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

[附]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中村、贵之君、和佳子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课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采。

(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

(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采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

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

(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

(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阅读试题

●揣摩·体味·感知·理解

1、第(1)段中加点的两个“小”字不能删去,因为它们突出强调的是中村先生

2、第二段:贵之君变得很奇怪”是指①:“ ” ;

②“ ” 。

3、第(3)段话不能删去的原因是

4、第(7)段“都……也”连用,意在突出

也为下文写“父亲”吃到了与儿子换错的饭菜时而感到和的心理埋下伏笔。

5、第(9)--(11)段对“父亲”感到意外这一点作者描述得十分成功,请分别:写出四句各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A、D、C、D、

6、第(10)段“紧紧”的意思是,下文第(12)段与这用法相似的词是“ ”二者在写法上构成了鲜明的,突出了“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的原因,也表现了“母亲”对贵之君的。

7、联系上文找出第(14)段中用错的一个词组(短语),请圈出后,改正为:

8、(20)段与上文第(2)段都写到“贵之君的变化”,这叫做的手法。

9、第(22)段是描写,烘托出中村先生的家庭氛围。

10、本文以为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叙述了的故事,全文正面塑造了“父亲” 的形象,侧面突出了贵之君的品质。

●积累·运用

1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煦( ) 阑珊()尴尬()()

12.解释第(2)(4)段中加横线词。

①拮据:②沮丧:③尴尬:

13.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①心里盘算的事—桩接一桩。形容思虑很多。()

②形容不顾羞耻地胡搅蛮缠。()

③形容回家心切。()

④形容一点兴趣也没有。()

14.本文以《悟》为题,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读完后,你又悟到了什么呢?请联系自我实际,说说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说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绝非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断送教育。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说,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全心全参加者。当然,这种令人诚心以赴的目的,是受教育的儿童在实际活动中切实感觉到的,并对儿童的行动起着摄引和指导作用的。否则硬要天真活泼的儿童依附或屈从各种遥远的渺茫的外加目的,儿童既不对他们毫无实际意义的链条上去折磨他们。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在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杜威进一步说,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它不是武断决定的,而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因而是具有实验性质的。它是由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绝非为着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目的,因而以否定教育者的当前兴趣与需要为代价的。杜威反复申论,生长和生活无止镜、无终极,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生长和生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而终于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一再指责由教育当局依据社会传统制定教育目的,教师秉承这种法定的目的而要求儿童以之为目的。父母对于子女也是如此。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切合儿童的理解和需要,在儿童发展中并无实效。而且这种目的的是固定不变和呆板一致的,也不切合受教育者活泼好动的天性和众多儿童千差万别的心智和情感,它不能刺激儿童思考判断和勉励他们认真执行,乃是超越生活的怪诞之物。有效用的目的会指导儿童在活动中试探和摸索,随而在实际行动中取得经验和获得结论,所以是机能性的而非神秘性的。再则,目的存在于活动之中,活动就不再是达到外在目的手段了。人们把目的和手段勉强划分时,活动的价值决定于它能否完成目的的要求,作为手段的活动就往往成为苦役。相反,由活动中涌现出目的,目的便和手段密合无间了。而且一项目的达成后,活动并不中止而成为下一活动目的的手段,如此交替进行,目的也是手段,手段也是目的,是其乐无穷的。 杜威曾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教育目的论,借以反衬出教育无目的论的正确。其一,他批判了以发展天性为教育目的的卢梭。杜威说像卢梭那样让儿童不顾社会而率性发展,是片面性的,是不恰当的。卢梭在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时,就其正确方面而言,无人超过;但就其错误方面而言,也无人超过。其二,他批判了把实现社会效能作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家,或则使受教育者胜任职业的要求,或则使受教育者成为公民或士兵的教育家。杜威肯定这种效能有可取的一面;无奈一般人在理解上常常失之偏狭而不能照顾全面;以致志在就业者文化修养,志在善良公民者缺乏广大眼界,每每以本国利益当先而不恤邻邦,这些缺点只有到民主社会才得合理解决。杜威曾就民主社会和专制社会作了比较,认为在民主社会中才可能从教育历程内部制定教育目的,因为人们是自由民主的;反之,在不平等的国家中,少数权势在握者从上而下地为群众制定教育目的,如作顺民或作士兵等等,那不过企图众人供其驱遣罢了。另外,有的人把精神修养当作教育目的。杜威说这是特殊阶级脱离生产而崇尚心灵享乐的产物;实际上,不顾实际生活的精神享受同样是偏狭的。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在美国曾经引起了多次的争议,杜威在答辩中一步步发展了他的理论。

