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是国南方林改先行省份

辽宁是国南方林改先行省份

辽宁是国南方林改先行省份。从2005年始至今,全省累计完成林改确权7861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9.39%;参改农户434万户。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配套改革全面展开,全省林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辽宁林改已成为全国林改的一面旗帜。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介绍我省林权配套改革的经验,共3篇,敬请读者垂注。林改明晰了山林权属,让农民有了生产资料,生产热情全面迸发。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管理分散、束缚过多、小农经营,林农缺技术、少资金,种什么、怎么种才会有效益…这一个又一个怎么办让林改后的农民犯了愁。随着林权配套改革在全省大范围迅速推进,林农面前的五难被一个个击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辽宁集体林权配套改革通过完善政策、放活经营、健全服务,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促进了资源增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昔日的五难变五易辽宁林业开始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办审批不再难。以前到县城、市里操持行政许可,繁琐的顺序一直让林农挠头。现在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解决了这个难题。省要求每个重点涉林县(区)至少要建设一个高标准、多功能的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为广大林农提供政策咨询、审批办证、抵押贷款、产权交易和各种信息服务,搭建起一站式高效、便利的服务平台。目前,全省已有28个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搞经营不再难。临时以来,森林经营政策束缚太紧,林农只能望林兴叹。随着林改的深入,森林经营设计审批权下放到有条件的乡镇林业站,农民对经营政策既明了又放心。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以5年为期限,解决了以往林木采伐限额分配不公的问题,也明确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实施方案。目前,省已经有650个行政村编制了村级森林经营方案。学技术不再难。如何让林农轻松学到技术?依托覆盖全省的电子信息网络,省各级林业工作站初步形成了面向林农,连接各科研单位,沟通各部门,纵横交织的技术服务网络,为林农提供技术支持。闯市场不再难。近年来,辽宁的人参、中药材市场价格水涨船高,但一家一户地经营,身单力薄难闯市场,导致经营效益低下。为此,省积极引导、鼓励林农组建新型林业合作社、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制林场等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专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分散经营闯市场的难题。目前,全省已组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1374个,中药材、人参、林蛙、板栗、育苗等专业协会615个。谋求发展不再难。林改越深入,林农越缺少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为解决这一问题,省建立起财政激励机制。2005年以来,省财政累计投入林改资金2755万元,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1.13亿元。各级林业部门协调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省保监局和省银监局等部门,出台了促进以林抵押贷款的若干政策,放宽了贷款条件,延长了贷款期限,降低了贷款利率。目前,全省各银行已向农民投放抵押贷款18.55亿元。今年,省财政已安排了专项资金开展森林政策性保险,落实参保森林面积已达1150万亩。

农田防护林建设可行性方案

惠农区农田防护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6) 1 . 1 项目提要 (6) 1 . 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 (7) 1 . 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8) 1 . 4 综合评价与结论 (8)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9) 2 . 1 项目由来与形成 (9) 2 . 2 项目区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现状 (9) 2 . 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目的意义 (9) 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 (12) 3 . 1 自然地理条件 (12) 3 . 2 社会经济条件 (13) 3 . 3 林业生产管理条件 (14) 3 . 4 土地资源条件 (15) 3 . 5 劳力资源条件 (16) 3 . 6 种苗供应分析 (16) 3 . 7 基础设施条件 (17) 第四章建设方案 (18) 4 . 1 项目指导思想及原则 (18) 4 . 2 项目区范围 (18) 4 . 3 项目建设规模 (19) 4 . 4 建设布局 (19)

