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学校代码10530 学号200802030214 分类号F062.9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汽车产业集群

升级研究

学位申请人黄毅

指导教师陈赤平教授

学院名称商学院

学科专业产业经济学

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

二零一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Study Of the Chinese Automotive Cluster’s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

Candidate Huang Yi

Supervisor Cheng Chiping

College Bussiness School

Program Industry Economics

Specializatio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Degree Master’s Degree

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

Date April 21,2011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

多年来,汽车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不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如何沿着全球汽车价值链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正是在该背景下,根据我国汽车产业自身的特点,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研究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目的在为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献计献策。

本文主要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来研究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升级。首先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了梳理,在从驱动机制、治理模式以及升级路径等方面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简单的概括外,还从理论上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片段化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且指出全球价值链的片段化促进了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其次,对汽车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分布与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并且指出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次,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地位,认为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弱地位,针对两类不同的产业集群分别给出了其升级的路径选择,主要是产品升级或者功能升级。最后,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升级对策。

本文以中国汽车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全球价值链为研究工具,以促进我国汽车产业集群为研究目的,采用理论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来研究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升级,并对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升级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认为要促进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升级,推动集群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关键,另外加强政府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对策。这对于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汽车产业集群;产业升级;自主创新

Abstract

For years, automotive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t is an undeniable fact that our country automobile industry’s competitive power i s not globally strong. How to enhance automotive industry’s competitive power along the global automo tive value chain , which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questions of our country automobile industry colony from global value chain perspective. The purpose is to give suggests to promote our country automotive industry’s competitiv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upgrading of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 in China, mainl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global value chain(GVC). Firstly, it refreshes the theory of GVC, and simply summarizes the theory from driving mechanisms, governance model, upgrading paths and other aspects. Also it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GVC fragmentation and 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points out that GVC fragmentation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local industry clusters. Secondly, it refers the value distribution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value chain ,and also a number of cluster 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pointed out . Again, analyze the status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 and point out that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 is in a weak position, then give its upgrade path selection,mainly product upgrading or function upgrading . Finally, gives some strategies on upgrading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

This paper takes Chinese auto industry as object, the global value chain as research tool and promoting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 as research purposes. And also uses various methods to study the upgrading of automotive industry clusters , such as theoretical analysis, value chain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order to promote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 cluster upgrad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ithin a cluster becomes very important, besides, it is essential that gathers the government supports. These suggestions have certain direc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

Keywords:Global value chain; Automotive industrial cluster; Industrial upgrad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目录

第1章导论 (1)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2)

1.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2)

1.2.2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5)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8)

1.4 研究方法 (10)

1.5 创新和不足 (10)

第2章GVC下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的理论分析 (11)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11)

2.1.1 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机制 (11)

2.1.2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12)

2.1.3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路径 (13)

2.2 全球价值链片段化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 (15)

2.2.1 全球价值链片段化的原因 (15)

2.2.2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 (17)

2.3 全球价值链中产业集群的升级方式 (17)

2.3.1 层级制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 (18)

2.3.2 网络型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 (18)

2.3.3 市场型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 (19)

第3章汽车产业集群价值链分布与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20)

3.1 汽车产业的特点及其价值链的构成 (20)

3.1.1 汽车产业的特点 (20)

3.1.2 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20)

3.2 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分布 (21)

3.2.1 汽车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分布 (21)

3.2.2 汽车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在全球的分布 (22)

3.3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3)

第4章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地位及其升级的路径选择 (28)

4.1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整体地位 (28)

4.1.1研发能力弱,核心技术少 (28)

4.1.2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汽车品牌 (30)

4.1.3整车生产组装处于低附加值环节 (30)

4.1.4零部件主要是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 (32)

4.2合资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 (33)

4.2.1合资汽车产业集群与领导型价值链治理模式 (33)

4.2.2领导型价值链治理下中国合资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 (34)

4.3自主品牌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 (34)

4.3.1自主品牌汽车产业集群与模块性价值链治理模式 (34)

4.3.2模块型价值链治理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36)

第5章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 (37)

5.1制定合理的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37)

5.2增强研发能力,促进汽车企业自主创新 (37)

5.3促进汽车零部件发展,增强汽车产业集聚能力 (38)

5.4增强对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 (39)

