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治疗现状_王健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治疗现状_王健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治疗现状_王健

文章编号(Article ID):1009-2137(2013)06-1617-06·综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治疗现状

王健综述陈纯*审校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120

摘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恶性血液病。目前,儿童ALL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是个体化治疗。对于标危ALL,降低了化疗强度从而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只有对真正属于高危型的ALL才进一步加强化疗,且应根据其不同的生物学特征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对于复发型ALL,即使加强化疗或换用新药,其预后仍旧较差,可采取分子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外,近年来微小残留病检测技术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评价化疗药物敏感性并判断预后,也为ALL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本文就目前儿童ALL个体化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治疗;分层化疗;微小残留病;药物基因组学

中图分类号R733.71文献标识码A doi:10.7534/j.issn.1009-2137.2013.06.047 Present status of Individualized Therapy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Review

WANG Jian reviewer;CHEN Chun*revisor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Sun Yat-sen Memorial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120,Guangdong Province,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CHEN Chun,Senior Physician,Professor.Tel:(020)81332456.E-mail:chenchun69@126.com.

Abstrac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s the commonest pediatric malignancy caused by the disturbed differenti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Due to the effective measure of individualized therapy,the outcome of ALL therapy has been improv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decades.The reduction of treatment intensity in favorable patient groups decreases acute and long-term toxicity,only for the high-risk groups the intensive chemotherapy is of value,and the different therapies should be used,depending on their different biologic features.Even with intensive therapy or new drugs,the outcome of replapsed ALL remains poor,the treatment could be turned to the molecularly defined targeted drugs an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What is more,the progress in the detection technique for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and pharmacogenomics help to estimate the sensitivity of chemotherapy and judge the prognosis,so as to provide the reliable objective foundation for the individualized therapy.In this review,the present statas of individualized therapy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nkemia is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Key words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individualizing therapy;risk-adapted chemotherapy;minimal residual disease;pharmacogenomics

J Exp Hematol2013;(6):1617-162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随着以危险度分层为指导的治疗方案的应用、微小残留病检测技术的进步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其治疗效果已显著改善。据2012美国儿童血液肿瘤学会年会报道,世界多国儿童ALL协作组已经达到了治疗最高水平,标危ALL治愈率可达到94%的最好疗效,高危ALL治愈率也可达到80%,总的治愈率已达到85%[1]。美国儿童肿瘤协组织(COG)ALL临床试验对1990至2005年收治的总共21626名年龄分布从0岁到20岁ALL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根据其初诊时间分为1990-1994、1995-1999及2000-2005三个研究阶段,结果发现总的五年生存率从1990-1994的83.7%提高到2000-2005的90.4%,除婴儿白血病外,与年龄、性别、种族及免疫分型、危险度分型相关分组的预后均有改善,但与复发和疾病进展、药物毒性相关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危患儿仍有36%的死亡率[2]。对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上(编号:S2011010002648);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1B050400023)

*通讯作者:陈纯,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电话:(020)81332456.E-mail:chenchun69@126.com.

2013-02-04收稿;2013-03-01接受

·

7161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2013;21(6):1617-1622

于ALL患儿,除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治疗反应、染色体异常及融合基因等影响因素外,不同患儿之间也存在着诸如基因、年龄、种族等个体差异,提示应对不同的患儿采用针对其自身ALL特点的治疗方案,从而说明个体化治疗实施的必要性。

分层化疗与治疗个体化

近20年来,以危险因素为基础进行分型的规范化治疗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是ALL治疗成功的关键。不同危险程度的ALL亚型有不同的预后。为了改善高度危险程度ALL的疗效和减轻低度危险程度ALL的治疗副作用,应按不同危险程度采用不同强度的化疗方案。

标危ALL的化疗

过于强烈的化疗未必能提高治愈率,反而会增加治疗相关的死亡率和第二次肿瘤。头颅放射治疗也是影响患儿长期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因为放疗可引发许多伴随问题,如第二肿瘤、生长发育障碍、内分泌异常及脑血管疾病,因此头颅放疗的适应证越来越严格,剂量也有所减低,且已不用于标危患儿[3]。德国儿童ALL协作研究组(COALL)对1980-2000年间收治的1818名ALL患儿进行长期追踪结果显示,随着82、85、89、92、97方案中头颅放疗剂量的逐渐减低,颅内肿瘤等第二肿瘤的发生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4]。国际儿童癌症生存者研究组(CCSS)对5700例ALL患儿进行了25年随访。结果显示,二次肿瘤主要包括继发性皮肤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继发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生与头颅放疗有关,其他肿瘤的发生与蒽环类及烷化剂药物有关[5],且初治时化疗的强度与复发率无关[6]。此外,有报道指出,接受头颅放射治疗及高强度化疗的患儿产生认知能力低下的危险性也会增高[7]。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所有的协作组都对标危-ALL的化疗方案进行调整及优化,原则是在化疗方案中更多地使用抗代谢药,减少或不用鬼臼类、蒽环类等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更多地采用鞘注药物治疗CNSL而尽可能少地进行头颅放疗[8]。

由于快速降低白血病细胞负荷可减少耐药的发生,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普遍会加强诱导治疗的强度。然而国外有研究机构提出,过分强烈的诱导治疗并不必要,应该保证骨髓正常的造血储备,以接受进一步的强化治疗。美国儿科肿瘤协作组(POG)9201方案对1992年6月至1999年11月收治的653名标危患儿(B系ALL;年龄1-9岁;初诊时WBC数<50?109/L;DNA分析有4号或10号染色体三体或DNA指数>1.16;无CNSL)进行治疗,其方案中诱导期采用长春新碱(VCR)、泼尼松(Pred)及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三药联合方案,缓解后予6个中剂量甲氨喋呤(MTX)冲击及口服6-巯基嘌呤(6-MP),维持治疗予MTX及6-MP,并间断予VCR及Pred,总治疗时间为2.5年,方案中完全不含副作用较大的烷化类及蒽环类药物,也无头颅放疗,而该协作组2007发表的追踪结果显示,653名患儿的6年EFS为86.6%,OS为97.2%,由此可见诱导强度的适度减弱并未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9]。巩固治疗也是如此,BFM协作组2008年发表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0]。BFM-95方案将1995年4月至2000年6月收治的共2169名白血病患儿分为标危、中危及高危组,其中随机将1032名中危组患儿分为两组,在巩固治疗阶段,518名进入M方案(6-MP+HD-MTX),另514名进入MCA方案(6-MP+ HD-MTX+Ara-C)。在整个化疗过程中,两组的不同之处仅仅是巩固治疗中有无增加中等剂量的阿糖胞苷(Ara-C),而追踪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6y-pDFS 均为80%?2%,增加化疗剂量部分的患儿并没有显示出更好的预后。因此,对于低危特别是超低危的ALL,应降低其原来的治疗强度并缩短治疗时间,以减少化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和远期并发症,从而提高无病生存率。

高危ALL的化疗

在ALL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在不断完善患儿危险度分层的基础上调整化疗强度,只有对真正属于高危ALL,才进一步加强化疗。以下几个高危ALL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T-ALL对于高危T细胞-ALL,虽然5.0g/m2的MTX为推荐可以达到最好疗效的剂量,但DFCI95-01研究认为,以30mg/m2的MTX肠道外给药加之高频率的L-Asp及阿霉素作为巩固治疗可使该型ALL的5年无病生存(5years disease-free survival,5y-EFS)率达到85%的最好疗效。对于预后较差的早期前体T细胞ALL,AIEOP-BFM-2000研究提出,诱导缓解方案中使用大剂量的地塞米松(10mg/m2·d)可显著改善预后[11]。除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外,近年来奈拉宾(nelzarabine)在该型ALL 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凸显。COG AALL00P2研究组为明确奈拉宾的治疗作用,在诱导缓解阶段加用奈拉

·

8161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2013;21(6)

