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形成 课后练习及详解

专题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形成 课后练习及详解
专题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形成 课后练习及详解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形成课后练习

主讲教师:田佩淮北京著名地理特级教师

题一:2013年12月我国中东部地区深陷雾霾天气。雾由水汽凝结形成,霾由大量PM2.5等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A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B )

A.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B.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F C.地面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题二: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题。

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B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题三: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D B )

A.①B.②C.③D.④

2.近百年来,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及影响是( C )

A.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B.降水减少农作物产量减产

C.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D.气温升高农作物产量增加

题四: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读图回答1~3题

1.青藏高原地区温度低主要是_D____辐射弱所导致的。

A.①B.②C.③D.④

2.结合乙图,对全球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直接吸收①造成的

B.全球气候变暖,②会增加

C.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直接吸收③造成的

D.全球气候变暖与④无关

题五:读图回答下题:

上面四幅图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C )

A.A B.B C.C D.D

题六:读下图,回答下题:

上述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

A.a B.b C.c D.d

题七:下图为中山市2013年11月26日至28日的天气预报,读图回答下题。

与第二天相比,第三天( B )

A.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B.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

C.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D.气温日较差较小

题八:读“长江中游某地连续六天的天气情况统计图”,分析回答下题。

有关该地区这几日的叙述,正确的是(C )

A.气温日较差不断缩小B.空气的湿度不断增大

C.7、8日大气的保温作用最强D.7日河水水位最高

题九:2012年1月以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多次喷发,大量火山灰直冲云霄。左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埃特纳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类型是左图中的( D )

A.甲

B.乙

C.丙

D.丁

2.直接受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影响而减弱的是右图中的( B )

A.①

B.②

C.③

D.④

题十: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甲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B )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①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的年平均气温较高,与③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太阳辐射总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④大小有关

2.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地质作用,a、b、c表示三大类岩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理岩属于a类岩石

B.b、c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

C.长江三峡的形成主要与①有关

D.②③④均属于内力作用

题十一:《齐民要术》有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据此完成1--2题。

1.下左图各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天雨新晴,北风寒彻”天气的气压变化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主要是上右图中()

A.a减弱B.b减弱C.c减弱D.d减弱

题十二: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结合南京某月连续几天的气温资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12日温差大的原因是甲较强,乙较弱B.12日温差大的原因是乙较强,丁较弱

C.9日温差小的原因是甲较强,乙较弱D.9日温差小的原因是甲较强,丙较弱

题十三: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有关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和气温大小的比较,正确的()

A.气压:④<③<①<②B.气压:②<①<③<④

C.气温:①<②<③<④D.气温:④<③<②<①

题十四:读下图,回答下题:

若此图为对流层热力环流示意图,则一般情况下()

A.甲处以晴天为主B.甲处气温比丁地低

C.甲处气温比丙地高D.甲处的气温较乙地低

题十五: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气温:甲>乙>丁>丙

B. 海拔:丙>丁>甲>乙

C. 密度:乙>甲>丁>丙

D. 气压:甲>乙>丙>丁

题十六:下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图中数值为气压数值(单位:百帕)。据图完成1~2题。

1. 图中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 a→c

B. b→a

C. d→c

D. d→b

2. 图中四地中温度最高的是()

A. a

B. b

C. c

D. d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形成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题一: A

解析:①是太阳辐射射向地面的,故为太阳辐射;②包括吸收、反射、散射,故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是地面辐射射向大气,故为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故A正确。

题二: B

解析:A是太阳辐射射向地面的,B是地面辐射射向大气的,C是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故B正确。

题三: 1.D 2.C

解析:1.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大气反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故选D。

2.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量大,海平面上升,故选C.

题四: 1.D 2.C

解析:1.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所以温度低;在四个箭头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是④。

2.图中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的反射作用或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多,致使大气逆辐射增加造成的。

题五: C

解析:晴天昼夜温差较阴雨天大,故B、D错误;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夜晚气温较高,故C气温日较差较A大。

题六: A

解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知海洋温差比陆地小,又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作用,使得有大气覆盖的下垫面比无大气的温差小,综上所述应选A.

