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针灸康复科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委员全国中医高校针灸教材编委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针灸学会副会长等。

盛主任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博览群书,兼收并蓄,精益求精,师古训而不拘泥,尊大道而知变通,在潜心钻研中医基础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继承中有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

㈠强调辩证论治

盛主任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辨证论治。有人认为针灸无非是哪儿痛就针哪儿,没什么好辩证的,其实不然。盛老常告诫:要做一名好的针灸医师,必须先是一名好的中医师,也就是说,必须首先掌握好中医学,在这个大而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在针灸上有所发展,因为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所以针灸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辩证论治。盛老早年拜名医张公为师,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学基础,又赴南通医校学习西医。嗣后来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在内科临床工作数年后方专攻针灸。因而学识渊博,临床得心应手。

主任在临床上常常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或以针为主,或采用针药并用以治之。①针灸治疗强调辨证选穴。主任在临床上常告诫选穴不可滥,要少而精,不能什么地方不适就在什么地方针,最后病人全身到处是针,还怎么能称得上是一名针灸医生呢。要熟练掌握中医辨证论治,从经络辨证、从脏腑辨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取穴少而精;②针药并用,强调以疗效为先。例如,主任在诊治面瘫时,尤其是急性期患者,常配合中药治疗,以祛风、解表、活血、通络。辨证为要,双管齐下,则治疗效果显著。

㈡精于针刺

⒈单手进针,匠心独运在进针方面,临床通常采用双手进针方法,而单手捻转进针法,若没有一定的指力,熟练的技巧,灵活的手法,则进针是不可能的。盛主任早年师承昆山名医李元济,苦练指力,故而指力遒劲,运用单手捻转进针,驾轻就熟。

盛老单手进针手法的特点是:持针时有其独特姿势,刺手侧沉肩、曲肘、悬腕。肘部和腕部的屈曲角度视所刺的腧穴和病人的体位而有所不同,但要求相对放松,不可僵直,使力贯于刺手大指。刺手持针以食指、中指并笼,自然伸直。拇指指关节屈曲成120°,用拇指指腹抵于食、中指相对食指远端指指关节横纹处的位置上,三指相抵夹持针柄。无名指指腹抵住针身,一般置于针身的上1/3处,若使用3寸长针时,要求无名指稍用力,使针身向内侧弯曲15°~30°。小指自然屈曲而置于拳中。持针时拇、食、中指三指相抵夹持用力要紧,无名指抵住针身时用力要轻,注意调息而减少针尖的抖动,四指配合,悬空持针而针立如玉树临风——直立、平稳、凝重。

“知为针者而使其左”,盛主任十分强调押手在进针时的特殊作用。下针前,先用押手揣穴,盛主任认为,腧穴为“神气所游行出人"之处,故而当以标准定位作参考,押手指下有凹陷或空豁感处是穴,不必拘泥。具体所用“一摸二循三切”之法。所谓“摸”即是以押手食指指腹揣摸穴处,感觉有无空隙感;“循”是针对诸如阴陵泉、后溪、三间、悬钟等穴,可用押手拇指指腹沿骨骼或肌肉循于穴位上下,体会有无阻滞感;“切”即针对内关、阴谷、晴明、球后等穴,可用押手拇指爪甲切按,找出

空豁之处。在消毒后,当以押手食指或拇指爪甲切住穴处,使穴处皮肤因切按下凹而相对紧绷,一使穴处“气散”而减少进针时疼痛,二为松解、推避周围组织,防止进针时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耗伤正气,三为紧绷穴处皮肤,减少捻转进针时因皮肤松弛,缠绕针身而造成涩滞感,减轻疼痛。

进针时,先将刺手的拇指稍向掌侧屈曲,使针柄的位置停留在拇指的“指目”之处(所谓“指目”,即指指尖与指腹相交接的地方),为捻转进行作好准备。再将直立之针轻轻放在穴处的皮肤上,然后到手腕部匀速用力下按,当指下触及抵抗时,随即快速地作大拇指向前为主的快速捻转,使针尖在捻转中快速穿过皮肤,而达到“无痛进针”的目的。在此,必须强调两个方面的因素,单手进针,其进针时向下的力来自于刺手腕部的下按,夹持针柄的三指无需用力下刺,仅要求三指用力夹紧针柄,以增加手指皮肤与针柄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脱。另一方面,捻转时要求大指向前,食、中指保持姿态,不必用力捻动针柄。盛主任认为,捻转时可采用大拇指捻转、食中指捻转和三指共同捻转三种方式,其中三指捻转时,指力最为有力,但是三指同时扯转,势必影响针身的平稳,使针尖在旋转的同时,出现较大幅度的前后移位。食、中指捻转指力太弱,且针尖亦可见向后移位。大拇指捻转时,指力亦为遒劲,大指活动灵活,便于针尖快速旋转。因食、中、无名指三指抵住针身,针尖几乎没有移位,可以减少进针时的痛感,故当用大指捻转的办法。大指捻转可分为左转和右转,左转时大拇指向前用力,右转时大拇指向后用力。因大拇指向前时,指力较大,爆发力较大,故而在捻转时,当用左转捻转为主,以其快速进皮,达到“无痛”的目的。

盛主任的单手进针手法,不同于常见的单手快刺进针法,乃是一种多方向动作结合的复式手法,即在腕力下插的同时结合大指的快速捻转,将进针与行针融为—体,整个操作过程平和稳健,故而疼痛轻,得气快,针感强,且便于掌握针刺的方向、深浅、幅度,便于医生用指下感觉来指导行针,便利导气和补泻手法的操作,避免了其它针刺手法导致的将进针、行针分阶段操作的缺点,避免了因针刺进针不慎而易出现的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并且盛老单手进针法姿态优美,雍容大方,颇具针中大家风范。

⒉擅长长针透穴之法盛主任善用长针透刺,可达到一针两穴、一针多穴之功。透针法一般可分为两种,一为"横透法",为穴位上下方或前后邻近部位的透刺,如地仓、颊车互透等;一为"直透法",系四肢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穴位的透针,如内关透外关等。

盛主任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自定"面三针",用于治疗面瘫,尤其是用于治疗一些病程已较长、病情较顽固的难治性面瘫。面瘫多因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于濡养,弛缓不收所致。当治以祛风和络,通调气血。治疗面瘫之面部透刺属"横透法",要求部位浅表(即沿皮刺),并尽可能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而进行透刺。以通过对肌肉及神经的刺激,提高局部神经肌肉和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促进面神经和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且长针透刺,一针多穴,其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明显较常规面部浅刺法的作用要强,有利于祛邪外达。通过长针透刺形成首尾相通,促进面部气血循环,经气通畅,点面结合,以弥补常规取穴的不足,达到协同、加强原有输穴功效的作用,同时通过三点刺激,加强了对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咀嚼肌等的刺激,更利于面瘫的恢复,故疗效甚佳。

⒊妙用围刺之法蛇丹是在皮肤上出现簇集成群、累累如珠的水疱和疼痛异常剧烈的一种非传染性皮肤病。由于多见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同现代医学之带状疱疹。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肝经气郁生火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久,湿热内蕴者,适感外邪,使风、湿、热之邪留于体内,与气血相搏,邪毒壅滞经脉,溢于肌肤所致。

患者张某某男42岁。初诊时间:1997年12月19日右侧胸部、肩部及右上臂部出现疱

疹四天。局部疼痛剧烈,皮损鲜红,可见簇集性粟粒大丘疹,疹与疹之间皮色正常,伴有口苦口渴,周身乏力,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胆火盛。治拟清利湿热。取穴:局部围针支沟(右)。经针刺治疗一周,12月26日复诊,疱疹已结痂,疼痛消失,饮食、睡眠如常,原方巩固治疗一次。

主任针治本例病人关键是处方、手法。处方选取围针以通调局部气血;取支沟以疏理三焦气机。围针手法用长针距离皮损约1~1.5cm处进针,沿皮损周围根据其面积大小刺4~8针,首尾相接。然后远取支沟宜较强刺激。

通过本例治疗可以看出针刺方法及手法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疗效的好与坏,不但取决于辨证、处方,亦取决于针刺方法及针刺手法的运用。因此,手法运用的是否适宜是治疗的关键。

㈢针下辨气,“气至病所”

盛主任在临床针灸治疗中,强调“经气”的作用。盛主任认为,针灸治疗不同于药物治疗,它主要是通过外部刺激调节,激发人体经气,起到协调阴阳、调节脏腑功能、活血散瘀、益气抗邪的作用,是一种以患者内在因素为主的积极治疗方式。因此,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经气”,而针刺便是驾御它的方法。经气是由人体得之先天的肾间动气,得于后天脾胃的水谷精微,得之于肺的自然清气相合而成,其生成离不开肾、脾、肺,其运行离不开心、肝的调节和疏利。经气的外体在于脉,由脉不仅可以明辨其虚实,而且可以明了病证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转归。

调经御气,是在特定的穴位上针刺得气,然后通过手法使“气至病所”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盛主任在临床中,针对性地提出“唤气”、“聚气”、“调气”三个方面。“唤气”法:进针后,将针缓慢快速地一次深刺到穴位的下1/3处,留针片刻,以使经气对于针刺有所感知,此时不强调出现得气感,针下当觉空豁无物。若因进针过程不畅而出现涩滞感,可用轻手法进行小幅度捻转,或用押手行“刮法”、“循法”,以防经气塞滞不通而不利于御其运行。“聚气”法:在同一针刺平面,由小到大增加捻转幅度和频率,使穴下出现“得气”感。再在此基础上,将针身单方向捻转三圈,使经气深聚针下,蓄势待发。“调气”法:用较大的指力,将针提到皮下1/3处,再快速下插到穴位下1/3处,快速捻转一圈,以助气传导,使气至病所。在临床的具体操作中,当视治疗目的,将此三方面结合运用。

