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安全问题

中国文化的安全问题
中国文化的安全问题

政治理论课程作业

中国文化安全-熊猫告诉你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1级设计艺术学

张海粼马晨蕙何骞

张烁齐鲁

中国文化安全-熊猫告诉你

动画片《功夫熊猫》是近年来好莱坞拍摄的中国题材电影中一部令人信服的佳作,它不仅取得了当年票房的成功,也引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时值《功夫熊猫2》即将上映之际,本文将回顾这部作品所引发的关于文化的争论,并就文化掠夺和文化冲突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认为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吸收新的理念和思维,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主动输出本国文化,使之在国际舞台上焕发新的活力。

一.中国元素震动了世界

《功夫熊猫》的上映横扫全球,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风潮。梦工厂为制作这部片子下了不少工夫,据说该片筹划耗费8年时间,制作周期长达5年,台前幕后工作人员多达448人。两位导演都是香港功夫片迷,影片中的很多桥段,如抢包子、掌劲灭烛、五形拳、飞檐走壁、夜练太极等都参考了成龙、李连杰及李小龙的功夫电影。情节设置方面如徒弟叛变、入门受欺、参悟功夫真谛等也都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港片如出一辙,片中人物的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很难想象动作指导鲁道夫居然是位从未练过中国功夫的门外汉。此外,影片以传统的中国水墨山水为背景,建筑及服装都充满中国元素,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乐效由配乐大师汉斯?基末亲自操刀,用笛子、二胡等传统乐器演奏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史诗弦乐。影片还通过乌龟大师及浣熊师傅之口宣扬天人合一、天我之道、太极等东方智者哲学以及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忠、孝、礼、仪、仁。与之前好莱坞影片中华人狡诈、邪恶的负面形象相比,片中主人公熊猫阿宝憨态可掬,勇敢智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水墨山水背景、庙会、面条、功夫、针灸、爆竹、杂耍、书法、青砖白瓦、店小二……”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古中国,从一只喜欢滚来滚去的大熊猫阿宝学艺说起……“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为大侠”的“禅”式自我领悟,使这部充满“中国符号”、来自中国文化元素的美国式励志电影,在中国观众心底引出温暖的共鸣和眼红心热的嫉妒。外电甚至评述说,它的发行也几经波折,因为它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部分国内艺术家认为该片是窃取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以至发出这样的呼声:“中国的文化元素怎么被人家用了?”“好莱坞劫后余生在中国捞金。”“为什么《功夫熊猫》不是我们的?”“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冲击与挑战?”各种议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粒石子,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涟漪。这不仅给文化界、影视界提出了问题,也留给了全体中国人一个思考机会。

有专家学者认为,《功夫熊猫》最大的卖点就是风靡世界的中国功夫、中国故事、中国元素,这些中国符号存在于好莱坞动画电影中,并且大获成功。一方面说明,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为国粹,我们自己却常常忽略,动辄大讲欧美风格,这正是需要我们好好反思的。

“中国元素”只是一种符号。2007年,在一场“寻找中国100个元素”的大型网络调查活动中,长城、春节和龙分别列为“中国元素”前三,而熊猫、中国功夫、戏曲脸谱、针灸、书法等也毫无争议地出现在长长的名单中。

今天,中国元素早已不胫而走,遍布世界。1964年,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拍摄完成。影片中山、水、云、龙宫,都是在中国绘画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水彩、水粉画的技法,以达到逼真而有诗意的境界。而片中孙悟空及玉皇大帝、龙王、太白金星、哪吒、托塔李天王等形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这部影片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1983年6月在巴黎放映一个月,观众达10万人次。除《大闹天宫》外,虽然我们也曾制作出《哪吒闹海》、《神笔马良》、《葫芦娃》、《孔雀公主》等优秀作品,但应当看到,在动漫制作上,我们已经落后于他人。上世纪,日本的《铁臂阿童木》、《聪明

的一休》等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走红时,就曾引起我们的反思。

有专家说,在文化共生的今天,《功夫熊猫》不属于某一种文化样式或传统,它是世界文明、文化的共生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应该自我反思并从中学习,将目光聚焦于提升中国自身的“软实力”。

二.是文化掠夺还是文化传播

中国文化VS西方文化,随着近几年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家的人们也对它充满好奇,并开始关注中国的变化。于是各行各业的商家们针对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了各种“中国风格”的产品。然而如果就此判断中国文化已经在西方主流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不免过于武断了,珍视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但是若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考虑,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首先,我们要对文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学界一直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不同的文化是相互区别的实体,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若其生存环境或组成它的重要成分发生大的改变,就会导致其消亡。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不断变化的,而文化间不同程度的同化和占有的现象是普遍的,并且这种现象也会发生在一种文化的内部。

