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班级:工业设计111 姓名:洪婷学号:08030311114 近来无事,我就观看了《西安事变》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深有感触。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看到周恩来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达到西安后,联想到国民党中那些所谓哥们的表现,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共产党最仗义!而重新拍制的《西安事变》也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在国民党内部,最讲民族大义的张学良也是最讲哥们情谊的人。张将军为了抗战,扣压了他的“大哥”蒋委员长,应该说是一种为民族大义牺牲哥们情谊的表现,不过从以后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他的这一壮举也是最够哥们的,由此成就了蒋委员长的历史地位。试想,如果不是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促进下,经过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和谈,蒋介石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怎么能成为抗战的总司令,又怎么能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一定地位呢?直到今天,陈水扁将蒋介石的灵堂拆除,人们还能对他表示同情,也正是由于他在抗战中有一些名副其实的表现。如果当年他没有转过来抗战,继续打内战,他就会像汪精卫那样成为“不齿于中国人的狗屎堆”。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影片中的国民党政府的晚宴更是层出不穷,没有为国民做过什么实事。此时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却艰苦的为人民的美好未来奋斗,为将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赶出中国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可是面对军事力量强大的法西斯日本,中国共产党的军力也是不能抵的,此时只有联合国民党,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可是要想蒋介石放弃原有的错误思想是何等的难!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抵抗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的心里只有争权夺位,人民的死活和安慰不是国民党反动派所思考的。这时,伟大的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起撼动历史的“西安事变”,将反动派蒋介石软禁起来,使他放弃自己原有的错误主张。二位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他们深知,倘若再不抵抗日本鬼子,东北三省的死亡惨剧将在全国上演,张学良将军再也不愿意被老家人成为“不抵抗将军”,发动事变终于成功将蒋介石软禁,用真诚几经周折没有感动蒋介石,不得不邀请中国共产党代表来做蒋介石的工作,在周恩来总理和所有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一道努力下,蒋介石终于口头答应:放弃原有的不抵抗政策,联合共产党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鬼子赶出中国。然后,张学良将军冒着大无畏精神将蒋介石送回南京。整个影片让我感动最深的是张学良将军的一句话:我们的枪不是打中国人自己的,更不是打

大学生的,我们是打日本人的!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用经历战火,当然也没有机会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但是我们能够在学习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中做出贡献。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踏实工作,为共和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西安事变》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西安事变》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大家有没有去观看过西安事变,有没有写过西安事变的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能够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刚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深深地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他们明明白以下犯上是不允许的,一旦兵谏不成功就意味着他们会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但他们为了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存亡,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去进行了兵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深,中国哺育了他们两个,他们誓要保卫自我国家的领土,保护自我的民族,保护自我的国家的尊严。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身为和他们相同种族的中国人的你我,难道不就应弘扬爱国精神吗 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最终却落得客死异乡的收场,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个可恶的中国汉奸——川岛芳子,中国可恶的女汉奸,纵观她的一生,同样是中国人民,但她却丝毫不爱国,多次策划大阴谋,完全不把国家人民的生命当作一会事,多次卖国,真是令人发指。她的爱国精神去了哪里竟然为了利益而放下自我的祖国,试问这与杨虎城和张学良根本是天壤之别。身为现代主义的中国人,我们务必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强烈爱国精神学习,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了解中国当年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史实,明白他们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爱国精神。 虽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这天,也许不再需要学《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样为中国而献身,可是我们有职责爱国,在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当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所以弘扬爱国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却少的,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务必拥有爱国精神,也有职责去弘扬爱国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成为屹立在世界强大民族之林吧! 剧中表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后,被蒋介石封为陆海空军的副总司令。不料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奉命带兵撤出东北,使东北沦陷。在北平休养期间张学良得知自我被民众称为“不抵抗将军”,决定觐见蒋介石并提出抗日的请求,但狡猾的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避抗日不谈…… 1935年,革命苏区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首领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蒋介石对张、杨围剿红军很不放心。他除了调集嫡系部