具体操作手法:⑴向心性传导法:①进针深度相当于穴位下1/3处,即深部行手法得气。②大指向前,食指向后顺时针单方向旋转三圈。③右手中指紧帖皮肤,用较大的指力将针提起至皮下1/3处。④快速下插至穴处下1/3。⑤快速捻转,逆时针单方向旋转一圈。使气上行至病所。⑵向四肢远端传导:①进针深度相当于穴处下1/3处,行手法得气,②食指向前,大拇指向后逆时针单方向转三圈。③中指紧贴患者皮肤,用较大指力,将针提至皮下皮下1/3处。④猛刺下达穴处下1/3。⑤顺时针单向快速捻转一圈,使气下行。对于脏腑病变,或头面、胸腹病症,须采用使气向心传导的方法,这在临床较难掌握运用,运用盛氏御气法,则往往事半功倍。《内经》有云“气至而有效”、“气速至则有速效”。运用盛氏御气手法,有利于得气和经气的循经传导,使“气至病所”,对于脏腑病证、经脉本经病证,以及因经气逆乱而出现的窜气、胀气诸症都有很好的疗效。盛主任临床常选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操作,因邻近病处的穴位虽“位邻气近”运用时收效较快,但其时效短暂,往往不能根治病痛。如患者张某,男46岁,因左侧急性腹痛1天就诊,症见左侧少腹部疼痛,痛处筋脉拘挛,拒按,痛处固定,腰部俯仰不能,间见向下腹的窜痛。尿频、尿痛,伴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腰部放射痛。舌淡苔白有紫气,脉紧涩。查体:腹部肌卫,左侧明显,中输尿管压痛点压痛(+),肾区叩击痛(+)。尿常规见红细胞(++),B超示:输尿管中段结石。盛主任穴取患侧三阴交、阴陵泉,行御气向心性传导手法。针后患者得气感强烈,出现循经上行现象,一度手法之后,气至下腹,疼痛减轻,休息10min

后,复行手法一次,则气感直达少腹,疼痛顿止。留针10min后,下床活动大为好转。

㈣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病的关键。《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者灸之"。说明了不同性质的疾病,应采用不同补泻手法治之。事实上临床也是这样做的,但有关针刺补泻手法,历来针灸界各家争论较多,说法不一,有人将补泻手法与轻刺激、重刺激划成等号,有人将补泻手法说得神乎其神,使之看不见,摸不着,弄得是心里有数,理论好讲,实际操作难行。《内经》有云:“凡人有疾,补泻行也”。欲明针灸,不能不明补泻。在临床操作中,一般而言,选用的针具较粗,捻转的角度较大,提插的速度较快,针刺的深度较深,即为行泻法;反之则为补法。补泻手法的区别在于对于经气的影响。任何病症,无论虚实,皆有正邪二个方面的因素。对于虚证则经气不足,脉行无力,卫外不固,常易致外邪侵袭,此时以正气虚惫为主,故应强调补法,以细针浅刺行中下幅度手法以疏利经气,通畅经络,益气卫外,以防邪入。对于实证,则邪入经脉,正邪相争,邪气较盛,正气不足以祛邪外出,此时,以邪实为主,故应强调泻法,以粗针深刺,行大幅度手法以开利通道,祛邪外出。所以补泻手法,不是仅对正邪的某一方面而言,乃是对正邪两方面的强弱而言的。总的来说,古人将补泻手法分为单式与复式两大类,但仔细留意一下,在单式手法具体操作中,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其人针偏历穴,针尖向上斜刺,这是迎随补泻中的补法;而在进针的瞬间,病人正好在吸气,当出针时病人又在呼气,那么,按迎随补泻法来讲,当是顺经而刺属补,而依呼吸补泻法来讲,此时属泻。此时的偏历是补还是泻呢?

在复式补泻法中,烧山火是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行九阳数;透天凉是食指向前,大指向后捻转,行六阴数,前者为补法,后者为泻法,依刺激量的大小来分,烧山火是大指向前捻转,行九阳数,从力学的角度上来讲,大指向前捻转比食指向前捻转,其量要大几十倍,何况还有9与6之别呢?所以绝对不是补法轻刺激,泻法重刺激,不能这样划等号。

针刺时刺激腧穴的量确有大小之分,无论是医者指下的感觉或病人的反应都证明了这一点,而这个刺激量的大小,盛老认为:主要决定于5个方面,即进针的角度;针刺的深度;捻转的幅度;提插的速度,以及针具的粗细。直刺、深刺、大幅度、快速度、粗针,一般来说刺激量大,针感强,它常用于急症、实证、阳证、热证、表证,特别是急性痛证;反之,斜刺、浅刺、小幅度、慢速度、细针出现的是刺激量小,针感弱,适用于慢性病症、虚证、阴证、寒证、里证,特别是脏腑久病。

这里还得提一下,除了上面几个因素决定针刺刺激量的大小外,而针灸医生的本身进针时的指力与熟练程度,也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不可忽视。

内经有"补泻反,病益笃"。意思是说,补泻手法用反了,该补则未补而泻了;该泻则未泻而补了,会加重病情的发展。在临床上而由于你采用的手法不当,往往使病情迁延,日久未能速愈是常有之。所以要求医生在治疗疾病时手法与病情应恰到好处。掌握好这个治疗量,才能得心应手。

盛主任尊古而不拘泥,辨气而知变通,以疾病的本质来指导用针,实为其针刺手法的根本之处。

㈤探索腧穴之奥密

⒈寻求有效穴位盛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针刺治疗面瘫的有效经验穴——“面三针”(面瘫1:地仓穴下一寸,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2:相当于大迎穴,向颧髎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3:太阳穴下一寸,横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寸)。临床以取“面三针”为主,适当配合颜面部腧穴,如地仓、颊车、颧髎、太阳、禾髎等治疗面瘫,尤其是治疗难治性面瘫效果明显。在针刺手法上,急性期病人宜用浅刺、轻刺;恢复期宜用深刺、透刺;后遗症期宜透刺,用补法。每

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面三针”长针透刺治疗面瘫,要求针刺部位较表浅,并尽可能顺着颜面肌纤维走向而进行透刺,如“面瘫2”沿咬肌纤维方向透刺;“面瘫3”沿眼轮匝肌肌纤维方向透刺,透刺深度以达到皮下而不透出皮外为度。通过透刺对肌肉及神经的刺激,提高局部神经、肌肉和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促进面神经及面部肌肉的恢复。

⒉“老穴新用”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证候。轻者不经治疗也可自愈,但重者呃逆频繁,影响呼吸、工作与睡眠。有迁延数日、数月不愈,乃至反复发作年余者有之。本病既可单独发生,也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的病情发展过程中。呈连续或间歇性发作。

其病因大致有三: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积于胃,胃气上逆;或过食辛辣,胃热内盛,胃火上冲;②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胃,而致气滞不畅;③久病体虚,中气耗伤,气机升降失常;或脾胃阳虚,痰浊中阻;或热病后胃阴不足,虚火上逆;或肾气耗伤,肾不纳气,冲气上逆,均可导致胃失和降,而致本病发生。在治疗上多以和胃降逆为法,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等,并辨证加减,如胃寒者加灸;胃热者加内庭;气滞者加太冲;阳虚者灸气海、关元;阴虚者加三阴交等。

如盛老诊治患者,男性,46岁。反复呃逆两年,每月发作,均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停止。此次发作已二天,整日呃逆不止。属顽固性呃逆,老师以单穴--涌泉治之。针治一次后呃逆大减,针后一直未打,至晚上9时许又有发作。治疗三次后呃逆全止,盛老改取三阴交、阴陵泉,以巩固治疗。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是足少阴经经气所出之源头,针刺之以激发本经经气,以起到益肾补气的作用。使肾气回纳,气机通调,则上逆之气自平。继之取阴陵泉、三阴交以健脾益气,则中焦气机和顺,可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故老师运用此法屡屡神效。

⒊敢于深入“虎穴”颈部针刺须格外小心,这里从现代医学解剖学来看,结构较复杂,有一些重要的组织器官,如果不慎损伤,后果不堪设想。“咽四穴”是盛教授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结合多年来临床上治疗咽喉疾病,或以咽喉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经验总结。盛老以其为主穴,配合辨证选穴,用于治疗声音嘶哑、声带麻痹、咽喉部肿瘤放疗所致的发音困难、声带小结、舌咽神经痛、癔病性失语、急慢性咽喉炎等。本人临床多次运用,均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咽四穴”位于喉结旁。即前正中线旁开约二寸,以喉结高点水平,沿甲状软骨边缘向上、向下各五分,左右共四个治疗点。

“咽四穴”的进针方向是沿甲状软骨边缘呈外八字形向内直刺1.2寸(忌针尖向外斜刺),进针后局部出现一种如鱼刺梗在咽喉部的感觉,则治疗较佳。一般留针20~30min,可采取动留针,其间行针一次,捻针5~7次即可,不宜捻转次数太过,以免遗留痛感,但通常可在一天内完全消失。留针期间患者切忌讲话,在手法上忌大幅度捻转提插。若进针后患者出现面红、呛咳等症状时,可能为进针过深所致,应立即将针轻轻退出2~3分。

“咽四穴”既不属于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古今文献中也无记载,故自定为“咽四穴”。其邻近足阳明胃经,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起到除痰祛瘀之效。

其局部解剖有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固有筋膜深层、肩胛舌骨肌、咽缩肌等,外侧为颈总动脉,浅层布有颈前浅静脉、颈横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有甲状腺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舌下神经袢的分支、交感神经等。

例1: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所致发音困难

宋某某男46岁。初诊日期:1998年5月5日。

发音不出近半月。二月前在外院诊断为鼻咽癌,后经放疗病情已基本控制,但继之出现发音困难,声音低微、嘶哑,来诊时主要靠书写交流。盛教授认为此乃放疗后所致咽喉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治当活血化瘀。取“咽四穴”、合谷。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针后患者即觉咽喉部明显轻松感,发音也较来时稍清楚些,病家大悦。治疗一个疗程(10次)后症情明显好转,以基本能用较低而沙哑的声音交谈。经治三个疗程后,发音基本正常。

按:本案当属本虚标实之证。“肺为声音之门”,肺气旺盛,则声音清亮,反之,则声喑。因放疗后而致气耗阴伤,损及喉咙脉络,而致咽喉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肺金气阴两伤为本虚,瘀血内阻为标实。“咽四针”能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活血化瘀。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善治咽喉肿痛、失喑等。两者同用,共奏活血祛瘀利咽之功。

