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

课程信息
课程信息

《学前儿童美术艺术》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美术艺术》课程分类:教育学

适用对象:电大专科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

课程简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是研究2岁—6岁幼儿美术的特点和美术教育规律具有较强教学实践性的一门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和价值定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和表现;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评价;学前儿童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

该课程所有章的标题:

第一章绪论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

1、美术

2、美术教育

3、学前儿童社会美术教育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1、学前美术教师

2、学前儿童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4、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媒体的使用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1、为学前儿童提供自我表达与交流的工具

2、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

4、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与全面和谐的成长

5、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

第二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中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

2、中国近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3、中国当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二)外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1、西方早期儿童美术教育

2、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儿童美术教育

3、当代外国儿童美术教育

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简介

(一)中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

1、以陈鹤琴为代表的我国早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2、以屠美如为代表的我国20世纪后期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二)西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

1、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2、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融的理论

3、艾修勒和哈特薇克的美术是儿童人格表现的理论

4、古德伊纳夫和哈里斯的美术是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指标的理论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第四章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与表现

(一)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

1、涂鸦期美术能力的发展

2、象征期美术能力的能力

3、概念画期美术能力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表现

1、太阳

2、蝌蚪人

3、图形的选择和组合

4、事物之间关系的处理

5、动态的表达

6、色彩

第五章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构成

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目标的编写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依据

2、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的选择(二)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程序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准备

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

3、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延伸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组织原则与方法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组织原则

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常用方法

第六章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的目标

1、2岁——3岁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

2、3岁——4岁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原则

3、4岁——5岁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原则

4、5岁——6岁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原则(二)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类型

1、临摹画教学

2、写生画教学

3、命题画教学

4、意愿画教学

(三)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指导

1、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绘画技能

2、诱发学前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

3、激活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

4、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

(四)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案例与分析

1、小班绘画

2、中班绘画

3、大班绘画

第七章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

1、2岁——3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

2、3岁——4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

3、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

4、5岁——6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类型

1、平面手工活动

2、立体手工活动

(三)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指导

1、提供必要的手工活动的技能

2、收集多种手工材料与提供必要的手工工具

3、选择合适的手工题材

4、提供与手工材料、工具接触的机会

5、引导学前儿童积累丰富的表现,积极地展开联想(四)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案例与评析

1、泥塑教案(小班)

2、剪贴教案(大班)

第八章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1、2岁——3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2、3岁——4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3、4岁——5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4、5岁——6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

1、2岁——3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

2、3岁——4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

3、4岁——5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

4、5岁——6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

(三)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程序

1、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准备

2、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过程

(四)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

1、讲究合适的方法

2、创设有效的环境(物质与心理环境)

3、进行有效的设问

(五)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案例与评析

1、徐悲鸿的《奔马》欣赏

2、汉代《说唱陶俑》欣赏

3、蒙德里安和他的作品

第九章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评价

(一)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1、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的视角

2、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应注意的事项

(二)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过程的评价

1、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行为过程的评价视角

2、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能力的评价应注意的事项(三)对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

1、对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评价的视角

2、对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评价应注意的事项

第十章学前儿童美术知识与技能简介

(一)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

1、关于色彩的知识

2、关于线条的知识

3、关于形状的知识

4、关于造型的知识

(二)幼儿园常用的美术教学技能简介

1、刮画

2、版画

3、泥塑

4、蜡笔(油画棒)画

5、水粉画

6、线描画

7、国画

8、撕纸

课程资源整理提供者:邵艺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doc

小岔乡九年制学校信息技术 教育发展规划 在新的世纪,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运用于学校教育,将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乃至办学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自治区教育强县实施细则》等纲领性文件都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软件、硬件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学校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重视和优先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必须进行科学、统一的规划。学校以2006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我校配置机房及远教系统为契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概况 近年来,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有较大规模的投入,不断探索技术更先进、理念更超前的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之路。 全校14个普通教室,其中3个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由台式电脑、液晶投影仪、多媒体讲台、幕布、有线电视频道增补器、音箱等组成。卫星下载由台式电脑、液晶投影仪,远教接收系统等组成。小学部各班由实物视频展示台和34#彩电组成。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目前由教导处负责管理,配备一名专职网络管

