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

知止
知止

知止

生物进化的本能让人类的眼睛总是盯着前方,那一片雾气弥漫的未知引领也诱惑着人类前进,于是前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诸如“终日乾乾”、“自强不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连毛泽东也立志“只争朝夕”。而到了社会加光速发展的今天,追求前进更是被人挂在嘴上,看安踏的“永不止步”和百事流行鞋的“渴望无限”便可见一斑。

然而,我们在避免了“不知进”这类错误的同时,或多或少地犯了另一个错误——“不知止”。金钱不止,科技不止,权利不止······我们忘了,其实古人也说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样的话,即知道满足便不会受辱,知道停止便不会至于危险的境地。这是老子的生存智慧,且不说他本人是否做到了,在今天,此语的意义仍是不可置否的。

首先谈谈一个负面名词——贪婪,它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这副丑陋遭人嫌的样子。先是追求,一个人在缺少物质或其它的情况下去追求会被人称为上进,如果就此停止,也许他就圆满了。然而,开头提到的本能往往会跑出来作祟,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还想要自己不需要的,还想要更多,还想夺过别人拥有的,此时贪欲就产生了,并且这种贪欲是无止境的,它让人丧失理智,做出不该做的事。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贪官都是在这样的贪欲的支配下渐渐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的,他们不知在自己追求的道路上适可而止,一个接一个的落马。我们每天在新闻媒体上看到听到类似的消息,难道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同样是因为贪婪,这个世界上多了毒品交易、权钱游戏、暴力犯罪、枪支走私等。因此就个人而言,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不仅在面对金钱与权利的时候要“知止”,有时候面对好事也要把握好分寸。韩信在随刘邦征战沙场后,面对的是显赫的军功与刘邦的赞誉,若他懂得知止,不对更高更大的功名利禄存在幻想,而是解甲归田,也许就不会想到在汉室霸业已定之时去像主上邀功,也许就不会引起猜忌而家破人亡了。而春秋时期的范蠡就聪明多了,在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之后,激流勇退,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适可而止,结果不但安度余生,还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可见,适时知止,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生存的大智慧,不骄傲,不炫耀,不露锋芒,自然不容易惹祸上身。

无论是正面的例子,如“体操王子”李宁及时退出体育场而保持了优秀的战绩与辉煌,还是反面的教训,如二战中臭名昭著的魔头希特勒,重建了德国却控制不住自己更大的野心和极端民族主义,最终被全世界背叛,都告诉我们,知止者智,且大智者不言智。

说的这里有人可能会想,在这个社会中,来自大众、家庭的压力何其这多,竞争何其激烈,若是这般知足常乐,还有动力去投身这时代的大潮吗?的确,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知止并不是阻止你去奋斗去争取去实现自我价值,而是在你开始之后给你一个提醒,就像车载测速仪会在你飚的正嗨的时候告诉你你超速了,这也许会有些扫兴,也许会让你看着前面可望不可即的风景哀叹,但是,它起码能保护你不在生命之路上狼狈的人仰马翻甚至更惨。另外,“知止”这两字说不定还能给我们一个新的起点——在停下来之后整装待发,蓄力而待喷薄。

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极为需要这两字的警醒。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是这样的: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当一个人奋力攀登到6400米的高度时,因体力不支而不再继续。有人认为他应该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成功了。但他却好不遗憾,因为他知道,那是他的极限了。面对像珠峰一样宏伟的目标本就不易,而在历史上,差一步就能登顶却有勇气放弃的人更是之又少。华盛顿也曾面对这样一座政治高峰。他的能力与智慧拯救北美人民于水火之中,他被当做神一般的存在受万人景仰,只要他

愿意,只差一步,他就可以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但当他的部下几次递上建议称帝的信函时,他的反应只是冷淡甚至厌恶。在之后的执政生涯中,他多次提出回庄园,并开创了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他在政治的巅峰前停了下来,然后留下了几世英明。如此智慧与魄力不得不让人折服。

个人尚且如此,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是也该适时地实践这个道理吗?