从目的论析电影字幕翻译

从目的论析电影字幕翻译 作者:刘利艾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 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8,""(1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6条) 1.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 1998(02) 2.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1(04) 3.马会娟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 1999(03) 4.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 2000(01) 5.杨洋电影字幕翻译述评[期刊论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6(08) 6.朱维芳英语电影教程 2002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陈丹从目的论角度谈字幕翻译-考试周刊2007,""(42)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字幕翻译也成为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电影字幕翻译与传统文本翻译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出发,探讨了上述差异对字幕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2.期刊论文刘堃.Liu Kun从目的论看电影《霸王别姬》字幕翻译-电影评介2009,""(23) 虽然影视翻译因为其自身的特点有着诸多技术方面的限制,但同文学翻译一样,它也是翻译领域中一个重要分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目的论同样也适用于影视翻译.<霸王别姬>的英文字幕翻译在这方面作出了好的榜样,使目标观众真正体验到与源语观众同样的共鸣和感动,从而实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引证文献(1条) 1.王春梅从目的论角度浅析电影《建国大业》的字幕翻译[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9(34)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368345606.html,/Periodical_ahwx200812061.aspx 授权使用:温州大学图书馆(wzdxtsg),授权号:7bea23ca-d6a4-4501-bea4-9e06015c6661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5日

体育水平一教学目的和目标

体育水平一教学目的和目标 教学目的: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 一、二年级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了解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常识和方法。 (二)、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三)、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合作 体育课教学常规: 体育课教学应丛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方面: 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1、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2、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3、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4、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5、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3、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启迪智慧,培养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总体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首先从唱歌方面来说:1、学习中外优秀歌曲。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独立地、有感情地歌唱,并积累和背唱一定数量的歌曲;2、学习轮唱和二声部合唱。提高与他人共同歌唱的能力,做到声音和谐、均衡,能够理解指挥的意图;3、在小学基础上,进行唱歌基本技能练习,提高歌唱表现力。了解保护嗓音的常识,防止喊叫和用嗓过度。其次从欣赏方面来说:1、欣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重视学习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2、进一步了解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乐器和演奏形式,听辨常见乐器的音色,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常见的音乐体裁。再次从器乐方面来说:1、根据不同条件,可选学简易的乐器。所选乐器,应注意音准和音色。鼓励师生自制简易乐器;2、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所选乐器的演奏方法;3、提高演奏表现力,能演奏并积累一定数量的简单乐曲。最

后我们从识谱技能的掌握来说:1、在小学基础上,继续学习简谱或五线谱知识。五线谱教学用首调唱名法;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听辨节奏、旋律和视唱乐谱的能力。 二、我们在音乐课堂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然而今天我们反思课改以来的音乐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实习的几个月实习时间,发现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1、音乐课的内容设计虽形式多样,但缺乏目的性。教师们应该想一想,每一个教学环节你想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在各个环节上图有虚名,摆花架子,不管教学每一个环节的目标达成的怎样,最后草草收场。如:音乐欣赏课,在引导学生学习与聆听的环节上学生还没有静下来,没有更多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就急于让学生用各种形式去表现,结果影响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适得其反。 2、歌曲的学唱,教师应该清楚学生完的怎样,或怎样来完成。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歌曲歌词与旋律所包含的美的情感表达,挖掘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使得音乐课更加生动、吸引学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好音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取景的一般技巧、如何用不同的拍摄角度拍摄 重点:取景的一般技巧、拍摄角度 难点:拍摄角度的基本要求 教学程序: 在拍摄照片的时候,拍摄什么样的景物,从哪个角度拍摄,都是取景和构图所要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拍摄高度 不同的拍摄高度会使画面产生迥异的效果。拍摄角度分为平拍、仰拍和俯拍三种。 (1)平拍——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于同一水平线上,以平视的角度来拍摄,这种角度称为平摄角度。 平拍所构成的画面效果,接近于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它所形成的透视感比较正常,不会使被摄对象因透视变形而遭到歪曲和损害。因此,这种平摄角度的表现方法在摄影实践中应用最广泛,运用起来比较快捷方便。平拍的机位和被摄对象的位置关系图在人像摄影中,凡属身份证、工作证所用的半身免冠照片,均应以平摄角度和正面构图来拍摄;其他肖像照片,运用平摄角度也居多数。凡是人物面部结构比较正常者,通常应采用平摄角度,它可以使五官端正的脸型得到较好的表现。这种角度所拍摄的人物肖像,容易引起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一种平易亲近的感觉。如图所示。平摄角度的拍摄方法,适于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有规则图案的物体,不致因透视变形而损害线条和图案的正常结构。凡是翻拍一些平面的文件资料之类的东西,均需采用平摄角度来拍摄。平摄角度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是往往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前后各种景物,相对地压缩在一起,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