例2:治疗声带麻痹

陈某某男48岁。初诊日期:1997年6月21日。

声音嘶哑已二个月,喉镜检查为左侧声带麻痹。刻下:声音嘶哑、低弱,无法与人交谈。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此属肺气不足,肾阴亏虚。治宜滋肾益肺为主。取穴:“咽四穴”、尺泽、照海。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经针刺治疗五次后,病情明显好转,已能较响亮的发音,但较正常稍低哑。又针十余次而愈。

按:本例属祖国医学中“慢喉喑”之范畴。声为肺系所出,喉为肺之门户,与肺相通,是气体出入之要道。肺金虚损,则声无力为肺系所出,可致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肾为藏精之脏,其经脉入肺中,循喉咙。肾之精气充足,则其功能正常,反之,咽喉失于濡养而为病。正如《疡医大全》中云:“肾水不能潮润咽喉,故其病也”。本例属肺肾虚损,气阴两伤,故取“咽四穴”以疏通局部气血;尺泽为肺经之合穴,合穴是经气深入、进而内于脏腑的部位,选之以补益肺气;照海为肾经腧穴,通于阴跷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且肾经循喉咙,挟于舌根,故取之可补益肾精。诸穴共用可达滋肾益肺之效。

例3:治疗声音嘶哑

王某某女23岁。教师初诊日期:1997年7月26日。

因近期示范教学较频繁,用嗓过度,加之稍感风寒而致声音嘶哑三天。次日还要上一堂公开课,故十分着急而来就诊。主任穴取“咽四针”配曲池、合谷治之,留针40分钟。针后患者即感明显改善。课后特来告之,发音恢复,公开课上的非常好,受到同行好评。

按:本例属祖国医学之“急喉喑”范畴。因用声过多过强,声道损伤,加之风寒外袭,肺气壅遏,气机不利,风寒之邪凝聚于喉,亦致声门开合不利而发病。正如《千金方》言:“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故在运用“咽四穴”的同时配合曲池、合谷二穴,其均为手阳明经穴,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尔可以祛风解表、宣肺散寒。且“面口合谷收”,头面口疾病多取之。

㈥针刺治痛

疼痛是临床上多见的症状之一,主任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对治疗疼痛有较全面的认识,因而临床疗效显著。疼痛的诊断与辨证,一般来讲并不太困难,因为很多疾病的主症就是疼痛,但要区别它属于何种原因所引起的疼痛,有时也不太容易。正如《经历杂论》说:“若问其痛所因,总纲则有虚有实,有半虚半实,有阴虚阳实,有阳虚阴实,有阴阳俱虚,有阴阳俱实。当辨其外感六淫,是何邪所伤,内伤七情,是何脏受病。更有不内不外,乃人事之乖者,如跌打震动,刀伤失血等类,此所以致

痛之因也。”确实如此,产生疼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错综复杂的,临床辩证与诊断的方法也是不一的,如根据致病因素的偏胜来辨证的,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千金方》:“"多食肥甘则舌根痛,而外发落。”《张氏医通》:“大股痛……有湿热者,痛处必肿,而沉重不能转侧……寒热而肿痛者,须防发痈。”

有根据临床症状来辨证的,如《医宗金鉴》:“不甚肿痛,不怕冷热,为风牙痛……不肿痛甚,喜饮热汤,为寒牙痛。”《症因脉治·痹症论》:“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挛,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日痛痹;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日着痹。”《古今医鉴·脚气》:“凡足疼痛,皮不肿赤,筋不拘急,遇夜痛甚,凡此气虚,而血不荣也。”《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更当审其凝滞作胀痛之故,或因虚因实,因寒因热而分治之也。”根据临床症状的表现不同,来辨别其何病?如肠痈患者,在腹痛剧作时,常把右腿蜷曲不易伸直;坐骨神经痛患者,仰卧平睡,疼痛的患肢不易抬高,强行抬之,则疼痛加重;腰扭伤疼痛的病人,不能直腰而行,往往用手扶住痛处。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医生应详加辨之。

在辨证中,亦常常用经络辨证一法。如《中国医学大辞典》:“腿痛……在前廉者属阳明,……在后廉者属太阳……在外廉者属少阳……在内廉者属厥阴……在内前廉者属太阴……在内后廉者属少阴。”《杂病源流犀烛》:“至于臂则为六经分布之处,故其为病须即病处分别之……其所以痛者,虽不外风寒湿热,而要帷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固有由来也……若夫臂连肩背酸痛,两手软痹,由痰饮流入四肢也。”根据经脉循行部位来辩证,这在临床上应用亦非常广泛,特别是针灸临床更为重要。在经络辨证时结合病因辨之,当然更好。

疼痛辨别其虚实,这直接关系到制订治疗法则的正确与否,所以被医家所重视。《景岳全书·胁痛》:“血积有形而不移,成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成條聚條散;苦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第详察其所因,自可辨识。”《中医临证备要》:“经期腰部酸痛,多由体弱,肝肾不足……。”通常,从疼痛的性质看,凡是空痛、昏痛、隐痛、痛势悠悠、劳累后加剧者,大多属于虚病;而重痛、胀痛、灼痛、抽掣痛、跳痛,大多属于实痛。同时喜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从致病因素来看,虚证大多为脏气虚寒,气血不能温养所致;而实证大多为寒邪、湿热、积滞,导致腑气通降不利,气血运行受阻而成。此外,患者如受寒饮冷,局部冷痛,得温则舒者属寒;局部有热感,痛势急迫者属热;疼痛且胀、嗳气则舒者属气滞,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者属血瘀。

从疼痛病邪感受部位来分,《经历杂论》说:“内症之因于六淫者,如寒从上受,发为太阳表证,则头项痛,太阳痛,头痛如劈,脉浮紧,无汗;寒从中受,发为胸院胁肋痛,吐水甚,引背痛,脉弦迟而紧,疼痛绵绵不已,无止息,无松紧,喜热手按摩者;寒从下受,传入三阴,发为脐腹疝瘕痛,甚则如奔豚,痛有定所,痛若筋牵引,无止息,无松紧,爪甲青白,甚则厥逆,肢冷,喜热熨者,急温三阴则愈。”这些不同症因所引起的疼痛,如何区别诊断,《经历杂论》说:“辨之之法,全在切按二字,详细工夫。”当然对疼痛病症的诊断,切、按之法固然重要,但望、问、闻三诊亦不可忽视,应全面搜集,加以分析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疼痛的主要病机是“不通则痛”,所以治痛的总则是“通则不痛”。这里的“通”含义是非常广泛的,有以补益之法而通之,如《临证指南医案》说:“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莫进攻风……。”阳明脉衰,肩胛筋缓,说明是气血不足所引起的疼痛,用补益之法而治之。又如,其人

患血虚头痛,由于血虚,髓海不能得到濡养,而采用足三里、中脘等穴治疗,病人饮食增加,气血生化有源,头痛得以解除。这种增强气血,使之气血运行通畅,也属于“通”的范畴.《医门法律·风门杂法》说:“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枯细者,且未可治其膝,先养血气,俾使肌肉渐荣后治其膝可也。”临床常见肾虚腰府病人,由于肾阳不足,出现腰部疼痛,以后半夜为甚,膝以下软弱发冷,常用灸命门之法治之。正如《沈氏尊生书》说:“诸般腰痛,其源皆属肾虚,若有外邪,须除其邪,如无,于补肾而已。”所以“通”不一定专指攻下,殊不知补益之法亦属于“通”的范畴。当然攻下之法,有“通”的作用无可非议,《临证指南医案》说:“痛定于肩背,此着痹之类,必用外治之药,以攻之提之,煎药不能取效也。”此类例子很多,又如其人腹痛大作,按之腹满,问之大便三日未行,此乃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泻天枢、上巨虚,以通调腑气,燥屎自下,腹痛乃止。而经前腹痛,拒按,脉涩,舌紫,此瘀阻不通,可取血海、三阴交行气破瘀。通下之法,亦有多种多样,有温通、表通、宣通等,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如其人外感风寒,头痛如裂,浑身不适,脉紧,恶风寒,急刺大椎、曲池、合谷,使其微微汗出,解表祛邪,头痛自除,属表通之例;脾阳不振,腹痛便溏,面白肢冷,灸神厥、天枢、气海,温补脾阳为温通;咳嗽胸痛,痰稀色白,取尺泽、太渊、列缺,宣通肺气,咳止痛消,为宣通。

虽然治痛之法以“通”为主,但也不是诸痛均以“通”为主,正如《经历杂论》说:“古人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盖谓实痛也,若执此以治诸痛则谬矣。今将余历治痛而得效者,为业医者备陈之,夫痛亦各病中之证也,必详其所因,而后治之,始无差谬也。”疼痛的病因不一,何况还有虚实之分,寒热之别,《证治准绳·杂病》:“面痛皆属火……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高者抑之,郁者开之,血热者凉血,气虚者补气,不可专以苦寒泻火为事。”又说:“胸痛连胁,胁支满,膺背肩岬两臂内亦痛……其脉若洪数,宜用降火凉剂;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是为金邪伤肝,宜用补肝之剂;胸中痛连大腹小腹亦痛者,为肾虚,宜先取其经少阴太阳血,后用补肾之药,胸连胁肋髀膝外皆痛,为胆足少阳木所生病,详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临床治疗时,应详加辨之,然后根据不同的症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有时攻补兼施,有时表里双解,有时标本同治,有时针药并用,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病,因症而决定之。只有这样,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

㈦师古训而不拘泥

⒈运用奇经八脉理论治疗“痫症”“痫症”,现代医学称"癫痫",是一组临床综合症,以在病程中有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致暂时性、突发性大脑功能失常为特征。以反复发作性抽搐,意识障碍、感觉或植物神经功能异常为主症,发作间歇期无任何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病症临床治疗较棘手,盛主任根据经络学说奇经八脉理论,运用蹻脉治疗痫症效果明显。