比较起来,第二种观点更合理一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汉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它形成于秦汉时期,随着诸侯国的消亡和国家的统一,各地文化逐步趋同,秦王嬴政焚书坑儒的举动虽然极端,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统一。而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唐朝在统一开放的前提下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为己用,创造了盛极一时的盛唐文化。因此可以说:“每一种民族文化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创新而变革,另一方面还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文化。因此每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的混合产物。”虽然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华文明属于伦理型、内向型和家族本位型文明,而西方文明属于法理型、外向型和个人本位型;然而差异的结果并不仅仅只有冲突,两种文明有很强的互补性。面对当今全球化的世界,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就需要改变以往过于保守的理念,主动输出自己的文化,扩大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电影作为媒体的一部分更有义务传播本国文化,因此梦工厂制作出这样一部片子无疑在某种意义上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它让世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由西方人导演的《功夫熊猫1》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市场,仅中国地区就为其贡献了1.8亿元票房。因此,《功夫熊猫》的成功主要是目标观众定位准确,而不是中国文化融入西方主流文化的结果。实际上历史上两种文化的碰撞多是以不欢而散草草了事,相互的融合还需要漫长的等待。诚然《功夫熊猫1》的创作团队在理解中国文化,构思一个武侠味十足的故事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中国观众看来还是有些硬伤,片中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体现西方文化的桥段。比如,熊猫阿宝在受到挫折,心灰意冷下山时,被赶来的师傅拦住,他质问师傅:“我以前不下山是因为对你有期待,想看看你有什么绝招可以把我这个肥仔变成神龙大侠,可你什么也没做,只一心想赶我走!你说,你到底有法子没有?”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师徒关系可没有这么平等,就算顽劣如孙悟空一样的徒弟也要对糊涂的师傅——唐僧毕恭毕敬。这说明中西文化还是存在很大分歧的,要相互完全认同也绝非易事。正因为如此,即将上映的《功夫熊猫2》由具有东方文化背景并在《功夫熊猫1》中担任策划的韩裔导演执导,并于5月26日在除美国本土外的中国内地、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华人聚居地提前上映,而其他地区最晚要到6月底才看得到。续集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四川,动画背景设计参考了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那里是中国武侠小说中青城派的发源地)。影片仍将保留《功夫熊猫1》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山水景观和民族音乐,并邀请以武侠片出名的香港武打女星杨紫琼加入超豪华配音阵容,这一切都说明《功夫熊猫2》的主体目标观众仍然是华人。抛开经济腾飞所带来的盲目自大,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依旧占主导地位,而中国文化仍然有些被动,是主流文化可有可无的调剂。纵观人类历史,东西方社

会因为宗教和文化的不同冲突不断,从公元前500年的两次波西战争(波斯和希腊)到公元1096~1291年基督教阵营对伊斯兰教阵营的6次十字军东征以及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对东方的侵略和殖民统治,战争带来的不仅是国家政权的更迭和财富的转移,更带来了文化的碰撞。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近一个世纪的被殖民历史使得中国文化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不过是近几年来的事。虽然中国文化的地位在上升,但是处于次要的地位仍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把《功夫熊猫》同近几年其他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做一个比较。虽然它取得了全球6亿多美元票房,但还是无法超越梦工厂之前制作的采用西方经典童话中王子与公主模式的《史莱克2》和《史莱克3》。这两部片子仅北美票房就达4亿和3亿美元,而全球总票房竟高达9亿和近8亿美元。另一部去年由皮克斯出品的、以美国经典玩具为主人公的《玩具总动员3》以10亿6千万美元刷新以往感恩节的票房纪录。这一切都提醒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其国际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曾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冷战结束后世界之间的冲突将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国家、阶级这些实体将退居其次,而文明将成为最基本的实体。虽然学者们对文化间的这种竞争到底是以冲突还是融合而了结争论不休,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国家间软实力的竞争需要引起国人的重视。华夏文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惟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虽然也受到诸如昔日的佛教、现在的科学这种外来影响,但佛教没有使中国人变成印度人,科学也没有使中国人变成欧洲人”。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强调以防守为主、后发制人、知足常乐、藏而不露,使得它在遭遇处处强势、进取性强、先发制人的西方文化时不得不处于劣势。要复兴中国文化,就需要我们走出去,敢于在世界面前展示自己,同时不因循守旧,以开放的姿态吸收新的理念和思维,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之焕发新的活力。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决心,但这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

三.“领养文化”与“文化领养”

文化是流动的,也是漂移的,谁也无法控制这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流动与漂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领养文化”的引领下,认为文化也可以被领养。风光了100多年的好莱坞一向奉行“拿来主义”。他们宣称,“好莱坞永远都在寻找最好的故事,它发生在哪里并不重要”。梦工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生产出《功夫熊猫》这样的文化混血儿,就不足为怪了。

与此同时,中国也加快了文化的流动与漂移。我们看到,中国的影视界也从好莱坞和梦工厂学到了不少东西。把那儿的文化领养到本土,比如商业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规则、商业规则、电影理念和运作方式等。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李安的《卧虎藏龙》以及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等大片,能够成功打入欧美电影市场、获得西方观众的认可,这就是“文化领养”结出的果实,是采取“双重编码”文化策略、实现“中西合璧”的产物。

《功夫熊猫》自首映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国功夫的热潮。中国导演陆川在博客中写道:“巨大的惊喜,乐晕了,笑声不断。多灾多难的季节,它(《功夫熊猫》)送来的欢笑太珍贵了。”

陆川认为,从制作的角度来说,《功夫熊猫》几乎是完美的。东方神秘主义通过极具中国或者东方色彩的视觉元素,完美呈现在电影中,乌龟大师仙逝的段落,完全是羽化升仙的视觉再现,显示了创作者对东方生命哲学,从内在因果逻辑到外在物化的表象,都有非常精湛的了解和认同。大洋彼岸的创作者们在如何对待、发掘、使用本民族文化,并如何同流行文化相结合上,给我们上了极具启发意义的一课。

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说,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必须学会如何

对电影的艺术信息、文化信息、影像信息进行“编码”,发掘既具本土性又可以为全世界所理解的那些“文化资本”。就是把有益的文化“领养”到中国,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兼顾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中国电影不能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于狭窄的电影题材限制了其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累,有着无可替代的题材优势,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些题材资源缺少现代性的理解和世界性的关照。总是试图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本土文化,从而丧失了弱化了它的竞争力。

