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seq数据差异表达分析方法的比较

RNA-seq数据差异表达分析方法的比较
RNA-seq数据差异表达分析方法的比较

RNA-seq数据差异表达分析方法的比较

BMC Bioinformatics 2013, 14:91 doi:10.1186/1471-2105-14-91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alysis of RNA-seq data

Charlotte Soneson (Charlotte.Soneson@isb-sib.ch) Mauro Delorenzi (Mauro.Delorenzi@unil.ch)

摘要说的背景是:

“发现条件间差异表达的基因是理解表型变异的分子基础的一个有机部分。过去几十年中,DNA微阵列被广泛用于定量不同基因的mRNA丰度,更近期的RNA-seq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冒了出来。随着测序成本持续下降,可以想象使用RNA-seq做差异表达分析会迅速增加。为了探索可能性和解决这种相对新型的数据提出的挑战,大量软件包特别为RNA-seq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开发出来了。”

而本文的结果是:

“我们广泛比较了RNA-seq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的7种方法。所有方法都可以在R框架下免费获得,并以一个计数矩阵作为输入,计数即每个样品中映射到每个感兴趣的基因组特征上的reads数目。我们基于模拟数据和实际RNA-seq数据评价了这些方法。”

结论就是:

“极小样本量仍是RNA-seq实验的普遍状况,对所有评价方法造成了困难;而任何在这样的条件下获得的结果都应该谨慎解释。对于更大的样本量,组合稳定方差变换和limma方法来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会在很多不同的条件下表现良好,正如非参数的SAMseq方法一样。”

到2013年还说这种话,这些结论实在有点鸡肋啊~ 貌似为SAMseq摇旗呐喊来的……不过:

比较了11种软件包,这还是前所未有的:DESeq、edgeR、NBPSeq、TSPM、baySeq、EBSeq、NOISeq、SAMseq、ShrinkSeq这9种可直接处理计数数据,另两种分别是voom(+limma)和vst(+limma),转换数据后用limma做差异表达分析。

正如很多文章已经提到的那些,RNA-seq比起微阵列有三大优点:

1、更大的动态范围

2、更低的背景噪音

3、能检测和定量先前未知的转录本及亚型

RNA-seq也有一些难题:

1、样本内不均匀性:基因组区域之间核苷酸组成的变异性导致沿基因组的read覆盖深度并不均匀;

2、同样表达水平下,长基因比短基因有更多的reads;

3、对于条件之间的表达差异,分别对各个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而忽略了样本内的偏倚(它们被假设对所有样本有类似的影响)

4、样本间不均匀性:测序深度或文库大小

5、少数高表达基因抑制了其他基因的read计数比例,可能导致低表达基因的差异表达假阳性

相应的解决办法是:

1、对上述4,5两点,估计样本特异的归一化因子,用于重新调整观测计数。这些归一化方法是为了使样本间的非差异表达基因的归一化计数是相似的。本研究中使用的是DESeq 包中的TMM方法。归一化因子和TMM两种方法的性能相似,也是仅有的两个在文献9的评价中对所有度量都提供了满意结果的方法。

2、对于2、4两点,基因长度和文库大小,有的软件采用了RPKM或相关的FPKM方法。只有非参数方法才适用于RPKM值。

致命的假设:大部分基因在样本间的表达是相等的。于是差异表达基因分成上调、下调及其之间的或多或少相等的三部分。

差异表达已经提出的模型中,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最常见,还有β分布也被提出来。Poisson分布很适合技术变异的分析;而更高的生物学变异需要合并过离散的分布,如负二项分布。

RNA-seq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仍处于它的婴儿期,需要不断提出新的方法来。目前没有一致认可的表现最好的方法,只发表了很少的现有方法的广泛比较。文献19中,依照区分真实差异/非差异表达基因的能力比较了四种参数方法。还有研究评价了测序深度的影响,并与样本量进行了比较,并发现后者的影响相当大。

本文中比较了为不同条件下RNA-seq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开发的11种方法。其中9种直

接对计数数据进行建模,而另两个先对计数进行变换再应用微阵列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的传统方法。研究限于R框架下实现的可应用于计数矩阵的可用方法。进一步我们聚焦于发

现两条件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因为这是最常见的应用,虽然大多数方法也允许更复杂的试验设计。

对NB和Poisson分布模拟的数据和分别加了一些例外点的数据共四种数据集,研究了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方法的下列方面:

1、排序真实DEGs在nonDEGs之前的能力;

2、在给定水平控制I型错误和假发现率的能力;

3、计算时间。

对于真实RNA-seq数据,比较了DEGs集,各自的数目和重叠的数目。还研究了不同方法获得的基因排序的一致性。

六种方法有名义p-value(edgeR、DESeq、NBPSeq、TSPM、voom+limma、vst+limma),我们定义分数值为1- pvalue。对于SAMseq,定义平均Wilcoxon统计量的绝对值为排序分值,而对于baySeq、EBSeq、ShrinkSeq使用估计的差异表达后验概率,或者等价地,

1-BFDR,其中BFDR表示估计的Bayesian FDR。对于NOISeq,使用统计量q_NOISeq。所有这些分数都是双侧的,即不被差异表达的方向影响。给定上述分数的阈值,我们就选择出阈值以上的为DEGs,其余的为non-DEGs。