宾治疗对强的松试验不敏感的高危T-ALL[12]。具体做法是将88名T-ALL分为两组,1组对12名SER(slow early response)患儿在化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5(4名)或6(8名)个疗程的奈拉宾400mg/(m2·d)?1,对16名RER(rapid early response)患儿仅使用化疗;另1组对60名患儿全部使用6个疗程的奈拉宾,其中10名SER患儿使用剂量为650 mg/(m2·d)?5,38名RER及12名SER为400 mg/(m2·d)?5。统计结果显示,该两组SER患儿的5y-EFS分别为73%和67%,RER为69%和74%,88名患儿中使用及未使用奈拉宾总的5y-EFS 分别为73%和69%,除发生颅内感染的机率增加外,使用奈拉宾治疗的患儿较单独化疗者未表现出其他副作用,为治疗化疗不敏感的T-ALL提供了新的思路。

婴儿-ALL尽管已使用高强度的化疗,包括大剂量的阿糖胞苷及甲氨蝶呤,婴儿-ALL(infant-ALL)的预后仍旧较差,特别是伴有MLL基因重排的患儿,其无事件生存率的比例仅为30%-40%[13],且大剂量巩固化疗后导致发生二次肿瘤的机率明显增高。近年来对婴儿ALL治疗研究的进展主要是针对预后因素等进行危险分层治疗。Interfant-99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婴儿-ALL研究组,囊括了22个国家在内的482名患儿,主要是根据患儿对强的松试验的敏感性进行分层治疗,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过去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若干策略,如巩固治疗阶段应用大剂量的阿糖胞苷,发表结果显示预后有一定的提高,4y-EFS为47%,均高于既往的一些统计数据[14]。另外,俄罗斯一个研究组在传统强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治疗15名伴有MLL基因重排的婴儿-ALL。目前结果显示,18个月EFS为73%,但该方案能否通过减少早期复发从而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率仍待进一步观察[15]。由于各研究组的结果各不相同,且考虑到移植所承担的风险,对于此型ALL在第一次化疗缓解后是否行HSCT仍存在争议。Interfant-99研究组的结果显示,行HSCT患儿的4y-EFS较单独化疗者未见明显提高,分别为50%vs37%(P= 0.19)[14];但也有报道称,对14例伴有MLL基因重排的婴儿-ALL行HSCT治疗,仅2例死于继发感染,1例复发,3y-EFS为73%[16]。Deepa Bhojwani 等[17]认为,及时的化疗以及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在内的精确的个体化治疗,可使最终治疗效果优于HSCT,尽管对于高危患儿来说,可能暂时会从移植治疗中获益,但在无乐观的无病生存率的保障下同时承担着较高的死亡率及移植相关的长期并发症,可能弊大于利。

Ph+ALL费城染色体阳性(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LL在儿童ALL中的发生率为2%-5%[18],而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在B前体ALL中Ph+者比例最高,目前化疗或HSCT 效果均差。COG AALL0031方案(2002-2006)使用格列卫联合强化疗治疗该型ALL,从巩固治疗开始加用格列卫340mg/m2·d,出于安全考虑,疗程从第1组的42天逐渐增加至第5组的280d,后序贯治疗(每4周连续使用2周),并进行毒性评估,使用格列卫的患儿较Ph-的单独化疗者并未观察到有额外发生的毒副作用,且第5组的3y-EFS可达80%,比以往数据对照提高1倍多(35%?4%;P<0.0001),明显高于相同时间段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儿[19]。但随后有报道指出,使用格列卫治疗后部分患儿可因BCR/Abl结构域突变而导致复发,且由于其在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低,更易致CNSL复发[18],因而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如达沙替尼、尼洛替尼等正在进入临床试验中。达沙替尼是BCR/ABL及Src激酶的双重抑制剂,COG在2011年4月进行了AALL0622试验,该试验在AALL0031的基础上,对患儿采用60mg/m2·d的达沙替尼替代格列卫,目前结果显示,入组的50例患儿全部获得了疗效[20],显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高危ALL其他高危型ALL,如亚二倍体(染色体数<44)、t(17;19)(q22;p13.3)、诱导缓解治疗失败或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微小残留病(MRD)>1%等的发生率约占儿童ALL的5%,提示预后较差,虽然HSCT广泛用于该部分患儿的治疗,但尚无明确证据证明该方法有效[11]。对于此类高危型ALL,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分子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一些新方法。如美国安德森血液中心采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大剂量CVA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柔红霉素)方案治疗儿童Burkitt型ALL,患儿5y-EFS可达到85%[21]。而对高危B细胞ALL,采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可大大提高患儿的无病生存期[22]。

复发ALL的化疗

ALL患儿虽经正规化疗仍有25%-30%复发,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再次化疗后可达到CR2,但获得长期无病生存比例较低。特别是对于早期骨髓复发的患儿(初诊后36个月内复发),尽管行HSCT其预后仍

·

9161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治疗现状

旧很差[23],换用或加用原方案未用过的新药物或加大化疗药物剂量等传统方法的结果更是如此。因此,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仍是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难点,需探寻新的治疗方法。

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2012美国儿童血液肿瘤学会年会关于复发难治性ALL的讨论时提出:①对B 细胞儿童ALL采用抗-CD20单抗加长效培门冬酶(每2周1次,共6-8次),可使约56%的复发性ALL患儿再获CR;②对T细胞儿童ALL采用奈拉滨联合阿糖胞苷及培门冬酶(每2周2次,共6次)可使CR率达到50%左右[1]。可以看出,靶向治疗在儿童ALL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对肿瘤细胞特异性更高和对正常细胞毒性更小。抗-CD19(blinatumomab)、抗-CD20(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抗-CD22单抗(依帕珠单抗)及人源化的抗-CD22单抗可能成为复发难治性ALL的治疗选择之一。Blinatumomab在成人复发ALL的治疗中显示了一定的作用,它可以与表面高表达CD-20的B系淋巴细胞以及同期恶变的淋巴肿瘤细胞靶向结合,使肿瘤细胞溶解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在18例成人复发ALL中,在化疗的基础上使用Blinatumo-mab,12例获得完全缓解[24]。抗-CD22单抗及人源化的抗-CD22单抗,主要抑制B细胞白血病祖细胞及白血病细胞。Kantarjian H等[25]对49例难治或复发性儿童ALL进行了inotuzumab治疗的Ⅱ期临床试验。inotuzumab是卡里奇霉素calicheamicin与人源化抗CD22抗体共价连接合成的新药,予静脉注射1.3-1.8mg/m2(每3-4周1次),其中9例(18%)患儿获得CR,14例(29%)CR伴血小板低下,5例(10%)CR伴粒细胞及血小板低下。总的中位生存率为4.5个月,在完全缓解的9名患儿中,粗略估计9个月EFS为78%;COG对15例复发难治性儿童B细胞ALL进行了依帕珠单抗治疗的临床试验,在诱导期静脉注射360mg/m2(每周2次,共4次,后每周1次,共4次),结果显示,9例ALL 患儿获得CR,其中7例MRD转阴,2例死于感染[26]。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在治疗CNSL 复发中有一定作用,Jaine-Perez等[27]报道,在7名CNSL复发的CD20+ALL患儿中,于复发前均先后接受了23次常规药物三联鞘注无效,予利妥昔单抗10mg分别于第1、7、12、21天鞘注,CR后再接受常规药物鞘注,随访24个月,结果5例获持续完全缓解(CCR),2例死于骨髓和睾丸复发。可见单克隆抗体是今后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ALL的有效药物之一。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异基因或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可使部分复发性ALL患儿获得无病长期生存。2006年美国血液及骨髓移植学会(ASBMT)对儿童ALL指导语中指出:ALL儿童CR2建议首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其长期缓解率可能高于化疗,尤其对于CR1期不长的患儿更是如此;含全身照射(TBI)的预处理HSCT比不含TBI的预处理HSCT预后更好,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ALL,推荐使用含TBI的预处理方案。欧洲等作者提出以下为CR2ALL患儿HSCT适应症:①初诊后36个月内骨髓复发或骨髓、髓外均复发;②T-ALL复发;③t (4;11)或t(9;22)患儿复发;④存在微小残留病者;