如,例一:阵发性夜间抽搐八年,发作时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每以夜间发作,每次发作约一分钟左右,醒后疲劳头痛,近月来每天夜间均发作,患者系女性,40岁,据述因生产以后引起。盛主任认为:经云,癫狂痫三者均为痰在作怪,痰浊蒙敞心窍,神明失主,日久必导致心阳不振,阳虚阴浊更易上扰,治宜祛痰为主。取穴:风池、间使、神门、丰隆、照海。针后当晚就未发作,治疗一疗程,一直未发作。因家较远,未能继续治疗。

例二:男性患者,48岁。阵发性昏迷二年余。患者近二年来,时常突然跌仆,以晨起后为多,每次昏迷约二十分钟,发作时无明显抽搐及口吐白沫,但有小便失禁,乃痰浊中阻,蒙敞心窍,心神不宁,治拟除痰定志。取穴:风池、间使、神门、丰隆、申脉。针后也有明显好转。

从以上两例看,取穴大致相同,惟申脉、照海不同,两穴为阴阳蹻脉之穴。阴阳蹻脉主治癫痫,

阳蹻病证之痫证属阳证,发于昼间,其证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关;阴蹻病证之痫证属于阴证,发于夜间,其证与足少阴肾经相关。故张洁云认为阴蹻、阳蹻分主表里。曰:"阳蹻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阴蹻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又云:"癫痫昼发灸阳蹻,夜发灸阴蹻"。

通过主任诊治,深感祖国医学之奥妙,当努力发掘。

⒉鬼穴治“痫症”“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点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后大陵穴,入寸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名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第六却寻大杼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针要温;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间使鬼营上,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玉女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为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口诀,狂猖恶鬼走无遗蹤。”这是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

患者杨某女27岁。初诊日期:1999年12月7日。阵以性抽搐、口吐白沫已15年。其12岁时曾有不自主口噤抽动,以后不定期大发作,长期服用抗癫痫药以维持控制。但有时仍有小发作,右脉洪大,左脉细小。证属肝肾不足,涉及脾虚湿停,日久成痰,蒙胧敞心窍而发为痫症。治拟补益肝肾,除痰定痫。并主任告诫,由于病程较长,短期难以见显效。取穴:间使、神门、丰隆、三阴交、太溪、中封。

10日复诊,针灸治疗以来,仍有3次/日左右,为加强疗效,加服中药礞石滚痰丸加减。针刺加用风池、印堂等。

17日复诊,发作次数已明显减少,发作时症状也较前为轻,但病家只相信针灸,而不愿服中药,故主任在原法的基础上,溶入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治癫狂之意,加取百会、上星、人中、承浆、曲池、大陵、舌下、照海等。方中上星、人中、承浆、曲池、舌下、间使、大陵等均属十三鬼穴。针数次后发作基本控制。

癫痫是由于脑部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的过量放电而引起的阵发性大脑功能紊乱的一组临床症状群。由于异常放电神经元所涉及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有短暂的运动、感觉、意识、植物神经等不同的异常。癫痫的临床分型十分复杂,通常分为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癫痫连续状态等。临床以痉挛发作最为多见,典型的表现为突发的意识丧失和全身痉挛,并常有咬破舌头与小便失禁,本病较常见,患病率约5%,多数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

本病属中医学"痫症"范畴,包括《内经》所记述之"巅疾"。在《素问.奇病论》与《灵枢.癫狂篇》中已明确地提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作用,而且还注意到巅疾在抽搐之初,先有肌肉僵直,发作后常有脊背疼痛的表现。后世医家多认为本病系各种因素导致"脏气不平","痰涎壅塞"所致。如《丹溪心诀.痫》篇指出本证之发生"无非痰涎壅塞,迷蒙孔窍",这些论述都为后世对痫证的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主任据癫狂痫均系"痰"作祟,也均系神经系统疾病,故采用"十三鬼穴"之意治之,而获大效。说明治病必求其本(这里的"本"可以看成病因的"因"),抓住了本质的东西,就能取得好的疗效。

㈧勇闯难关——针刺治疗截瘫的研究

外伤性截瘫属中医痿症范畴。"痿",有痿枯不用之意。是指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日久不能随意活动,或伴有麻木、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

外伤性截瘫的病理基础是脊髓损伤,其是由高空坠落、跌伤、击伤等间接暴力所致脊柱骨折、脱位,压迫脊髓而造成的完全或不完全的损害。从中医理论而言,脊髓损伤,导致气机逆乱,髓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影响四肢百骸,筋脉肌肉的正常功能发挥,而见肢体痿软无力诸症。

主任教导,外伤性截瘫伤其脊髓是现象,损其督脉是实质,也就是说,由于较严重的外伤,以致督脉的经气循行发生障碍或阻隔不通。《难经》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由于手足六条阳经之经脉,均与督脉相会,故有督脉能督周身之阳,是一身阳之根本的理论。当外力损伤了脊髓里的督脉时,引起督脉气乱血溢,因而使经气阻滞不通,经脉则失其濡养,临床上出现肢体麻木,知觉消失,甚至萎弱不能活动等症状。同时由于督脉阻滞日久,也可以累及相应的经络长期阻滞不通,结果导致其相连的经络与脏腑发生病变,如常见的足太阳膀胱经和其相连的脏腑功能发生障碍时,就出现泌尿系统的尿闭或尿失禁等现象;手阳明大肠经和其相连的经络与脏腑功能发生障碍时,就出现便秘与大便失禁等现象。如是等等。本病在病程中往往涉及三个脏器,即肝、肾、脾。其早期多为实证,主要为气滞血瘀,瘀血闭阻经脉;病久多虚,主要为肝、肾、脾之不足,而表现为骨软、筋弱、肉痿。

关于外伤性截瘫病人的治疗,主任认为,目前现有的治疗手段,虽能提早恢复瘫痪肢体的功能活动,使其较为安适的生活,部分病人还可以从事适当的工作,但这与截瘫的部位、程度、时间、治疗手段的合理与否,锻炼意志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对待外伤性截瘫患者,应强调治疗与功能锻炼相结合,这是使病人感觉及运动的恢复,不可缺少的两项重要手段,这两种不同的手段,在不同的阶段,由于病情的不同,应各有侧重。

“治痿独取阳明”为临床最多采用的治法。还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或选瘫痪肌群上的穴位、或从督脉经及华佗夹脊方面取之;或从脾肾、肝肾着手,此外二便功能障碍者,或取肾俞、八髎、气海、中极、阴陵泉、三阴交等。

主任还特别强调,治疗后期、病程较长而长期卧床者,易发生广泛性褥疮、泌尿系感染、消化功能紊乱、以及进而发生营养极度不良,贫血以及抵抗力差等。故既要立足于整体,又要重视局部,且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㈨科研开路——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针灸科中风病人较多,尤其是中风后遗偏瘫者。主任根据多年临床及科研工作总结,形成了一整套较完整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显著。

⒈关于病因病机主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脏腑气血不和,阴阳失去平衡,经络功能失常所致,导致本病发病的因素,主任归纳为三点:其一,将息失宜,情志不调,精气亏耗,以致肝肾之阴不足,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肝风鸱张,上扰清窍;其二,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停痰积湿,或素体肥胖,多湿多痰,日久痰郁化热,痰热与肝风上逆;其三,络脉空虚,风邪乘机而入,或原为阴虚阳亢与痰湿素盛之体,外感风邪以后,引动内邪而发病。并归纳为中风的发病与心、肝、脾,肾四脏的阴阳平衡,机能盛衰,关系其为密切,其病机主要为上实下虚,病因为虚、风、痰、火,瘀五种。“虚”是指阴虚或气虚,一般为烦劳过度、病后体虚,年老体衰,阴阳失调、或精血不足,肝肾阴虚。“风”一般为阳亢化风,表现为头部抽引疼痛、头昏目花,口角歪斜,手足麻木,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倒、手中抽搐,语言不利。这里包含了“痰”流注于经络的表现,所以“风”与“痰”不能截然分开。“火”由于脏腑机能的亢盛,情绪的波动、过于激动出现阳亢火旺的症状。这种情况往往与肝有密切的关系,如中风病人的高热,烦躁,气粗、面红、目赤、神昏、惊厥、便秘,尿赤等。“瘀”

主要指血瘀,由于经脉瘀阻,出现肢体瘫痛、活动受限。

⒉关于辨证有不少脑出血患者同时并发胃出血,其病因病机如何?辨证如何?书中很少有记载。主任根据中医理论指点出,此乃邪中深矣,腑邪必归胃,因胃为六腑之总司,而风性善行空窍,风入胃中,胃热必盛,蒸其津液,结为痰涎,壅塞隧道,胃络破损而出血。

⒊关于治疗中风临床上最多见的症状有二。其一,半身不遂。半身不遂的治则为通经活络。一般取瘫痪侧阳经穴位为主,每次上、下肢各取3~5穴,如风池、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风市、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昆仑等。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部分穴位深刺透穴;若治疗月余效果不著时,可以先针健侧,用泻法,后针患侧用补法,目的是通过健侧的针刺,来激发瘫痪侧的功能恢复。有时还必须运用一些阴经的腧穴,如极泉、曲泽、少海、内关、劳宫、箕门、阴陵泉、曲泉、三阴交、太溪等。特别对于肢节拘挛的病人,如上臂内收,握拳五指不易伸直,下肢内收,走路呈跛状弧形前进的病人,更有必要。主任认为:中风刚形成后遗症时,极大多数病人表现为阳亢、阴不足,针刺时泻阳经的穴位,补阴经的穴位,使其阴阳得到平衡,气血通畅,营卫和调,这样有利于临床收效。反之。如果单纯取阳经穴位,效果有时会比较缓慢。临床运用此治疗方案屡屡效果显著;其二,失语。主任在治疗失语方面,除运用常规廉泉、通里、照海这一组穴位外,善用舌针。穴取:舌面针——位于舌根部中点,针尖向斜刺0.8~1.2寸,轻轻捻转10余次,不留针。舌下针——位于舌下舌系带二旁,相当于舌系带和金津、玉液之间,针尖呈15°向后斜刺,进针1.0~1.2寸,轻轻捻转10余次,然后留针20~30分钟,隔天治疗一次。该症乃因心脉系舌下,今心被风痰所阻,神明失主,窍闭不通也。故取此组穴位,以起开窍通络作用,使窍开而能言语。