(2)仰拍——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仰摄角度。 仰角度的机位和被摄对象的位置关系、仰角画面样式图仰摄角度的视平线较低,如果以仰摄角度拍摄室外的各种景物,可以在照片画面中造成很低的地平线或水平线,使杂乱的背景掩盖在较低的地平线以下,天空作为背景占据了画面中相当大的面积,前景高大,主体突出,能够改变前后景物的自然比例,产生一种异常的透视效果。用仰摄角度拍摄某些竖立的物体和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收到挺拔直立、刺破青天的效果;拍摄有人物活动的某些场面,能够获得朝气蓬勃,升腾向上的效果。如图所示。仰拍在体育、舞台摄影中为了强调表现某些运动员和舞蹈演员的跳跃动作的高度,采用拍摄点较低的仰摄角度极为有效。这种低角度可以把被摄对象有限的跳跃高度极大地夸张,形成一种展翅凌空的视觉效果。在人像摄影中,仰摄角度不仅可以突出表现人物形象之高大,还可以纠正和弥补某些脸型上宽下窄或下巴以及口型比例过小的缺陷。运用仰摄角度拍摄,仰角之大小,与距离的远近有关,距离愈近,仰角愈大;距离愈远,仰角愈小。根据不同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仰摄角度,才能增强摄影构图的表现力。如果仰摄角度运用不当,容易产生严重变形或使直立的物体向后倾倒。这样的构图效果,将损害被摄对象的正常形象。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索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 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这个抽象名词并没有目的。”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要在教育之外去寻找目的,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去寻找目的。活动之外的目的,也就是外在的目的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的目的,它是固定的,终极的目的。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经验的不断生长和改造的过程。他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自身的意愿和要求,使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在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而不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达到成人所规定的“教育目的”的手段。 杜威认为良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这一点就是要告诉我们不 能提出千篇一律的目的,不能忽视个人的特殊能力和要求。就像现在的好多家长,在孩子不感兴趣的情况下,逼着学习各种技能,从不过问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又或者说,孩子的兴趣爱好是文艺类的,而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医生或是工程师这一类的。还有些家长自恃成就很高,希望孩子继承家业,不顾受教育者的主题感受。如果一个农民用培养茄子的方式去培养土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既培养不出茄子有浪费了土豆。作为一个教师来说,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我们需要细心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长

