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圣地中心旅游区概念规划

延安市圣地中心旅游区概念规划
延安市圣地中心旅游区概念规划

延安圣地中心旅游区概念规划

一. 现状分析

1. 概况

(1)规划背景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中华民族圣地,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提出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目标。延安市作为12个重点旅游区之一—“陕甘宁红色旅游区”的中心,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编制的《延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一核两心四片,扇状弹性拓展”的旅游空间结构,其中的“一核”是“延安红色核心”,即以延安中心城为核心,以红色旅游的发展和中心城的发展带动其它旅游产品和延安市其他地区旅游的发展,从而发挥中心城对全市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

“延安中心红色旅游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红色、绿色、黄土风情特色旅游资源突出,且品位极高,交通便利,是陕北旅游的中心和陕西省第二大旅游目的地。本概念规划的延安中心城是延安中心红色旅游区的核心。

(2)自然条件

中心城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北纬36°11′至37°09′,东经109°21′至110°03′之间,海拔在800-1400米之间,南北狭长,属丘陵沟壑地形。境内以延河、汾川河为骨干,支流支沟纵横交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北部属半干旱地区,南部属半湿润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00--2570小时。年平均气温7.7--10.60C。年平均降水量在490.5--663.3毫米之间。无霜期为142--175天。有天然次森林158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有甘草、柴胡等中药材近200种。

(3)区位交通

延安中心城东临延长县,西靠安塞县,南与甘泉、宜川、富县毗邻,北与子长、延川县接壤。是陕北的交通枢纽,210国道纵贯南北,3条省道及地方干线交织成网,延安机场跑道改造已于2005年完成,可以起降波音737等较大型飞机,每日有飞往北京、西安等地的航班;西延、神延铁路全线开通,现有西安、安康、榆林每日3列对开的客车和直达北京的旅游专列,西延铁路全线开通营运,北上榆林的铁路干线,正在加紧建设。2005年7月,延安—北京开通了红色旅游特快

列车,2005年11月延安—北京开通了波音737民航客运直飞业务,通往邻县的公路全部进行了提级改造,对外交通日益便捷。境内有省道3条,区道5条,乡道6条,专用公路1条,村级道路297条,城区过境段全面开工建设,交通四通八达。

(4)历史文化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中心城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的关键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夏、商、周属雍州。秦时设高奴县,三国至南北朝,境内先后设临真县、广武县、沃野县、真川县和丰林县。隋时设延安郡。唐代设延州和延安郡,宋升为延安府,明清仍称延安府,民国改称延安县。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撤县设市,1997年1月撤市设区,是延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是多元文化的交融区,整个中心城以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为基质,文化底蕴深厚。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也给延安文化注入新的现代文化的内容。

2. 旅游资源分析

(1)旅游资源概述

延安中心城旅游资源按照主题分为红色旅游资源、黄土风情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现代风貌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资源。

●红色旅游资源

延安中心城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l30处168个点,是全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旅游资源主要有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驻地旧址、领导人故居、会议旧址、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陕甘宁边区及西北苏区党政军机关旧址,以及新闻、出版、文化、卫生机关旧址、院校旧址、金融、贸易、农场、机场旧址等。

●黄土风情旅游资源

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是保留、传承中华民族古老优秀民间文化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民间艺术种类齐全,数量丰富,分布广泛。主要包括陕北民歌、延安剪纸、延安鼓艺、陕北窑洞等。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延安鼓艺,充满了威武雄壮的阳刚之气,安塞剪纸、刺绣、布堆画、农民画、毛麻绣等民间艺术作品表现了最原始的图腾和最美好的希冀,信天游、陕北民歌则体现了黄土

高原人民纯朴顽强的生命意识和情感世界,在国内外颇具知名度和吸引力。这些旅游资源在延安中心城都可以得到体现,成为延安中心城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延安中心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延安国家森林公园和延河。

