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思考之社会演化

人类简史思考之社会演化
人类简史思考之社会演化

我们之所以常听人说世事难料,根本原因并不是人类社会演化没有规律,而是个体生命太过短暂。以个体生命周期来看人类历史发展相当于管中窥豹、盲人摸象、井底观天,不但无法认知全貌,而且进一步强化了“世事难料”的错觉。科学认知方法就是要从整体出发,“整体”这个概念和我们日常理解的不一样,是指在所有当前人类可认知的维度上的整体,从空间上、时间上、概率上、类别上……。

有的人会想,那我就把空间扩大到整个亚洲、时间扩大到几百年,概率上包括所有事件,类别上包括区域中生存的全部人类,这总可以了吧?好,我们按你说的分析下去看看结论怎么样,蒙古帝国经历了雄霸亚洲甚至征服了部分欧洲到分裂再到灭亡(铁木真于1206年在斡难河河源建立,尊汗号为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大蒙古国建立后屡次对外侵略扩张,成吉思汗在位时开始征伐西夏、西辽、金国、花剌子模等国,其继承人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时,大蒙古国已占据包括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辽阔地域。然而,1260年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而走向分裂,大蒙古国随之解体。1260年到1264年忽必烈最终击败阿里不哥后夺得汗位后,原属大蒙古国的术赤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封地、窝阔台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分别成立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

伊利汗国,后蒙古人建立的政权被西方统称为"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增国号"大元",自此大蒙古国改称为"大元大蒙古国"(Dai ?n Yeqe Mong?ul Ulus),随后于1279年攻灭南宋统一中国。四大汗国直至1304年元成宗时期方才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元廷又在1310年元武宗时期与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取得漠西领地,后元惠宗被明朝于1368年逐出汉地,元廷逃往漠北,史称"北元"。北元亡于1402年,其后明朝长期和蒙古鞑靼、瓦刺、吐鲁番等汗国并存,直到17世纪初大蒙古国被清朝攻灭)。结论是大的群体最终会分裂并灭亡,归于无序。但如果我们再看另一时段历史上秦始皇扫六合一统中国,又得出小的群体最终会被大的吞并并统一。人类社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这么来的,但这与人类发展总是趋于低熵相违背(不再展开分析,低熵注定单一),说明什么?说明这个认知并不满足科学认知条件,具体就是并没有从真正的“整体”出发。

我们认知人类社会演化,必须要以当前我们已知的人类出现开始,从整个地球范围内的所有事件,从全部人类部落、群体、种族的多频次概率分布上去分析。再来看蒙古帝国就如白马过隙、一闪而过的坑罢了,这个坑并不阻碍白马前进的方向,甚至根本不值得一提(当今人类主流文明和科学架构早已浸入所有其他文明,只不过多少罢了,完全纯种的文明早已灭亡,根据人类文明发展与熵的关系,文明注定单一)。

从整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存在数量众多的部落、种族文明,甚至一个独立的岛屿上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则和文化风俗,它们之间并不相容甚至彼此冲突,战争、厮杀也是早期人类社会的主题,自从大规模协作模式出现后(故事和定居神奇的让不同文明彼此协作),公元前2000年左右,人类社会不断兼并整合,不同的文明数量下降到2000多个,继续到公元1450年,文明数量急速下降,并出现超大规模的人类协作体——国家。大部分文明都在那些封闭的独立的“世外桃源”里苟延残喘。1521年,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进入中美洲,麦哲伦航海并征服大洋洲,1532年西班牙继续征服印加帝国,1606年欧洲探险者登陆澳大利亚并于1788年实现英国殖民,此后英国又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更多的殖民地……这种文明灭绝的速度不比其他物种灭绝的速度慢多少,同样的征服和灭绝在亚洲大陆也在进行,非洲、美洲等无一幸免。和其他物种消亡一样,文明也是在其他强大群体(文明)侵入后逐渐灭亡的,甚至加速度都一样,它们之间如此相似——低熵注定单一。注意我们这里虽然只是简单的以文明概括,但它包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你的语言、饮食、娱乐、工具、价值观、人生观等。

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协作的规模将更加扩大化,为了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条件和资源,未来人类个体会以更多的能量维持自身生存繁殖,熵降的速度与灭绝一样,