⑤儿童淋巴瘤细胞白血病者。CR3ALL是移植绝对适应征,但是移植相关死亡率高达23%-60%[28]。

另外,一些原发的体细胞遗传学异常对白血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如21号染色体内部扩增预后较差(5y-EFS:30%-40%),强烈诱导及早期再强化治疗比较有益;4和10号染色体三体性,采用基于抗代谢药物治疗,预后良好(5y-EFS:85%-90%);t(8;14)(q23;q32.3),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和环磷酰胺进行短期强烈化疗,能获得良好的预后(5y-EFS:75%-85%)[11]。

MRD检测与治疗个体化

ALL儿童早期治疗反应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检测抗原受体基因重排的PCR和检测异常免疫表型的FCM联用,可检测几乎所有ALL的MRD,界定了儿童ALL“分子”或“免疫”缓解的标准,即在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骨髓中白血病细胞<0.01%,MRD检查为阴性,提示预后良好;如MRD≥10-3,相当于诱导化疗失败。也有研究提出,在诱导缓解治疗的第46天,检测MRD<0.01%的临界值范围内,MRD<0.001%较位于0.001%-0.01%之间的患儿表现出更好的预后,5年复发率分别为5.0%?1.5%和12.7%?5.1%(P<0.047)[29]。国外研究证明,诱导治疗第15天或第19天的MRD可识别出MRD迅速清除、预后良好、不需要强烈化疗的患儿,有利于个体化治疗,因此MRD可作为一个新的指标评估临床的治疗反应及疾病控制的程度。欧美国家和日本建议对每一例儿童ALL均进行个体化MRD检测,以施行儿童ALL个体化治疗[1]。美国St.Jude 儿童医院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RD,对第19天MRD>10-2的患者以及第46天MRD>10-4的标危

·

0261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2013;21(6)

患者增加治疗强度。此外,对第46天MRD>10-2或后续治疗中MRD>10-3的患者考虑HSCT。但也有研究指出,在极高危ALL患儿中,MRD检测结果是否能预测移植疗效以及在移植前是否进一步化疗以降低MRD水平从而提高移植效果尚不明确[30]。

药物基因组学与治疗个体化

由于抗肿瘤药物的特异性较差,应用常规剂量的抗肿瘤药物有可能导致耐药性、不良反应和患者治疗失败,因此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在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以MTX为例,由SLC19A1基因编码的RFC是MTX进入细胞的主要途径,存在G80A多态性,其中GG基因型者更易受到MTX的肝毒性作用[31],因此对于此基因型者需密切关注MTX化疗时肝功能的变化,必要时应给予保肝治疗;MTX尚可通过抑制胸腺酸合成酶(TS)而表现出细胞毒作用,与TS蛋白表达水平有关的基因多态性也可能对MTX的作用造成影响,最近研究显示,TSER3R/3R基因型者都表现出较高的复发风险,对于该类患儿,有可能通过增加MTX剂量以改善预后[32]。目前,ALL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因,如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胞嘧啶核苷脱氨酶(CDA)编码基因等大多并不明确,仍在深入研究中。

小结

化疗个体化的客观指标,如染色体核型、早期治疗反应及MRD等,在化疗个体化的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近期和远期疗效,因此化疗个体化应主要针对这些因素采取对策。目前主要的对策有两方面:①精确修正疾病危险程度以采取适度的化疗: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不同疾病相关因素中的不良因素及不良的早期治疗反应和治疗早期较高的MRD,并在诊断时精确评价疾病危险程度(低危、中危、高危),在治疗过程中不断修正危险程度。②根据或参照药物遗传学及化疗药物基因组学的参数:尽可能对每个ALL患儿检测相关药物代谢关键酶表型、基因型以选用最合适的制剂、剂型、剂量以及施药时间和施药方式,真正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以客观参数指导化疗个体化,从而以最小的毒副作用达到最大的治疗疗效,明显提高ALL患儿的EFS率。参考文献

1马军,吴敏媛,竺晓凡,等.第25届美国儿童血液肿瘤学术会议简介.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2,17(3):142-144.

2Hunger SP,Lu X,Devidas M,et al.Improved survival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etween1990and 2005:a report from the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J Clin Oncol,2012;30(14):1663-1669.

3Pui CH,Campana D,Pei D,et al.Treating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ithout cranial irradiation.N Engl J Med,2009;360(26):2730-2741.

4Escherich G,Horstmann MA,Zimmermann M,et al.Cooperative study group for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CO-ALL):long-term results of trials82,85,89,92and97.Leukemia,2010;24(2):298-308.

5Robison LL.Late effects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herapy in patients diagnosed at0-20years of age.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11;2011:238-242.

6Freyer DR,Devidas M,La M,et al.Postrelapse survival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s independent of initial treatment intensity:a report from the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Blood,2011;

117(11):3010-3015.

7Conklin HM,Krull KR,Reddick WE,et al.Cognitive outcomes following contemporary treatment without cranial irradiation for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Natl Cancer Inst,2012;

104(18):1386-1395.

8卢新天.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方案进展.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8;13(5):199-201.

9Chanvenet AR,Madin P,Devidas M,et al.Antimelabolite therapy for lesser-risk 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of child-hood:a report from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Study P9201.Blood,2007;

110(4):1105-1111.

10M ricke A,Reiter A,Zimmermann M,et al.Risk-adjust therapy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an decrease treatment burden and improve survival:treatment results of2169unselected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patients enrolled in the trial ALL-BFM95.Blood,2008;

111(9):4477-4489.

11Pui CH,Carroll WL,Meshinchi S,et al.Biology,risk stratification,and therapy of pediatric acute leukemias:an update.J Clin Oncol,2011;29(5):551-565.

12Dunsmore KP,Devidas M,Linda SB,et al.Pilot study of nelarabine in combination with intensive chemotherapy in high-risk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 report from the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J Clin Oncol,2012;30(22):2753-2759.

13Stanulla M,Schrappe M.Treatment of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Semin Hematol,2009;46(1):52-63.

14PietersR,Schrappe M,De Lorenzo P,et al.A treatment protocol for infants younger than1year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Interfant-99):an observational study and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trial.Lancet,2007;370(9583):240-250.

15Fechina L,Shorikov G,Tsaur G,et al.Efficacy of MLL-Baby protocol in infants with MLL-rearranged B-lineage phenotype leukemia.Ann Hematol,2008;87(suppl1a):S5.

·

1261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治疗现状

16Sanders JE,Im HJ,Hoffmeister PA,et al.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infa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lood,2005;105(9):3749-3756.

17Bhojwani D,Howard SC,Pui CH.High-risk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Clin Lymphoma Myeloma.2009;9(Suppl 3):S222-230.

18Chang BH,Willis SG,Stork L,et al.Imatinib resistant BCR-ABL1 mutations at relapse in children with Ph+ALL:a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study.Br J Haematol,2012;157(4):507-510.

19Schultz KR,Bowman WP,Aledo A,et al.Improved early event-free survival with imatinib in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study.J Clin Oncol,2009;27(31):5175-5181.

20Hunger SP.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use in pediatric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anemia.Hematology,2011;

2011:361-365.

21Kantarjian H.Monoclonal antibodies in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Hematology,2012;17(suppl1):S52-54.

22Thomas DA,O'Brien S,Kantarjian HM.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 with rituximab f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Hematol Oncol Clin.2009;23(5):949-971.

23Hunger SP,Loh ML,Whitlock JA,et al.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s2013blueprint for research: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ediatr Blood Cancer,2012;Dec19:1-7.

24Topp MS,Goekbuget N,Zugmaier G,et al.Anti-CD19BiTE Blinatumomab induces high complete remission rate in adult patients with relapsed B-precursor ALL:updated results of an ongoing Phase II trial.Blood(ASH Annual Meeting Abstracts),2011;118:252.25Kantarjian H,Thomas D,Jabbour E,et al.Inotuzumab ozogamicin,an anti-CD22-calecheamicinconjugate,for refractory and relapsed acute lymphocytic leukaemia:a phase2study.Lancet Oncol.2012;

13(4):403-411.

26Raetz EA,Cairo MS,Borowitz MJ,et al.Chemoimmunotherapy reinduction with epratuzumab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 marrow relapse:a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Pilot Study.J Clin Oncol.2008;26(22):3756-3762.