4 . 5 项目建设内容 (20) 4 . 6 营林技术措施 (20) 第五章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 (22) 5 . 1 森林管护 (22) 5 . 2 环境保护 (23) 第六章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 (25) 6 . 1 经营管理形式 (25) 6 . 2 项目管理机构 (25) 6 . 3 项目管理 (25)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7) 7 . 1 投资估算原则 (27) 7 . 2 投资估算依据 (27) 7 . 3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27) 7 . 4 资金筹措 (27) 第八章项目建设进度 (28) 8 . 1 项目建设期限 (28) 8 . 2 建设进度安排 (28) 第九章效益分析与评价 (29) 9 . 1 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29) 9 . 2 社会效益分析评价 (29) 9 . 3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30) 9 . 4 综合评价 (31)

防护林分类

防护林及林种划分 任何森林都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但不能把所有的森林都视为防护林。因此,只有那些为了达到某种防护意义而划定的森林才叫做“防护林”。比如在大江大河的上游集水区的森林叫“水源涵养林”,在表土疏松土壤易于被水冲走的山区陡坡上的森林叫做“水土保持林”,在平原农区所营造的农田林网叫做“农田防护林”。这些都是“防护林”。随着工业发展而带来的大气和水质的污染,森林的不断减少和由之而来的环境沙漠化和各种灾害性气候等,经常给交通、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损失。因此,人们逐渐把对森林的注意力从生产木材转向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例如,中国自70年代末在西北、华北、东北营造的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全长约7000km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就属此目的。根据发挥的主要防护作用不同,防护林又分为若干具体林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将防护林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海岸防护林、护路林等。 一、水源涵养林 河流两岸和上游水源区以及水库周围以涵养水源为目的的森林叫做“水源涵养林”。理想的水源涵养林应该是由比较高大的乔木和比较矮小的灌木相结合,并且由多树种和不同年龄的林木组成。林冠密集,多层次,枝叶茂盛。这样的林子,在林学上叫做复层异龄混交林。 森林为什么能够涵养水源呢?在森林覆盖下,每当降雨,会有10%~30%的雨水阻滞在林冠枝叶上。其中林木本身吸收一些,雨停后蒸发一些,其余的雨水顺枝干流下,或辗转周折通过林冠层滴落到林地上。在这种混交林内,枯枝落叶多,长期堆积在地表,构成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叫做“死地被物”。一部分枯枝落叶经真菌、细菌分解成一层厚厚的碎屑和腐殖质。这些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非毛细管孔隙度,从而大大增加了土壤贮存雨水的空间。在许多情况下,林冠下还聚生了厚厚的一层植物,叫做“活地被物”。它和“死地被物”一起统称“地被物”。滴落在林地的雨水,由于受到林冠的阻隔,大大降低了对地表的冲击力,并且很快被地被物所吸收,然后慢慢渗入到土壤和基岩,被“贮存”起来。这就是森林涵养水源的物理机制。水源涵养林就是在需要的地方专为发挥这种作用的森林。 森林的贮水量即水源涵养能力,是由树木本身的吸附量、地被物贮存量和土壤、基岩的贮存量三部分组成的。一片森林的贮水量即水源涵养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这三部分的条件。通常林冠层次越多、越浓密、地被物和土层越厚、基岩空隙度越大,贮水能力就越大,反之,贮水能力就越小。因为森林贮存的水分缓慢地流动,降水停止后,下游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以溪流、泉水、潜流等形式得到水源补给。根据观测,森林涵养水源保证补给水分的时限,因坡度、基岩、坡面状况而不同,从两个月到一年不等。由此可似看出森林涵养水源的巨大能力。林地坡面平缓、土层深厚、林木郁闭好的针阔叶混交的复层异龄林贮水能力最大;基岩坚硬和空隙度小,土层浅薄,林木郁闭差且由单一树种组成的单层同龄林贮水能力最小。不同的林子贮水能力千差万别,有的十分悬殊。没有森林覆盖的光山秃岭,涵养水源的能力就大不一样。雨水因无林冠阻拦,直接冲击地表。地表又缺少地被物覆盖,雨水直接冲击地面泥沙,来不及渗入土壤,就汇成径流,顺着倾斜的坡面,挟带泥沙,迅速流走。无数径流又汇成大股洪流,激浪翻石,汹涌奔腾,形成山洪暴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都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现在全世界都提倡在河流两岸和河源区以及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增强山坡蓄水、保土的能力,力求在雨季能够大量贮存雨水,暴雨不成灾;在无雨或少雨的季节,又能源源不断地补充下游的径流量。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 (一)防护林工程施工方法 1、工序流程: 施工放样定点→挖树坑→施肥→植树→浇水→封坑→整理验收。 2、施工方法及操作要点 根据要求放样定点,人工挖树坑,施肥浇透水后进行植树,再浇水封坑,采取保水措施处理,确保树的成活率。 (二)技术措施 种植材料、苗土、挖掘、包装、栽培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 种植前土壤处理:种植前应该对该区的土壤进行化验分析,采取相映的消毒、施肥和客土等措施。 种植穴的挖掘:种植穴点放线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苗木运输和栽培按规程操作。 苗木种植前的修剪质量应符合规定。 种植的质量应按设计图纸要求核对苗木品种、规格及种植位置。 (1)场地平整 将土地进行清理、平整,将施工中保存的腐殖土、草皮土回填在取料坑及削坡后的坡面上作为培植土,然后进行植树、种草。 (2)植树 植树应在秋季适宜季节进行。 树种,按设计要求种植。 栽植的株距按设计要求为2m 。 在植树时,不得破坏堤前自然生长的树木。 (3)种草 种植的草种按设计要求进行。 草皮护坡按100平米用种5公斤,拌土洒播,洒播后上覆一层湿土。 种植草皮护坡前,应将堤防原有的杂草予以清除。 (4)养护 防护堤林及草皮护坡种植后应及时洒水养护。