5.5促进汽车服务业的发展 (39)

结论与展望 (41)

参考文献 (42)

致谢 (44)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5)

第1章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Porter首次使用“产业集群”来表示产业的地理集中现象,并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国家竞争优势的关系。波特(1990)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着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同时还包括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1]。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一些区域出现了经济衰退,破产、失业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现象在这些地区随处可见。然而欧洲和北美少数地区却出现与此相反的现象,它们的经济发展保持了平衡状态,甚至与以前相比还出现了稳步增长,并且成功战胜了衰退。这些成功战胜了衰退的地区具备种类齐全的产业,既有技术先进部门,也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这些区域里面较为典型的主要有意大利中部的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以及东北部的图斯卡尼地区、德国的巴登-符腾堡、法国的欧也纳科斯、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等,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存在是它们共同的特征[2]。这些地区内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彼此间得到发展,高度灵活并且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也在此形成,正是凭借着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以及不竭的创新动力,该地区保持了地方产业的竞争优势。

从1978年以来,产业集群在我国也出现了很大的发展,如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东莞PC制造业集群、浙江诸暨大唐袜业产业集群、河北清河羊绒产业集群、晋江制鞋业集群以及温州低压电器制造业集群等。它们不仅提升了区域竞争优势,为本地产业的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经济较快发展。以浙江省为例,200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到149个,这149个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52%。在浙江省有l/3以上的县市区,集群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50%。①所以,集群已经深刻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汽车产业常常被认为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产业之一, 该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带动工业的发展从而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且使产业结构更加完善。汽车虽然是

①数据来源:何韫珏. 产业集群的网络风险及其治理[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9.

在德国诞生的,但是却是在美国的底特律实现快速发展的。多年来汽车工业通过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与释放得到不断的发展。虽然相对于美国和德国来说,日本属于后起汽车生产国,但是它却创造了“精益生产方式”这种高效的生产方式,这种有效地生产方式正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这说明,在培育及提升汽车业竞争优势方面,产业集群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汽车工业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GVC,global value chain)理论是当前国外有关全球生产网络、国际贸易与分工、产业组织与竞争、产业空间布局、区域创新系统和创新网络等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升级,有利于拓展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角度,丰富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体系。

由于汽车产业是一个关联度较高的产业,故其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分布较广。目前全球的汽车产业主要受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汽车集群控制, 这些集群融入全球产业网络,处于全球价值链中“战略性环节”,其汽车产品占领了全球主要市场,也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领先者和创新驱动者,左右着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而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主要通过较低的劳动成本获得短暂优势,集群中的企业被锁定在低附加值区域,整个价值链中的大多数利润被盘踞在价值链高端的跨国企业所获得。虽然合资企业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位于价值链上的生产环节,但是它在研发、品牌、供应链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没有太大话语权,容易受到跨国公司方方面面的控制。因此从全球价值链环节上提升我们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迫在眉睫。

1.2 文献综述

1.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在分析竞争优势和公司行为时,以为公司在价值创造这个过程中主要由基本活动(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等活动)和辅助活动(采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活动)组成,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在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通过有机组合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该链条被称为价值链[3]。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强调的是公司内部的这种价值活动间的联系,即公司内的价值链。同时期的学者寇伽特提出了价值增加链理论,他从国家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能力相结合角度分析,认为就单个企业来说,在一个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

它可能仅参与了某一环节,也可能将整过程纳人到等级制这样一个体系内,他强调了价值链环节在空间上的配置[4]。

20世纪90年代,为了把价值链理论直接与全球经济或产业组织直接联系起来,Gereffi等学者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CC,Global Commodity Chain)这个分析框架,从而将价值链的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较好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商品链指的是全球范围内不同的企业在由产品的生产、设计、营销等行为构成的价值链中开展合作。另外,Gereffi认为全球商品链不仅是发挥全球资本主义产业网络优越性的动力,而且是研究全球产业网络的一种新工具。Gereffi认为购买者驱动全球商品链(Buyer- driven GCC)使价值链分析的脉络日渐清晰[5]。