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可以借鉴的哈。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最近这段时间中央八台在热播《西安事变》,最开始看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他的长相与我心目中张学良的形象相差太远,他不是我以往看到的任何一届“张少帅”那样帅,那样英浚虽然胡军本人并不太难看,也挺潇洒,但他外形的感觉和味道实在是与张学良的味道相差太远。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转折,我觉得在本剧中胡兵还是把张少帅那种匪气给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昨天看的那三集。 胡兵是我看过的,把张学良演得最具匪气的一个。 虽然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但我还是觉得胡兵演出了张学良的另一面。 在整个连续剧中,我个人认为演得不错的当属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赵四小姐。 在整情节转化和人物表演中,我觉得杨虎城演得非常不错,他把一个爱国、抗日、联共、一方军阀的特点都表演的很是到位。 他抗蒋,不唯蒋是从,就是一方军阀的思想的表露,但他很会为人处事,万事不轻易从口中说出,他比张学良老谋深算多了。 但他的本质是好的,他联俄联共抗日,是民族英雄的代

表。 在整个西安事变中,他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戏虽然不多,但我觉得他们的对白和演技都非常的精彩,让我不住的喝彩,尤其是毛泽东说的那句:“给我狠狠地打,打出谈判桌上的发言权。” 还有昨天那集:苏联报纸上对张、杨行为给予否定,毛和周说的对白及演技,都是非常的精练和精彩的。 此戏中的赵四小姐,让我看到了四小姐聪明、机智、乖巧的一面,戏不多但也讨人喜欢。 我们的蒋夫人虽然对白不错,演技不错,但外形和气质与本人相差甚远,以致感觉略逊一筹了。 当然整部戏里扮演蒋介石的演员表演得也是非常优秀的,他把内心的那种矛盾、武断、自私、自负都刻划得很深刻。 西安事变无论是对于中共还是中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他的历史意义是永远值得世人谨记的。 在看电视时,女儿在边上说着: 我要过安稳的生活,我不要死得那么早。 (杨虎城养女被害,一直未找寻到时的情景播出时女儿名言)。 老公在边上说: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想怎么死? 女儿:现在又没有战争。

高中生《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3则分享

高中生《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3则分享 《西安事变》以中国现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西安事变为题材,歌颂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西安事变》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 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 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观后感二 观看完西安事变这部激情昂扬影片后,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为张学良、杨虎诚这两位民族英雄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所折服。由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决策,导致东北三省相继沦亡,被日本关东军践踏在铁蹄与炮火之下。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昭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更使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旧中国摇摇欲坠。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仍然置大众的生死于不顾,处在极度的花天酒地之中,人民的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矗。 蒋介石对张、杨很不放心,除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飞西安进行催逼。12月 4日再飞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qiang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

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今天,我看了妈妈推荐的一部红色电影《西安事变》。看完后,我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西安事变是讲述了张学良将军在劝说蒋介石无效的情况下,毅然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劫持了蒋介石,逼他抗日,并且最后在蒋介石同意抗日的情况下送他回南京,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对于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解释的:“我本来就没给蒋介石面子,我和他一起回南京就是要给他面子,使他没有反悔的理由......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了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像张将军一样深明大义,为了祖国,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文谏不行的情况下直接用兵谏他的上司蒋介石,让他不得不抗日。因为他意识到了他的敌人不是共-产-党,而是日军。所以他一直与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并且不顾蒋介石的劝阻坚持抗日,总结起来,张学良少帅的特点就是敢作敢当,深明大义。他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选择了民族利益。 以上是对张学良的认识,下面,我再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 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观后感(二) 东北军原系奉军改编,1930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奉军由此改编为东北军,成为中国东北边防部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在短时间内沦陷,各界纷纷谴责政府,蒋介石为了缓解舆论压力,把张学良当作“替罪

西安事变有感精选

西安事变有感精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安事变有感精选,可以借鉴的哈。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总的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但是,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侑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 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侑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中共从“反蒋抗日”“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中共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对派”,等等。 因此,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