题七: B

解析:A.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不符合题意;

B.晴天云层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故正确;

C.晴天白天云层薄削弱作用弱,故而地面辐射强,但由于云层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弱,故不符合题意;

D.晴天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故气温日较差大,故不符合题意。

题八: C

解析:气温日较差总体缩小,A叙述不准确;空气湿度在10日下降,B错;河水水位受降水影响,7、8日都有降水,所以水位在8日最高,D错;7、8日阴雨天,大气保温作用强,C正确。

题九: 1. D 2. B

解析:1.根据三类岩石相互转化的规律可判断图中甲为变质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埃特纳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

2.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将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题十: 1.B 2.D

解析:第1题,甲图中各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④散失在外太空的大气辐射。某区域气温高低的直接原因是大气逆辐射③强弱,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太阳年辐射总量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这两个因素,而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又取决于纬度、天气、大气干洁程度等。四川盆地因多云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故太阳年辐射总量少;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大气稀薄、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故太阳年辐射总量多,均与②、④环节无关,C、D选项错误。

第2题,①②③④所表示的地质作用依次是固结成岩、冷却凝固、重熔再生、变质作用,D选项正确。a、b、c分别

代表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判读该图的难点在于其省略了一些箭头,如省略了沉积岩、岩浆岩直接经重熔再生变为岩浆等环节。大理岩属变质岩b类岩石;只有沉积岩c类岩石才含有化石;长江三峡的形成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A、B、C选项错误。

题十一: 1.B 2.B

解析:1.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题干的意思,“天雨初晴,北风寒彻”表明是冬季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现象,由于锋面过后天气转晴,且受冷气团控制,则气温变化是由高到低,气压变化必然是逐渐升高,所以②曲线符合。

2.锋面过后天气转晴,且受冷气团控制,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小,易产生霜冻现象。a表示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c表示地面辐射,d表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b表示大气辐射射向地面,也就是大气逆辐射,所以是b减弱,造成“是夜必霜”。

题十二: 1.B 2. A

解析:1.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与图中箭头乙对应。

2.由表“南京某月连续几天的气温资料”可知:12日温差大,9日温差小。12日温差大的原因是太阳辐射甲较强,大气逆辐射乙较弱,9日温差小的原因是太阳辐射甲较弱,大气逆辐射乙较强。

题十三: B

解析:根据等压线“高凸低凹”,可知①为高压,②低压;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高低和高空的气压高低恰好相反且离地面越近气压越高,故③为低压,④为高压,所以气压②<①<③<④;③为低压,气温高,④为高压,气温较低,所以气温④<③;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故气温②<①<④<③。

题十四: C

解析:甲盛行上升气流,说甲气温较高,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水汽遇冷容易凝结成云致雨,故A错误;对流层,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故B错误,C正确;乙盛行下沉气流,说明乙气温较甲低,故D错误。

题十五: D

解析:A.甲为高压,故为低温下沉;乙为低压故为高温上升,故温度乙大于甲,A不符合题意;B.海拔甲和乙相等,丙和丁相等,故不符合题意;C.同一地区高度越高温度越低,大气密度越小,而甲为收缩下沉故密度大于乙,故不符合题意;D.同一地区高度越高温气压越低,同一水平方向上甲等压面上凸故为高压,乙为低压,正确。故选D。题十六: 1.C 2.C

解析:1.读图可知c气压较d低,根据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可知气流由d→c,故选C。

2.读图可知c气压低,气温高,故选C。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 一、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

垫面)的热力差异。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 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答案 1.C 2.C 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回答3~4题。 3.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4.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 ( )。 A.地势高B.下垫面为冰川地面 C.环境污染严重D.人口增加 解析第3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而地面辐射量的大小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密切相关。选B。第4题,南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川覆盖,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选B。 答案 3.B 4.B 5.如下图所示,一架澳大利亚的飞机在其国航线上飞行,可判断( )

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D.风从南侧吹来 解析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高空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由此可判断图中稳定风向为东风。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7.据图判断下列天气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原东部为阴雨天气 B.东北地区天气晴朗 C.塔里木盆地吹西北风 D.华北平原盛行东北风 解析第6题,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大。第7题,据图可知,高原东部受低压和低压槽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东北地区的丁地位于低压槽上,多阴雨天气;塔里木盆地位于高压的西南部,吹东北风;华北平原的丙地位于低压的南部,吹西南风。 答案 6.B 7.A