也有学者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所要承担的使命是社会转型,这涉及到经济意义和象征意义上的文化传播的转型,即要跟世界经济体制和世界传播趋势接轨。本土文化与非本土文化的碰撞会产生出具有“文化杂交”意义的文化断片,这将成为本土文化的新形式,从而在激发新的社会想象的过程中使本土文化获得新生。

四.如何在时尚与传统间求得平衡

如同生物的进化一样,文化在沧海桑田的世纪衍变中也同样经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考验。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让文化成为历史中的化石,成为记忆中的碎片。

有学者指出,我们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时候,必须要有选择性,要与西方的时尚元素相结合。这是《功夫熊猫》留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中国的“文化元素”对我们自己来说,既是深厚的积淀,也是一种限制。由于我们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具体背景和脉络,反而容易被限制,难以天马行空地发挥想像力。设想一下,如果《功夫熊猫》是中国人制作的,就未必能引发全球轰动效应。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当今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想让传统和今天有个结合,就需要让时尚元素和传统有一种创造性的联系。

怎样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如何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是《功夫熊猫》带给我们的另一启示。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物化形态而存在的,是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它不受当今人们活动的影响而存在(天灾和蓄意人为等因素除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我们应满腔热忱地守望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如著名学者冯骥才所说的那样,似乎在不知不觉之间,曾经千姿百态的城市已经被我们“整容”得千篇一律,大量的历史记忆从地图上被抹去,节日情怀日渐稀薄,大量珍贵的口头相传的文化急速消失。我们应该做好普及工作,告诉大众什么是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价值在哪里。只有人人明白了这些价值,才会自觉地爱惜和保护,才能使全人类永远拥有并享用诸如中国符号这样的文化财富。

一位影迷感叹:“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大力发展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功夫熊猫》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三。对当代消费者而言,仅仅照搬传统的一些文化内容和故事是不够的,需要把传统的文化元素和当代人所喜爱的各种创意结合起来。正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与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风生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始终拿不出有影响力的作品。从根本上讲,原创能力的不足,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关键是如何借鉴梦工厂的成功经验,提高我们的创意能力和传统元素的转化能力。

五,解读功夫熊猫,骨子里是好莱坞电影

故事发生在中国,但故事中的“人物”大多都不是西方人传统印象中的“中国人”。有位影迷总结得好:“片中的主角熊猫形象,眉骨突出、牛气哄哄、浮肿的大脸,那都不是中国人的特征,而是美国人的特征。而那只鸭子的高鼻子及气质,则是典型的英国人。事实上我认为这里面许多动物的形象和性格,3D建模和模拟的原型都不是中国人,只有那个大反派孔雀沈王爷,才是典型的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人形象(留着两撇八字胡的清瘦傲慢中国师

爷)”。在《功夫熊猫2》中的称呼从“Master”变成了“Shifu”的阿宝师傅,让人们联想到的更多的是《忍者神龟》或者是《七龙珠》中的角色。

“《功夫熊猫2》肯定不是一个中国的故事。”韩雷在面对中国记者采访时坦率地说。即便她不详加解释,我们也能发现《功夫熊猫2》中依旧围绕着“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传统命题。她说:“这是一个从内壳上寻找自我、在外壳上战胜别人的结构,完全是西方的故事结构。”有中国观众对“沈王爷”因为一个预言而屠杀所有熊猫的举动不解,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父”宙斯的父亲就是因为一个不祥的预言而决定吞食所有子女,唯一逃脱被吞食命运的宙斯最终按照预言中所说的那样推翻了父亲的统治。在《功夫熊猫2》中,逃脱屠杀的阿宝最终证明了羊仙姑的预言准确,成为了沈王爷的终结者。

尽管骨子里还是一部传统的好莱坞电影,但《功夫熊猫2》在挖掘、展示中国元素上比《功夫熊猫》来得更得心应手。主创团队受邀实地感受到的中国远比google得来的印象更深刻立体,动画师盖诺登带领团队成员看了大量中国功夫片,甚至连《英雄》和《导火索》也不放过。动画总监鲁道夫关诺登在设计大反派沈王爷的武术招式时借鉴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体操表演的动作,这是寻找中国元素外衣时聪明的招数。

只要民族不灭,民族文化不亡,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失去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学艺术,自己的电视剧!这一切,岂是美国文化及其亚洲版的日本文化所能“淘汰”得了的?重要的倒是,我们的电视剧艺术,要发展和成熟到一种真正的现代境界,必须在反对、抵制外来电视剧中不良文化的渗透影响的同时,强化自己优秀作品的民族文化特色,并由此而走向世界,像《三国演义》和未来的《太平天国》一类的作品那样,带着中国文化的自豪走向世界!

六.启示和应对策略

在“首届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范周提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必须清醒认识到民族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在民族地区开放文化市场,吸取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前提,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性。

文化是识别一个民族的基因。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也就失去了个性。历史进入21世纪,在产业经济的作用下,文化走向了市场,“文化生产力”成为了继“科技生产力”之后又一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是经济发展却相对落后,要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这些地区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形成自身的文化产业特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不仅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保持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民族文化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以文养文,才能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民族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是国家安定的重要条件。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改变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面貌,增强民族文化的吸纳能力,促进民族文化从弱势文化到强势文化的转变,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1、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优势并不能天然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它是一种动态的、非独占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的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地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融入创新、创意的元素,从而形成文化产业的特色。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决不能照搬发达地区的模式,

对民族文化资源要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的地方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套用其他地方的发展模式,而不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当地的民族特色逐渐消失,民族文化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用全新的理念审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走出一条具有当地民族文化产业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势下,显得格外重要。

云南是中国民族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拥有25个少数民族丰富资源,其中这25个少数民族都创造了极具民族个性的文化特色。云南民族文化上的这些民族特质,使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云南省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企业和科技相结合,用现代科技提升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项目建设带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近年来,云南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并正式提出了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思路。云南省因地制宜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是当地民族文化从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转变的有利保障。