后期要加强养护,以达到设计要求的成活率。 (二)生态防护林工程 1、依据规划设计和施工图纸确定生态防护林的方位,并且用白灰准确标注出每棵树的具体位置。 2、采用人工方法按照施工图纸要求的尺寸进行树坑开挖,保证树坑开挖质量。 3、树坑开挖完成后,精心放置树苗并回填土料,树苗放置应垂直并成行,土料回填后应踩实。 4、每行树植完后,用水罐车运水进行适时适量浇灌以提高树苗成活率。 5、植树完成后,对施工场地进行彻底清理,确保达到路平、沟直、树成行、耕地恢复的要求。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

目录

1 总则 1.0.1为规范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保证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利用森林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新建或改造的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 1.0.3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1.0.4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经批准的农田防护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其批复文件)。 1.0.5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 术语和定义 2.0.1 农田防护林f arm lan d she lterb e lt 以保护农田,减免自然灾害,提高农区生物多样性,改善乡村景观,控制非点源污染,保障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 2.0.2 林带be lt 以带状形式营造的具有防护作用的树行的总称。 2.0.3 骨干林带fu nd ame nt a l be lt 具有连通性和区域性特点,依托江、海、湖、河堤岸、沙漠边缘及干线公路建设的抵御自然灾害最基础最主要的林带。 2.0.4 主林带m a in b e lt 为阻挡主风向(主要害风方向)而设置的农田林网骨架林带。 2.0.5 副林带ass ist ant b e lt 与主林带垂直而设置的农田林网辅助林带。 2.0.6 疏透度d egr ee of p oros it y 指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 2.0.7 林带结构be lt struc tur e 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通常把林带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类型。 2.0.8 紧密结构t ig htn ess struc ture 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防风距离较短,疏透度小于0.15。 2.0.9 疏透结构s parse ness struc tur e 透光孔隙在其纵断面上从上到下均匀分布,一般由乔、灌木组成双层林冠,防护距离较大,疏透度0.25-0.3。 2.0.10通风结构a ir in ess struc ture 以乔木为主,具有明显的两个层次,上部为林冠层,有较小而均匀的透光孔隙,下层为树干层,有较大的透光孔隙,疏透度0.3以上。 2.0.11有效防护距离d is ta nc e be tw ee n be lts 害风越过林带后不造成危害的距离。 2.0.12林带断面 与林带走向成90°将林带截开所形成的断面,称为林带断面。林带断面能够反映林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3林网形状 林网分布状况称为林网形状,不同的林网形状与所抵御的自然灾害紧密联系。