专题复习 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 ②地面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 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4.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逆辐射指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它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云层、尘埃,水汽, 二氧化碳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因而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高。 【能力拓展】 1.影响地面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小,太阳辐射强度大。纬度低,太 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纬 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2)海拔因素: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和海拔高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 因而,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气象因素: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因而干旱区太阳辐射强。 2.影响气温的因素

分析:通过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能力,保温作用和削弱方面思考。 1)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而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异,即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冬季大陆冷,海洋热,夏 天大陆热,海洋凉爽:夜晚大陆冷,海洋热,白天海洋冷,大陆热。大陆的气温年较差, 日较差大于海洋。(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的气温变化小。原因:湖区、库区、沼泽、 湿地的比热容大) 3)天气系统:冷锋过境,伴随降温。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阴雨白天气温低,阴雨夜晚气 温较高。 4)地形地势: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盆地和河谷气温冬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山地阻挡冷空气。 盆地和河谷气温夏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盆地不易散热。 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原因:阳坡太阳辐射量>阴坡太阳辐射量 5)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6)植被:裸地的气温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气温变化。原因: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太 阳辐射的阻隔作用强。,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 3.影响气温昼夜温差的因素 (1)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温差一般小于 陆地。 (2)天气状况:晴天时,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阴天则相反。 (3)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陆:海洋气温年较差越小,陆地气温年较差越大。 (3)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4.气温分布规律: 水平: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一月份最冷的地方在北半球高纬大陆 七月份最热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在南极大陆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陆地等温线一月向南凸海洋一月向北凸 地形,陆地水体和洋流,等因素也会影响等温线弯曲 垂直: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日变化:最高气温14点。(太阳辐射12点最强,大气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气温最高时间延后)最低日出前后。(太阳辐射是地-气系统主要能量来源。夜晚是地面散热过程,至太阳升起前达到最低值,气温也最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一月最低,七月最高。海洋二月最低,八月最高。 5.逆温现象:

小专题6大气的受热过程

小专题6 大气的受热过程 小专题跟踪训练6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4月选考,11)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 C.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 解析:D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题意,积雪厚度即为下垫面性质影响地面辐射,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多,地面吸收的热量少,年平均气温低;反之年平均气温高。 2016年10月17日7:30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并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3天,之后返回地球。据此回答2~3题: 2.“神舟十一号”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 ) 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3.图示是“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所在大气层中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示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2.B 3.C 第2题,“神舟十一号”运行在高层大气,返回过程中先进入平流层,然后进入对流层。第3题,“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位于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平流层顶的气温约0°C,故选C。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4~5题: 4.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5.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4.B 5.C 第4题,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穿过大气层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所以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④—②。第5题,气象谚语“露重见晴天”,

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模拟练习卷:大气环流与气候

大气环流与气候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当年欧洲人的帆船驶到某个海域时无风只能长时间漂流,最后不得不把运输的马匹推下海,欧洲人将该海域所在的纬度称为“马纬度”。下图为当年欧洲人绕好望角到亚洲的部分航线。完成下面两题。 1.(2020届四川成都外国语中学月考一,51)图示航程会经历“马纬度”现象的次数是(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2.(2020届四川成都外国语中学月考一,52)图示航程,船员还会经历的现象是( ) A.在①航段中,帆船越往南驶能见度就越好 B.在②航段中,帆船夏季可以借东北风顺风行驶 C.在③航段中,可以看到鱼群踊跃,岸边植被茂密 D.在④航段中,帆船7、8月经过好望角时风雨较大 下图为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hPa)的时空分布状况。其中,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图甲

图乙 3.(2019安徽皖江名校二模,4)从多年平均状况看,40°N附近冬季风影响时间为( ) A.3个月 B.6个月 C.7个月 D.8个月 4.(2019安徽皖江名校二模,5)从多年平均状况看,50°N风力最小的时间是( ) A.4月 B.5月 C.7月 D.11月 5.(2019安徽皖江名校二模,6)图乙年份,我国主要表现为( ) A.冬季气温偏高 B.夏季气温偏高 C.降水南涝北旱 D.降水南旱北涝 下图为北半球7月180°经线近地面同一等压面海拔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2020届河南南阳一中月考二,13)图中风力最大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2020届河南南阳一中月考二,14)据图可知( ) A.甲地热带气旋向东运动 B.乙地此时高温多雨 C.丙地盛行东南风 D.丁地可能有冷暖气团交汇 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在变暖。下图示意某地7月7℃等温线近百年来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必修模块一2、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所需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内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