SAMseq使用了重抽样策略使文库大小一致,因此隐含假设了所有归一化因子是相等的,在整体上调的模拟研究中表现最好。上下调基因都有的时候,所有方法的AUC(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性能类似。TSPM和EBSeq

在所有方法中表现出最强烈的样本量依赖性,其次是SAMseq和baySeq。对于最小样本量(每条件下2样本),最佳结果是DESeq、edgeR、NBPSeq、voom+limma和vst+limma。

当所有DEGs上调时,baySeq结果的变异性很高;而DEGs向不同的方向调整时这种变异就会减小。

将真实DEGs排的很靠前的方法是基于变换的voom+limma和vst+limma方法和ShrinkSeq,但是TSPM和NOISeq还会把一些真实的nonDEGs排的很靠前。SAMseq也表现不错,但是有一些真实DEGs和nonDEGs被返回靠前的相同的值。

……实在是相当繁琐,直接看结论吧……

Conclusions

文本评价和比较了11种RNA-seq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方法。主要结果如下:

Table 2 Summary of the main observations

DESeq - Conservative with default settings. Becomes more conservative when outliers are introduced.

- Generally low TPR.

- Poor FDR control with 2 samples/condition, good FDR control for larger sample sizes, also with

outliers.

- Medium computational time requirement,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sample size.

edgeR - Slightly liberal for small sample sizes with default settings. Becomes more liberal when outliers are introduced.

- Generally high TPR.

- Poor FDR control in many cases, worse with outliers.

- Medium computational time requirement, largely independent of sample size.

NBPSeq - Liberal for all sample sizes. Becomes more liberal when outliers are introduced. - Medium TPR.

- Poor FDR control, worse with outliers. Often truly non-DE genes are among those with smallest p-

values.

- Medium computational time requirement,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sample size.

TSPM - Overall highly sample-size dependent performance.

- Liberal for small sample sizes, largely unaffected by outliers.

- Very poor FDR control for small sample sizes, improves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sample size.

Largely unaffected by outliers.

- When all genes are overdispersed, many truly non-DE genes are among the ones with smallest p-

values. Remedied when the counts for some genes are Poisson distributed.

- Medium computational time requirement, largely independent of sample size.

voom / vst

- Good type I error control, becomes more conservative when outliers are introduced.

- Low power for small sample sizes. Medium TPR for larger sample sizes.

- Good FDR control except for simulation study B04000. Largely unaffect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liers.

- Computationally fast.

baySeq - Highly variable results when all DE genes are regulated in the same direction. Less variability when the DE genes are regulat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 Low TPR. Largely unaffected by outliers.

- Poor FDR control with 2 samples/condition, good for larger sample sizes in the absence of outliers. Poor FDR control in the presence of outliers.

- Computationally slow, but allows parallelization.

EBSeq - TPR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sample size and presence of outliers.

- Poor FDR control in most situations, relatively unaffected by outliers.

- Medium computational time requirement,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sample size.

NOISeq - Not clear how to set the threshold for qNOISeq to correspond to a given FDR threshold.

- Performs well, in terms of false discovery curves, when the dispersion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

conditions (see supplementary material).

- Computational time requirement highly dependent on sample size.

SAMseq - Low power for small sample sizes. High TPR for large enough sample sizes. - Performs well also for simulation study B04000.

- Largely unaffect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liers.

- Computational time requirement highly dependent on sample size.

ShrinkSeq - Often poor FDR control, but allows the user to use also a fold change threshold in the inference procedure.

- High TPR.

- Computationally slow, but allows parallelization.

没有哪种单独的方法对所有情形都是最优的,特定情形下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验条件。本文评价的这些方法中,基于稳定方差的变换与limma组合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现不错,而且不受例外点影响、计算很快,但是要求每条件下至少3个样本来提供充分的检定力。而且在两条件下散度不同时表现更糟糕。非参数方法SAMseq在大样本量时是性能最优的方法,需要至少每条件下4-5个样本提供充分的检定力。对于高表达基因,SAMseq的统计

显著性所需的倍数变化比很多其他方法要低,这可能潜在地折中了一些统计显著的DEGs 的生物学显著性。对ShrinkSeq也是一样,不过它有一个选项在推断过程中强加一个倍数变化要求。

小样本导致一些方法的误报率远超FDR阈值。对于参数方法,这可能是因为均值和方差估计不精确。TSPM受样本量影响最大,可能因为它使用了渐进估计。尽管发展指向大样本量,而且barcoding和multiplexing创造了固定成本分析更多样本的机会,但是目前为止RNA-seq实验仍然太贵而不允许广泛的重复。本研究所传达的结果强烈建议小样本差异表达基因应该谨慎解释,真实FDR可能超出所选FDR阈值数倍。

DESeq、edgeR和NBPSeq基于类似的原理,因此基因排序的精确度很类似。但是相同阈值选取出的DEGs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它们估计散度参数的方法不同。在缺省设置和合理的大样本量下,DESeq通常过于保守而edgeR和NBPSeq通常过于慷慨而得出大量假DEGs。分析表明参数选择影响很大,而且缺省推荐参数事实上选择的很好通常能得到最佳结果。

