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特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特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特征分析

2012年1月第1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 Jan.2012No.1

[收稿日期]2011-12-05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特征分析

刘彦芬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关键词]价值观;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迁[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社会价值观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其变迁的特

征是:主流价值观式微,非主流价值观兴起。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集体主义失语与个人主义彰显;道德至上让位于利益至上;价值观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形成。

[中图分类号]

D 6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12)01-0076-04

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本是历史常态

,“人的实际生存”①

是社会价值观塑造、形成的客观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②

社会价值观就是以社会群体为主体的价值观,

是对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体现着社会群体主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过程,可以发现这样的特点:主流价值观式微,

非主流价值观兴起。在最近一项关于未来十年中国遇到的十大挑战的公众

调查中,“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③

位列第十。这在

一定程度上印证,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中国化意识形态是我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但面对西方价值观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

在社会现实问题面前,它有影响逐渐减弱,失效或“失语”的危险。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集体主义退隐与个人主义彰显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有其深厚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基础。马克思说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④

换言之,任何社会价值观的根据都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合理性,

又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丧失合理性。“可以说从古以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是存在的。而集体主义的现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形成的,

又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巩固和发展;个人主义的现代形态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物,它曾是批判和摧毁封建主义制度、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但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弊端的思想根源之一。

”⑤

我国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强调整体性和公利至上,倡导集体主义和社会本位,把集体利益、整体价值放在个人利益、个体价值之上,强调集体大于个人,整体重于个体,个人对集体、个体对整体具有绝对服从的义务。若有利益矛盾冲突,则是以牺牲个人和个体以保全集体与整体的利益为准则。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逐渐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单一意识形态为特征的社会结构,

加上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使集体主义价值观成为全社会惟一通行的价值观,其余的价值观皆处于边缘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大量输入,

人们一方面开始对集体主义原则和价值观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开始接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随着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全方位开放,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实现了从集体主义的一元价值观到集体主义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主义社会价值观互动的变化。各种社会价值观相互激荡,

使得不同主体之间、新旧传统之间的价值观冲6

7

突不可避免。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退隐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彰显绝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代替,或一个上台、另一个退位,而是一个有内在张力的博弈过程,与经济体制上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紧密相关。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原有的那种高度集中、整齐划一、行政指令式的计划体制,以及在这种体制下的条块分割、行业和地区垄断、封闭式经营、政府的经济包办抑制了利益观念、主体精神的发展,不利于经济道德、经济伦理原则和规范的形成。它压抑了个体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质上导致了社会主体的缺位与失落。因此,简单性的、一元价值倾向性的价值原则和规范,以及那种抽象的、理想主义式的道德说教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根据,而让位于一些新型的、现实性的价值原则和规范。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的是开拓进取和创新意识,是敢冒风险、突破陈规、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是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新型主体观念,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同社会实践主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体制是充满生机的经济体制,它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个体潜能、满足个体需要和促进个体的发展,本质上是对主体意识的接纳。因此,经济转型和体制转换必然立足于现实的个体,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凸显社会主体性特征,弘扬主体性精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拓展,公平交易、诚实经营、平等竞争的经济价值规则已被市场主体所认可,并成为市场体制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伦理规则和价值要求。

这种价值观的变迁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因为重视个体价值的价值取向与唯我主义、利己主义并不等同,重个体不等于唯个体,肯定个体价值不等于否定集体价值,所以以抽象集体的名义扼制个体张力的努力,是违背社会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的。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打着“弘扬个性”旗号鼓吹唯我主义,把个人完全凌驾于集体之上以及以个人抵消集体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上都是对市场经济价值内涵的严重扭曲和庸俗化,是一种与社会化大生产格格不入的错误价值倾向。

二、道德至上让位于利益至上

我国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伦理道德

型的社会价值观,是一种充分彰显伦理道德、凸现伦理道德考量的价值观,是一种以伦理道德标准为最高标准甚至唯一标准的价值观,是一种以理想化的道德人格或崇高的道德人格为根本诉求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以义驭利”、“舍生取义”等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观,是说道义比物质利益更高,更有价值,人不该为了逐利而放弃对道德的追求。这与市场经济下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悖反,已无法在一个利益配置日显公开化、紧张化的世界中得到认同,因而无法引起当代人的共鸣。

改革开放前,受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崇尚集体主义,强调主体发展的精神资源的动力,往往忽视利益引导,弱化利益作用,淡化利益观念,片面强调“精神至上”论、“道德约束论”、“思想灌输论”,压抑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把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排除在道德之外,甚至当作自私落后的行为加以批判,使人们不敢谈论自己的利益,更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利益。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一方面是受意识形态的引导,受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的现实条件制约,另一方面也与中国重义轻利的文化传统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基本建构,重构起以趋利为特征的社会价值观,把重视物质利益、追求实惠和实效的价值观推至前台。在道德生活领域,价值主体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新型的经济—道德人逐步成长,利益、实效观念逐渐被社会主体广泛接纳,寻求个体发展和个性实现的主体意识愈加强烈。在义利观上,人们的金钱观念、实利意识大大增强,泛道德主义及道德的绝对价值尺度受到了空前的冲击,而竞争、进取、效率、求利的社会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