农田防护林的功能与效益

农田防护林的功能与效益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ηττπ://σβ?.φορεστρψ.γο?.χν2009年07月14日 中 小】 一、改善农区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1.防风减害 防风效应或风速减弱效应是农田防护林最显著的生态效应之一,人类营造农田防护林最初目的就是借助林网、林带减弱风力,减少风害。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是防止农田土壤风害的主要措施。农田防护林减弱风力的重要原因有:林带对风起一种阻挡作用,改变风的流动方向,使林带背风面的风力减弱;林带对风的阻力,会减低风的动量,使其在地面逸散,风因失去动量而减弱;减弱后的风在下风方向短时间内即可逐渐恢复风速。在风沙危害严重的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较我国其它区域更为显著。见表2—2。 表2—2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资料统计

2.调节农田小气候 农田林网能够减少近地层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对水资源状况如蒸发、湿度、水平降水等产生重要影响,调节林网内部的温度、湿度条件,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首先,林带可通过改变林带附近热量收支各分量,引起近地层气温的变化,在不同季节和时间具有调控温度的作用,为农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以及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常情况下,在晴朗的白昼,林带附近的地面和空气温度较旷野高;在夜间,林带内温度比旷野的相应值高。据对宁夏引黄灌区5—9月农田防护林旱柳林带周围空气温度的观测,春季由于林带的影响,可使林网内气温提高0.2℃;夏季林网具有降温作用,5—7月内1m高处的气温比空旷地带低0.4℃,20cm处比空旷地带低1.8℃左右,8月和夏季相似,9月与春季相似。其次,在林带作用范围内,由于风速减弱,使得林网内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水分在近地层大气中的含量增加,林网中近地层空气的绝对湿度高于周围旷野,土壤含水量也随之增加。据观测,夏季在新疆和田地区,与空旷区对比,农田林网内温度可降低0.6℃,土壤蒸发量可降低42.5%。另据新疆林业厅提供的数据,在1986年—2000年的15a间,新疆农田防护林每公顷林带累计产生防护效益5422元,折合林带的改善小气候年效益361元/(hm2·a)。 3.改良土壤属性 林带改良土壤属性包括改良土壤盐渍化和增加土壤肥力两方面。首先,林带能够改良土壤盐渍化。通过林带中树木的生物排水、抑制蒸发、提高湿度、改良土壤结构,加强淋溶等作用来实现改良盐渍化土壤,主要体现在林带的生物排水作用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林带减弱土壤蒸发延缓土壤返盐以及林带促进土壤淋溶过程,加速土壤脱盐等三个方面。此外,林带还能够增加土壤肥

土地整理项目防护林工程施工方案

土地整理项目防护林工程施工方案 ××乡 1、工程概况 、项目规模 ××乡土地整理是国家级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共规划设计为土地平整,道路、农田、水利电配套及防护林等五个单项工程。项目总投资17314262元,其中防林工程元。1.2防护林工程 项目区原有部分防护林,但由于多年干旱及病虫害等原因,原有防护林大部分枯死。项目区内严重缺乏农田防护林木及其它生态保护措施,致项目区植被面积减少,水土严重流失,生态环境恶劣。耕地质量下降。随之农田产量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这次项目建设通过对田块、道路的规划平整和农田水利、电力的配套。为了防风固沙,改善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道路,降低风害对农业生态的影响。还规划在公路、田间路、生产路的两侧种植三倍体毛白扬49352株。 1.3防护林的规划布局与建设目标 原公路、道路和拟建田间路两侧各植两行,行距米,株距2米;种植16676株。 拟建生产路两侧各植一行,株距2米。种植32676株。 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内林、渠、沟、路、田结构布局更加合