处,扬长避短。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发现他们潜在的兴趣和 潜力。 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这个目的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的环境。除 非这个目的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行程序,除非这些程序又能检 验、矫正和发挥这个目的,否则这个目的便是没有价值的。对 于这个观点,我的理解是,我们在制定目的的时候要具有现实 意义,要和现在的大环境想符合,要可以实施,并且要有实施 的意义。打个比方说,如果你的理想是当一个黑客,这还能有 现实意义吗,社会环境会有帮助你实现目标的程序吗?所以说 这类目标是没有价值的。从外面加强的教育目标的缺陷很深。 教师从上级机关接受这些目的,上级机关又从社会上流行的目 的中接受这些目的。教师把这些目的强加于儿童。第一个结果 是是教师的智慧不能自由,对教师经验的不信任,又反应了对 学生反应缺乏信心。在我们生活中,中小学的课堂,有很多的 教师因为屈服于教参的权威而不得不照本宣科,宣传课本中的 思想的精神。现在很多的小学都存在着奥数热的问题,奥数对 于我们成长来说是毫无用处的,但只是为了迎合社会的热潮。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杜威认为,我们是 目标越一般越好。众多的假设能给科学研究工作者多少帮助, 众多的目的也能给教师多少帮助。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总 是要我们制定明确的目标,越明确越好,这次考试要考多少,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产品说明书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进退维艰的女性—《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分析 2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3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4 愤怒的尊严——浅析《愤怒的葡萄》中失土农民的抗争历程 5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6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校训的汉英翻译原则 7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8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9 A Study of Narrative V oice in Jodi Picoult’s My Sister’s Keeper 10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Gothic Novel 11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委婉表达 12 反殖民主义战士还是殖民拥护者——对黑暗之心的解读 13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 14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 15 美国英语新词汇特点 16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 17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 18 《威尼斯商人》中宗教和法律的冲突 19 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 20 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 21 《白鲸》的象征意义和悲剧内涵分析 22 浅析《喜福会》中母亲们悲惨遭遇的成因 23 解读《拉帕希尼的女儿》中的父爱 24 文化适应性原则在食品商标翻译中的应用 25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26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27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 28 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创作特征 29 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报告 30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 31 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 32 家庭教育对保罗的影响:品读《儿子与情人》 33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34 报刊杂志词频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词频分析的比较 35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36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37 英汉颜色词的认知语义分析—以红色、黄色为例 38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39 浅谈《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40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 4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开题报告+论) 42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教学目的与目标的区别是什么 2010-05-19 14:36:32 chifeilong 一、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二者提出或制定的依据相同。无论是"教学目的"的提出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总目标。 第二,二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依据看,教学目的的提出仅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之外,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本地教学的实际水平。 第二,从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所着眼的主体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第三,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时所使用的动词看,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而教学目标的描述则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第四,从二者所直接作用的对象看,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第五,从二者组合的结构层次性看,教学目的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结构,缺乏明确的层次与序列,因而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的确定,只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业务素质,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教学目标则将较为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即通过对简单行为的逐个实现达到对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所能达到的,是一次活动的具体目标,可测,可界定的。而教学目标是

翻译目的论汇总

第五讲翻译目的论简介 即就是Skopos 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教学目标和要求

UNIT FOUR NEWSPAPER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which the textbook provide. Reading materials “ How a newspaper is produced” and “China Daily” should be exactly understood. Students should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publishing a newspaper an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China Daily. The exercises concerned should be completed. UNIT FOUR NEWSPAPER LESSON THIRTEEN DIALOGUE TEACHING AIMS:

1.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A Words: rose, check, magazine, daily, B Everyday English: Are/Will you be free then? Yes. I’ll be free, I’d like to go. Let’s go together then. I’ll meet you at the theatre at six thirty. Good! See you then. What time shall we meet? Where is the best place to meet? What about meeting outside…? I suggest … ? 2.Enable Ss to know the meaning of a new word by looking it up in an English-English dictionary. KEY TEACHING POINTS: 1.Phrases: have a look, give a performance 2.Sentence patterns: 1)Sure, go ahead. 2)What’s on … 3)They are said to be very good. DIFFICULT TEACHING POINTS: The use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 … be said to do … ”. TEACHING METHODS: 1.Listening-and-answer activity to help the Ss to go through with the dialogue. 2.Pair work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I. GRRETINGS AND LEAD-IN T: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Un it 4. It’s about “Newspapers”.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 in your textbooks. There are two girls in the picture. One is Betty, the other is Zhou Lan, who is holding a newspaper in her hands. Now let’s listen to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Questions: 1.Do you like reading newspapers? 2.What kind of newspapers do you like to read? 3.I know many of us have newspapers at home. Now tell me what papers do you have at home?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引发的思考