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追求变成人生的第一要义,也会出问题。一是极端个人主义、唯我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价值观抬头。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腐败堕落现象使人触目惊心,并在社会上产生很坏的侵蚀作用。二是一些基本的道德底线被突破。十三亿人竟扶不起一个跌倒老人,⑥表明当代中国社会乐于助人、见义勇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传统优秀品德正面临着被功利价值观消解的危险。三是出现各种诚信危机。诚信问题既是社会道德问题,又是社会经济秩序规范运行问题。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影响社会稳定,败坏社会风气,削弱77

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严重损害国家的形象,同时也导致公民道德素质滑坡,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正因为如此,正视新兴起的、原来处于边缘的社会价值观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正视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在当代就显得十分必要。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在主体多元化、主体利益多元化的现实面前,如何使个体、小团体的利益服从国家、社会和整体的利益,是贯彻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大问题。当前我国现实生活中,贯彻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们在利益权衡、选择时已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则,而是先经过理性判断再做决定;二是道德选择的多层次性,这说明我国公众道德的主体性正在确立。由他律的力量推动产生的道德行为,充其量只能算作初级的道德行为。只有在人的道德主体意识确立之后,有了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自觉的道德选择时,道德行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另外,道德目标是有层次性的,因此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应注重层次性,更切合国民道德素养的实际水平。但是,如果我们的道德原则只能去适应现有的道德素养,那么,道德就起不到它应起的作用。道德原则的内化要靠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但这些都不是根本方面,根本的方面是作为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物质基础的现实生活、社会结构,以及其中所内涵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道德原则内化的水平不同,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层次、德性类型也不同。当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原则把个体与整体和谐地统一起来,体现出个体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一致时,就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使人们自觉地将集体主义精神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当前的价值评判体系中,“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实,虽然道德与利益之间可能会有矛盾、冲突和对立,但大多数时候,它们应该是可以兼容并包的,完全没有必要人为地割裂。趋利和求利不等于唯利试图,“自我设计”不等于“个人主义”,效益至上不等于拜金主义,因为人是有理性的,撇开对物质利益的一般欲望外,还有道义这一人类特有的价值尊严。

三、价值观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形成

在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社会的经济迅猛发展,从而导致人们思维方

式的迅速转变和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迁。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开放取代封闭,多元取代一元,拓宽了人们价值实现的渠道,拓宽了人们的活动天地,使人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造成价值观的多元化。这无疑是巨大的社会进步,但是在当代中国多元利益主体纷争、多元价值冲突的格局下,主流价值观式微,原来处于边缘的价值观兴起,必然会造成社会总体的价值导向茫然迷失,各个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处于一种无序乃至冲突的状态。“今是而昨非”,在这种思维方式转变和价值观念整合的过程中,各种外界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被重新认识,人们的整个价值观念体系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相关的重估与重构活动,从而导致新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

在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式微是从它在价值的“实践空间”中的切实意义理解的,也就是说,“以为主流价值观占领了话语空间、掌握了话语权,就是解决了价值导向问题,那么就可能导致官方话语和民众话语相分离,或者人们‘嘴上说的’与‘心里想的、手上做的’相脱节。⑦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主流、非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发挥作用,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最终决定历史的主流。因此,核心价值体系不应只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形式上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而要成为历史真正主体,即人民群众普遍自愿接受的价值观。当前,人们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泛滥和对社会价值观无序状态的不满,是构建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众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主流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流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在十七大上又重新提出和深化了建设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坚持马克87

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流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流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⑧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引领、整合多元社会价值观基本功能的前提是主体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抓住的“事物的根本”是什么?就是社会价值观的现实,即社会价值观主体公众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接受的现实。公众的认同、接受状况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功能实现的“根本”,是由核心价值的性质及其与社会价值观的联系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需要的价值体系,具有涵盖公众利益、需要与精神内涵的整体性、普遍性和公共性特点。因此,全面、准确地反映公众现实的社会价值观,既是主流价值特性的表现,也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其次,公众是建构主流价值体系的主体,对某种价值的认同、接受使公众的个体价值凝聚而成整体性的主流价值体系。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公众价值观现状,把握公众认同、接受主流价值体系的现状,主流价值体系才可能实现其功能。再次,主流价值体系的现实与历史的合理性,由以公众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实践过程提供根据,由实践主体公众的合理性利益、需要与合目的性认可提供根据,因此,把握公众认同、接受主流价值体系的现状,是确定主流价值体系的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根据,也是保证其功能实现的前提。最后,作为体现社会未来发展方向,指引社会主义国家与人民奋斗目标的思想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能反映社会转型期和全球化过程中,公众现实的社会生活变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总之,在变革的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然而机遇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适应时代而发生的,是内因与外因共同的结果。在社会

价值观内部,社会价值观本身在其基础上自我发展,而在外部,改革开放后西方价值观大量输入,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主导、引领和整合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功能,关键在于它要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表达时代需要、体现社会整体利益,同时又能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接受,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植根于社会实践,不断创新。假以时日,社会结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希望在中国创造出一个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1

[3]人民论坛.2010年3月上.总第283期.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591.