EBSeq、baySeq、ShrinkSeq使用了不同的推断方法来估计每个基因差异表达的后验概率。baySeq一些条件下表现不错,但是高度可变,特别是所有基因都上调或都下调时。大样本量条件下有异常值时,EBSeq比baySeq的假阳性低,小样本量时baySeq比EBSeq的假阳性低。

五种简要分析数据的方法(原创+整理版)

五种简要分析数据的方法无论是负责管理的同事还是销售一线的小伙伴,都会发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但是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小伙伴们都不太会处理数据,更不会明白数据取经团小伙伴们做的大量“数据清洗”工作,当然中间可能涉及到编程,数据取经团小伙伴们的能力可是杠杠的,我作为外行,是不敢班门弄斧的,如下从管理和销售方面简要讲讲我的数据分析方法。(感谢统计学老师)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数据分析。其实从数据到信息的这个过程,就是数据分析。数据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有价值的是我们从数据中提取出来的信息。 然而,我们还要搞清楚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解决我们现实中的某个问题或者满足现实中的某个需求。 那么,在这个从数据到信息的过程中,肯定是有一些固定的思路,或者称之为思维方式。下面一一给你一一介绍。(本文用到的指标和维度是同一个意思) 一、【对照】 【对照】俗称对比,单独看一个数据是不会有感觉的,必需跟另一个数据做对比才会有感觉。比如下面的图a和图b。 图a毫无感觉

图b经过跟昨天的成交量对比,就会发现,今天跟昨天实则差了一大截。 这是最基本的思路,也是最重要的思路。在现实中的应用非常广,比如选产品丶监控增量等,这些过程就是在做【对照】,决策BOSS们拿到数据后,如果数据是独立的,无法进行对比的话,就无法判断,等于无法从数据中读取有用的信息。呜呜,虽然法律增量少,好歹还是在涨啊 二、【拆分】 分析这个词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拆分和解析拆分不等于分析,呃,分析包含拆分,拆分能帮助我们找出原因(这简直是终极意义啊)。因此可见,拆分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很多小伙伴都会用这样的口吻:经过数据拆分后,我们就清晰了……。不过,我相信有很多朋友并没有弄清楚,拆分是怎么用的?

16种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一、描述统计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 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 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卩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卩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 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 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 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 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 分层分析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 法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纠正整理的基础上,得出被调查的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分布的情况。通常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数据排列法、频率分析法、居中趋势分析法、离散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下面对这几种方法分别作详细的介绍,我们很可能在看一些咨询公司或者政府部门的薪酬调查的报告中都要用这些方法,或者其中的部分方法。 1、数据排列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常采用数据排列法。先将调查的同一类数据由高至低排列,再计算出数据排列中的中间数据,即25%点处、中点即50%点处和75%点处。工资水平高低企业应注意75%点处,甚至是90%点处的工资水平,工资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25%点处的工资水平,一般的企业应注意中点工资水平,下表是调查的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数据。 2、频率分析法 如果被调查单位没有给出某类岗位完整的工资数据,只能采集到某类岗位的平均工资数据。在进行工资调整数据分析时,可以采取频率分析法,记录在各工资额度内各类企业岗位平均工资水平出现的频率,从而了解某类岗位人员工资的一般水平。为了更直观地进行观察,还可以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出直方图(下图二)。从下表一和下图二中很容易看出,该类岗位人员的工资主要浮动范围介于1800元和2400元之间,这也就是大部分企业为该类岗位人员支付的工资范围。 表一分析的是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频数分布情况。 3、趋中趋势分析法 趋中趋势分析是统计数据处理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简单平均法 简单评价法是根据薪酬调查的数据,采用以下计算公式求出某岗位基本工资额,作为确定本企业同类岗位人员工资的基本依据。这种方法用起来比较简单,但异常值(主要是最大值与最小值)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采用简单平均法时,应当首先剔除最大值与最小值,然后再作出计算。 (2)加权平均法 采用本方法时,不同企业的工资数据将赋予不同的权重,而权重的大小则取决于每一家企业在同类岗位上工作的工作人数。也就是说,当某企业中从事某类岗位工作的人数越多,则该企业提供的工资数据,对于最终平均值的影响也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规模不同的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会对最终调查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采用加权平均法处理分析数据比简单评价法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调查结果基本上能够代表行业总体状况的情况下,起经过加权的平均数更能接近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 (3)中位数法 采用本方法时,首先,将收集到的全部统计数据按照大小排列次序进行排列之后,再找出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即中位数作为确定某类岗位人员工资水平的依据.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剔除异常值即最大值和最小值对于平均工资值的影响。但准确性明显低于上述方法,它只能显示出当前劳动力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概况。 4、离散分析

