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详解

细胞因子详解
细胞因子详解

捋捋让人迷惑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调节蛋白或者糖蛋白,他们的分类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他们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激发细胞内信号通路起作用。

白细胞组成了免疫和炎症系统,大多数细胞因子作用于白细胞或者由白细胞表达,他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一些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就是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起作用的。

细胞因子由特定的细胞表达并分泌到胞外,结合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后激活细胞内信号

传导通路

细胞因子分类

细胞因子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提出,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多肽因子,可以调控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干扰素(IFNs)和白介素(ILs)是主要的多肽家族,在当时细胞因子主要指这两类家族。

起初细胞因子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分泌该因子的细胞类型或者细胞因子初次被发现时的生物活性。然而这些分类方法现在看来都不够准确,无法满足后期的分类需求。最近,根据细胞

因子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将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分为6大家族。因此,根据分类方式的不同,某些细胞因子会有多个名称。

表1: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分类结果

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β-Trefoil’ cytokine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Interleukin-1

Chemokines Interleukin-8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Cysteine knot’ cytokines Nerve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GF famil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Haematopoietins Interleukins 2–7, -9, -13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Erythropoietin

Ciliaryneurotrophic factor

TNF family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and –β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的细胞因子都是多肽调节因子,但并非所有的多肽调节因子都是细胞因子。比如胰岛素,促卵泡激素(FSH)和生长激素(GH)都不属于细胞因子家族。

细胞因子特点

随着重组DNA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对细胞因子的了解逐渐加深,细胞因子家族的成员持续增加,下面大概介绍几种主要的细胞因子特征:

●细胞因子多为调控因子,他们在nM或者pM级浓度就可以起作用;

●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表达,可能是白细胞或者非白细胞。比如,IL-1可以由

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B/T淋巴细胞表达,也可由非白细胞,比如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或者软骨细胞表达。

●很多类型的细胞都能表达不止一种细胞因子,比如淋巴细胞可以表达各类ILs、CSFs、

TNF、IFN-α和IFN-β。

●很多细胞因子除了在免疫和炎症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在其他的一些生理过程中同样起

到调节作用,比如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可以调节生长、发育,维持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数量。

●大部分的细胞因子具有多效性,可以作用于多种细胞,同一种细胞因子对不同类型的细

胞作用可能不同。

●大多数的细胞因子是要经过诱导表达的,并由表达细胞分泌到胞外。比如,当IL-1结合

到T细胞表面受体时,可刺激T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IL-2。

●一些细胞因子则可以持续性表达,比如CSFs。另外一些细胞因子,比如PDGF和TGF-β

储存细胞质颗粒中,当受到合适的刺激时迅速释放。还有一些细胞因子结合在结缔组织、

骨组织和皮肤组织的胞外基质中,当这些器官受伤时释放。

许多的细胞因子看上去比较冗余,两个或者多个细胞因子可以引起相似的生物作用。比如TNF-α和TNF-β,它们可以结合相同的受体,诱导非常相似的生物应答。

细胞因子受体

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受体通常被分为6个超家族,每个超家族成员有20%-50%的同源性。大多数受体都有多个结构域,还有的受体的结构域属于不同的超家族。比如IL-6的受体同时含有造血和白细胞超家族结构域,该受体可以同时属于这两个家族。

表2. 细胞因子超家族

受体超家族名称别称主要成员

造血受体超家族细胞因子受体超家

族IL-2–7, -9, -12, G-CSF, GM-CSF, EPO, LIF, CNTF, GH的受体

干扰素受体超家族细胞因子受体II型

超家族

IFN-α, -β, -γ , IL-10的受体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L-1, IL-6, FGF, PDGF, M-CSF的

受体

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超家族- EGF, insuli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的受体

神经生长因子超家族- NGF, TGF的受体

七次跨膜受体超家族- 大部分趋化因子受体,包括IL-8

和MIP

补体调控蛋白超家族- IL-2受体

少数细胞因子受体由单条跨膜多肽组成,大多数是含有两条多肽链,还有一些受体含有三条或者以上的多肽链。一些细胞因子能通过激活两个或更多不同的受体,激活信号传导通路。一些细胞因子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可以直接激活信号传导,另外一些受体则需要额外的元素辅助。