延安国家森林公园以森林景观为主导,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黄土风情为一体,由宝塔山、清凉山、万花山和凤凰山组成,1992年建园,面积5447公顷。森林覆盖率55.6%,是国家惟一的城郊生态型森林公园,也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具有突出特点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游园最好的季节是春、夏、秋三季,每当夏季来临,山川滴翠、风光绚丽,是避暑消夏和旅游观光的大好时节。宝塔山,又名嘉岭山,海拔l076.3米。山上宝塔建于唐代,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清凉山又名太和山,是一处集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为一体的游览区,山势高耸峻峭,殿宇嶙峋晌。被誉为“金仙胜地”。山上主要景点有著名的万佛洞、三世佛洞、弥勒佛洞、释迎洞、睡佛洞等石窟。北侧山坡有仙人石和桃花洞等。此外,还有诗湾、水照延安、月儿井、琵琶桥等名胜古迹。风凰山是古城延安的两北屏障与主要依托。山上有古城墙、镇西楼等遗址。公园将此山辟为“城中公园”、园内亭阁林立、古树忿葱、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万花山,又名牡丹山,是我国四大野生牡丹原生地之一,山上生长着天然牡丹3万余株,野牡丹是我国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种植价值。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延安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边塞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积淀,有唐代宝塔、宋代石刻、范公祠、摘星楼等历史古迹。

凤凰山是古城延安的两北屏障,清《延安府志》载:“城跨其上,雉堞巍然,为郡山首,上有镇西楼,宋范仲淹建,残碑犹存”。凤凰山最高处海拔1132米,为延安城四周群山之冠,也是延安城的主要依托,所以历代城防工事都修筑在山的东坡及山畔上,为守城屯兵扎寨之地。山上古遗址有镇西楼、凤凰阁、文昌阁、六郎寨、狄青寨及传说为北宋年间杨六郎(延昭)调兵遣将而挖筑的转兵洞。沿山势而筑的古城墙据考证始建于公元前215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延安城防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城池。最先修筑的为秦国大将蒙恬,其后大唐名将尉迟恭,北宋名将韩琦、范仲淹、庞籍、杨家将、沈括等驻守时都不断加固完善,使该城池形成气势恢宏的规模,连带周围军事咽喉要地共五座遥相呼应的城池,被历代誉为“五花莲城”。唐代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途经延州时,挥毫写下《塞芦子》名句:“宝塔钟声三川闻,肤施(今延安)鸡

鸣五城应”。凤凰山看似简朴的古城墙,浓缩了千年历史风云,是一座无言的历史丰碑,成为一个内涵深刻的历史景观。

宝塔山古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山上的岭山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护单位,建于唐代,共9层,八角形,塔高44米,是革命圣地的象征、登塔可俯瞰延安全景,已经成为延安的标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烽火台、范公井、摩崖石刻。此外还有明代铁制洪钟、摘星楼、古城墙、嘉岭书院等遗址和古今名人诗词碑、纪念林等10余处景观。

清凉山主要的历史文物古迹有以万佛洞为主的37处石窟,大都凿于宋代。已开放的有释迦洞、三世佛洞、弥勒洞、睡佛洞、桃花洞、药王庙等。还有位于山巅的以真武祖师庙为主体的道教建筑群。山中留有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和庞籍的范庞公祠以及诗湾碑刻、琉璃塔等。

●现代风貌旅游资源

现代风貌旅游资源主要指能够体现延安社会进步和现代建设成就各个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设施、工程等。代表性的有城市街景、水景、建筑、山川秀美工程等。

延安大学是由毛泽东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1937年建校,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延安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繁荣和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延安大学恢复重建。

延安干部学院作为与浦东、井冈山并列的我国三大干部培训学院,于2004年建成,2005年投入使用。干部学院的设计新颖,建筑风格独特,并和枣园景区相连,成为较具吸引力的新兴城市建筑。

延安的商业街及中心广场也是较具吸引力的资源。中心广场位于延安三川交汇中心,是延安市民夜生活的主要去处之一,小吃、地方表演一应俱全,是观瞻宝塔夜景的首选。

●旅游商品资源

延安旅游商品资源主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延安杂粮、延安小吃和中药材。

手工艺品有剪纸、农民画、麻毛绣、布堆画、腰鼓等;延安杂粮主要包括名贵杂豆、延安小米、延安荞麦等。延安风味小吃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油糕、凉粉、煎饼、荞面饸饹、羊杂碎、果馅、抿节、油馍馍、洋芋擦擦、密汁南瓜、钱钱饭等。延安中草药资源丰富,主要有粉甘草、杏仁,以及山桃仁、酸枣仁、龙骨、生地、三棵针、穿地龙、刺五加皮、柴胡、连翘等。

(2)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资源数量众多,等级较高

延安市区有革命旧址130处,168个点。其中国家级的革命旧址有凤凰山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等,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等。