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教学难点:1.大气的温室效应。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本节课原理性强,授课时应紧密结合图片,做到图文结合,这样有助于原理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导学法推出本课的原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用身边的实例辅助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学生不容易区分,对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借助表格选择比较法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重要性就不言而喻。这部分内容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看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本着激发学生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原则,按照“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序进行讲解,尽量多的运用图表深入浅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且适时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希望能

完整版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1

《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 1 1.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① 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③此时吹山风 A.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④ 2 .关于图中气温、气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等压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 C .图中等温线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减 D . ②③ ( ) B. 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D .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低 3 ?“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是对甲地的形象写照。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 是该地区( ) A. 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上升 B.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C.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上升 D.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 气流上升,在上 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 成降水 下图为“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 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 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影响①②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 A. 云量厚度 B.地势高低 C.植被状况 D .正午太 阳高度 ②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④此时吹谷风

5.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 B.云量增加 C.环境污染 D.人口增加 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在我国雾霾天 气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中西部地区少东部地区多,乡村少城市多,春夏季节少秋冬季节 多。据此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① ② ③ ? 6.上图中所示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天气状况及其原因是() A.③一一逆温层,风力小 B.②一一气压高,气温低 C.①一一湿度大,降水多 D.④一一风力小,湿度大 7.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 B.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 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 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 F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从数量上看,①>②的原因是 A.②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B.②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C.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 9.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 A.①减弱 B.④增强 C.③增强 D.②增强 10.拉萨郊区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反射作用,提高夜间的温度 B.阻止太阳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地面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完整版)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性大气环流专题训练题.doc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性大气环流专题训练题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性大气环流专题训练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1~2 题。 1.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2.当图中④地周围出现极夜时,下列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武汉梅雨B.南京伏旱C.北京寒潮D.哈尔滨洪涝 读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完成3~ 4 题。 3.关于图中a、 b、 c、 d 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①a 地等压面向上隆起②b地空气受热上升 ③c 地气压高于 b 处④d地气压最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若 a 处为副热带地区,则Q 地的风向可能是() ①东北风②东南风③西北风④西南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某月沿0 °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 5 ~ 6题。

5.上述“某月”是 A.1 月 B.4 月 C.7 月 D.10 月 6.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下图是“同一半球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沿海某地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7~8题。 7.若曲线②位于南半球,则曲线①所示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9.若曲线①表示上海,则关于曲线②所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雨热同期B.河流以夏汛为主C.典型植被是亚热带落叶硬叶林 D.代表作物是油橄榄、柑桔 下图示意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状况。读图,完成9 ~ 10 题。 9.该月份可能是() A.1 月B.4 月C. 7 月D. 1O 月 10.图示区域50°N 纬线的东西气压差大于30° N,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海陆差异C.大气环流D.地势起伏 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回答11~13 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图,完成1~2题。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 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回答3~4题。 3.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4.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 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6.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7.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读右图,完成8-9题。 8.甲、乙两时刻相比,①点处最大气压差接近 A.0百帕B.2百帕 C.4百帕D.6百帕 9.乙图所示时刻的①②③④地点 中,风力比甲图明显加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1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①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下沉,热干 B.上升,暖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 读右图,回答14~15题。 14.如果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正确的叙述为( ) 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在气压带丁控制下会形成干热的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15.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地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运用

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运用 【例题剖析】下图是30°N,32°E 附近某区域的航拍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耕地和居民区,浅色部分为沙漠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该区域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 .气温C .降水 D .河流 2.白天耕地和居民区气温低于沙漠区的原因主要是 A.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 B.大气逆辐射弱 C.地表蒸发蒸腾消耗热量多 D .地面辐射强 1.D 2. A 【解析】 试题解析: 1.由题干可知该区域位于尼罗河三角洲附近。尼罗河的河水、定期泛滥的淤泥给予埃及的馈赠,所以由于河流的存在便利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耕地和居民区分布在尼罗河三角洲和河谷地带,而周边由于副高的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选D。 2.白天耕地和居民区气温低,主要是因为该区域河流的作用,形成大面积的植被, 农作物和植被的蒸腾作用强,而消耗热量,故选C。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 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 .连续的霜冻天气