理员,要负责网络运行和学校电脑的维护。目前,我校28名教职员工其中专职教师27名。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规划 (一)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现代化”,并要求“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因此,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完善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2007年—2010年的具体目标是: (1)全面加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和网络软件建设,做到设施完善,功能明确,作用突出。 (2)提高全校45岁以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水平,使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教育因素。 (3)完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效率,推广课堂交互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效益。 (4)加大对教师的校级培训力度,多管齐下,加强考核与监督,进一步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地派出教师参加上级培训及社会上的培训。 (5)加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版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降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

学习课程基本信息

学习课程基本信息

————————————————————————————————作者:————————————————————————————————日期:

《管理文秘》教 学大纲授课教师:汪增相 所属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所属系: 所属教研室: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管理文秘(Management Secretary) 2.课程类别:选修 3.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4.课程地位:专业任选 5.总学时:36学时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任选课之一,侧重介绍秘书工作的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知识。 通过管理文秘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有关秘书学的基本理论和秘书实际工作实务,掌握文秘工作的基本职能,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及工作技巧等,为将来可能从事行政管理部门文秘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秘书工作机构 第三章秘书的基本素养 第四章秘书人员个人礼仪 第五章秘书的工作环境 第六章秘书的日常事务工作(一) 第七章秘书的日常事务工作(二) 第八章秘书的“办会”工作(一) 第九章秘书的“办会”工作(二) 第十章秘书的办文工作 第十一章秘书的接待工作 第十二章秘书的邮件、文件处理工作 第十三章秘书的信息档案工作和调查研究 第十四章秘书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秘书的涵义、类别和特征,掌握秘书工作的内容、原则、特点和作用,了解秘书学的涵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秘书 一、秘书的涵义 二、秘书的类别 三、秘书的职业特征 第二节秘书工作 一、秘书工作的内容 二、秘书工作的原则 三、秘书工作的特点 四、秘书工作的作用 第三节秘书学 一、秘书学的涵义和学科属性 二、秘书学的研究对象 三、秘书学的研究内容 四、秘书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秘书工作机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秘书工作机构的组织形式、设置原则和性质,掌握秘书工作机构的职能和工作要求,掌握秘书部门和秘书人员管理的内容和要求,熟悉秘书人员自我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秘书工作机构的设置 一、秘书工作机构的涵义和组织形式 二、秘书工作机构的设置原则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pdf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一、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 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 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 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 术,我国如不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加快发展,就会拉大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 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 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 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因此,教育部决定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 措施。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 育现代化进程,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对于推动教育消费,促进 教育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若干重要问题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 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 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 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 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文献检索课的课程性质和目的doc资料

课程简介 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掌握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课,由国家教委统一命名。1984年原教育部颁布(84)高教一字004号文件,文献检索课被正式列入我国高校文理工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20余年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修完或正在选读这门课程,发展十分迅速。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有效提高人们检索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效率。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检索的方法,树立自觉捕捉、获取信息的意识,具有主动获取更深、更广、更新知识的技能,提高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学习文献检索课的意义 第一,信息激增的现实要求我们学习文献检索。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量激增的时代。据估计,世界每天有1.3 ~1.4 万篇新的科学论文问世,每小时有20项新的发明,每分钟出一本新书。互联网数据流量自1988年以来以平均每年翻两番的速度增长,近两年这个数字接近每年翻三番。互联网网页数已接近40 亿,并以每天10万页速度递增。信息激增不仅使“读不完,接受不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而且

使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合乎要求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二,信息知识的更新要求我们学习文献检索。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信息知识的有效期在缩短,例如:10 年前发展起来的新兴工程技术,今天约有30%已经过时。有专家认为,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得一生中所需知识10 %左右,而90%的知识是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知识的频繁更新,清楚地说明,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文献检索技能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第三,文献检索的专门化要求我们学习文献检索。现代文献信息的载体类型、出版类型、传播手段、组织形式十分复杂,近年日益普及的计算机检索,尽管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扶持下,已经使获取信息的手段变得更为方便、有效,然而,各种类型数据库的迅速增长,数据库理论、检索软件、检索策略等知识日益深化,迅速、准确、完整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文献已经成为一项综合性的专门化的技术。那种“只要会上网,谁都会检索”的看法是外行人的一种错觉。 第四,文献信息检索是现在,更是未来科技人员的一项基本功。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文献信息检索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始终,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科研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曹红霞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按计划,我省将于 2006年秋季开始实行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 术)》(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下面 我着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价三方面对二者作以比较。 关于课程目标,《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 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 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