●革命旧址分布相对集中,保存完好

延安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三川交汇的中心区以及沿西川河一带,空间分布相对集中。而且大多数革命旧址保护完整。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文化氛围独特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陕北黄土文化风情在这里得到了集中充分的展示,近代中国革命又赋予了延安与众不同的革命文化,独特的文化氛围对游客有极大的吸引力。

●交通便利,资源可达性强

延安是陕北的交通枢纽,210国道从南川、三山地区和东川通过,民航班机可直飞北京、西安等地,西延铁路全线开通营运,北上榆林的铁路干线,正在加紧建设。现已开通了北京至延安的特快列车,正在修建的黄延高速公路(包北高速公路延安段)经过市区。总体而言,中心城外部大交通便利,内部小交通环境正在改善,资源通达性强,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

●部分旅游资源的利用难度较大

延安市区西北部因受历史风貌保护区的限制,不能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其建筑高度、风格都将受到名城保护的限制。而这个区域是红色旅游资源最集中,也是份量最重的,旅游开发利用受限。城区红色革命旧址多是窑洞型建筑,保护难度大。

3. 旅游市场分析

为获取延安中心城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及发展规律,在参考政府和各景区旅游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组在延安市内枣园、王家坪、宝塔山、纪念馆区和杨家岭景区收集的调查问卷,对延安中心城旅游市场进行分析。

(1)旅游市场概述

●中心城旅游居全市之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00年以来,延安中心城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量居延安之首,以中心城的宝塔山景区、纪念馆景区及其各旧址为例。延安全市旅游接待量2002年和2004年分别为279万人次和376万人次,而2002年和2004年两景区旅游接待量分别为116万人次和156万人次,分别占延安全市旅游接待量的42%和41.5%。

●红色旅游一枝独秀,是全市红色旅游的中心

延安是全国三大教育基地之一,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而中心城红色旅游资源在延安全市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根据旅游市场调查,来延安的游客中,对红色旅游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占81.1%,红色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随着全国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兴起,以及延安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心城的红色旅游发展前景良好,并必将成为延安旅游的中心以及陕北红色旅游的中枢。

●三大客源地游客较少,以近程游客省内为主

整体上看,中心城游客以省内近程市场为主,中远程游客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国内三大客源产出地游客相对较少。根据旅游市场分析,陕西省内游客占所调查游客总数的38.9%,国内三大客源产出地环渤海地区(北京、辽宁和山东)、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以及珠三角地区(广东)的游客共占所调查游客的25.4%,总量上相对较少。

●旅游淡旺季较为明显

根据对延安旅行社和宾馆的访谈,延安市旅游旺季集中在5月至11月。5月份伊始,市内各宾馆便出现周末(周五、六、日)床位紧张的情况;7月份开始,各宾馆全周都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的是,除“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外,“七一”和“八一”等也是旅游较旺的时期。近两年春节,“陕北过大年”成为在全国比较叫响的旅游品牌,春节也成为旅游较旺的时期。

●旅游花费较低,门票收入占总收入的大部分

根据旅游市场调查,在游客总花费中,300-499元的占全部游客的58.1%。而且游客花费主要集中在住宿、景点、餐饮和交通等方面,门票所占比例过高,娱乐、购物等比重较小。

旅游门票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绝大多数,以宝塔山景区、纪念馆景区及其各旧址为例。2002年,两景区旅游总收入为1645万元,其中门票收入为1069万元,占总收入的65%;2004年,两景区旅游总收入为2165万元,其中门票收入为1390万元,占总收入的64%。

●出游方式以团队为主,出游目的以政治学习为主

来中心城的游客以团队游客为主,散客相对较少。根据旅游客源市场调查,来的团队游客占游客总量的62.2%;其中单位组织占40.5%,旅行社组织占21.7%,自助旅游占游客总量的36.1%。游客的旅游目的多以政治学习为主,占总人数的56.5%。,其次是观光游览,占总人数的258.5%。

(2)旅游市场评价

●旅游市场发育处于初期阶段,发展潜力较大

延安中心城旅游市场发展较快,但是旅游市场发育仍然处于初期阶段。旅游接待量增长较快,但是旅游收入增长较慢,以中心城的宝塔山景区、纪念馆景区及其各旧址为例。2002年到2004年,总接待量由116万人次上升到156万人次,增长34.5%,而总收入由1645万元上升到2165万元,增长32%。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小于旅游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因此,中心城旅游发展是较为典型的“量”的增长,呈现旅游发展初期阶段的特点。