细胞因子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是生物制药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免疫和炎症应答,调节细胞因子的活性可以影响对人体对各种药物的应答。比如一些细胞因子可以提高免疫应答来治疗感染和癌症。红细胞生成素可以有效的刺激贫血患者体内红细胞的生成,生长因子可以明显的促进伤口愈合,神经营养因子可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某些病毒病原体感染人体之后,会产生一些特定的蛋白,阻碍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比如牛痘病毒,可以产生IL-1结合蛋白。绒毛纤维瘤病毒会产生TNF结合蛋白。只有我们更深入的了解细胞因子才能发现治疗这些病毒病原体的新策略。

研究发现一些生理症状是由于身体内某些细胞因子表达过量导致的。很多促炎因子前体,比如IL-6, IL-8和TNF就与败血性休克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相关。通过单克隆抗体靶

向细胞因子给药或者注射这些细胞因子受体的液体形式,可以抑制这些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达到有效的治疗这些症状的目的。

一部分的细胞因子药物已经获得了医疗认证,还有很多的该类药物处于临床或者临床前实验。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细胞因子药物上市。后期我们将陆续为大家介绍各类细胞因子。

参考文献:

Biopharmaceuticals-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Gary Walsh

细胞因子详解

捋捋让人迷惑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调节蛋白或者糖蛋白,他们的分类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他们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激发细胞内信号通路起作用。 白细胞组成了免疫和炎症系统,大多数细胞因子作用于白细胞或者由白细胞表达,他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一些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就是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起作用的。 细胞因子由特定的细胞表达并分泌到胞外,结合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后激活细胞内信号 传导通路 细胞因子分类 细胞因子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提出,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多肽因子,可以调控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干扰素(IFNs)和白介素(ILs)是主要的多肽家族,在当时细胞因子主要指这两类家族。 起初细胞因子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分泌该因子的细胞类型或者细胞因子初次被发现时的生物活性。然而这些分类方法现在看来都不够准确,无法满足后期的分类需求。最近,根据细胞

因子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将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分为6大家族。因此,根据分类方式的不同,某些细胞因子会有多个名称。 表1: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分类结果 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β-Trefoil’ cytokine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Interleukin-1 Chemokines Interleukin-8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Cysteine knot’ cytokines Nerve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GF famil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Haematopoietins Interleukins 2–7, -9, -13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Erythropoietin Ciliaryneurotrophic factor TNF family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and –β

细胞因子1

第七章细胞因子 学时:3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掌握几种主要的细胞因子(IL-2、IL-12、IFN、TNF、CSF、EPO)的分泌细胞和生物学活性。 2.熟悉:其它细胞因子的分泌细胞和生物学活性。 3.了解: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及信号转导机制,了解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2.细胞因子的种类和功能:IL-(IL-1、IL-2……IL-18)、IFN、TNF、CSF、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 3.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发生,细胞因子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本章主要内容] 一、细胞因子概述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细胞 (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低分子量蛋白质的统称。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绝大多数细胞因子均为分子量为6~60KD的多肽或糖蛋白。其结构有:单体,包括多数细胞因子;二聚体,包括IL-5、IL-10、IL-12、M-CSF、TGF-β及PDGF等;三聚体,如TNF。 2.具有高效能作用。10-12mol/L就有明显的生物学作用。细胞表面可表达高亲和性的受体,10~10,000个/细胞。 3.分泌为短时自限性。无前体状态的储存,细胞受刺激活化后合成、分泌,刺激停止后合成停止。 4.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及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多数细胞因子以自分泌(autocrine)或旁分泌(paracrine)起作用;少数细胞因子(IL-1、IL-6、TNF-α等)还可通过内分泌(endocrine)方式起作用。 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及多向性:(1)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2)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多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6.发挥作用为非特异性、多效性及重叠性。多效性是指一种细胞因子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重叠性是指不同细胞因子作用于同一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7.作用具有双重性。介导生理作用,参与正常免疫应答,清除异物;介导病理作用,参与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的发生、发展等。 8.细胞因子的网络效应。即不同细胞因子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相互调控,共同组成了细胞因子网络。 9.细胞因子与激素、神经肽和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根据功能可将细胞因子大致分为六大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 ILs是能够介导白细胞之间和其他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已报告有20余种。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免疫的概念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自身 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抗原 1. 抗原的定义 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 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 6.抗原的种类: 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 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第三章抗体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 重链(H链)和轻链(L链); 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 恒定区(C区):C H1-4;C L 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