理,真正达到林、渠、沟、路、田一体化,大大改善了项目区内土壤的水文条件。改善了项目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农田小气候的改善更加适宜植被和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随着农作物的产量、产值逐年的提高,将激发项目区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对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将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2、工程工期 2.1合同工期:XX年11月1日至XX年4月1日 2.2施工进度计划 根据项目总工期要求和计划在XX年11月1日至20日,初冬季节完成,原有道路和田间路两侧16676株的栽种任务;在XX年春植树节期间完成生产路两侧32676株的栽种任务。劳力组织和安排 根据项目农业种植习惯,防护林栽植时间正处于农闲时节。结合我公司和工程现场实际情况,我们拟计划栽植任务雇用项目区各行政村村民来完成,公司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 3、施工质量 种树苗的质量标准与要求 49352株的种树苗,拟在我公司苗圃中优选出1-2年生胸径在15-25毫米的优质树苗50000株,以保证树苗的质量与供应,同时保证进场时报经建设单位与监理检验全部达到合格。栽植的质量要求

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且末县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调研报告 且末县林业局王河峰 2009年4月25日 且末县四面被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包围,生态环境异常严酷。且末县气候极端干旱,降水极少,蒸发强烈。年平均气温10.1℃,极端最低气温为-27.3℃,极端最高气温41.3℃。≥10℃的积温3852℃,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65天。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8.6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507毫米。春夏季多大风、沙暴和浮尘天气,常年主风向为东北风,干旱(热)风年出现次数约40多次,八级以上大风平均16天/年,沙暴天气达21天,浮尘天气达193天。多年来,且末人民深受风害沙尘之苦。大风沙不仅给且末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将沙漠以每年5-10米的速度向西南推进,严重威胁着且末绿洲。建设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体系工程,抵御大风沙对农牧业的危害,具有战略意义。 一、且末县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1978年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来,我县全面开展了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为改善且末县农区生态小环境,增强农牧业抗灾减灾能力,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工程建设期间,1986年且末县在巴州地区首批实现了二轮承包土地农田林网化,1991年率先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受到前国家林业部表彰。1995年英吾斯塘乡还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2003年底被列为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2005年获自治区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目前且末县农区内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绿洲农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6.9%,居民点绿化覆盖率达到37.6%,宜林路、渠、荒地基本得到绿化,绿化总长度达800公里。到2008年底,全县天然林面积为198万亩,人工林面积达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为0.77%。 2008年第四季度,县林业部门对全县农田防护林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且末县目前耕地总面积为26.6万亩,其中:二轮承包面积13.2万亩,非二轮承包面积13.3万亩;另有新开荒未耕种土地面积3.6万亩;全县农田防护林保存面积为2.2万亩,其中:二轮承包土地配套农防护林面积1.7万亩,农防林占地面积比例为11.6%,林网化程度68.6%。非二轮承包土地配套农防护林面积0.52万余亩,农防林占地面积比例3.8%,林网化程度13.7%。目前全县农防林缺口面积达1.66万亩。 虽然我县农田防护林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防护林建设步伐已不能适应近年来水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各乡、镇(场)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农业开发大户对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不够重视,存在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带来的长远利益。同时,有些部门与林业发展产生冲突时,协调配合不够,多以牺牲林业发展为主(如防渗渠建设、乡村道路建设),未能形成全社会办林业、广大农民群众搞农田防护林网化配套建设的格局。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林业建设发展的要求,未能把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农田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农田防护林 英文名称:shelter forest for farmland 定义:以保护农田免受风沙等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为目的而建立的人工林,通常为带状,在农田上纵横交错,构成农田防护林网。 为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而营造的防护林。由于呈带状,又称农田防护林带;林带相互衔接组成网状,也称农田林网。在林带影响下,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 目录 [英]farmland shelter-belt 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要林种之一,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 编辑本段 结构 因林带宽度,行数,乔、灌木树种搭配和造林密度而有差异,并表现为透光度与透风系数的变化。透光度,又称疏透度,是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与其纵断面的总面积的比值。确定的方法是站在距林带30~40米处,目测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透风系数是林带背风面离林缘1米处林带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与空旷地相应高度处的平均风速的比值。确定的方法是实测林带背风面距林带1米的林冠