⒋关于治疗时机及预后主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指出,病程越短,疗效相对越好。所以早期治疗很重要。但如果遇到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病人,合并有明显的脑水肿、或脑出血病人颅内压增高,有脑疝形成时,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暂缓针刺治疗,因此时病人需要绝对安静,尽可能减少外界不必要的刺激,不然会促使病情发展。有人认为,一般脑出血病人在病后5~7天,其它脑血管意外病人在发病后3~5天,病情渐趋稳定后,即可采用针灸治疗,但也不应过于拘泥于天数。从临床实践来看,一般中风后遗症的病人,通常在病后三个月内效果最明显。极大多数病人下肢单独行走约在15~30天之间,上肢的功能恢复远比下肢慢。如病程超过半年者,效果即慢得多,但尚有逐步恢复的可能,如病程超过一年者,恢复的希望就不大了。瘫痪肢体弛缓型的要比拘急型的恢复率要高一些,大关节比小关节的活动又要快一些。差不多这也成了中风后遗症病人恢复的规律。

⒌关于治疗在治疗期间,应强调病人的功能锻炼,因为锻炼活动,可以促进瘫痪肢体的经气运行和血液、淋巴液的循环加快,可以激发神经的营养机能,防止肌肉、骨骼、关节等产生废用性萎缩,同时锻炼还可以牵引和伸张瘫痪的肌肉,保持关节、韧带和关节囊的正常伸展活动。一般先以被动运动,待病人自己能站立时,应扶持练习走路,锻炼次数多,时间短一些,以不疲劳为原则,但在临床上经常碰到有些病人,在病后二十月左左,同时并发肩、髋关节的疼痛,这种疼痛的产生,是由于血液循环和营养成份的改变,以及屈伸肌张力不匀,牵扯关节囊所致,这样就影响了病人的正常功能锻炼,必须及时处理,针灸肩髎、肩内庭、肩髃、后溪、居髎,髀关、侠溪等穴,采用补法,每日治疗一次,针后加灸或拔火罐(局部穴)。然而,如果及时进行锻炼,则可避免这种疼痛的产生。

⒍关于合并症极大多数中风病人发病以后,血压趋向正常范围以内,但也有部分病人,发病后血压持续不降,或降后复升,升降不定,且出现头昏眩晕等症状,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不然不但对瘫痪的肢体恢复不利,甚至个别患者还有复中的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常见的为肾阴不

足,肝阳上亢,形成下虚上盛的发病原理,针灸取穴补太溪、复溜、泻太冲、曲泉。

此外还可以艾灸足三里、绝骨,每周一至二次,每次一穴,每穴一至三壮,要有小水泡者为佳;还可以梅花针治疗,扣颈项部、乳突部、气管两侧、内关、三阴交等,先轻度后中度。

⒎关于中风病人的饮食在临床上经常碰到不少中风病人提及饮食问题,也就是说得了中风以后,吃东西应注意什么?通常碰到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什么都吃,不管脂肪、胆固醇类含量的高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都不忌,另一种是什么荤菜都不吃,连鸡蛋也不进,光吃蔬菜,以为这样可以避免复中了。我们认为这二种看法都不全面,因为这对疾病的恢复都不利,大家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饮食物中吸取各方面的营养,才能维持机体正常功能,作为—个有病的人来说,保持—定的营养就显得更加重要。中风病人的食物,以低脂肪、高蛋白为原则,例如鱼类、蛋类,瘦肉、家禽、白木耳,、各种蔬菜以及水果等等。但如果过食其脂肪含量较多的食物,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势必增高.这样血管弹性就减少,血压也随之增高,对病情的恢复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与中医认为油腻之物易生湿生痰的说法是不谋而合的。

以上是本人通过三年来的临床跟师学习所得之部分肤浅体会,还有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总结。

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指南

附件5: 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1995年出版) 1、总论 1.1背景 针灸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中国已经使用了2500年以上,其产生的年代还要早。公元前2~3世纪,针灸已经产生了系统的理论,这可见于《黄帝内经》之中。针灸作为一种显然是简便有效的临床方法于6世纪介绍到中国的邻国,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到16世纪初期,针灸传播到欧洲。 在过去的20年里,针灸已经遍及世界各地,人们对针灸在治疗方面的运用越来越感兴趣,并想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来解释针灸的作用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认识到针灸的潜在价值以及针灸对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健康”这一目标所能作出的贡献。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事务地区委员会正式通过了一项关于传统医学的决议,承认传统医学疗法,尤其是草药医学与针灸,形成了恰当的技术方法,可以纳入国家的卫生战略规划中,并且敦促各成员国制定有关传统医学研究、培训及情报信息各方面的项目计划。两年后,于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事务地区委员会通过了另一项决议,重申了草药医学与针灸的价值并且敦促各成员国根据其各自的具体需求与情况建立或进一步发展有关传统医学尤其是草药与针灸方面的项目计划。 1.2针灸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针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卫生保健资源,然而针灸的使用却主要是基于传统及个人的经验。虽然针灸已为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但是适当的科学研究对于针灸的合理使用与进一步发展将是有益的。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事务地区委员会所通过的有关传统医学的两项决议鼓励各成员国在现代与传统医学观念的基础上开展评价传统医学(草药与针灸)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评价针灸临床疗效的研究应当比研究其作用机理更受到重视,因为这种研究直接关系到针灸在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的发扬与投入。 1.3针灸临床评价对本规范之需求 针灸临床及其相关的研究早已为一些独立团体所开展,但研究质量迥异。应当把各种可接受的结果综合起来,进行比较并作出结论。结合并运用现代科研的基本原则与方式方法来保证研究课题的可靠性,对于针灸临床研究来讲是很困难的。现代科研的基本原则与方式方法的运用,如科研设计、科研实施、统计分析、论述与报告等尚不能为针灸研究者们恰当地掌握。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科研小组在日内瓦开会,建议由世界卫生组织出面健全强化针灸研究方法的规范,以确保研究结果的质量可以被接受。 2、术语解释 以下词汇在本文件中作为有特定意义的术语使用。 2.1 与临床评价方法有关的词汇 (1)有效性:有效性要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检测结果要与被检测现象的真实状态相符。一般来说临床评价有两种有效性: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方案撰写指南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方案撰写指南 研究方案撰写指南使用说明: 1.《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方案撰写指南》是为申请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 员会伦理审查的研究者撰写研究方案时提供的参考; 2.此指南是针对临床研究的,对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 口腔、社会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使用时请参考方案设计的主要方面。 3.不鼓励照搬本指南语言,而鼓励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特点撰写研究方 案; 4.以下用斜体字标注的是为方便研究者理解本指南内容而提供的事例。 每个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都应该有一份详尽的、设计科学的试验方案,即一份准确描述如何进行研究以及如何收集分析临床数据的综合计划。为帮助北京大学临床研究项目申办者制定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及向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申报研究项目伦理审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委托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姚晨教授、阎小妍博士和李会娟博士制定该指南。 本文件将根据临床研究的两大类别,分别是观察性研究(用于探索,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和证实性研究(用于验证假设,下结论)来进行方案撰写格式的阐述。在医学研究中,观察性研究主要用于评估潜在有害暴露对健康的影响及环境暴露对公共卫生的影响,描述疾病或治疗模式的流行病学,研究罕见转归(如某新药不良事件的上市后监测)或确定病因,以及为随后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研究假设等。而证实性研究是指研究者据研究目的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

单位,按要求随机分配受试对象,合理安排处理因素,以对比和分析处理因素施加于受试对象后所产生反应或效应间差别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一般会有干预存在。对于观察性研究和证实性研究相互关系,详见下图: 具体格式见下: 1 一般格式要求 做到封面、目录、页眉、页脚完全。页眉页脚中需包括研究题目、方案版本号、日期和页码等信息。 2 标题页 标题:应用常用的专业术语表述研究设计。 对于观察性研究,建议在标题中加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等”字眼,如:矽肺宿主、环境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对于证实性研究建议加入诸如“随机对照”字眼,如评价××胶囊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日期,版本号 课题负责人单位科室

2020年针灸临床工作总结

2020年工作总结 20xx年就快要过去了,是不是又在向怎么写年终总结呢?看看这里或许给你一些启发。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20xx年工作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20xx年工作总结篇1:医生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本人在本年度的针灸临床工作中,坚持以xx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认真做好各项业务性工作及事务性工作,全面贯彻执行上级领导安排和布置的各项任务,全面履行了一名医师的岗位职责要求, 一、贯穿一条主线,情为群众所系。 本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践行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一丝不苟诊治每一位患者,自任职以来,本人精心诊治上万名患者,总有效率为98%以上,从未发生任何医疗事故。 二、坚持两个导向,营造和谐氛围。 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本人认真学习党的“xx大”精神,以“xxxx”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本人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积极工作,勤奋学习,能全面、熟练地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医疗、预防、科研及培养指导下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其次坚持良好的环境导向。在本人分管的范围里,结合工作实际,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紧紧围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提高医技为保障,以端正医风为前提,以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为主线,注重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服务功能,规范运作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的医疗资源,建立起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群众创造良好

针灸镇痛的原理及其发展

方兴未艾的外治法之针刺灸镇痛疗法 摘要笔者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观点,以针刺麻醉镇痛,针灸治疗体表和脏腑疼痛为实例,从针刺对神经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方面,阐述了针灸镇痛的原理,并将其与现代镇痛手段相比较。 关键词针灸痛症治疗针刺效应 绪论临床实践与资料及针刺麻醉的应用已经证明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被国内外医家所公认,相比药物和外科手术镇痛的方法,针刺镇痛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 人们通常所说的针灸包括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狭义的针灸指的是医疗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到的针灸疗法,广义概念指的是完整学科,即针灸学。针灸疗法属于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类。其中包括了针法,灸法和发展而成的枢穴特种疗法。这些医疗方法虽然技术手段和作用方式不同,却都建立在同一理论之上,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经络枢穴理论。 针灸镇痛是一种治疗方法。讲将毫针刺入体表特定穴位,然后在穴位施加温热刺激,或施加电刺激等物理刺激以求达到治疗病痛目的。针灸疗法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最初就是以治疗疼痛为基点的。当时,人们就在实践中学会了使用砭石刺破劳作时的脓殇,这种手段后来又进而发展成为刺络泻血的方法。 《内经》在针刺镇痛方面有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后世针刺镇痛研究的基础。“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泣而不行,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是书中提出的引起疼痛的原因。对此《灵枢》首次提出了“以痛为俞,以知为度”的针刺镇痛方法。此后,经过《难经》发展了奇经八脉与疼痛的临床,人们广泛认同奇经八脉逆乱阻滞同样可以出现疼痛病症。从此,针灸结束了单纯作为经验