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详细讲解

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详解 目录 1、历史分析法 2、全店框架分析法 3、价格带分析法 4、三维分析法 5、增长率分析法 6、销售预测方法 1、历史分析法的概念及分类 历史分析法指将与分析期间相对应的历史同期或上期数据进行收集并对比,目的是通过数据的共性查找目前问题并确定将来变化的趋势。 *同期比较法:月度比较、季度比较、年度比较 *上期比较法:时段比较、日别对比、周间比较、 月度比较、季度比较、年度比较 历史分析法的指标 *指标名称: 销售数量、销售额、销售毛利、毛利率、贡献度、交叉比率、销售占比、客单价、客流量、经营品数动销率、无销售单品数、库存数量、库存金额、人效、坪效 *指标分类: 时间分类 ——时段、单日、周间、月度、季度、年度、任意 多个时段期间 性质分类 ——大类、中类、小类、单品 图例 2框架分析法 又叫全店诊断分析法 销量排序后,如出现50/50、40/60等情况,就是什么都能卖一点但什么都不 好卖的状况,这个时候就要对品类设置进行增加或删减,因为你的门店缺少 重点,缺少吸引顾客的东西。 如果达到10/90,也是品类出了问题。 如果是20/80或30/70、30/80,则需要改变的是商品的单品。 *单品ABC分析(PSI值的概念) 销售额权重(0.4)×单品销售额占类别比+销售数量权重(0.3) × 单品销售数量占类别比+毛利额权重(0.3)单品毛利额占类别比 *类别占比分析(大类、中类、小类) 类别销售额占比、类别毛利额占比、 类别库存数量占比、类别库存金额占比、

类别来客数占比、类别货架列占比 表格例 3价格带及销售二维分析法 首先对分析的商品按价格由低到高进行排序,然后 *指标类型:单品价格、销售额、销售数量、毛利额 *价格带曲线分布图 *价格带与销售对数图 价格带及销售数据表格 价格带分析法 4商品结构三维分析法 *一种分析商品结构是否健康、平衡的方法叫做三维分析图。在三维空间坐标上以X、Y、Z 三个坐标轴分别表示品类销售占有率、销售成长率及利润率,每个坐标又分为高、低两段,这样就得到了8种可能的位置。 *如果卖场大多数商品处于1、2、3、4的位置上,就可以认为商品结构已经达到最佳状态。以为任何一个商品的品类销售占比率、销售成长率及利润率随着其商品生命周期的变化都会有一个由低到高又转低的过程,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商品同时达到最好的状态,即使达到也不可能持久。因此卖场要求的商品结构必然包括:目前虽不能获利但具有发展潜力以后将成为销售主力的新商品、目前已经达到高占有率、高成长率及高利润率的商品、目前虽保持较高利润率但成长率、占有率趋于下降的维持性商品,以及已经决定淘汰、逐步收缩的衰退型商品。 *指标值高低的分界可以用平均值或者计划值。 图例 5商品周期增长率分析法 就是将一段时期的销售增长率与时间增长率的比值来判断商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方法。不同比值下商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表示) 如何利用商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导营运(图示) 6销售预测方法[/hide] 1.jpg (67.5 KB) 1、历史分析法

课题实验前测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前后测统计与对比分析 实验人员:但丽娟 后测类别:问卷 后测时间:2018.1.5 调查目的: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教师能否通过课堂游戏,提高课堂效率,英语游戏教学模式是否真的有效。 调查对象:实验班——三(一)30人非实验班——三(二)30人问卷题目: 1、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你觉得英语难吗? A、难 B、一般 C、容易 2、在英语课中你喜欢课堂游戏吗? A、喜欢 B、不喜欢 C、无所谓 3、在游戏活动中游戏能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吗? A、能 B、偶尔 C、不能 4、你的老师在英语课上是否开展过“课堂游戏”?() A、经常开展 B、偶尔开展几次 C、从来没有开展过 5、开展课堂游戏时,有没有体验到游戏带来的乐趣?() A、很有乐趣 B、一般般 C、不喜欢 6、游戏活动后,老师对同学们作了()评价 A、没有评价,继续上课 B、对个别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表 扬奖励 C、综合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

7、在游戏活动中,老师所讲的游戏规则都听懂了吗? A、完全听懂 B、基本懂 C、不太懂 8、你觉得游戏教学给你们带来什么作用? A、提高兴趣 B、培养学习英语习惯 C、爱好英语 9、在玩游戏的同时,你学到了英语知识吗? A、学到了,兴趣也提高了 B、学到了一些 C、没有学到 10、你认为老师应该以游戏教学为主还是以传统的为主?() A、游戏教学 B、传统教学 C、游戏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问卷统计(实验前) 问卷统计(实验后)

