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

杨富斌

提要:本文主要考察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在其代表作《过程与实在》中所阐述的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的基本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具有的深刻启示,指出过程哲学是超越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实体实在论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的新尝试,从而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生长点之一。

关键词:有机体过程生成过程哲学

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中,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可谓是个兴趣广泛,思想独特,且在多种学科中颇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把数学家的严密与哲学家的智慧天才地融为一体,同时又在自然科学、尤其是理论物理学方面造诣颇深,有资格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做出评论,甚至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把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半个科学家、科学史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集于一身,这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中叶的现代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中是极为少见的。因此,日本怀特海研究专家田中裕称之为“七张面孔的思想家”——数理逻辑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柏拉图主义者、形而上学家、过程神学的创造人、深邃的生态学家和教育家立场的文明批评家①。

从今天的眼光看,怀特海一生尽管写了许多著作,然而毫不夸张地说,《过程与实在》是其一生哲学思想精华之集大成,是其名副其实的代表作。用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过程中心教授小约翰·柯布和大卫·格里芬的话说,这本著作是“最近两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历来最为复杂并最富创见的哲学论著之一”,②。

纵观西方哲学发展史,《过程与实在》不仅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哲学著述之一,而且就整个西方哲学著述而言,该书绝对可以入围最佳哲学著作之列。尽管由于20世纪以来分析哲学和各种形式的实证主义公开宣扬“拒斥形而上学”的巨大影响,同时,也由于怀特海本人在这部论著中使用了大量晦涩难懂的新概念和新范畴来表述其新思想,从而使这部高扬形而上学的著作在现代西方哲学百花园里似乎有点儿受人冷落,不少人对这部著作敬而远之,认为其中提出的思想似乎与现代西方主流哲学有些格格不入。然而,“是金子迟早要发光的”。随着分析哲学的式微及其与人本主义哲学相融合的趋势,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所阐述的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思想,已经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方有识之士的青睐。在该书自1929年问世以来的70多年中,围绕该书所探讨的诸多问题,已经(借用过程哲学的术语来说)“生成”许多二手的研究性和阐释性著作,并在美国逐渐“生成”一个过程哲学学派或有机哲学学派,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过程研究中心”(设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等。在我国,借着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价值哲学与过程哲学:怀特海与中国”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在美国召开的“过程思维与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过程思想愈来愈吸引中国学者的目光。一些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代表中国过程研究最高水平的<<中国过程研究杂志>>业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可以说,<<过程与实在>>一书所阐述的过程哲学思想已经日益深入人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别是随着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宗教哲学研究在当代西方世

界逐渐兴起,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有机体思想更加被人们所重视,从而成为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一、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从基本内容和特征来看,《过程与实在》可以说是一部张扬形而上学思辨理性的哲学杰作,是一部独辟蹊径、磨砺辩证发展过程思想的别开洞天的哲学著述,也可以说是怀特海集数十年(这本书是在他66岁以后开始撰写的)数学、逻辑、历史、科学和哲学的潜心思考,为我们精心熬制的一道高蛋白、高浓度的哲学靓汤。

《过程与实在》全书共分五编。第一编阐述了过程哲学的所谓方法问题,并且概要地阐述了过程哲学的基本范畴,以及过程哲学的宇宙论据以构成的观念图式。第二编则试图运用这些观念图式来揭示构成文明思想之复杂结构的诸观念和问题,如“事实与形式”、“自然秩序”、“机体与环境”、“主体性原则”、“符号参照系”、“命题”和“过程”等。为了获得与自然发生的哲学问题有关的人类经验的合理说明,他还考察了一组属于17、18世纪的哲学家,尤其是笛卡尔、牛顿、洛克、休谟和康德的哲学观点。他认为,这些哲学家中的任何人在阐述经验的基础时都是片面的,但是,从总体上看,他们所给出的一般陈述则支配着后继哲学的发展。第三和第四编则根据以上方法和观念构造出一种机体哲学或过程哲学的宇宙学图式,从而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空间、因果性和认识论诸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用怀特海的话说,建构过程哲学的宇宙论图式的宗旨,是阐述一种严密的宇宙论观念,通过直面各种有关的经验话题而发展这些宇宙论观念的意义,并且最后详细阐述所有具体话题都可据之而发现它们的互相联系的某种恰当的宇宙论。第五编则涉及到如何看待宇宙学难题的终极方法的最终解释问题,并试图回答“万物最终归结于什么?”这一问题。怀特海明确指出,这里的观点接近于布拉德雷的观点是不言而喻的。

在学术界看来,虽然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总是以“机体哲学”来指称自己阐述的新哲学,并明确地指出该书致力于阐述的哲学理论叫做机体哲学③,然而,用“过程哲学”来概括怀特海在该书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和观点,似乎更为明确和确切。

根据笔者的理解,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一书中所阐述的过程哲学基本思想和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过程哲学明确地把自身设定为某种抽象的和思辨的形而上学理论,并认为形而上学对于人类的经验和认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使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各种形式的实证主义明确地“拒斥形而上学”的价值取向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怀特海看来,“哲学是对抽象的说明,不是对具体的说明。”(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中译本,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明页码。)“形而上学范畴不是对显而易见的东西所做的独断性陈述,而是对各种终极性的普遍原理所做的试探性的系统陈述。”(第13页)对具体的经验现象的说明,是实证科学的任务,而对抽象和普遍的说明,才是形而上学的任务,因此,形而上学必然要创立一系列一般概念。形而上学创立一般概念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建立一个抽象的理性王国,而是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和宇宙。用怀特海的话说,“通过提供一般概念,哲学应当使人们对潜藏在自然母腹中的那些尚未变为现实的无数具体实例的认知变得更容易。”(第29页)除此之外,形而上学所具有的现实目标之一,是精确地分析各种命题。不仅要分析形而上学的各种命题,还要分析诸如“今天吃饭有牛排”和“苏格拉底是不朽的”这类极为普通的命题。尽管每一种哲学都会依次遭受被其他哲学所取代的命运,但是,由各种哲学体系所组成的总体,则表达了关于宇宙的各种各样的普遍真理,并期待着对各种有效性领域进行协调和分工。(参见第12、19页)

怀特海还具体分析了建构形而上学体系所要坚持的原则和手段。他说:“在恰当的形而

上学体系中,当我们还没有精确地定义关于各种存在物的范畴图式时,哲学争论的每一个前提都是可以存疑的。”(第13页)因此,他特别推崇笛卡尔的怀疑方法,并以此为前提,首先精确地定义了其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图式(共27种范畴),以此为基础批判性地考察和分析了自古希腊哲学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各主要派别的基本思想。他还明确地指出,每一门科学都必定会设计自己的工具,而哲学所需要的工具是语言。(参见第18页)然而,哲学又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日常语言的原有用法,而是要赋予其特殊的涵义,使其成为哲学特有的专业语言。“哲学之所以使用自己的专业语言,表达了各种思想流派所具有的这样一种意图,即它们都试图清晰地表达经验事实所预设的那些普遍观念。由此可以推知,形而上学学说的任何创新,都展示着与流行的哲学文献中所存在的那些事实陈述具有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标志着形而上学方面的分歧程度。”(第21页)