顶部、林冠中部和距地表1米高处的风速,并算出平均值;然后实测空旷地区相应3个高度的风速,并算出平均值。最后用下式算出二者的比值。 式中K为透风系数,v1、v2、v3为林带背风林缘处各高度处的平均风速,u1、u2、u3为空旷区相应的3个高度处的平均风速。因透光度和透风系数不同,林带结构可分3种: 紧密结构 带幅较宽,栽植密度较大,一般由乔、灌木组成。生叶期间从林冠到地面,上下层都密不透光。透光度为零或几等于零,透风系数在0.3以下。在林带背风面近距离处的防护效果大。在相当于树高5倍(5H)的范围内,风速为原来的25%,10H范围内为37%,到20H范围,则达54%。由于紧密结构的林带内和背风林缘附近,有一静风区,容易导致林带内及四周林缘积沙,一般不适用于风沙区。 疏透结构 带幅较前者窄,行数也较少。一般由乔木组成两侧或仅一侧的边行,配置一行灌木,或不配置灌木,但乔木枝下高较低。最适宜的透光度为0.3~0.4,透风系数为0.3~0.5。其防护效果,在5H范围内风速为旷野的26%,10H范围内为31%、20H范围内为46%。其防护效果大于紧密结构,防护距离小于通风结构,适用于风沙区。 通风结构 林带幅度、行数、栽植密度,都少于前两者。一般为乔木组成而不配置灌木。林冠层有均匀透光孔隙,下层只有树干,因此形成许多通风孔道,林带内风速大于无林旷野,到背风林缘附近开始扩散,风速稍低,但仍近于旷野风速,易造成林带内及林缘附近处的风蚀。生叶期的透光度为0.4~0.6,透风系数大于0.5。其防护效果在5H范围内为原来风速的29%,10H范围内为39%,20H范围内为44%,30H范围内始达56%。防护距离最远。适用于风速不大的灌溉区,或风害不严重的壤土农田或无台风侵袭的水网区。 编辑本段 造林技术 林带设置 农田防护林宜与农田基本建设同时规划,以求一致。平原农区的田块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道路则和排灌渠与农田相结合而设置。据此,林带宜栽植在呈网状分布的渠边、路边和田边的空隙地上,构成纵横连亘的农田林网。每块农田都由四条林带所围绕,以降低或防御来自任何方向的害风。 网格大小

农田防护工程施工方案

农田防护工程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1.1.概述 省级投资兴山县黄粮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土地整理项目(三标段)农田防护工程主要包括截流沟、排水沟、沉砂池、农沟、斗沟、谷坊等。 1.2.实物工程量 新修斗沟771m,修复斗沟2901m,新修农沟8361m,修复农沟2209m,33 蓄水池2m个,蓄水池3个,100 修复原沟2464m,截洪沟1112m.200m3蓄水池4个,沉砂池3座,谷坊3座。50m 2.编制依据 1、本项目依据设计、规划图纸、招投标文件; 2、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周边环境及踏勘现场所获取的调查资料; 3、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4、国家颁发的现行的规范、规程、标准及有关规定; 5、从事类似工程建设所积累的施工经验。 6、工程施工时主要依据的施工技术规范和标准有: (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 1011—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 1012—2000); ;)2000—(TD 101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3(. (4)《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1999); (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7)《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l995); (8)《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 (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2005年试行); (1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11)《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543-1996);(1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4-94); (1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及《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14)参照《兴山县高桥乡低丘岗地改造项目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 3.施工布置 农田防护部分的施工布置祥见《省级投资兴山县黄粮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土地整理项目(三标段)规划图》。 农田防护部分的断面大样图、位置布置图等详见《省级投资兴山县黄粮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土地整理项目(三标段) 农田防护部分施工图设计》。 施工工艺流程4. 4.1. 截流沟、排水沟、沉砂池、农沟、斗沟、谷坊的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土方开挖→验槽→砼垫层(底板)浇筑→浆砌