21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并且发展了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就是根源于此。作为一个更加成熟的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在全球商品链和价值链理论等结合的基础上,由众多学者通过共同努力创建出来。例如,Gereffi在分析全球范围内产业联系以及产业升级问题时,在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了GVC全球价值链概念。全球价值链涉及到从原料采集及运输、半成品或成品的生产及分销,直到最终消费及回收处理这么一个过程。全球价值链是为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将生产或者销售等过程进行有机整合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U N IDO, 2002)[6]。对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还有英国Sussex大学发展研究所,该研究所的学者们持该种观点:全球价值链指的全球范围内,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产品的使用再到产品的报废这个过程中所有价值创造的过程。

Gereffi(1994)等在进行全球商品链研究中,提出了全球商品链运行的生产者驱动型(producer-driven)和采购者驱动型(buyer-driven)两种模式,他们认为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基本来自生产者和采购者这两方面[7]。

一般而言,生产者驱动主要存在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价值链的表现形式是垂直的国际投资网络,跨国公司起主导作用。生产商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网络利润主要来自产量、规模和技术进步, 它的结构是垂直的。在该网络中,主导企业逐渐倾向于将低利润的经济活动外包给其上游的供应商,一般认为该类型全球价值链的进入壁垒是规模经济以及高技术的生产设备等。与生产者驱动不同,采购者驱动价值链主要存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该类价值链是以水平的贸易网络形式大量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价值链治理一词是由Gereffi(1994)提出的。Humphrey和Schmitz(2000)对价值链治理做出了如下定义:价值链治理是指通过价值链中公司之间的关系安排和制度机制, 实现价值链内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环节间的非市场化协调[8]。

Humphrey和Schmitz(2002)根据交易成本和企业网络理论,把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划分为科层制、准科层制、网络型、市场关系型等[9]。他们认为,进入

半科层的价值链治理模式能促进产品升级和过程升级,但阻碍了功能升级;网络模式为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商难以获得进入网络模式的机遇。

Gereffi(1999)指出,由装配到本地生产和来料加工到贴牌生产(OEM)再到自有品牌生产(OBM)在这个过程中,主导企业扮演了原料输入、技术转移和外部知识源提供者的角色,从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集群的升级[10]。Humphrey 和Schmitz认为,企业或者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类型可分为以下四种,依次为: 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11]。

工艺升级即企业可以升级它的生产工艺,通过重新组织生产系统或者引进先进技术来更有效地实现“输入-输出”转换。产品升级即企业可以通过移向更为复杂的产品线来实现升级,这种升级可以用增加的单位值来定义。功能升级即企业可以在价值链中承担新的功能,例如设计或营销等。链升级指的是通过把在一条价值链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领域或者跨越到另一条价值量更高的价值链中,也可称为价值链升级。

童昕、王缉慈(2003)研究全球商品链下的中国产业集群,他们选取了东莞的“商圈”现象作为例子,分析了我国沿海出口加工区集群中存在的“生产者驱动型”和“购买者驱动型”两种全球价值链及其扮演的角色,并且对于它们面临的制度瓶颈提出了较合理的政策建议。[12]

文嫮、曾刚(2004)研究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地方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他们深入剖析了我国地方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地位和升级路径,他们认为挖掘内部联系对于集群的发展较为重要,然而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更为重要,集群应当主动创造、保持和捕捉价值。[13]

张辉(2004)通过回顾全球价值链理论20多年的形成历程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的治理结构、动力机制、产业升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性探究,另外还提出了研究及应用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一些总结及建议,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价值链研究深度。他认为,一个价值链条中众多的价值环节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等量价值,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环节才能创造更高的附加值,某些辅助或支撑环节并不创造价值;突破性技术创新一般只有那些已经融入了该产业价值链条中的企业或地方产业集群才能够把握住①。所以,要谋求产业升级或逆价值链条,前提就是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该融入不要太在意是低端融入还是高端融入[14]。

梅丽霞(2005)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的我国制造业集群,她对我国制造业集群的两条升级道路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其实就是两大问题:首先,通过内部关联使本地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其次,协

①资料来源: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调全球价值链上的外部关联,来促进本地产业的功能升级,使其逐渐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实现攀升。她还将文化及地理因素纳入到集群升级的分析中,认为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包括创新能力、技术能力、外部关联、区域创新系统、社会资本等五个基本内涵的升级。[15]

