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之

木结构建筑的特征与分析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两种模式:官式建筑、民间建筑

官式建筑(宫殿、坛庙、祠堂等) 民间建筑(民居、园林等)

由官方统一组织工匠,集中施工建设 工匠参与设计施工,各地自主建造 固定型制,式样统一 集中全国最好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 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和自然环境 反映全国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 因地制宜,式样灵活丰富

体现地方鲜明的特色

二、木结构概述

1、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采用“构架制”。

a. 竖四根垂直立柱。

b. 柱上端施梁、枋连接,成为“一间” (平面、空间、结构的单元)。

c. 梁上筑起层叠梁架,支撑屋顶。

2、“墙倒屋不塌”,即木构架承受屋面及楼面等荷载,

墙体不承重,只起围合及分割作用。

适应性强能满足各种气候带的要求。

抗震性强木材本身具有柔性,榫卯

节点有一定的可活动性。

3、木结构的主要型制

① 穿斗式(串逗式)

直接以落地柱上端支撑

檩条,柱间沿进深方向用穿

枋联系,形成一榀梁架。

优点:柱径小,用料小。

柱子排列较密,整体性强。缺点:柱子排列较密,空间尺度小。

南方民居多采

用穿斗式。

② 抬梁式

梁上架短柱,短柱上架梁。重叠数层,

和最上层的脊瓜柱形

成一榀梁。两榀梁架

用横向的枋联系,各

层梁端头支撑屋檩,

脊瓜柱上承屋脊檩。

优点:柱子数量少,梁跨度大,室内空间较大。

缺点:柱和梁较粗大,消耗

大木材较多。

适用于北方地区及

等级较高的建筑物。

③ 井干式

木承重结构墙,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榫口,组合成

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为墙壁。

耗材大,面宽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常见于林区。

干阑式

在潮湿的山区或水域,为避湿防潮而底层架空的木结构或竹结构房屋,主要分布在西南及南部等少数民族地区。

密梁平顶式

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其上铺一层细树枝,再拍实土屋顶层。围合土墙或石墙厚实高大,且有明显收分。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等日照时间长,雨水少的地区。

三、《营造法式》与《工程做法》

《营造法式》《工程做法》

清雍正十二年 1734

宋崇宁二年1103

李诫

工部

三十四卷七十四卷

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大木作及小1-27 不同建筑尺寸叙述

木作制度、瓦作制度、彩画作制度28-40 斗拱做法

41-47 门窗隔扇、石作瓦作土作等

48-74各作工料估算

“材、栔”为建筑各部分比例的度量标准。“斗口”即“坐斗正面的槽口”为模数。

《营造法式》中规定了所有木材的度量标准。

“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厚。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式,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至今为止,世界上真正实现过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只有中国的传统建筑。”

梁思成

实行“标准化”的优点:

…缩短设计时间;杜绝原料的浪费;经济预算得

到保证;保证建筑在一定的质量下完成。

… 可预先制作各种构件运送至工地拼装,或拆运

建筑,易地重建。

… 可同时施工多座房屋,标准构件亦可随时替换

及翻新。

… 便于计算材料及预制构件,大材损耗后,可截

为小材,重新使用。

… 施工速度和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