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 1个Fc (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段,多个pFc段 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巳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入和K 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 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Ig C区和V区。 独特型:同一个针对不同抗原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表位。存在于Ig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的主要功能 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C区,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发挥溶解细胞的活性; 介导免疫细胞活性(ADCC调理作用、超敏反应、激活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7.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G: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血清含量最高,占总量的75-80%,半衰期长,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参与II、III 型超敏反应。 IgM: 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其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 强,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5-10%。 IgM 的特点: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是BCR的主要成分;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 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是有推测认为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和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和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状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和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和/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类型功能 干扰素调节先天免疫,活化抗病毒性质,抗增殖作用。 白介素白细胞增殖和分化, 趋化因子控制趋向性,募集白细胞,很多是促炎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祖细胞增殖和分化 肿瘤坏死因子促炎,激活细胞毒素T细胞 干扰素(IFNs)是一种细胞因子家族,其在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病原体的先天免疫中起核

炎性细胞因子

炎症细胞因子 指参与炎症反应的各种细胞因子。 在众多炎症细胞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TNF-α 、IL-1β、IL-6、TGF-β、IL-8、IL-l0等。 TNF-α是炎症反应过程中出现最早、最重要的炎性介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使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调节其他组织代谢活性并促使其他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 IL一6能诱导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并诱导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是炎性反应的促发剂。 IL-8能刺激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促进中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弹性蛋白酶,损伤内皮细胞,使微循环血流淤滞,组织坏死,造成器官功能损伤。 炎性介质的作用 作用主要炎性介质种类 血管扩张组胺、缓激肽、PGE2、PGD2、PGF2、PGh、NO 血管通透性增高组胺、缓激肽、C3a、C5a、LTC4 LTD4、LTE4、PAF、P物质、活性氧代谢产物 粘附分子选择蛋白类、Ig类、整合蛋白类、粘液样糖蛋白类 趋化因子细苗产物、白三烯B4、C52、中性细胞阳离子蛋白、细胞因子(ILs、TNF 调理素 Fc、C3b 发热 IL-1、IL-6、TNF、PG 疼痛 PGE2、缓激肽 组织损伤氧自由基、溶酶体酶、NO 炎症标记物的定义类似标记物的概念,只是用来鉴别或者是观察其的一种化学物质。

根据参与免疫应答细胞种类及其机制的不同,可将适应性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在某种情况下,抗原也可以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特异性不应答状态,即形成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又称负免疫应答。 反应场所:淋巴结、脾脏等外周免疫器官是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抗原经血流或淋巴循环进入引流淋巴结后,可被脾脏边缘区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结中树突细胞、并指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捕获,经过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I类/2类分子复合体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供相应T/B淋巴细胞识别结合,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 编辑本段基本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可人为地分为一下三个部分:1、识别活化阶段:是指抗原提呈抗原细胞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后在细胞间粘附分子协同作用下,启动活化的阶段,又称抗原识别阶段;2:增殖分化阶段:是指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在细胞间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的阶段;3、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和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并在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下产生免疫效应的阶段。 编辑本段主要特性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性如下:1、识别“自身”和“非己”的特性即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通常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免疫排斥反应;2、特异性即机体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只能产生对该种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效应T细胞)只能对该种抗原和表达此种抗原的靶细胞产生作用,而不能对其他抗原产生反应;3、记忆性即在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阶段,有部分TB淋巴细胞中途停止分化,成为静息状态的免疫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这些长命免疫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产生相应体液和/或细胞免疫效应。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医学免疫知识总结

免疫超级无敌复习 名词解释 1.Adjuant佐剂* 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2.Autoimmunity自身免疫 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所发生的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正常生理现象,存在于所有的个体 3.MALT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4.mAb单克隆抗体 由K?hler和Milstein建立的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使经过筛选和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5.pAb多克隆抗体 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有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中实际上含有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 6.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指存在同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具有控制免疫应答和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等复杂功能。 7.SAg超抗原 某些抗原性物质,其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淋巴细胞(2-20%),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8.SLE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是典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皮肤、肾和脑等均可发生病变,多发生在20 - 30岁女性9.TSA 肿瘤特异性抗原 是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存在于某些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 10.TAA 肿瘤相关抗原 是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 11.Clonal anergy克隆无能 T,B细胞缺乏第二活化信号,不能有效活化也不能对相应的特异性抗原或MHC/抗原肽复合物产生正免疫应答。 12.ELISA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是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体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通过洗涤将固相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相中的游离或分开13.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的MHC称为HLA,其主要中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因此,MHC在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14.Cytokine细胞因子* 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微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 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 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就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 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 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 就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就是有推测认为可能就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 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与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与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就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 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 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与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 状尤其就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就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与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与/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 控制细胞增殖与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类型功能 干扰素调节先天免疫,活化抗病毒性质,抗增殖作用。 白介素白细胞增殖与分化, 趋化因子控制趋向性,募集白细胞,很多就是促炎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祖细胞增殖与分化 肿瘤坏死因子促炎,激活细胞毒素T细胞 干扰素(IFNs)就是一种细胞因子家族,其在病毒与其她微生物病原体的先天免疫中起核