随着延安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娱乐和购物内容的丰富,游客的吃、住、行、游等基本消费支出比例将逐步降低,购、娱等非基本消费支出将逐步增加,旅游业必将在质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国内市场占主导,拓展空间大

延安中心城旅游市场中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入境市场较少。根据旅游市场调查,入境游客仅占1.8%,且以港、澳、台为主。

国内市场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国内中远程主要客源市场出游力进一步增强;随着延安本地、周边地区特别是关中城市群将逐渐崛起,本地游客会越来越多,客源市场拓展潜力巨大。

●游客消费档次不高,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根据中心城旅游市场分析。中心城游客中,月收入在1000以下的占50.5%,1000至2999的占38.6%,月收入3000以上的游客只占总人数的10.9%。从消费能力上看比较低。另外在消费支出上,总的消费比较低。在消费结构上,基本旅游消费支出过高,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较低,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氛围较差,延安圣地形象不突出

城市氛围差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心城在整体旅游氛围上不够突出,城市建设对于旅游的考虑较少,诸如城市建筑、功能布局、环境卫生、旅游标识等方面,革命时代中心区的窑洞建筑、街区等,除了个别得以保留外,大部分已经损毁,延河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第二是延安作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城市,红色旅游的氛围不浓郁,革命年代那种团结一致、军民一家、革命为先的激情如今在延安市已经难以体会到。在作为第一印象区的机场、车站,高速公路入口等地,严重缺乏神圣、庄严的圣地气氛。因此,营造城市氛围,提升圣地延安的旅游形象,对于提高延安的旅游知名度,增加游客满意度,提升延安旅游的人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缺乏强有力的旅游管理与协调机构

目前城区内的多数景区(点)管理归属不清,同时属于文物局、文化局、林业局等不同的部门管理,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从文物保护角度看,三川交汇处至西北川作为保护地,应该进行整体保护,开发建设的空间较小;从文化保护看,延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考虑地方文化真实性,帮助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从城市建设来看,根据新的城市规划,延安未来城市建设向桥儿沟方向发展,但是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有机的加入旅游的功能,更好的为旅游发展服务,将是旅游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认真协调的工作。

景区与社区的关系也亟待理顺。革命旧址和一些重要的文物景点长期被占用,自然和人为破坏现象比较严重。一些景区的发展和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矛盾,社区协调难度比较大。

(3)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发展滞后

延安近几年旅游发展很快,中心城旅游接待量快速增长,已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旅游需求。中心区目前有四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宾馆2家,二星级宾馆8家,但设备较为落后。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旅游者的需要。

(4)资金来源单一,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尚未形成

延安市旅游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拨款、企业自筹和社会募集。其中上级财政和企业自筹占多数,社会募集资金较少。而旅游业实际上是投入比较大的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初期,基础建设投入较大,因此单靠上级财政和企业自筹,根本满足不了旅游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因此需要拓展市场化、社会化

的投筹资渠道。但延安市目前这种投融资渠道尚未形成,利用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5)中心城地形复杂,游览线路组织难度大

延安城市建设限制条件较多,用地紧张。三条川道用地狭窄,两侧山体普遍陡峭,三川交汇的中心区吸引仍在不断强化,人口密度不断增大,行政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等功能参杂其间,城市建设用地、交通走廊等的选择比较困难。延安任何两个方向的旅游联系基本上都要经过中心区,中心区的旅游压力较大,而且不利于旅游线路的组织,旅游者对于旅游线路的选择余地也较小。

(6)旅游产品单一,游客选择余地小,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小

延安中心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导,辅以黄土风情旅游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现代风貌旅游资源以及特色旅游商品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城市旅游产品主要是围绕红色旅游资源展开,旅游产品类型较少,深层次开发和动态展示不够,游客参与性项目少。而且单一的旅游产品市场覆盖面有限,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小。

(7)中心城对全市的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延安中心城在旅游资源,区位交通,产品建设以及旅游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是延安全市旅游发展的中心。但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通过旅游中心城市的建设发挥中心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城市经济的增长极、全市旅游的扩散极,推动全市旅游的发展。