我们的祖国发展正上高速,每天都可以看见新闻在说我们的GDP,我们的增长率,每天在自豪在骄傲,但是,请不要忘了,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不得不承认,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比如物价房价,公共设施质量。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很大一个原因,不是我们发展得还不够快,恰恰相反,是我们发展得太快了,快得差点停不下来。因为太快,震后重建的房子又塌了;因为太快,新生儿的妈妈们不敢给宝宝买大陆奶粉了······于是,有人呼喊,亲爱的祖国,请你慢一些,等等步伐不够的国民吧,把经济慢下来,等等我们的灵魂。这也正是“知止”的要求,不过度发展,不过快追求,能伸能缩,能张能弛。

综上可见,知止是如此重要,对坏事好事是这样,对做人做官是这样,对个人社会也是这样。它是车子的刹车,给予安全的保护,是勒马的缰绳,及时停住脚步。买不起李叔同的字挂在厅中提醒自己,就老老实实谨记古人的原句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行知止,追求理性的生活--在201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知行知止,追求理性的生活 ——在201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 紫薇花开,骊歌响起,我们在这里举行西法大每年最为隆重的仪式——毕业典礼。今天这个神圣的仪式,属于你们——2015届4647名毕业生,它是你们顺利毕业、学业圆满的加冕礼,更是你们投身社会、启程远航的出征式。在此,我谨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广大校友和你们的师弟师妹们,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愿! 在西法大学习生活期间,你们不负青春年华,一起逐梦前行,收获了知识,强健了体魄,提高了能力,建立起师生情、同窗谊,也将西法大的精神、风骨、道统深深融入你们的血液里,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我们一同目睹了,学校历经坎坷争取到博士点后,师生、校友为之欢呼雀跃的动人场面;一同见证了,学校成为全国为数不多能够培养全部类型卓越法律人才的高校;一同为学校获批为西北地区第一个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喝彩;又一同亲历了,学校今年起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实现一本招生。你们亲自参与、经历了西法大的这一次次跨越,你们离开母校时,应该充满骄傲与自豪。 当然,作为成长中的热血青年,你们中的有些同学在学校期间,也曾留下过另一类印记。例如,2014年12月22日夜晚,那次集体的无意识的宣泄和狂欢,你们吼声震天,往楼下摔了无数的暖水瓶,学校立刻被上了网,打扫卫生的校工师傅们辛劳到凌晨。且不说学校限制宿舍滥用大功率电器是为同学们的生命安全考虑,即使学校的工作有瑕疵,同学们提出反对意见的这种形式也完全不符合法治信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不应该是西法大学生的行事风格。我在这样喜庆的场合提及这样的记忆,不是为了批评同学们。老师只是在这儿掏心掏肺的给大家提个醒,今天出了学校大门,以后绝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母校对同学们的爱是深沉的。那两天你们把事情闹到风生水起,学校没有追究任何一个同学的责任,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同学为此事背着哪怕一页纸的负担离开母校。但今天出了母校的大门,若有同学还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意愿,结果一定迥然不同。切记!切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知止是一种境界。 《周易》有“艮”卦,即“止”之意。艮为山,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生,止于极而不进。意味着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方顺理合义;万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意思是说,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归处,如果身处合适的位置,则能够心安,如果没有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则会违背它的原则。 君子观艮止之象,当思引此为戒,正确估价自己,切合实际,不出其位,思安所止。 老子《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做人就应当常修从业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这样才能避免灾祸,平安长久。 汉代贾谊《鹏鸟赋》说:“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己。”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流行坎止,又何尝不需要智能和勇气。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说:“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身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身居高位莫贪求,在无尽贪欲中克制自己的行为,知止方能安人,也可自安。 中国古代有“盲人摸象”的寓言:象对于盲人过于庞大,难以全面把握;大千世界对于人们来讲也不可尽知。对待世间的一切都要有一个宽容、知止的心态。 庄子最推崇“知止”的境界,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用有涯的生命,永远不可能穷尽无涯的学海;以有限的人生,也不可能经历所有的荣誉和成功。 知止其实很简单,就是适时放手,珍惜今天的拥有。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少思寡欲可得自在自由,“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何尝不是适意的人生。 《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摇,以泰然的心情,一步一步地去做事,不急于求成,不躁而偾事;在纷杂的外物、妖娆的尘世之中,求一颗安定之心。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 杰出的企业家李嘉诚在与长江商学院EMBA学员对话中,就谈到了“止”的问题。他的观点是——“知止”而后为。 他说: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我从12岁就开始投身社会,到22岁创业时就已经过