不同麻醉方式对细胞因子IL

不同麻醉方式对细胞因子IL 【关键词】麻醉;IL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麻醉方法对IL1β和IL6的影响。方法:比较硬膜外麻醉下与全麻下患者IL1β和IL6的变化。结果:硬膜外组与全麻组术中IL6均明显升高,持续至术后第1日晨。硬膜外组患者IL6水平在术中及术后各时点均较全麻组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IL1β围术期各时间点均未检测到。结论:手术创伤可引起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增强,不同麻醉方法对其影响较小。 [关键词]麻醉;IL1β;IL6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对象及分组20例ASAIII级择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9岁~66岁,体重53 kg~86 kg。术前均无内分泌及恶性疾病,也未接受过免疫抑制治疗。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和全麻组,每组10例。患者入室后均开放静脉,术中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两组患者术中均未输血。 1.2 标本采集并检测方法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T1),切皮后30 min(T2),切皮后1 h(T3),术毕(T4),术后第1日晨(T5)及术后第3日晨(T6)于非输液侧肘静脉穿刺抽取外周血2 ml(EDTA抗凝)。经2 000 rpm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置-20 ℃冰箱冷冻备检,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IL1β及IL6水平。使用上海森雄科技公司提供的进口分装试剂盒,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检测步骤建立标准曲线:设标准孔8孔,每孔加入样品稀释液100 μl,第一孔加标准品100 μl,移至第二孔,如此反复对倍稀释至第七孔,最后第七孔吸出100 μl弃去,使体积均为100 μl,第八孔为空白对照。将所采集血浆各100 μl加入待测品孔,待反应板充分混匀后置37 ℃ 120 min,用洗涤液将反应板充分洗涤4次~6次,印干后每孔加第一抗体工作液50 μl,充分混匀后置37 ℃60min。再次洗板4次~6次,印干后每孔加酶标抗体工作液100 μl,充分混匀后置37 ℃ 60 min。洗板同前,每孔加入底物工作液100 μl,置37 ℃暗处反应8 min后每孔加入1滴终止液混匀。在492 nm 处测吸光(OD)值,以所测得OD值在标准曲线上求IL1β、IL6的浓度。 1.4 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术中入量、失血量、手术时间等无明显差异,麻醉手术期间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压、心率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围术期细胞因子IL1β和IL6的变化:两组患者IL6在手术开始后均有升高,硬膜外组患者IL6在手术切皮后1 h 即明显升高(P<0.05),至术毕达到高峰(P<0.01),一直持续至术后的第1日晨(P<0.05),第3日晨恢复至术前水平。全麻组则在术毕时达到与术前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持续至术后第1日晨(P<0.05),第3日晨恢复至术前水平。硬膜外组患者IL6水平在术中及术