2、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民族文化产品的发展,民族文化产品的发展有赖于对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因此,民族文化需要打造品牌。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舞、服装、服饰、节庆活动、美术建筑等,都有条件打造成文化品牌。只有打造一批有知名度、美誉度的品牌,才能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民族地区要深入挖掘当地民族文化中最自然、最原始、最朴素、最优秀的部分,提炼出最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从而形成最具亮点的民族文化品牌,让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提高民族地区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服务,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致力于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通过品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云南省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云南映象》已成为云南的文化名片,受到全国观众的高度赞誉,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云南映像》是通过企业化运作,用现代科技打造出来的一个民族文化精品,这个品牌产生的效应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要深层次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既要注重民族文化产品外在物质形态的包装,更要注重民族文化产品内在的精神价值,从而使民族文化品牌的力量更持久,更有吸引力,更独具魅力。

3、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形式

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迅速,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契机。旅游业的发展不但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使一些濒于消亡的民族文化重新焕发青春。

旅游业是云南较早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产业。云南有着地处中华文华圈、印度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点的特殊地理环境,独特的气候类型,绮丽壮美的山河风光,形成了十分丰富而且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独特自然风光的欣赏离不开对当地文化、民族风情风俗的体验,文化积淀越深厚,越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发展旅游业必须与当地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现在,云南已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几年来,来云南旅游的游客每年以500万人数增加,旅游业已经迅速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云南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构成了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宝藏,只要加大力度,合理开发,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文化附加值,将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资源相结合,并进行一定的艺术创意和加工、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走体验、休闲、度假、娱乐之路,那么这种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就能够打开市场,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

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当前和21世纪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今,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水资源安全问题将更为突出。我们要及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迎接这场挑战。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状况极不匹配。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面积占63.5%,水资源量仅占19%。西北内陆河地区面积占35.3%,水资源量仅占4.6%。我国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汛期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0%左右。我国水资源中大约2/3是洪水径流量,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很大。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交织作用下,我国水资源情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显示,1980—200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更是减少了41%。现状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总之,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加上时空分布不均,使得我国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 二、水资源需求安全保障情况 人类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水资源提出不同层次的需求,水利工作就应该不断提供保障来满足这些需求。这种需求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饮水安全: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在2015年前使饮水不安全人口减少一半。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庄严承诺,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抓紧实施。在2000年年底,我国农村有3.79亿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2001—2008年,全国共安排投资65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55亿元,地方资金301亿元),解决了1756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把握地说,我国在今年(2009年)就可以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中国政府还决定,要在2013年底前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 防洪安全:1998年长江大水以后,国家重点抓了两件事: 一是实施了长江、淮河、海河、松花江、嫩江等大江大河堤防工程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长江在与三峡水库联合运用后,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可在不分洪条件下提高到百年一遇。黄河小浪底水库以下河段防洪能力可达千年一遇。淮河19项骨干工程如期建成,构建了淮河流域防洪体系框架,是治淮历史上的里程碑。 二是实施了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善了水库安全情况,促进了水库效益的发挥。2000年,一期工程安排了1346座;2004年,二期工程安排了2300座;2006年,专项规划又确定624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这些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都作为中央补助项目。这样,2010年前就可以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但是,我国防洪减灾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主要问题:一是大江大河支流的防洪工程建设、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滞后,遍布全国的大量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偏低。二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短时间超强降雨造成的灾难事故较多。因此,必须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我国周边安全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周边安全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目前的安全形势总体上来说还是令人比较满意,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因为周边安全环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下面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我国周边地理环境概况 第一、我国是边界线较长,相邻国家最多的国家之。第二、我国周边地区人口众多,周边国家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第三、我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第四、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改善合作日益频繁。 二、判断安全环境面临威胁的理论分析 (一)产生威胁的要素 1、实力 2、企图 3、环境、时机和方式。 (二)威胁的类型 威胁的类型可以分为现实威胁、潜在威胁、全面威胁、局部威胁、主要威胁、次要威胁、核威胁、常规威胁、军事威胁、综合威胁等。 三、我国周边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祖国统一面临挑战 近年来,台湾海峡地区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要求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台分裂势力也越来越嚣张。再加上我国与周边邻国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领土、领海方面的争端,国际敌对势力也借机制造事端,使祖国统一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 (二)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 在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维护海洋权益的斗争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和敏感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与海上8个邻国均有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问题之争。 1、关于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的争议 东海面积77万平方公里,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冲绳海槽。冲绳海槽大部深度超过1000米,坡度很陡,形成西部大陆架和东部岛架的天然分界。但日本却提出以东海中心线为界,企图占去我2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但历史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 2、南海海域及南海诸岛的争议 南海是连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南海是大型舰船的试验场。南海的经济价值非常高,已探明的石油蕴藏量达600亿吨,天然气为120平方千米,还有丰富的稀有矿藏和丰富的水产资源。 南沙群岛历来是我国的领土。目前我国只控制了7个岛礁和台湾当局占据太平岛外,共有38个岛礁被别国占领。除此之外,中国在东海、黄海与周边一些国家在海域划分上的矛盾一时还难以解决。(三)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 从总体上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国家的边界问题大多得到了解决,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边界争端,是中印边界争端。 (四)影响边疆地区安全的其他不稳定因素 境内外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国际上某些反华势力的操纵,唆使下,置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不顾,为迎合某些西方大国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采取政治斗争与暴力对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民族分裂活动,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四、结论与对策 (一)更积极倡导与推动多边主义。(二)有所不为才有所为。(三)扩大共有利益寻求利益的重叠。(四)构筑东亚认同共同体。我们要共同努力,使我国有一个更好的,更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使祖国能够更好的发展。把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面试热点之——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要求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安排资金建设饮水工程,重点解决了中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农民的吃水困难问题,但仍有一些地区的农村饮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工业污染、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以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用水的人口3亿多人,其中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的约有6500万人,饮用苦咸水的有3800万人。 据了解,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长期饮用苦咸水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的地区,易导致疾病流行,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血吸虫病近几年来呈增长趋势,有些地区与饮用水水源有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稳定,成为人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重要意义】 一、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是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的,妇女儿童受危害最严重。要减少疾病、拯救生命,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群众身体健康,水量不足、季节性缺水、取水不便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的正常生活,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民的迫切需要。 二、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等切身利益。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不仅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也是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已与农村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别。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饮水安全问题不解决,这些目标和构想就难以实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可减少疾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农村经济普遍薄弱、农民收入较低,需要政府扶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涉及到水资源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保护,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针对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实,国家应该调整政策倾斜对象,从保护弱势群体、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角度考虑,加大对包括农村饮水在内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使全国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在2015年底前,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我国政府对此已作出了郑重承诺。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和对策建议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和对策建议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能源安全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进口量越来越大,如何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从中国的能源现实状况出发,阐述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并基于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认为:要积极推动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能源结构的优质化;全面落实能源节约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能源多边合作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来破解能源困局;建立并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Summary: China is in the world the second largest energy producer country and second largest energy consumer, the energy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socie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energy security problem is the important topic that the Chinese economic society sustained development is unable to avoid. At present the energy use of China enters the fast rise period, uses the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creasingly to highlight as the clean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of representative, the import volume is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how to safeguard the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 appears more and more urg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nergy realistic condition in China, elaborated that stern of Chinese energy security problem, and bases on this to propose own view and suggestion, thinks: Must actively promote the strategic readjustment of energy source structure, realizes the high quality of energy source structure; Comprehensively carries ou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first, speeds up shif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ay; Fully using energy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walks" strategy to explain the energy predicament;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the oil reserve system. 关键词:能源安全;对策建议;石油储备;“走出去”战略 Keyword: Energy security;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Oil reserves; "Walks" strategy 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每一次能源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人类使用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数量越来越多,能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能源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能源安全事关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能源安全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并迅速从国内空间层次跨入到国际空间层次,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日