[5]黄楠森.集体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J].中州学刊.1994:1.

[6]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9-20/3340895.shtml

[7]李德顺:《“主流价值观”是否会“边缘化”?》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北京:北大出版社2010:091

[8]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1-10-1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注释

①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贵阳:贵州人民出

版社.1990:2.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51

③人民论坛.2010年3月上.总第283期:19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591

⑤黄楠森.集体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J].中州学刊.1994:1

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9-20/3340895.sht-

ml

⑦李德顺:“主流价值观”是否会“边缘化”?实践发展与理论

创新.北京:北大出版社2010:091

⑧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1

-10-19(1)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责任编辑:周建瑜)97

最新2019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4篇

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4篇 为促进未成年人思想文明水平不断提高,XX年以来,共青团商州区委立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利用“三个一”的形式(即唱一首歌谣、签一次名、上一堂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未成年人中广泛传播,产生深刻影响。 一是唱一首歌。为便于未成年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记忆,团区委牵头创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融入其中,童谣节奏明快、内涵深刻,深受广大未成年人的喜爱。歌谣传唱活动自6月1日起,通过全区各中小学校在国旗下集中唱、比赛唱等多种形式广泛传唱。 二是签一次名。秋季学期伊始,由团区委牵头,在城关小学举办了未成年人和家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万人签名活动。活动动员全区未成年人和家长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正能量、践行真善美,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上一堂课。10月10日,由团区委牵头,在xx二小开展了“在全区共青团、少先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团队课”活动。活动结合中国梦主题教育,组织共青团员、少先队员集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青少年喜闻

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树立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献爱心募捐活动总结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2)阳春三月,本是万物复苏,播种希望的季节,我校XX级机电专业涂xx同学却躺在病床上,高昂的医疗费,让全家人陷入困境……涂xx同学于XX年11月被查出患有左肱骨尤文氏骨肉瘤,XX年1月进行手术治疗,花费二十余万元,XX年1月病情复发,经过三个月的化疗,还需再次手术进行截肢,费用极高……这给本是贫困的农民家庭带来天大的难题…… 这一切牵动着xx学院六千多名师生的心……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友爱互助的优良传统,传递社会正能量,工学院团总支学生分会率先提出倡议于3月24日-26日在9、10区宿舍前举行募捐活动,党政办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结合图片、视频、倡议书扩大倡议范围。截至3月26日晚,通过校内募捐现金xxxx元、涂xxx本人支付宝、银行账号个人账户筹款所得xxxx元(涂xx本人反馈的数据),共筹集善款xxxxx元,善款将由工学院团总支统一送至涂xx同学手中。 募捐期间,校党委书记何xx、常务副校长施xx、副校长刘xx等校各级领导、教职工、学生、食堂超市员工纷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之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之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之基本特征 作者:廖小平来源:《哲学动态》(京)2014年8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迁,但人们对价值观究竟发生了何种变迁却仁智各见。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主要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迁,即从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向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向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向物质价值观的变迁。[1]本文并不探讨价值观变迁本身,而试图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几个基本特征。 一、变迁程度之急遽与平缓的交织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三十多年里,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和转轨,实行了中国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也发生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这种空前大变局,构成了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基本内涵和景观。 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方式、目的和步骤等各个方面都与苏联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采取激烈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方式,而是采取渐进式的稳健的改革方式;第二,中国改革的目的不是要

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往往是一致的。但是,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和谐与稳定,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往往是一个社会的常态,但又必须把握好这种矛盾的度。如果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发生了激烈冲突和尖锐对抗,那么,这个社会必将不会稳定,甚至有崩溃的危险。还有一种情形需要特别指出,即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完全合一,或者说只有主导价值观而没有主流价值观,这种情形往往意味着社会处于不正常和高压状态,它恰恰潜伏着极端不稳定的因素,比如“文革”时期即是如此。 根据上述对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两个概念的分析,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是以一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作为主导价值观的,而多元价值观、个体价值观、世俗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则完全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处于绝对同一的状况。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价值观出现了从一元向多元、从整体向个体、从理想向世俗、从精神向物质的变化,同时,中国社会仍坚持以一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并以这些价值观作为社会各种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排斥其他各