ThTh细胞基础知识

Th1/Th2细胞基础知识 1)Th1/Th2 分类: 早在1986年,Mosmann等应用Th细胞克隆培养技术和细胞因子产生的不同,已发现小鼠CD4阳性细胞群是一个不均一的亚群,可分为Th1和Th2两个功能不同的独立亚群(见表1)。后来在人类的CD4阳性细胞群中也发现了Th1,Th2两等, ?个功能细胞亚群(见表2)。T h1细胞主要分泌IL-2、IL-12、IFN-γ和TNF-β/ 介导与细胞毒和局部炎症有关的免疫应答,参与细胞免疫及迟发型超敏性炎症的形成,故亦称为炎症性T细胞,可被视为相当于TDT H细胞。Th1细胞在抗胞内病原体(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等)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胞内细菌感染时,Th1细胞优先发育并引发吞噬细胞介导的宿主防御应答。Th1细胞持续性强应答,可能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接触性皮炎、不明原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迟发型超敏反应等有关。Th2细胞: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其主要功能为刺激B 细胞增殖并产生抗体,与体液免疫相关。在T/B细胞比例较低时,Th1细胞也可能辅助B 细胞产生抗体(IgM、IgG2a和IgA类)。在对蠕虫感染和环境变应原的应答中,主要是Th2细胞参与,以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为主。过度的Th2细胞应答可能在遗传易感的过敏性特应症中起重要作用。 两类CD4+Th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反应性各异:IFN-γ可诱导Th1细胞分化,但抑制Th2细胞增殖;IL-4诱导Th2细胞分化,但可与IL-13等一起抑制Th1细胞功能;IL-2则可同时引起Th1和Th2细胞增殖。 ,可下调APC和Th1细胞活性,在诱导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除上述的Th1和Th2 细胞外,还有一类产生Th1和Th2样混合性细胞因子的Th0细胞。Th0亚群可能是从Th 前体向Th1或Th2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此外,期有人报道还存在CD4+Th3细胞,其主要分泌TGF-

第五章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主要内容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与种类 1.细胞因子(CK)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或多肽,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发挥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参与炎症反应、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2.细胞因子的分类按来源分为两类:淋巴因子(LK)和单核因子(MK);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以下六类: (1)白细胞介素(IL):是一组能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生长,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 (2)干扰素(IFN):因其能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而命名。IFN有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和IFN-β合称为Ⅰ型干扰素,主要由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其作用以抗病毒、抗肿瘤为主,也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IFN-γ又称Ⅱ型干扰素,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其作用以免疫调节为主,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不及Ⅰ型干扰素。 (3)肿瘤坏死因子(TNF):因最初发现其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而得名。主要的有TNF-α、TNF-β。TNF-α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大剂量可引起恶液质。TNF-β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TNF能发挥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也能引起发热反应、炎症反应和恶液质。 (4)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够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一组细胞因子。 (5)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类促进炎症的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感染发生的部位。 (6)生长因子(T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有些生长因子也可抑制免疫应答,如转化生成因子-β(TGF-β)可抑制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免疫效应。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理化特点和分泌特点 (1)理化特点:多数是小分子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如IL-1、IL-2),少数以二聚体(如IL-10、IL-12)、多聚体形式存在(TNF为三聚体)。

