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搭车”现象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56139994.html,

信息技术课堂“搭车”现象的问题与解决策略作者:简岳源

来源:《教育》2016年第05期

为了克服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搭车”现象,笔者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合作学习为例,着重分析了“搭车”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学习的研究,从学习小组的建立、学习任务的设计、评价机制的建立以及个别调控等方面提出多种解决策略,从而使项目学习成为学生顺利完成合作任务,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并为项目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实践研究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理由是此方式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笔者观摩了很多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但在合作学习中常常出现不理想的现象。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图像的复制》一课,以“爸爸去哪儿”这一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引入,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小组(教学情境中的“家庭”)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探究过程,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和中等生没有主动参与合作,甚至脱离了合作学习的全过程,最后则搭上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结果这辆“顺风车”,这种现象在教学中称之为“搭车”现象。

二、“搭车”现象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在合作学习中会出现“搭车”现象呢?笔者曾在教学实践中作出调查与分析,找到了根源所在:

1.搭配分组促使搭车现象出现。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分组时有意识地安排优等生与学困生搭配,从形式上看,貌似是“一帮一”帮扶带教的学习活动,但实际实施起来,优等生没有顾及学困生,我行我素,高唱“独角”凯歌;而学困生在“集结号”旋律中坐上“顺风车”,最后还可以在胜利荣誉下分得一杯羹。

2.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促使搭车现象出现。

完成教学任务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在各类公开课、示范课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顾此失彼,出现限制学生探究的空间,限制学生畅所欲言时间的现象。而小组内,为了争当班上的第一,优等生则“以一代组”,几乎不存在合作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