回老家去的期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 蒋介石侑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侑“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侑道理,只是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状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但是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侑“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显然是过于自信了。 由此能够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的表演都侑其“合理性”,“合理性”既包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些在必须程度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在剧中,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英气、帅气、刚毅、果断、霸气,些许匪气,豪爽伟岸,尽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想象当年的张学良似乎就应当是样。 杨虎城老谋深算,沉稳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

【十大红色经典电视剧】红色经典电视剧《西安事变》观后感

【十大红色经典电视剧】红色经典电视剧《西安事变》观后感 【--经典手机短信】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yuwenmi整理了《西安事变》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红色经典电视剧《西安事变》观后感一: 看完央视播出的《西安事变》,感触颇深,不禁为张杨两位将军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所折服。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停止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

正确主张,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在形势危急、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事变发生后举世震惊,全国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南京国民政府受亲日派控制准备进攻西安,各地军阀也是蠢蠢欲动,而国际上更是一致反对强烈谴责,甚至连苏联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背信弃义,只有中共为了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军事形势,张杨二位将军审时度势,提出了八项主张,并积极与中共方面联系,力求通过和平手段化解危机。最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遗憾的是,张杨二人一被终身软禁,一被残酷杀害,没能实现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心愿。两位将军在危难关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必将名垂千古、万世流芳,为后人所景仰!

红色经典电视剧《西安事变》观后感二: 红色经典电视剧《西安事变》,以荧屏的角度再现了"西安事变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过程,揭秘了"西安事变的内幕和历史真相。让后来人对"西安事变的整个经过有一个详尽、深入的了解。西安事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的分水岭,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最终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从长期的内战到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序幕从此全面拉开。少帅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的胆识、深明大义的气概,着实让人感到无比的钦佩。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的杨虎城是民族英雄的代表,他的联俄联共抗日主张,在整个"西安事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张杨两位爱国将士,他们对中华民族抗击日寇取得的决定性胜利,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的卓越功勋将名垂千史,万古流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中国共产党

关于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心得体会

关于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心得体会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接下来就跟着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吧。 篇1 今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去重温了那一段峥嵘岁月,见识了老一辈革命将领的报国之志和敢于斗争的历史使命感,我受益颇多。张学良和杨武城将军不顾个人安危,在以文谏,泪谏,哭谏和苦谏无果的情况下,不得已发动兵谏,促成了国共合作,为全国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永远是我们当代军人的楷模和榜样,而我们同样需要在未来的道路上发扬并传承这种精神。 当我们再次走近历史,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张杨二位将军不顾个人荣辱得失,为了民族大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也看到了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我党带领下的八路军,不惧艰苦,坚持与敌作战的高尚品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这种精神,我祖国奋斗终身. 篇2 说到西安,最先让你想到的是什么?大雁塔?兵马俑?羊肉泡馍?我最先想到的是西安事变,因为我小时候学过一篇

课文,题目就是西安事变,那个时候年龄还比较小,学完课文,也不知道西安在什么地方?但是从那个时候就特别地敬佩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就想着,长大了,一定要来西安,长大了,一定要当兵,要做像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似的人物。今天来到西安,就急着要先去西安事变纪念馆。 现在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就是张学良将军公馆和杨虎城总将军公馆,他们的公馆都是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小楼。室内展出的张、杨将军的生平、史迹,从这些展品,足以表明他们是一位坚毅、自信、深沉、乐观的铮铮铁汉。 几十年过去了,西安事变纪念馆,已成为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当年的一代风流,一个壮志未酬年轻爱国将军,在这里,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张、杨二位将军,他们的名字将记录在千古功业的史册,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一个上午,我一直在激动、惊叹的情感交融之中,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并在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公馆拍照留念。只可惜西安事变纪念馆留言桌上的笔没有水了,我的留言,只在在电脑上写了。 篇3 渭河正阳大桥项目人员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公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69号,大门开在北墙正中,四周筑砌青砖围墙,公馆整体布局分两部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