图1 SWOT分析法流程图与SWOT要素归纳分析示意图

5. 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在既定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对特定组织或活动所面临的优势(Strength)、限制(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要素进行阐述并交叉分析,并据此进行战略筛选的方法。SWOT分析法包括3个步骤:(1)SWOT要素分析;(2)SWOT要素归纳形成战术;(3)战略体系生成。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1)SWOT要素分析

●优势

S1:“圣地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国内具有较大的知名度;

S2:区位优势突出,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中心;

S3:中心城红色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革命精神内涵丰富,形成成熟的红色旅游产品;

S4:中心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黄土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良,独特的氛围对游客也较有吸引力;

S5:旅游客源市场增幅迅速,吸引相对稳定的政务、修学旅游市场;

S6:公路、铁路、航空等对外交通便利,具有较强的旅游可达性;

S7:延安革命纪念馆被党中央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一号工程”,宝塔山等景区开发建设也得到国家和地方财政上的有力投入;

S8:旅游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旅游管理组织积累一定经验。

●限制

W1:城市旅游氛围差,延安圣地形象不突出;

W2:旅游产品以红色观光为主,产品结构单一;

W3:客源市场构成单一,抗市场波动能力差;

W4:地形复杂,空间有限,制约旅游设施布局和游览路线的组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发展;

W5:旅游投资资金来源单一,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尚未形成;

W6:旅游局管理权限较低,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和机制;

W7:面向迅猛发展的市场,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相对滞后,旅游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W8:自然环境条件相对脆弱,资源承载力有限。

●机遇

O1: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决策,《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延安确定为“陕甘宁红色旅游区”的中心;

O2:国家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O3:陕西省及延安市的相关规划中对延安旅游业有较高定位,将延安培育为继西安之后的陕西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各级政府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O4:延安市城市规划的修编将加强中心城与西北川的旅游功能;

O5:国内外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全国出游率持续增长,全国范围内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持续升温;

O6:高速公路通车、铁路复线和新机场的建设使对外交通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O7:石油等其它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O8: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加强,旅游和游憩的需求增加;

O9:宝塔区成为陕西省首家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挑战

T1:延安的红色旅游类资源与井冈山、西柏坡等红色旅游地构成同质竞争,黄土风情类旅游资源与榆林构成同质竞争,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与西安构成同质竞争;

T2:城镇建设、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冲突,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难度大;

T3:景区发展和社区居民的利益产生冲突协调较为困难;

T4: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如石油)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

T5:外来文化的冲击可能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T6:旅游业发展可能给自然和生态带来负面影响。

(2)单要素应对战术列表

●发挥自身优势

S1:加强宣传,巩固和加强“圣地延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S2:发挥区位优势,构建陕北旅游的门户和窗口;

S3:保持领先地位,深入拓展红色文化内涵,不断创新旅游产品的载体和形

式;

S4:拓宽旅游产品谱系,发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等产品,形成组合优势,建设旅游产业群;

S5:巩固原有的主要目标市场,扩大市场占有规模;

S6:完善出行系统对旅游者的服务功能,在主要客源地对目标客源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S7:发挥政治优势继续争取国家和地方上的支持,实施景区建设项目;

S8: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管理组织能力。

●克服自身限制

W1:适当恢复历史风貌,营造红色氛围,突出延安圣地形象;

W2:以红色旅游为主导,拓展产品谱系;

W3: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吸引多层次的客源市场,增强应对市场波动的抵抗力;

W4:在现有地形条件下,建设带状城市RBD,形成多中心发展,提高空间的合理利用,有效组织游览路线;

W5:培育市场化的旅游融资渠道,扩大投资来源;

W6: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和机制;

W7:适应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完善旅游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W8:强化保护意识,采取切实的措施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资源。

●利用外部机遇

O1:抓住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机遇,努力建设全国红色旅游网络的中枢;

O2:用足用好西部大开发等政策资源,将更多的资源、资金投入到旅游相关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O3:用足用好各级政府支持,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O4:协调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心地段和西北川的旅游建设,加快延安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和建设;

O5;以红色旅游市场为基础的同时,加强对其他目标市场的旅游促销,提高总体游客数量;

O6:针对高速公路、铁路沿途城市和新航班连通城市开展旅游促销活动,加强与相应城市的旅游中间商之间的联系;

O7:以项目带动,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利用旅游的乘数效应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O8:将延安旅游建设与市民的休闲需求相结合,实现中心城的旅游与游憩功能;

O9:利用延安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绿色旅游产品,重点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