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课程标准》专门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沿着 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纬度,将信息素养进 一步分解和细化为11条,这11条从不同的方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诠释。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

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普通动物学 英文名称:General Zoology 学时:51 建议开设学期:二年级第一学期 二、大纲内容 目标:通过动物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动物的基本结构和机能,了解动物分类和动物进化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科研思维能力。 主要内容:《普通动物学》是我校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基础课。依据学校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和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学计划。本课程系统扼要地介绍动物形态解剖、分类、进化、生态、动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动物类群、动物进化发展史以及动物与其栖息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动物学室内外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 动物学授课是以动物演化和发展为主线,由低等到高等,系统地介绍主要动物类群的形态、分类、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注意向学生介绍我国特有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和珍稀濒危动物,尽可能反映国内外有关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在授课中,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有关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资源以及控制有害动物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本课程共安排理论讲授54学时,在日常教学中配合以录像等教学辅助活动。 理论课课时安排: 绪论(1课时) 介绍动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生物分界以及六界系统(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真菌、动物、植物和病毒)。动物分类系统、分类阶元和种的概念,动物系统进化树。介绍国际物种命名法规。 1、生物分界 2、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3、动物的系统进化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4课时) 介绍原生动物的特征,代表性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重要类群的分类地位、与人类关系以及有害原生动物的防治,介绍原生动物的系统发育。 国内外关于原生动物(特别寄生性原生动物)的最新研究成果。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间日疟原虫和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史 3、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及重要种类 4、原生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

高校信息检索课程开设现状调查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87054831.html, 高校信息检索课程开设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戴庆林洁梅熊馨 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全国35所各类型、各层次的高等院校信息检索课程的开设情况。 包括课程名称及学时,教学内容,教材与教学大纲,教师队伍等情况。旨在探索当前信息检索课程的开设及发展情况,为高等院校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的完善与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素质,信息检索,高等院校 高校的文献检索课从无到有,从尝试到成熟,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载体越来越多样,文献信息的利用呈数字化态势。为适应这种新环境,文献检索课的课程名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队伍也需要调整。本文以全国各类型、各层次高等院校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目前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开设现状,以探索当前文献检索的发展,为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完善与创新提供参考。 1. 课程名称及学时 在被调查的35所院校中,除1所院校外,其余34所院校均开设了信息检索课程,课程名称除传统的“文献检索与利用”、“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外,更多的改用“信息检索”、“信息检索及应用”、“信息检索与网络应用”等名称。大部分院校将“信息检索”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有部 分院校课根据学校专业情况将其设为选修课。学时情况各院校也不尽相同,最少的为8个学时,最多的为54个学时。信息检索课的开课性质、学时情况详见表1、表2。 表1 信息检索课开课情况表 课程性质选修课必修课 院校数 16 18 所占比例 47.06% 52.94% 表2 信息检索课学时情况表 学时数 4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基本课程资料

基本课程数据 欢迎您选择参加基本课程! 基本课程,是提供给二十岁以上成年人的,一个用来提升生活上各个领域的醒觉工具。透过这个工具,您会体会到它像是一面镜子一样,会支持您去醒觉到您今天创造出所有结果的原因,它之所以有效的是,您会因为这个有力量的醒觉,运用它在您的生活上,可以创造出不同可能性的结果。 基本课程是属于体验式的训练,它是一个高度互动的学习环境。在训练课程中,您将可以藉由投入,参与以及分享去为对您自己创造出您要获得的价值。在过去四十多年里,基本课程已经为全世界数十个国家,超过数十万人创造出非凡的体验以及可以持之以恒的醒觉能力。以下是一些基本课程毕业生对于完成基本课程后的响应: -是我这一生参与的训练课程中最有效的! -我本来还带着怀疑,课程完成后,我可以用全新的角度看待我的人生! -我体验到了我失去好久的动力! 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从没想到我自己可以去看到自己的盲点,还有自己从来没看到的优点,有些事情我从知道变成了真正的体验! -我的工作变的更有效率! 过去常常会陷入感觉,现在我可以去厘清状况,反而感觉更好了! -我对挫折有着更深一层的体验! 我现在很容易从挫折里跳出来,将焦点放在我的目标上! -我懂得去原谅! -我的孩子告诉我, 我变的不一样! 现在他们好喜欢和我在一起! -我重新找回了婚姻关系的热情!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课程,前几天我还不想投入,我真的很谢谢自己选择了基本课程,我是一个有自信,热情的人。 基本课程无法让您的人生更好。因为,今天的您创造了今天的结果。不多也不少。因此,基本课程可以让您从参与中体验到属于您自己不同的人生可能性。而这样的可能性是众多的基本课程毕业生体验到它价值非凡的原因。 基本课程也是整体学习环节中的第一个课程。当您完成这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可以选择参加接下来的高级课程和领袖行动。以下是我们对您提供的关于基本课程的进一步讯息。 Awareness, Breakthrough, Leadership