西安事变观后感600字

西安事变观后感600字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西安事变观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可以借鉴的哈。 西安事变观后感600字一张学良看到周恩来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达到西安后,联想到国民党中那些所谓哥们的表现,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共产党最仗义!而重新拍制的《西安事变》也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在国民党内部,最讲民族大义的张学良也是最讲哥们情谊的人。张将军为了抗战,扣压了他的“大哥”蒋委员长,应该说是一种为民族大义牺牲哥们情谊的表现,不过从以后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他的这一壮举也是最够哥们的,由此成就了蒋委员长的历史地位。 试想,如果不是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促进下,经过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和谈,蒋介石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怎么能成为抗战的总司令,又怎么能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一定地位呢? 直到今天,陈水扁将蒋介石的灵堂拆除,人们还能对他表示同情,也正是由于他在抗战中有一些名副其实的表现。如果当年他没有转过来抗战,继续打内战,他就会像汪精卫那样成为“不齿于中国人的狗屎堆”。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推出电影《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就成为举国共认的民族英豪。电视剧《闯关东》中,

将传武说成是少帅的嫡系部队,也就是对这位“草根英雄”进行了最高确认。 不过,传武的卓越表现,不仅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的反动性,而且也使抗战著名将领张学良的表现相形见拙。 是啊,作为东北的最高长官的少帅在委员长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撤兵的决定,而作为他的下属的一个小小的团长的朱传武却带领全团官兵拼死抵抗,以身殉职,成就了民族大义。 这些故事也说明了中国人最下层民众所具有的深情厚义。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有大量的下层出身的民族英雄,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民众力量。 《闯关东》和《血色湘西》等电视剧的编剧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深度开拓,揭示了在国民党的中下层官兵中也大量存在这样的民族英雄,使他们在抗战的民族记忆中得到永恒! 西安事变观后感600字二总的來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來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但是,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侑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這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班级:工业设计111 姓名:洪婷学号:08030311114 近来无事,我就观看了《西安事变》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深有感触。西安事变,又称 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 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 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目的是“停 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 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 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 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 辞职,出国考察。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 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 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 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 政府巨大压力。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看到周恩来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达到西安后,联想到国民 党中那些所谓哥们的表现,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共产党最仗义!而重新拍制的《西安事 变》也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在国民党内部,最讲民族大义的张学良也是最讲哥们情谊的人。 张将军为了抗战,扣压了他的“大哥”蒋委员长,应该说是一种为民族大义牺牲哥们情谊的 表现,不过从以后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他的这一壮举也是最够哥们的,由此成就了蒋 委员长的历史地位。试想,如果不是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促进下,经过共产党与国民党 的和谈,蒋介石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怎么能成为抗战的总司令,又怎么能在 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一定地位呢?直到今天,陈水扁将蒋介石的灵堂拆除,人们还能对他表示 同情,也正是由于他在抗战中有一些名副其实的表现。如果当年他没有转过来抗战,继续打 内战,他就会像汪精卫那样成为“不齿于中国人的狗屎堆”。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 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 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 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 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 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 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 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 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 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影片中的国民党政府的晚宴更是层出不穷,没有为国民做过什么实事。此时以毛泽东、周恩 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却艰苦的为人民的美好未来奋斗,为将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赶出中国而做 了不懈的努力,可是面对军事力量强大的法西斯日本,中国共产党的军力也是不能抵的,此 时只有联合国民党,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可是要想蒋介石放弃 原有的错误思想是何等的难!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抵抗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的心里只有争 权夺位,人民的死活和安慰不是国民党反动派所思考的。这时,伟大的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 将军发动起撼动历史的“西安事变”,将反动派蒋介石软禁起来,使他放弃自己原有的错误主

西安事变观后感500字

西安事变观后感500字 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西安事变观后感500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可以借鉴的哈。 共产党人派出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调和小组从延安赶赴西安,对于红军来说,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绝对不能让他轻易溜走。 后来的结果证明,在外族入侵,民族危难的时刻,谁为了人民着想,谁为了民族利益着想,谁将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我佩服共产党人,对于中国这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国家来说,完全的西方式的民主和国家制度,是行不通的。 我们可以看看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可以看看民进党统治下的台湾,他们都标榜自己是所谓的民主国家,可是我不喜欢他们那样的民主,我喜欢中国式的民主,相信若干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不断的经验教训和实践的锻炼,毕竟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 希望政府,党中央要勇于面对现今制度中对社会发展和民主不利的东西,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制度,从源头上克服、减少乃至杜绝克服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影响社会发展的陋习;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社会道德文明;不断增强国力,增强内力,以一个强壮的、文明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要再让他人看不起我们,让他们提到我们中国人,就会从内心里面由衷