都在加速进行,例如近年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突破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成为了全球皆知的品牌和文化,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出现更能将这种趋同加速进行,实现全人类一体化可能并不需要太长的等待。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关于社会网络的指数随机图模型的介绍

介绍了指数随机图(P *)社交网络模型 (加里·罗宾斯,皮普派特森,尤瓦尔·卡利什,院长Lusher) 心理学系,行为科学,墨尔本大学商学院。 3010,澳大利亚 摘要: 本文提供的介绍总结,制定和应用指数随机的图模型的社交网络。网络的 各个节点之间的可能的关系被认为是随机的变量和假设,这些随机的领带变量 之间的依赖关系确定,一般形式的指数随机图模型的网络。不同的相关性假设 的例子及其相关的模型,给出了包括伯努利,对子无关,马尔可夫随机图模型。在社会选择机型演员的加入属性也被审查。更新,更复杂依赖的假设进行了简 要介绍。估计程序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新的方法蒙特卡罗最大似然估计。我 们预示着在其它组织了讨论论文在这款特别版:弗兰克和施特劳斯的马氏随机 图模型[弗兰克,澳,施特劳斯,D.,1986年马氏图。杂志美国统计协会81,832-842]不适合于许多观察到的网络,而Snijders等人的新的模型参数。[Snijders,TAB,派特森,P.,罗宾斯,GL,Handock,M.新规范指数随机图模型。社会学方法论,在记者]提供实质性的改善。 关键词:指数随机图模型;统计模型的社交网络; P *模型 在最近几年,出现了在指数随机图模型对于越来越大的兴趣社交网络,通常称为P *类车型(弗兰克和施特劳斯,1986;派特森和沃瑟曼,1999;罗宾斯等人,1999;沃瑟曼和帕蒂森,1996年)。这些概率模型对一组给定的演员网络 允许泛化超越了早期的P1模型类(荷兰和Leinhardt,1981年)的限制二元独立性假设。因此,它们允许模型从社会行为的结构基础的一个更为现实的构建。这些模型车的研究多层次,multitheoretical假说的有效性一直在强调(例如,承包商等,2006)。 已经有一些自Anderson等重大理论和技术的发展。(1999)介绍了他们对 P *型号知名底漆。我们总结了本文上述的进步。特别是,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在概念上从依赖假设的衍生地,这些模型,模型的基本依据,然后作出了明确, 并与有关(不可观察)社会进程底层网络的形成假说更容易联系。正是通过新 的模式,可以开发一个有原则的方式,包括结合了演员的属性模型这样的做法。在模型规范和估计最近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这样做就设置结构和部分新 技术的步骤依赖的假设,不仅扩大了级车型,但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特别是,我们现在有一个更好的了解马尔可夫随机图,和有前途的新规格的性能已经提 出来克服他们的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介绍了模型,并总结当前方法的发展与扩展概念的阐述(更多技术总 结最近被沃瑟曼和罗宾斯,2005年定;知更鸟和派特森,2005; Snijders等人,出版。)我们首先简要介绍理分析社交网络的统计模型(第1节)。然后,我 们提供指数随机图模型的基本逻辑进行了概述,并概述我们框架模型构建(第 2节)。在第3节中,我们讨论的重要概念一个依赖假设的建模方法的心脏。 在第4节中,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相关性假设和模型。对于模型估计(第 5章),我们简单总结伪似然估计(PLE)的方法,并检讨最近的事态发展蒙特 卡罗马尔可夫链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在第6节中,我们提出拟合模型,网络数

人类的进化历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击到墨西哥的尤卡坦丰岛上。这一撞击在短时间内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和气候,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崩溃,当时80%的生物物种惨遭灭绝,尤其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地球霸主恐龙的消亡,为哺乳动物的演化和繁盛提供了契机。 5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放射状快速进化,从低级灵长类动物的原猴类中,分化出高级灵长类动物。这时候,有的猴类开始向猿类演化,原始猿类逐渐从猴类中分离出来。目前已知的最早猿类,是出土于埃及法雍的生活于3500万至3000万年前的原上猿,其次是距今2800万至2600万年前的埃及古猿。2300万年前,又演化出森林古猿,目前在非洲和亚欧大陆的很多地方,都发现有森林古猿的化石。1000万年前,森林古猿消失。 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森林古猿分化出了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玛古猿等多个分支。1400万年前,拉玛古猿开始出现,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都发现有拉玛古猿的化石(中国云南禄丰也有发现),其共同特征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为双尖型,釉质厚。这些等点与人类相似,而与猿类不同。多数学者认为,拉玛古猿是人类和猩猩的共同祖先。 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开始在非洲东部制造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裂谷,把非洲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相对独立的动植物系统,这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600多万年前,南北美洲还不相连,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中部,洋流相通;北冰洋较暖,其海水盐分较高,不易结冰。后来,