通常认为,形而上学理论作为哲学中最抽象的基本理论,是远离人们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然而怀特海则认为,形而上学与实践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明确地指出:“在‘实践’中所发现的任何东西,必定都存在于形而上学的描述范围之内。当这种描述不能包含这种‘实践’时,这种形而上学就是不恰当的,需要进行修正。……形而上学只不过是对适合于全部实践细节的那些普遍性所做的描述而已。”(第21页)并且强调检验形而上学理论之真伪的标准是实践及其效用,当然,用他的话说,“任何形而上学体系都不能完全地期望满足这些诉诸实效的检验。这种体系充其量只是对所寻求的那些普遍真理的逼近。”(第22页)怀特海还明确地讲道:每一种哲学理论中都有一种根本原则。在过程哲学中,“这种根本原则叫做‘创造性’。”过程哲学“抛弃了思想的主词-谓词形式,迄今为止就其前提而言,这种形式是对事实的终极特征的直接体现。结果,那种‘实体-性质’概念被排除,并且以动力学过程描述代替了那种形态学描述。”(第11页)在这里怀特海一方面坚持用创造性原则来说明宇宙及其过程,另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形而上学原理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以流变和生成为基本特征的动力学方法,而不是静态的形态学描述方法。

那么,如何论证形而上学理论的正确性呢?对此,怀特海清醒地认识到:“哲学的主要危险在于证据选择的狭隘性。”(第611页)所以,怀特海尽力从各门自然科学(主要是现代物理学,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数学、逻辑、语言学和符号学等学科中广泛地选择证据,尤其是以近代科学的发展(其代表作就是其《科学与近代世界》),来说明和阐述其过程思想和机体哲学。

在怀特海看来,“理性的任务是探索事物诸多方面所具有的越来越深的深度。对于那些意义深远的问题,我们不要期望给予简单的回答。”(第621页)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怀特海创造了一系列新概念和新范畴来表述其过程哲学,即使是使用旧概念也赋予其新含义。这样一来,他的阐述形式便显得非常抽象晦涩,冗长费解,与罗素等人简洁流畅的哲学叙述相比,确实令人难以轻松地登堂入奥,因而他在当时就被有些听其讲座的人诅咒为典型的柏格森主义者。即使是在今天,哲学圈内的人阅读起《过程与实在》也并不轻松。这也许是任何具有独创性的思想体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也是多数开创新思想的哲学著述一开始面临的境遇。

在谈论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性质和功能时,怀特海还涉及到西方哲学的一般方法论问题。他认为:“欧洲哲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学发展为一门抽象的普遍性科学所造成的。但是,在哲学后来的发展中,哲学方法一直深受这种数学样板之害。数学的主要方法是演绎法;哲学的主要方法是描述性的概括法。在数学的影响下,演绎法被强加给哲学,作为其标准方法……对哲学方法的这种误解,掩盖了哲学在提供一般观念方面的巨大功绩,而这种一般观念增加了我们对经验事实理解的清晰性。”(第17页)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西方哲学方法论具有重要启发,其内在意蕴尚需我们进一步做深入系统的研究。

其次,在本体论上,过程哲学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整个宇宙是由各种事件、各种实际存在物相互联结、相互包涵而形成的有机系统。自然、社会和思维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机体,处于永恒的创造和进化过程之中。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不是所谓原初的物质或物质实体,而是由性质和关系所构成的“有机体”。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则是构成有机体的各元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持续的创造过程,它表明一个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机体,因而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因此,怀特海有时也把自己的这种实在论叫做“有机实在论”,认为“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说,从唯物论向‘有机实在论’的这种转化——正如这种新的观点可以被称呼的那样——是用流动的能量概念取代静止的质料概念。”(第564页)

怀特海指出:“根据本体论原则,任何能够进入和徘徊于世界之中的事物都不会是空穴来风。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可归之于实际存在物。它要么是从过去的实际存在物转化而来的,要么是它属于其合生的那种实际存在物的主观目标。”(第447页)在这里,怀特海明确地反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实体实在论观点,认为构成世界的最终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意义上的“第一实体”,也不是笛卡尔哲学意义上的“实体”,更不是什么绝对的“精神实体”。在他看来:“‘实际存在物’——也可称为‘实际场合’——是构成世界的最终的实在事物。在这些实在事物背后再也找不到任何更为实在的事物了。”(第31页)那么,什么是实际存在物呢?怀特海明确地回答说:“实际存在物的本性惟一地在于,它是某种正在被摄入的事物。”(第73页)何谓摄入?他说,实际存在物与宇宙中的每一项都有某种完全而确定的联系。这种确定的联系,就是它对那一项的摄入。所谓摄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的摄入,一种是消极的摄入。消极的摄入是把宇宙中的某一项从积极的促成作用中确定地排除,而积极的摄入则是对进入积极的促成作用中的那一项的确定的包含。这种积极的进入叫做它对那一项的“感受”。其他存在物则被要求来表现任何一项是如何被感受到的。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实际存在物,相对于某种作为“主体”的既定实际存在物而言,必然地要被那个主体“感受到”,尽管一般说来这种感受是模糊不清的。(参见第73页)有时,怀特海也从实际存在物与主体的关系角度来界定实际存在物。在《过程与实在》中他曾明确地讲道:“实际存在物既是从事经验活动的主体,又是其经验的超体。这就是主体-超体,而且这种描述中的任何一半都须臾不能离开我们的视野。当考察实际存在物自身的实在的内在构造时,在多数情况下将会使用‘主体’一词。但是‘主体’永远应当被理解为‘主体-超体’的缩写形式。”(第50页)有时,他又从实际存在物与事实的关系角度谈到,“终极事实就是实际存在物,一切概莫能外;并且这些实际存在物就是经验的沉淀物,既错综复杂又相互独立。”(第31页)

怀特海认为,每一种实际存在物都可以用无数方法来分析。把实际存在物分析为各种“摄入”,是一种展示实际存在物的本性中最具体的成份的分析方式,这种分析方式可叫做“区分”。每一种摄入都能在其自身中再现实际存在物的各种普遍特征:它与外部世界是有关联的。因而它具有某种“矢量特征”,它涉及到情感、意图、评价和因果性。(第32页)同笛卡尔的二元论不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试图以某种单一类型的实际存在物为图式,对宇宙进行富有洞察力的哲学描述。(第33页)怀特海认为,实际存在物由于彼此摄入而相互关涉。实际存在物的这种共在事实叫做“联结”。“那些直接的现实经验的终极事实就是这些实际存在物、摄入和联结。对于我们的经验来说,所有其他一切都是派生的抽象物。”(第33页)

对于实际存在物,不仅可以作形态学的分析,还可以进行发生学的分析。正是从发生学意义上,怀特海明确地把实际存在物看作一个过程。在他看来,实际存在物是变动不居的,它处于不断流变的世界之中。根据过程哲学的观点看,“实际存在物完成之日,就是它毁灭之时。”(第150页)这种创造物在不断地毁灭,因而成为不朽的。“这个过程从发生学上说

可以被分析为一系列预设了它们的先行者的那些次状态。”(第281页)因此,实际存在物是一个过程,这里存在着从状态到状态的生长;存在着整合与再整合的过程。(第517页)这样一来,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都是由各种实际存在物的发展过程所构成的一条历史轨迹,它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前后相继的。