疗法的历史,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形成了以经络为核心的针灸基础理论。此后,针灸镇痛疗法也逐渐成型。 金元时期,窦汉卿《针经指南》又补充了八脉交会穴治疗不同痛症的理论,为后世针刺镇痛选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后,在此基础上针刺镇痛逐步趋于成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强有力地指导着针灸对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 1.针灸麻醉镇痛 针灸麻醉镇痛是以针刺穴位为主,辅以少量药物,依据筋络脏腑基础理论和针刺麻醉临床经验,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的一种麻醉方法,是针灸学理论与实践在现代麻醉学中的成功运用与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针灸治疗体表及脏腑疼痛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引起疼痛的原因可概括为气血。《素问》说“风寒湿三期杂至合二位痹”《千金方》说:“凡病皆于气血壅滞步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可见各种痛症杰克归结为气血的病变,气血的病变不外乎“不通”,“不荣”,或因气血不通,或因气血不容。不论何种邪气壅滞经络脏腑,“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就是体表疼痛性病症的基本病因病机。 ①现代针灸临床 体表疼痛如肌肉痛以及各种骨关节病扭伤等,占据了针灸临床的绝大部分。而大量数据表明,针灸对于治疗急性腰扭伤等外伤性急症有显著的疗效。 ②针灸治疗脏腑疼痛 1957年我国成功实施了世界上首例针灸麻醉的扁桃体摘除手术,60年代公布后即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70至80年代初,针刺麻醉在国内外的内科手术中逐渐被推广使用,这既是针灸发展是上的一个飞跃,也是外科麻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此后从最初的肺,胃且切除术必须用80多个穴位,几个针灸师连续捻针7~8个小时,到如今结合经络腧穴加上耳穴的介入可以

陆氏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下)

陆氏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下) □陆焱垚上海中医药大学 重视爪切善施手法 “陆氏针灸”的创始人陆瘦燕教授和他的夫人朱汝功教授,在临床上一贯强调正确、熟练运用针刺手法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之一。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其疗效确比不用补泻手法为佳。这如同内科治病,辨证、用药、剂量三者缺一不可,是相辅相成的。 爪切进针法 他们主张双手协同操作,十分重视左手切按穴位的作用,是陆氏针灸的特色之一。 具体方法:以左手大拇指甲用力按穴;右手持针,中指须抵住针身,无名指抵在患者皮肤,然后将针沿左大拇指甲边缘,一捻一插迅速刺入皮肤。 爪切进针法的优点:一是减少疼痛或不疼痛;二是正确取穴,不致偏离;三是宣散血气,避开血管或器官;四是便于施行各种针刺手法。 行气手法 行气手法是使“气至病所”的一种针刺手法,可以提高疗效。在《刺灸法汇论》中,陆瘦燕夫妇将行气手法列为一类独立的手法,并将其归纳为“捻转行气法”、“提插行气法”、“呼吸行气法”、“按压行气法”及“针芒行气法”5种,填补了近代针灸文献的空白。临床上,常用针芒行气法结合弩法以行经气。 针芒行气法:是行气手法的一种,针芒即针向,指针刺的方向,是用针向来控制经气传导的方向。 操作方法:欲气上行,针芒向上刺;欲气下行,针芒向下刺。 弩法:是用于行气的一种辅助手法。 操作方法:《针灸问对》曰:“……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掐住针头,不得转动,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四五息久,如拨弩机之状。” 即在得气的基础上,用大指、次指将针掐住,用中指按压针腰,若要针感向上传导,弩按的方向要在针的下方;要针感向下,弩按要在上方。 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是通过补虚泻实以达到调和阴阳、疏调营卫的目的。陆瘦燕夫妇尤其重视“烧山火”与“透天凉”,他们从源到流,从理论到操作,深入而精辟地研究了这2种复式手法,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董氏针灸治疗经验 1【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十二猴穴治猴痧】:云门、中府用三棱针点刺治喉痧。董氏针灸在胸部有一组『十二猴穴』,将其放血是治疗猴痧的特效穴(伤寒、重感冒、霍乱均可能会引起猴痧)。而云门、中府穴是很接近十二猴穴的,故董氏针灸临床经验发现,云门中府可治疗猴痧。 2【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小腿内侧接近内踝疼痛】: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治疗小腿内侧接近内踝地方疼痛,经渠是临床特效穴。 3【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内踝部位扭伤疼痛或痛风性关节炎】: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的指导原则,经渠穴除了治疗手腕处疾病外,经验上亦为治疗足内踝部位扭伤疼痛或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穴之一。 4【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小腿内侧接近内踝疼痛】: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治疗小腿内侧接近内踝地方疼痛,经渠是临床特效穴。 5【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鱼青则胃中寒,鱼赤则胃中热】:《内经》言:鱼青则胃中寒,鱼赤则胃中热。临床观察,便秘者常在鱼际部位发赤;大便溏湿者,鱼际辄有暗青色浮起;如患肠炎,腹泻严重,则更能见及青筋暴起,观

合谷之指挥针法】:董氏针灸的「灵骨穴」、「大白穴」与十四经络的「合谷穴」,三者恰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临床上,三针同扎,就形成董氏针灸所谓的指挥针法,其功效远远超过单纯使用「灵骨穴」、「大白穴」或「合谷穴」。凡是属于气滞血淤之重病、怪症均有奇效。 13【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腰痛】:董氏针灸董公景昌用阳溪配灵骨穴,治腰痛效果甚。 14【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踝扭伤】:临床上,足踝扭伤,取手部之阳溪穴针刺,常会有显着的疗效。此即是董氏针灸的对应针法,乃是上病下取、下病上治、左右S型 之相应部位取穴法,可采用直刺或斜刺。 15.【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足踝扭伤】:阳溪、阳池、阳谷这三个手腕背侧的穴位,刚好可以和商丘(脾经),解溪(胃经),丘墟(胆经)这三个脚背上的穴位相对应,临床上对于急症扭伤的病人,取其对应部位治疗,效果很好。16【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董师景昌之火腑海穴与手三里穴相近,火腑海穴常用为补益要穴,可治贫血、头昏、眼花、腿酸、疲劳过度等。功效与足三里相近。 17【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肩关节周围炎及肩凝不举(又称五十肩),一般均取用肩部穴位,效果虽有,但近年来,很多针灸文献报告采用条山穴(条口透承山),效果更

沃登编辑:中医类(含针灸)SCI 论文投稿的心得及指南

沃登编辑:中医类(含针灸)SCI 论文投稿的心得及指南 中医是我们国家的瑰宝,也确实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中医一直没有得到西方的承认,甚至在国内,很多人也不承认中医,原因之一在于,中医很少有象样的国际性论文出现。国际性权威杂志上的论文,是使中国走向世界的敲门砖!因此,有必要使中医的成果国际化,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实际上,中医的文章(包括针灸类),并不代表就不能发表SCI 杂志了。实际上有不少杂志愿意接受相关的文章。如果是中药单体的研究,只要做得好,任何杂志都可以发表的,Lancet, PNAS, Nature 象Medicine 等顶级杂志上均出现过中药的研究,而Science,PNAS 等杂志上经常出现针灸,气功等相关的文章。前阵子报道成都有人研究气功大师严新的气功的文章,也发表在不错的SCI 杂志上呢。不是中医类文章就不能发表在世界顶级杂志上,而且有两个因素: 1 你的实验设计是不是真的严格?!如是否符合随机,对照等一般性原则? 2 你的结果是不是很有说服力? 3 你能否将文章的确切含义表达出来,英语足够好!我们接触过大量中医针灸类论文,普遍存在以上三个方面问题。因此,只要从这三个方面源头抓起,发表SCI 杂志上有可能的。下面介绍一些与中医中药和针灸相关的SCI 杂志:Acupunct Electrother Res (ACUPUNCTURE & ELECTRO-THERAPEUTICS RESEARCH) 1.邮寄投稿地址: Editor-in-Chief: Yoshiaki Omura, M.D., Sc.D., 800 Riverside Drive, Suite 8-I, New York, NY 10032, USA. Tel: (212)781-6262, Fax: (212) 923-2279. 2. 期刊的稿约(Note to Authors ) 3.相关心得①该杂志为季刊,号称投稿周期短,发表快。杂志编辑水平相对较差。“The journal is noted for its rapid handling of editorial contribution and short publication turn around time.” ②收录复旦大学的针灸研究较多,中医类科研机构的较少。被录用率相对较高。③主要收录针灸及其相关研究。主要录用实验研究。明确表面支持针灸疗法。“The journal wa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make acupuncture and electro-therapeutics a universally acceptable branch of medicine through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based o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④论文思路与投稿策略:针灸实验方面的论文可以考虑投。如果为下列病症的研究,录用率会更高。“particularly on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medical problems, such as intractable pain, dystonia, Parkinson's disease, Alzheimer's disease,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即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英文刊能接收大量的中医类文章。phytotherapy research 本草疗法研究这个杂志影响因子为 1.43,接收的文章多为中药单体研究。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中医在西方称为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这本杂志收录中医的文章,日本,韩国人发的比较多。国内发的很少。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如上planta medica 也发表植物单体研究的文章另外,如果针灸类文章,可以往神经科学领域的杂志投谢,如Brain Research, Pain 等杂志,接搞量还可以。 2 从SCI-E 文献分析世界针灸学研究现状