地轴倾斜角产生变化,地球接受的太阳光略微减少;地壳运动在中美洲制造了巴拿马地峡,阻断了两大洋的中部洋流;北冰洋雨水增多,其表层海水的盐分降低,较易结冰。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南北两极形成大冰盖;南北极的大冰盖又反射出大量的太阳光,从而使地球进入冰河期。在那冰河时代,气候严寒大量的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于陆地之上,海平面下降了大约50米,全球干旱少雨,地中海干涸。这时候,在非洲大裂谷的西部,由于地处赤道附近,距离大西洋不远,而且地势较低,仍然雨水充沛,森林茂密,那里的拉玛古猿栖息在大树之上,食物充足,生活悠闲,所以进化缓慢,后来逐渐演化成猩猩。与此同时,在非洲大裂谷的东部,地壳运动抬高了地势,阻断了来自遥远的大西洋本来就不太多的水汽,使那里的降雨量由西向东渐次减少,原有的大片森林退化成草原,那里的拉玛古猿无树攀援和栖息,不得不来到地面,而且食物稀少,生活艰难。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躲避天敌,使视野开阔,大裂谷东部的拉玛古猿开始学习直立行走。这期间,一些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种群,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了。500多万年前,非洲东部出现了一种双脚勉强可以行走,双手作辅助的大型高级灵长类动物,这就是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因其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非洲南部而得名,又称最早的人类(人属),或与其后裔的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南方古猿的骨骼化石,主要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发现过十几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露西女士”。露西女士,1974年出土于埃塞俄比亚,生活在300多万年前,死亡年龄在20岁左右,全身骨骼保存率达40%。南方古猿的主要特征是:齿弓呈抛物线形,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脑

社会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0.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学的想象力? 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因此,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困扰,公章不在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够使我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当社会走向工业化时,农民就自然转变为城市工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当民族遭受战争蹂躏时,人民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济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不管曾经他们的工作效率多高。对此,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无能为力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定义,需要理解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社会学的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行为,社会关系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社会学的作用有,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发展战略)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会是十分有害的。无论到什么时候,“三农”只会减少,不可能被全部“化”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还只能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三农”抓“三农”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

社会网络影响力最大化算法及其传播模型研究

社会网络影响力最大化算法及其传播模型研究近年来,随着软件与硬件的飞速发展以及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基于熟人关系的网络如微信、基于同学关系的网络如人人网和基于关注关系的网络如微博等各类在线社交平台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占据着人们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这些平台可以产生海量的数据,给社会网络分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因此吸引了大批科研工作者对社会网络空间结构、传播规律等课题的研究和分析。其中,如何选择社会网络里影响力最大化的TOP-K节点及如何挑选社会网络传播模型这两个方向,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门选择。 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网络影响力最大化算法里现有的算法进行了改进;其次,详细分析了独立级联模型和线性阈值模型,并引入人们在第一次接收信息和以后再次接收信息时会有不同反应这一现象以及遗忘规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网络传播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三度影响力原则的线性衰减度中心性算法。 根据三度影响力原则,影响力主要在三度分隔以内有效,超过三度分隔,影响力几乎趋近于0。因此线性衰减度中心性以节点在三度分隔以内的潜在影响力来衡量节点的实际影响力,且这种潜在影响力从源节点向外传播到距离为2时影响力衰减到原来的α倍,传播到距离为3时再次衰减β倍,其中0<α,β<1。 计算出线性衰减度中心性之后,本文从3种不同的角度分别在4个公共数据集上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2)混合式传播模型。 真实的人际关系网络里存在着如下的事实:人们在第一次接触某些信息时,是否接受常常取决于信息本身;而在第一次拒绝之后,以后的每一次是否接受取决于以往所拒绝的人和现在推荐的人对其影响力的累积是否大于其自身的阈值,