(思想思维)知止定静安虑得

知止定静安虑得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每一个人,若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所得、有所成,离 不开一个“静”字。 安静,不是要让自己脱离现实,而是要在现实中以一种淡定的姿态,去看清自己的本质。只有看清自己的本质,才能更加直接地设法提升。浅薄的热闹于我无益,我便不取。丰富的安静可促成长,我便谨守。 静者不避闹市,躁者难立深山 真正能够守住内心之宁静者,是能够适应任何环境的人。若是处于僻静处,他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独处之安乐。若是处于喧闹处,他能稳如泰山地听取内心的声音。 我们时常能够看到老人悠然自得地坐于榕树之下,他们的神态是安详的,是宁静的,纵然过往有贩货之小车,周遭有嬉闹的儿童,他们也能气定神闲。秘诀在于内心丰富的安静。 反观内心躁动之人,他们因为渴求太多,而导致失去了内心之平静。这些人即使让他们身处于深山之中,或者隐没于古刹禅房,他们也只会感到焦灼难安。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并不富足,因此不能享受安静之乐趣。 安静发乎童心,修炼贵在持恒

既知安静之可贵、躁动之纷扰,那么怎样才能尽量达到心境平静的状态呢?其实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找回自己的童心。 要像一个孩子一样细腻地生活,少计较功名、少计较得失,即《大学》所谓的“知止”;多去想想什么能让自己快乐,我们的内心才能回复到平静的状态,我们的灵魂才会变得丰富和厚实。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需要依赖一些修炼的方法。比如在工作之中,要养成拟定计划的习惯,今天该干什么,明天该做什么,都要有一个明晰的计划。 人在有计划的时候,内心自然会安定踏实很多。比如我们在生活之中,要养成定期收拾家居物件的习惯,让自己在摆放整齐东西的时候,感受到一种“各安其位”的良好情绪。这些小细节往往被我们所轻视和忽略,但却能切切实实地帮助我们通过一种持久的方式找回平静。 充实不假外求,丰富觅于内心 很多人会以为,自己拥有很多东西,比如物质,比如名声,生命就是圆满的。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 这种所谓的“充实”不过是绣花枕头,外表光鲜,而内里却堆满了禾草。物质再多,一旦够用,其余即为浪费。名声再大,岁月推移旋即所剩无几。 真正的丰富只能从内心中寻找。多接受点哲学的思辨训练,从文学的人物里获得力量,读点历史书籍,从浩瀚的知识中充实自己,让自己生命的深

关于人生的

关于人生的“六个三”感悟 聪明人“三不问”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总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坎坷和挑战。 聪明的人,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被外在事物轻易地影响自己的心情,看淡世间沧桑,内心安然无恙。说到底,很多人都毁在了自寻烦恼上。如果学会这三点,你将会快乐很多!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 苏轼有一首诗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本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不要为了过往伤怀,因为我们是活在当下,应豁达处事,而不是徒增自己的烦恼。 真正成熟的人,不会让太多的昨天占据自己的今天。就算过去再怎么不堪,也已经成为往事,不如立足现在,放下无谓的执念,活好每一分每一秒。 过去的你,或许有很多令人伤心的往事,但是说到底,那些都已经过去,无论你多么在意,都改变不了了。不如给自己的心情洒点阳光,把时间留给更值得付出的人。 其实,很多东西只要你想放下,就可以放下的,只有放得下痛苦,才能拿得起幸福。

