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亨利·詹姆斯国际性主题小说的创作心理

论亨利詹姆斯“国际性主题"小说的创作心理

周元晓

(上海电力擘院直属外语系)

摘要: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在其“国际性主题”小说里主要塑造了两种脸谱亿的人物形象:即纯洁元邪、天真浪漫的“国际芙国少女”及世故势利、老练圆滑的欧洲人。通过作家各阶段部分“国际性主题”小说的分析.笔者指出作家塑造的这两美人物形象.与其说是历史事实.毋宁说是一种文化隐喻。作家过于强调蔓国人道德惑的背后.恰恰隐藏了芙国文人长期积淀的文化自卑.因而试图通过提升道德意识来实现文化上的超越。而运用婚姻模式实现欧芙文化融合的企图。在某种意义上则是聍作家本人缺失体验的心理补偿。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国际性主题”小说:文化臆喻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创作主要涉及三个主题.即“国际性主题,艺术家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主题。以及文化朝圣者的探寻主题”。f1]其中“国际性主题”最重要也最受到广泛关注。“所有小说或多或少是作家的自传。而某种意义上所有自传都是虚构的——这对伟大作家而言尤其如此。”12q鲁思,伊泽尔教授对。自传”与。小说(虚构)”之间关系的论断,反映了文学创作与作家自身的紧密关联。詹姆斯的小说因此可视为他在欧洲的忠实“心灵”记录。

詹姆斯在。国际性主题。小说里大致塑造了两种人物:郾世故势利、老练圆滑的欧洲人(包括欧化的美国人)。以及滞留欧洲大陆、通常是天真无邪天使化身的美国少女。而美国少女被频繁塑造成道德高尚、超凡脱俗的形象,美国作家豪成尔斯因此认为詹姆斯是。国际美国少女”的刨造者.是他的专利。但。美国少女”作为文化象征及道德楷模。显然被他理想化了.正如沃依.路易斯帕灵顿声称他将欧洲文明理想化了一样。田

詹姆斯常将欧洲人刻画为缺乏道德观念的人.却赋予美国人高尚的道德及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形成了强烈对比。事实上。詹姆斯并非刻意关注道德问题,尽管有人认为他是擅写社会风情的作家。他是二元论的拥护者,试图搭建一个平台。来探讨跨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并为大西洋两岸人民建立某种新的文化类型。

美国文学评论家菲利普拉夫注意到:“在詹姆斯式的小说里。很多美国人与民族生活发生非常重要的联系。而我们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很少像詹姆斯笔下‘热情的朝圣者’那样,是从民族角度加以审视的,他们渴望品尝欧洲文明的‘禁果’,因而进入了欧}}}l幽深晦暗的富饶之处。”I‘11875年,詹姆斯借《热情朝圣者>中的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其喜悦与自豪之情:。我占有了这个世界。”事实上,他在欧洲的体验就是一个。占有”欧洲的过程。此后他宣称将在旧大陆定居。在致豪威尔斯的信里.他说自己正变成一个自我满足的已黎入。由此可见作家本人就是狂热的文化朝圣者.。比豪威尔斯更加欧化。”在所有“自我放逐”的美国作家里,他也许是欧化程度最严重的.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终生在旧大陆留连忘返。而其笔下大多数主人公也莫不如此。。在詹姆斯所处的年代,欧洲仍具有‘禁果’般的诱惑力,尤其是美国女性。更不可抑制地为它着迷。嘴德莫福夫人(尤菲米娅克里芙)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

伯纳德.朗莫尔来巴黎游历。遇到漂亮的德莫福夫人,她神色不安。冷漠且忧郁。他因此很想了解她。通过德雷珀丝夫人的介绍。他认识了这位女主人公尤菲米娅。婚前她是一位充满幻想、拥有巨额财产的浪浸的美国姑娘。与其他同胞一样.她早年即从伊甸园式的美国来到欧洲。急切想品尝欧洲文明“禁果”的甘甜。她来自一个富有之家及经济蒸蒸日上的国家,但除了财富便几无可夸耀之处。她14岁就在法国一家修道院里接受教育.并迷恋那里的一切。出于对欧荸f|文明本能的崇拜,她决心嫁给出身高贵的绅士。她对未来伴侣的要求只有一个:即“必须出身于最好的门第咽。并“愿将幸福在这点上孤注一掷“。她像<美国人>中的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纽曼一样——后者希望娶一名理想的欧洲女性为妻一随时