C.持续的伏旱天气 D ?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2.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读沿30 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3.下列关于图中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气温日较差比①地小B .①地气温年较差比③地大 C.该月份③地正值雨热同期 D .①地大气逆辐射强于②地 4.②地该月平均气温高于①③两地的原因是 A.海拔高,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西南风影响,增温作用显着 D.受地形影响,气温较同纬度高 第二届青奥会将于2014年8月16日?28日在南京举行。下图为“新栽树木遮阳 网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7.此时段南京可能出现的天气及其影响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 .持续的高温天气 C.冷锋过境出现寒潮 D .反气旋发展成台风 8 在此季节,南京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图),其目的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训练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训练 一.选择题 1.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冷却下沉形成C.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D.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带 下图为“北半球大气环流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此季节,好望角的气候特征及伦敦盛行风分别是 A.温和多雨a→b B.温和多雨b→c C.炎热干燥c→d D.炎热干燥b→a 3.当b气压带被大陆上相反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大陆上等温线向 A.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或北凸出 B.亚欧大陆等温线向低纬或南凸出 C南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均向高纬或北凸出 D南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低纬或南凸出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4~6小题 4.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A下沉,干燥 B上升,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 5.图示月份,下列河流中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巴拉那河B.刚果河 C.湄公河 D.莱茵河 6.受①、②之间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的地区不.可能有 A.东非高原 B.巴西高原 C.撒哈拉沙漠D.马达加斯加岛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回答7~8题。

7.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A .50°N 、(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B .90°N 、赤道低压带 C . 30°S 、(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D .60°S 、赤道低压带 8.由气压值推断此时 A .夏威夷高压势力强 B .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 .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D .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右图为极地俯视图,据此回答9~10题。 9.甲处风带的风向为 A .西北 B .东南 C .西南 D .东北 10.图示季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 .开普敦与北京同为少雨季节 C .南极大陆冰雪覆盖面积缩小 D .北极地区的极夜范围在扩大 下面是冬至日某经线的气温、气压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 11-13题。 11、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 A 、气温、正午太阳高度、气压 B 、气压、气温、正午太阳高度 C 、正午太阳高度、气温、气压 D 、气温、气压、正午太阳高度 12、该经线可能是: A 、30oE B 、120oE C 、100oW D 、60oW 13、关于图中①、②、③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①在M 处达最小值的原因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B 、这一天曲线②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纬度超高值越小 C 、曲线③在N 处达最大值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低 D 、曲线③的最高值在季节相反的另一半球相应纬度也存在 右图箭头表示南半球某地高空大气的运动方向,据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哪条虚线为高压脊线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气压风带