从今往后,学会放过自己。不为掉在地上的面包哭泣,也不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面折磨自己,离开的人就让他走,不属于你的东西就不要。 活得干净洒脱,才是爱自己最好的方式。 -----努力的人,不问现在 也许,你现在的状态并不如意,每天都很疲惫、很迷茫,但是千万不要因此就怀疑自己,甚至自暴自弃。如果你都放弃了自己,那别人更没有理由看得起你。人生就是一只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别人拥有的,只要你愿意去付出,一样也可以拥有。 是金子总会发光,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些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永远不会被桎梏在当下的状态里面。 即使现在过得不好,也不会自怨自艾,即使现在春风得意,也不会骄傲自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只要你肯努力,任何时候都不晚 未来的路,永远在你自己脚下,而不在别人的眼光中。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现在很多让你难过的事情,过了很久以后再回头看看,才发现那根本不算事。时间是治愈一切矫情的良药,

专题02 “拒做网红”——知止有定,方能行稳致远-直击热点2021年高考语文热点素材及作文导写

专题02 “拒做网红”——知止有定,方能行稳致远(一)作文模拟题 材料一:广东13岁独臂篮球少年张家城,靠着行云流水的运球、投篮视频火遍全网,他也借此实现了很多心愿:完成广东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见到偶像易建联、为CBA复赛开球……但是成名也给他带来了一些烦恼。很多人登门探望,其中不乏一些企业想邀请他直播带货,有些学校希望他转学就读,还有机构想签约他成为网红……张家城表示:“我只想好好练球而已。” 材料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走红的医生张文宏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强调,“大家不要叫我网红,还是叫我文宏医生吧”。对于自己的走红,他非常淡定,“病毒很快就会过去了,我自然会非常silently 走开,以后我就是个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普通医生。传染病也不是个‘红’的学科,但我还是非常享受我的工作。” 材料三: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触?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脱离材料范文和含义。 (二)写作指导 1、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则材料,搞清材料内涵,然后通过求同求异或者互补的分析,确定合适的立意。 材料一:张家成拒绝对名气的炒作,不愿做网红,“只想好好练球而已”。这是一则事件型材料。 材料二:张文宏医生不愿成为“网红”,而且对自己身上的虚名有很清醒的认识“不在意热度,享受自己的工作”。这也是一则事实型材料。 材料三:这是一则道理型材料,李大钊先生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确,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作文材料中,“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触”的要求,就是要求我们阐述对于材料的见解和看法,而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发现,三则材料的核心,都是“虚名”一词,两则事件型材料,表现的是对待“虚名”的冷静态度——张家诚不忘初心,张文宏淡然冷静、坚守本色。材料三的句子,则是以名人名言强调要拒绝虚名,脚踏实地。 2、参考立意 1/ 6