●应对外部挑战

T1: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注重环境氛围的整体营造,突出地方感和城市个性特色,联合开展专项旅游线路,构建双向多赢的模式;

T2:旅游与文化、文保、城市建设四位一体发展,实现文旅双馨。

T3: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推行经济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当地的就业率,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T4:协调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可能存在的矛盾,共同营造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

T5: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T6: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减少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3)复合要素战术列表

●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限制

S1W1:巩固和加强“圣地延安“知名度的同时,营造圣地红色氛围,恢复圣地红色风貌,增强延安中心城的神圣感;

S1W2W3:保持红色优势的同时拓展其他旅游产品,提升其他旅游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S2W2:加强城市RBD的建设,营造红色主题街区,充分展示延安革命圣地风貌和黄土风情本底;

S4W2W3:以红色旅游为先导,融入本土的黄土风情文化,同时注重文化旅游和绿色旅游发展;

S1S6W4:合理疏导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形成通畅合理、换乘方便的交通网络;

S7W5:保持景区建设投入中的政治优势,促进多渠道市场化投融资的形成;

S8W7:加快旅游设施建设,使之与旅游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适应,可以适当超前,但不能盲目冒进。

●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外部机遇

S1S3O1:抓住机遇,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努力实现建设中国红色旅游网络中

枢的目标;

S2O3:以区位优势为依托,全面建设陕西第二大旅游目的地,构建陕北旅游门户和窗口;

S3O5:深入拓展红色旅游的规划和建设上,使之既适合年轻人的旅游时尚,又符合中老年人的怀旧需求,扩大红色旅游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中的覆盖面;

S4O8:将延安旅游建设与延安市民的休闲需求相结合;

S4O9: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绿色旅游,满足市民游憩需求。

●发挥自身优势,应对外部挑战

S1T1:维护城市个性特色,联手其他红色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国红色旅游圈,引领全国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实现建设中国红色旅游网络中枢的目标;

S3S4T1:有效组合红色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打造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S7T2:保护优先,引导资金的合理配置,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克服自身限制,应对外部机遇

W1O1:抓住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趋势,改善延安风貌,突出圣地延安的特色;

W1O5:在游客密集区域营造延安的红色氛围,打造延安圣都形象;

W2O2: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注重旅游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和社区和谐;

W2O3:用足用好各级政府支持,拓展产品谱系,完善产品结构;

W2O5:拓展产品谱系,满足各类细分市场的旅游需求;

W2O8:开发大众产品,满足当地休闲市场的需求;

W3O8:培育当地游憩市场和探亲访友市场,抵抗市场波动能力;

W4O4:加强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空间协调,充分考虑当地人和游客的场所需求;

W5O7:除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外,鼓励当地资金流向旅游业;

W6O3:树立大旅游观念,加强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

W8O2O9:贯彻执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保护第一,合理开发。

●克服自身限制,应对外部挑战

W1T2:以延安圣地形象为指导,城建、文保、文化、旅游等部门协调工作,共同发展;

W2T1:旅游产品多元化,纵深化,保持红色旅游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领先地位;

W3T2:增加旅游管理协调的权限,联合城建、文保、文化、旅游等部门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和机制;

W8T6:采取严格的科学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消除旅游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

●利用外部机遇,应对外部挑战

O1T1:利用政治优势,争取从中央到地方的优惠政策;联合同类旅游目的地进行共同营销;

O3T2:用足用好各级政府支持,促进旅游与文化、文保、城市建设四位一体发展,实现文旅双馨;

O7T4:协调产业之间的矛盾,合理配置一、二、三产所占的比例,优先发展经济效益好、乘数效应高、潜力大的产业,实现地方产业的顺利转型。

(4)战略生成与目标校验

将分析所得的战术整理归类,从归类后的每一组战术中归纳提炼出“战略草案”。而后用既定目标体系中的各项目标对战略草案进行检验。如果能够实现目标,则战略草案就可以形成战略。战略间所具有的整体性与协同性,既保证了战略体系的完整性,又保证了规划目标的可操作性。如果战略草案不能通过校验,则需重新进行战术生成,直至生成合理的战略体系。

表2.1 战略生成与目标校验

策略归纳SWOT分析生成战术与目标校验

战术抓住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机遇,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巩固和加强"圣地延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实现建设中国红色旅游网络中枢的目标(S1S3O1,S1,O1);