准备拿财富去交换.以此与伟大的欧洲文明建立起某种联系。

在给朗莫尔的信中.德雷珀丝夫人写道:。一个美国女孩.天生既不是奴隶……此人却认为女人不是奴隶。就是玩物。这就是她的悲惨身世……德莫福先生所想的。当然是她的钱。”表面上,德莫福先生彬彬有礼。“温存有加”。每次见到她,。都会极有绅士风度地向她致意。”但他是地道的伪君子和花花公子.背着妻子与一位匿名女子往来。他内心可能很鄙视德奠福夫人.除了钱并不爱她。也许他也从未爱过其他任何人。

德奠福夫人与其对欧洲文明的想象及现实的化身——德莫福先生的婚姻.显然一开始就是一桩“物质”与“文化”的交换.由此揭开了悲剧的帷幕。无论对她还是对《美国人)中的克里斯托弗,纽曼而言.婚姻都是他们实现梦想、缩小新旧大陆文化差距的最佳捷径.尽管两者皆由于天真无知而终未如愿。

为了减轻负罪感.德莫福先生甚至怂恿朗莫尔去勾引他的妻子。“总而言之。德莫福先生倒宁愿妻子和他自己一样易于堕落……他到处向那些他认为足以信托的人暗示:使得他们去向她求爱。那对他是没什么不方便的。”然而。作为詹姆颠笔下道德高尚、独立自尊豹美国少女之一.德莫福夫人对丈夫始终忠诚。等到德莫福先生逐渐意识到妻子的确为人纯洁时。迅速“爱”上了她,回到她身边祈求宽恕,却遭到断然拒绝.绝望之余开枪自杀。小说女主人公或许最终意识到她所追寻的东西不过是虚幻的想象。因而变成了。一块石头。一块坚冰。一名受侮辱的圣女”,她以冷漠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1879年。詹姆斯出版了另一部短篇小说<黛西.米勒>,立

73

刻在大西洋两岸引起极大反响。与詹姆斯.库柏笔下的纳蒂班波一样.黛西米勒今已成为美国文学中最早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形象。许多学者认为黛西.米勒是詹姆斯后期作品里女主人公的原型。尽管该文学形象遭到美国同胞的猛烈抨击.并被认为是。对美国少女的冒犯”。嘞帮他建立了文学声誉。

黛西-米勒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她美丽、可爱又聪明。她携母弟从美国来到欧洲游历.与科斯特洛夫人那样的欧洲人及温特伯恩等欧化的美国人不同的是.她似乎过于大胆草率。全然不把欧洲旧大陆的清规戒律放在眼里。也没想过要向它们妥协。作为文化幼儿.她似乎没有太多禁忌。

小说里的旁观者温特伯恩初见黛西米勒时.还犹豫着要不要上前搭话,因为他很清楚,“在日内瓦.年轻男子除了在某些极罕见的状况下,是不宜跟未婚年轻女子说话的。什嘲出于女性腼腆的本能。黛西也没主动攀谈。他俩后来在黛西兄弟兰道尔夫的撮合下才认识。不过,一旦开始交谈,活泼可爱的黛西马上口若悬河。忘记了所有规矩。“仿佛认识多年的老友。”她甚至跟他谈论家事。令温特伯恩吃惊的是,她甚至。不恰当地”优待其弟随从尤吉尼奥。在等级森严的欧洲。如此平等对待仆人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分手前。她甚至邀请他一起去参观古堡。

尽管温特伯恩几乎立刻被她的外表和纯真吸引住了.最初却误以为她是“非常热爱交际”的轻浮女子。当他告诉姑妈科斯特洛夫人,说黛西.米勒“毫无教养”。认识他才半小时就邀他一起参观城堡。后者不禁失声喊道:。多可怕的女子啊!”她断定黛西渴望男人把她带走。于是警告说:“我不了解这种小姐指望什么。不过我认为你最好不要和像你所说的这种没教养的美国小女孩打交道了。你已经离家住得太久。你一定会铸成大错。你太天真了。”

当温特伯恩同她是否愿意结识黛西时.她立即傲慢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她对这位“粗鄙得不可救药”且“坏到令人生厌”的美国同胞抱有很大偏见。初遇后的某个晚上,黛西又遇到温特伯恩。她说很高兴并急于认识他姑妈。后者却说他姑妈头疼。生性敏感的黛西立刻意识到他在找借口。于是脱口而出:“她不想认识我啊!……你为什么不那样说呢?你不用怕!我不会怕的!”