从血缘关系看当今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地缘关系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08政一陈万祥 摘要:从改革开放看中国流动人口及其新变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社会变迁 正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流动人口是指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特有的城乡户籍政策为前提,其就业、生活或学习与其户籍所在地处于分离状态的人口,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户籍居民离开本乡本地,进城或对外务工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具有十分显明的中国时代特色。 第一:中国现在阶段的人口流动是以农民工------农村户籍人口外出城市务工的劳动力为主体。并逐步向农民工家庭成员及城市居民扩展的人口流动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 第二:中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带有明显的传统户籍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冲突,并使流动人口处于不利地位的痕迹。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中国现阶段的户籍制度仍然将中国人口分为

城市人与农村人两个不同的群体,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人却在事实上享有远多于农村人口的各种权益,因为他们可以依赖于各种完善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远远优越于农村的生活环境。这两种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冲动的结果使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利益分歧与冲突,并使农民工等劳动力人口的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同时也体现出了人口流动权益得不到保障或者付出相应代价的特征。 第三:容易受到当地户籍及地域的排斥,流动人口大都从事于当地人口不乐意干的工作,甚至遭到当地人的排斥 近几年来流动人口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仍在不断地扩大,当然这得益于中国不断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估计在1.4到1.6亿人之间,其中异地流动劳动力在1.2亿以上,而且城市流动人口也在扩大,估计有2000到3000万人,全国有近百分之十五的人口处在流动状态 二:流动人口的结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过去流动人口基本上是农村人口,现在扩展到城市人口;过去流动的基本上是劳动力,现在扩展到未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通过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相当有远见有分析能力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掌握当时中国的国民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篇文章是在党内出现左右倾主义的背景下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陈独秀也好,张国焘也好就其本质不是不想把中国引向共产主义。但是他们的错误就是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意向,片面的强调某一个方面正确。 毛泽东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毛泽东根据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别国情,灵活的运用了阶级分析法。他并不是注重各阶级的生产关系的属性,然而却突出了内外民族矛盾、贫富阶级矛盾,以分析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尤其是从动态角度考察了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划清了敌我友界线,从而确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治策略。正是因为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毛泽东才能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当时各阶级做出正确而明智的分析,为党当时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最终得出结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反动的知识阶级所谓中国大资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敌人,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一切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朋友,乃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无须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敌人一一即现时非敌人也去敌人不远其左翼可以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朋友——但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不要让他乱了我们的阵线。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因为中国拥有数量广大的农民,他们长期受压迫,有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动力,但是却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毛泽东在文章中对农民

我们这一代人的价值观

此间的少年 ——关于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价值观及其生活模式之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 周围充斥着淘宝网、苹果三件套、微博、人人、美剧动漫;时而忧郁,时而疯狂,时而“非主流”;天真迷惘,在对社会现实既不解又好奇的同时带有一点满不在乎的态度;还在大学里为自己的学习、情感和生活“纠结”……这大概就是当下正在大学读书的年轻人,也可以说是大部分“九零后”的生活状态吧。 关于我们“这一群”的生存方式,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概括更能反映其普遍的思想状况,只好找出以上能够勉强勾勒出我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活的“表征”。大学生活早已不像我在高中时想象的那样“高端”,“大学生”也早已被时代置换成为与过去具有迥然相异内涵的词语。我们现在再来定义“大学生”、定义“大学生活”,或许应该去掉虚幻的所谓“学术”、“思想”的光环,而把大学生视为一群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把大学生活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延伸……虽然这种讲法很残忍,但我切身感受到的的确如此。 我们中多少人的生活充满了忙碌和竞争,因了整个社会的拜金趋向,大学生也无可奈何而不加反抗地(也无暇判断)加入到“功利主义”“追逐竞驶”的潮流中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社会的浮躁和喧嚣在我们年青一代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和最好的诠释。我们考证、刷分、恋爱、网上吐槽、旅游购物以至于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精神生活也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作为“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们不惮于尝试各种新兴的事物、享受现代生活,在这其中追逐社会普遍承认的价值。且不论好与不好,我们的生活确实是一副千姿百态、众声喧哗、千军万马、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这不是我们的生活,这是社会赋予的生活。至于谈到这里有多少自由、自主的成分,我们只好笑而不语。时代的洪流或许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裹挟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向前奔腾。 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之于我们的确是个太过深奥了的词汇,或者说是个被“深深地遗忘”在世界的角落的概念。大学生活的丰富程度几乎可以让我们没有对自己提出这种“终极追问”的机会,也让我们相信没有此种必要。于是,你可以看到,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哲学只不过是个冷门学科,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娱乐方式,而价值观只不过是思政课上老师照本宣科灌输给我们的“绝对正确”、“永远先进”的思想。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或许只有在挂科或者失恋这一类挫折打击之下才会生发一点吧。 当然,对价值观的轻视不代表我们就没有形成价值观,相反,依我看来,很多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生存方式。上文所谈到的当下大学生的生活样态就无疑与我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可以说,价值观在暗处指挥着我们的所作所为。 大学生们固然是有自己的价值观的。但是要他们说明自己的价值观谱系就难上加难了。造成这一局面的一大原因就是当下普遍存在的价值碎片化现象。 当然,这种价值碎片化不是大学生所独有的,只是在我们身上得到鲜明的展现。事实上,当下,这种趋向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刘笑敢教授曾在其关于“价值冲突”的讲座中举例道:当我们在奥运会的看台上为赢得冠军的健儿欢呼时,我们是柏拉图式的完美主义者;当我们在战场上救助伤员时(我们倾向于救助有存活机会的人)我们是功