知止

知止 生物进化的本能让人类的眼睛总是盯着前方,那一片雾气弥漫的未知引领也诱惑着人类前进,于是前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诸如“终日乾乾”、“自强不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连毛泽东也立志“只争朝夕”。而到了社会加光速发展的今天,追求前进更是被人挂在嘴上,看安踏的“永不止步”和百事流行鞋的“渴望无限”便可见一斑。 然而,我们在避免了“不知进”这类错误的同时,或多或少地犯了另一个错误——“不知止”。金钱不止,科技不止,权利不止······我们忘了,其实古人也说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样的话,即知道满足便不会受辱,知道停止便不会至于危险的境地。这是老子的生存智慧,且不说他本人是否做到了,在今天,此语的意义仍是不可置否的。 首先谈谈一个负面名词——贪婪,它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这副丑陋遭人嫌的样子。先是追求,一个人在缺少物质或其它的情况下去追求会被人称为上进,如果就此停止,也许他就圆满了。然而,开头提到的本能往往会跑出来作祟,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还想要自己不需要的,还想要更多,还想夺过别人拥有的,此时贪欲就产生了,并且这种贪欲是无止境的,它让人丧失理智,做出不该做的事。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贪官都是在这样的贪欲的支配下渐渐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的,他们不知在自己追求的道路上适可而止,一个接一个的落马。我们每天在新闻媒体上看到听到类似的消息,难道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同样是因为贪婪,这个世界上多了毒品交易、权钱游戏、暴力犯罪、枪支走私等。因此就个人而言,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不仅在面对金钱与权利的时候要“知止”,有时候面对好事也要把握好分寸。韩信在随刘邦征战沙场后,面对的是显赫的军功与刘邦的赞誉,若他懂得知止,不对更高更大的功名利禄存在幻想,而是解甲归田,也许就不会想到在汉室霸业已定之时去像主上邀功,也许就不会引起猜忌而家破人亡了。而春秋时期的范蠡就聪明多了,在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之后,激流勇退,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适可而止,结果不但安度余生,还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可见,适时知止,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生存的大智慧,不骄傲,不炫耀,不露锋芒,自然不容易惹祸上身。 无论是正面的例子,如“体操王子”李宁及时退出体育场而保持了优秀的战绩与辉煌,还是反面的教训,如二战中臭名昭著的魔头希特勒,重建了德国却控制不住自己更大的野心和极端民族主义,最终被全世界背叛,都告诉我们,知止者智,且大智者不言智。 说的这里有人可能会想,在这个社会中,来自大众、家庭的压力何其这多,竞争何其激烈,若是这般知足常乐,还有动力去投身这时代的大潮吗?的确,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知止并不是阻止你去奋斗去争取去实现自我价值,而是在你开始之后给你一个提醒,就像车载测速仪会在你飚的正嗨的时候告诉你你超速了,这也许会有些扫兴,也许会让你看着前面可望不可即的风景哀叹,但是,它起码能保护你不在生命之路上狼狈的人仰马翻甚至更惨。另外,“知止”这两字说不定还能给我们一个新的起点——在停下来之后整装待发,蓄力而待喷薄。 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极为需要这两字的警醒。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是这样的: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当一个人奋力攀登到6400米的高度时,因体力不支而不再继续。有人认为他应该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成功了。但他却好不遗憾,因为他知道,那是他的极限了。面对像珠峰一样宏伟的目标本就不易,而在历史上,差一步就能登顶却有勇气放弃的人更是之又少。华盛顿也曾面对这样一座政治高峰。他的能力与智慧拯救北美人民于水火之中,他被当做神一般的存在受万人景仰,只要他

止学(原文及译文)

止学(原文及译文) 止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这也是中庸的道理。 这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当你捧读本书时,你已经站在人生的高点上。凡是按《止学》要旨去做的人,均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凡按本书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如当属为政的曾国藩和为商的李嘉诚。他们的经历告诉读者:《止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人都不该忽视,成大事都尤其如此。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大智知止,小智惟谋.过犹不及,知止不败. 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 自古有一种杯子叫“公道杯”,酒装七成则容纳,过7成则神奇般的遗漏殆尽,告诫人们办事不要贪心,适可而止,“谦受益,满招损”,《止学》更多的是告诫做人的哲理,办事、敛财要有“度”。 智卷一 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译文】过於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知止(初中阅读)

知止 [台湾]张继高 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A(教训、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B(制衡、制约),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1.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A、B两处。(2分) A:B: 2.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 3.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2分) 文中的“我”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知止”有不同的理解

人性最大的恶,是不懂“知止”