美国传统教育改革的开拓者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整个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目的观被界定为教育无目的论。要弄清楚他的教育无目的论需要首先研究教育目的,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一、分析教育目的的纬度(一) 教育的直接目的与教育的间接目的 教育活动的直接结果我们称之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教育活动的间接结果我们称之为教育的间接目的;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使人受到教育,这就是教育的内在目的,受到教育之后还有的目的就是教育的外在目的。在日常说法中,我们经常不区分教育的直接目的与教育的间接目的,而是以教育目的统称之,所以在具体语境中可能会造成歧义,其实这两个目的用英语 aim和purpose是很容易区分的,aim是指活动的直接目 的,Purpose指活动的间接目的,直接目的是达到间接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二) 教育的外在目的与教育的内在目的 活动本身没有目的,只有人才有目的,教育目的的厘定者既可以是教育过程当事人,也可以是教育过程之外的人。教育过程之外的人厘定的教育目的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在目的,教育过程当事人厘定的教育目的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在目的。 (三) 应然的教育目的与实然的教育目的 任何目的都是有价值取向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目的是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有多少教育价值取向就有多少教育目的取向。有社会本位的,有个人本位的,还有文化本位的等,如:卢梭认为教育是使人具有独立的个性;福禄培尔认为教育是使人自主地发展内在的一切潜在的能力,这些都属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而社会上传统习惯和国家意向大都倾向社会本位。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所表述的教育目的,就是应然状态的目的,是一般的、抽象的目的。我们把教育过程中的当事人或者社会、国家、政党所主张或反对的教育目的作为一个事实去研究,这就是实然状态的目的。 教育的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内在目的、外在目的,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实然目的、应然目的几种纬度的划分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可以互相交叉的,例如,教育的内在目的中有社会本位的也有个人本位的,有应然的目的也有实然的目的;应然的目的中有社会本位的也有个人本位的,应然的教育目的可以是 内在目的也可以是外在目的。 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实现了直接教育目的、间接教育目的的统一 杜威说,生长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的目的” ,从教育目的的直接、间接纬度我们可以看出,杜威是从教育过程的内在含义谈教育目的的。他用教育的直接目的否定了间接目的。这只是他谈教育目的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事实上“生长”还是有目的的,他提出:“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 ”“经验的改造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是社会的,”但“进步的社会力图塑造青年的经验使他们不重演流行的习惯而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将来的成人社会比现在进步”,这段话清楚的表明,杜威不仅有目的,而且目的很明确,而且是社会本位的。他之所以不强调甚至不提教育的间接的社会目的,是因为他认为“由于这些从外边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的观点,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变成机械的、奴隶的工作” 。所以杜威在本质上是坚持了教育的工具主义功能。但他很巧妙地实现了教育的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的融合,它的社会目的(教育的间接目的) 是建立民主主义社会,教育直接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生长,促进儿童生长的方式是民主生活的方式,即用民主生活的方式教育出讲民主的个人,民主的个人组成民主的社会,他利用教育程序原则实现了教育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的统一。 当前我国很多学校教育过程的直接目的指向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提高升学率。这样以认识形式出现的智力被凸显起来,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其他方面被忽略。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是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只要高考这种纸笔评价方式存在,人们势必会追求升学率。问题是如何将追求升学率这一较为直接的目的的过程与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结合起来,怎样实现提高升学率和培养人的多种素质这两个目的的统一?能不能也找到一种程序或者办法,像杜威那样去达到教育直接目的与教育间接目的的统一?或者说找到一个手段实现使教育的直接目的实现的结果就是教育的间接目的?要实现直接教育目的和间接目的的统一,关键还是高考制度的改革。我国直接教育目的与间接教育目的的冲突来源是考试功能的 吕星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引发的思考 比较教育研究 143

目的和目标

本册教学目的和目标 教学目的: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 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 身体的态度。 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 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 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 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四〉进一步了解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常识和方法。 〈五〉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六〉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合作。 体育课教学常规