IL-6在细胞因子风暴中的作用

白介素IL-6在细胞因子风暴中的作用 白介素IL-6是具有多效和冗余功能活性的细胞因子。IL-6主要由巨噬细胞迅速产生,响应与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PAMP)或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并通过除去感染因子,诱导急性期和免疫应答来治愈受损组织,起保护作用。尽管IL-6的表达受到转录和转录后机制的严格控制,但通过大多数未知机制导致IL-6异常调节的持续产生导致各种慢性免疫介导疾病甚至癌症的发展。白介素IL-6虽然有助于防止感染和组织损伤,但是高水平的IL-6可以激活凝血途径和血管内皮细胞,进而抑制心肌功能,过度合成IL-6抵抗环境压力,引起“细胞因子风暴”,产生严重的急性全身炎症反应。 IL-6是具有多效活性的细胞因子。其表达通过激活急性期反应、免疫反应和造血作用参与宿主防御抗急性环境压力,如感染和组织损伤。它不仅释放免疫介导的细胞,而且还响应于包括Toll样受体(TLR)配体和促炎细胞因子如IL-1的各种刺激的血管内皮细胞(VE)、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许多其他细胞或TNF-α。在感染的病变中,通过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TLR的刺激产生IL-6,各种TLR识别相应的细菌、病毒或真菌组分如脂多糖、CpG DNA、双链或单链RNA和肽聚糖、PAMP。IL-6也可以在非感染性炎症如烧伤和创伤中产生,其水平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损伤或坏死细胞和受损或降解的细胞外基质通过DAMP 模式释放如线粒体DNA、高迁移率组盒1、热休克蛋白和S100分子等,然后刺激相应的TLR产生包括IL-6的促炎细胞因子。 ?IL-6可以作为细胞因子风暴中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指标的生物标志物,其表达优于TNF-α和IL-1。 ?通过触发反式信号传导途径,高浓度的IL-6可以诱导血栓形成、血管渗漏和心肌功能障碍相关的各种病理功能,导致组织缺氧、低血压、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IL-6是一种细胞因子风暴的合适靶分子。单独给药tocilizumab(一种IL-6抑制剂),可以快速的改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对血清中细胞因子如IL-6、IFN-γ、IL-8、IL-10和MCP-1的表达水平产生影响。 ?虽然细胞因子风暴需要异质状态并呈现不同的细胞因子谱,但IL-6阻断预计将成为各种细胞因子风暴创新的治疗策略。最近在患有T细胞接合治疗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患者中,观察到使用人源化抗IL-6受体抗体tocilizumab,IL-6阻断治疗的效果显著。IL-6阻断可能构成其他类型的细胞因子风暴的新型治疗策略,例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包括败血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生长全过程及其形态变化脂肪母细胞,是指能向脂肪细胞分化的ADSCs在激素、生物活性因子、寒冷等因素刺激下均能逐渐分化成为单能干细胞。它可保持着干细胞增殖活跃的特性,脂肪母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前脂肪细胞,即通常人们所说的脂肪细胞前体。前脂肪细胞再经历细胞融合、接触抑制和克隆扩增等步骤启动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并在胰岛素、地塞米松等诱导剂作用下完成向成熟脂肪细胞的分化。全过程可以表示为:多能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生长期前脂肪细胞的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经诱导分化,其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发生变化,开始进入不成熟细胞向成熟细胞转变。细胞形态由成纤维细胞样逐渐趋于类圆或圆形,胞体逐渐增大,胞质中开始出现小脂滴,脂质开始累积,以后小脂滴增多并融合为较大的脂滴,可经油红“O”染色等方法于显微镜下显色,从而获得成熟脂肪细胞的形态特征。此时的细胞无分裂增殖能力,为脂肪细胞分化的终末阶段。 张高娜,梁正翠.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9,30(2):42-44. 脂肪细胞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逐步分化形成,按间充质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的过程发展。前脂肪细胞在多种转录因子调控下,激活脂肪组织相关基因,并在这些基因的顺序性调控下,经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 张艳.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1):56-57.

间充质干细胞 概念: 不同文献中,分别命名为抽脂处理细胞(processed lipoaspirate cells, PLA),脂肪基质微管碎片细胞(stromal vascularfraction cells, SVF),脂肪组织源基质细胞(adipose-tissue derived stromal cells, ATSCs),脂肪源中胚层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odermal stem cells, ADMSCs)等。这些不一致的名称均指从脂肪组织中分离的、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李惠侠,屈长青. 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研究进展[J].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2) 脂肪细胞是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逐步分化、发育而来,MSC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和骨髓中。脂肪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两类细胞系为多能干细胞系和前体脂肪细胞系,前者为不定向的细胞系,能转变为稳定的脂肪细胞、肌细胞和软骨细胞,后者为定向的细胞系,是目前体外研究脂肪细胞分化应用最为广泛的细胞系。 庞卫军,李影. 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27: 497-500.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是一种 具有潜力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是骨髓来源的MSCs,但骨髓中的间 充质干细胞数量很少(约占细胞总数的1/105),且存在取材困难等问题。MSCs广泛分布于 其他组织中,包括肌肉、血管、肝脏、胰腺和脂肪等。 ADMSCs表面有CD29、CD44、CD71、CD90、CD105/SH-2、SH-3、STRO-1等多 种抗原标志。 李冬艳,宇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改进[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6). 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 Zuk等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了一种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它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形态相似,称之为脂肪干细胞(ADSCs),平均每300 ml脂肪组织可获得2×108~ 6×108个这样的细胞。ADSCs和MSCs具有相同的表现型,对CD29、CD44、CD71、 CD70、CD105/SH2和SH3为阳性反应,对CD31、CD34和CD45为阴性反应。此外, 它们还具有各自特征性的表达分化抗原:AD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49d,而M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106。 张高娜, 梁正翠. 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 饲料工业,2009,30(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备干细胞特点的细胞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长期的活性和多系分化潜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以其取材方便、来源丰富等多种优势逐渐取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免疫表型:研究发现ADSCs主要表达CD13、CD44、CD73、CD90、CD105、CD106、CD166、CD29、CD49e和HLA-ABC,而不表达CD34、CD3、CD19、CD45、CD14、CD117、CD31、CD62L、CD95L和HLA-DR。这个结果和其他的MSCs几乎一致。但ADSCs与BMSCs也有差别:大部分BMSCs表达CD10,而表达CD10的ADSCs仅占5%~20%;几乎所有的ADSCs表达CD49f和CD54,而BMSCs极少表达。 周苏娜,张明鑫.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应用[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1). 不同细胞的表面标志是不同的,脂肪干细胞的表面标记为:CD9、CD10、CD13、CD29、CD10、CD44、CD49e、CD49d、CD54、CD55、CD59、CD90、CD105、CD107、CD146、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 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是有推测认为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和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和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状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和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和/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细胞因子与疾病实例