27Jaime-Pérez JC,Rodríguez-Romo LN,González-Llano O,et al.Effectiveness of intrathecal ri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mpho-blastic leukaemia relapsed to the CNS and resistant to conventional therapy.Br J Haematol,2009;144(5):794-795.

28Bierings M,Naehman JB,Zwaan CM.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ediatric leukemia and myelodysplasia:stateof the art and current challenges.Curr Stem CellRes Ther,2007;2(1):53-63.

29Stow P,Key L,Chen X,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ow levels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at the end of remission induction therapy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lood,2010;115(23):4657-4663.

30Leung W,Pui CH,Coustan-Smith E,et al.Detectable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before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is prog-nostic but does not preclude cure for children with very-high-risk leukemia.Blood,2012;120(2):468-472.

31Gregers J,Christensen IJ,Dalhoff K,et al.The association of reduced folate carrier80G>A polymorphism to outcome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teracts with chromosome21copy number.Blood,2010;115(23):4671-4677.

32Kishi S,Cheng C,French D,et al.Ancestry and pharmacogenetics of antileukemic drug toxicity.Blood,2007;109(10):4151-4157.

·

2261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2013;21(6)

题目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护理

---------------------------------------------------------------最新资料推荐------------------------------------------------------ 题目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护理 题目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护理姓名罗婷专业涉外护理班级思政课部 10 级高护 6 班学号 12100110377 实习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评审教师王炼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毕业设计《临床病例护理方案》任务书学生简况姓名罗婷性别女年龄21 学历层次大专系部思想政治系专业涉外护理班次2010 级高级护理六班学号12100110377课题名称异位妊娠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心得课题类型病例分析()病例报告()其他()课题来源自选课题()指令课题()其他()课题所属专业领域护理()助产()其他()课题研究起止年月 2019 年 1 月 1 号至 2019 年 1 月 29 号设计内容及要求(字数150 左右)内容提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人体的健康水平造成了各方面的影响,小儿白血病的发病机率呈增长趋势。 此文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小儿白血病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以及如何就相关症状进行护理,以提高白血病患儿的护理质量。 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一系列的对症护理,饮食护理及心理护理。 1 / 10

护理专业毕业设计《临床病例护理方案》开题报告设计(报告)题目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护理设计(报告)题目来源指令设计(报告)题目类型病例开题时间 2019 年 1 月 1 号一、设计(报告)研究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小儿白血病的发病几率呈增长趋势,此文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小儿白血病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以及如何就相关症状进行护理,以提高白血病患儿的护理质量。 鼓励患者勇敢的面对现实,有针对性进行有关疾病知识的宣教,帮助患儿及家属了解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二、设计(报告)主要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一)主要内容: 了解小儿白血病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以及如何就相关症状进行护理,以提高白血病患儿的护理质量。 鼓励患者勇敢的面对现实,有针对性进行有关疾病知识的宣教,帮助患儿及家属了解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二)预期目标: ?有针对性进行有关疾病知识的宣教,帮助患儿及家属了解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让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从而延长白血病患儿的生存期。

一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职业病诊断分析

一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职业病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职业性苯致白血病的接触时间、潜隐期在职业病诊断中的应用问题。方法依据职业性肿瘤的诊断标准针对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过程中职业史采信、接触时间、潜隐期应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认为《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标准中的累计工龄计算、潜隐期的概念存在不适宜性。结论建议对《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中工龄计算、亚急性苯致白血病诊断标准、潜隐期的概念等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职业病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5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15-02 diagnostic analysis of a case of 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occupational disease peng yan-qun,wang yan,guan yu-hong changsha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changsha 41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 the occupational leukemia caused for benzene contact time and latent period in occupation disease diagnosis application problems.methodson the basis of occupation tumor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cute non lymphocytic leukemia diagnosed during admission occupation history,contact time,the latent period o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施鹏飞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施鹏飞 CLL是欧洲和北美最常见的白血病,最主要但不是绝对的发生在老年患者。它的病程多样化,生存期从几个月到几十年不等。最主要的进展是分子和细胞学标记物对CLL病人的预后很有意义。尤其免疫球蛋白基因突变和一些细胞遗传学异常是重要的预后因素。然而这些发现也提出一些新问题,包括关于CLL生物学、预后和治疗等,有些问题我们下面会讨论。理解B细胞受体功能、遗传的自然改变、增殖和凋亡的平衡有利于我们预测和治疗CLL。尽管几乎所有的病人均会复发,但是治疗能使大部分病人缓解,CLL目前仍是个不可治愈的疾病。由于分子生物学进展进,CLL的病理生理学更加清楚,同时一些新的治疗药物的出现,这些都使CLL治疗更加合理和有效。但不幸的是,目前我们还不能阻止CLL的发生。早期发现很重要,但是似乎对病人最终结果没有什么影响。 流行病学 CLL发病率由于人群的年龄和性别比构成不同而有所差别。SEER数据分析美国的发病率在3.5/1000000(男性5.0,女性2.5)。白血病研究机构进行数据收集,这些数据来自于每个血液学专家各自负责的实验室,涵盖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英国CLL的发病率为每年6.15/1000 000,虽然这个数值隐藏了来自各个研究组从1.3到13.7巨大差异,数据取决于每个血液病学家对这个疾病的关注程度。我们的经验是3/4的CLL病人是偶尔一次血液检查被发现的,但是精确的流行病学主要取决于病例收集者的勤奋程度。 CLL在小于50岁的人群中很少见到,但是从这个年龄之后发生率迅速提高。根据SEER 数据,,诊断CLL的中位年龄男性70岁,女性74岁,平均死亡年龄男性76岁,女性81岁。白种美国人的发病率比美国的非洲人要高(3.9vs2.8/1000 000/年),尽管他们是完全美国式生活,但是在美国居住的中国人、日本人和菲律宾人发病率明显低于美国人5倍。早期的数据发现美国的犹太人CLL的发病率是美国非犹太人的2倍。 CLL有家族聚集现象。一级亲属中有患CLL的人发生CLL或者其他淋巴肿瘤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在一篇关于四色细胞流式计数的文献中,Rawstron和他的同事发现3.5%超过40岁的健康人,在他们的血液中有一些单克隆淋巴细胞,这些细胞的免疫学特点类似于CLL细胞,数量小于3.5×109/L,但是如果一级亲属中有患有CLL的人,他们血液中存在这样细胞的机率为13.5-18%。亚临床的CLL和CLL之间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除了农民和除草工人,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CLL与环境有关,比如放射线和化学药物。2003年1月23日,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公布一项研究,有充分证据证明在越南CLL与除草剂有关系。尽管放射线一直排除在CLL致病因素外,但是最近的研究提示放射线不能完全排除。 诊断 CLL临床定义是:成熟淋巴细胞计数至少是5×109/L和适当的免疫表型(表1)。这些特点将CLL与其他类似的套细胞淋巴瘤和脾边缘区淋巴瘤相区别。在一些个例中,肿瘤只限于淋巴结和其他组织,未累及外周血和骨髓,这样被称为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组织学和免疫学和CLL一致,治疗也是一样的。还有一些病人外周血或骨髓存在一些类似于CLL细胞,未累及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且这些细胞的数目未达到CLL的诊断标准,叫做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 分子和细胞学标记物可以预测疾病进展情况。尤其免疫球蛋白基因突变和一些细胞遗传学异常对预后很有价值。然而这些生物学上的差别不能将CLL分割为两种疾病,它只是有不同遗传学特点的一种疾病。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1];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 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4]。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一、诊断分型 (一)概述 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5],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6],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3]。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7]。

表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学分型(EGIL,1995) 表2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WHO 2008诊断标准 表3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积分系统(EGIL, 1998)