简要对比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因子实验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验前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老师课堂提问时,喜欢举手发言,参与课堂的人数占百分之五十左右,不是很高,试验后有百分之百的学生喜欢课堂游戏教学,说明学生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英语课堂是否学到知识的百分比提高很多可以看出,学生乐于接受游戏教学,说明课堂游戏教学模式起到了一定的实效。 93.3%的同学明确表示肯定课堂游戏教学,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给这些同学充分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希望在这些同学的带领下,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试验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从不敢说,不愿说到每位都愿意积极讨论、交流,这都是实验的积极效果。而非实验因子,实验前后变化不明显。从以上问卷的调查统计及分析情况看,《运用游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行动研究》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实验数据处理的几种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的几种方法 物理实验中测量得到的许多数据需要处理后才能表示测量的最终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整理、计算、分析、拟合等,从中获得实验结果和寻找物理量变化规律或经验公式的过程就是数据处理。它是实验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课的基本训练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列表法、作图法、图解法、逐差法和最小二乘法。 1.4.1 列表法 列表法就是将一组实验数据和计算的中间数据依据一定的形式和顺序列成表格。列表法可以简单明确地表示出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分析和发现资料的规律性,也有助于检查和发现实验中的问题,这就是列表法的优点。设计记录表格时要做到:(1)表格设计要合理,以利于记录、检查、运算和分析。 (2)表格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其符号、单位及量值的数量级均要表示清楚。但不要把单位写在数字后。 (3)表中数据要正确反映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和不确定度。列入表中的除原始数据外,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也可以列入表中。 (4)表格要加上必要的说明。实验室所给的数据或查得的单项数据应列在表格的上部,说明写在表格的下部。 1.4.2 作图法 作图法是在坐标纸上用图线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揭示物理量之间的联系。作图法既有简明、形象、直观、便于比较研究实验结果等优点,它是一种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作图法的基本规则是: (1)根据函数关系选择适当的坐标纸(如直角坐标纸,单对数坐标纸,双对数坐标纸,极坐标纸等)和比例,画出坐标轴,标明物理量符号、单位和刻度值,并写明测试条件。 (2)坐标的原点不一定是变量的零点,可根据测试范围加以选择。,坐标分格最好使最低数字的一个单位可靠数与坐标最小分度相当。纵横坐标比例要恰当,以使图线居中。 (3)描点和连线。根据测量数据,用直尺和笔尖使其函数对应的实验点准确地落在相应的位置。一张图纸上画上几条实验曲线时,每条图线应用不同的标记如“+”、“×”、“·”、“Δ”等符号标出,以免混淆。连线时,要顾及到数据点,使曲线呈光滑曲线(含直线),并使数据点均匀分布在曲线(直线)的两侧,且尽量贴近曲线。个别偏离过大的点要重新审核,属过失误差的应剔去。 (4)标明图名,即做好实验图线后,应在图纸下方或空白的明显位置处,写上图的名称、作者和作图日期,有时还要附上简单的说明,如实验条件等,使读者一目了然。作图时,一般将纵轴代表的物理量写在前面,横轴代表的物理量写在后面,中间用“~”

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

专题四: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 【例题】2007广东高考22. “碘钟”实验中,3I- + S2O82- = I3- + 2S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①②③④⑤ c(I-)/mol·L-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 c (S2O82-)/mol·L-0.040 0.040 0.080 0.020 0.040 t /s 88.0 44.0 22.0 44.0 t1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2)显色时间t1= 。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填字母) A、<22.0s B、22.0~44.0s C、>44.0s D、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1、命题意图分析 该高考题以“碘钟”实验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如浓度、温度及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对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合理结论 的能力,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归纳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体现出考纲对学生根据实 ... 验试题要求,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的要求。 2、审题要点 该类题目的审题要点主要在于数据图表的解读以及如何将图标数据中的信息与实验目的紧密联系。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测定反应速率,给出的实验数据是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时间, 则该实验应该主要探讨的是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 ..........的关系,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才能找准要分析的目标,有的放矢。 3、解题思路分析 本题探讨的是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但是题目给出的反应物浓度有两种,如何综合考虑两种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呢?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两个变量,分析当其中一个变量(即一种反应物浓度)保持不变时,反应速率的变化,然后分析当两个变量同时变化一定的倍数时,反应速率的变化,就可以看到其中的规律。

16种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险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口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口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 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分层分析。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 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

前后测统计与对比分析合集

《联系实际取材、巧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 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后测统计与对比分析 实验教师——陈海 后测类别:问卷 后测时间:2010、4、1 调查目的: 了解通过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学生对数学的热爱程度,关注数学情境创设的状况,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提高。根据实验因子及非实验因子实验前后的变化,验证子课题的研究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调查对象:实验因子――五年二班30名学生;非实验因子――五年一班35名 学生 主持人:陈海 问卷题目: ()1、你现在喜欢上数学课吗?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2、你喜欢上什么样的数学课? A、数学课上,在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中,能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B、数学课上教师讲,我听 C、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我自己研究,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听教师讲()3、你不喜欢上什么样的数学课? A、教师讲,我们听,不用动脑想的数学课 B、数学问题脱离了我们的实际生活,理解起来很吃力的数学课。或是课上热热闹闹,但课后解决问题我感觉仍然无从下手 C、以上两种数学课我都不喜欢 ()4、数学课上你愿意并能够做做到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吗? A、自己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 B、在教师的要求下参与问题的探究 C、以旁观者的态度面对问题的探究 ()5、数学课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你怎样才能够解决? A、经过思考、探究才能解决 B、不需要思考,结论随口而出 C、问题很难,摸不着边际,无法回答 ()6、你喜欢怎样的教学情境 A、联系我们的实际具实践性、趣味性的情境 B、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蕴含有思考空间的问题的情境 C、不喜欢任何情境,只要教师把所要学习的内容讲清楚就可以了 ()7、现在的数学课,有情境的创设吗? A、经常有 B、有时有 C、没有 ()8、如果有,多是哪种情境? A、书上的情境 B、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蕴含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 C、联系我们