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范文4篇

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范文4篇 10月13日,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5周年纪念日当日,我校460名少先队员开展少先队建队日主题队会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宣讲活动,隆重庆祝这个属于少先队自己的节日。 在新队员入队仪式中,我校32名少年儿童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组织,在国旗、队旗下庄严宣誓,全校老队员 也一道重温入队誓词。随后,新入队的新队员表决心,表达着队员 们对少先队组织、对社会、对祖国的期盼和祝福,倾诉着对家人、 同伴、师长的心声。 建队日期间,我校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少先队基本知识和少先队员礼仪规范讲解,对少先队员进行队史、队情、队知识教育,以展 示少先队员良好的精神风采,增强少先队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 聚力,增加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建队日期间,我校少先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我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代言。大家围绕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结 合自身的经历畅谈认识体会,鼓励少先队员以“我是……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微观点活动。 XX年9月24号下午,xx区域化团建宣讲最后一站在xx社区如 期开展。我校求是学会宣讲实践团三位宣讲员为社区的将近50位退 休老干部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诚信、和谐、民主、法治”五方面进行了精彩、生动的宣讲。xx社区居委会主任马xx出席了此次活动。 冉xx在宣讲中讲道: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类 永恒的价值追求。我们现在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大 的创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同“和谐社会”联系起来,把马列主义 同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结合,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成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分,不但适应中国的国情,而且马列主 义是最先进的思想,两者的结合必然会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南京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概况及历史进程 建国60年,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突飞猛进,南京社会变迁个案是当代中国大城市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生动体现,城市经济体制、居民生活、社会保障、城市建设、都市文化、治理方式实现的六大跨越,具体验证了当代中国大城市社会变迁、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城市文明自身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突出标志。毫无疑问,城市化和城市的现代化仍将延续20世纪后半叶的汹涌潮势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导潮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数以千计的城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从建国之初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到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城市,促进了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转型,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飞跃。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江苏省会中心城市的南京,在建国60年大庆之际连续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全国文明城市”以及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称号,是中国城市迈向现代化的杰出代表。60年来的南京变迁,谱写了一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都市的壮丽华章,勾勒出跨越一个甲子中逐渐突显的中国城市发展之路。 二南京城市化及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化现状 城市化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在这一过程,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步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从而带动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向规律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城市化的过程包含了量变和质变的两个过程:量变一般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和城市化区域扩展,而质变则有更深层的内涵,表现为城市的现代化过程,核心在于伴随着城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当今社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阶层由以前的的简单到现在的多样和复杂无不体现了国家的富强和崛起。这里我就当代中国社会复杂的阶层进行简单的剖析。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对旧中国复杂的社会结构及阶级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和梳理,并提出了中国革命所要依靠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及打击的势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急风暴雨般的政治运动,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和对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结构及阶层关系趋向于简单化。到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社会阶层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即农民、工人和干部。农民占了人口的80%,生活在城市中的工人及干部,涵盖的范围也较为广泛。当时的干部除公务员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医生及文艺工作者等。工人中还包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当时的人们几乎无私有财产,均属工薪阶层。干部和工人之间收入差别也很小。处级干部的工资和六级技工差不多。城市

是因为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引入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得到高速增长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转型期法律,法规不建全,加之官商勾结使一些人快速致富的结果。这个群体富裕之路无外乎有下几个方面: (1)八十年代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大批农民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他们中的一部分在竞争中成长壮大,后来成为农民企业家。 (2)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时期,部分政府官员的子女和亲属利用权力,在价格双轨制中掏足了第一桶金,资本的积累使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 (3)九十年代,干部下海经商潮,也造就了一批富翁。 (4)九十年代在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工人下岗