总之,从本体论角度看,过程哲学“试图把世界描述为那些个体的实际存在物的产生过程,每一种实际存在物都有其自身绝对的自我造就能力。”(第109页)整个宇宙就“是一种面向新颖性的创造性进展”,而不是一种稳定的形态学意义上的宇宙。(第407页)当然,关于实际存在物一直处于流动世界之中的观念,并不完全是他的首创。怀特海指出,早在柏拉图《蒂迈欧篇》中就有关于事物永远处于生成和消灭过程之中的思想,因而其提出的过程观念只不过是这种思想的延续和扩展而已。然而,他也批评道:“整个近代思想都在暗中预设了非进化的物质观。直到最近几年,惟一的选择还是:要么物质性的宇宙是永恒的,它一直保持现在这种类型的秩序;要么它根据耶和华的命令而诞生和走向灭亡。”(第174页)因此,他致力于根据近代科学成果来系统地和明确地阐述早在《蒂迈欧篇》中就已经包含着的过程思想。需要强调的是,怀特海从本体论上把“过程”看作是实在,把实在看作是过程,这与传统的过程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同时,怀特海还详细地考察和论证了宇宙的过程性,并把这种过程明确地区分为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分别对其做了详细说明,这也是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怀特海明确指出:“过程有两种类型: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宏观过程是从已获得的现实性向获得之中的现实性的转化;而微观过程是各种条件的变化,这些条件纯粹是实在的,已进入确定的现实性之中。前一过程造成了从‘现实的’到‘纯粹实在的’转化;后一过程造成了从实在的到现实的增长。前一过程是直接生效的,后一过程是目的论的。未来是纯粹实在的,没有成为现实;而过去是由诸现实性所组成的一个联结。诸现实性是由它们的实在的发生状态所构成的。现实是目的论的过程的直接性,实在通过这种直接性而成为现实的。前一过程提供了那些实际上支配着获得的条件;而后一过程提供了现实地所获得的种种目的。‘有机体’概念以双重方式同‘过程’概念相结合。由种种现实事物构成的共同体是某种有机体。但是,它不是一种稳定的有机体。它是某种处于产生过程之中的未完成物。因此,就种种现实事物而言,宇宙的扩展是‘过程’的首要意义;而宇宙在其扩展的任何阶段上都是‘有机体’的首要意义。(第392页)

再次,在认识论上,过程哲学也提出一些独特看法。我们知道,近代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认识论,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并认为主体与客体相区分是认识发生的前提。怀特海则认为,认识论问题和实在论问题若相互孤立起来,就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解决。认知者和被知者、知识与对象、观念与事物的二元论,正是他认为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所具有的弊端。因此,他试图用摄入概念来消解这种二元对立。

以撮入思想为基点,怀特海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作为主体的自我是在过程之中出现的突现物。传统西方哲学认为,在实际进行认识和取得知识之前,必须先有认识者。而怀特海的观点则与此相反。他认为,执行摄入功能者即主体是摄入活动的产物。用怀特海的话说,感受者(feeler)是从自己的感觉活动中出现的统一体。同时,根据过程哲学的基本观点,怀特海指出传统哲学中的“主体”一词容易引起误解,认为最好使用“超体”一词来表达有关的思想。因为“这种作为主体的超体正是产生那些感受的过程的目的。各种感受不能与它们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割裂;这种目的就是感受者。各种感受以感受者为目标,作为它们的目的因。各种感受就是其所是,以便使它们的主体可能是其所是。”(第406页)关于认识的客体,怀特海也不同意传统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即把认识客体当作外在于认识活动和认识者的自在对象。相反,怀特海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在主体身上能够唤起某种特定的活动,它就构成认识的客体。也就是说,客体也是在认识的过程中生成的,是与主体现实地发生关系的客观对象,或者说是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就主客体的关系来说,怀特海认为,每一种实在的经验场合都是一个主体,场合的主体性随场合的存在而存在。实际存在物从主观性上永远消逝,在客观性上却是不朽的。消逝中的现实性得到了客观性,同时却失去了其主观的直接性。打个比方说,我们的那些死去的祖先,作为直接的主体他们无疑已经死去了,然而作为客体却始终存在,永垂不朽,仍受到我们的理解,并对我们发生着现实的影响。因而怀特海写道,客体是自然中永远不会消逝的原素。

如此看来,在认识过程现实地发生之前,根本无所谓主体和客体之分。主体和客体是在实际存在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生成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怀特海明确地批评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出:“全部近代哲学都是围绕着如何根据主词和谓词、实体和性质、殊相和共相而描述世界的困难为转移的。其结果永远与我们的直接经验相抵触。”(第89页)他认为,这种传统哲学只能把我们引到某种孤立的实体之中,不能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真实世界。而实际上,一种实际存在物被另一种实际存在物“摄入”或“感受到”,是一种完全的相互作用。而且主体的“意识是以经验为先决条件的,而不是经验以意识为先决条件。”(第95页)这同近代哲学所强调的认识主体必须具有自我意识为前提才能进行认识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他还强调,某物要成为现实的认识对象,就必定意味着所有现实事物都同样要成为客体,同时还意味着,全部现实物都要成为主体,每一个主体都要摄入它由之产生的宇宙。

就身心关系而论,在怀特海看来,“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难解难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同笛卡尔明确坚持的身心二元论及洛克的有关论点也大相径庭,因为在他们看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世界,尽管这两个世界具有难以说清的偶然联系。(参见第594页)过程哲学则把物质和精神、身体和心灵看作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两个要素,认为两者不可分割地联系一起,这对我们深刻理解身心关系具有重要启发。

在过程哲学中,知识被当作过程之中的中介状态,认识属于一种主观的形式,这种主观形式或者被客观内容吸收到满足的主体性之中的那种功能所承认,或者不被其所承认。(参见第293页)对于“感受”,过程哲学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它把“感受”归之于整个现实世界,而不仅仅是主体的感受。怀特海指出,“感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1)所感受到的实际场合;(2)所感受到的永恒客体;(3)所感受到的各种感受;(4)它自身的主观的强度形式。在这种合生的过程中,这些不同的感受会继续达到更宽广的整体感受的普遍性。(第386页)“从所有方面看,感受都是确定的,具有确定的主体、确定的原初材料、确定的否定性摄入、确定的客观材料和确定的主观形式。”(第405页)感受是主体内在地包含的一个方面,因此,“感受不能从包含着它的实际存在物中抽象出来。这种实际存在物叫做感受的‘主体’。正是借助于其主体,感受才成为一种事物。”(第406页)这方面的深刻蕴意,也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挖掘。

在《过程与实在》中,怀特海专辟一章讨论“高级经验状态”。他说,有意识的知觉和直觉判断构成了比较性感受和理智性感受。意识包含在直觉判断的主观形式中。在经验中,意识借助于理智性感受而产生,并与这类感受的种类和强度成正比。意识是经验的顶峰,它只是偶然地被获得,而不是经验的必然基础。(第487-489页)而感受的材料既可以是实际存在物,也可以是命题。当感受的材料是命题时,这种感受可叫做“信念”,或者如通常所说包含着“信念”要素。(第489页)怀特海认为,在实践中,至少对人类来说,只有改变了的感受才能获得意识,而简单的物质感受决不会有意识。意识产生于整合的高级状态,并且是用更大的清晰性和明确性对这些状态的说明。(第434页)怀特海关于意识的本质、产生和功能的这些论述,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怀特海还考察了语言、命题的本质及其作用。他说,每一种实际存在物都是一种经验博

动,包含着经验范围内的现实世界。他认为,过程哲学中的判断理论既可以被很好地描述为一种符合论,也可以被描述为一种融贯论。而实际上它是一种符合论,因为它把判断描述为关于某种命题与客观化的联结之间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能综合摄入的主观形式。(第347页)在怀特海看来,判断是主体在过程之中的某种感受。就这种主体而言,它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而命题则是对判断的分析。判断是一种综合感受,是感受的某种决定,而命题则是所感受的内容,而且只是被感受到的那部分材料的一部分。(第351页)怀特海对判断和命题所做的这种区分和界定,也值得我们从认识论上进一步研究。

怀特海还把过程哲学与康德的先验哲学作了对比。他认为,过程哲学是对康德哲学的颠倒。他说,《纯粹理性批判》描述了主观材料进入客观世界的现象之中的过程。而过程哲学则试图描述客观材料如何进入主观的满足之中,以及客观材料中的秩序如何提供主观满足之中的强度。在康德看来,世界是从主体中显现出来的;在过程哲学看来,主体是从世界中显现出来的——世界是“超体”而不是“主体”。(第162页)对于“主体是从世界中显现出来的”这一观点,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分析。