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一.问题阐述 实验现象和数据是定量实验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亦是定量研究结果的主要证据。数据对于实验教学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尊重事实,漠视实验数据的现象仍经常出现,具体分析,在小学科学实验数据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数据收集存在的问题 1.数据收集不真实 如《摆的研究》一课教学中,由于测量的次数多,时间紧,而测同一摆重或同一摆长前后时间又几近相同,于是有小组就根据前面的实验数据,推测了后面的数据。又如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有一小组的火柴掉下来的顺序明明不是有规律地从左往右,但听到其他小组火柴都是从左往右有顺序地掉下来,于是他们也修改了自己的数据。 2.数据收集不准确 如教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水和食用油分别装入相同的试管中来比较,结果教学中却出现了相反的现象——装油的试管比装水的试管还要重,原来是装水的试管壁薄,装油的试管壁厚,实验准备时教师并没有发现这个现象,结果出现了上述问题。 3.数据收集不全面 教师在收集数据过程中,各小组虽然都做了同一个实验,但教师只挑选1-2个组的实验表进行展示汇报,而其他组的实验数据一概不论,就草草作结论,这样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很难说服所有人,也很容易出错。 (二)数据整理存在的问题 1.整理方式简单 课堂上教师比较重视设计小组或个人填写的实验数据表格,但对全班汇总的实验数据形式容易忽视,呈现方式比较简单。在数据呈现时,要么逐一呈现小组原始记录单,要么按小组顺序呈现数据,平时更少使用统计图来整理。黑板上数据显得杂乱无章,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 2.数据取舍不清

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

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 一、课程属性说明 适用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广告学专业 课程代码:11200913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所属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授课学期:第8学期 学时:讲授54学时,实验34时 学分:3 教材: 《SPSS for Windows 统计与分析》,卢纹岱主编,电子工业版社,2000年版参考书: 考核方式:考查 评分方法:试验报告20%,上机考试 80% 前导课程:计算机基础,线性代数,概率统计

二、大纲制定依据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获得的方法,很多领域均需要做这方面的工作。传统的统计分析是由人工计算求解;现在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统计分析工作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现在最为流行也最容易被广大用户接受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本课程就以介绍该软件为核心,并渗透介绍一些统计分析的数学方法,从而满足各专业学生对数据统计分析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三、课程概要与目的任务 1.课程概要 本课程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1)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其中包括SPSS概述、系统运行管理方式、数据统计处理、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文件操作与文本文件编辑;(2)统计分析过程,其中包括统计分析概述、基本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均值比较与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据类分析与辨别分析、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生存分析;(3)统计图形生成与编辑,其中包括生成统计图形、编辑统计图形,创建交互式图形、修饰交互图形 2.课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理解SPSS软件的功能和应用方法,并能开展简单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工作。

材料分析方法说明

红外汲取光谱 1 波长(λ)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直线距离,单位为米(m)、厘米(cm)、微米(μm)、纳米(nm)。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102cm=106μm=109nm。 2频率(v)单位时刻内通过传播方向某一点的波峰或波谷的数目,即单位时刻内电磁场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Hz,即s-1),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 3 波数(σ)每厘米长度内所含的波长的数目,它是波长的倒数,即σ=1 / λ ,波数单位常用cm-1来表示。 4传播速度:辐射传播速度υ等于频率v乘以波长λ,即υ=v λ。在真空中辐射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并达到最大数值,用c 表示,c值准确测定为2.99792×1010cm/s 5周期T: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通过空间某固定点所需要的时刻间隔,单位为秒(s)。 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1)特征性高。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每一种化合物都有自己的特征红外光谱,因此把红外光谱分析形象的称为物质分子的“指纹”分析。(2)应用范围广。从气体、液体到固体,从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从高分子到低分子都可用红外光谱法进行分析。(3)用样量少,分析速度快,不破坏样品。

简正振动的数目称为振动自由度,每个振动自由度相应于红外光谱图上一个基频汲取峰。每个原子在空间都有三个自由度,假如分子由n个原子组成,其运动自由度就有3n 个,这3n个运动自由度中,包括3个分子整体平动自由度,3个分子整体转动自由度,剩下的是分子的振动自由度。关于非线性分子振动自由度为3n-6,但关于线性分子,其振动自由度是3n-5。例如水分子是非线性分子,其振动自由度=3×3-6=3. 红外汲取光谱(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IR)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耀时,分子汲取了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于这些汲取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比与波数或波长关系的曲线,就得到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应用红外光谱能够测定分子的键长、键角,以此推断出分子的立体构型;依照所得的力常数能够明白化学键的强弱;由简正频率来计算热力学函数。二是用于化学组成的分析,红外光谱最广泛的应用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用红外光谱法能够依照光谱中汲取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