此后某个傍晚.她竟然约意大利人乔瓦纳里一起去罗马古广场玩耍,这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如果她当初听从别人忠告。或许可避免这场悲剧。但她觉得遭受了歧视与排斥,所以决意选择自杀式的报复。像许多欧洲人及欧化美国人一样.科斯特洛夫人对黛西充满了敌意。对她的死亡负有一定责任。他们认为黛西是粗俗无礼轻浮的美国姑娘,这与当时尚未成熟的美国文化颇有几分相像。欧洲人拥有悠久光荣的历史,他们完全有理由自以为是。而不将“没教养”的美国人及其文化放在眼里.尽管他们也许很羡慕“野蛮”美国人蒸蒸日上的经济及其迅速积累的财富。不过,与其说像黛西这样纯真的美国姑娘不知如何保护自己.毋宁说她们是不愿向僵化的欧洲社会传统屈服。结果遭遇了灭顶之灾。沦为欧洲人歧视与偏见的受害者。

在小说结尾。温特伯恩到黛西的墓地拜谒.恰好遇到了乔瓦纳里先生。温特伯恩听到后者称赞黛西是最纯真少女时,非常惊讶。得知真相后,才意识到自己待她很不公平.他

。站在那里.眼盯着四月里遍地盛开的雏菊。”哒样的描写无疑是意味深长的。它似乎在暗示我们。他意识到自己犯了可74怕的错误。表面上。黛西死于一场热病.但与其说是事实.不如说是一种文化隐喻。她实质上死于无知,死于世故欧洲人及欧化美国人瘟疫式的、根深蒂固的歧视。

美国文学中的女性通常被描绘成荡妇、公主、有浓厚母性或新女性的形象。f t ol黛西.米勒是来自伊甸园无知的夏娃,只知随心所欲享受美国式的自由。作为独立人格。她既没想过要迎合欧洲人。也不知应“入乡随俗”。其天真无知与欧洲人及欧化美国人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美国少女遭遇这种来其欧化美国同胞考验最经典的例子.当然就是黛西米勒了。”Il l l而黛西悲剧性的死亡。正是发达文明与尚处襁褓中的文化产生冲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这也使得詹姆斯每每在其作品里追求一种道德上的超越。当遭遇歧视时,人们必定会萌发复仇的冲动.而这皆源于其内在的自卑感,以及寻求超越的企图。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当某人为自卑情结所困而遭遇困境时。他会退缩。而最激进的举措就是自杀,以此来寻求某种超越。【蛹

参考文献:

【1】R.P.布莱克默尔.<亨利詹姆斯小说研究>,维罗尼卡.A.马科斯基作序.纽约:新导向出版公司(N ew D i r ect i ons Pub l i shi ng C or por a t i on)。第95页。

【2】鲁思B伊泽尔.C F利詹姆斯>.见艾默里艾略特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668页。

【3l沃侬硌易斯帕林顿.《美国思想史》。陈秀国、李增、郭乙瑶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84页。在谈到亨刺.詹姆斯时.帕林顿认为他将欧洲文明理想化了。因此他花了大部分时闻在膜拜国外神明上.而不是本土的那些神明。但事实上,亨利.詹姆斯与其祖国的长期疏远使他塑造了美国少女形象.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将襁褓中的美国文化理想化了。

【41菲利普拉夫主缡.《亨利詹姆斯伟大的短篇小说>,纽约:卡罗尔暨格拉夫出版社。1986年,第8页。

【5】D硒baIl S i ngh M ai l_l i t(t r利詹姆斯:非直接视角》,伦敦:U M I研究出版社.第83页。

【6】亨利詹姆斯.《德莫福夫人>,见菲利普粒夫编纂的《亨利.詹姆斯伟大的短篇小说》,纽约:卡罗尔暨格拉夫出版社.1986年。以下引文若无特别说明,皆同引自此书。

册克里斯托夫维格抟.《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欧洲形象',迭拉斯:南卫理公会大学出版社。1958年,第141页。

【8】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纽约暨伦敦:企鹅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9】亨剃-詹姆斯著.《螺丝在拧紧厦其它短篇小说序言》。作者R.W..B.里维斯.纽约暨伦敦:矮脚坞图书公司,1981年.第321页。

f10】赵宪章缟。(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精义>,南京:i f-苏文艺出龋社。1987年,第184页。

f111克里斯托夫维格林.<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欧洲形象>。达拉斯:南卫理公会大学出版社。1958年。第61页。

【12】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挑战自卑>,李心硬译,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年,第42页。

此文为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