对于认识结果的检验问题,怀特海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恰当的检验不是最终的检验,而是过程的检验。”(第24页)这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可谓独树一帜。众所周知,科学理论的检验问题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难题。“过程检验”论也许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此外,从认识论角度看,过程哲学还试图建构一种对纯粹感受的批判。(第207页)为此,怀特海详细考察了感觉、知觉、判断、直觉、因果观念、审美体验和符号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并且考察了有意识的知识的正确性何以保证的问题。

最后,从方法论上看,过程哲学所使用和所推崇的方法是所谓发生学方法。与过程思想相一致,怀特海试图以动态原则和过程原则来重建哲学,并以一系列新范畴和新阐释来系统阐述其过程哲学的基本主张,力求避免所谓对自然的二重化、简单位置的谬误和误置具体性的谬误等。

二、过程哲学对我们的启示

要对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做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尚需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也是至少需要用一部专著来解决和阐释的问题。这里仅就其对我们的启示,做一些初步概括。

我们知道,人类思想中最宝贵、最重要、最有用的属性之一,是它有能力一般性地揭示并解释真实世界的构造。不管我们是否同意或是否完全同意怀特海提出的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我们必须首先看到和承认,过程哲学是怀特海对真实世界的构造所提出的一种解释方式,一种概念图式,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尽管这种解释方式和概念图式不是最终的和绝对的,怀特海就明确反对把任何解释图式和方式看作是最终的和绝对的观点,并称之为独断式的教条,但必须承认,这是现代西方哲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解释方式和图式。这种解释方式明显地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的解释方式。总体上说,以往的西方哲学家们都是以某种实体为出发点去考察世界,因而要么把这种实体归结于某种物质实体,要么归结于某种精神实体。近些年来,又有人以“场”和“系统”等为视角来解释世界。其实,这些解释方式,都是以实体思维方式为出发点的,因而归根到底不可避免地会以不同形式的静态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而过程哲学则完全是一种新视角和新范式,它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由此看来,不论是从物质实体、精神实体,还是从场和系统出发去解释世界,本质上都是一种静态的形态学分析,这种分析的结果不符合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相反,若从过程角度来观看,一切存在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息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之中(个体存在物还有一个衰退过程),这种过程性就是它们的本真状态。显然,这种过程实在论同传统的实体实在论具有明显的和本质的区别,它所蕴含的生成和发展理念,同传统的实体实在论所蕴含的静止不变理念是针锋相对的。

可能有人会说,在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具有辩证思维的哲学家,不是早就指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吗?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已经明确指出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他哲学家也强调过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变动不居的思想,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集西方哲学辩证法之大成,系统论述了世界是发展过程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更是明确地讲过“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④,等等。

但是,不管是西方哲学史上的辩证法大师也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好,他们都不是从本体论上谈论真实世界或实在世界的过程性的。众所周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所讲的是绝对观念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个绝对观念的外化而已。恩格斯所讲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也是在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在坚持“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个本体论前提下,谈论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反过来说,恩格斯并非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谈论世界的过程实在性,这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不一样的。不管我们是否同意怀特海的这种“过程即实在”的基本观点,都必须首先承认和弄清其过程哲学的这种基本理论取向。

所以我们认为,怀特海自觉地建立这样一个以过程为实在的形而上学体系,并自觉地以这个体系为概念图式或理论范式,批判一切其他与此相悖的哲学观点,包括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预成论观点、主客二元对立观点等,并试图以过程为基点建立一种新哲学,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过程哲学是超越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实体实在论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的新尝试,从而有可能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生长点之一。

当然,正如有些批评家所说,怀特海在所有这些争论点上都只是提出了问题,并试图解决之,然而最后却没有成功,因而他的思想只具有过渡性质。譬如,他一方面批判机械唯物论将自然分解成静态的物体和变化的特征,他自己却又将自然分解成相反的形态:动态的物体(事件、过程)和静态的特征(永恒客体)。他一方面认为实际存在物是最终的实在,同时又承认上帝是最终创造者(第201页),其他一切都是创造物。他一方面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同时又承认永恒客体也是实在,等等。

此外,作为一位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出身的哲学家,他本应对“过程”概念给予科学的和严格的界定,然而,综观《过程与实在》,他似乎并未给出一个涵义清晰明白、没有歧义的“过程”定义。因此,对于他所说的过程究竟是什么,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解释。

最后,尚需指出的是,怀特海一方面批判一切唯物论的实体观点,同时,又在暗中偷运唯物论的客观实在概念。作为一位对黑格尔哲学缺乏研究的哲学家,他也没有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哲学给予多大关注,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引进科学的实践观而在哲学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改造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所论述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唯物辩证的过程哲学思想,根本不可能进入他的视野。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可能与其长期作为数学家,在他身上烙下了太深的理性主义理想和习惯有关,以致于使他虽然锐意重建西方哲学,也难以割舍西方哲学传统的理性主义静态逻辑观点。同时,由于他只看重静态逻辑,而对自黑格尔以来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继承发展的辩证逻辑不甚了了,这样,当他试图借助于静态逻辑去重建动态的实在时,便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理论困难。所以,美国学者巴姆批评怀特海说:“机体哲学极性不够,不够层次论,不够辩证法,因而不够有机性。从‘感受’、‘摄入’、‘想象’的意义来看,机体论哲学也过于唯心论,这些术语都采自经验的心理方面,偏重于表达存在界的极限特征。”⑤还有的批判者说,怀特海“本可以继续发挥一种妥协的方法以自己的术语去处理过程,而以其自己的术语研究过程就会意味着试图在过程之中发现一种功能结构,而不是在过

程之外去发现一种永恒绝对的‘实在’。”⑥这种批评的另一种说法是,他虽然反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逻辑中所镶嵌的主语-谓语观念,然而,当他论述他的哲学时,却仍然在运用主语-谓语式的语言在思维,这样,他通过其形而上学体系的论述,在他所反对的前提下,让这种语言却盘踞得更加顽强。因此,在他的著作中所贯穿的基本思想,不是借助于过程思想使逻辑动态化,而是借助于永恒客体使逻辑静态化,这类似于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回到了柏拉图的哲学,因而难怪怀特海认为,欧洲哲学传统最可信赖的一般特征是:它是由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所构成的。此外,根据巴姆的看法,怀特海哲学中还存在一种双重还原主义倾向,就是说,他将实际场合的存在还原成了转瞬即逝的流变,又把实际场合的本性还原成了永恒客体。其实,实际场合只要达到有机状态,就会作为一种功能结构状态持续地发挥作用,而实际场合的本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客体,而是不断生成和变易的存在物。

注释:

①[日]田中裕:《怀特海有机哲学》,包国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小约翰·B·科布和大卫·R·格里芬:《过程神学》,曲跃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③参见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中文版,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2月版,“作者前言”。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4页。

⑤[美]阿尔奇·J. 巴姆:《有机哲学和世界哲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巴姆比较哲学研究室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2页。

⑥同上书,第338页。

参考文献:

1.Whitehead, Alfred N., 1947, Essay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2.Whitehead, Alfred N., 1958, The Function of Reason, Boston: Beacon Press. 3.Whitehead, Alfred N., 1966, Mode of Thought, New York Harper & Low.

4.Whitehead, Alfred N., 1961, The Adventures of Idea, New York, Free Press. 5.Whitehead, Alfred N., 1978, Process and Reality: An Essay in Cosmology , Corrected Ed. , ed.