土地平整 农田水利 田间道路 农田防护林工程

六、施工组织设计 一、组织机构设置、管理人员配置 二、施工方案及方法 三、劳动力计划 四、主要施工机械配置及计划 五、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六、确保安全文明的技术组织措施 七、确保工期的技术措施 八、新工艺、新技术 九、施工环境协调的得力措施 十、环境保护的得力措施 十一、施工总进度表 十二、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一、组织机构设置、管理人员配置 第一节综述 本项目为标段施工项目;工期为120日历天。针对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工期要求、安全质量目标及我单位实际情况,我单位拟安排具有丰富的公路路面施工经验的专业队伍组织施工,全部以机械化施工为主,确保本标段的施工顺利进行,确保工程优质高效的完成。 一.保证重点,统筹兼顾。在技术力量上,物质、设备投入预以重点保证。 二.在施工采用先进技术,保证工程质量,在工程施工中我们将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期、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科学安排施工计划,组织连续、均衡施工。在工程总体安排上深入现场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组织施工,保证施工连续、均衡、有序的进行。 四.严格遵守施工图纸、规范、规程和制度。施工中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坚决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规程进行施工,贯彻和落实我公司《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以此来控制施工。 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施工中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减少暂设工程和临时设施,节约施工用地。 第二节施工总体布置及规划 一、组织机构及项目管理 1、组织机构 若我单位中标,依据本工程规模及施工特点,我单位将把该项目列入重点工程进行管理。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抽调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建项目经理部,统一指挥本工程的各项施工。项目经理设项目经理一名,项目总工一名。 2、项目管理 (1)项目管理措施 本工程实行项目法管理。采取网络控制技术,结合动态管理组织施工。以ISO9002质量体系为标准,从技术管理、计划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资料管理入手,使各种管理计划落到实处。 技术管理:工程开工前,在总工程师的直接领导下,技术人员认真进行施工组织文件的编制,确定先进合理、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对图纸进行认真审核,作好复测与测量工作,为全面按期开工作好一切必要的施工技术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制度、测量双检制及各施工工序的三检制,做好试验检测,工程监控和测量放线的工作,确保各个施工环节处于质量受控状

农田防护林工程施工方案

项目区土地整治必须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关注生态效益,营建农田防护林是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项目区设计要求苗木选用耐干旱新疆杨。 1.种植的有关要求 1.1苗木要求 本工程农田防护林选用的新疆杨苗应根系完好,没有机械损伤。对苗木冠形和规格也要严格要求,一般防护林带和道路两旁栽植的苗木,要求树干高度合适,分枝高度基本一致,有3-5个分布均匀、角度合适的主枝,树冠完整。苗条符合《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标准,要有“两证一签”,即林木种苗合格证,植物检疫证和种苗标签。 1.2苗木采购、运输、栽植要做到 起苗不伤根,运苗不露根(严忌风吹日晒),清水催根(栽前放在清水中浸泡2d-3d),栽苗不窝根,分层填土踩实。 起苗时间和栽植时间要配合好,做到随掘、随运、随载的原则,从起苗种植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确保苗木成活率。 2.整地 2.1为了抢抓春季造林时间,需要提前整地,这样可以做到苗木随到随栽,不误工时。一般整地时间在秋季阔叶树种落叶之前完成,或翌年春季造林前进行。 2.2苗木栽植前,栽植穴应细致整地,去除石块、杂草、树根及其它垃圾。先以放线定点为中心,沿四周向下挖穴,种植穴的大小根据苗木的规格视情况而定,带土球的一般要求比土球大20cm左右;而裸根苗的坑穴则应保证根系充分伸展。挖掘时,挖土堆放位置以不影响栽植施工为宜,达到深度后再坑穴底部堆一“倒锅底”状。 2.3栽植穴挖好之后,一般即可开始种树。若种植土太瘦瘠,就先要在穴底垫一层基肥。基肥一定要用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堆肥、厩肥等。基肥层以上还应当铺一层壤土,厚5cm以上。 3.栽植方法 3.1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放线打点,苗木要分级、去顶梢及侧枝,栽植时做到:随起随栽,苗到就栽,穴大根舒,严格按照“三埋两踩