我国饮用水安全现状

我国饮用水安全现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研究所金银龙鄂学礼张岚 一、饮用水与疾病 水是维持生命和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每天饮水2500mL左右。饮用水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程度及寿命的长短。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质不良可引起多种疾病。 1、介水传染病 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是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 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在我国的37种法定传染病中,介水传染病有8种:霍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感染性腹泻病。2006年,上报法定传染病发病人数4608910,其中介水传播疾病发病人数1277980,占27.7%。 2、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由于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少,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主要包括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 ①饮水型氟中毒 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内蒙古等地区饮水中氟可高达4mg/L以上。氟病是以影响骨骼和牙齿等硬组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损害发育中的牙釉质发生氟斑牙;引起骨骼变化,表现为腰腿疼、关节活动受阻,发生氟骨症。 ②饮水型砷中毒 砷中毒的表现主要为皮肤损伤周围神经病变,重者发展为皮肤癌。 在我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于8省市区(内蒙古、山西、新疆、吉林、宁夏、青海、安徽、北京),受影响人口2343238人,查出砷中毒1076人。内蒙古、山西仍为我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重病区,其饮水含砷浓度最高。 3、化学性污染引起的急慢性中毒 据WHO报道,现查明全世界水体中可检查出2221种化学物质,其中饮用水中有害的有机污染物765种,经鉴定确认其中致癌物20种、可疑致癌物23种、致突变物56种、促癌剂18种。 我国主要饮用水源黄浦江江水中曾检出有机物700多种,松花江吉林段测出有机物317种,福建闽江检出有机物100多种,武汉东湖水查出有机物102种。重庆水源种检出101种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具有生殖毒性的内分泌干扰物。重庆长江水中壬基酚0.05~7.5,一自来水中0.1~2.73。天津引黄水和郑州黄河水源

如何看待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如何看待 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朱兴珊周大地 摘要保障能源安全必须弄清能源供应的主要非安全因素是什么,这些非安全因素来自哪里,并根据经济和环境承受能力,选择合理的方式,使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成本最小。我国总的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并不高,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产量能保证一半的石油供应,保证最基本、最关键的需要;世界油气贤源丰富,随着技术进步,勘探开发成本不会有太大增加;预计进口石油所需支付的外汇始终不足中国预期出口收入的6%。综合考虑,我国能源保障供应安全的战略和途径应是:(1)用尽可能低的代价进一步增强国力;(2)尽量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3)加强与石油消费国和输出国的对话;(4)逐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与产油国和跨国公司的合作;(5)实行能源供应多元化,石油进口来源、获取方式、运输通道多元化等战略;(6)实行正确的资源战略,尽可能多地和安全地利用国际资源;(7)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主题词能源石油安全供应战略中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环保要求的提高,我国能源优质化趋势明显加强,石油需求迅速增加。由于仅靠国内的资源和产量已不能满足需要,中国的石油进口不断增加。中国的能源供应历史上也曾有过依赖国外石油而受制于人的经历。因此,能源供应及经济安全问题引起了我国有关决策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去年石油进口量增加、国际油价上涨和外汇支付大幅度增加,国内石油消费市场受到一定冲击的情况下,石油进口和相关的能源安全问题更成为热点问题。 一、能源安全及保障能源安全的原则 能源安全即能源供应安全,指的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可以稳定而可靠地获得所需要的能源。这种可靠性包括能源供应来源、运输通道和相关供应系统的可靠。保障能源安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保障国有能源企业的安全,而是为确保广大消费者和国民经济建设能经济地、安全地得到所需要的能源。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完全能够保证国内需求,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因此,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指进口油气供应安全问题,其中石油供应安全问题更为紧迫。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价格波动相对于供应保障,仍是第二位的问题。 保障能源安全首先必须弄清能源供应的主要非安全因素是什么,这些非安全因素来自哪里。只有了解这些,战略和措施才有针对性,才能既经济又有效。我们考虑保障能源安全时,要同时考虑其花费的经济成本和造成的环境影响。安全是相对的,不可能不惜一切代价来追求绝对安全,只能根据经济和环境承受能力,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可以达到的安全程度),并且选择合理的方式,使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成本最小。 二、为什么要重视能源安全问题 1.近几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增加迅速 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迅速增加,近几年更有加快增长的趋势。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产需缺口将分别达到1.55亿~1.87亿吨和2.4亿~2.95亿吨,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46.3%~52.3%和55.8%~62.1%。广东LNG项目将拉开天然气进口的序幕,估计到2010年我国将进口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以上。 2. 近两年国际油价较高,进口石油的外汇支付压力增加