信息检索课的心得体会.doc

信息检索课的心得体会 信息检索课的心得体会1 一、对科技信息检索的认识 科技信息检索能帮助人们快捷、准确、全面地获取所需知识,最大限度地节省查找时间,使我们的信息检索过程变得事半功倍,更使信息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我们目前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飞快建设,使得信息产品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信息的产出量呈指数级增长,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当今社会生活的人,几乎每天每时每刻都与信息打交道。可能我们已经感觉到有的人做事往往容易成功,而有些人则不易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够掌握较多的信息,对所做的事情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因而他们的成功率也就比较高。反之若信息意识差,不能及时收集信息,作出的决策往往会有偏差,成功率也就不会很高。 信息检索方法是为实现检索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操作方法或手段。检索信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事实上,现在的许多图书馆仍然在使

用这样的分类层次来对收藏的资料进行分类。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自动构建大型索引成为可能。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检索策略,既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和以人为中心的信息检索。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计算机已是普遍,人们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的多些。 信息检索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发展的。信息检索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四个阶段:初级阶段我国最早出现的检索工具书是汉代的《别录》,而当时检索工具书主要是以图书目录为主,而且只为极少一部分人服务。第二是手工检索阶段,信息检索的真正发展是在18世纪以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种信息大量增加,同时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文献,如图书、报纸、期刊、会议纪录等等。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手工检索工具——目录、索引和文摘。第三是计算机检索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检索也在发生变革。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后,不久就被用来进行信息的存储和检索。第四阶段是网络检索时代,网络的出现,使我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都发生了变化,使人们真正进入了信息社会。 二、对科技信息检索的收获 信息检索是查找信息的方法和手段,它能使人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迅速准确全面地查找所需信息。可以说信息检索对于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都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充分发挥人类知识宝库的作用,有利于开发智力资源;信息检索可提高效率,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减少人力或投资方面的费用;获

信息技术课程到底学什么

信息技术课程到底学什么 最近,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有许多事情让我深有感触,让我深刻地思考信息技术课程到底该学什么,学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 10月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分别在浙江省和四川省征求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标志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3年制订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历经十余年而未改变,本身已不符合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时代在变化,学生也早已是数字原住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对自身价值生出许多变化。 10月份,江南大学又举办了国培计划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班,如以往一样,教师们仍然关注着课程地位问题如是否可以纳入高考等,而很少思考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我认为,理想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回归到教育本质去思考:到底这一门课对学生现在及未来发展有什么帮助?应该教些 什么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用? 10月份,浙江省进行了高考制度改变后的第一次选考,技术学科头一次作为正式科目成为高考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欢呼,庆祝它地位的提升,也有人在考试之后痛陈应试教

育毁了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价值。人们在看到浮云变化的同时,也需要真正静下心来思考我在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到底这门课程有何价值,如何取舍价值? 在《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作者戴维?珀金斯倡导一种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理念。在信息社会,人们面对的是海量信息,不断地产生新的信息与知识,这些知识从某个方面来看似乎都是必须要学习的。但是,学习者不可能学习如此多的知识。正如珀金斯所说,我们教授了许多没有学习价值的内容,更忽略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技术课程恰恰如此,人们过分强调了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却忘记了技术不是为了学,而是为了用,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本期专题所关注的计算思维,就是让技术能够更好地与真实世界联系,强调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而超越传统的操作技能。 如今的学习者生活在一个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中,为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重新构造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蓝图已经迫在眉睫。 (本刊编辑部刘向永)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一、课程性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增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注重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重在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三、课程定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时。