社会核心价值观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 我校自开展认真学习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以来,行动积极,迅速成立了以校长钟景云为组长,以德育副校长张艳清为副组长,以德育主任及各年级班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宣传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首先拉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横幅、在校园内安排专门的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发动,营造氛围。建立了以班主任为主体,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格局,并把班级管理和育人效果纳入了教师个人考核。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宽泛、不易理解的特点,我校确立了以开展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向学生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与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与学习美德少年先进事迹和争做美德少年结合起来。具体活动总结如下: 一、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氛围, 在校区醒目的北楼大厅前挂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横幅; 设置专一宣传栏,大力宣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二、以班为单位组织宣传、学习,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等进行宣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同时,各班开展针对性的深入认识和理解24个字的內容,在上班会课时一二三年级书写、听写、熟读并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并将书写工整的学生稿件收集展出;四五六年级组织学生开展书法、朗诵、读后感、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五六年级每班选交学生学习心得2篇进行展岀。 我们深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学校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为此,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践行文明行为,将培养学生们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和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引导全校同学进一步增强讲究文明礼仪的思想意识,并不断把文明礼仪意识化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走文明路、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好风尚,让文明礼仪之花香飘进校园,让学生真正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开展了“走文明路,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建文明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制定了共和镇中心小学学生礼仪规范。利用国旗下讲话,倡议学生“向不良行为告别”,并进行了“告别不良行为,做文明青少年”的签名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懂得了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在全校形成了人人懂文明、人人讲文明、人人践行文明的良好格局。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已经在我校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成绩只代表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我们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努力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而贡献力量。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我眼中的的当代中国家庭变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传统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迁之中,而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与此同时,我国亦由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加速向城市社会转型。城市,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经济、政治、文化的集中点,必将在整个社会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在这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之际,我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尤其是城市中的婚姻与家庭所存在的变化及其引发的问题,以引人瞩目的态势日益凸显出来。 把家庭变革置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依据社会变迁来分析家庭变革,再透过家庭变革揭示出社会变迁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对解决人们的实际生活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转型和家庭变革 1.什么是社会转型? 就当代中国而言,它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由以农业经营为主向以非农经营为主、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工商业人口为主的社会的转化。西欧国家的这一转变始于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数国家已经完成这一转变。中国社会的真正转型则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显露端倪,现在尚处于转型的初期。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会结构变动,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

展指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什么是家庭变革? 家庭变革可从多个角度认识。但若将其与社会转型结合起来,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家庭变革的内容是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结构等。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是家庭存在和维系的核心问题;家庭成员关系主要指具有血缘表现的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具有姻缘形式的夫妇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等扩展表现;家庭结构指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各种家庭的类型特征和构成比例。 3.是什么推动了家庭变革?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由科技发展带来的工业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同步变迁的现代化浪潮,讲人类社会一步步从农业文明推向工业文明,又从工业文明推向后工业的信息文明。中国在这股现代化浪潮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二十多年来的“改革”与“开放”就像两个历史巨轮,把中国迅速从农业社会推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引起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无不发生转型性变革。人类社会发生着今天大变革,作为社会基础细胞的家庭不可能原地不动。美国学者摩尔根有一句名言:“家庭是个能动的要素,它从不停止在一个地方,而是随着社会有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而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在当今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家庭变革已不是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情。它最先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然后由西方向东方蔓延,60年代之后波及到一切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和民族之中,演变成了全球性的家庭巨变。中国的家庭变革,就是在这场全球性家庭巨变的高潮中发生的,并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的家庭变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现代

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什么是价值取向? 说道价值取向,那么必然要提到一个词“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衡量内心活动的尺度, 指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信念、理想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正因为有了它,人类才能分辨生活的甜酸苦辣,才能懂得耻辱和光荣,才有了关于光明的梦想。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行为标准时,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可通过行为所表现出来被外界感知。简单来说,价值观是价值取向的基础,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表现。 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的差别 那么,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又与个体的价值取向有什么差别呢?个体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个体的价值取向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社会是许多个体的集合,是由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的价值观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受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统摄和引领,随着价值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我国当代社会价值取向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东方的价值观与从西方传入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新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和激荡, 价值观变得多样化、复杂化。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其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是个人发展机会和路径多样化。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居民的发展机会不断增加,这使得社会成员实现个人成功的机会空间空前扩大,可供选择的路径显著增加,人们不再共同瞄着某一个方向谋求自身发展。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发展机会,必然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二是成功的定义和标准多样化。在当今社会,社会对于个人成功的判定标准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而是出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创业、明星,白领,从政等等,只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活出精彩,都可成为个人的成功标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成功与否,都带着厚重的社会观念,建立在社会大众的一个评判标准之上,而现在的“精彩”往往带有很浓重的个人色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自我评价,自我满足。三是同时存在的价值多样化。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走向城市社会、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之中,并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而受到全球化的深刻影

小学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

××小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总结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教育活动。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学校高度重视这一活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活动的顺利扎实开展。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阵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 3、融入学校课堂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确保每一个学生1—2课时的集中教育时间。采取不同形式的课堂教育形式学习和宣讲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融入德育工作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 一是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读一本爱国主义书籍,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学唱一首爱国歌曲,讲一个爱国主义故事,以此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是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节约习惯和良好的交通习惯为主题开展体验活动,督促同学们改掉不良习惯、树文明新风,争做文明小公民。 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和讨论。 5、将学雷锋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