D. R. Griffin and D. W. Sherburn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6.Whitehead, Alfred N., 1971, The Concept of Nature,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7.Whitehead, Alfred N., 1985, Symbolism: Its Meaning and Effect,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8.Cobb, John B. , Jr. & Griffin, David R. , 1976, Process Theology, Westminster Press. 9.Griffin, David R. , 1992, Spirituality and Society: Postmodern Vision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0.Griffin, David R. , 1993, Founders of Constructive Postmodern Philosoph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1.Bradley, J. , Act, Event, Series: Metaphysics, Mathematics and Whitehead, J. Spec. Phil. , Vol. 10, No 4, 1996.

12.Bradley, J. , Transcendentalism and Speculative Realism in Whitehead, Process Studies, Vol. 23, No. 3-4, Fall-Winter, 1994.

13.[英]怀特海,1932,《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4.[美]菲利浦·罗斯,2002,《论怀特海》,李超杰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15.[日]田中裕,1998,《怀特海——有机哲学》,包国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6.[美]阿尔奇·J. 巴姆,1967,《有机哲学和世界哲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巴姆比较哲学研究室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

杨富斌,男,1958年4月5日生,哲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院长、教授,跨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过程与实在》(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一书译者。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络哲学与文化等。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邮编:100024。

怀特海生活教育思想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45983443.html, 怀特海生活教育思想述评 作者:张元 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9年第06期 摘要:怀特海作为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其对教育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诠释的角度。在其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他详细阐明了教育的唯一主题就是生活,他倡导教育内容所有的来源都要从生活中取材,都要从受教育者生活的环境中取材。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用知识了解生活、充实生活,这与传统死记硬背刻板化的知识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怀特海的生活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悉心研读。从伟人的思想中探索教育的本意,从教育的本意中更好地领悟生活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怀特海;教育;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6C-0006-04 艾尔弗雷迪·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英格兰肯特郡的一个教育世家,他曾任教于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跨越大西洋,从英国到美国,从剑桥到哈佛,怀特海以其学术成就影响了各个学科的历史发展,并以其教育思想指导着各个层级的教育实践。他一生都处于工业生产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古典教育与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受冲击的时代。在他一生中发表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论文,对诸多领域有着重大的影响。他深刻地批评了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传统教育,坚决主张教育内容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 怀特海的教育著作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教育的目的》,全名是《教育的目的及其他论文》(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这是怀特海有关教育演讲的论文集。英国教育家、格拉斯哥大学教授林德塞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本书收集的论文表达了一位伟人的观点。他那广博的知识涉及人类探索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加上他天赋特有的洞察力,使他的观点具有不同寻常的新意……怀特海教授的这些论文充满了真正的智慧。”足以可见,怀特海的思想境界真是“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一、怀特海生活教育思想的意蕴 (一)教育源于生活 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他强调教育中重要的主题就是:“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教育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本能的精神世界塑造的过程,这种过程起源于人们对生活着的世界的探索。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不能忽视生活多样性的存在。怀特海强调生活的多元性,也就是说生活包罗万象,生活贯穿于人的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历史

3、我国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3.1我国农村基层廉政建设过程中的现有成效 3.1.1国家的反腐倡廉的宣传,已形成了有效预防腐败的思想教育体系; 中国共产党召开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以后,加大了反对腐败的力度,大力倡导廉洁办公,在党内努力建设廉正的风气,坚持不懈的与腐败作斗争,党中央会议一致认为针对反对腐败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十分必要,而且任务十分艰巨,在此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反腐倡廉工作”这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这也成为确保反腐倡廉工作能取得重要进展的有力保障。农村是宣传反腐倡廉基层基础工作的排头兵,一定要脚踏实地,不断摸索出新的方法将反腐倡廉工作切实有效的宣传下去,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共同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因此,在农村基层建立起能够有效的预防腐败的发生的思想教育体系。 3.1.2逐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从源头纯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干部不仅是领导农村居民进行生产的组织者,同时在宣传、推动共产党的路线、方针以及党的政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这些政策具体的执行,农村基层干部能将广大的农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紧密的连接起来,带领广大的农民群众走向致富的道路。因此,怎么选好基层的干部便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事关党的十七大指定的路线、方针能否在农村有效的执行,能否实现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着重于选拔干部人才的方法,建立合适和完整的一系列制度用于在农在村选拔和任用基层工作的干部。建立完整的监督基层干部和考核基层干部的机制,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充分的调动农村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成立完整的制度,进行激励保障。不仅要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严格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该关心和爱护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在激励的同时,将保障工作做到位。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工作干部的综合能力,采用合理的教育和培养方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能动性,使每个干部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充分挖掘基层干部的潜力,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工作。在提高政策的水平以及工作能力方面

过程哲学

当代西方的过程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现在西方哲学正处于一个转折时代,一个革命时代。美国自己的哲学是实用主义。在二十世纪,美国实用主义也被逼得边缘化,一直等到九十年代才再一次蓬勃发展起来。所以,我讲的第一点是,过程哲学是现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这个革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可以说是从十七世纪科学发展开始的,也可以说是从尼采开始的,可是尼采受Emerson(爱默生)影响很深,他和爱默生是一个思路来的。 我们可以把达尔文看作一个转折。John Dewey(杜威)写了一篇《达尔文对西方哲学的影响》,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因为他说,达尔文认为,如果我们要谈知识的工具,或者知识的对象,回到古代希腊,那个对象是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idols,它是一个计划,一个蓝图,一个抽象性的理想。所以,他们把真实归结为最抽象的一个东西,认为我们个体只不过是一个表象,而那个理想才是真实的。最抽象的东西是上帝。所以西方从一开始就有二元论。如果你把一个抽象的东西看作唯一的真实的话,这个抽象的东西会威胁国家,威胁历史,威胁创生、创新,威胁生活,威胁创造性的进步、发展,威胁创造,也威胁自由。所以达尔文要挑战这种思想方法。如果说真实不是一个理想性的、抽象性的东西,那它就是留在我们身边的一直在改变世界的专一性的关系。那个工具和对象都是以关系为基础,所以达尔文要从一个一成不变的逻辑转到一个一直在改变的过程性的思考方法。如果不谈过程的话,谈的就是另外一个世界,所以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没

有两个一样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insight(洞见),也就是非常重要的见解,达尔文虽然是西方思考方法上的“革命”,但他的影响还不够。 达尔文以后,过程哲学就开始了。过程哲学唯一的、甚至可以说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注重个体,就是那么简单。要离开那个抽象的、什么都一样的、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的错误,实际上,我们没有两个一样的东西,所以一加一等于二是一个错误,它离开了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西方是从达尔文开始有过程哲学,后来有怀特海,可是怀特海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过程哲学家,他的问题很多。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它的问题、探索过程和发展方向概括地表现了西方哲学在20世纪所走过的历程和进一步的探索趋势。它强调过程和价值问题的初衷,对过程的具体研究,以及对主-客二分法的批判和扬弃,都表现出了当前西方哲学艰难的“蜕皮”过程;但是,由于没有对包括研究者本身在内的社会个体加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特别是没有立足于现实社会个体生成过程的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用社会个体生成论的立场和方法进行过程哲学研究,所以并没有彻底解决“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的问题,因而尽管表现出“蜕皮”的愿望和趋势,最终却没有完成这样的过程。只有运用社会个体生成论的立场和方法进行这样的研究,这种“蜕皮”过程才有望完成,从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境地。 关键词:过程哲学,价值与事实,无主体状态,平面化静态视角,社会个体生成论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约四百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 中叶以来,称为现当代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下和科学同时诞生的,具有素朴辩证法的性质。古希腊哲学虽 然从主要方面说摆脱了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但也有渗透着宗教神话的方面:如"物活论"思想,毕泰戈 拉学派之相信灵魂轮回,苏格拉底也曾明白宣称自己为神所引导;柏拉图分裂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神看作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斯多葛学派把德行生活看成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到了古代哲 学的后期,他们的哲学后来被基督教所利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哲学几乎完全受基督教教会的支配,哲学则是与宗教神学合为一体。中世 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演绎、推论出事实,也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哲学遂逐渐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近现代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哲学与宗教、思维与信仰基本上处于分离对立的状态。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明确主张哲学应当与神学分离,近代哲学大体上是哲学占主导地位,它们所讲的宗教和神大多理性化了或人 本化了:笛卡尔抛开一切外在权威,他所讲的神是建立在思维、推理的基础之上的;洛克等人的自然神论 是理性的宗教,康德所主张的神不过是理性的理想,是实践理性的公设;他所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 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企图调和宗教和哲学,但他主张哲学高于宗教;费尔巴哈把批判宗教作为自己 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间又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对自然界进行 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17-18世纪的哲学便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第一个缺口,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成就都 表明自然界的现象是辩证地发生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不同方式表现了 哲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深刻联系。科学主义各流派主要以研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规 律性为己任;人文主义各流派一般反映了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 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 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 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摘录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摘录 一、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两条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次,所教的科目务须透彻。 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其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收不连贯的思想概念,没有任何的生命火花闪烁。 我们应该记住,不加利用的概念同样是十分有害的。 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 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到森林。 如果你教的学生要参加某种统一的普通考试,那么任何实施完美的教学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在教育中是要你排斥专门化,你就是在破坏教育。 我认为,以考核单个学生为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不会有任何结果,只会造成教育方面的浪费。 宗教性的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教育:它谆谆教导受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崇敬感。 二、教育的节奏