信息检索课期末考试试题库(复习题) - 安徽工业大学

信息检索课期末考试试题库(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知识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知识可分为(C) A.有用知识和无用知识 B.基础知识和高级知识 C.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D.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文献按载体形式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和(D) A.甲骨型 B金石型 C.电脑型 D.机读型 信息检索系统的功能为:报道文献信息、存储文献信息和(B) A.揭示文献信息 B.检索文献信息 C.宣传文献信息 D.介绍文献信息 检索系统的结构由几个部分组成:编辑使用说明、索引、附录、词表和(D) A.目次 B.题录 C.附图 D.正文(主文档) 为便于计算机识别记录的各个字段,每个字段都设有字段标识符,下列哪个字段的标识叙述

是正确的(A) A.TI是题名的标识符 B.AB是关键词的标识符 C.AU是摘要的标识符 D.AF是著者的标识符 以下不是布尔逻辑算符的是(B) A.AND B.Near C.OR D.NOT 布尔逻辑算符通常的运算顺序是(A) A.有括号时,括号内的先执行;无括号时NOT>AND>OR B.有括号时,括号内的先执行;无括号时NOT>OR>AND C.有括号时,括号内的先执行;无括号时AND>NOT>OR D.有括号时,括号内的先执行;无括号时AND>OR>NOT 限定词“in”是为了缩小检索范围,提高检索速度和命中率的。下列检索表述式正确的是(B) A.“信息in OCLC” B.信息in AB” C.信息in CNKI” D.信息in Calis” 我国高校与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一般采用的分类法分类的是(A) A.《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B.《国际十进分类法》 C.《人大法》 E.《科图法》 信息检索的方法有追溯法、综合法和(C)

信息安全课程表(武大)

武大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简介(一) 课程名称(中、英文) 计算机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1、课程简介 主要讲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等)、计算机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计算机学生的择业与职业道德等内容。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整体性、概括性的了解,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和自豪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参考书 1)Roberta Baber, Marilyn Meyer,《计算机导论》,汪嘉Min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 Tony Greening 主编,《21世纪计算机科学教育》,麦中凡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姚爱国等,《计算机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 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计算机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计算机应用基础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指定教材 《计算机导论》,姚爱国、杜瑞颖、谭成予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电路与电子技术Circuit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各种电路尤其是电路的组成及基本分析方法,为系统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参考书目 《电路原理》,江缉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电路原理》,范承志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电子技术基础》,康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逻辑Digital Logic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逻辑器件与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能灵活运用逻辑代数、卡诺图、状态理论来研究和分析由逻辑器件构成的数字逻辑电路,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基本逻辑部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并能熟练选择和使用基本逻辑器件及常用功能器件。本课程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 2、指定教材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华中理工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 3、参考书目 《逻辑设计》(第二版),毛法尧、欧阳星明、任宏萍编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白中英、岳怡、郑岩编,科学出版社,1998。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阎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逻辑》,周南良编,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计算机组成原理Principles of Computer Construction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

(完整版)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 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 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 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 识敢于尝试的创新 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

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降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总体教学方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doc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总体教学方案 二、课程的地位、作用及内容框架 1、课程的地位、作用 本课程是电类各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是训练电类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的重要实践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对电路的计算机绘图能力:以AutoCAD为平台,绘制电气工程图;用Protel对电路进行原理图、印制电路板图绘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 2、课程的作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电气工程图设计的原则和电气制图的规范,掌握电气工程图的识读方法,能用软件绘制电气工程图;全面了解和掌握电路原理图和PCB的设计方法及操作步骤,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设计任务的能力、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 通过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敬业爱岗和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职业道德观,为以后学习电类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计算机绘图职业打下基础。 3、课程的内容框架 课程内容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编排由不同的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之间要能体现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由新手到能够熟练绘图。 课程以掌握用Autocad软件绘制电气工程图、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项目,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项目的设计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电气绘图,教学项目以实际的工程实例为载体,共分为五个项目。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2000年1月9日修改稿(定稿后预计将于3、4月份正式颁发) 一、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我国如不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加快发展,就会拉大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因此,教育部决定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对于推动教育消费,促进教育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若干重要问题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课程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