农田防护林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 惠农区农田防护林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勘查设计院 石嘴山市惠农区林业局 二00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项目名称:惠农区农田防护林建设项目 编制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勘查设计院 石嘴山市惠农区林业局 编制日期:二00四年九月 法人代表:殷建军 总工程师:楼晓钦 编写人员:吴韶山刘雁鸿徐红霞马伟东 定稿:李怀珠殷建军 目录 第一章总论 (6)

1 . 1 项目提要 (6) 1 . 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 (7) 1 . 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8) 1 . 4 综合评价与结论 (8)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9) 2 . 1 项目由来与形成 (9) 2 . 2 项目区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现状 (9) 2 . 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目的意义 (9) 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 (12) 3 . 1 自然地理条件 (12) 3 . 2 社会经济条件 (13) 3 . 3 林业生产管理条件 (14) 3 . 4 土地资源条件 (15) 3 . 5 劳力资源条件 (16) 3 . 6 种苗供应分析 (16) 3 . 7 基础设施条件 (17) 第四章建设方案 (18) 4 . 1 项目指导思想及原则 (18) 4 . 2 项目区范围 (18) 4 . 3 项目建设规模 (19) 4 . 4 建设布局 (19) 4 . 5 项目建设内容 (20) 4 . 6 营林技术措施 (20) 第五章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 (22) 5 . 1 森林管护 (22) 5 . 2 环境保护 (23) 第六章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 (25) 6 . 1 经营管理形式 (25) 6 . 2 项目管理机构 (25) 6 . 3 项目管理 (25)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7)

农田防护工程施工方案

农田防护工程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1.1. 概述 省级投资兴山县黄粮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土地整理项目(三标段)农田防护工程主要包括截流沟、排水沟、沉砂池、农沟、斗沟、谷坊等。 1.2. 实物工程量 新修斗沟771m,修复斗沟2901m,新修农沟8361m修复农沟2209m, 修复原沟2464m截洪沟1112m.200m蓄水池3个,100 m蓄水池2个,50m2 3 4 5蓄水池4 个,沉砂池3 座,谷坊3 座。 (4)《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2 编制依据 1 、本项目依据设计、规划图纸、招投标文件; 2、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周边环境及踏勘现场所获取的调查资料; 3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4国家颁发的现行的规范、规程、标准及有关规定; 5从事类似工程建设所积累的施工经验。 6、工程施工时主要依据的施工技术规范和标准有: (1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 1011 —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 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 1013—2000);

(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1999); (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 -1996); (7)《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l995); (8)《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 (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2005 年试行); (1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11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543-1996); (1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4-94); (1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及《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 (14)参照《兴山县高桥乡低丘岗地改造项目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 3. 施工布置 农田防护部分的施工布置祥见《省级投资兴山县黄粮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土地整理项目(三标段)规划图》。 农田防护部分的断面大样图、位置布置图等详见《省级投资兴山县黄粮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土地整理项目(三标段)农田防护部分施工图设计》。 4. 施工工艺流程 4.1. 截流沟、排水沟、沉砂池、农沟、斗沟、谷坊的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