不管你向学生灌输的是什么细节,他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这种细节的机会是很小的;如果他确实遇到这种细节,那时他也许已忘记了你曾教他的有关此事的情况。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任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熟背的细节,这时,你想到的知识才有价值。你时刻需要的那些细节知识将会像明亮的日月一样长久保留在你记忆中;而你偶然需要的知识则可以在任何一种参考书中查到。大学的作用是使你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大学的作用是使你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 智力习惯成了大脑对适当刺激的反应方式,刺激表现为具体的情况和事实。没有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他掌握的知识会清晰自动地出现在脑海里。智力培养不过是人在谢东时大脑以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运转。学习常常被说成这样一种事情:就好像我们在注意看着我们读过的所有书籍的翻开的书页,然后,当机会出现时,我们选取正确的那一页,大声地向世人朗读。 三、自由与纪律的节奏 理想的逐渐消失可悲地证明了人类努力遭受了挫折。在古代的学园中,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这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理教育的失败。 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上帝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其中众多的知识主题决非一个人所能够掌握。罗列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各种科目,用这种方法来对待这个问题是毫无希望的。

全过程咨询风险管理

4全过程工程咨询风险管理 4.1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各阶段的主要风险 4.1.1项目决策阶段的主要风险 市场风险:由于对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政策及经济状况)的分析和对市场供需情况(包括主要产品的市场供需状况,价格走势及对竞争力的判断)和预测与实际情况不符;市场调研报告(包括市场调查、预测、市场竞争策略、营销策略等内容)及其论证或者评估不正确或不可靠所引起的风险。 4.1.2技术风险 1工艺技术选用,在先进适用性,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耐久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所引起的风险。 2由于对产品品种、建设规模、建设方案和建设地址的选择报告(包括建设条件、资源状况、材料来源与供应、总平面布置、环保、安全、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可行性研究及其论证或评估不正确或不可靠引起的风险。 4.1.3筹、融资风险 由于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渠道与筹措方式不合理或不可靠引起风险。

4.1.4环境风险 由于建设地区的社会、法律、经济、文化、自然地理、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环境因素对项目目标产生不利影响所引起的风险。 4.1.5项目招、投标阶段的主要风险 项目成立后到承包合同签订之前,招、投标阶段的主要风险 1招标风险:风险承担人是项目主办人(单位)。 2投标(报价)风险:风险承担人是承包商。 3合同风险:风险承担人为双方,但主要是承包商。 4.1.6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风险 承包合同签订后,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风险: 1勘察设计风险 1设计风险 2采购风险 3项目管理风险(质量、安全、费用、进度等风险) 4.1.7项目收尾阶段的主要风险 1合同收尾 2管理收尾 此阶段的风险承担人主要是项目业主。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怀特海过程哲学视野中的知识观论文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怀特海过程哲学视野中的知识观论文 摘要: 怀特海过程思想的核心要素在于强调:过程、关联性、创造性、自然价值、和谐、互补、尊重。过程思想对教育的关照,教育即为人延续终生的过程,走进学校的知识绝非文本,而是经验、情境的承载;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给予”不是“施舍”,不是“分发”, 不是“强送”而是“共享”;学校教育应该保护好学生“挑战”,“冒险”、“探究”、“创新”、“求知和希望”的机体本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发展的冲动而获取知识。 关键词: 怀特海;过程思想;知识观 20世纪西方著名思想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在数学、逻辑学、理论物理学、科学哲学和形而上学等 方面都有较深研究。过程思想是怀特海集数十年数学、逻辑、科学和哲学等问题的潜心思 考而沉淀的思想精华。过程思想认为,存在即是生成,过程是事物存在的方式,过程是事 物发展的必然途径和必经环节。过程、关联性、创造性、自然价值、和谐、互补、尊重是 过程思想的核心要素。基于过程思想,本文对走进学校的知识做如下理解。 一、知识的本质 怀特海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生成过程,这个生成过程由“流变性、多 样性与统一性、具体事实与抽象形式等对立的方面综合而成”[1],宇宙中不存在完全相 同的两个时刻。宇宙中的每一个实体都是通过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每一 个实体都应被理解成生成的过程。宇宙具有不断创造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新事物不断出现。创造性是宇宙的终极本质。未来产生于积极创造的基础之上。宇宙因为富于创造而日新月异。 教育影掠1: 在学校教学中,学生常被灌输“无活力”的概念。如数学课中教师教授学生计算长方 形的面积,首先板书呈现的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长方形=长×宽,之后将公式套入习题,反复训练。一天的学校学习结束,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部分学生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记忆成S长方形=长+宽。为什么会发生此类的混淆?说明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理 解“长×宽”与“长+宽”的数学意义有何不同,只是机械地记下了一条数学公式,对于“面积”的意义并没有很好习得,没有能够挖掘数学的精髓。 教育影掠2: 语文课上学生问老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诗句 的作者是男人还是女人?老师答:“当然是男人。”学生又问:“既然作者是男人,诗句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 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 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 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 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 前期(教父哲学) 后期(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 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 前期(19世纪中后期) 中期(20世纪前期) 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 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山大附中凤凰路学校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发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从科学和逻辑方面考察教育时,他说:”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是说,理论知识必须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

动活泼起来。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还值得关注的是怀特海对教育节奏的论述。他说:”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他们循环往复的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 智力发展的过程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教育是这个循环周期过程的持续不断地重复。怀特海提醒说:”我们应该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成功在于,它承认了浪漫在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互相交织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的小漩涡,又被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所控制。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地存在,但是交替地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周期。 怀特海说:”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在儿童身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石化; 空间格局; 集聚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