叶漩(2005)以中国电子及通信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空间演变和集聚现状,并且剖析了我国三大该类集群的发展状况以及优势领域。然后通过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从价值来源、地位、驱动力、治理模式等多角度研究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电子及通信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16]

陈柳钦(2009),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整理,认为产业升级的任一层次都是一次价值环节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劳动密集型价值环节实现向更高级别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价值环节的转变。该转变过程常常伴随着资本的深化;资本深化又意味着随着要素禀赋的变化,企业在技术选择的过程中将不断地用资本将劳动替代 ,从而使得资源配置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一般来说,产业升级会遵循这样一个进程,由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再到链升级,这种渐进过程本质上就是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循序渐进过程[17]。

国外和国内学者,在全球价值链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静态的描述性和规范性分析,与数据结合的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在以下方面包括全球价值链上收入流和附加值的分配,以及揭示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和升级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实证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相对不多。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特色开展在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也为全球价值链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与补充,为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远景。

1.2.2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区域称为“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的是大量相关的小型企业。在分析组织这个生产要素的时候,涉及到工业的集聚问题,他认为工业集聚的产生原因有六个原因:协同创新的环境、辅助性工业的存在、对有专门技能的劳动需求与供给、劳动需求结构的不平衡、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顾客的便利[18]。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在将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的基础上,又把集聚因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而这种高级阶段的企业集聚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产业集群。[19]

佩鲁(1950)为了揭示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引入了“推动性单位”和“增长极”概念。推动性单位是指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会推动其他经济单位增长。增长极指特定环境中的推动性单位的力场空间。增长极具有正、负两种效应,即“扩散效应”与“回波效应”,“回波效应”是由于发达地区有效率的生产者通过竞争抑制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动,一般产业集群的有效性就在于其扩散效应压倒回波效应而刺激经济的增长。增长极理论认为,空间范围内,增长并非均匀地发生,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它是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的,当推动性工业被嵌入到某个地区后,集聚经济将会形成,增长中心也将产生,从而整个区域经济被推动[20]。

克鲁格曼(1991)提出了新贸易理论,该理论发展了集聚经济观点, 收益递增是该理论的基础。通过运用工业集聚模型,他证明了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该模型假设了一个国家有两个区位和两种生产活动(农业和制造业)。另外,他还在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诸如收益递增、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自组织理论等多种影响因素,垄断竞争模型对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以及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做出了证明[21]。

迈克尔?波特(1985)提出了基于企业竞争力的集群理论。该理论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的,认为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不仅包括有着相互联系的企业,而且还包括政府或非政府机构。波特认为,产业集群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采取低成本地进行技术创新,集群内的企业可以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在集群内的生产力,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对群外企业施加影响;再次,集群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新企业的产生,而且有利于集群的规模的扩大及影响力的提高。所以,产业集群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22]。

20世纪8O年代,产业集群现象逐渐成为国外理论界研究热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国际学术动态和我国不同形式的产业集群的相继出现的影响,关于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已成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学者对此也作了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

曾忠禄(1997)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23]。另外,刘友金、黄鲁成(2002)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仅仅指狭义意义上的产业而不包括广义上产业,例如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等集群都属于狭义上的产业[24]。

王缉慈(2001)对我国目前的产业集群进行了分类,划分为五种类型:智力密集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条件优越的开发区的跨国公司引导的集群、沿海

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域、乡镇企业自然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集群;她认为,这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在不同程度上不仅促进了集群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体竞争力的提升[25]。

朱华晟(2004)对浙江嘉善木业集群的研究表明,外资企业并不必然能够促进当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外资推动地方集群的发展,除了受地方制度成本及集群外部效应的影响之外,更取决于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融合方式与程度[26]。

符正平(2004)分析了集群形成机制,它的分析是从集群形成内外部条件出发的。他认为,供求条件以及社会历史条件能够促成集群的产生,另外他还还认为网络效应可以在企业集群内形成[27]。

刘世锦(2003)总结了两个地区的具体形成方式。在浙江,基本是产业与市场互动的方式,先在某个地方出现某个产品的集群生产,即一村一品,然后形成市场,市场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广东,产业集聚有多种机制,主要有:加工贸易带动,内源品牌企业带动,OEM、ODM产品带动多种方式[28]。