城市供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城市供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表时间:2015-11-10T16:06:59.373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7月供稿作者:裘燕春 [导读] 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目前中国水环境很脆弱,水源一旦污染,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裘燕春 (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3) 【摘要】城市供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是构筑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民生工程。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污染,成为饮用水安全头号问题,传统的制水工艺,已不能满足日益恶化污染原水水质的净化处理要求。本文通过对水源、制水、输配水管网等方面,就目前的城市供水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供水安全;水源;水处理工艺;输配水管网;绿色水处理工艺 目前中国水环境很脆弱,水源一旦污染,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如污染持续存在,原来的水源就会失去水源的功能。如今人们更加关注供水安全,2007年我国新颁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其中水质指标由1985版中的35项增加至106项,增加了71项。其中,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消毒剂指标由1项增至4项;毒理学指标及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均提高了检测项目。新标准加强了对有机物、微生物和消毒等方面的要求。但目前我国供水安全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供水安全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及采用绿色水处理工艺三方面进行阐述。 1.供水安全存在的问题 1.1水污染导致水质型缺水是威胁城市供水安全的主要因素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连续8年对35个大中城市约12000个取水口水源水样检测表明,达到Ⅱ类水样标准的水样数量比例由2002年的24.8%下降到2009年的8.6%。一些位于降水量充沛或水系发达地区的城市,周围水源污染严重,水源水质已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水污染是影响供水安全的主要原因。 1.2净水工艺总体落后 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水厂还是采用传统的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随着水源污染的加剧,水体中的有机物成分不断增加,其中,部分有机物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危害,如持久性有机物、内分泌干扰物、“三致物”等,难以被常规水工艺去除。常规的处理工艺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率仅为50%,氨氮为10%,对有机物通常仅限于NOM的去除,去除率也只有10%~50%,平均为30%左右。这种常规处理的出厂水不能满足饮用水水质要求。不少水源水质是变化的,但现在的处理工艺缺乏应急处理,不能适应原水水质的变化的要求。 1.3输配水管网老化破损 中国城市目前的输配水设施存在老化和腐蚀现象,管网更新改造较滞后,不少地方市政给水管网还使用钢管和灰口铸铁管,输配水管道材质落后现象普遍。因管网老化腐蚀污垢等原因造成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4 管网二次污染 自来水通过管网、加压提升和二次供水系统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到用户,水的质量下降甚至变成不合格水,形成二次污染。很多城市仍然存在大量的较为落后的二次供水设施,且管理分工不明确,监督管理不到位,如用户蓄水水箱或地下水池未定期清洗,人孔盖松动,消火栓不常使用或检修形成死水区等,污染现象极易发生。 2.解决供水安全的措施 2.1水源 2.1.1完善相关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应法律基础上,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水资源状况以及工业、农业发展水平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可操作性的水源保护及防护法规,进行水源地规划、建设和保护。 2.1.2水源的选择 每个城市周围都有一些水质较好的水源,采用原水优质优用,加强用水规划,将优质水源优先用于城市供水;远距离引水,远距离取用水质较好的原水;兴建水库。有的城市具有修建水库的条件,有的地区有兴建农用水库的规划,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加强水库水源的保护,为城市提供较好的水源水。 2.2.1强化常规处理工艺 根据目前的水源地水质现状,为进一步提高出厂水水质,应当根据当地的水源水质、气温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强化常规改造,同时加强运行管理。强化常规处理工艺可以降低出水浊度及细菌、病毒、铁、锰等的浓度,并降低挥发性有机物、致突变活性有机物含量,抑制氯消毒副产物形成。主要有强化混凝、强化沉淀与气浮、强化过滤、优化消毒等。 2.2.2 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技术改造 随着有机化工、石油化工、采矿、农药、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水源水污染的有害物质数量也逐年增多。水源水中的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很难通过常规的水处理工艺有效去除,当原水水质超过Ⅲ类水体且有机物总量或单项有机物、氨氮浓度等长期超标,或经强化处理工艺改造仍不能实现供水水质达标,要按照原水水质和超标项目的特点,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比选采用预处理、深度处理技术或预处理与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净水技术。预处理方法有生物预处理法、化学预氧化法、粉末活性炭法等。主要的深度处理办法有粒状活性炭技术、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膜分离技术(主要为微滤和超滤)。 2.3输配水管网设施改造 因管网老化腐蚀污垢等原因造成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改善管网水质是提高供水水质的重要环节。可采用以下措施改善管网的水质。 2.3.1强化净水工艺去除水中营养物质 水质生物稳定性主要与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无机营养物等微生物生长基质密切相关。因此,在处理水进入管网之前使水中营养基质含量降至适当的水平,可有效地抑制微生物在管网中的再生长。对各种水处理工艺进行评价、优化和组合。采用常规处理、生物处理、活性