急性白血病患儿的护理

急性白血病患儿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3-05-24T15:51:32.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张春玲[导读]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为造血组织中某一血细胞系统过度增生,并浸润至其他组织与器官。 张春玲(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炭总医院 155100)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287-02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为造血组织中某一血细胞系统过度增生,并浸润至其他组织与器官,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小儿白血病占小儿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据统计,我国10岁以下小儿白血病发病率为2.28/10万,男孩多见,多数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发病。急性白血病占儿童白血病的90%以上。由于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白血病5年持续完全缓解率已可达70%~80%。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使白血病患儿有望达到长期无病生存。 1 临床表现 各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起病多较急,早期症状有精神不振、乏力、食欲差、鼻衄、齿龈出血等;少数以发热和关节痛为首发症状。典型症状如下: 1.1 发热发热为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症状。可能与核酸代谢亢进、继发感染等有关。热型不定,抗生素治疗无效,合并感染时可出现高热。常见感染有呼吸道炎症、齿龈炎、皮肤疖肿、肾盂肾炎、败血症等。 1.2 贫血贫血出现较早,呈进行性加重。其原因主要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受到抑制。 1.3 出血以皮肤、黏膜出血多见,表现为紫癜、淤斑、鼻衄、齿龈出血等;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和血尿;偶见颅内出血,是急性白血病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出血原因主要是骨髓巨核细胞受抑制使血小板减少。 2 护理措施 2.1 维持正常体温定时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有高热者遵医嘱采取适当方法进行降温处理,忌用安乃近和酒精擦浴,以免降低白细胞和增加出血倾向。 2.2 休息患儿活动无耐力,故应注意休息,有气促、心悸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长期卧床者应注意更换体位,以免发生褥疮。 2.3 防治感染患儿免疫力低下,化疗使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极易发生感染。而继发感染可导致病情加重,是白血病死亡的重要原因。故预防感染非常重要。 (1)保护性隔离。白血病患儿应与其他病种患儿分室居住;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者应住单间;有条件者住空气层流室或无菌单人层流床。房间应每日消毒,限制探视人次,有感染者禁止探视。护理患儿前应洗手,必要时应用消毒液洗手。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漱口、勤洗澡、勤换衣裤,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减少感染机会;便后用温开水或盐水清洁肛周,以防肛周脓肿。 (3)暂停预防接种,尤其是活疫苗的预防接种,以防发病。 (4)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如发热、牙龈肿痛、咽痛、皮肤红肿、肛周红肿等。发现感染先兆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2.4 防治出血的护理出血是白血病患儿死亡的又一重要原因。应加强护理,避免损伤,如不食过硬食物、用软毛牙刷刷牙;减少肌内注射或深部静脉穿刺,行各种穿刺后应按压穿刺部位10min;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颅内出血;参与游戏活动时注意保护。 2.5 用药的护理 (1)静脉注射或滴注化疗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配制浓度,保证输液管道的通畅,调整好输液速度,避免药液外渗。出现外渗时应及时更换血管,局部用25%硫酸镁热敷,以免发生组织坏死。VP16、VM26静脉滴注时应避光,以免药物分解。 (2)观察和处理药物的毒性反应。 1)骨髓抑制绝大多数化疗药物都有骨髓抑制作用,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血象、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当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时应减量或停药。 2)恶心呕吐反应较严重者可于用药前半小时给止吐药或酌用镇静剂。 3)出血性膀胱炎出血性膀胱炎是环磷酰胺较为严重的毒性反应。故应严格掌握用药量和给药浓度,保证液体摄入量。 4)脱发许多化疗药物可致脱发,应事先告知家长和患儿。脱发后可戴假发或帽子等。 5)Cushing综合征应告知家长和患儿,此与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关,停药后可消失。勿拿其体态的改变当笑柄。此外,柔红霉素有心肌毒性作用,用药时应注意监测心脏,并给予保护心肌药物,如辅酶Q10、维生素C等。左旋门冬酰胺酶有过敏现象,应注意观察。 2.6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1)医护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耐心向家长和患儿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并告知目前对白血病的医治水平,已能使某些白血病的5年以上完全缓解率达70%以上,白血病不再是不治之症了。要帮助家长和患儿树立信心,并对治疗的长期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组织活动,让家长之间、新老患儿之间交流治疗与护理的体会,增加治愈的信心,提高护理能力。 (2)告知家长及患儿化疗的主要副作用及应对的方法。 (3)对年长儿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如形象紊乱、悲观失望、恐惧等,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患儿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主动配合治疗。 (4)让家长及年长患儿了解骨髓穿刺、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等的重要作用,做好解释工作,使其能够配合。 (5)诱导、巩固治疗结束后,患儿可回家进行维持治疗,应详细介绍用药方法,强调按时、按量用药,不可擅自减量、停药或增加剂量、延长给药时间。应告知复诊日期,并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胡国平.实用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583. [2] 高安丽.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体会[J].中原医刊.2004.3(31)55.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由于造血干祖细胞恶变,导致某系列白细胞成熟障碍,其幼稚白细胞在骨髓或其它造血组织中恶性增殖,浸润全身组织器官,使正常造血功能受抑,以贫血、发热、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感染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本病多起病急骤,发展迅速。 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全世界平均发病率约3.1/10万,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国发病率占癌肿发病率的第6~8位,为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男性多于女性,是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本病属中医急劳、虚劳、血证、伤发热、温病、症积等围。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急性白血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经近年研究表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病毒感染 C型RNA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等,目前被认为可引起白血病。 2.化学物质与环境因素多种具骨髓毒性的化学物质均可能引起白血病,包括苯及其化合物、有机溶剂、杀虫药,某些药物(如氯霉素、保泰松、镇静安眠药、磺胺、烷化剂等抗癌药等),可能引起本病。 3.电离辐射长期接触γ射线、X线等放射线,可诱发白血病。 4.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症患者易发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一般认为是上述因素作用下,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或基因变异,使造血干祖细胞恶变,分化、成熟障碍,凋亡减少,原始幼稚血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骨髓及全身组织器官,导致正常造血细胞明显减少,不能发挥正常功能而发生出血和感染等。 (二)病理 1.白血病细胞增生和浸润为本病特异性病理变化,主要发生于造血组织,如骨髓、肝脾、淋巴结,并可累及全身组织器官。 2.出血、组织营养不良及坏死出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程度各异,常见于皮肤、鼻、口腔粘膜、肺、胃及脑等;白血病细胞的浸润、组织出血及梗死可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代障碍可引起全身组织营养不良。 3.继发感染以细菌及真菌感染较常见。感染发生时,局部炎症反应较微,但病灶易扩散,组织变性较严重。 二、中医病因病机 1.素秉不足,复感邪毒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致脏腑功能失调,正虚体弱,复感风寒暑湿燥热或温毒之邪,入里化火成毒,损伤脏腑气血阴阳;

白血病诊断治疗进展

白血病诊断治疗进展 一、概述 白血病是人体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白细胞在生长、分化和发育的一定阶段发生恶性变,这种丧失正常功能的恶变克隆无节制地增殖,导致对全身器官组织的广泛浸润,破坏其正常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机体器官衰竭。在儿童和青年的恶性肿瘤中白血病死亡率居首位。 二、我国儿童白血病发病情况 根据历年我国各地调查资料,白血病的发病率以每10万人口计算,上海为2.64—3.65,天津为2.85—4.33,平顶山市为3.5—7.09。从这些点的调查资料看,我国的发病率低于欧美而与亚洲国家相近。儿童占我国人口30%左右,按此计算每年至少有10000个新发病例。我国儿童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约占70%,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约占25%,其余为一些少见类型。 三、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白血病病因 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人类对白血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有了更深刻理解。迄今为止研究认为电离辐射、化学物质包括某些药物、病毒等是引起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某些先天性疾病如21一三体病、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范可尼氏贫血等,发病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提示胎内染色体畸变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病毒与白血病间的关系研究得较为深入,目前已先后从患病动物中分离出小鼠、猫、牛、长臂猿等白血病病毒,所有这些病毒都属于C形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1980年日本学者从日本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细胞中首次分离出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adult T-cell leu-kemia virus,ATLV),也属于C型逆转录病毒,1983年统一划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I型内,由此提供了病毒诱致人类白血病的确切证据。 (二)白血病的致病机理 l、细胞癌基因与病毒癌基因病毒、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等如何导致白血病,机理并未完全清楚。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死亡都是由基因决定的,显然细胞的恶性转化也必然与基因的某种改变相关联。现知动物和人类细胞以及某些种类的病毒株中都存在能诱导正常细胞恶性转化,并使其获得新生物特性的肿瘤基因,前者称为细胞癌基因(cell oncogene)或原癌基因,后者称为病毒癌基因(virus oncogene)。细胞癌基因原是正常基因的成员,他们在细胞增殖、分化、衰老死亡进程的一定时期起作用,并受内在机制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遵义医学院 影像学系 2010级K-1班 撰述人:杜贝(1020650126) 傅钰玲(1020650124) 王祝(1020650125) 何胜杨(1020650127)指导老师:朱杰华