《人类进化史》观后感

马原论文 《人类进化史诗》观后感 【内容摘要】 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探索认识人类形成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完善的方向,途径和最终结果,我们就会认识到,促使人类进化,形成的力量,也是把人类在社会关系方面由动物状态提升到人类社会状态(高级形态)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完善到达一定必然结果社会形式的动力。 【关键词】人类进化社会观后感 【正文】 在远古,人类体格与强悍凶猛的食肉动物相比,显得如此弱小,不堪一击,然而人类为何能战胜比自己强大数倍、百倍的动物,存活下来呢?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原始人类的进化?如果是物种自 然进化的结果,那么自然对所有物种给予的生存环境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只有直立人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如果是生存的本能,所有动物、植物皆有求生的本能,为什么只有直立人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如果从物种基因的角度看,即便现代人与小老鼠的基

因也只有微不足道的不同,那么,原始时代到底是直立人的哪点不同,使他们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到底是什么关键因素,使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 最早推断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是法国学者拉马克。他在1809年发表《动物哲学》,首次提出“人类来源于猿”的科学假说。英国学者达尔文《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说明人从“类人猿”发展而来。他认为物种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渐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英国学者赫胥黎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猿同族论。他的观点遭到宗教界人士的攻击,说他是“邪恶的人”。他上街时就有人喊:“猴子来了。”但是赫胥黎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1876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并且指出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奠定了人类起源的科学基础。 根据适者生存的规律,许多生物适应不了气候的变化被淘汰了,一部分古猿为求生存被迫从树上下来走向平地。原先他们在树上生活,采摘野果充饥,不用为食物而发愁。如今,现成的食物已不存在,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去寻找新的食物而去捕捉野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四肢和大脑开始发育。打猎和运送猎物的需要,使四肢的功能逐渐分离。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前肢所从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虚拟社会仿真中的人际关系网络模型研究