人性最大的恶,是不懂“知止”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人生在世,难免会面临各种选择,各种诱惑,如何才能做到不为其所累呢?常言道,过犹不及,事缓则圆。 凡事太过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缓缓图之,适度而为,才能得以圆满。 凡事讲究适度,适可而止,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墨子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意思是,知道停止,那么将每天精进没有穷尽,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 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事,一个能知止的人,才是人生真正的智者。 一、止语 人性最大的恶,是不懂“知止” 守住嘴,不该说的话一定不要说,不知道的事,更不要乱说。 《论语》有言:“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道听途说的传闻不加考证就随意传播,是被道德所唾弃的。 前不久,在山东大学万达宣讲会现场,主持人就开玩笑的说:“山东大学的女生都很漂亮,留学生真幸福。” 这样涉嫌侮辱性的言论,就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加之之前的网络传言“山大1名男留学生对应3名女生学伴”的事件,主持人的这个玩笑开的可真是大啊,当即很多网友说: “拿此做梗开玩笑真的很不道德,何况还是公开场合。”

应大众所望,虽然该主持人深夜发文致歉,依然被公司做开除处理,很多网友直喊“罪有应得”。 还真是祸从口出,为人所弃。 《鬼谷子》有言:“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口,是心的门户,决定着一个人的风水,如果口门常开而无遮拦,必定会招来祸端。 曹操就是一个不懂止语的人,他最经典的豪放言语就是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可谓一言伤尽天下人的心。 人皆有私心没错,但当面说出来,再忠心的人也莫不心寒后怕。 赤壁之战大败,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他就大哭号啕的说:“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奉孝,就是大将郭嘉。曹操认为郭嘉还活着,他就不会输得这么惨。言外之意,这帮刚使他脱险的人,没一个比得上郭嘉。 这么一说,那些跟随他打江山,为他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任谁不寒心。曹、孙两军对峙时,曹操却指着孙权那面说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曹操此话一出,顿时四下哗然。 战事在前,却言语夸赞对手,还让人怎么为你卖命谋江山呢? 说话不懂忌口,张口既出,伤人却不自知,真是曹操的一大弱点。 以曹操雄霸天下的决心和实力,却没统一天下,和他那张不懂止语的嘴不无关系。

《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

原文译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知止 》练习及答案

知止 [台湾]张继高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 A (教训、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 B (制衡、制约),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20.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A、B两处。(2分) A: B: 21.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 22.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2分) 文中的“我”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知止”有不同的理解 年幼时,“知止”就是不能“吃个不停”; 中年时,“知止”就是; 如今,“知止”就是。 23.第③④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4.结合本文观点,补写一个自己生活实际的事实论据。(2分) 【答案】20.A训诲B制衡(2分) 21.参考示例:一个人要懂得“知止”之道。(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懂得适可而止。2分)(只答“知止”得1分)

道德经之人生智慧

. 20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道德经》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5000《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指引我们人生的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大智慧。译多则惑。少则得,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文:到,繁多所以迷惑。 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感悟: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第三,王为一只鸟而杀人;你死了不要紧,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去,“赶齐景公闻言笑了,烛邹该杀。说: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要,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持而不盈、富贵不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则昃日,月影则亏。一定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度在哪里。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老子说的是不要在某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专长而盈满,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才会有发展与回旋的空间,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是处世的大智慧。有才学有特长的人爱显摆,富贵中人生骄傲。 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感悟: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做出了贡献不据为己有,. .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时下,“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语”,“禅修”也成为了“时尚”,各种形式的禅修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创意活动颇显活力,不断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爱好者们参与其中。那么,作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禅文化”,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又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一 禅,又称“禅那”,有“静虑”“思维修”“弃恶”等义,习惯与禅定、禅修、禅法等并称而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名词。禅是源于印度的一种禅定方法,随着佛教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之后,逐渐形成了佛儒道文化信仰体系中普遍施用的一种“开悟见性”之法,进而演变成“安身立命”的一种生活智慧,传承至今。《六祖坛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在现象所迷惑所束缚,也不能被内在意念所误导所纠缠,内心保持冷静与平和,举止能