细胞因子与疾病实例 1、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 在细胞免疫导致的肝损伤中细胞及其所释放的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种因素影响细胞增殖并且调节其亚型比例, 细胞因子网络受到破坏, 在细胞因子介导下便可造成肝脏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乙型肝炎发病及其转归。Th细胞亚群、细胞因子与HVB清除和感染的慢性化、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肝细胞癌有着重要的关系。Th1/Th2的不平衡可造成疾病的不同病理状态, 比例是否平衡是机体能否有效清除病毒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因素之一。 TNF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根据其来源和结构不同,它介导自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使之在炎症部位聚集,刺激单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同时激活T 细胞和B细胞产生抗体,增强CTL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还可诱导急性期蛋白的合成,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在抗HBV感染过程中TNF具有抑制及清除HBV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TNF-α水平乙型肝炎组(包括大三阳和小三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由此说明,TNF-α在反映乙肝病变程度方面是一项敏感指标,TNF-β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人IL-6分子量为21~26kD,由1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糖蛋白。作为肝细胞的刺激因子,主要诱导肝细胞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6、IL-8和TNF-a 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IL-6、IL-8两种细胞因子作为肝细胞损伤的介质,共同参与乙肝的免疫病理损伤,有研究表明,它们在清除病毒及免疫复合物过程中释放溶酶体酶等炎性介质,并与抗原及病毒感染后改变了的肝细胞膜成分发生反应,造成肝细胞坏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本实验结果显示,病毒有复制组的血清IL-6、IL8和INF-a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IL-6、IL-8水平与HBV DNA载量关系密切,HBV复制时体内病毒量增加,HBV DNA作为TNF-a的强诱导剂,致使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加重而刺激机体产生更多TNF,从而产生和释放IL-6、IL-8,使肝组织中出现大量细胞因子,从而促进炎性反应,导致肝细胞炎性反应、坏死。本实验结果中血清IL-6、IL-8和INF-a水平呈现慢性乙肝大于慢性HBV携带者大于非活动HBsAg携带者的改变,既表明了其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与病毒复制呈正相关,说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的加重与IL-6、IL-8等细胞因子的大量产生有关。亦表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确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IL-6、IL-8和TNF-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病情。 2、丙肝: 丙肝感染者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容易发展为慢性病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免疫学模拟题知识分享

免疫学模拟题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选题(只许从每题备选答案种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40分) 1、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 A、胸腺 B、淋巴结 C、脾 脏 D、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2、人B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在() A、胸腺 B、脾脏 C、骨 髓 D、法氏囊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所获片段中,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是 () A、Fab段 B、Fc段 C、F(ab)2 段 D、pFc段 4、参与新生儿溶血症的Ig是() A、IgG B、IgA C、 IgM D、IgD 5、能抵抗蛋白酶水解的Ig是() A、IgG B、sIgA C、 IgM D、IgE 6、以下关于IgG 生物学特性的错误叙述是() A、能通过胎 盘B、能激活补体 C、是参与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 Ig D、能发挥调理作用 7、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份是() A、C1 B、C2 C、 C3 D、C4 8、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 A、C4b2b B、C3bBb C、 C4b2b3b D、C3bnBb 9、下列补体裂解片段中具有调理作用的是() A、C3a B、C3b C、 C5a D、C5b 10、同时参与经典、旁路及MBL三条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 A、C1 B、C2 C、 C3 D、C4 11、细胞因子(CK)的生物学作用特点不包括() A、具有高效性 B、为特异性作用 C、多数在局部发挥作用 D、对细胞的作用不受MHC限制

