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桥梁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_齐春玲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年第14卷第13期

“慕课”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

桥梁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齐春玲王显利王凯英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慕课”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桥梁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具体体现在:统筹兼顾,妥善处理慕课和精品课程的关系;强化自主意识,提升师生利用网络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注重教育资源的多元性、开放性。

【关键词】慕课教学;桥梁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在线学习;土木工程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华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以‘慕课’建设为目标的桥梁设计类课程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

【作者简介】齐春玲,北华大学汽车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王显利,北华大学汽车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王凯英,北华大学汽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慕课”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背景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以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本的过程性考核方式,使课堂走向学堂,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目的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越来越关注“慕课”的平台建设。为了应对“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逐步建立起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校大力发展“慕课”建设为契机,将现行的土木工程专业桥梁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评价机制适当调整。

一、统筹兼顾,妥善处理“慕课”与精品课程的关系

精品课程具有示范性,特点包括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高校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课都已经建成了校级、省级或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区别“慕课”与精品课考查。

生能够获得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以科研提升本科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优秀的学生加入团队教师的科研队伍,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接受到新的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还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科研能力方面的特长,学生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四)以科研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团队成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演示自己的研发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自豪感,这样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了,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通信类课程团队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队伍建设,通信类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时时更新,而且需要与实践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项目开发设计的能力。鼓励团队教师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到一些相关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可以增强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通过实践锻炼,教师能够具备相关实际应用项目开发经验。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能够在教授理论课程时,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而且能够结合应用实例进行讲解;而在教授实践课程时,能够将实际项目合理拆分,从单个细节方面开始讲解,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通过实践锻炼,加上理论知识的提升,团队便能够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结语

教学团队建设涉及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建设。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把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通信类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一种形式,而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更好地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

[2]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

[3]周小云.改革普通高校计算机通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2

[4]段沛沛.通信类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1

2015年第14卷第13期产业与科技论坛

(一)宏观方面。精品课的课程建设者和提供者不必严密组织教学,只展示各项课程资源就可以。从本质上来看,精品课具有静态资源库的特点。简单来说,精品课只是将教师的教简单搬到网络上。而“慕课”则是同时将课堂和考场搬到了网络上。“慕课”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分享、做作业、评估学习进度、参与考试、获得证书等功能,是一个完整的动态学习过程,呈现出教学的主体和客体的多元互动,诠释了教学相长的全过程。

(二)微观方面。精品课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现象,同时精品课程无法与“慕课”的技术含量和创新程度相提并论。“慕课”不仅共享了课程资源,还成功创新了互联网与教学技术的结合。“慕课”是将原来的长度为40分钟的课程内容,分割成长度为5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程,在视频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各自作出回答,学生各种不同的答案均由电脑自动批改。只有学生回答正确之后,视频才会自动向下播放。这样的技术运用既可督促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精力高度集中,又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动脑又动手,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问,教师或学生在5分钟内就会在线给予解答。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听,“慕课”从技术上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慕课”的课程设计更精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趣味性,相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者可以按照学习者的兴趣自我探究,从“要我学”中解脱出来,变成了“我想学”。在“慕课”模式下,“探究式教学”方法较普遍地得到了实施。

精品课程在教学管理方面比较薄弱,不能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慕课”则是遵循了学习者的适应性原则,以交互式练习、社区化互动、个性化服务和及时反馈等方式,使学习者充分体验到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愿意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进行师生互动,这是“慕课”受到学习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强化自主意识,提升师生利用网络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大学桥梁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慕课”的教学要求。土木工程专业桥梁设计类课程主要研究桥梁结构的构造原理、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施工方法。该类课程以“工程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桥涵水文”、“工程地质”等先修课程为基础,内容繁杂,所涉及的知识点多,难点多,专业性、综合性较强。课程内容以实际桥梁工程项目为背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在我国延续了相当长时间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的是板书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知识素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教学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采用板书结合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逐步普及。但不管是板书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学习者都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在讲台上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只是以黑板、多媒体为载体教授课程。这种方式影响下学习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发挥出来。在“慕课”教学方式下,教师与学生不是面对面授课;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学习者的学习地点不受局限。只需要联接一台电脑和网络,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享受一流大学的一流课程。“慕课”获得成效的前提是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者本人要端正学习态度,要有严于律己的思想,要自觉地强化自主学习意识。“慕课”取得实效的保障是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要了解和熟悉“慕课”,能熟练操作“慕课”环境,能够独立在网络上参与“慕课”学习。

三、整合教学过程,注重教育资源的精细化、多元性

高校桥梁设计类课程多年不变的教学内容不适应“慕课”的教学要求。以桥梁工程为例,目前主要讲授各种类型桥梁的构造特征、力学特点、计算理论、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等专业知识,有些授课内容滞后于桥梁发展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就业非常重要的相关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知识点讲授较少,仅对各种施工方法进行简单的概念性介绍,学生对桥梁施工的细节问题难以理解,特别是对某些复杂的施工工艺,如预应力混凝土拱桥的转体施工方法等。而“慕课”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求充分考虑学习者多维度的个性化需求,并要求随时更新授课方法和教学内容,如果不能随时调整,在线的学习者就会离开所在的课堂。目前,“慕课”平台提供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同一门课程往往会由不同的优秀团队精心制作,根据时代发展团队会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就会吸引大量的学习者。为使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桥梁设计类课程更加符合专业需求,借鉴“慕课”优质资源的建设模式,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已经建设出多元互动立体网络教学资源,从而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相当长的时间内,最常用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就是考试,特别是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不关注学生怎么学、教师如何讲解,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根本没有考核。结果就是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单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就业单位的需要,学生的自我满意度不高,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给予否定。“慕课”的考核体系更加灵活,注重个人素养与特色兼备,细分与跨界结合,致力于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个人特点。

四、结语

“慕课”将不断地促使教师去思考教学的内容、方法、方式等,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桥梁设计类课程以“慕课”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的改革,必将给师生带来更大的学习空间,更有效地提高课程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A.McAuley,B.Stewart.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 [EB/OL].http://www.el-eamspace.org/Articles/Mooc-Fi-nal.pdf,2013

[2]王圣祥.“慕课”对大学数学课程的挑战[J].滁州学院学报,2014

[3]杨小华.“慕课”视角下地理学习资源的有效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4

[4]辛永涛.“慕课”(MOOC)视野下高校教学改革初探[J].教师,2014

[5]徐永强.“慕课”: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J].热点关注,2013

[6]陈豪.“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4

[7]邓宏钟,李孟军.“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