(完整版)气压带和风带专题练习.doc

气压带和风带专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1--2 题。 1.图中气压带代表() 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 2.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 .受风带1 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 C .受风带 2 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D.受气 压带和风带 2 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下图中 P 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读图回答3--5 题。 3.图甲中 P 地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4.P 地可能位于() A. 亚洲东部沿海 B.澳大利亚东南沿海 C. 地中海沿岸 D.南美西南沿海 5. 若此时处在图乙“三圈环流”所表示的季节,则N 地() A.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 B. 受信风影响,高温少雨 C. 受西风影响,温暖湿润 D.受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 的变化图”,分析回答6--8 题。 6.该月份最可能是() A.1月B.4月 C.7月 D .10月 7.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地的较大 B .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8.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该季节的盛行风 向为() A.西北风B.西南风 C .东北风D.东南风 右图为海陆某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9. 造成 X、Y 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正午太阳高度角 B.昼夜长短 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大气环流 10. 造成 M、 N、 P 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 海陆位置 下图为某地区 1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 据图回答 11--12 题。 11.影响图中 M、 N 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 因素分别是() A. 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C. 大气环流,下垫面 D.洋流,地形 12.当图中 a 岛附近的气压中心强盛时,印度半岛的 盛行风为() A. 东南季风 B.东北季风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 大气循环为整个地球生态圈带来了生存的供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 1.(2014湛江一模)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西北地区比较干燥,地膜覆盖可以防止水分过度蒸发,防止风力侵蚀搬运作用。 答案:B 2.(2014肇庆调研)人类活动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解析:温室效应就是二氧化碳的物质增多,过多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反射回地面的辐射增多,保温作用强。 答案:B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上述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4.导致上题中昼夜温差最小的作用是( )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②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昼夜温差的大小和地面的性质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强弱有关,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海洋的比热容较大,增温降温都缓慢,昼夜温差小,阴天和晴天相比,多云的白天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和多云的夜晚大气的保温效应要强,也会使昼夜温差减小,所以有云的海平面的昼夜温差是最小的。 答案:3.D 4.C 5.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答案:C 6.图中a、b、c、d四点,气压值最低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7.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1)~(4)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微专题复习强化练:大气环流(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强化练 大气环流 一、选择题 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 A.西南部 B.东南部 C.东北部 D.西北部 2、3月到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 )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较大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③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斯利那加每年3月份降水量最大。该月影响斯利那加近地面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盛行西风 答案:1.B 2.C 3.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东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早,退却时间晚,受夏季风控制时间长,选B。第2题,3月到5月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北半球白昼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吸收热量增多,气温较高,故①正确;3~5月西南季风还未到达,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晴天多,降水较少,故②错,③对;南亚北部为高原、高山,阻挡了北部南下的冷空气,气温高,故④对。C项正确。第3题,斯利那加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东北风的背风坡,故A、B项错误;夏季风到达该地的时间为7月,3月份夏季风尚未到达,故C项错误;该地海拔较高,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3月降水较多,故D项正确。 每年秋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下称加州)易出现山林火灾。下图为“2018年11月加州山火分布示意图”,此次山火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圣安娜风”特指秋冬季节从大盆地向西南扫过加州的一种风,对所经过的山林火灾影响极大。据此完成4~6题。 4.形成“圣安娜风”的气压或风带是( ) A.陆地冷高压 B.副热带高压 C.盛行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 5.到达加利福尼亚州着火点的“圣安娜风”的性质是( ) A.低温干燥 B.高温干燥 C.低温湿润 D.高温湿润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 多哈(25°16' N,51°31'E )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2012年12月8日20时闭幕,《京都议定书》作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框架得到了维持。据此,回答第1-2题。 1.多哈气候变化大会闭幕时,北京时间约为 A.9日1时 B.8日24时 C.9日2时 D.8日15时 2.节能减排可以削弱 A.太阳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大气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D.大气逆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下左图为福建省某地区2010年1月份部分时段天气实况资料,右图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关系图。回答下题。 据左图,出现16日天气状况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变小④变大 B. ③变大④变小 C. ①变大③变小 D. ②变大③变小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下面2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5.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可能总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表1),回答6-7题。 纬度(°N)64 50 40 30 20 0 可能总辐射(W/m2)139.3 169.9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W/m2)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B.云量最多的地区是64°N C.可能总辐射量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