陈剑锋(2003)对国外相关社会资本评价模型理论进行了回顾,通过基于集群的社会资本价值模型的建立,分析了包括社会背景在内的诸多因素对对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价值的影响,这些因素除了社会背景外,还包括时间及空间维度、组织关联、组织数量以及信息不对称程度等[29]。

魏守华、王缉慈等(2002)在对过去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以及梯度理论与增长级与等三种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评述后,提出了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也就是产业集群理论。他们认为产业集群理论吸取了先前理论的积极因素,不是简单地对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与否进行争论,而是进一步对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的作用进行强调,产业集群理论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区域发展道路,尤其突出了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作用[30]。

刘芹(2007)通过分析国内外产业升级相关理论,得出结论:产业集群升级的形式不应该仅仅限于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的升级等四个方面,比如适合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的增强、合作程度的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加强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等等都可以称为集群的升级的形式[31]。

谭力文等(2009)通过研究地方产业集群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认为:全球价值链地方产业集群更易于借助外部的信息及知识创建自己的框架以便捕捉、创造且增加价值,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其所处价值链环节的进入壁垒。另外,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有非

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应该好好借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32]。

从上述国内外文献综述来看,产业集群治理问题才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的时间不是很久。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治理的研究虽然走在前沿,但是却重在基本理论研究。近些年,国内学者也大量进入该领域,他们在对国外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加以了较大程度的应用。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导论。先交代了选题背景及意义,然后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综述及一定的评述。接着交代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了梳理,在从驱动机制、治理模式以及升级路径等方面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简单的概括外,还从理论上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片段化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且指出全球价值链的片段化促进了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

第三章交代了汽车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分布以及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相关状况。对汽车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分布与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并且指出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四章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地位,认为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弱地位,并且针对合资汽车产业集群与自主品牌汽车产业集群分别指出了其升级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给出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从政策、研发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对于提升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具有较强的针对作用。

图1.1 文章结构图

1.4 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法。运用西方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理论对价值链治理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且指出了价值链片段化的原因。把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两者的发展整合起来,利用汽车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图解分析、价值链定位分析、价值链治理分析来研究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升级机制。

(2)比较分析法。对我国与国外一些主要汽车生产国家的出口总额、专利申请情况、研发经费比重进行对比,来揭示我国汽车产业同它们的差距。

1.5 创新和不足

(1)本文的创新之处:

首先,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纳入到全球价值链中,运用全球价值链与集群相结合分析工具探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

其次,深入分析了合资汽车产业集群与自主品牌汽车集群的治理模式,并且给出了它们升级的路径选择。合资汽车产业集群主要以产品升级为主,自主品牌汽车产业集群主要以功能升级为主,针对这种思路较细化地提出了其升级路劲。

(2)本文的不足之处:

本文数量分析相对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关于汽车产业集群沿全球价值链升级不易量化,产业集群升级缺乏较合理的量化指标。另外,由于所学知识有限,可能在对有些概念的把握上存在不够全面之处,视野有限可能导致了研究问题时看问题不太全面。因此,这也是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地方。

第2章 GVC下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的理论分析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集群很少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大多数集群已融入全球产业链。伴随产业分工的发展,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不同阶段,各种企业活动不仅可包含于一个企业内,也可分散于各企业间;产品的生产过程不仅可聚集于某特定区域内,也可分散于全球不同国家。全球价值链理论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有效分析产业集群升级的一种方法。

2.1.1 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机制

Gereffi(1994)等从事全球商品链研究时,提出了生产者驱动型和购买者驱动型两种模式,他们认为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基本来自生产者和采购者两方面;换一种说法,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在空间上的分离、重组和正常运行等是在生产者或者采购者的推动下完成的。①

生产者驱动指的是生产者通过投资来扩大市场需求,促进当地生产供应链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投资者一般情况下是拥有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有时却是力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该模式中,跨国公司发挥了很大作用,它主要通过全球市场网络来来组织各种生产及其它活动,最终形成自己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如图2.1所示。

本地或国外辅助企业、分包商

图2.1 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结构

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条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价值链上主要价值集中在生产领域;第二,边际价值率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是逐渐递减的。

购买者驱动,指的是拥有品牌优势或者强大销售能力的企业凭借已形成的流通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从而拉动市场需求。该类型的价值链,主导企业一般以设计或者营销为其核心能力。主导企业可以是如沃尔玛这样只销售不

①Gereffi , G and Korzeniewicz, M. : 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M ]London: Praeger, 1994.

