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困境及建议: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

第16卷第2期2017年6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0L0GY( SOCIAL SCIENCE)

Vol. 16 No.2

June 2017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困境及建议: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

王岱霞,陈前虎,钱爱华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4)

摘要:近年来,我国掀起自上而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但短期内尚难以形成成熟的范式。首 先梳理我国海绵城市研究和实践的动态及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偏重工程性建设、缺乏法律法规 体系和评估、实施保障机制等。进而从建设理念、建设模式、评估机制、监管体系四个方面对发 达国家的雨洪管理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为构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借 鉴,并提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C912. 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303(2017)02-0176-07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建 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0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 南;2015年4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 部联合公布首批“海绵城市”的试点地区;2015年 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 设的指导意见》;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 议进一步强调建设海绵城市;2017年3月,第十 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海绵城市 建设正式写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与政策层面的引导相应,国内学术界短短几年内 迅速涌现了大量关于海绵城市的文章,各地也纷 纷掀起了“海绵城市”的研究和建设热潮。毋庸 置疑,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实践还处于起步探索 阶段,尚缺乏成熟模式和经验。发达国家的海绵 城市建设领域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比较研究国际上不同国家雨洪管理建设 体系的经验并基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 践现状,可以为构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 动态

(一)已有研究多偏重于工程性技术措施方面

已有研究集中在对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理念构 建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技术框架,以及对海绵城 市建设的理念、原则的探讨等方面。以《海绵城 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基础,提出了海绵城市的雨 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及其技术框架,明确了城 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 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1]。一

些学者进一步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模式,如谢映霞(2015)、俞孔坚等(2015a)指出“海绵城 市”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传统的城市雨水 管渠排放系统及超标雨水排放系统,构建弹性的 雨水基础设施系统[M];仇保兴(2015)提出建设 海绵城市的途径主要有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 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具体如区域水

收稿日期=2017-05-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018)

作者简介:王岱霞(1982—),女,山东东营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城市规划与城市开发研究;陈前虎(1971—),男,浙江浦江人,教授,博士,从事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钱爱华(1993—),女,浙江湖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