比对试验数据处理的3种方法

比对试验数据处理的3种方法 摘要引入比对试验的定义,结合两个实验室进行的一组比对试验数据实例,介绍比对试验数据处理的3种基本方法,即(:rubbs检验、F检验、t检验,并阐述三者关系。 在实验室工作中,经常遇到比对试验,即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或实验室内部 对相同或类似的被测物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是确定实验室的检测能 力,保证实验室数据准确,检测结果持续可靠而进行的一项重要的试验活动,比对试验方法简单实用,广 泛应用于企事业、专业质检、校准机构的实验室。国家实验室认可准则明确提出,实验室必须定期开展 比对试验。虽然比对试验的形式较多,如:人员比对、设备比对、方法比对、实验室间比对等等,但如何 将比对试验数据归纳、处理、分析,正确地得出比对试验结果是比对试验成败的关键。 以下笔者结合实验室A和B两个实验室200年进行的比对试验中的拉力试验数据实例,介绍比对试验数据处理的3种最基本的方法,即格鲁布斯(Grubbs)检验、F检验、t检验。 1 数据来源情况 试样 在实验室的半成品仓库采取正交方法取样,样品为01. 15 mm制绳用钢丝。在同一盘上截取20 段长度为lm试样,按顺序编号,单号在实验室A测试,双号在实验室B测试。 试验方法及设备 试验方法见 GB/T 228-1987,实验室A : LJ-500(编号450);实验室B : LJ-1 000(编号2)。 测试条件 两实验室选择有经验的试验员,严格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测试,技术人员现场监督复核,确认无误后 记录。对断钳口的试样进行重试。试验时两实验室环境温度(28 T )、拉伸速度(50 mm/min )、钳口距 离(150 mm)相同。 试验数据 测试得出的两组原始试验数据见表to 表1 实验室A,B试验数据 2 数据处理的方法步骤 基本统计处理 对两组原始试验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极差、标准偏差等,结果 见表2。 表2 基本统计结果 格鲁布斯(Grubbs)检验 格鲁布斯检验是离散值检验的一种,主要目的是剔除异常数据,这种异常数据不是系统误差,也不 是随机误差,而是由过失误差引起的,这种数据应一律舍去。对任何一组数据进行处理,首先要检验其 是否存在有过失误差带来的异常数据,即进行离散值检验。格鲁布斯检验是离散值检验中最好的方 法,其具体步骤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x1、x2、x3、……x n,其中x1可能为离散值,先求 出这组数据的平均值x及标准偏差S,然后求统计量T,若x1,为离散值,由T= (x-x1)/s;若x n为离散 值,则T= (x n-x)/s;所得结果T与格鲁布斯检验值表所得临界值T a, n值比较(注:a为显著性水平,即把正常值判为异常值之类错误的概率,n为样本量)。如果T≥T a, n,说明是离散值,必须舍去;反之,予以保留。 结合A,B实验室数据,我们分别求出各自最大、最小值的 T值(共4个),T Amin=(2 227. 8-2 195) /=;T Amax=(2 255一2 227. 8)/=;T Bmin=一2 190)/=2. 82; T Bmin=(2 240一2 220. 85)/10. 942=;查表(取σ= 0. 05 ) I T0. 05 ,100 = 3. 21,比较可知,T AminI T Amax x T Bmin x T Bmax:均小于T o. 05,100,不属于离散值,应予保留、 如果通过格鲁布斯检验出离散值,应剔除,然后重新进行统计计算,以更进行下一步的统计分析。 2. 3 F检验

16种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有多少种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 2015-11-10分类:数据分析评论(0) 经常会有朋友问到一个朋友,数据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我需要学习哪个等等之类的问题,今天数据分析精选给大家整理了十六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易9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 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 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卩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卩0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 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 分层分析。 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 3、偏相关:在某一现象与多种现象相关的场合,当假定其他变量不变时,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称为偏相关。 六、方差分析 使用条件:各样本须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各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各总体方差相等。 分类1、单因素方差分析:一项试验只有一个影响因素,或者存在多个影响因素时, 只分析一个因素与响应变量的关系2、多因素有交互方差分析:一顼实验有多个影响

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报告

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一.问题阐述 实验现象和数据是定量实验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亦是定量研究结果的主要证据。数据对于实验教学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尊重事实,漠视实验数据的现象仍经常出现,具体分析,在小学科学实验数据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数据收集存在的问题 1.数据收集不真实如《摆的研究》一课教学中,由于测量的次数多,时间紧,而测同一摆重或同一摆长前后时间又几近相同,于是有小组就根据前面的实验数据,推测了后面的数据。又如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有一小组的火柴掉下来的顺序明明不是有规律地从左往右,但听到其他小组火柴都是从左往右有顺序地掉下来,于是他们也修改了自己的数据。 2.数据收集不准确 如教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水和食用油分别装入相同的试管中来比较,结果教学中却出现了相反的现象——装油的试管比装水的试管还要重,原来是装水的试管壁薄,装油的试管壁厚,实验准备时教师并没有发现这个现象,结果出现了上述问题。 3.数据收集不全面

教师在收集数据过程中, 各小组虽然都做了同一个实验, 但教师只挑选 1-2 个组的实验表进行展示汇报, 而其他组的实验数据一概不论, 就草草作结论, 这 样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很难说服所有人,也很容易出错。 二)数据整理存在的问题 1.整理方式简单 课堂上教师比较重视设计小组或个人填写的实验数据表格, 但对全班汇总的 实验数据形式容易忽视, 呈现方式比较简单。 在数据呈现时, 要么逐一呈现小组 原始记录单, 要么按小组顺序呈现数据, 平时更少使用统计图来整理。 黑板上数 据显得杂乱无章,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 2.数据取舍不清 实验结束后, 尤其是多次重复实验后, 学生对于到底应该取哪一个值有时往 往不清。例如在《摆的研究》一课中,让学生对于 10 秒之内摆摆动的次数进行 记录,实验次数为 3 次。学生完成实验后填对于这组数据,到底应该取 9 还是取 8 次?还是取其它值?这时如 果没有 教师明确的指导,学生就不是很清楚。 (三)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 1.数据分析肤浅 实验结束后, 教师把数据罗列之后直接引出实验结论, 对数据中包含的丰富 信息没有充分挖掘, 浪费了学生辛苦获得的宝贵数据资源, 这样简单 的处理不利 于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完整版)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论