12、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TNF B、IFN C、IL- 1 D、IL-2 13、干扰素(IFN)不具有() A、抗病毒作用 B、抗肿瘤作用 C、免疫调节作用 D、炎症介质作用 14、以下关于CD8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辅助T细胞(Th)的膜分子 B、是细胞毒T细胞(Tc)的膜分子 C、是Th细胞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 D、是 HIV的受体 15、经典的HLA I类基因是() A、HLA-DP B、HLA-DQ C、HLA- C D、HLA-DR 16、HLA复合体位于人的哪号染色体上() A、1号染色体 B、2 号染色体 C、6号染色 体 D、17号染色体 17、HLAΠ类抗原主要分布于() A、各种有核细胞,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 B、各种白细胞和红细胞 C、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及抗原提呈细胞(APC) D、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C)及活化T细胞 18、T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是() A、TCR B、CD3分子 C、补体受体 D、细胞因子受体 19、B胞胞不具有的表面标志是() A、CD3分子 B、BCR C、Fc受体 D、补体受体(CR) 20、能特异杀伤靶细胞并有MHC限制性的是() A、Mφ B、Tc 细胞 C、NK细 胞 D、B 细胞 21、专职性APC不包括() A、DC B、Mφ C、B细 胞D、NK细胞 22、不同物种间共有的抗原称为() A、TD抗原 B、TI抗原 C、异嗜性抗 原 D、异种抗原 23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 ) A、来源于胸腺的抗原 B、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T细胞辅助的抗原 C、在胸腺中加工处理的抗原 D、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中获得的抗原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一.选择题 【A 型题】 1.关于细胞因子的共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无MHC 限制性 B. 特异性 C. 高效性 D. 网络性 E. 作用多向性 2.细胞因子不包括: A. 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3.关于IL-2 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 B. 能促进T、B 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C. 能增强NK 细胞活性 D. 抑制Th1 细胞的分化 E. 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功能 4.主要由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 A. TNF-α B. IFN-γ C. IL-2 D. IL-3 E. IL-4 5.直接能杀伤靶细胞的细胞因子有: A. IL-1 B. IL-2 C. IL-4 D. IFN-γ E. TNF-α 6.IFN-γ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 A. 活化的T 细胞 B. 巨噬细胞 C. 树突状细胞 D. 成纤维细胞 E. B 淋巴细胞 7.能增强MHC-I/II 类分子表达、促进APC 提呈抗原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 IFN-γ B. TGF C. CSF D. IL-1 E. IL-2 8.促进Th0 细胞分化成Th1 细胞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IL-1,IL-8 B. IL-3,GM-SCF C. IL-4,IL-5 D. IL-5,IL-6 E. IL-12,IFN-γ9.促进Th0 细胞分化成Th2 细胞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IL-3 B. IL-5 C. IL-2 D. IL-4 E. IL-12 10.对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12 D. TGF-β E. GM-CSF 11.刺激B 细胞产生IgG2a 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B. IL-4 C. IL-2 D. TGF-β E. IFN-γ 12.下列哪组细胞因子具有趋化作用? A. IL-1,IL-8 B. IFN,MCP-1 C. IL-8,MCP-1 D. TNF,IL-4 E. IL-1,IL-6 13.Th1 细胞与Th2 细胞之间主要分别通过分泌什么细胞因子而相互抑制? A. IFN-γ,IL-4 B. IL-4,IFN-γ C. TNF,IL-1 D. IL-4,IL-5 E. GM-SCF,TNF 14.刺激多种造血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B. SCF C. IL D. TGF E. IFN 15.可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11 C. IFN-γ D. EPO E. M-CSF 16.可刺激NK 细胞、增强其杀伤活性的IL 是: A. IL-3,IL-5 B. IL-2,IFN-γ C. EPO,M-CSF D. IL-1,IL-4 E. IL-4,IL-7 17.在Ig 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 转换为IgE 和IgG1 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4 D. IL-6 E. TNF 18.促进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的细胞因子是: A. IL-2,IL-3 B. IL-1,IL-6 C. IL-4,IL-5 D. IL-7,IL-10 E. IL-8,IL-13 【X 型题】 1. 巨噬细胞的活化因子包括: A. IL-2 B. IFN-γ C. GM-SCF D. MCP E. IL-10 2. Th2 细胞主要通过分泌哪些细胞因子辅助B 细胞的体液免疫应答? A. IL-4 B. IL-5 C. IL-6 D. IL-10 E. IL-13 3. Th1 细胞主要通过分泌哪些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A. IL-2 B. TNF C. IFN-γ D. IL-10 E. IL-13 4. 对NK 细胞的活化、分化具有正调节作用的CK 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