2018届高考二轮地理复习文档:专题训练(二)_大气运动_有答案

专题训练(二)大气运动 一、练基础小题——提速度 (2018届高三·池州联考)“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被称为“旗云”。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珠穆朗玛峰7 500 m以下被冰雪覆盖,7 500 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读“旗云”示意图,完成1~3题。 1.“旗云”多在( ) A.阴雨天出现B.日出前后出现 C.晴朗白天出现 D.晴朗夜间出现 2.下列大气现象的成因与“旗云”差异最大的是( ) A.山谷风 B.华北季风 C.湖陆风 D.盛行西风 3.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 ) A.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大 B.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小 C.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 D.下倾,不易登山 解析:1.C 2.D 3.D 第1题,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冰晶等或者它们聚集在微尘周围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可见物。在天气晴朗时,受太阳光照,坡面升温较快,气流沿碎石坡面对流上升,在快到达峰顶时,凝结成云。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云高出山顶时受到高空西风的影响,形成旗云。综合这些再看题目选项,只有晴朗的白天在太阳出来之后碎石才会受到太阳辐射升温,夜晚,阴雨天,日出前后或没有太阳照射,或温度低,没有气流上升,不能形成旗云。所以本题选C。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以看出,旗云的成因与热力环流的热力性质有关,这与山谷风、湖陆风、华北季风的形成都类似,盛行西风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个高低气压不同而形成的风带,而两个气压带的形成皆是由动力因素而导致的,所以其成因和旗云差异最大。所以本题选D。第3题,分析示意图中山坡两侧的气流运动箭头指向,可以推测出旗云若上掀,则说明气流上升对流运动强,高空的风对其影响小,也就是高空风小,风力条件有利于登山;若其下倾,则说明对流运动弱,高空中的风大,这时候影响登山;旗云飘动的位置跟高空中的风力、风向有关,与太阳辐射没有关系。所以本题A、B、C错误,D正确。 如图是2014年12月7日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图(阴影表示海洋),单位为hPa。读图,回答4~6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一些 现象的成因。 大气的垂直分层: 读左图,其读图方法与“地震波传播速度图”相类似,大气自 下而上可分为层、层、 层、层等。其中的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和 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 层,也就是我们生活所在的层是。 【知识梳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大部分到达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吸收热量并产生 辐射,该辐射的绝大部分又被__________ 吸收并增温。 最主干的过程为:太阳热量T____________ 热量T ________ 热量 3. _______________ 太阳辐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波辐射。大气对于______ 波辐射 的吸收能力很强。所以说,__________ 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中,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________________ ,它的存在,对地面具有________ 作用。\ / 【课堂探究】 1.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说明下列现象的成因。 (1 )同一地点,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为什么? (2 )同一地点,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 (3 )月球上没有大气,据此分析:与地球相比,它的表面白天温度高的原因是?晚上温度低的原因又是?

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恐龙是地质历史时期的爬行类动物族群,在距今大约2亿3 500万年至6 500万年曾经繁盛一时,支配全球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读图,完成第1~2题。 图中数字表示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1.恐龙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于恐龙的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气候发生剧变所致,这些学说认为导致恐龙灭绝的共同原因是( ) A.气温变化 B.植物变化 C.降水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答案1.D 2.D (2018浙江金华十校高二期末)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4.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故选D项。第4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故选A项。 (2018浙江稽阳3月联考)下图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差异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丙地的自然带是( ) A.温带针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荒漠带 D.温带草原带 6.甲—乙—丙三地的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 C.垂直分异 D.地方性分异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丙地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植被类型为草原。第6题,据图可知,甲—乙—丙的自然植被的变化是由于降水的差异引起的,故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018浙江11月选考,15~16)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8.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土壤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图可知,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为南北更替,故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C项。第8题,考查自然带的成因。由图可知,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下方自然植被为草原、荒漠,说明甲地相对其下方水分条件较好,故选C项。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在某一地质时期与近现代的植被分布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第9~11题。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必修1 小专题9 逆温、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低层大气)的组成: (1)大气成分及作用: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2)大气各成分含量分析: ①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但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燃烧、毁林——“温室效应”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矿物燃料燃烧、交通——“酸雨” 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 氟氯烃——致冷剂的使用而排放,工业革命后才从无到有——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层空洞 ②水汽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 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底层,夏季大于冬季,低纬大于高纬,海上大于陆上。 森林、水库 水汽的相变产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水汽吸收或放出长波辐射,有“温室效应”,并反射太阳辐射。 ③固体杂质多集中于大气底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 陆上大于海上,早晨和夜晚大于午后,冬季大于夏季。

人类活动中:矿物燃料燃烧、工矿建筑、交通;森林有吸烟滞尘作用; 城市大于乡村——雾和低云比郊区多——“湿岛效应”。 自然:气候干旱、大风 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并影响大气质量。 二、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例题1 地球大气中,下列变化是上升趋势的有 ( ) A .水气和固体杂质的含量随高度增加的变化 B .对流层的高度由高纬向低纬的变化 C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的变化 D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解析】水汽和固体杂质,它们几乎全部集中在大气最低层——对流 层中,它们随高度增加越来越少;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煤、石油等矿 物燃料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故D 选项符合 题干要求。对流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故对流层的高度高, 而高纬度地面的热量少,对流运动弱,故对流层的高度低。 【答案】D 例题2 图5-2表示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①一③题。 ①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对平高层-80oC -50oC -10oC 20o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