关范畴而非对应 的矛盾范畴。教育效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教 育是否公平,而取决于教育活动的质量。已有 的相关研究把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作为一对范 畴来加以研究,是不符合范畴逻辑的。 从教育本体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指教 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 象评价的公平。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看成一种 社会福利事业,那么,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平等 地享有这种社会福利事业。但教育本身是一种 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活动,教育影响着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从教育对人的个性化的 作用来看,教育对每个对象都不应一视同 仁”而应有区别地对待每个对象。从教育的结 果来看,教育本身就是生产不均等的(即应是 有个性的)人的手段。由此来看,教育公平是 教育对待对象和评价对象的合情合理。认为教 育公平就是教育起点的一致、教育过程的平等 和教育结果的相同,是值得商榷的。 从本质意义上看,教育公平包含教育平等 及其合理性两重质的规定,其观念基础是平等 理念。何谓平等?萨托利说:平等表达了相同 性概念……两个或更多的人或客体,只要在某 些或所有方面处于同样的、相同的或相似的状 态,那就可以说他们是平等的。”更明确地说, 平等是与人们之间的利益获得有关的相同性, 或是所获得的利益本身相同,或是所获得的利 益的来源相同。不平等则是与利益获得有关的 差别。平等就是人人能够享有相同的权利。平 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同等 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⑨由此可知,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