够自持与理智,心行相应,清净善美,就是禅定。这有如《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一种方法,禅有“坐禅”之意,如达摩面壁,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之法,而到达“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寂静思虑,身心轻安;作为一种智慧,“禅不用坐”,而实现“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身心合一,生命升华。因此,禅或禅定,就是要让我们面对现实的诸多现象进行内在反思,透过生命的现象探求其内在的法则(法性或佛性),并能在体认有关法则中获得生活的智慧,得到心灵的安顿、精神的超越。因此,禅是一种省察的方法、一种精神的境界、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人生的智慧。 当然,如果执著于禅修,或者在禅修中偏执于“顿悟”与“神通”,或者只是用禅的外衣去包装纯粹物质利益之企图,那必将会“著静落空”,背离“直指人心”之宗旨,最终也必将事与愿违。因此,我们谈禅、谈禅定,不能谈玄说妙,不能脱离人生实践,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人群。禅的境界、精神和智慧,恰恰就在于生活中的行走坐卧、举手投足间,只有通过生活的实践与社会的考验,才能得以体现和彰显。禅与生活是“不二法门”,在生活中禅修,在禅

《道德经》之人生智慧

《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5000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指引我们人生的大智慧。 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译文: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感悟: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去,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烛邹该杀。齐景公闻言笑了,说:“赶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 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持而不盈、富贵不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则昃日,月影则亏。一定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度在哪里。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老子说的是不要在某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专长而盈满,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才会有发展与回旋的空间,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是处世的大智慧。有才学有特长的人爱显摆,富贵中人生骄傲。 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感悟: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做出了贡献不据为己有,

知止不殆

止学 隋文中子 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当你捧读本书时,你已经站在人生的高点上。原著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大名鼎鼎:魏征、李靖、房玄龄……凡是按《止学》要旨去做的人,均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止学》系古籍专家马先生有关传统谋略学中最有价值的整理,它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凡按本书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为政的曾国藩和为商的李嘉诚。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智卷一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译文】过于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纔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译文】纔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纔能减少祸患。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用势卷二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矜。【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一会依靠它。势力埋伏着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势莫及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译文】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仁德不能给予小人。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一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小人的势力不

大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知止者智

知止者智 在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中,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工作以后的领导,总是教育我们要不断进取,知难而进,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进取, 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落后则要挨打。 老虎捕猎,总是专拣掉队的动物。 赛跑,只有跑得最快的才能得冠军,才叫成功。

那么,是否人生的一切事情, 只有进才能成功呢?其实不是。 止, 有时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人教育我们 怎样知止。 进,需要的是勇气和一种精神, 而止,需要的却是智慧。

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 只是人们尝尝会忽略它。 比如我们开车,刹车是不能没有的,因为有了刹车,我们才能进止自如,安全前进。 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 都有个行与止的问题。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过度了,过头了,事情便会发生质的变化,甚至走向反面。 人们常说:三分帮人真帮人,七分帮人害了人。 就是说,做好事,也不能做过了头。 《大学》说: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 反映了一个人的淡定与从容, 是智慧、修养、道德的综合体现。 知止, 方能面对诱惑而保持本色, 天崩于前而不乱,地陷于后而不惊! 知止者大智,大智者不言智。 大智者不炫富,不扬威,不滥权,大智者亦止于智,这就是说,智也不可滥用。 有句俗话: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 智,也要适可而止。 什么时候止?先哲早就教导我们:适可而止。 悬崖勒马,这就是“适”, 往前一步,会坠入深渊,粉身碎骨。 勒马止步,便会平安无事。

佛教大智慧

佛教大智慧 佛教大智慧一、拈花一笑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想通、心心相印。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实相无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

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 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 二、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人平等,众生平等,每人都有自己的因果,不为别物所弄。每一个众生觉悟后, 就摆脱了各种物欲、迷惑和假象的束缚,不再受天地之束缚,即唯“我”独尊。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