社会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流价值观 中国号称有几千年历史,但却没有与现代挂钩的传统。从1919年打倒孔家店,到文革“破旧立新”达到登峰造极,到今天,我们现代化建设中所依赖、依托的价值都是西方过来的。相反,美国号称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什么历史,但它当前社会及其运动中蕴含的传统却十分强大:现代工商业传统、现代文化教育传统、现代法治文明传统,等等。例如,斯坦福大学是1829年成立的,哈佛更早,1636年成立。而我们的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才成立的,学堂里面真正教授科学就更晚,起初讲的还是四书五经。所以我们没有什么传统。 借鉴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传统,我们需要这样的主流价值观:理性、诚信、正义、公平、科学、教养、创新、竞争。主流价值观,不是靠纸面上写出来的,或是宣传机器唱出来的。它是一个社会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发自内心的东西。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人相信钱,钱就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这是很可怜的事情。 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迷失 中国已经沦为第一“拜金主义”国。拜金主义价值观由来已久,但它在中国传统社会 从来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过。不幸的是,当代中国,我们正以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形式 确立了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价值观。当然,这种确立尚是羞答答的,暗度陈仓式的。 中国社会经历了32年改革开放的激荡,一个利益多元、思想活跃的中国把1949年成 立的那个新中国又一次更新、重塑。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也在风云变幻的环境下发生着根 本的变化,也许正迷失着方向……

现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转型的阵痛,物质至上的观念如洪水泛滥,四处蔓延。我们着重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却同样不能放弃对友谊、亲情等精神财富的追求,一个对爱情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因为人们眼里只剩下趋炎附势,惟利是图。 《非诚勿扰》恰恰颠覆了这些中国人赖以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将物质至上的观念推波助澜。我们在节目中满眼所见只有哗众取宠,势利刻薄,做作虚伪,它让我们不再敬畏爱情,不再期待爱情,甚至于绝望于爱情之外,面对着虚伪的人和虚伪的感情,谁有勇气坚守? 当这台栏目收视率直线上升的时候,我们的爱情也正在远去,社会主流价值观正朝着人性恶的一面靠近,长此以往,爱将不爱,民将不民,国将不国。所以,我们倡议,请各位网友坚决抵制《非诚勿扰》栏目,不要再收看它,请有相亲意向的朋友不要再报名,我们的民族需要的是不染淤泥的爱情图腾! A、积极的政治态度 B、务实的思想 C、不断进取、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D、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 E、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3. 你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中最严重的是? A、人生理想的失重 B、只顾自己利益的个人主义的抬头 C、拜金主义的兴起,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D、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的冷漠 E、价值偶像的错位 4. 对你来说,你认为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最多可选两项) A、社会变革,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她悠悠历史中的每一次社会变迁,都使得这个国家变得更加的强大和成熟,虽然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影响,但是着眼于整体的趋势来看,社会变迁还是促进着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变迁进行的尤为剧烈,伴随着这种剧烈的变化,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和自我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后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政策,更是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个体绝对的服从整体的利益,同事个人之间在国家的控制和调节之下实现平均,这种平均化是在各个由职业划分的板块中实现的,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等,在这样的结构下。个人依附于集体,是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出发点,如果离开了就会丧失一切。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行政,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忘记了个人利益。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政策也允许在公有制外存在多种所有的存在,这样就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人们的利益意识也开始觉醒。同时,单位和集体对个人的约束的放松,也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别的商业活动。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了合理合法的事情。这样的热情和渴望,在各个领域里迅速展开,给整个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并依靠这种活力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长期被抑制的个人利益突然的觉醒,就像决堤的洪水一般,人们强烈的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使得一些人完全的忽略原有的规则,加之新的社会规则还没有完善,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社会的意识形态落后于现实,在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衡的局面,例如:不择手段的无规则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人际关系的商品化;体制内外利益差距的加大,使体制内的人们产生严重的利益丧失