针灸推拿科工作总结

针灸推拿科工作总结 (2014) 2014年,针灸推拿科在认真贯彻国家中医工作政策下,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全体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以利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4年在我科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业务工作取得显著进步。1-12月收治收治住院病人超过1000人次,总收入已突破800万元,针灸、推拿、理疗、体疗等总治疗人次达50000余人次。较去年均有20%以上显著增幅。床位使用率100%,床位周转率300%;中医临床路径病种入组率、完成率、疗效水平均达到相关要求,并及时对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严格执行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并及时进行优化、总结; 二、医疗业务工作管理 我科职工共20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1人。全体成员积极学习钻研医疗技术,提高医学医药业务素质,全科工作秩序协调,对就诊患者热情接待,精心诊治,医德、医风、执业行风良好,医疗技术过硬,我科在患者的心目中仍有很好的信誉,在诊治过程中,不仅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对不少疑难杂症也有独特的治疗经验。 三、安全生产,严防差错事故 1

我科在严格劳动纪律的基础上,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及查房、查对等医疗核心制度。对病患者的健康负责,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我科加强学习政治思想及医院各种规章制度。职工经过政治思想学习,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院内规章制度。一年来,我科职工大部分能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分工安排,按时上下班,极少出现迟到、早退、跑班、脱岗现象。 五、人才培养及硬件建设 一年中选送1人到贵阳中医二附院院进修放血疗法;选送1人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并积极申请派出人员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通过交流学习提高科室医务人员整体医疗水平,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更换陈旧设备,购置一批新设备,注意设备的使用及保养,保证设备的的顺畅运转。 六、不足之处及以后工作展望 不足之处: 1、由于硬件建设更新进度较慢,康复场地及器材极度缺乏,导致发展潜力不足!急须进一步不断完善、加强硬件建设,购进康复治疗设施及器材,提高中风后遗症等老年病的康复治疗及外伤截瘫、小儿脑瘫等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及能力,做大做强现代康复治疗业务。

针灸读书笔记

针灸读书笔记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的读书报告 1.书名:《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 2.作者:陆瘦燕、朱汝功 3.来源:图书馆 4.内容概要: 全书分为学研带教录和临床带教录两部分,针灸学研带教录篇从经络学说、经气、十二经脉、腧穴、针刺手法、灸法等方面,引经据典,主要阐述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针灸临床带教录篇结合教学、临床与科研,对针灸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报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5.评价: 这本书是为纪念陆瘦燕老师一百年诞辰经整理而成的。作者,陆瘦燕老师在针灸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学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立异,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流派风格。朱汝功老师是陆瘦燕的夫人,也是陆氏针灸流派的共创人。这些论著从研究针灸古籍文献出发,作者结合临床体会,或作校注评述,或作理论探讨,或作实验研究,或作临床经验总结,内容广泛,丰富多彩,概括了当时针灸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医疗经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前面的针灸学研带教录篇中比较基础的部分,其中阐发的理论让人读后心中豁然开朗,给我们学习针灸学带来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6.感想: 经络学说的探讨及与针灸疗法的关系中,解释了十二经脉同名经相接、奇经八脉功能等问题,深化了经络理论,读后让人眼前豁然开朗。对经气的探讨解释了经气的含义,深入发掘了《内经》《难经》的相关理论,同时联系了十二经脉标本根结的理论,诠释了针灸学中某些要穴的意义,对临床中很多有关的问题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十二经脉病候分析引用古籍中的内容从病机、证候类型、临床表现等方面对十二经脉进行了有关病理的诠释。腧穴的命名叙述的仅仅是腧穴命名方法和依据的概况,而一些原本义深难懂的穴位经陆老剖析,恍然大白。五腧穴的意义及其应用经详细的阐发极大的补充了我们教材上的知识,而且对临床应用很有参考价值。针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补泄手法、复式手法组合与应用、灸法都是陆老多年临床研究实践的经验心得,以古籍为依据,经分细析,作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金针赋》增注是陆朱二师在精研、解剖、深究赋文全意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是当代注释最全面、最深刻的作品。 针灸临床体会点滴是就毫针、温针、五行学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的一些问题,阐发的个人体会。经络“导气”针法(行气法)的感觉循行与多方位经穴肌电测绘之临床观察是关于行气感觉具有客观指标的科研总结。“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临床效果的初步观察,两种针刺手法对体温和某些体液成分的影响,都是临床实验的统计资料是对“烧山火”“透天凉”两种手法的作用及原理的研究和阐发。切诊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陆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除切寸口脉以外,还应切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冲阳、太冲、太溪等脉,丰富了切诊的内容,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最后是针灸对一些临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涉及的病症有面瘫、哮喘、目疾、肿胀、弊病、腰痛、麻风、食管癌、胃癌、小儿偏坠证、怔忡、痿病。分别论述了这些病症的病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针灸治疗的理论和操作、疗效的观察数据统计、分析讨论等内容,是陆老和朱老经验总结。 这部专著代表了他们成熟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读后受益匪浅。书中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都是对我们已经学习的针灸教材的全面补充,让我对针灸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临床应用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是一本很值得推荐的针灸学参考读物。篇二:读书笔记:针灸六绝针灸六绝:神经病针灸现代疗法

2016年针灸科护理工作总结

2016年针灸科护理工作总结

2011年针灸科护理工作总结 2011年对于医院、针灸科来说都是一个转变、成长、奋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不断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在医院领导和护理部主任、科主任的指导、关心及支持下,在医院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科护理人员本着“一切以病员为中心,一切为病员服务”的宗旨,圆满地完成了护理工作任务。护理人员的安全及责任意识、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加强,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病人满意度达96%以上,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医德医风方面 1按医院要求认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政治学习,全科护理人员能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全年无违法违纪行为。 2、认真组织学习了医德医风、护士素质规范,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 3、全科护理人员能够团结一心,分工合作,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危重病护理上,充

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全体护理同仁们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护理管理方面 1、按照护士长工作手册开展工作,做到了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重点,每月有小结,并针对好的方面提出表扬,不足的方面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执行,评价整改效果,达到了持续改进的目的。 2、进一步强化了安全意识及岗位责任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全年全科无一例重大护理差错事故,在积极学习后医疗服务的知识后建立了病员回访制度,有效地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3、进一步健全了工作制度和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修定了重点专科建设单病种的护理常规,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加强了护理人员应知应会知识培训,并要求人人过关,尤其是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要求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针灸康复科工作总结

针灸康复科在认真贯彻国家中医工作政策下,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全体医务人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以利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XX年在我科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业务工作取得显著进步。1-11月收治收治门诊病人超过1000人次,针灸、推拿、理疗、体疗等总治疗人次达1000余人次。较去年均有显著增幅。 二、医疗业务工作管理我科职工共3人,全体成员积极学习钻研医疗技术,提高医学医药业务素质,全科工作秩序协调,对就诊患者热情接待,精心诊治,医德、医风、执业行风良好,医疗技术过硬,我科在患者的心目中有很好的信誉,在诊治过程中,不仅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对不少疑难杂症也有独特的治疗经验。 三、安全医疗,严防差错事故我科在严格工作纪律的基础上,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及查对等医疗核心制度,对病患者的健康负责,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我科加强学习政治思想及医院各种规章制度。职工经过政治思想学习,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院内规章制度。 不足之处及以后工作展望1、由于医院规模及资金等多种原因,我科治疗区偏小,治疗床位过少,硬件建设更新进度较慢,康复场地及器材极度缺乏,导致发展潜力不足,急须进一步不断完善、加强硬件建设,购进康复治疗设施及器材,提高中风后遗症等老年病的康复治疗及外伤截瘫、小儿脑瘫等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及能力,做大做强现代康复治疗业务。中医药技术资源及业务用房、设施设备等硬件配置不足,使针灸、康复科的设置及业务的开展明显受限。 2、中医药学术发展相对滞后、中医人员科研意识,创新能力仍须加强;相对于中医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缺乏康复专业技师,成为制约我科业务发展的瓶颈。 3、中医预防、保健、康复、养生、治疗未病的理念未能充分发挥优势。 4、须进一步加中药、针灸、推拿、体疗等各种治疗的合理配合运用。 总之,我们将以提高人员素质为基础,以加强内涵建设为内容,以减轻患者负担为目的,注重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努力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 针灸康复科

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管理指南

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管理指南 第一章总则 临床试验用药物作为临床试验的核心,对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证临床试验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安全和健康,规范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生产、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参照国际规范,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所定义的临床试验用药物,是指用于临床试验中的试验药物、对照药品或安慰剂(GCP)。包括各期临床试验、人体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研究药物(GCP),以及一个已上市药品以不同于所批准的方式适用或组合(制剂或包装),或用于一个未经批准的适应证,或用于收集一个已批准用法的更多资料。(ICHGCP) 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生产、使用和管理是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临床试验用药物的质量与稳定性直接决定着临床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与上市销售的药品相比,临床试验用药物给受试者带来的潜在风险更大。(药物临床试验与GCP指南,GCP)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生产、使用和管理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按照GMP条件生产,保证试验用药的质量和稳定性,避免生产过程中的交叉污染;(2)确保试验用药物在运输、分发、储存、使用过程中不变质、不受污染,过期药物要及时更换;(3)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包装和标识,明显与上市药物相区分,避免误用;(4)包装和标识符合盲法、随机等试验设计的要求;(5)仅用于参加试验的受试者,不得买卖或赠送其他人员;(6)在试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试验方案规定的给药方案分发和用药;(7)建立试验用药物的接收、分发、使用、冋收、销毁记录和计数制度并做好记录。(药物临床试验与GCP指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其临床试验用药物(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使用和管理均须遵循本指南,并接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临床试验用药物管理各方的职责要求 第一节申办者的职责 申办者是临床试验的发起者和管理者,负责临床试验用药物的准备和提供,申办者对临床试验用药物的质量负责。其主要职责包括:(ICHGCP) (1)在开展临床试验之前,申办者应当保证关于临床试验用药物有足够的非临床研究和/或临床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支持所开展的临床试验。 (2)申办者应当保证试验用药物(包括活性对照品和安慰剂)具有适合产品开发阶段的特性,按照适用的GMP生产、处理和储存,并保证试验用药物在整个试验开展期间的质量和稳定性。 (3)申办者应当按试验方案的要求对试验用药物进行适当的包装,试验用药物的包装应当能防止在运输和储存期间受污染和不可接受的变质。包装和标签还应符合盲法、随机等试验设计的要求和相关法规的要求。 (4)申办者负责向研究者/研究机构提供试验用药物,以及向研究者/研究机构提供如何安全接收、处理、储存、分发、从受试者处回收未使用药物以及将未使用药物返回申办者的书面操作程序。 (5)申办者应建立试验用药物在生产、检验、包装、贴签、发运、供应、发放、使用、回收、销毁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和记录系统。 (6)申办者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对临床试验用药物管理的全过程负责,确保临床试验的质量,保障受试者的权益与安全。