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论 ——摘自《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论主要用来指导数据分析师进行一次完整的数据分析,它更多的是指数据分析思路,比如主要从哪几方面开展数据分析?各方面包含什么内容和指标? 数据分析方法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理顺分析思路,确保数据分析结构体系化 ●把问题分解成相关联的部分,并显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后续数据分析的开展指引方向 ●确保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及正确性 常用的数据分析理论模型 用户使用行为STP理论 SWOT …… 5W2H 时间管理生命周期 逻辑树 金字塔SMART原则 …… PEST分析法 PEST分析理论主要用于行业分析 PEST分析法用于对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 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时,由于不同行业和企业有其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经济、技术、社会,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以下以中国互联网行业分析为例。此处仅为方法是用实力,并不代表互联网行业分析只需要作这几方面的分析,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和细化相关分析指标:

5W2H分析法 5W2H分析理论的用途广泛,可用于用户行为分析、业务问题专题分析等。 利用5W2H分析法列出对用户购买行为的分析:(这里的例子并不代表用户购买行为只有以下所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逻辑树分析法 逻辑树分析理论课用于业务问题专题分析 逻辑树又称问题树、演绎树或分解树等。逻辑树是分析问题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它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从最高层开始,并逐步向下扩展。 把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相关问题有关。 (缺点:逻辑树分析法涉及的相关问题可能有遗漏。)

案例研究分析方法介绍

案例研究分析方法介绍 1.案例研究的起源 案例研究最早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在法律文献急剧增长的情况下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法律的原理原则。此后,案例研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普遍应用于法律、商业、医学及公共政策等领域中。案例研究的另一个来源是是医学、社会工作和心理学工作者的个人描述,通常被称作“个案记录”或者“个案历史”。作为研究方法的案例研究不同于作为教学方法的案例研究,作为教学性案例研究的材料是经过精心处理的,以便更有效的突出其有用之处,而在研究型案例研究中这种行为是绝不允许的;此外,教学性案例研究不须考虑研究过程的严谨性,也不考虑忠实的呈现实证数据,而研究性案例研究则有及其严格的要求。 2.案例研究的核心内涵 案例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与调查法和实验法并列成为实证研究的重要方法。案例研究与其他类型的研究方法通常会结合使用,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定义,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Jennifer Platt对案例研究的定义为“一整套设计研究方案必须遵循的逻辑,是只有当所要研究的问题与其环境相适应时才会适用的方法,而不是什么环境下都要生搬硬套的教条。”Robert Yin则认为案例研究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探究,它研究现实生活背景中的暂时现象;在这样一种研究情境中,现象本身与其背景之间的界限不明显,(研究者只能)大量运用事

例证据来展开研究。Robert Yin的定义得到了广大的学者的认同。虽然目前对于案例研究尚没有完全严格的定义,但总体来说,作为一 种研究思路的案例研究包含了各种方法,涵盖了设计逻辑、资料收集技术,以及具体的资料分析手段。就这一意义来说,案例研究既不是资料收集技术,又不仅限于设计研究方案本身,而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思路。 根据Robert Yin等学者的观点,案例研究方法适用于解决“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具体来说,案例研究具有以下几种用途:其最重要的用途是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因素之间假定存在的联系,这与案例研究的前提密切相关,即案例的现象与背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复杂程度又是实验或调查都无法解释的。用评估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解释某一方案的实施过程与方案实施效果之间的联系。第二个用途是描述某一刺激及其所处的现实生活场景。第三个用途是以描述的形式,列示某一评估活动中的一些主题。第四个用途是探索那些因果关系不够明显、因果联系复杂多变的现象。第五个用途是进行元评估,即对某一评估活动本身进行再评估。 3.案例研究的分类体系 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研究维度,因此一个清晰的分类体系可以帮助研究者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按研究目的分类探索性案例研究、描述性案例研究、解释性的案例研究。按分析单位分类整体性案例研究和嵌入性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可以选择单案例研究,也可以选择多案例研究。两者都属于案例研究的变式,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1.方差分析在科学研究中有何意义?如何进行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如何进行F检验和 多重比较? (1)方差分析的意义 方差分析,又称变量分析,其实质是关于观察值变异原因的数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方差分析得最大公用在于:a. 它能将引起变异的多种因素的各自作用一一剖析出来,做出量的估计,进而辨明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哪些因素起次要作用。b. 它能充分利用资料提供的信息将试验中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随机误差无偏地估计出来,从而大大提高了对实验结果分析的精确性,为统计假设的可靠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平方和及自由度的分解 方差分析之所以能将试验数据的总变异分解成各种因素所引起的相应变异,是根据总平方和与总自由度的可分解性而实现的。 (3)F检验和多重比较 ①F检验的目的在于,推断处理间的差异是否存在,检验某项变异原因的效应方差是否为零。实际进行F检验时,是将由试验资料算得的F值与根据df1=df t(分子均方的自由度)、df2=df e(分母均方的自由度)查附表4(F值表)所得的临界F值(F0.05(df1,df2)和F0.01(df1,df2))相比较做出统计判断。若F< F0.05(df1,df2),即P>0.05,不能否定H0,可认为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若F0.05(df1,df2)≤F<F0.01(df1,df2),即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