高中地理课件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练习

练习1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 1、天然气按形成和来源划分属于来自的能源,与煤炭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2、写出西气东输主干道的起点和终点: A (油气田) B 市。 3、我国陆地上天然气储量丰富,主要集中分布在图中的,C 盆地, D 盆地, E 盆地以及地区。 4、管道输送天然气的特点是。 5、“西气东输”工程,对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意义是 6、“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7、图中F是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G为全国重要的基地。

参考答案 1 、太阳辐射 属于流体,便于开采运输使用,发热量高,对环境污染小 2、轮南上海 3、塔里木柴达木四川陕甘宁 4、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占地少,安全可靠; 但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5、○1加快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并可以吸引和积累资金,促进西部的发展; ○3有利于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 6、○1改变东部地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促进东部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3减轻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的压力。 7、河西走廊山西能源

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 据新华社2004年1月报道,2003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2003年,中国石油进口大幅度增加,净进口石油970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36.4%。 材料2 一般认为,当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20%--30%时,就面临较高风险。我国将在未来5年--10年遭遇“石油安全”问题,10年--20年这一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国外经验表明,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建立必要的战略石油储备可以防止石油供应中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目前,我国发改委已经开始建设浙江镇海、舟山;山东的黄岛;辽宁的大连4个石油储备基地。 材料3 材料4 我国原油进口中的80%都是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进口的,而一些大国一直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国内专家最近提出从缅甸修一条输油管道到昆明的计划,该路径比我国传统方式通过马六甲至少能减少1200千米的路程,而且要安全得多。 1、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原因是什么? 2、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说明: (1)、石油储备的目的是什么? (2)、面对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趋势,我国应该采取的积极能源政策有() A、严格控制石油进口数量,不断提高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 B、建设西气东输工程 C、节约能源,大力开发新能源 D、相应提高国内能源价格 4、简述中缅石油管道对云南经济的影响。 5、综合分析新世纪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要求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安排资金建设饮水工程,重点解决了中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农民的吃水困难问题,但仍有一些地区的农村饮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工业污染、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以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用水的人口3亿多人,其中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的约有6500万人,饮用苦咸水的有3800万人。 据了解,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长期饮用苦咸水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的地区,易导致疾病流行,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血吸虫病近几年来呈增长趋势,有些地区与饮用水水源有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稳定,成为人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是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的,妇女儿童受危害最严重。要减少疾病、拯救生命,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群众身体健康,水量不足、季节性缺水、取水不便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的正常生活,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民的迫切需要。 二、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等切身利益。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不仅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也是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已与农村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别。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饮水安全问题不解决,这些目标和构想就难以实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可减少疾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农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问题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问题 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我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状况,我国周边安全问题关乎到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国家主权的维护,我国必须要塑造相应的国家安全意识,迎接即将面临的诸多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稳定动荡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呈现“东缓”、“西安”、“南乱”、“北稳”之势。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

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2、美国“重返”亚太 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

我国饮用水安全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饮用水安全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体系,但与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需付出较大努力。本文针对我国饮用水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饮用水安全监管、法律和政策三个方面展开综合研究。在总结国外饮用水安全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可操作的饮用水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建设方案,配套政策及相应的实施路径,为建立健全我国饮用水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高我国解决饮用水安全管理问题的能力提供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支撑。首先,通过对我国现存饮用水安全监管体系的分析,梳理了我国涉水行政部门的职责。 针对供水安全监管关节亟待加强的重点环节,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趋势和后果,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提出了以地方政府对饮用水安全负总责为核心的饮用水安全管理机制。其次,通过对我国现存饮用水安全法律体系的分析,梳理了我国现存与水相关的法律体系。并针对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法律层级低、法律内容缺失、法律之间协调性不足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最后提出了以《饮用水安全法》为核心的饮用水安全法律体系框架建议,初步搭建了《饮用水安全法》的法律框架,并撰写了部分条文。此外,还建议修订和调整《城市供水条例》等多部法规和规章,立足构建完善的水安全立法体系。 最后,通过对我国现存饮用水安全政策体系的分析,梳理了现有政策文件。并针对当前全流程供水安全环节政策缺失现象,提出相应的政策对策。典型政策建议主要有水源地生态补偿政策、特许经营政策、二次供水行政许可等。本论文通过对现有饮用水安全监管、法律和政策的具体分析,在保留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理清了涉水事物中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供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水质监督、风险评估、应急响应、责任追溯、信息共享等机制,形成了一套以监管为主体,以法律为依据,以政策为支撑的新型饮用水安全管理体系,为保障我国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基本制约条件,是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石油,众所周知石油是衡量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一个国家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的程度越高,其安全问题就越突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粮食,你就控制了整个人类;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就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这些能源问题,导致了我国存在众多的不安全因素。中国在快速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中国开始和美国争夺石油了。于是,中国也成了美国在石油方面的对手了。现在的中国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美国人掌控着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石油资源的生产或者运输。也就是说,我们获得血液要花多大的代价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决定的。这种危险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血管以及血源随时都有可能被我们的对手掐断。现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中国才选择了战略上的主动全面出击。事实上,依照现在中国的实力以及战略态势,不应该全面出击,而应该是有限度地重点出击。但时不我待,石油对于中国的压力牵制了中国国家战略。不全面出击就意味着很大程度上失去血源。于是,中国只能抱着聊胜于无的态度选择全面出击。全面出击由于实力不够也未必能够取得很大的效果。可是话说回来,在现有条件,能够多得一点总比少得一点强。 美国也达到了他的目的。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采取有限程度的攻势战略打开生存环境那是很合理的。对于美国也将造成无力下口的压力。可是,石油让中国疯狂,中国必须走出去了。一贯稳重的中国外交也出现了不谐的音符。可是没有办法,现在的情况逼迫着中国走上了一条自己不是很有把握的路。而这个时候,倡导建立节能型社会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以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结构,节能的空间是很大的。节约一点能源,中国在国际上的运作空间就大了一分。并不能否认全面出击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好处的。可是另一个层面上,战略转型的速度过快过猛,显然没有经过非常全面的考虑。这样就出现了不是战略指导石油而是石油指导战略的被动战略取向。整个国家战略的方向并不是很规划得很严谨细致。在国家战略方面的问题,小小的失误都能造成一个国家大的灾难,更何况全面出击这样的大问题。 石油方面的压力让我们的国家外交有了一定被动的被动成分。而变被动为主动现在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战略上的完全突破。也就是说,要实现对于石油战略的完全逆转,那就必须以激进道路一走到底。扯碎而非扯开美国的包围网!这需要极大的战略意志以及相对很大的潜力消耗。因为我们要快速冲出去,必然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速度越快的方式自然就越激烈。毕竟有三分之一的石油缺口,失去了速度是不行的。另一个办法,那就是自身的节能。节能型社会的建立直接减少我国石油的消耗,自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于国家战略的压力。也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暂时以经济方式为主军事力量为辅实现重点方向战略突破。两种方法对比看来,很明显第二种方法要合理得多。如果采取了第二种方法,有重点方向的石油保障,我国国家战略的就将稳健地多。 我国的石油主要来源是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而中东地区在世界政治军事局势中很不稳定,在战争状态下石油的补给,特别是通过海路的补给会受严重影响,这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形成隐患。不仅如此,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也比较低。石油储备分为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石油战略储备不承担平抑油价的作