争取从中央到地方的优惠政策,保持红色旅游的领先地位,以红色旅游为主导,拓展产品谱系,发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等产品,打造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吸引多层次的客源市场,增强应对市场波动的抵抗力(S3,W2,W3,S4,S5,S1W2W3,S3S4T1,W2O3,O1T1,W2T1,S4W2W3, W2O5,W2O2,S3O5);将延安旅游建设与市民的休闲需求相结合,实现中心城的旅游与游憩功能(O8,O9,S4O9 ,W2O8 ,W3O8 ,W4O4,S4O8);

红色主导,

黄绿相间,

内外兼顾

(发挥优

势,利用机

遇)

目标校验符合目标定位

战术树立大旅游系统的观念,增加旅游管理协调的权限,联合城建、文保、文化、旅游等部门,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和机制,旅游与文化、文保、城市建设四位一体发展,实现文旅双馨(W6,W6O3,W3T2,T4,O3T2,W1T2);

采取严格的科学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机制,提高当地的就业率,消除旅游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O7T4,T5,T6,T3, W8T6,W8O2O9);

文旅双馨,

四位一体

(克服限制

迎接挑战)

目标校验符合目标定位

恢复风貌,

战术

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注重环境氛围的整体营造,突出地方感和

城市个性特色,加强RBD 的建设,营造红色主题街区,充分展示延安革命圣地风貌和黄土风情本底,突出延安圣地形象(W1,T1,S2W2,W1O5);

营造氛围

(以克服限

制为主) 目标校验 符合目标定位

战术 发挥政治优势,继续争取国家和地方上的支持,实施景区建设

项目,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以项目旅游业投资,培育市

场化的旅游融资渠道,扩大投资来源,进一步带动旅游相关的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地方经济增长(S7,O7,W5,O2,W7,S8W7);

项目驱动,多方融资,服务跟进 目标校验 符合目标定位 战术

协调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心地段和西北川

的旅游建设,在现有地形条件下,建设带状城市RBD ,形成多

中心发展,提高空间的合理利用,有效组织游览路线(W1O5,

O4,W4); 带状RBD ,多中心发展 目标校验 符合目标定位

二. 目标与策略

1. 目标定位

建设中国最佳红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大的红色遗产保护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使延安中心城成为集红色遗产旅游、红色魅力教育、红色遗产保护和红色宣传展示于一体的红色之都;同时展示延安各区县的陕北黄土风情,成为中国黄土风情的集中展示地;是城市旅游与延安市民游憩的重要场所。

2. 发展战略

(1)红色主导,黄绿相间,内外兼顾

延安中心城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就是高品位的红色旅游资源,中心城的旅游要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将红色旅游作为延安的一面旗帜。

作为延安市旅游的中心,中心城在展示延安全市黄土民俗风情方面,应当发挥陕北旅游门户和对外窗口的作用。同时,积极利用延安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绿色生态旅游项目。

延安中心城的旅游开发不但要针对外来旅游者,也要充分考虑本地市民的游憩需求。

(2)四位一体,文旅双馨

延安市众多的高等级旅游资源都处在中心城区,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以及城市建设关系密切。因此,在加强自然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保护的前提下,化解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享资源、共享市场、互为支持、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求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延安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文物保

护和城市建设四位一体共同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延安旅游开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黄土文化以及黄河文化,达到既提高旅游产品品位,又弘扬传承优秀文化的目的。

(3)项目驱动,服务跟进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延安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因此,应以延安新的城市建设为契机,依靠一些大型城市项目的建设,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发挥政治优势,继续争取国家和地方上的支持,实施景区建设项目,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同时以项目带动旅游投资,培育市场化的旅游融资渠道,扩大投资来源。依靠多种途径,多渠道融资,解决旅游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4)带状RBD,多中心发展

根据延安市地形格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以及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形成由杨家岭至三川中心的带状RBD(游憩商务区)。通过带状发展,串联重要旅游景点,与延河水景相互辉映,形成延安红色旅游和城市游憩的重要区域。并通过带状RBD (游憩商务区)的发展,带动延安全市旅游的发展乃至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