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交易所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全球性大公司,中石化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因此,总部的区位要求可以概括为:(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中石化的总部选择也不例外。其总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是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因此,北京基本能满足中石化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图1中石化总部所在地 三、子公司及其区位分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 众所周知在我国经济渐入佳境的今天,大大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而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发展中终究绕不开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企业的财务人员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朝着好的方向生存发展。针对这一点,本文主要深入分析研究财务风险,重点剖析了在瞬息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以期促进企业大展宏图。 【关键词】 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朝着愈来愈好的方向发展,财务风险成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企业虽然想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但却忽略了其本身的特性与产生的缘由。只有从最根本的了解开始,才能够对症下药,做出最有效的防范措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本文通过分析财务风险在财务活动中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使企业能够尽量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财务风险是因为企业存在财务结构上的一些问题,导致财务出现状况,企业因无法及时偿还债务而经营活动失败的现象。财务风险如同看不见的空气一样始终萦绕在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是否拥有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尤为重要,其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因财务风险而使企业陷入不利地位的情况。 (二)基本特征 财务风险关乎企业的生存大计,是企业无法绕开的。企业只有全面了解财务风险的特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财务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财务风险存在于每时每刻,每个地方。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也不会被彻底消灭。人们只能通过有效的措施去防范和控制它,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所造成的危害。 2.全面性:企业在积累、筹集以及分配、应用资金等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财务风险。简而言之也就是财务风险具有全面性,即贯穿于各个环节[1]。 3.不确定性:外界环境是影响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换言之也就是外界环境不同,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发生机率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而外界环境又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同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有效的控制它,合理的利用它,那就可以降低财务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危害。 4.风险与收益共存性:虽说在某些时候,风险的存在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风险往往也会带来机遇,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如果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合理利用,甚至可以取到意想不到的收益.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内部因素之外还包括外部因素。企业需要了解并分析各个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才能够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企业经营管理的外界环境变化多端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外界的环境也会随着时间而不断的变化,往往企业不能够随机应变这些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这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外部因素。诸如社会以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改变着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管理水平。另外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也是无法预测,改变的。而这也就决定着个来无法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如果环境朝着有利的方向变化,那么就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相反的如果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 《过程与实在》一书有感 提纲: 一、“过程哲学”提出的背景 二、过程哲学的内涵及其思想 三、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 四、过程哲学的影响 (一)过程哲学对教育的新解 (二)过程哲学在当下的意义 摘要:怀特海在他的主要著作《过程与实在》中提出一个开放的、能动的、创造的无限宇宙观,其中根本的是过程和事件。过程哲学是怀特海对现实世界的构造所提出的一种新视角和新范式,他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怀特海的的过程哲学并不是“一家之谈”的,而是与中国东方哲学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并且他的过程哲学也对教育有着别致的见解与应用。在当代社会里,过程哲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过程思维指导着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关键词:过程哲学中国哲学教育当代意义 一、“过程哲学”提出的背景 作为“过程哲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创立者——怀特海,成为一颗耀眼璀璨的明星活在了他那个时代,同时也活在当下我们这个时代,又影响未来一代又一代去探寻他“过程哲学”的奥秘。那么,他的“过程哲学”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呢?这种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时代背景和思想、理论渊源的。 在怀特海生活的那个时代,数理逻辑和相对论蓬勃发展,自然科学概念发生剧烈变化,而当时在哲学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法国的直觉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所有的这些因素对怀特海的科学哲学、思辨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

响。怀特海明确指出,就思想渊源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注脚而已”,并认为他的过程哲学思想“是以重现从笛卡尔开始到休谟为止的那一段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引用这一派思想家中某一位思想家的清晰陈述为其辩护,或引用所有西方思想的两位奠基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中某一位的清晰陈述为其辩护”[1]。在哲学上,他也受到了柏格森、布拉德雷、詹姆斯和杜威等人的影响,他一反传统西方哲学的实体主义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把世界看做一个统一的机体和过程。 每一种哲学的产生都需要理论做根基的,所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也是有很深的理论渊源的。西方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东方可以追溯到佛教。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被列宁誉为“辩证法的奠基者之一”①)的“一切皆流”、“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不会两次思考同一个事物,而且更加一般地说,任何一个主体都不会两次经验同一事物)佛教的有因必有果、因果循环都是过程哲学思想最早、最经典的表述。再如,集传统西方哲学辩证法之大成的黑格尔,系统地论述了世界是一个发展过程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也明确提出了“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②的思想,等等。 二、过程哲学的内涵及其思想 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认为:实体是过程阶段很多可分的部分连接成的一个个体,每一事物都是经验的机遇或由经验机遇的诸个体构成,不存在物质实体(由一定种类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系统构成),存在的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件。[3]过程的宇宙是联系的、而非原子的或神意的,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并不存在氢原子,而是存在着质子和中子相互作用的关系,还有与核外电子的关系。过程思想认为每一事物都是关系中的事件,环境中的事件。 在怀特海看来,世界是一个过程,事件世界中的一切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各种事件的综合统一构成机体,机体的基本特征就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因此整个世界就表现为活动的过程。简言之,世界就是过程,过程就是实在,整个宇宙乃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而已。因此,传统西方哲学所讲的物质实体或者精神实体也好,只有在过程中才显现出其真实的实在性。如若脱离这一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些实体便成为抽象的实体,而不再是具体的实体了。离开这一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一切存在物都成为“永恒存在物”,丧失了自身的生命力。[2] 怀特海认为宇宙之所以终极的构成是事件和过程,它产生于先前事件的因果影响,出现①《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296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西方哲学中的历史发展动力思想梳理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西方哲学中的历史发展动力思想梳理 古希腊思想家们在探求宇宙存在发展之谜的过程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看法,他们将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以自然观点解释社会的生成变化。中世纪时期,宗教神学思想逐渐统治了人们的精神王国,饱受苦难的人们开始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神的杰作,世事的沧桑变化、人间的冷暖沉浮都是全能的上帝的意旨。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做了更为深入的、系统的研究,贡献较为突出的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 1 古希腊时期的历史发展动力思想 古希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便于汲取东西方各种文明的精华,希腊神话、巴比伦算术、埃及的宗教观念等等成为古希腊哲学丰厚的思想源泉。希腊人的哲学思考始于对宇宙的好奇,宇宙为什么存在?宇宙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宇宙存在是否遵循一定规律?这种规律是如何确定的? 在希腊人的概念中,自然和人是不分离的,自然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融贯在对宇宙之谜、自然之谜的探求过程中。在思考人类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上,古希腊思想家们采取的是向外探索的方式,向外在的自然界求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用自然变化的原因来解释历史发展变化,将历史现象归因于某种自然现象或是某种自然必然性,认为整个世界由自然元素或某种物质发展而来,受自然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的推动。这个时期,人们尚未认识到自然运动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质的差别,单纯以自然原因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眼中的万物始基就是事物运动的动力之义,因而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探究也就是追寻万物始基的过程。无论是泰勒斯的水本原说,还是阿纳克西曼德的无定说,亦或是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都将世界的始基界定为物质性的东西,而且指出了世界是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循着这一唯物主义的开端,赫拉克利特进一步追寻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提出世界运动变化有其必然性,根本原因是逻各斯一团永恒的、不会熄灭的活火,火是宇宙变化之道。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强大的自然力量无力控制,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惶恐。对自然的无知导致人们开始将人类的意识、欲望比附于自然界的对象之上,将自然界拟人化,将自然看成是人间事物的主宰,是掌控人类历史发展的神秘力量,古希腊时期许多神话故事中都存在着原始的自然崇拜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古希腊哲学中。 古希腊神话中,神是天地万物和人间世事的主宰,而神是从自然中产生的。传说,大地女神该亚产生于宇宙混沌之中,该亚生了天空神乌刺诺斯,大地女神与天空神结合生了十二位提坦巨神,而后又出现了众多的日神、月神、黎明神等,众神各司一职,掌管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在这些神话中,神还不是超自然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作为自然力量本身的显现,是自然的代名词。把自然物神化为主宰人的力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同时也体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将神是万物运动的推动力这样一种观点以哲学形式表达出来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对自然、世界的考察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深化了前人的思想,把前人对世界本原的研究深入到对世界运动变化之源的探讨,认为整个自然、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潜在的现实化过程,而产生运动的原因是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是事物构成的原材料、载体,是事物存在的基础,犹如构成铜像中的青铜,质料因解释了事物何以在运动中保持存在。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精心整理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1861—1947年)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罗素合着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性的伟大学术着作之一;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教育的目的》则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全书一共六个章节,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与纪律的节奏》、《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大学及其作用》,涵盖了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自我 一起,并把这种理想融入自己的人格、信念、操守以及职业规范之中。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大潮下,这种信念与理想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教育这一“象牙之塔”面临着新的分化、蜕变,有的开始裂变甚至开始沉沦:那种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荣的道德操守日渐泛商业化,工作以能否为自己带来经济收益作为是否成功的标志。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大脑当作无生命的工具,当作一种僵死的物质,一种感受器,一种储存器,学生只是消极地接收知识,被动地接收知识,于是,任何知识、任何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为呆滞的、凝固的、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一种储存。学生也就没有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活生生的生命思维。 怀特海指出:“在普通的文化课程中,学生会对特殊的问题产生兴趣;同样,在专业学习中,学科外在的联系使学生的思想驰骋于专业领域之外更广阔的空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但当下的教育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受那种急功近利、简单化的