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影响

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水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多,而我们在利用水资源时往往会对水资源造成破坏,带来诸多的水资源安全问题。本文则阐述了中国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影响,以引起中国人们对水资源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 关键字:水资源水资源安全水危机影响减少水土流失 近年来,水危机渐渐向我们走来,水资源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重点。而水资源安全问题之所以会被社会如此关注,是因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了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中国治国安邦的大事。近50年来,中国的水利事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减灾和保障体系。到2004年底,已累计建成江河堤防长达27.7万公里;建成水库8.5万座,形成了约6000亿立方米的年供水能力,灌溉面积5625万公顷,除涝面积2120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2万平方公里,为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环境改善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此同时,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在人均耕地面积约占世界人均的1/3、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的1/3的条件下,保障了粮食安全和经济高速发展,水利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中国在水资源安全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水旱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的趋势。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土地资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处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1/3的耕地面积位于洪水威胁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干旱和洪涝引发的自然灾害,是中国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的水旱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约1100万公顷,80-90年代约2000多万公顷,近5年来,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上升到3300多万公顷,因旱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5%左右。1950年~2000年的51年中,中国平均农田因洪涝灾害受灾面积937万公顷,而1990-2000年的十年间,年均受洪涝灾害面积为1580万公顷,因水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3%左右。 二是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尽管我国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是,大量的农田和农业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难以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从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25%,而农业用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全国农业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谈谈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谈谈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概况与趋势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是指我国在其国土周围面临的安全条件和所处的安全状况,也即我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我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利害关系。 影响我国周边安全形式的国际、国内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但是,对一国的安全形式起决定作用的是地缘政治因素,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周边安全的复杂程度,也决定了它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其影响具有长久性。我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有15个国家与我国领土接壤;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邻居",那就是美国,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它目前所处的"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使它和我国处在一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状态,它的触角伸到了我们的周边。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邻居多了,自然好邻居坏邻居也都有。在周边的这些邻国中,有些国家和我们的关系很好,有些国家和我们关系很不好,有些国家也好也不好;在世界将近200个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邻国,这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在国际竞争中,邻国越多,特别是接壤邻国越多越不利。如此看来,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从来就是复杂的。 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世界上10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中国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多是军事强国,几乎都在我们旁边,或把手伸到了我们周围。历史上这些国家中,俄罗斯、印度、

越南、韩国、日本与我国发生过军事冲突,它们现在仍然是潜在的军事对手。 中国与8个海上邻国均有海洋争端,尤其复杂的是我们的海洋国土,按照国际海洋法,属于我国管辖的海区面积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然而,在这些海洋领土中却有近150万平方公里是有争端的。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冷战结束,为中国进一步稳定周边的和平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个时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中国一方面打破西方大国的制裁,另一方面争取和尚未建交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一些关系尚未正常化的国家恢复正常关系。在此期间中国不失时机地解决了一些同周边国家的边界问题。中国陆地安全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安全环境则由于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发展和美国加大对华遏制力度、日美加强军事同盟等因素而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具体表现在:第一,陆地边界领土争端不断得到解决,海洋权益争端进一步突出。在陆地方向,目前只剩下中印边界问题尚未解决。反观海洋方向,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岛屿主权、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等海洋权益争端大都未获解决,有的更趋严重。中国与日本存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之争,中日之间还存在着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南海问题;中国与朝、韩之间在海域划界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和争端。第二,海洋方向面临的安全隐患和安全威胁重于陆地方向。从安全隐患来看,陆地方向主要存在印巴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