摘要: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其分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两类。从不知道其病因而束手无策到慢慢发现病因而有了治疗对策,医疗学者们已有了重大突破。从化疗、骨髓移植到现在研究的靶向治疗,将来还会有新的临床药物面世。本为就白血病的历史、历来研究及未来发展进 行综述讨论。 关键字: 白血病历史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未来发展

前言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于中国各类肿瘤第七位,发病率为4.7/10万人口,欧美国家为6.4/10万人口。死亡率占各类肿瘤的第六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白血病的特点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发生恶性增生,并浸润体内各器官、组织,导致正常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据调查,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在我国,小于10岁小儿白血病发病率为2.28/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1】安徽省儿童医院曾调查分析1992-2001年期间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确诊白血病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132例病例中,年龄以1-5岁最多,占56.1%。类型最多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1型,50.76%),其次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5.9%)。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时代的相继到来,白血病的发病率还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儿童白血病入院病例数年均上升2.42%(P>0.05),其中ALL病例上升趋势明显,年均上升9.1%(P<0.01);AML则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0.5%(P<0.05)。目前,急性白血病患者居血液系统疾病住院总人数之首位。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组研究进展,部分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已经明确,随靶向治疗研究及临床新药物应用的进展,已有部分白血病病人可以完全痊愈,使白血病成为可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

一急性白血病护理常规

一急性白血病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关键点 1 高温 2贫血 3初学 4感染 5疼痛 6高尿酸血症7DIC8化疗 9鞘化疗10教育需求 初始评估 1 入院方式不行,轮椅或平车 2 体温,血压,心率,呼吸情况 3 甚至,瞳孔,肌力情况 4贫血的及活动能力:贫血貌,胸闷,气急,心悸等 5初雪的不稳及症状体征:皮肤黏膜,鼻,牙龈出血,消化道,泌尿道,颅出血,女性患者月经量等 6感染的部位,症状体征:呼吸道肺部感染扁桃体炎牙龈炎,咽峡炎,皮肤臃肿,肛周炎,肛旁脓肿,败血症等 7疼痛情况:胸骨压痛,关节炎,骨骼的疼痛 8实验室: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9饮食习惯及全身营养状况 10心理状况及家庭支持情况 11生活及工作环境 12过去史,家族史 13用药情况 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及甚至,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疼痛措施 2全身营养状况 3心理活动和情绪波动 4感染情况,呼吸系统评估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咳嗽咳痰情况,口腔黏膜是否完整,牙龈,咽峡,肛周,肛旁等局部皮肤粘膜有无红,肿,热,痛等。消化系统评

估大便的颜色,两,次数,性状及腹部体征,泌尿系统评估有无尿频,尿急,尿痛等,其他脏器及全身感染的症状体征 5感染性休克密切注意观察神志,生命体征,末梢循环,尿量等情况 6贫血情况评估睑结膜,甲床口唇颜色,面色,有无胸闷,心悸,气急情况及活动前 后生命体征的改变 7出血情况评估有无皮肤粘膜,鼻,牙龈出血,大小便颜色,女性患者月经量及其它脏出血的症状体征 8颅出血评估神志,瞳孔,肢体感觉鱼洞,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生命体征情况 9 器官组织侵润情况,评估有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骨骼和关节疼痛,有无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牙龈有无增生,肿胀,局部皮肤有无隆起,变硬,呈紫蓝色皮肤结节, 有无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抽出,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表现及男性幼 儿或青年有无睾丸无痛性肿大,有无心律紊乱,心衰,呼吸困难等情况 10正确记录24小时尿量,进出量 11 深静脉置管情况 1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隐血试验,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骨髓穿刺,骨髓活检结果 13辅助检查,新潮BUS 胸片,CT等 14对症支持治疗及用药效果 干预措施 1休息和活动 轻度贫血,乏力无力者可适当活动 缓解期的患者,可是体力情况鼓励活动,以不产生疲劳感为宜 保持病史的安静和整洁,避免受凉,潮湿 中重度贫血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 2 饮食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介绍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介绍 提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约占小儿急性白血病的25%左右,可发生于任何年 龄,无明显年龄的发病高峰,男女之间无差异。本文将从概述、分型、症状等方面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详细介绍。 一、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概述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约占小儿急性白血病的25%左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年龄的发病高峰,男女之间无差异。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型 1.形态学分型1986年天津召开的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将ANLL分为七型,诊断标准如下: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中原粒细胞(I+Ⅱ型)≥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很少,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分两个亚型,①M2a:骨髓中原粒细胞(I+Ⅱ型)>30~<90%(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 ②M2b:骨髓中异常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30%。 (3)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非红系细胞),其胞核大小不一,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可分两个亚型,①粗颗粒型(M3a):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甚或融合;②细颗粒型(M3b):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 (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依原粒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可包括下列四种亚型:①M4a: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和单核细胞>20%(非红系细胞);②M4b: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③M4c:原始细胞既具粒系,又具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者>30%;④M4ED:除上述特点外,有粗大而圆的,嗜酸颗粒着色较深的嗜酸粒细胞,占5~3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的诊断及分型 (一) ALL 基本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体征:有发热、苍白、乏力、出血、骨关节疼痛,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等浸润灶表现。 2、血象改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增高、正常或减低, 分类可发现不等数量的原、幼淋巴细胞或未见原、幼淋巴细胞。 3、骨髓形态学改变: 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必须≥30% 才可确诊为ALL 。除了对骨髓涂片作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外,应该做过氧 化酶(POX) 、糖原(PAS) 、非特异性酯酶(NSE)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异常细胞性质并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鉴别。 (二) ALL 的M IC 分型 除了临床及细胞形态学(M) 诊断以外,还应该用单克隆抗体作免疫分型(I) 及细胞遗传 学C) 检查,即M I C 分型诊断,尽可能作分子遗传学/融合基因(molecular genetics,M ) 检测, 即M ICM 分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淋巴细胞型按FAB 分型标准分为L1、 2 和L3 型,但L1、2 型之间已不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 2、免疫分型:分为T、B型二大系列: (1) 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具有阳性的T 淋巴细胞标志,如CD1 、CD2、CyCD3 、CD4 、CD5 、CD7 、CD8 以及TdT 等。(2) B 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系ALL) :根据其对 B 系淋巴细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标志反应的表现临床分为 3 个亚型: ①早期前 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Pre B2ALL) , CD79a、CD19 和(或) CyCD22 、CD10 及HLA2DR 阳性, Sm Ig、CyIg 阴性; ②前 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e B2ALL) , CyIg 阳性, Sm Ig 阴性,其他 B 系标志CD79a 、CD19 、CD20 、CD10 、CyCD22 以及HLA2DR 常为阳性; ③成熟 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2ALL) , Sm Ig 阳性, 其他 B 系标志CD79a 、CD19、CD22 、CD10、CD20 以及HLA2DR 常为阳性。 此外,尚可见伴有髓系标志的ALL (My 2ALL) : 具淋巴系的形态学特征表现,以淋巴系特 异的抗原标志表达为主,但伴有个别、次要的髓系特征的抗原标志(CD13、CD33 或CD14等) 。 3、细胞遗传学改变: (1)染色体数量改变:有≤45 条染色体的低二倍体和≥47条染色体的高二倍体。(2) 染色体核型改变: 与ALL 预后有利的核型异常有: t (12; 21) / AML12TEL (ETV62CBFA2) 融合基因; 与ALL 预后不利的核型异常有: t(9; 22) /BCR2ABL 融合基因; t(4; 11) /MLL2AF4 融合基因及其他MLL 基因重排。 (三)临床危险度分型 1、与儿童ALL 预后确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1) 年龄在< 12 个月的婴儿白血病或≥10 岁的年长儿童。 (2) 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 ×10 /L。 (3) 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或睾丸白血病(TL) 者。 (4) 免疫表型为T 细胞白血病。 (5) 不利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染色体数目为<45 的低二倍体, t (4; 11) /MLL2AF4 融合 基因或其他MLL 基因重排,或t (9; 22) /BCR2ABL 融合基因异常。 (6) 早期治疗反应不佳者:泼尼松诱导试验60 mg/ (m ·d) , ×7 d,第8 天外周血幼 稚淋巴细胞≥1 ×10 /L (1000/ μl) ,定为泼尼松不良效应者(PPR) ,和(或) 标准方案联