医院实习手册范文

2020 医院实习手册范文 MODEL TEXT

医院实习手册范文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意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 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时光飞逝,转眼间门诊实习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这两个月的点点滴滴,你都有哪些收获?下面是医院实习手册范文,欢迎参阅。 医院实习手册范文1 目的:作为一名大二的医学生走进医院去观察学习,及早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了解自己以后从事的工作的方方面面,来知道自己现阶段的学习。 调查方法及内容:暑假期间(月日—月日),我到孝感始终医院康复科见习。在接近的时间里,我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早上8点交接班仪式,各值班医生,护士要将前一天病人情况作一总结交代以明确今天的工作。之后,我跟随老师查房时医生的言行举止,如何运用中医四大疗法“望,闻,问,切”,了解病人目前的情况,基于病人当前的情况如何给病人开处方等等。 结论:这次见习,我到康复科了解到了一些康复科常见疾病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治疗,同时这次见习对我今后的学习给予指导。下面就略谈我的感想。 [感想]

一、传统医学在康复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传统医学在研究疾病康复方面,历史悠久,著述众多,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调摄情志、娱乐、中药、针灸、推拿、营养、自然沐浴、气功、太极拳等康复疗法,并积累了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与西方康复医学相比,自有其优势和特色,如它强调天人相应、燮理阴阳、形神兼养、动静适宜、协调脏腑、通调经络、扶正祛邪、综合调护等.其康复方法丰富多彩,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疗效可靠。总之,中医康复法在康复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康复科常见疾病的治疗: 1--脑栓塞患者可能同时伴发代偿性高血压,但是不会维持太久。急性脑栓塞患者的病灶部位发病24小时后ct才能显示,而mri会在六小时后就能更早提示。在治疗方面,应尽早实施头针,体针,电针并且配合适当的肢体运动治疗效果会比较好。在头针方面,顶颞前斜线——前神聪到悬厘(运动区),顶颞后斜线——百会到曲鬓(感觉区)加上顶旁一线和顶旁二线,但是脑出血急性期是禁止针刺,以免加速大脑内部出血。 2----面肌痉挛的患者早期针刺治疗效果好,对面部腧穴应是轻刺和浅刺激,不宜手法太重。先刺远部穴位再刺面部。只针不灸。 3---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面部穴位扎针时应轻刺而久留针。远部穴位取四关穴(双合谷和双太冲)强刺激。多发于四十岁以上的女性,往往其首发症状是伴有牙痛和鼻痛,舌头痛,以上可以用来考虑是否是三叉神经痛的症相。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经验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经验 一、内科疾病及治疗方式简介 内科为医学科属,包括了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传染病科,小儿科等等。内科学也是临床医学的一个专科,几乎是所有其他临床医学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的内容包含了疾病的定义、病因、致病机转、流行病学、自然史、症状、征候、实验诊断、影像检查、鉴别诊断、诊断、治疗、预后。 内科疾病的种类多,内科急症起病急、病情发展快且严重,而内科慢性疾病的病程长,均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临床中,西药治疗一般是内科疾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针灸治疗内科疾病也有着西药治疗不可比拟的好处,可以免去西药对身体的副作用,或者药物对内脏的刺激作用。 内科病证作为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其临床研究一直备受医学界关注,临床研究的病种数达几百种,一般的针灸专业的教材收入运用针灸治疗的内科病证有几十种。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即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针灸治疗学》为例,包括附病在内的共有47个病证。 二、针灸治疗疾病的现状 针灸治疗疾病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经有过很辉煌的发展历程。但是,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影响下,针灸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退和衰弱现象,根据文献报道,无

论城市和农村地区,这种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那么针灸萎缩的背后一定有诸多原因存在,目前文献研究和报道临床针灸服务发展的文章比较零散,并且多为叙述性报道,缺乏客观的评判依据。鲜见通过收集临床调查统计资料分析针灸服务目前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对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内科病证的文献进行分析,以了解内科病证用针灸治疗受到关注的程度。查阅了中国知网里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0日发表在国内医学网上的有关针灸治疗内科病证的文献,将其分为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文献和叙述性文献,确定其系数,以关注指数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科病证单个病种关注指数排在前三的是中风、面瘫、眩晕,分别为2554、1425、959,关注指数排最后三名的是狂病、阳强、瘿病,关注指数为0。系统分类以肝胆系统关注指数最高为3312,气血津液系统关注指数最低为31。结论近十年来内科疾病的各个病种的关注指数有很大差异,其中单个病种针灸临床研究以中风、面瘫、眩晕最多,而狂病、阳强、瘿病最少。系统分类针灸临床研究以肝胆系统最多,气血津液系统最少。 为明确针灸治疗对内科疾病的适应性及治疗范围而进行临床研究,介绍了在内科住院治疗患者接受针灸治疗的实际情况,并报告了运用针灸治疗内科疾病的作用及目的。 三、内科住院患者的动态调查 (一)、2003-2014年内科住院患者中接受针刺治疗的共1285

新药 期临床试验申请技术指南

附件 新药I期临床试验申请技术指南 一、前言 为帮助新药注册申请人(药品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申请I期临床试验,提高新药研发与审评效率,保护受试者安全与权益,保证临床试验质量,特发布本技术指南。 本指南阐述了新药在我国开展首次临床试验时需要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提供的信息。 本指南的目的是:明确新药I期临床试验的技术要求,提高I 期临床试验申报资料的质量;通过规范I期临床试验资料的数据要求,缩短新药研发周期,加快新药上市进程。 本指南适用于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包括化学药品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除外)。 二、咨询与沟通交流 如果申请人在研发及申请临床试验过程中有疑问,可通过药审中心网站查询相关指导原则,也可以按照相关规范通过药审中心网站“申请人之窗”就相关问题进行咨询。 递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前,申请人可按照《药物研发与技术审评沟通交流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方法与工作程序,申请与药审中心召开临床试验申请前会议。 申请人与药审中心间的沟通有助于提高临床试验申请的质量,加快后续研究与审评的进程。 三、I期临床试验申请的技术要求

(一)资料格式及内容 I期临床试验申请的申报资料应以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方式提交,电子资料可以CD的形式送交。格式和内容可参照研究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通用技术文件(CTD)的要求整理提交。 (二)介绍性说明和总体研究计划 介绍性说明应包括新药的名称、所有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类别、结构式(如果已知)、剂型、制剂处方、给药途径、临床试验目的等。如果有所研究药物用于临床的经验,应提供简短概述,包括在其他国家的研究和上市的经验;若没有,标题下写“无”。 总体研究计划应总结申请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依据,主要为拟定的适应症、受试者人群、受试者数量、给药方案(剂量、给药间隔、给药持续时间等)、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风险控制计划等,根据已有信息预期的任何安全性(重要的已确定风险、重要的潜在风险、重要的缺失的资料等)的风险论证。 (三)研究者手册 研究者手册是有关试验药物在进行人体研究时已有的药学、非临床与临床研究(如有)资料总结,旨在为临床研究者提供所研究药物的信息,以保证受试者安全。 当有新的重要信息时,申请人应及时更新研究者手册,使其包括对研究药物的所有重要研究信息的总结。更新的研究者手册应及时报送药审中心。研究者手册的格式和内容可参照ICH E6有关章节撰写。 研究者手册应包括如下内容: 1.封面页:包括药物名称,注册申请人名称,完稿或更新日期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针灸诊疗室。其中二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针灸诊疗室内应设置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当设置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0张~三级医院不少于15张。有条件的可以设置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见附 件1,要求。 设置针灸治疗室的~应当配备废弃针具收集设备、火罐消毒设备等,设置理疗室的~应当配备相应理疗设备,设置康复室的~应配备相应的康复设备,有条件的可配备应急呼叫装置、吸氧装置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制定针刺(包括毫针、电针、快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拔火罐、走罐等)、头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制定芒针、火针、针刀、微针疗法、特色灸法、埋线、割治等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 根据本科室收治病种情况~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优化。

2015年度针灸科工作总结

2015年度针灸科工作总结 2015年,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其他科室的大力协同下,针灸科全体医护人员牢靠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团结一心、务实创新、勤劳工作,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以院领导和科室负责人为核心的带领下,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协同配合下,针灸科已建设成为州级重点专科。 二、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一年来,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院内和科内组织安排的各项学习培训,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通过学习,全科医护人员的整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 三、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注重群众口碑,逐步提高科室效益 群众口碑是医院的生命线。一年来,我科室以抓“群众口碑”为重点,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一是坚持科室主任定期查房制度,详细了解病人病情,针对性的提出治疗方案。二是对身体不便当的患者,医护人员大凡都给予更多的关心,帮他们订餐、拿药、倒水等,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病人解燃眉之急;三是在与病人日常交流中,做到耐烦、细密、温柔、热情,让病人体会到亲人般的关怀。通过平时努力的工作,病人对科室的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为科室创造了优良的口碑。同时,也为科室带来了许多新的病人,增加了科室的收入。 四、完善硬件设施,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今年,在医院经费十分吃紧的情况下、在院领导的关心下,我科添置了统统的一套康复设备,并新设康复治疗室。优秀的医疗设备,丰盛了治疗的多样性,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五、积极开展中医专科特色治疗技术,制订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今年开展了埋线疗法、穴位推拿、针刺、艾灸技术、穴位贴敷、中药外敷、中药涂搽、中药热奄包及康复训练等中医特色项目,并制订了中医专科特色治疗技术的操作规范。使全科医护人员的技术力量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