万方数据

“这个世界怎么这么小啊”。其实,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离”所描述的现象:“你和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最多只有六度的分离”。“六度分离”所揭示的现象,就是典型的“小世界”现象。小世界网络的一个典型特性,是网络中的平均距离较小,即节点到另外一个节点的平均距离较小。对应到现实世界的真实个体,两个个体之间哪怕是相隔万里,总是能通过各自的人际网络中的若干个体间接认识。从这个角度看,人际关系网络,固然复杂,却存在奇怪的“小世界”现象。 图1社会关系网络示意图[7】 2.2人际关系网络的无标度特性 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每个个体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其朋友或者家庭成员等数量都是不同的,特别是朋友数量,性格外向、好交朋友的个体其朋友数量势必比那些内向的个体朋友数量多。换句话说,如果把个体当作网络中的节点,个体与个体间的联系当作边的话,那么每个节点的度都是不一样的。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指出,对于那些善于交际的个体,其认识的人会随着时间的增多而不断增多,其“圈子”就越来越大,同时,大部分普通人其人际网络中的个体是比较有限的。这种现象,其实一定程度上对应了复杂网络中的“无标度”特性,即节点的度更符合幂律分布而非泊松分布。2.3虚拟社会中人际关系网络的地域特性 虚拟社会,并不是对包罗万象的自然、人类社会进行“复制”,而是针对特定问题,就特定地区的社会进行仿真研究。因此,在该“社会”下的人际关系,具有具体的、很强的“地域”特性。每个地区因其文化传承、地理气候、教育程度等等各种文明的不同,其人际关系也呈现很强的地域特性。本文所研究的某地区的人际关系,除了人际关系的一般特性外,其个体性格普遍呈现外向,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各种交流,从相关统计数据看,个体结交广泛;个体的主体意识比较强,对外来文化等各种影响比较排斥;个体十分关注本地区的整体建设,特别是事关民生的事情,参与意识很强。 3人际关系网络模型关键算法 试图构建包含所有复杂关系的人际关系网络,其难度是 可想而知的,不仅要仿真出多种多样的关系,而且每个个体所拥有的人际关系网络因其独特的个性等特征而趋于惟一,并且会随时间动态变化。那么是否能够构建某种情况下的人际关系网络呢?需要指出的是,进行虚拟社会的仿真研究,本身就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有别于军事系统之外的属于战争系统仿真中的一部分,而且虚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网络,更多的是体现人与人之间就战争问题进行相互交流过程,最终产生真实度较高的民意、舆论的战争环境。为此,构建虚拟社会下的人际关系网络,具体说就是在危机条件下,仿真某特定地区民众就当前发生的危机事件因交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是可能的。同时,人际关系网络具有典型的“小世界”和“无尺度”特性,因此,研究小世界网络模型、无尺度网络模型的构造算法,对于研究人际关系网络模型的构造算法,是有一定借鉴的。 3.1小世界网络模型构造算法‘2-7】【n】 小世界网络模型,是Watts和Strogtz于1998年提出的一个基于人类社会网络的模型,称为WS模型,其网络的生成主要是在规则图的基础上,通过节点间的随机化重连来实现。“随机化”过程是WS模型的一个典型特征,这个特征却很可能破坏了网络的连通性。为此,Newman和Watts在1999年提出了一种经过改造过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在该模型中,与WS模型类似,节点先排布在一个规则环状网上,但是NW模型不断开旧的连接,而是以概率P在节点间增加边,两个节点之间不允许有多重连接,也不允许节点的自连接,即该模型是通过用“随机化加边”取代WS小世界模型构造中的“随机化重连而得到的。 WS模型和NW模型都在规则网络中增加了“长程”边,它们的另一端节点不是自己的邻居。通过变化概率P,可以得到从规则网络(P=0)到随机网络(P=1)的一个变化过程。这两个模型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都反映了复杂网络的一个性质:大部分节点只与它们的邻近节点相连,同时也有某些节点可与非邻近节点直接相连。从人际关系中,圈子的存在,其实也说明了这个特性,民众更善于在自己周围环境中结交朋友,而形成地理空间上较小的人际圈子,当然,这并不排除与地理空间较远甚至很远的个体认识的可能性。3.2无尺度网络模型构造算法"。91 Barabasi和Albert认为复杂网络具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增长性,即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自身在不断演化;优先连接性,即新的节点更倾向于与那些具有更多连接度的节点相连。这两个性质决定了复杂网络中节点的度分布更接近幂律分布。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著名的BA模型,节点间是否相连,是通过节点的度来决定的,即网络节点的度越大,新节点与其连接的概率就越大,两者成正比关系。由此生成的网络不仅具有幂律的度分布,而且同时具有较大的集聚系数和较小的平均距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际交往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既有小世界网络中节点间的平均距离较小,又有其节点的度 一15—万方数据

八年级生物下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3节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播放一段动物影视片(关于猩猩、黑猩猩生活行为的记录片) 【学生活动】:对于影视片作自我的感想,自行发言。 【引入新课】:刚才请同学们看的影视片中的猩猩和黑猩猩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学生回答 像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些与人类行为极为相似的动物称为类人猿。《二》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学生讨论】: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1)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所以,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活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总结】:手的进化有助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而劳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和人类语言文化的产生。

社会学概论课后答案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社会学?如何认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答:工作性定义: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作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观点不一,归结起来有三种观点: 第一.侧重于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传统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这也形成了实证主义路线。 第二.侧重于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有传统的马克思,韦伯等人,在中国以孙本文为代表,形成了反实证主义路线。 第三.中国大多数学者赞成第一种观点,但又试图将二者综合,因此形成了第三种观点。 孙本文观点:(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 (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 (9)社会行为的科学。 美国人观点(1)社会互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 (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 (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 总体来说,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尤其要研究社会运行过程中的规律性,以便服务社会。b 2.简述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从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1)整体性: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调整。 2)综合性:在研究一个现象时。总是联系多种相关的因素加以分析。 3)实证性:其研究的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4)除此之外,还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宏观性 等特征。 3.社会学有哪些基本功能?社会学如何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基本功能: 1)、描述功能(认识社会是什么?) 2)、解释功能(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

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

人类服饰的演化史

人类服饰的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表征和成果,也具有精神文化的深刻意义——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慢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出了这个物质文化;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religion believes,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 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 具体对一个民族而言,从服饰的变迁上可以看出民族某些方面的文化精神的变化发展,这也是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

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对此主题研究的一个目的吧~~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信息传播观点演化模型