体育课教学应从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方面: 1、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 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 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 教师不准旷课、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 并做好妥善安排。 4、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 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 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 密度和运动量。 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 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 等候上课。 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 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目标,我们任何行动的方向和结果! 学校体育的前提性问题之一,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都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将把体育的受教育者——期望学生变成什么样的人?将学生引向何处?为学生指明什么样的学习和努力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体育的目的与目标对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意义。 2.了解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多种因素。 3.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学校体育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一、运动教育 (一)体育与健康(健身)课程 体育与健康(健身)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三)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争而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四)课余体育竞赛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 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一)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对于学生的体育不仅是在运动场上进行,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必须将对学生的体育、健康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有赖于学校一切教育活动和全校教职员工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 “运动场上的运动的作用发挥是与一定条件与背景分不开的,只有在整个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健康、对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的和谐极为关注的情况下,这些活动(即体育活

四年级语文总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年级语文总的教学目标 和要求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总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杜威的_教育无目的论_对新课改的启示_吴培启

YOUNG 青年与社会 2012.VOL.61.NO.02基教研究 一、何为“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曾明确指出“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是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 目的”[1](118) 。“我们的最后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②教育的过 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2](58) 因此,在我国教育理论界长期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其实纵观杜威的主要著作,尤其是《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总的印象,即杜威的教育目的存在于变化发展的教育过程之中,远非仅用“教育无目的”可判定的。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真正完整的表述应是,“教育过 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是它自己的目的”。【3】(58) 。换言之,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不存在“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目的是不断发展的活动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所形成的副产品,是活动设计的结果或预期的后果,而不是由教育过程以外的社会、政治等任何外在的因素所决定。杜威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 杜威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在杜威看来,这种外在、虚构的目的具有静止的性质,它存在于教育活动之外,使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变成了为获得某个东西而采取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动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变得无关重要。这种外部的目的观将手段和目的进行了分离,“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和目的比较起来,活动只是不得不做的苦 事”[4](118.) ;相反,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了进一步活动的手段。当它标示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方向时,我们称它为目的;当它标示活动的现在方向 时,我们称它为手段。”【5】(117) 在活动的内部目的里,手段和目的实现了有机统一,活动也相应地成为一件令人愉悦之事。 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吸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合理成分,对我国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尊重学生主体的经验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人的经验的不断的继续改造”,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中。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单一的学科课程,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科课程的局限性不断被强化甚至走向极端。我们的课程专注于课本内容的传递,知识外在于学生。这样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分离,与学生现实的生活无关。学习被看作是与学生生活经验无关的活动。学生的知识没有经过自身经验的整合,只是机械地储存于记忆中,没有转变为行动的智慧。这种传统的课程观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历程,是一种外在的、“目中无人”的教育,“实际上,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 得上课程。”[6] 即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因此杜威指出,“知识的组织不能以已经组织好的知识为起点,那样就回到了传统教育的老路,知识的组织应在 经验的基础上得到解决”[7]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研究、了解学生的现有的经验水平和特点,通过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积极建构而获得的经验。“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一种经验,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能够产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论(或理智的内容),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 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8](158) 因此,我们要明确课程不仅是个体经验的源泉,而且课程的进行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因为个体要理解课程,是以自身已有的经验出发的,已有的经验是理解课程的基础,如果没有个体经验的参与,课程就无法理解。学习课程总是从已知走向未知,课程使学生感到已有经验的欠缺,从而在课程中探索未知;另一方面以已有经验作参照系,通过已有经验的参照,课程被理解,从而与已有经验融合一起。 (二)追求教育活动过程的价值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是在一次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并得以提高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道并融于其中,带给学生的就将是知识的升华和心灵的熏染,相反,如果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乃至过程,单调、枯燥,远离学生的生活现实,为学生所厌恶,那么,这种活动就是一种消极、甚至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是背离了教育目的的,是手段与目的相分离的活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来发展自身,从做中学。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承,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必须加快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9]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使理论实践相联系,加强活动课的建设,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这样不仅可以更好掌握课堂上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还可以开拓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新课改的启示 吴培启 (菏泽学院教育科学系,山东 菏泽 274001) 摘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在我国流传甚广,他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不存在“教育过程以外”的 目的。重新思考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有助于理解并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新课改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志码:A 65 网络出版时间:2012-06-01 16:5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368345606.html,/kcms/detail/53.1037.C.20120601.1653.048.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