的佩服和赞叹:中国人就是了不起!!! 为了达到那一天,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做起。。。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

西安事变观后感400

西安事变观后感400 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西安事变观后感400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可以借鉴的哈。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停止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 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正确主张,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在形势危急、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事变发生后举世震惊,全国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南京国民政府受亲日派控制准备进攻西安,各地军阀也是蠢蠢欲动,而国际上更是一致反对强烈谴责,甚至连苏联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背信弃义,只有中共为了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军事形势,张杨二位将军审时度势,提出了八项主张,并积极与中共方面联系,力求通过和平手段化解危机。 最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遗憾的是,张杨二人一被终身软禁,一被残酷杀害,没

能实现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心愿。 两位将军在危难关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必将名垂千古、万世流芳,为后人所景仰!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停止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 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正确主张,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在形势危急、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事变发生后举世震惊,全国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南京国民政府受亲日派控制准备进攻西安,各地军阀也是蠢蠢欲动,而国际上更是一致反对强烈谴责,甚至连苏联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背信弃义,只有中共为了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军事形势,张杨二位将军审时度势,提出了八项主张,并积极与中共方面联系,力求通过和平手段化解危机。 最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遗憾的是,张杨二人一被终身软禁,一被残酷杀害,没

500字西安事变读后感作文:西安事变

500字西安事变读后感作文:西安事变导读:本文是关于500字西安事变读后感作文:西安事变,希望能帮助到您! 500字西安事变读后感作文: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矗 蒋介石对张、杨很不放心,除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飞西安进行催逼。12月 4日再飞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qiang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

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 今天我参观了西安事变纪念馆,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 的事变。所谓事变,从字义上看是事物发生的变化,一般则指突然 发生的重大的政治、军事性变故①。中国古代史上,有唐太宗李世 民的玄武门事变登王位,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龙袍加身。 进入中国近现代,我们看到的是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西安 事变、皖南事变等等。纵观这些事变,有的是争夺封建社会的权力 顶峰皇位;有的是对受到不公平对待或对现状的不满;有的是反动 派的阴谋的表现;有的是一个国家遭受到外敌侵略的开始。而有一 个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变,而这个事变不是争夺最高权力、也不 是要发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更不是为了个人的阴谋,而是要捍卫 民族的尊严。这就是当时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 事变或称双十二事变。这场逼蒋抗日的事变之后,中国停止了内战,中国开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开始高涨。,使国共达成了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 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这就是我对整个西安事变的个人看法。我认为它是一次很特殊的、很感人的事变。张学良少帅也曾经说 过如果不是民族危难,他可能会成为一名医生,也由衷地敬佩少 帅与杨虎城将军在民族大义面前的无私。 历史书中有关西安事变的文字十分少,西安事变也非考试重

点,因此我对于西安事变的认知也仅停留于张杨二人之名。 通过这次参观西安事变博物馆之后,对西安事变的整个经过 有了一个详细,深入的了解,对于西安事变当事人张学良将军的 精神世界也有些许认识。从这次事变中我对张学良爱国主义感到 钦佩。当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人民的生活不能保证时,他能够 站在整个民族的立场上,可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甚至生命,和 其他将领联合起来,发动兵谏。他个人也是十分有担当,有社会 责任感的人。张学良就因为这次事件而被蒋介石常年囚禁。从 1946年到1990年,张学良一直被囚禁在台湾各市县,过着长年软禁生活,直至晚年张学良才全面恢复了人身自由。后来张学良又 去了美国,并在夏威夷定居。 在展厅中有这样的话牺牲自己的一切所有,包括牺牲自己的 生命、家庭、财产,权利、地位、荣誉等,这句话使我得以窥见 张公强大精神世界之一隅。他确实牺牲自己的荣誉,甚至尊严, 为中华民族换来另一条道路。他的爱国主义是坚定的,他的付出 也是悲壮的。今天的我们不需要面对这样的可以说是残酷的选择,张公之牺牲精神让我从灵魂深处颤栗与叹服。