儿童白血病及患儿的护理

儿童白血病及患儿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9-08-14T10:23:23.3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7期作者:李清文[导读] 白血病又被称为血癌,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 李清文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医院白血病又被称为血癌,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在所有儿童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普遍发病于学龄期和学龄前期,男性要多于女性,其中急性白血病在儿童白血病当中占90%以上。 1、儿童白血病的病因 在当前医学上并无法完全弄清楚白血病的病因,但是总结出来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生物因素 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异常,病毒主要是人类的T淋巴细胞病毒-1型变异导致了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患上白血病,(2)物理原因 带有电离辐射的X射线以及r射线等等都会造成白血病,早在1911年,就出现了放射工作者患上白血病的报道,自此之后,1929-1942年期间,白血病主要发病在放射科医师的身上,是非放射科医师的10倍之多,在对放射科医师的防护加强之后,放射科医师的发病率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减少。日本的广岛、长崎在二战期间曾遭受过原子弹的袭击,幸存者难长期处于放射区照射,所以他们当中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比未收到照射的人。 (3)化学因素 在早年制鞋工人会长期接触笨或者患有笨的有机溶剂,他们的发病率要比之正常人来说高大概2~3倍,这说明笨这类化学物质与白血病有关。另外氯霉素和保泰松这两种药物与白血病相关。 (4)遗传因素 在每1000个白血病患者当中,会存在大概7个患者的患病原因为家族性白血病。在双胞胎中,同卵双胞胎中有一个患有白血病,那么另一个就会有五分之一的概率也会患上白血病。在碰见先天性痴呆儿,他们患有白血病的概率在十万个人当中就会有50个,比之正常的儿童要说,要高大概15~20倍。 2、白血病的分类 一般将白血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种,划分他们的依据就是白细胞的自然病程以及它的成熟程度。 (1)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的自然病程较短,一般只有几个月,病情的发展极其迅速,该类病症的细胞一般为原始和早期的幼稚细胞,此类细胞分化会在较早的阶段停滞。 (2)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的自然病程较短,通常可以长达数年,病情发展较为缓慢,该类病症的细胞一般为较成熟的幼稚细胞以及成熟细胞,此类细胞的分化会在较晚的阶段停滞。 3、白血病患儿的常见临床表现 (1)贫血 白血病患儿的首发症状就是贫血,很多白血病患儿再接受治疗的时候就已经患有严重贫血,(2)肿瘤性发热 肿瘤性发烧是无法用常规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只能够靠化疗药物使病人的体温下降。 (3)出血 出血状态在全身都可能发生,常见的有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月经量多,还会出现导致视力障碍的眼底出血,严重者颅内出血。 (4)肝脾淋巴结浸润肝脾浸润主要体现在肝脾肿大,但并不是所有病人都会出现,淋巴结浸润则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5)骨骼、关节浸润主要体现在骨骼、关节出现疼痛。在对胸骨下端进行局部按压时也会出现疼痛。 (6)口腔、皮肤浸润口腔浸润主要体现在会出现牙龈增生、肿胀等症状。皮肤浸润则体现在皮肤上会出现蓝灰色的丘疹。 (7)睾丸浸润 主要症状体现在睾丸会出现肿大,但是不疼痛,而且是一边肿大,另一边无明显变大,但在进行活检的时候,两边都会发现白血病细胞浸润。 4、对白血病患儿的护理 (1)饮食要规律 白血病患儿通常维生素、蛋白质缺乏,家长平时可以准备一些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白血病患儿还要经历化疗,在化疗期间,家长需要监督患儿多喝水,一天喝不少于3L水,同时饮食方面也要多加注意,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做些能够增加食欲的食物,少量多餐,方便消化。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起病一般比较急,但也有缓慢起病者。起病急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多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非淋),急淋罕见有白血病前期表现;缓慢起病者主要见于急非淋。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常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因正常的血细胞减少,导致贫血、出血、继发性感染和发热;因白血病细胞广泛浸润各组织脏器,导致肝、脾淋巴肿大及其它器官功能障碍。 (1)贫血: 急性白血病患者贫血的症状常出现得早而且严重,呈进行性发展,确诊时约60%以上患有血红蛋白低于60g/L。贫血发生的机理和以下因素有关:1)红细胞生成减少:白血病细胞可抑制正常多能干细胞和红系祖细胞,并可破坏红系诱导微环境,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2)无效性红细胞生成:DiGuglielmo 综合征和某些急非淋白血病可见幼红细胞增生,其发生贫血机理与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有关;3)溶血:某些急性白血病可存在隐性溶血,DiGuglielmo综合征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由于造血代偿能力降低,也会发生溶血性贫血;4)失血;5)化疗药物引起的贫血包括抗代谢药产生药物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总之,急性白血病发生贫血的原因是综合的,但主要原因是红细胞生成减少。 (2)出血: 以出血为早期表现者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38.6%。急性白血病的死因分析中,62.24%死于出血,其中87%为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是急性白血病出血的最重要原因。 (3)感染和发热: 成人急性白血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者占52%,发热常伴有感染。其中以口腔炎最多见,齿龈炎或咽峡炎严重时可发生溃疡,甚至坏死。肛周炎或肛旁脓肿及肺部感染也甚常见,严重感染常导致败血病和菌血症。 (4)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以急淋发生率最高,初诊时可达80%,尤见于T细胞、B细胞和前B细胞型急淋,常有淋巴结显著肿大。 (5)骨和关节表现: 骨痛以急淋多见,初诊时有骨、关节症状者急淋11%,急非淋占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有显著骨痛,剧烈者可呈持续性有炸裂感。胸骨下端压痛也甚常见。伴骨髓坏死者也不少见,易发生于儿童急淋。以关节肿为起病症状者多见于小儿。 (6)眼部表现: 白血病的眼部表现常由浸润或出血引起,白血病细胞可直接浸润视神经、

白血病的分类

血液学白血病 白血病只根据骨髓骨髓细胞学(形态)就可确诊,特点:异常增生伴分化成熟,根据分化程度分为急性,慢性,, 一:急性白血病(根据细胞的类型分为急性淋巴,急性非淋巴)骨髓象特征原始+早幼(幼稚)细胞≥30%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无Auer小体,非淋巴有)外周血有大量淋巴细胞,根据细胞形态学,将ALL分为L1,L2,L3三个亚型。根据免疫学分为T-ALL (CD3 CD7) B-ALL(CD19) L1型: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核浆比例高,浆量多 T细胞白血免疫抗原13.DR.19.7 -+-+ L2型:大多数细胞体积是小淋巴细胞的2倍, B .......................... 13................. -++- L3型:由均匀一致的大细胞组成 (2)急性非淋巴(髓性)白血病(AML)临床将AML分为8个亚型。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常用CD41.CD42免疫指标诊断)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幼稚巨核细胞≥30%,分为2型①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②分化型,骨髓及外用血中以单圆核和多圆核病态巨核细胞为主。 急性粒,急性单,区别αNAE染色加NaF抑制试验鉴别红白血病M6与巨幼细胞性贫血PAS染色最常见的类白血病反应的类型是中性粒细胞型,慢性粒与类白血病可用Ph染色体和NAP染色,例如慢性粒白NAP 积分值为0,再生障碍贫血NAP积分值增高 二: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最重要诊断依据ph染色体(出现在大部分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阳性,也可用ALP/ANP检测):不引起血细胞变化,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外周血大量幼稚粒细胞,嗜酸性嗜碱性易见,白细胞血小板增多,肝脾肿大,出现BCR/ABL融合基因 慢性淋巴细胞:外周血中,大量篮细胞(糖原染色积分增加),没有幼稚淋巴细胞,但是急性周围有。老年人多见,白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pas积分值增高 三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 T细胞白血免疫抗原13.DR.19.7 -+-+ ①毛细胞白血病:表面有免疫球蛋白,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属于B细胞白血病 B ............................. 13.................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健康指导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健康指导 1、定义 本病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正常骨髓由造血干细胞恶性变而产生的一个原始细胞系所替代。根据细胞类型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与之相对立的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明确的分类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和预后都是紧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时还用别的名称(例如前者称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后者称急性非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 2、症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征兆和症状包括: ?粘膜出血 ?发热 ?经常性细菌感染 ?颈部,腋下,腹部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 ?皮肤苍白 ?呼吸短促 ?虚弱 何时就医 如果一旦发现身体出现不知名的类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症状,一定前往医院就诊。