信息传播观点演化模型 摘要:以微博为主的社交网络新应用的兴起与蓬勃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 的生活习惯和社交模式。在微博中,“自媒体”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便捷的接入方 式参与在线社交,进而获取信息、交互观点、参与传播。相比于传统社会网络, 新兴的微博在线社交网络更加灵活和便捷,再加上参与主体智能化、社交网络复 杂化、影响因素多元化等影响,这使得网络舆论产生、发酵、扩散的时间大大缩短,进而增加了舆论信息传播、个体观点演化的复杂性和随机性。 关键词:网络舆论;信息传播;观点交互;微博;用户影响力分析 引言 当今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微博等社交网络成为人们进行信息分享、交流意见的主要网络平台之一。与传统社交网络相比较,微博网络具有大范围、大数据、突发性强和去中心性等特点,由此产生的网络舆论的传播演化比传统舆论更复杂,传统的研 究方法和手段已无法准确的描述网络舆论的产生、传播、演化。因此,研究微博网络中信息 传播机制、演化趋势和统计特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1模型和方法介绍 1.1基本研究方法 1、元胞自动机 元胞自动机(又称为细胞自动机、格状自动机、单元自动机,它是一种离散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分布在规则网络中的每一个元胞都处于有限的离散状态。每一个元胞在时 刻的状态由时刻的有界邻域状态所决定,且每次演进过程中,每个元胞都遵循同样的交互规则。在这样的模型框架下,大量微观元胞个体通过简单的交互进而在宏观层面呈现出动态演 化过程。 2、平均场理论 本属性。容易理解,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各粒子之间都存在相互的作用。而平均场理论 将这些相互作用视为一个场,并且该场的场强处处相等。基于这种假设,所有系统中的任何 粒子都受到该场强的影响。平均场理论(是统计力学、凝聚态体系等复杂系统中常用的数学 近似方法。按照平均场理论的基本思想,周围环境对物体的作用被平均化以平均效果替代单 个作用效果相加),从而避免微观角度单体加和时某些统计值存在涨落的现象发生平均场理 论通过简化系统,进而保留系统的主要信息和基本属性。容易理解,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各 粒子之间都存在相互的作用。而平均场理论将这些相互作用视为一个场,并且该场的场强处 处相等。基于这种假设,所有系统中的任何粒子都受到该场强的影响。 1.2复杂网络模型 拓扑结构复杂。网络中节点数量巨大,且节点间连接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如无标度网络 中节点的异质性非常明显存在着远超出网络平均度水平的节点;动态演化特性。在某些动态 演化的复杂网络中如万维网、社交网络中的好友关系网络等,节点之间的可能随时建立连接 关系,也可能已有关系随时断开,从而导致网络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节点关联关系多样化。 节点之间的连接可以根据实际物理环境赋予其相应权重,同时该连接可以无向也可以有向;

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思考

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思考 纵观全球,园区经济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园区经济的一种类型和途径,在我国各地也呈日益蓬勃发展之势。跨入新世纪以来,望城县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进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到今年4月初,该县入园企业已达150余家,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火车头。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集中围绕县域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工业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县域工业园为地方提供了最重要财源,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望城工业园区经过10年来的开发建设,园区已经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水、电、路、气、有线、互联网等配套设施完善,35平方公里规划控制范围内六纵六横道路骨架已经拉开,引进落户企业150余家,近三年来园区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时期,工业产值、财税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可用财力连年翻番。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140.2亿元,财税收入7.03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财税收入的47%,占全县财政收入半壁江山。 望城经开区实缴税金指标 单位:亿元 年份实缴税金总额增长率(%) 2007年 3.01 2008年 5.03 67.67 2009年7.03 39.76 由于县域工业园区在政府引导下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那么,在企业引进上就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首先考虑产业的配套和企业的联系,通过设立中介机构和提供各种交流场所、交流机会,通过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秩序,增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望城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四大主导产业集群:食品医药产业集群,有色材料深加工及先进制造机械产业集群,印刷包装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产业群。园区的努力促进了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了全县产业的集结力、影响力,推动了全县工业化进程。同时,也为县域其它乡镇工业园提供了成功模式,促进了全县工业化共同发展。 望城园区产业聚集率指标 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产业聚集率(%)备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