怀特海

怀特海(1861~1947)是独树一帜的思想大师。怀特海1861年2月15日出生于英栺兰肯特郡,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出色的校长。他10岁开始学习拉丁文,12岁开始学习希腊文。一直到19岁,除了节假日外,每天都会翻译几页拉丁文和希腊文作家的作品。除了学习古典著作,他还学习数学,闲暇时读华兹华斯、雪莱等人的诗歌。1880年秋,19岁的他开始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读完本科又读研究生,一直读到1910年。本科阶段他主要上数学课,包括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此外还跟朋友、同学讨论政治、宗教、哲学、文学等各种问题。几十年后,有一次朋友问他,你一个60多岁的老人,怎么可能做到既在哈佛照常上课,又能每周一章地写完《科学与近代世界》,怀特海回答说:“书中探讨的一切,我40年前都已经讨论过了。”1885年他获得研究生奖学釐时,他几乎能够背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部分章节。罗素于1903年发表了《数学原理》的第一卷,怀特海与他用了八九年的时间合写了该书余下的两卷。1924年,63岁的怀特海接受了哈佛大学哲学系的教职,直到1937年退休。1928年6月1日,听众坐满了爱丁堡大学的演讲厅,听哈佛大学哲学教授怀特海的《过程与实在》系列演讲。到了第二场,听众就仍600人减少到了6个人,最后只有两个人听完了全部10场演说。后来出版的《过程与实在》一书确实很晦涩。在该书中,怀特海以新颖、高度原创的斱式处理形而上学,第一讲几乎全是在讨论各种概念。怀特海的《科学与近代世界》等著作则好懂得多。怀特海去世时,美国前大法官菲利兊斯·法兰兊福特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怀特海具有一种和蔼可亲、高雅华美的气质和形象,他的语调、用词和句法,使英语演讲具有音乐般的美感;他的幽默使得忧郁者也焕发出希望愉悦的光彩;他的谦逊使得愚昧者变为聪明,同时也激发了沉默寡言者的智慧。”他的影响在他生前已超出了哲学领域,广泛波及到生态学、管理学、宗教学等多门学科,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不少大科学家都对他青睐有加。 一代表作:《观念的冒险》。“冒险”这一概念在怀特海的思辨架构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书名已经给了我们某种暗示。怀特海明确指出:“一个种族要保持它的精力,就必须怀抱有既成现实和可能事实的真正对比,就必须在这一精力的推动下敢于跨越以往稳健保险的成觃。没有冒险,文明就会全然衰败。”怀特海赞赏希腊人追求新奇的冒险精神,希腊人善于学习、思耂,也善于文化积累与继承,但不仅仅止于此。希腊文明的启示是不断创造。确实,希腊精神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它的辉煌一直让后来的欧洲人心仪不已;但一味照搬希腊人,则不啻对希腊精神的背叛。把某一文明定于一尊,使乊绝对化、静止化,既是不可能的,其标准也是可疑的。绝对的静止,纯粹的模仿,在终极意义上与宇宙的本质背道而驰。文明的脚步仍不停息,不迚则退。在人类的探索道路上,不能真正地弘扬伟大的精神传统——它在历史的价值尺度上意味着不断迚步,就必然导致文明的衰落,二者必居其一,怀特海如是说。怀特海强调“冒险”,但怀特海不是激迚主义者,不是浪漫主义者,与一切文化虚无主义者更是栺栺不入。他的敏锐使他怀疑一切超历史的浪漫激情,他的深刻在于他把握了激迚与保守乊间的中庸乊道——文明是一个渐迚过程,它的秘密和希望存在于尊重传统恪守传统基础上的变革与创新。因此,所谓“冒险”,在积极意义上是张扬观念的创造力,在消极意义上是警惕人类的堕落。因此,仸何试图以“第一原理”、“绝对精神”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牵引历史发展的轨迹与斱向的理论构想,无疑是虚妄的。 二科学与理性:科学是现代性匾额上一个熠熠生辉的词汇。然而,随着现代性的各种问题不断暴露,现代科学也备受指责。但是科学到底应该对现代性的哪些问题负责呢?很多人倾向于将二者区别对待。主体主义、功利主义是现代性的问题,科技则是中立的;即使现代科技难脱干系,充其量不过是现代性的一个产物或共生物而已。科学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如果视现代科学革命为理性的诉求,那就要认识到,现代科学自身蕴涵着反理性因素。

量子力学地发展史及其哲学思想

十九世纪末期,物理学理论在当时看来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那时,一般的物理现象都可以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说明:物体的机械运动比光速小的多时,准确地遵循牛顿力学的规律;电磁现象的规律被总结为麦克斯韦方程;光的现象有光的波动理论,最后也归结为麦克斯韦方程;热的现象理论有完整的热力学以及玻耳兹曼,吉不斯等人建立的统计物理学.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许多人认为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已完全被揭露,剩下的工作只是把这些基本规律应用到各种具体问题上,进行一些计算而已。 这种把当时物理学的理论认作”最终理论”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具有相对的真理性.”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对科学试验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使科学试验从一个发展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在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取得上述重大成就的同时,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例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的光谱线系以及固体在低温下的比热等,都是经典物理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这些现象揭露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突出了经典物理学与微观世界规律性的矛盾,从而为发现微观世界的规律打下基础。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等现象使人们发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玻尔为解释原子的光谱线系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论,由于这个理论只是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加进一些新的假设,因而未能反映微观世界的本质。因此更突出了认识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迫切性。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示下,开始认识到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才开辟了建立量子力学的途径。

量子力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过程。一方面,新现象的发现暴露了微观过程内部的矛盾,推动人们突破经典物理理论的限制,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另一方面,不少的人(其中也包括一些对突破经典物理学的限制有过贡献的人),他们的思想不能(或不完全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不愿承认经典物理理论的局限性,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把新发现的现象以及为说明这些现象而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纳入经典物理理论的框架之内。虽然本书中不能详细叙述这个过程。尽管这些新现象在十九世纪末就陆续被发现,而量子力学的诞生却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这中间曾经历一个曲折的途径,说明量子力学这个理论的诞生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靠少数科学家在头脑中凭空想出来的。 爱因斯坦在这次大会上作了题为《论我们关于辐射的本质和组成的观点的发展》的报告,首次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爱因斯坦通过对光辐射的统计提醒的精辟分析得出结论:光对于统计平均现象表现为波动,而对于能量张罗现象却表现为粒子,因此,光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爱因斯坦进一步指出,这两者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这样,爱因斯坦的第一次在更深的层次上及时处理光的神秘本性,从而也将他最尊敬的两位前辈——牛顿和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理论有机的综合在一起。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