3、病因 白血病细胞积聚在骨髓内,取代正常的造血细胞,并向肝、脾、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肾扩散。由于这种细胞是血液携带的,因而可在任何器官或部位积聚并侵犯它们。常可查出这种积聚的特殊白血病类型(例如T细胞ALL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常侵犯齿龈;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常局限于皮肤或头颈周围【绿色瘤】)。白血病浸润表现为成片的未分化的圆形细胞,除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髓外,通常对器官功能的破坏极小。脑膜的浸润导致颅内压增高;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被取代引起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减少。 4、风险因素 增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风险因素包括: ?曾经的抗癌治疗如果曾经有过过其他类型癌症的化疗或放疗经历,那么本病 的发病风险则会增加。 ?接触放射性物质接触高放射性物质的人,尤其是经历核反应堆事故的人,急 性淋巴细胞的发病风险也会上升。 ?遗传病某些遗传病,如唐氏综合症等,那么此病的发病率也会增加。 ?家族病史如果由患此病的兄弟姐妹,那么其本人的发病风险则会升高。 5、诊断手段 用于检查和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手段包括: ?血液检查通过血液生化检查全面评估肾脏功能各项指标。 ?骨髓检查骨髓检查可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如对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各 种贫血的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和血小板增加或减少性疾病的诊断等。 ?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检查,可判断癌症是否发生转移。 ?腰穿检查又叫腰椎穿刺,就是通过腰椎间隙穿刺测定颅内压,并取出脑脊液 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四次修订)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生堡』L型盘查垫!垒生!旦复丝鲞筮!翅鱼!也』丛!丝!,!!E!!堡鲢!垫!堡:!!!:!!:塑些! 表1CCLG—ALL2008方案的构成 .643? 注:CCLG: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ALL: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VDLD方案:长春新碱一柔红霉素一左旋门冬酰胺酶一地塞米松;DNR:柔红霉素;CAM:环磷酰胺一阿糖胞苷_6.巯基嘌呤;HD.MTX:大剂量甲氨蝶呤;HR一1’,27,3’:BFM协作组高危模块方案l’、2’、3’;VDLD(延迟强化I):长春新碱一阿霉素一左旋门冬酰胺酶一地塞米松;6一MP:6一巯基嘌呤;MTX/VD:甲氨蝶呤和(或)长春新碱一地塞米松;MTX/CA/VD:甲氨蝶呤和(或)环磷酰胺一阿糖胞苷和(或)长春新碱一地塞米松;一为无方案 表2按年龄鞘注的药物剂量(mg) 脉滴注,每12小时1次共5次,d3~5。三联鞘注d5。 5.延迟强化治疗:VDLD+CAM方案:对于LR患儿,VCR1.5m∥(m2?d),静脉注射,d1、d8、d15;阿霉素25me,/(m2?d),静脉滴注,d1、d8、d15;L.ASP10000U/(m2?d),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dl、d4、d8、d11;Dex10mg/(m2?d),口服,d1~7、d15—21,无需减停。CAM方案剂量和用法同LR早期强化治疗。IR患儿在插入8周维持治疗(6一MP+MTX)后,再重复1次上述的(VDLD+CAM)。高危延迟强化治疗(VDLD+CAM):VCR1.5mg/(m2?d),静脉注射,d8、d15、d22、d29;阿霉素25ms/(m2?d),静脉滴注,d8、d15、d22、d29;L—ASP10000U/(m2?d),肌注或静脉滴注,d8、d11、d15、d18;Dex10mg/(m2d),口服,dl一2l,9d减停。CAM方案剂量和用法与IR.ALL相同。 6.维持治疗:LR和IR:6-MP+MTX/VD方案选择以下任1种:(1)6-MP50mr,/(m2?d),口服8周;MTX20m∥(m2?d),口服或肌注,每周1次,持续至终止治疗;每4周叠加VD(VCRI.5m∥m2/d,静脉注射,dl;Dex6mg/(m2?d),口服,d1~5);(2)1周VD与3周6-MP+MTX序贯进行,每4周为1个循环。HR:(6-MP+MTX/CA/VD):每4周1个循环,持续至终止治疗。第1~2周(6-MP+MTX),6-MP50ms/(m。?d),口服,d1~14;MTX20mg/(m2?d),口服或肌肉注射,d1、d8。第3周(CA),CTX300mr,/(m2?d),静脉滴注,d15;Ara?C300m∥(m2?d),静脉滴注,d15。从维持治疗的第49周开始,由6-MP+MTX代替CA。第4周(VD),VCR2ms/(m2-d),静脉注射,d22;Dex6ms/(m2?d),El服,d22~26。从维持治疗的第81周开始,由6MP+MTX代替VD。庇护所预防:LR:鞘注MTX,dl,每8周1次共6次;IR:三联鞘注每8周1次,d1,共4次;T?ALL及HR:三联鞘注每4周1次,共10次。总疗程LR为2年,IR和HR:女孩2.0年,男孩2.5年。 7.t(9;22)/BCR—ABLl阳性患儿的治疗:t(9;22)(q34;qlI.2)/BCR-ABLl阳性的儿童ALL应给予高危方案化疗,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有条件的患者儿在化疗的同时可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1…。 8,CNSL和TL的治疗:初诊时合并CNSL的患几在诱导治疗中每周1次三联鞘注治疗,直至脑脊液转阴至少5次。在完成延迟强化治疗后接受颅脑放疗,但<1岁不放疗;1—2岁剂量为12Gy;年龄>/2岁裁量为18Gy。复发的CNSL隔天1次三联鞘注治疗,直至脑脊液转阴,颅脑放疗同上。同时根据复发的阶段,重新调整全身化疗方案。初诊时合并TL的患儿在巩固治疗结束后进行楔形活检,确定是否睾丸放疗。TL复发的患儿,一般作双侧睾丸放疗(即使为单侧复发),剂量20—26Gy,对年龄较小的幼儿采用12~15Gy可保护正常的性腺功能¨“。在作TL治疗的同时根据治疗的阶段,重新调整全身化疗方案。 (四)化疗说明 1.泼尼松试验d1~7,从足量的25%用起,根据临床反应逐渐加至足量,7d内累积剂量>210mg/m2,对于肿瘤负荷大的患者可减低起始剂量0.2—0.5mg/(m2?d),以免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第8天评估泼尼松反应,如在使用泼尼松过程中自细胞计数升高,表现泼尼松反应不良而被评估为高危患者,应转用HR-ALL方案。 2,在诱导缓解治疗的d15、d33行骨髓形态学检查,LR患者d15骨髓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I>25%应转用IR.AI上方案;IR患者d15骨髓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t>25%应转用HR-ALL方案;d33骨髓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5%者应转用HR—ALL方案。 3.MTX鞘注治疗应在泼尼松实验治疗第1天内就进行(WBC>100×109/L可延迟至第2~3天进行),尽量避免穿刺损伤性出血,第1次腠椎穿刺应由有经验的医师来操作,操作前应注意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情况。 4.每个疗程化疗完成后,一旦血象恢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O.5x109儿,血小板I>50×109/L),肝肾功能无异常,须及时作下一阶段 万方数据甲氨蝶呤 见更正:https://www.360docs.net/doc/3c7376197.html,/index/hzx/20141016/1413438939813_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