生产的零售企业,也可以是如Nike这样的拥有某项品牌但不直接从事生产的企业。在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由大型的零售商或者品牌授权公司或者贸易代理公司等跨国公司把持着全球生产网络。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2 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结构①

全球价值链整个价值链条的关键“价值环节”就是的高附加值环节。这些环节一般是战略环节。抓住了这些战略环节就等于抓住了整个价值链,就掌握了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对应于全球价值链的两种驱动模式,在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该环节一般处于流通领域;在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战略环节一般存在于生产制造领域。

2.1.2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治理通常用来描述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互相协调。价值链的治理指的是通过价值链中企业间的关系安排及制度机制来对价值链内不同经济活动及不同环节间进行非市场化的协调(Humphrey &Schmitz,2000)。②价值链中权利分布的不平等,促使了价值链治理的产生。全球领先公司在价值链中扮演治理者的身份,它掌握了极大部分权力。通过制定参数、各种标准和规则来对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从而控制价值在不同经济行为体中的分配。

全球价值链中行为主体之间的协调能力不同,格里芬等人(Gereffi,Humphrey,Sturgen,2003)根据这种协调能力的区别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以下五种: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科层型。

其中,市场型和科层型分别占据协调能力的最低端和最高端。市场型模式中生产商与采购商的协调能力最低,他们是独立的,并没有建立紧密的关系,其运

①资料来源: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2.

②Humphrey, J. and Schmitz, 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 IDS Working Paper No. 120, Brighto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Sussex, 2000.

行的机制是价格机制,是组织经济活动最为简单和有效的模式;而科层型模式中则相反,科层型以企业制为典型,它运行的核心是管理控制。领导型、模块型、关系型三者同属于网络治理模式,是对网络模式的进一步细分。

模块型治理模式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较强,它是以中型企业为主的,能较好地满足顾客的多种需求,其投资的专用性水平不高,在这种模式中,核心企业只须提供可编码化的概念或标准,供应商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模块设计和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存在大量而频繁的隐性信息交流,这些信息很难通过编码化手段传递,要保证交易的正常运转,只能依靠频繁的沟通与交流,供应商与顾客的地位也相对比较对等。关系型治理模式中,企业表现为很强的空间临近性、社会同构性等特点,一般是通过声誉聚集在一起的,例如小企业集群。在领导型治理模式中,许多中小企业依附于几个主导型大企业并为其提供配套。处于核心地位的主导型大企业向专业供应商转移大量的隐性知识或经验,这样专业供应商的能力也可在该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核心企业及专业供应商都很难寻找到替代者,虽然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与专业供应商相比,核心企业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一般具有更大的优势,故专业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核心企业。显性协调和权力不对称的程度从等级制到网络再到市场这一过程中逐渐减弱。

2.1.3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路径

20世纪90年代,格里芬(Gereffi)等认为福特制变得越来越不经济,当弹性专精等柔性生产方式出现时,整个产业链条也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由原来的垂直一体化向垂直分离化转变。该转变过程中,产业中的价值重心也逐步发生了转移,由生产领域向诸如品牌、销售渠道等流通领域转移。据此,格里芬等认为产业升级的演变路径有委托组装(OEA)、委托加工(OEM)、自主设计和加工(ODM)和自主品牌生产(OBM)等。

不过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研究的产业升级,目前比较被大家认同的是Humphrey和Schmitz的四层次分类法,包含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及链条升级。从流程升级依次到链条升级的进程是一般情况下升级遵循的次序。

流程升级,主要是指通过先进工艺的采用或者技术流程的重组来提高价值链内部某环节的效率从而使竞争力得到提高,流程升级的方法有增加库存周转效率、缩短供货时间等途径。产品升级,指的是通过研发新产品或改进己有产品,依靠单位产品的附加值的提高与产品(服务)层次的提升,来获取竞争优势。功能升级,指的是通过对价值链中各增值环节进行重新组合,增加新功能或放弃低附加值的功能,从而进入价值链中附加值更高的业务中,以获得在该价值链中更为关键的能力,例如从低附加值的制造加工环节攀升到高附加值的R&D、品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