加强三川中心建设,强化其旅游服务和集散功能。三川中心建筑格局混乱,空间没能有效利用,延安城市特色也没有较好的反映出来。另外,西川河与延河相交的地带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空间位置上距离延安市中心区较远。这个区域的旅游基础建设和项目建设比较齐全,毗邻延安大学和延安干部学院,延安重要的红色教育资源均位于此地,可以考虑作为一个旅游副中心进行发展。延安革命纪念馆改扩建是红色旅游一号工程的重要项目,以此为契机,可以建设延安旅游的核心,形成集红色旅游和圣地风貌展示相结合的圣地中心。

三. 空间布局

规划提出“一带三核三山”的延安圣地中心旅游空间布局结构。即指一条红色旅游发展带、三个旅游发展核和延安三山旅游发展组团,见图3.1所示。

1. 一带

红色旅游发展带是由西北川枣园经延河,经过三川交汇中心,沿南川河一直延伸到延安火车站方向。这条发展带基本上贯穿延安中心城南北,并串联所有重要的旅游景点。

图3.1中心城旅游空间布局

从西北枣园开始,重要的旅游景区/点包括枣园景区、中央党校延安干部学院、杨家岭景区、纪念馆景区、三川中心、延安三山等。这条带的两侧除了这些红色旅游景点外,三川交汇的水景、延河大桥自然和人文景观也富有特色。三山的历史遗存资源丰富,特别是凤凰山古城墙了反映延安的古城历史,具有丰厚的底蕴。

在旅游服务基础上,这条带串联着延安繁华的商业区和居住区,并有道路系统向城市内部延伸,旅游住宿、购物以及旅游咨询等设施齐全,旅游服务基础相对较好。

2. 三核

根据延安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建设前景,确定延安旅游发展主要有三个核心,即圣地核心、服务核心和教育核心。

圣地核心位于现在革命纪念馆周边,彩虹桥对面,赵家峁山的山坳内,西起革命纪念馆西面边界,东至建材市场。

圣地核心以规划中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为中心,并可向西北串联杨家岭,向东南延伸至延安服务核心,从而形成一条带状的区域,作为延安红色旅游街区,在此称为红街。

红街的核心区即是延安红色旅游核心,红街将同时成为延安市民的休闲游憩场所,成为延安市的RBD(游憩商业区)所在地。

服务核心位于三川交汇的城市中心地带,着重发展其服务保障功能,是未来

延安中心区旅游服务的核心。

在延安市新的城市规划中,确定三川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向以旅游服务、观光购物为主的传统商业旅游服务区发展。

整个区域交通状况较好,周边旅游基础设施齐全。服务核心的位置适中,由此至枣园、桥儿沟和南部火车站方向,交通都非常便利,并且由这个中心可以向延安三山内部延伸。

服务核心将来的发展方向是强化旅游服务功能。通过建设城市广场、游客中心,发展旅游交通,改造延河水景,进行夜景设计,以及加强中心区的绿化美化等工作,实现服务核心旅游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和城市面貌的改善。

教育核心位于西川河与延河交汇处,以延安大学和延安干部学院为教学基地,并依托周边重要的游行和无形的红色旅游资源,形成延安的红色教育核心。

这个核心的重要旅游资源包括中央大礼堂、杨家岭革命旧址、四?八烈士陵园、延安大学、延安干部学院,以及枣园革命旧址等。

加强教育核心的建设将有助于延安市西北部旅游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旅游组织和旅游服务的开展,有利于延安红色教育之都的形成。

3. 三山

三山即中心城的宝塔山、凤凰山和清凉山。

三山在空间相互独立,在旅游资源特点上,三山都有红色旅游的内容,且都是延安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既有绿色生态的特点,又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特点,具有各自较为明显的特色:

宝塔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历史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是宝塔山作为延安市的代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座历史建筑物的本身,因此,宝塔山在发展红色旅游上更具有优势,重点发展红色教育游、红色观光游。

清凉山作为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源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同时,清凉山万佛洞的佛教艺术成就较高,历史文化价值较大。红色旅游和宗教旅游相辅相成,因此清凉山可以同时发展红色旅游和宗教旅游。

凤凰山在古代是延安市对外的屏障,有古城墙遗址,如今成为一个内城公园。另外,凤凰山曾经是中共中央驻地,红色旅游资源也较多。但总的来说,凤凰山的红色旅游不如宝塔山那样突出,但是在与城市的关系上,凤凰山则更密切,因此凤凰山应在城市公园建设上加强,发展红色体验游、历史文化体验游。

此外,延安三山都是延安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可以发展绿色生态游,为延安市民休闲、游憩服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