西安事变观后感800字

西安事变观后感800字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安事变观后感800字范文,可以借鉴的哈。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篇一】 总的来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来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不过,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有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这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 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有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中共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中共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对派”,等等。 因此,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 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 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关于西安事变的观后感600字

关于西安事变的观后感600字参考下文,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关于西安事变的观后感600字范文,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可以借鉴的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经历了多年的国民党剿工政策,经历了2万5千里长征,红军人数已经损失到了历史最低点,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张扬等同志的骑虎难下,对于处于危难关头的共产党人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在张学良将军的召唤下,共产党人派出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调和小组从延安赶赴西安,对于红军来说,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绝对不能让他轻易溜走。 后来的结果证明,在外族入侵,民族危难的时刻,谁为了人民着想,谁为了民族利益着想,谁将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我佩服共产党人,对于中国这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国家来说,完全的西方式的民主和国家制度,是行不通的。。。 我们可以看看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可以看看民进党统治下的台湾,他们都标榜自己是所谓的民主国家,可是我不喜欢他们那样的民主,我喜欢中国式的民主,相信若干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不断的经验教训和实践的锻炼,毕竟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 希望政府,党中央要勇于面对现今制度中对社会发展和

民主不利的东西,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制度,从源头上克服、减少乃至杜绝克服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影响社会发展的陋习; 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社会道德文明; 不断增强国力,增强内力,以一个强壮的、文明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要再让他人看不起我们,让他们提到我们中国人,就会从内心里面由衷的佩服和赞叹: 中国人就是了不起!!!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 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 篇一: 最近这段时间中央八台在热播《西安事变》,最开始看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他的长相与我心目中张学良的形象相差太远,他不是我以往看到的任何一届“张少帅”那样帅,那样英浚虽然胡军本人并不太难看,也挺潇洒,但他外形的感觉和味道实在是与张学良的味道相差太远。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转折,我觉得在本剧中胡兵还是把张少帅那种匪气给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昨天看的那三集。 胡兵是我看过的,把张学良演得最具匪气的一个。 虽然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但我还是觉得胡兵演出了张学良的另一面。 在整个连续剧中,我个人认为演得不错的当属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赵四小姐。 在整情节转化和人物表演中,我觉得杨虎城演得非常不错,他把一个爱国、抗日、联共、一方军阀的特点都表演的很是到位。 他抗蒋,不唯蒋是从,就是一方军阀的思想的表露,但他很会为人处事,万事不轻易从口中说出,他比张学良老谋深算多了。 但他的本质是好的,他联俄联共抗日,是民族英雄的代表。 在整个西安事变中,他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戏虽然不多,但我觉得他们的对白和演技都非常的精彩,让我不住的喝彩,尤其是毛泽东说的那句:“给我狠狠地打,打出谈判桌上的发言权。” 还有昨天那集:苏联报纸上对张、杨行为给予否定,毛和周说的对白及演技,都是非常的精练和精彩的。 此戏中的赵四小姐,让我看到了四小姐聪明、机智、乖巧的一面,戏不多但也讨人喜欢。 我们的蒋夫人虽然对白不错,演技不错,但外形和气质与本人相差甚远,以致感觉略逊一筹了。 当然整部戏里扮演蒋介石的演员表演得也是非常优秀的,他把内心的那种矛盾、武断、自私、自负都刻划得很深刻。 西安事变无论是对于中共还是中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他的历史意义是永远值得世人谨记的。 在看电视时,女儿在边上说着: 我要过安稳的生活,我不要死得那么早。 (杨虎城养女被害,一直未找寻到时的情景播出时女儿名言)。 老公在边上说: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想怎么死? 女儿:现在又没有战争。 老公:你和你妈一样,长大就是个叛徒,贪图享受,要过安逸的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