价值观

近十年来,中国的巨变为世人所瞩目。这里有表层的、感同身受的变化——城市和乡村日新月异,生活方式已与父辈大不相同;但更有深层的、不易察觉却将辐射未来的变化——近年社会的高速前行正带来全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变化。 我们的国家走到了哪一步?我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个人价值观来说有哪些影响?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主客观环境中——在速变的世界中,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国情及社会总体价值观,才能了解变化的实质。 “关注青年就是关注未来,拥有青年也就拥有未来”,这已是社会的共识。加强对青年价值观念问题的研究,正成为转型变革时期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的价值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和发展现状,更是时代特质的体现。笔者参加的此次关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评估及预测数学模型”的调研课题既是在这方面的尝试性探索。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力求建立的模型不会使每个人都向着同一种价值观发展,而是具有多种结果。另外,我们所做的模型不仅对于教育部门的管理决策适用,而且对于单个家庭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也具有参考价值。 现代价值观嬗变与走向 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近年来,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变化巨大而又深刻,如果以改革开放作为分界将此前和此后两个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加以比较的话,这种变化就会显得更加明显。从已经表现出的价值观念的总体变化态势来看:一种从传统取向向现代取向的演变正在成为日渐明显的趋势,这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方向是相一致的,也将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的深入。 但是,应该看到,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种艰难的过程,因此,新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模式的形成和完善并充分发挥功能,仍然需要一定的时日,这种情况反映在社会心理当中就表现为,在传统取向与现代取向之间寻求平衡点,仍然是当今人们在价值观念上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社会心理的特点是它的封闭性、单一性、僵化性,现代社会心理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多样性、宽容性。我们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狭隘走向宽容,从僵化走向活跃。 社会心理与现代化走向 现代化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变迁,不仅表现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模式的转换,还必然表现为社会心理的嬗变,而前几个方面的变化都会直接、间接地通过社会心理的变化反映出来,它们或超前地、或滞后地受着社会心理的影响。 社会心理,作为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一种表达,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也是时代精神的“晴雨表”。社会心理从独特的角度勾勒了社会精神氛围的风貌,透视出社会运行机制的效能,反映着社会凝聚力量的状况。作为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的中介,社会心理可以为人们的社会行动提供动力和导向。 自1949年至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历经了两次历史性转折:第一次是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从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转变到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第二次则是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契机,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变到“市场经济”时代。 当代青少年的理想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

自2019年3月份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以来,我校积极行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了系列有效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向学生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与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之于行动。现将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活动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我校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制定了《中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政教处主任为副组长,以团委书记、各年级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学习活动。分工具体,职责明确,由政教处负责教师的学习,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并将学习要求细化到师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师明确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率达100%。 2、健全机制,实施到位。(1)政教处按照实施方案具体落实于德育工作行事历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2)学生一日常规贯穿于每日的行为之中,让学生知道在家、在校的每个时段要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算好、算对,教师要给予详细讲解和耐心教育。(3)对班级中开展的各项活动的进行督查,不流于形式,既要检查活动的开展情况,更要讲究实效。将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的成绩作为班级和班主任评优评先考量评估的条件之一。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氛围 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一是在教学楼侧墙张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进行宣传,让全体师生熟知于心,让全体教师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二是安排专门的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形式向学生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入脑入心,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率。 三、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师生喜闻乐见、简单易行的实践活动,真正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师生的文明素质,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强大合力,有效的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气氛。 1、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风尚”主题的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风尚。我校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以创建“雷锋式班级”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在学生中常态化开展,有效促进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将雷锋精神打造成为校园温暖最持久的符号。 (1)3月5日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启动“学雷锋”活动仪式。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及其应对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及其应对
【发布时间:2012-6-11 浏览人次:2213 字体:大 中 小】
建国 60 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等一系列变化,从大地景观到衣食住行,从社 会制度到思想观念,翻天覆地,史无前例,而其中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内心,那就是社 会价值观。
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一)社会价值观
1、价值观:与动物不同,人类拥有“观念”。人类的“观念”有无限多,而价值观不是一般的 观念,它是关于是非曲直的观念――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正因为有了它,人类才 能分辨生活的甜酸苦辣,才能懂得耻辱和光荣,才有了关于未来的梦想。
2、社会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关系的场合被称为“社会”;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社会关系”;人们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就是“社会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为社会“纲 常”或“社会行为准则”
3、价值观分类:价值观分为两大类,即“核心价值观”和“非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对基本社 会关系的是非判断并且能够反映基本的、需要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 或者说,能维持社会基本团结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以外的对社会关系的是非 判断,都是非核心价值观。在一个社会里,多元的非核心价值观能增进社会活力,统一的核心 价值观能阻止社会分裂。
4、社会价值观的作用
绝大部分价值观的变迁是被动的,会跟随、反映、并润滑社会关系的变迁。社会价值观由社会 关系决定,社会价值观会跟随、反映、并润滑社会关系的变迁。
(二)社会价值观变迁(理论)
(三)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轨迹
1、建国后到文革前:社会价值观的统一时期(核心价值观与非核心价值观一致)建国后到文革 前,是我国社会价值观的统一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一元的革命价值观。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论文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 ——基于郭兴华老师的讲课内容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实体背景发生 了变化,价值观演变空前活跃,需要建构新的价 值观体系来协调新的社会生活。厘清当代中国社 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问题,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 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对于 科学认识、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学习和贯彻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 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的变迁 1.什么是社会转型? 在研究“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 基本思路中,提出了“社会转型”的问题。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体制转型,即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 会结构变动,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 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

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什么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它会随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成长很有帮助。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变化,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下意识的运用与之相近的、已有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对新事物进行评价,然后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反应。 3.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1)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其次,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